“想生活在韦斯安德森的美学世界里”,我常常这样想着,眼睛望向窗外,但心思显然不在那株倒映着天光的栀子花上。
那是一个被糖果色包裹着的世界—不是普通的粉色,不是一般的蓝色,而是那种只有在电影院最后一排,在一个晴朗下午,在主角转身前0.3秒钟才能察觉出细微变化的颜色。
在那里生活让我感到快乐,内心是愉悦的,精神是充盈的,情绪是稳定的,是极其稳定的。
在这个每分钟六百字的信息高度密集的世界里没有一刻是被浪费,每个词都是精心挑选的拼图,每一次短暂停顿都是精心设计的戏剧效果。
“Bravo”,我说;“Fantastique”,我说;“Bellissimo”,我说,仿佛我自己,也成了这个神奇故事中的一部分。
《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改编自罗尔德·达尔的同名短篇小说。
韦斯·安德森在剧本改编上仅做了点修枝剪叶的工作,近乎是照着原著拍摄本片的。
用影像呈现文字,这是韦斯·安德森的一贯创作风格。
这就产生一个问题:文字语言向视觉语言的转义有极大的损耗,如何让观众像看书一样看电影,这不仅是创作者个人的艺术追求,也是对观众日常经验的挑战。
——虽然电影和文学在叙事策略上有相通之处是个共识,但是将两者直接互相置换的做法还是过于激进了。
韦斯·安德森的做法是通过固定机位摄取一个“舞台”,舞台内的布景通过机械装置和人力资实现转换,营造出类似舞台剧的效果(灯光的变化制造出人物独白和外部对话的转变,以及时间的流逝),再加上剪辑实现电影式的时空转换。
同时,本片强烈的色彩风格极力入侵观众的感知,刺激情绪波多,替代了一部分戏剧效果和表现张力(这也是韦斯·安德森的惯用手法)。
《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另一个特点是,所有的主体叙事全部建立在演员主动打破第四堵墙上,实现了小说中,“某某说:”这一司空见惯的文学叙事手法。
换句话说,本片的角色需要自己向观众述说故事,而非镜头(导演-摄影机)向观众呈现故事。
角色与角色之间层层套娃,最终回到“作者”。
可以说,这是一部视觉化的小说。
由于电影无法像书本一样,实现自由的前后翻阅,所以,每个演员要在极短的时间内说完自己的台词,语速非常快。
台词兼并了人物塑造和故事演绎两种功能,摄影机仅仅起到了记录的作用。
最后,片中的角色需要自己塑造自己的意义,这是话剧的特点。
这给观众制造了极大的困难:电影放映是不可逆的过程,一旦观众的注意力不集中,或者跟不上台词的速度,就会造成对电影局部理解的缺失。
事实上,电影就是在讲集中注意力是一种艰难的修行,这个下文再述。
从这里可以看出,韦斯·安德森在和观众(读者)角力,强迫观众集中注意力。
同时,本片由Netflix出品,非院线电影,观众可以随时返回翻阅,也算是本片面向观众霸道、强横的底气。
很难想象,这部电影如果在非英语国家的院线放映,观众是何反响?
再说说电影主题。
亨利·休格本是个富翁,但是,其对财富的误解造成了他生命的空虚感。
因为有钱使他更为贪婪,只想进一步索取,不愿意分享。
空虚制造贪婪,所以他喜欢赌博。
一天,他在一个朋友家偶然发现了一份医疗报告,报告上写着一个印度的马戏团演员拜访瑜伽大师,习得透视的能力,可以看穿任何东西,并且详细讲述了获得这份能力的方法——练习集中注意力。
亨利·休格被这个故事深深吸引,他决定偷走这份报告,潜心学习透视的技巧,以便在赌场中大杀四方。
经过几年的苦练,亨利·休格终于掌握了透视的本领,他开始在各地的赌场中大赚特赚,没有人能够看穿他的秘密。
然而,他很快就感到了空虚和厌倦——他的透视能力让自己看到身体里有血栓,随时会有生命危险。
在生死之前,他觉得钱毫无意义,他想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分享自己的财富。
在他死前,他用自己赢得的钱建立了21家孤儿院,他死而无憾。
电影以一种玄幻色彩讲述了人如何获得幸福和生命满足感的故事,这也是原著的精神,富有童话特点。
但是,玄幻本身在当下又有了更多的现实意义:这是一个注意力缺失的时代,新媒体-互联网的繁荣提升了社会运转效率,也给人带来信息冗余,人们的注意力随时被外部信息牵动,很难专注于一件事情。
