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发表于公众号:被掩埋的)我在高中时候读过原著《平原上的摩西》,距今已经近三年了,早已忘得干净,索性就带着这种“失忆”的状态去看了这个电影。
我必须说,很失望。
它对自己的定位不明晰,表现力很平庸,估计原著党和路人观众都很难得到满意。
而我是被穗子老师的安利骗去的,所以我一散场就给她发了“赔我电影票钱”的信息,并且答应再写一篇推文吐槽一下这个电影。
(以下涉及剧透)1 。
平。
剧情平,情感平,人物平。
没有倒叙,没有插叙,没有补叙,故事就从庄树仍是个混球的少年时期讲起,几个谜语人在那里无意义的嘀咕,对被宰的兔子莫名其妙的有个特写,开头的十几分钟还没有这两天看的美剧五分钟的信息量大,极其拖沓,好不容易才拼凑出来了人物关系和故事背景。
然后在蒋不凡死后,屏幕上出现了极其朴实无华的一行字,说李斐父女消失了八年。
我等着看八年后会不会有什么变化。
结果还是一套流水混账。
哪怕加上了假肢砍倒变态医师这样惹人眼球的流血事件,也还是看得人索然无味。
周冬雨在这一处的表演无疑是到位的,但是因为导演处理得平淡如水,这里的爆发就缺乏说服力,生硬矫情,看似是火山爆发,其实只是火山熔岩芝士蛋糕流出来点馅料。
2 。
原。
增删的一些情节就涉及到了和原著的区别。
正如我开头所说我原著已经看完很久印象模糊,所以就不从细节上去比对了,只说一些大方向上的问题。
原著虽然只是一个几十页中篇,但是它的内容之丰富,为影视化改编提供了很多方向。
年代/悬疑/青春/cult……这些元素也不是不能相融,《漫长的季节》就是绝佳的范例。
然而《平原上的火焰》呈现出来就是一个诡异的四不像。
作为年代剧,它的时代色彩很微弱。
这方面或许有不可抗力,无法直接展现父母辈在特殊时期的一些纠纷,但是否可以给一些暗示呢,或者是改成同时代的其他矛盾困境呢?
像现在这样,请了几个老戏骨就仅仅充当谜语人和背景板——真的是最糟糕的境况,纯属浪费。
作为悬疑剧,它的节奏又慢如蜗牛,相关信息迟迟不出现,而且缺乏叙述技巧的使用,导致没有什么悬疑气氛。
作为青春片,男女主的感情突兀别扭,明明是青梅竹马却看不出熟稔,吻戏没有一点性张力只有尴尬,唯一的默契似乎就是放钱取钱还有去放火。
放火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后面还会提到。
还有作为cult片,它也不够血腥猎奇啊。
结尾的改编是我唯一觉得还可以接受的地方。
这个结尾的好处穗子老师在她的文章里面夸过了,我就不做赘述了。
3 。
火焰。
考虑到原标题的“摩西”应该不太好拿龙标,这个意象大抵是为了影视化的便利而被反复提及和强化的。
很荒谬的是海报上的这个字一开始被我看成了“火锅”。
看完以后觉得,哪怕它就叫“火锅”呢,还多一些黑色幽默。
开始时炖兔子的火为什么要给特写,两个人为什么要以奇怪的语气讨论火,为什么非要在平安夜去放火,为什么给后面许多的火烧出租车的火烧麦秸的火以特写……我只能找到一个答案,就是导演和编剧,像极了困于高中应试作文的学生,除了用反复的提及火焰的意象,来告诉阅卷老师,“你看,这是‘平原上的火焰’吧,我没有跑题”之外,再无力表达自己。
与之类似的还有南方的意象,也是无厘头的出现,为了出现而出现,为了所谓的表达和所谓的主题。