比如短视频直接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知识的方式,所有的习得都是碎片化的。
韦斯·安德森运用大量篇幅着重讲述了主角修行瑜伽,练习集中注意力,最终习得透视的能力。
注意力集中能给人带来超乎想象的收益,如何运用好这份生命的馈赠,便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了。
韦斯·安德森邀请观众阅读自己这本“新书”,恰如片中的亨利·休格,用自己的方式分享自己的“精神财富”。
一个平凡的人获得了超越人类界限的才能从而对过往的自己所追寻的简单物欲不屑一顾,转而为了实现与才能相配的责任的传奇故事。
亨利休格在发现自己拥有无穷无尽的财富后充满空虚。
人类在触及其所能到达的极限时大概都会感到空虚,但是难能可贵的是他转身面向了更大的利益。
(有的人也许会归于虚无消磨一生)这时、我突然觉得很多娱乐都是虚妄,竞技类的玩家对战游戏,这些游戏只是给予多巴胺快乐。
真正的游戏应该是精美拥有内涵,推崇个人的成长,不断面对困难不断克服困难。
最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不能有意诱导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
最近正好在了解灵修、冥想、大脑sliver method这方面的东西,亨利·休格这个故事正好切中这个主题,让我更偏向冥想可视化是真实存在的与宇宙的互动。
如果有长期练习冥想的朋友,希望可以给我更多真实的分享。
大脑中的Alpha层真的如我们现代灵修圈所属的那样,可以通过冥想把心中所想具象化并且带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实现吗?
信徒们非常肯定说是,但是我还不是狂热到那样,还是非常理性地掂量持观望态度,也不确定现实中有没有少数不夸大且真实地分享自身感受而又刚好看到了韦斯安德森这套短片而上来分享感受的朋友,欢迎你和我讨论
24 Short Film Recommendations from Wes Anderso为纪念《亨利·休格的奇妙故事》成为2023年letterboxd评分最高的真人短片,导演韦斯·安德森列出了自己最为推荐的短片片单。
豆列: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57960861/
沙漠中的西蒙 (1965)7.91965 / 墨西哥 / 剧情 短片 历史 / 路易斯·布努埃尔 / 克劳迪奥·布鲁克 西尔维娅·皮纳尔
三个女儿 (1961)暂无评分1961 / 印度 / 剧情 喜剧 / 萨蒂亚吉特·雷伊 / Chandana Banerjee Nripati Chatterjee
环法万岁 (1962)8.31962 / 法国 / 纪录片 短片 运动 / 路易·马勒 Louis Malle / Jean Bobet
房屋是黑的 (1963)8.81963 / 伊朗 / 纪录片 短片 / 芙茹弗·法洛克扎德 / 芙茹弗·法洛克扎德 艾布拉希姆·格勒斯坦
那不勒斯的黄金 (1954)7.71954 / 意大利 / 喜剧 / 维托里奥·德西卡 / 托托 莉安拉·卡雷尔
吃口香糖的女孩 (1976)7.31976 / 英国 / 短片 / John Smith
预备..开始..嗖!
(1955)暂无评分1955 / 美国 / 喜剧 动画 短片 家庭 / Chuck Jones / 保罗·朱利安
十的次方 (1977)8.71977 / 美国 / 纪录片 短片 / 查尔斯·伊姆斯 雷·伊姆斯 / 菲利普·莫里森
三艳嬉春 (1962)8.11962 / 意大利 法国 / 喜剧 爱情 奇幻 / 维托里奥·德西卡 费德里科·费里尼 马里奥·莫尼切利 卢基诺·维斯康蒂 / 玛丽莎·苏尼纳斯 Germano Gilioli
彼德与狼 (2006)8.02006 / 英国 波兰 挪威 墨西哥 / 剧情 动画 短片 / 苏西·邓普顿