这是一种投机取巧,掩饰这个片子内在的空无。
不由得想到了前两年被群嘲的《燃冬》。
联系现在的《平原上的火焰》,感觉两个人在接戏方面似乎是有想法的,但是无论是他们自己,还是合作伙伴,还是……都难以燃起他们期望的那一把火。
虽然说了这么多批评的话,但是我不讨厌他们的尝试。
期待,某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或许缘于我对现实向压抑犯罪题材的喜欢、对周冬雨表演的喜欢,片子没有多好,个人观感也没那么差。
悬疑性不强,当然,原作与电影的内核也不是破案本身,和所有90年代末东北往事背景的故事一样,呈现的是普通人在特定时期被历史洪流裹挟着毫无准备地被改革的浪潮席卷,或成为浮萍或彻底淹没……片中的所有人都是这场浪潮的波及者,周冬雨饰演的李斐和父亲李守廉就是彻底被吞噬的两个人,他们一个老实本分地工作,下岗后摆摊,困难时依旧帮助别人,另一个学习优异困囿于底层的环境,心比天高真就命比纸薄。
父女俩莫名其妙地被命运开了残忍的玩笑,然后坠入更大的深渊。
我跟大猫讨论李斐在1997年可以选择独自去南方,但后来想想那又能怎样?!
比现在幸福?
能过上她想要的人生?!
她的漠然拧巴决绝里面全是对人生的不甘与迷茫。
如同当下每一个普通人,看似很多选择,有些时候根本就无从选择,只是也只能被生活推着走,而已。
整个电影从剧情基调摄影光影到情绪表达,充满了无奈无力宿命的绝望与压抑。
是个好故事但剧作改编不合格,和删减了2次不无关系,很多高潮来得猝不及防缺少必要铺垫而显得莫名其妙的割裂。
袁弘饰演的警察为什么在缺少直接证据情况下笃定而激动地拔枪?
李守廉沉默中爆发的射杀是不是需要些心理依据?
庄树因为什么动机就从空虚迷茫的混子变身伸张正义的警察?
那个控制欲变态医生的那条线就和这个角色一样变态得不知所谓!
最可惜的是傅东心完全沦为背景工具人。
且在成片5年后东北往事的叙事已然失去新意了。
表演上没大问题,我可太喜欢陈明昊老师了。
周冬雨对这类角色信手拈来,杀人那场戏层次丰富无比精准,十分惊艳。
刘昊然……emmm,干净的,与整个氛围不太融合,偶尔灵光乍现还可以,偶尔就完全接不住戏,最致命的是台词太差了。
浅评一下庄树,个人看法较多,涉及较多剧透,不喜勿喷首先想说,感谢刘昊然演出这么好的庄树,正如原著作者双雪涛的评价:“他在创作中不止会考虑他自己的角色,也会考虑整个电影的立意”,刘昊然对角色和剧情的理解和坚持,让庄树成为了电影里人设性格最完整最正常的角色,而当年才22岁的刘昊然已然称得上精湛自然的演技,为依附在文字里的思想与灵魂增添了血肉,让庄树这个角色彻彻底底活了过来,走到人们眼前。
接着细谈庄树,庄树从不是突然变好的,所以他成为警察并不突兀,他不是浪子回头,而是一个内心向善的迷茫小孩在一个路灯的指引下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那条路。
八年前的庄树,虽然看上去混,但还是会去做一些真正混混不会去做的好事:会偷父亲行贿的钱给需要这笔钱的朋友,会帮人捡掉落的东西。