巴黎,我爱你 (2006)8.32006 / 法国 列支敦士登 瑞士 德国 美国 / 剧情 喜剧 爱情 / 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伊桑·科恩 乔尔·科恩 格斯·范·桑特 汤姆·提克威 沃尔特·塞勒斯 亚历山大·佩恩 杜可风 热拉尔·德帕迪约 阿方索·卡隆 诹访敦彦 希尔万·肖默 韦斯·克雷文 伊莎贝尔·科赛特 顾伦德·查达哈 文森佐·纳塔利 / 朱丽叶·比诺什 威廉·达福
私语时刻 (2000)8.02000 / 澳大利亚 / 剧情 短片 / 简·坎皮恩 Gerard Lee / David Benton Ann Burriman
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 (2018)8.52018 / 美国 / 剧情 喜剧 爱情 悬疑 歌舞 西部 / 伊桑·科恩 乔尔·科恩 / 哈利·米尔林 佐伊·卡赞
大都会传奇 (1989)7.21989 / 美国 / 剧情 喜剧 爱情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马丁·斯科塞斯 伍迪·艾伦 / 伍迪·艾伦 米娅·法罗
Very Nice, Very Nice (1961)8.01961 / 加拿大 / 短片 / Arthur Lipsett
灵眼 (1966)暂无评分1966 / 美国 / 纪录片 短片 / 布莱恩·德·帕尔玛 / 大卫·霍克尼 杰弗里·斯蒂尔
六发子弹的手枪 (2004)7.82004 / 英国 爱尔兰 / 短片 / 马丁·麦克唐纳 / 布莱丹·格里森 Rúaidhrí Conroy
安托万与柯莱特 (1962)7.91962 / 法国 / 剧情 喜剧 短片 / 弗朗索瓦·特吕弗 / 让-皮埃尔·利奥德 玛丽-弗朗丝·皮西尔
华丽的咏叹 (1987)7.51987 / 英国 / 剧情 喜剧 音乐 / 罗伯特·奥特曼 布鲁斯·贝尔斯福德 比尔·布赖登 让-吕克·戈达尔 德里克·贾曼 弗兰克·罗达姆 尼古拉斯·罗伊格 肯·罗素 查尔斯·斯特里奇 朱利安·邓波 / 泰莉莎·拉塞尔 巴克·亨利
该死的托比 (1968)7.41968 / 意大利 法国 / 剧情 恐怖 / 费德里科·费里尼 / 萨尔沃·兰多内 特伦斯·斯坦普
欢愉 (1952)8.21952 / 法国 / 剧情 喜剧 / 马克斯·奥菲尔斯 / 克洛德·多芬 加比·莫尔莱
神秘列车 (1989)8.11989 / 日本 美国 / 剧情 喜剧 犯罪 / 吉姆·贾木许 / 永濑正敏 工藤夕贵
自《布达佩斯大饭店》之后,韦斯·安德森在解构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风格的极具的浓烈与情感极具的浓缩,对于镜头语言的不懈追求架空,对于演员表演的自我塑造,对于文本的纯粹追求。
让他的风格在最近几年中独树一帜。
风格强烈冲击之下,他内在情感的抒发却越发的隐晦,甚至枯寂。
《布达佩斯大饭店》对于韦斯·安德森的风格塑造是里程碑式的。
之后的《法兰西特派》,《小行星城》很明显的感觉到韦斯·安德森的一种对于风格,对于嵌套式叙事的重复性塑造。
他试图建立起自己的一套风格指纹,所有的纹路都是带着安德森的基因的,却无关乎安德森的灵魂。
电影界对于韦斯的不断重复自我的批判,促使韦斯不断的反思,洗练自己的电影。
他钟情于戏剧,漫画,绘本,咖喱味的异域风情以及上世界八九十年的怀旧复古味道,他一步步剥离自己的情绪,一帧帧加强戏剧的形式,以至于完全泯灭自己的主张于影片,而去突出演员,场景,文本的地位。
客观,理性到丧失人情味。
如果说《布达佩斯大饭店》和《法兰西特派》还带着缅怀逝去的一丝哀伤,那么《小行星城》,《捕鼠人》,《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则已经是完全意义上的风格实验。
以绝对冷静,公正,理性,无情的眼睛去呈现他钟情的风格。
9月新出的四部短篇,我只看了两部《捕鼠人》,《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这种实验性的舞台剧风格,加之刻意为之的减少镜头语言以及他被人津津乐道的配乐,最大化的减少个人的情绪展示,最大化的突出个人的兴趣特色。
虽然浓烈到让人印象深刻,但却具有最高的可复制性。
太过于强烈的符号特色,是很容易被捕获且复制的。
独树一帜却不够稀缺深刻。
像是玛丽莲梦露所扮演的金发美女,撩拨诱惑,却空落花瓶的感觉。