他的混,更像是青春期小孩博取父母关注的方式,可他的父母并不在乎他,在警局,一起参与打架的孩子都有人带走,可庄树没有,当警察说他怎么没人领那一刻,他的眼神警惕戒备又受伤,又隐隐带着一丝恼羞成怒,所以他会去直接挑衅警察,不过他总归还是个孩子,在蒋不凡将他压在墙角的时候他也会心虚害怕,可能蒋不凡也看出了这点,所以并没有为难他,反而略带关心的问了他的情况。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庄树的性格很大层面受原生家庭影响,庄树母亲只在乎艺术和李斐父女,庄树父亲只在乎自己的事业和庄树母亲,而庄树,就变成了一个出了麻烦事想回家,发现家里没地方待,出去找他爸他爸也不关心他到底发生了什么的多余的人,所以他渴求关注,渴求爱,他会打架一次次带着一身伤在父母面前转悠,会做一些他做了也不开心的所谓的坏事,或许他很想让父母能多问问他怎么了,多关注一下他,可惜,最后反倒是一个认识没多久的警察,会关注到他受了伤给他创可贴,会苦口婆心的劝他不能混下去,会因为他做了帮忙的好事顺着庄树那堪称任性的话同意请他吃烧卖,这是唯一一个对他表达关爱的大人,而这个大人却在还没有兑现请了吃烧卖的承诺时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草草下线,而害死他的凶手却毫无音讯,我们无从得知八年前的庄树得知那个唯一关心他的警察的死讯那一刻会想什么,可庄树在蒋不凡死后选择成为一名警察,已表明一切。
而庄树和李斐,我认为庄树对李斐是有感情的,但这种感情不像是爱情,不提一个人对一个从小夺走自己母爱的人到底会有什么想法,他对李斐的感情无疑是非常复杂的,他会因为母亲对李斐父女的亲近表现而直接冷脸,会在饭桌上不留情面的直接说出“择校费好几千我们给吗”这种听着就让人下不来台冷场的话,可他也会为李斐撒出一眼假的,钱是他主动给李斐的这种谎话,会注意李斐喜欢那个手套买下来送给她,会说出那句“你能不能别走”,他因母爱被夺走对李斐有怨气,因青梅竹马一起长大因心中善意而帮助李斐,对李斐在意不舍,他还没有想着去分辨他对李斐到底什么想法,可这一切的复杂情感,一切的爱恨,都因平安夜那一晚都没等到人而独自燃放的那一把大火,焚烧殆尽。
而八年后的庄树,在经历堪称白月光的蒋不凡死去,青梅竹马的李斐一家没有遵守约定突然消失以后,从警校毕业成为警察没多久的他,比起八年前多了成熟稳重,可骨子里还是那个善良的孩子,会去经常探望蒋不凡的母亲,会怕蒋母生活困苦偷偷塞钱,他已经成为了一名正式的警察,他终于有那个能力去为蒋不凡报仇。
虽然电影里对探案部分的细节描述不多,但庄树的查案流程其实是很精准的,细屡一下庄树的查案过程,从接下案子拿到特殊物证:与众不同的烟盒→找到烟盒设计者打探消息,得知特殊烟盒拥有者:李父→去工厂老员工聚会打探李父下落,获得线索开出租→直接上出租公司调查,排除一部分正规司机,蹲点出租车司机必去点:加油站,卖盒饭的小饭店…找到李父→中途得知出租车案凶手抓获,但不是杀害蒋不凡的凶手,将李父列为嫌疑人→不打草惊蛇,联系李父的直系亲属李斐,叙旧打好关系,趁机拿到血液样本→确定血迹来自李父在查案过程中庄树,或者说刘昊然的有几幕的眼神戏特别有感觉:追查李父行踪时如猎鹰般冷静锐利紧盯不放,开车追逐李斐时激动急迫与疑问,发现李父有重大嫌疑以后主动联系同李斐见面接吻中间睁眼时的愧疚复杂,撞车后一开始惊慌却在拿到血液样本后冷静还有最后,他同李斐对峙让李斐放下枪时眼中的审视,这些基本上能看出庄树在查这个案子时的整个思想变化。
虽然这个电影不算是专业的刑侦片,里面很多细节几乎经不起太多推敲,但庄树整个流程基本没有太大问题,其实在那之后庄树如果不因为心软直接上报警方进行抓获,这个案子基本可以直接结案。
他在看到那双凉鞋以后就彻底动摇了,他想到了曾经那个说南方暖和所以想去南方的李斐,李斐明明什么都没做错,却落得那么惨的下场什么都没能实现,庄树骨子里的那颗善心,那份想救所有人的想法还在,所以他放水了,不止一次,身为警察他的职责不能放走罪犯,所以他用手铐拷住了那条他明明知道是假肢的手腕,放任自己陷入昏睡,他就这样把选择交给了李斐自己。
其实电影最后庄树在平安夜放火那一幕,特别有震撼感和宿命感,漫天飞雪,熊熊大火慢慢燃起,像火焰做的圣诞树,却又轰然倒塌,火光照亮庄树的脸,他看着那片火愣愣出神,不知道这个夜晚发生了什么,不知道约定的那个人为什么没来,不知道自己以后会什么样,一个普普通通的约定,在一系列巧合的加成下,改变了好几个人的人生,最终导致了三个惨案,一切皆是阴差阳错,造化弄人。
双雪涛的原著并非聚焦于一桩连环杀人案。
小说的核心意象是红旗广场上六米高的伟人像。
借此写红卫兵、辅警、下岗工人,写太阳鸟和鸟巢,也写傅东心和庄德增。
傅东心和庄德增婚姻破裂是因为她知道了丈夫在十年浩劫中曾经同人打死了父亲的同事。
同一天傅东心被抄家,父亲被人打聋。
傅东心和李守廉走得近,是因为68年李守廉救过他挨打的父亲,那次保全了对方性命。
庄树成为警察看似莫名其妙,不过有迹可循。
童年的时候母亲曾经嘱咐庄树要保护李斐,傅东心跟他说:“你知道打人有罪吗?
”高中的时候庄树参与斗殴,在警局和一个辅警起争执,对方说:“我开枪不犯法,你会开枪吗?
你知道枪怎么拿吗?
傻逼。
”这也是为什么蒋不凡能直接对嫌犯李守廉开枪。
李守廉为了孙天博的父亲曾经挑断过别人的脚筋。
这样一个人,最后会做饭,会织毛衣,不拿师傅架子,还教徒弟顶了工作,最后下岗。
因为李斐,李守廉开始怕死,放弃跟人动刀子。
也是因为李斐,他回去用砖块打了蒋不凡的脑袋。
蒋不凡直接开枪,也有线索,他转业后参与的“二王”案,让他动摇了当警察。
所以蒋不凡其实是怕,因为怕,所以开枪。
出租车烧杀案最初,蒋不凡的方法是:“我把在道上混的几个人物找来,在我家开会,说无论是谁,只要把人交出来,以后就是我亲兄弟,在一口锅里吃饭,一个碗里喝汤。
”因为小说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所以就会有“不可靠的叙述者”这个问题。
在一开始蒋不凡的叙述里,因为蒋锁了车,没有打开双闪,蒋不凡被玻璃击中的时候,为了担心李守廉逃跑开枪。
但在李斐的叙述中,是蒋不凡先对李守廉开枪,打穿了他的左腮。
卡车撞到出租车,出租车的玻璃把蒋击倒了。
最后李守廉看到女儿受伤,又回去补了一砖。
在李斐的叙述中,恰好是因为出租车被卡车撞击产生的碎玻璃救了蒋不凡枪下的父亲。
因此庄树才在听完李斐的陈述后,说了一句:“哦,是这个顺序。
”李斐受难是宿命使然,摩西要出埃及,她是出沈阳。
《出埃及记》中有一段:“日间,耶和华在云柱中领他们的路;夜间,在火柱中光照他们,使他们日夜都可以行走。
日间云柱,夜同火柱,总不离开百姓的面前。
”我想这就是李斐为什么喜欢火。
所以其实傅东心跟儿子庄树说的那句:“你知道打人有罪吗?