风格很美,很诱人,但是缺少灵魂。
韦斯·安德森纤细,哀愁,敏感,徒然的灵魂被掩埋了。
依旧喜欢,但却无法令人满足。
因为唯有二者完美融合,才是完整的韦斯。
,跟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好,跟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好,跟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跟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好,跟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好,跟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好,跟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好,跟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好,跟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好
W.A.带来的一则小品,看的还蛮有趣的,我更倾向于看(当然对这部作品来说也许不应该用“看”这个动词)W.A.妙趣的短片。
这部短片有三个明显的特质:套娃,舞台剧置景,和表达方式。
套娃作家在Gipsy House-亨利在派对-加尔各答的医生-蒙着眼也能看见的老人-瑜伽大师,我们跟随着一个个不同人物的口述了解故事的过程,可以被形容为一层一层打开套娃,又一层一层合上它们。
当然这也是W.A.一直喜欢的把戏,但在这部短片中却分外有趣,我认为原因有三:一是把5层套娃浓缩在一部38分钟的短片中;二是所有的叙事场景全部是舞台剧式的置景;三是讲故事的独特方式,而后两者正是短片另外两个明显的特质。
舞台剧置景W.A.在最近的《小行星城》中,将他对这种舞台置景的审美偏好发挥到了过度的程度。
但与《小行星城》中摄影机连续的横移不同,在这部短片中,几乎所有镜头都是固定机位拍摄的,甚至“工作人员”就直接在画面中切换舞台装置。
如果《小行星城》是连环画,那么《亨利·休格》就是连幕间都给你看的舞台剧。
我并不认为W.A.是所谓的“对称狂魔”,我觉得他对这种舞台剧置景方式的热爱才是“疯魔”。
表达方式但我不讨厌《亨利·休格》中的这种置景,我认为这来源于这部短片非常神奇的表达方式/视角。
这是一种与普通观影完全不同的视角,在正常的观影经验里观众所扮演的其实是摄像机的角色,但在这部影片中观众更像是一个阅读小说的读者。
而影片中的角色也呈现出小说人物一样的口吻,甚至不去展现叙述者所描述的画面,而是展现叙述者进行描述这一行为本身。
实质上是与其他电影逆向而行的,通常电影的方法是将文本立体化,而这部电影反其道将影像平面化。
做这样一个尝试,仅仅阅读电影台词的文本,是否能在大脑中构成与电影画面类似的场景。
而这一切都可以是为了主题服务的。
亨利·休格通过磨练专注力,习得了“不用眼睛也可以看见东西,视力通过身体的其他部分完成“的神奇本领。
这本身就非常符合阅读小说的经验,人们通过阅读文字在脑海中形成相应的图像。
我并未读过原作者Roald Dahl的作品,但我认为W.A.成功地把38分钟的影像平面化为了等时长的阅读体验,即我读了W.A.读的Roald Dahl的作品。
我有些迫不及待地想去亲自读Roald Dahl的原作了,这就是改编和原作互相成就的感觉吧。
还有一些调侃和冷幽默的设计,W.A.的老手艺了,另外布景里有一副画很像乔治·布拉克,一个从印象主义走到立体主义的画家,私以为这也和影片本身隐隐有所呼应。
所以W.A.能不能少搞点小行星城,多整点亨利·休格啊?
故事还是比较有趣的,一开始的风格还感觉有点伍迪艾伦的意思。
这个碎碎念的作者,讲了一个絮絮叨叨的故事,这个故事听起来很“神奇”,神奇到让人感觉到假得不行,甚至连演员都很无厘头的表演出“很假”的样子,本来,这个奇妙的故事,就是在说了一个“奇怪”的笑话。
在故事开始之前,作家对奇异博士做了一番背景介绍。
话说,奇异博士其实和大多数有钱人一样,对金钱执迷到不行。