”这里的罪并非法律意义上的,因为有时大地上不行人的律法。
另外,双雪涛为这几个人物取名都很讲究。
小说中组合摩西和东北平原的意象是那句:“哀号何用?
告诉子民,只管前进!
”这句被李守廉翻译成:“人得向前看,老扭头向后看,太累了,犯不上。
”这一句成为《平原上的摩西》表达的重点。
傅东心向后看,因为自己被抄家,作为教授的父亲和同事遭受厄运,不得不扭头。
红旗广场静坐的退休工人和下岗工人向后看是因为福利折损,势力不再。
所以出租车司机李守廉会戳破庄德增的谎言说,那不是念旧:“他们是不如意。
他们觉得,如果……活着,……他敢?
”那幢连环杀人案与时代风潮的联系是什么?
是终日提心掉胆,担心下岗与担心被杀的情感同一,傅东心看似超脱,实则她的惶恐和担忧发生在更早的时候,她深深明白,哀号何用。
最后我想说,无论删减几何,《平原上的火焰》都是一次干净的取巧。
从抹除背景到颠倒人物,这部改编似乎都是在反叛原作,为蒋不凡和庄德增翻案。
借用拉斯·冯·提尔名作,其实我觉得有一个比“火焰”更恰当的名字给到这个电影,索性就叫它《反平原上的摩西》。
之前看剧版和原著小说,还没有完全对《平原上的摩西》的理解完整闭环,双雪涛的这个作品究竟想表达什么,看完电影版,可以来说说了。
庄树老爹一门心思搞钱,感情的事情是他想破脑袋也参不透的(,可他确实搞到了很多钱)。
李守廉的犹豫不决,更多是因为对傅东心的依恋不舍。
傅东心固守老屋并最终决心出走,她的心里是装着摩西的。
庄树更像是一个观察者视角,他的困境,是要真相还是要爱情,最后他得到了真相(,也许还能收获迟到的爱情?
)。
李斐的困境是选择爱情还是选择去南方,电影里她买四张火车票,实际上是把庄树和傅东心也计算在内的。
带上心爱的人一起逃离悲催现实,当然是最理想的结果。
只是天不遂人愿,大雪圣诞夜,出租车往左拐是去诊所,往右拐是去见庄树,这个就是李斐内心面临抉择困境的外化。
其实,故事虽然表面围绕爱情,双雪涛想说又不能明着说的,还有那个时期,企业改制的向左走向右走问题。
发生在路口的意外摧毁了一切,失控大货车所象征的,就是那个呼啸而过的时代对草芥众生的无情碾压。
刘欢为何后来再也不唱“心若在梦就在”了。
唯有时间,才能检验一切。
电影版因为时长所限,明显铺陈不够,但结合剧版和原著小说,作为一个整体融会贯通来理解的话,我还是很喜欢的。
当然,还是张大磊的电视剧版最棒。
刘昊然!
你特么演得什么破玩意儿!
你对得起这么顶的故事和制作吗!
还特么天天跟着陈思诚混,rnm,退钱!
《平原上的摩西》影视化难度非常高,极为考验视听语言和演员功力。
需要导演用“雕刻时光”级别的能力,去讲述社会转型大背景下,人物的无法转变or变得扭曲。
需要处理非常多草灰蛇线的背景故事,以及幽微暧昧的人物情感。
在《摩西》故事中,人与人、人与时代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难以孤立去讲述。
视听层面,摄影出身的导演,在审美方面的把控很到位;叙事层面,只能说是尽力——关系确实太复杂,电影篇幅难以叙述完整。
结果一到演员:在这个路人群演张口都是东北大碴子味儿的环境里,几个主演满嘴京片子味儿的音调……嘛呢老几位?
真是绷不住。
重点说说刘昊然:天天跟着陈思诚混,刘昊然的表演,对复杂人物的心理动机处理相当吃力。
演不出不良少年的混子劲儿,演不出刑警的痞劲儿。
和小斐之间的感情戏……拜托,俩人是青梅竹马,怎么被你演成纯情霸道总裁了?
周冬雨也有问题:她演谁都是演自己。
唯独杀人那场戏是对的,杀人的冲动决绝——杀人后猛然的惶恐——走出第一步后的释然。
在这场戏中,周冬雨演出来了小斐“疯批”的心里变化:“杀人”是她郁郁多年,对这个困住自己的时代的报复。
(P.S.由于我不爱剧透说细节,所以导致很多评价显得空洞,所以这次相对细致用具体情节来说明)但周冬雨和刘昊然两个人的对手戏……惨不忍睹,住打一个“各演各的”,不想在浪费篇幅去吐槽了。
总之:剧版《平原上的摩西》的朋友,可以去重温剧版;没看过这个故事的朋友,也可以去看,毕竟视听确实很顶很舒服。
路子都是对的,单拎出来都还不错(除了刘昊然),结果拼在一起……唉,还是差点意思。
剧版珠玉在前,实在没办法不做对比。
所以,两星完全是出于对制作水平的认可。
至于刘昊然,你自求多福吧。
李斐问庄树:“我错了?
是我想除夕夜为你放把火,还是我想去南方错了?
”我被她问住,她的困惑是那么直接,却那么无力。
李斐想要逃离吉林,逃离这片神弃之地,到南方去结束痛苦—— 无端在脑后落下的板砖,因为暖气坏掉只好睡在沙发上的夜晚,如影随形的抢车焚尸案件。
于李斐,这些痛苦从脚趾尖开始,逐渐爬上汗毛,最后成为呼出的一口无可奈何的白气。
但是这片痛苦而来,又会走向何处?
在本应该是这个城市经济支柱的工厂里,机器破败不堪,勉强能工作的用粉笔被做好了记号准备拉走;而原本应该是城市主人的工厂工人变成了无名而愤怒的群众。
观众所被呈现的只是他们的喧哗与走廊里挨挨挤挤的背影。
这些支撑着吉林这工业城市运转的最后基础设施于人际关系被破坏了之后,寒风无孔不入,希望无以为继。
而那个象征着温暖与新生的南方,被寄托在每一个被运往它处的家具缝隙里,寄托在人们望向远方迷茫而忧伤的目光里,寄托在口口相传的奇迹里。
其实南方具体哪个城市不重要,人们只是希望城市恢复到以前一样的生产与安全。
如果在吉林这座,所有学校、婚丧嫁娶、住宅体系都围绕着工厂而进行的城市中,最根深蒂固的链接抖失去意义,那么什么才能称得上是引以为傲的呢。
因为失去了骄傲,混乱从此产生。
庄树的爸爸彻夜打牌,李斐的父亲失业摆摊。
当经济的压力落到每一个人头上,贿赂成了美德,模范成了空名。
而当公序良俗成了负担,庄树和朋友们便从此自然地抢车,打架,百无聊赖。
这座城市没有人能够指责他们,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他们。
镜头下的庄树和朋友们与其他无数青春电影一样,三五成群挤在车里,在路灯下摇下车窗,在车里放声大笑。
然而坐在偷来的出租车里,这份欢声笑语是那么不合时宜。
同样不合时宜的,还有那一场放一把火的约定。
李斐乘坐便衣警察驾驶的出租车前往汾屯,她的父亲紧随其后。
在那间出租车里的四人各自心事重重。
在李斐看来,这只是稀松平常的父女之间的谎言。
在李斐父亲看来,这是自己对女儿暴躁的关心。
在受到上级一刀切破案压力的警官看来,这可能是自己还是工作的最后一次机会。
直到警官最后亮出枪准备逮捕李斐父亲之前,我都不会想到这次无关紧要的对话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这种日常和生死关头的反差在我看来是那么不合时宜,没有预警,没有追逐,甚至没有第四个人的背后操控。