奇异博士,单身,超有钱。
超有钱是因为本身是个富二代。
但是,是因为他觉得把自己的财富分给被人是一种罪过。
没有哪个是嫌钱多的不是。
奇异博士就是这么个人。
当然,在说有钱人时,作家也没有忘记点名一下那些所谓的“金融”手段。
比如,最近几年横空出世的所谓的“惠众保”,刚推出时,吹得天花乱坠,太多小民信以为真纷纷掏钱买了。
结果,买好了,对照一行小字再仔细琢磨,特么的还不如去买彩票呢。
现在,这所谓的“惠众保”还在使劲忽悠,短信疯狂轰炸。
但是,老百姓口袋真的被掏空了。
一个人非常有钱,生活几乎就变得没那么有趣了。
奇异博士的日常,也就是和一些名流吃吃饭什么的,时不时的刷个存在感和优越感。
这种日子,其实也“蛮枯燥”的。
这一天,奇异博士也是感觉“枯燥”了,就走进了朋友家的“图书馆”。
说不说,这有钱人家想要附庸风雅,绝对比“真风雅”还要风雅。
奇异博士哪里喜欢看书啊,感觉这“图书馆”也不过如此。
然而,就在奇异博士准备离开时,一本“降龙十八掌”在向他召唤。
骨骼清奇的奇异博士,觉得有必要看一看。
这本书,是一个医生写的。
这个医生,在自己“无聊”的从业生涯中,遭遇了一件特别奇特的事情。
那就是有一个马戏团的老爷子,号称自己不用眼睛也看得见。
老爷子每到一个地方表演,都会找当地的医生作为见证。
经过“实测”,老爷子真的完全不需要用眼睛就可以看见。
医生来劲了,这下,自己升主任的论文有了。
于是,缠着老爷子透露一点内幕。
老爷子也不藏着掖着一招鲜,医生敢问,他就敢说。
这话,说来长了。
当年老爷子年轻时,在三哥那边邂逅了一个高人。
据说,这高人修炼之后,可以悬空。
好吧,诸位看一看,这高人悬空究竟是个啥噱头吧。
舞台表演,只能做到这样了,如果想看特技,那只能去看奇异博士和他的朋友们。
这个医生,感觉发现了大宝藏。
把老爷子拜师学艺的过程,原原本本的记录了下来。
这个,绝对是科学界的重大发现,完全可以一战成名。
不过,遗憾的是,当医生在憧憬未来时,老爷子嘎了。
调查到此,线索完全中断。
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医生这半途而废的缺点。
同样是面对这样一件事儿,奇异博士完全开启了新世界。
根据笔记记载,奇异博士开始了“全人工自学”,要知道,奇异博士能开发出计算机,这点小儿科完全不在话下的。
很快,奇异博士就修炼成功。
这个过程,几乎没有周星驰那般的被毒打,有钱人做事儿,就是个快。
不过,奇异博士利用自己的超能力,可没干什么好事儿。
第一次嘛,多少有点“憋不住”。
做得久了,奇异博士基本就可以做到“游刃有余”了。
有钱人,对于低调做事,也是相当有心得的。
于是,全世界的赌场,基本就成了奇异博士的取款机。
为了保持低调,奇异博士甚至像南边的那些房东一样,做了个规划,每天要收多少房租,才能保证一个月没有漏掉的。
这门技艺,奇异博士是越练越精。
很快,奇异博士发现,自己的眼睛,已经成功拥有了超能力。
不过,奇异博士也很快发现,此时,有一个血栓,正在缓慢的游向心脏。
按道理,这点小伤,对于曾经是外科医生的奇异博士,应该没什么太大的问题。
但,奇异博士忽然顿悟了。
这天,奇异博士开始发钱。
这当街撒钱的游戏,奇异博士玩得不亦乐乎,底下抢钱的也抢个不亦乐乎。
很快,这就有明显的“寻衅滋事”的嫌疑。
叔叔迅速抵达现场。
是的,剧组严重缺人,本金斯利在故事里头演了太多角色。
当叔叔到场,一般情况下,应该是“既然你有钱花不掉,那不如给我吧”的节奏。
但老外的叔叔,相当的耿直,告诉奇异博士,如果你真的有钱花不掉,不如尝试做做慈善啊,现在全世界有很多人还挣扎在温饱线以下呢。
更为可恶的是,竟然还有人,盯着这些挣扎在温饱线以下的人的钱包。
这个思路,很快让奇异博士着了迷。
说干就干,有钱好办事。
在奇异博士的“不停工作”下,全世界兴建了很多慈善机构,很多失去希望的人们在奇异博士的帮助下,重新获得了新生命。
不过,遗憾的是,奇异博士没有关注到咱这边。
或许,奇异博士以为咱们这边有个古仔就足够了。
也或许,奇异博士以为咱们这边是个无底洞。
后来,奇异博士就嘎了。
有生之年,如果奇异博士没有这番神奇的经历,无非就是个葛朗台的油尽灯枯罢了。
但是,由于奇异博士的顿悟,让他的人生,忽然闪烁着光彩。
奇异博士,只是个化名。
故事究竟是真有其人,还是作家的自以为是?
或许,并不是太重要。
独特美学探讨复杂生活——《韦斯·安德森的罗尔德·达尔》今天聊聊美国系列电影《韦斯·安德森的罗尔德·达尔》。
这是由韦斯·安德森执导、基于罗尔德·达尔的故事制作的四部Netflix短片之一,全部在同一周内连续四天发布:2023年9月27日/28日/29日/30日。
四部短片合起来被称为《韦斯·安德森的罗尔德·达尔》。
四部短片分别是2023年9月27日发布第1部分《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2023年9月28日发布第2部分《天鹅》;2023年9月29日发布第3部分《捕鼠人》;2023年9月30日发布第4部分《毒》。
达尔创作了众多短片,然而安德森的短片却以其精心挑选和策划的特点脱颖而出,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这些故事以人类的温柔或残忍能力为核心,呈现出一种强烈的个人驱动。
在银幕上,几乎没有其他性别的动态被突显,这些故事主要围绕男孩和男人展开,他们的生活常常与动物的生活相互交织,以至于有时候角色被描绘成动物的化身,与之紧密相连,就像《天鹅》中可怜的彼得·沃森一样。
自从他的最新电影《布达佩斯大酒店》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之后,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将韦斯·安德森视为模型艺术家、玩具房和拼装模型的代表。
虽然他经常使用这种手法来塑造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作品仅仅是关于模型和玩具的。
相反,这种手法只是他用来表达自己对于生活、人性、爱情和社会等主题的独特见解的一种方式。
在他丰富多彩的形式主义背后,韦斯·安德森的电影总是探讨一些沉重的主题,例如生命的意义、家庭的重要性以及人性的复杂性等。
这些短片没有固定的顺序,没有按照戏剧发行的选集,甚至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来概括它们。
但是,我建议从发布顺序开始观看。
这些短片在多场表演中接力传递叙事,通过长镜头瞬间将我们从一个生活故事带入了另一个生活故事。
四部短片看起来就像一部电影一样,它们彼此之间非常契合。
其中,《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魔幻故事,《天鹅》是一部充满悲伤的故事,《捕鼠人》则是一部有趣的故事,而《毒药》是一部令人兴奋的故事。
这套短片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依然秉持着对故事阅读体验的尊重,它激发的依然是我们的想象力。
故事中,道具是虚构的,很多情节只在独白中分享,而视觉效果的变化却总是不期而至。
所有演员都直接对着镜头讲话,充当叙述者和角色。
他们说话的语调很少,语速非常快。
你是否会突然发现场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或者道具胡子竟然被主角摘下,交给了画面边缘的一位静默的舞台工作人员?
这些短片仿佛拥有生命,它们以一种非常接近戏剧的方式演绎着生活的种种可能,与现代电影的拍摄手法大相径庭。
安德森不再局限于将故事搬上舞台,而是通过强制性的视角和摄影机的自由缰绳,打破了戏剧的创作极限,创造艺术品。
《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
片名The Wonderful Story of Henry Sugar (2023),别名亨利·舒格的神奇故事。
这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的戏剧,亨利·苏格是一个富有的人,他过着肤浅、毫无意义的生活,并不断寻找目标。
当他看到一个关于一位大师的故事时,他的好奇心被激起,大师拥有非凡的能力,无需用眼睛就能看东西,于是亨利·苏格踏上了求道之旅。
亨利·苏格渐渐从一个疲惫不堪、道德可疑的角色转变为一个真正寻求精神启蒙的人。
这部电影堪称韦斯·安德森风格的杰出代表,巧妙地将舞台剧的元素融入其中,呈现出一部极具艺术魅力的作品。
在电影中,每一个道具、每一个场景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可以在瞬间变换,展现出不同的情境和氛围。
通过巧妙地运用道具和场景转换,电影的叙事流程如同一个无缝的一次性镜头,流畅而自然。
整部电影如同一个精彩纷呈的舞台剧,每一个细节都被精心打磨,每一个角色都被赋予了鲜明的个性和情感。
这部中长篇电影深入探讨了一系列令人着迷的主题,其中包括成功、贪婪以及超越人类的力量。
导演巧妙地将这些主题融入故事情节中,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我们对于成就与欲望的永恒追求。
《天鹅》
片名The Swan (2023)。
这部短片改编自罗尔德·达尔的青少年题材短篇故事,它以真实事件报道为灵感来源,生动地展示了一个聪明而瘦小的男孩如何被两个高大无知的恶霸无情地纠缠,儿童欺凌和虐待动物的问题被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强烈冲击。
《天鹅》是一场残酷、可怕且悲惨的叙事,描绘了一种无端且无拘无束的暴力升级,这种升级如同冰冷的利刃,深深地刺入观众的心中。
故事的叙述者以一种近乎演讲的方式,将观众带入这个令人胆寒的世界。
这也是安德森根据达尔的作品制作的四部短片中最严肃的故事。
它没有回避生活的残酷,也没有美化人性的光辉。
故事像一场令人难以忘怀的舞台剧一样展开,迅速将观众带入彼得的困境中。
他只是一个在观鸟的小男孩,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被一对名叫厄尼和雷蒙德的恶霸监视着。
他们拿着步枪出去杀鸟,很快,厄尼和雷蒙德走近彼得,他们把他的双手绑起来,开始以一种令人胆寒的方式折磨他。
小男孩必须依靠他的智慧才能摆脱他们的控制。
鲁珀特·弗兰德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报道了屏幕上所展现的一切,他模仿了年轻男孩之间的对话。
看着一个年长的男人如此漫不经心地逐字逐句地描述一个关于小男孩的故事的每一个细节,这既令人感到毛骨悚然,又充满了滑稽感。
鲁珀特·弗兰德不仅仅是一个叙述者,更像是一个引导者,他帮助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向影片的最后。
当彼得的双手被绑住的时候,一种不安的感觉就像黑暗的阴影一样蔓延开来,人们的心中开始飞速地闪过无数个恶意的场景,想象着厄尼可能会对可怜的彼得造成怎样的伤害。
阿萨·詹宁斯在影片中没有一句对白,但他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却有效地传达了彼得面对霸凌者的无助和恐惧。
随着厄尼变得越来越令人讨厌,彼得的恐惧也逐渐转化成了愤怒和傲慢。
这种变化被快速而生动地反映在场景的转换上,彼得的蓝色短裤和毛衣被全黑的衣服所取代,象征着他内心的变化和成长。
《天鹅》以其极简主义和禁锢感,深深地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摄影师罗曼·科波拉运用独特的摄影技巧,将摄影机置于狭窄的灌木丛小径上,匆匆忙忙地行驶,仿佛是在追寻着什么,又像是在逃避着什么。
这种拍摄手法不仅展示了影片的紧张氛围,也让观众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故事的紧迫性。
鲁珀特·弗兰德一人分饰三角,扮演了三个孩子的说话部分,其中包括可怜的彼得·沃森。
值得一提的是,安德森在影片中让朋友的叙述者声称自己是彼得,这一点在短篇小说中并没有出现。
就主题深度而言,《天鹅》无疑是四部作品中最具震撼力的电影。
它以锐利的目光深入探索了儿童的悖论本性,揭示了人性中复杂而微妙的层面。
一方面,我们看到了像彼得·沃森这样的孩子,他们聪明、善良、敏感,充满了纯真与善良。
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像厄尼这样的男孩,他们粗鲁、邪恶,对待比自己更小、更弱的人毫无怜悯之心。
它让我们重新审视儿童的世界,思考人性的复杂与多面。
《捕鼠人》
片名The Rat Catcher (2023),别名捕鼠者 / 杀鼠之鼠。
本片改编自罗尔德·达尔鲜为人知的短篇故事,讲述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
主人公是一名专业灭鼠人,他出现在一个古色古香的村庄,打算杀死那里的老鼠。
这些老鼠似乎正在成为一种威胁,让村民们感到十分恐慌。
这部短片令人心生不安,它不仅仅因为鼠人那诡异的形象,更因为它揭示了一种可怕的解决方式。
电影通过明确传达关于虐待动物和对某些物种的蔑视,来唤起观众对人类虐待问题的深思。
它勇敢地将人类虐待问题置于镜头下,展现了一种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即人类如何应对自身对待弱势群体的态度。
加油站的燃料品牌是Repton,这是向罗尔德·达尔在雷普顿公立学校读书时的致敬。
《毒》
片名 Poison (2023),别名毒药 / 心腹之毒。
这是罗尔德·达尔的短篇小说《毒药》的第四次改编,故事先前已有英语版的《毒》(1958)和《毒》(1980),以及德语版的《Vergif》(1975)。
在这部电影中,哈里正在阅读中国古典小说《金瓶梅》。
与《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相比,《毒》的摄影更为简单,但同样出色。
导演通过快速的剪辑和生动的镜头语言,将德夫·帕特尔的口才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带领观众快速了解了这个疯狂故事中的一切,让我们感受到了蛇可能躺在朋友哈里肚子上的惊悚。
哈里的角色塑造非常成功。
他虽然处境艰难,但仍然保持着一种傲慢和优越感。
这种偏执狂急剧地转变为了对一位温柔的印度教医生的愤怒,强化了戏剧冲突。
一层故事嵌套一层又一层的故事,叙述是没有边界的,这就是虚构的艺术,也许也是自然之道?
荒诞优雅,形式感强。像是精心给三岁孩子打造的舞台剧,实际是有声读物配ppt,整个形式我会给3星,是美的,且简单。但故事真就是简洁流畅的第三人称小故事啊。奇人奇事,一波两折,大抵类似令狐冲无意间看到独孤九剑,用了三年又三个月时间学全了九式,出来先是快意恩仇,而后感到经脉有异,他最后会死于经脉内伤,他回想刚刚的快意恩仇,觉得没意思,于是为世人行侠仗义,最终真的死于经脉内伤。/就…可能让我意识到某些戏剧形式、审美,在教育意义上的可能吧。毕竟这个文本要孩子看能全然想象出可能要7-10岁,但这个形式去抓3岁孩子的注意完全没问题。/对,新时代小人书。是美的。2星给故事。
对韦氏风格有一些疲劳了
故弄玄虚
不喜欢罗尔德·达尔的故事,也不喜欢东方主义的背景。韦斯·安德森这套不好看的短片,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可能是说服了我博尔赫斯式短篇也是有办法影视改编的。
优雅,真是优雅👏诡谲小短篇是韦斯·安德森的统治区吧?!!
特别像这几个演员陪安德森玩过家家 卷福换装那段笑死/综合最近安德森的创作来看 空间越来越舞台化 或者说已经成为了舞台 场景更加精心打造 文本越来越庞大 这种打破第四堵墙的做法 本身有趣 但似乎越来越让观众间离 如同之前安德森的采访说的那样 他每次都会尝试新的东西 估计这种状态会一直持续吧 没办法 安德森粉 无脑支持吧
非常普通的韦斯安德森样板戏,把搭乐高式影像发挥到极致,让自家粉丝狂欢的一场show。但是虽然他的影像风格很适合拍这种略带玩味性质的童话寓言,可是这部的想象力和设计感还是肉眼可见地平庸,朋友圈里的“电影男”大概都很难截出几张图发出来装逼的程度…
形式大于内容,首先这种色调在前几年看会觉得眼前一亮,但在现今各种短视频调色的轰炸下已经一点不觉得新鲜。其次我不知道韦斯安德森还要拍多少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电影,或者说他拍的东西还叫不叫电影。初看布达佩斯大饭店和月升王国的惊艳已经变成了疲惫。至于本片的故事,你看他的台词,他根本不在乎这个故事。
很好奇在WA的世界里还有哪些松动的部分是可以变得更加机械的。
和《天鹅》也差太多了。调度僵硬到变态的地步,精力全用来看繁密的字幕了。故事也很乏味,这么点事你还要多层嵌套结构?
所有的表现形式都迁就无聊的机械运动出现。人物的表演、行动,画面的灯光、布景——韦斯·安德森在竭尽所能消灭电影感,向着有声绘本的世界一往无前
其实近几年的几部作品如《法兰西特派》和《小行星城》问世后,评论界对于韦斯·安德森批评声就不绝于耳,大部分言论都认为他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然而,《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就像是韦斯·安德森式优雅、固执的回击。整部短片几乎就像是一个40分钟不间断的长镜头。这一次他把场景调度、布景装置做到了更极致的程度。在这部片子里他似乎已经完全放弃了那些在电影院里上映的电影中传统意义上的视听规范,而将自己的刻意人工化的、手工化的、高饱和度的场景不断地重复,也许韦斯·安德森就是享受在这种机械地重复中产生出来的些许意味。《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正是在这样毫不掩饰的人工布景中,产生除了韦斯·安德森电影中一贯的疏离。他以自己地本能般而非刻意选择的方式回击了外界对他的争议。当然,你有权利喜欢或者不,但他不会放弃。这正是我最
WA现在的场面调度全然是杂耍式的
怎么也没想到Wes Anderson和Ronald Dahl如此搭配!
短片可能真的是韦斯·安德森最好的归宿。这套东西超过40分钟我的一些美好的品质真的会消失⋯⋯
开头让人梦回《布达佩斯大饭店》,当然那个时候的wes已经回不去了。这部短片像是wes在把电影逐渐书本化,最后变成了一本细节丰富的立体书,甚至连立体书里的人物所看的立体书也细节丰富。
4.5/极端纯粹到这个程度了,基本不是吹就是喷了(我是前者)。在炉火纯青的多层叙事和机械调度的加持下,建造出一个有着无限可能性的装置,清晰的袒露了方法运行的过程,甚至比《小行星城》更为动人
可看性也太差了点
我甚至不愿再为韦斯·安德森打上文艺标签了,如今他更像是在拍装置艺术和实验电影,似乎毫不顾忌受众的审美疲劳……无论形式如何完美到极致,逼迫受众从味同嚼蜡密不透风的信息洪流里,被动提炼那三言两语的剧情要义都堪称一种“残忍”——诚然其美学风格注定留名电影史,但不知为何纵览安德森式作品年录,我想到了佛教的三句义“如来说世界,皆非世界,故名世界”——或许当下这个阶段,韦斯·安德森正踯躅于“皆非”与“故名”,更进一步是如释重负云淡风轻的狂喜,若不能顿悟则坠入走火入魔重蹈覆辙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