枪声在一片混乱中响起,多年之后这支枪同样延续着不合时宜的身份,一直藏在饭盒里。
庄树妈妈手中描绘的“平原”牌烟盒,正面是一片沃土良田,背面是一个手拿火柴的小女孩。
香烟本用来平息欲望,然而李斐妈妈用其暗送秋波,传递着自己的心意与欲望。
李斐学画的时候,庄树妈妈勾勒着烟盒上手拿火柴的小女孩,她告诉李斐,只要拥有信念,红海都会为你打开。
影片最后烟盒成为破案工具,是可以称得上最符合原著精神的一段,也是“信念”回光返照的时候。
庄树手里捏着烟盒,看到烟盒上的人是如此熟悉,但是随着破案,观众才知道谜底就在谜面上:李斐就是案件核心人物。
那天晚上,这盒香烟上肖像的原型,这盒香烟的持有者和借烟人一起密闭在出租车里。
庄树只有通过这烟盒才能拼凑起那天晚上的故事。
“平原”上永远宁静,而只是因为李斐的,想要在平安夜一把火信念,从此烟盒上她的脸颊沾染了血迹。
而也正是因为庄树对这起案子的信念,李斐终于得以拨开时间,再次来到他的面前。
平原上的火焰终究被庄树点燃,燃烧了这个城市不甘的颓废,燃烧了名存实亡的公序良俗,燃烧了年少的无知与爱情。
而于我,它也燃烧了我对这座城市的生养之情,我身在纽约见证着电影里似曾相识的父辈的身影,衰败的城市街道与工厂,无比熟悉的方言与习俗。
然而我并不想回去,像千万吉林市毕业的高中生一样。
只是平安夜的一场火焰值得怀念,其所燃烧的,只是任之随风而散。
去林肯中心看这部电影那天,正是林肯置办亡灵节的日子,穿着骷髅骨骼衣服的人在跳着不明所以的舞蹈。
而往日空无一物的静水上也放上了色彩鲜艳的纸灯。
每处都有人在思乡,故乡只在被回忆起来的时候才引人回首。
从21年《平原上的摩西》定档开始,我就对它抱有很大期待。
只是没想到,这一期待,就是三年多的等待。
电影换了名字,删减了片段,虽命途多舛,但它最终还是上映了。
电影有不错的原著作为打底,有刁亦男担任制片人把关,有一众实力不错的演员出演,理论上来讲,电影应该有很高的质感,这也是我对它抱有高期待的原因。
但实际呈现的效果,和我的预期相去甚远。
片子前半段节奏比较平,在观感上还不错,把时代大背景下的破碎感,无力感,和迷茫感营造的很好,但是也仅此而已了。
这一部分的主要问题是没有重点,讲故事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说到哪算哪,主线比较模糊。
故事没有重点引发的另一个问题是对人物的塑造力度不够。
《平原上的火焰》中的主要人物其实不少,但是没有一个被塑造的很鲜活。
每一个角色,哪怕是两位主角,都缺乏情感的深度铺垫和情节延伸,对于角色的挖掘都是浅尝辄止。
这样带给观众的感觉就是,电影中的人都很拧巴,至于为什么拧巴,不知道。
到了电影的后半段,节奏开始加快,这里就逐渐显现出导演缺乏把控非线性叙事的能力,虽然好歹是把故事说圆满了,但是观感上很混乱。
特别是结尾部分,不知所云。
其实《平原上的火焰》和《漫长的季节》是有很高的相似性的。
背景,环境,人物,包括案件,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所以《平原上的火焰》其实是有很好的内在和底蕴的,但可惜的是,苍白无力的角色塑造和模糊的主线,让李斐和庄树都撑不起被时代所困的宿命感,不论是他们中的哪一个,都不是那个一辈子也走不出埃及的摩西。
只能说可惜了原著,本可以成为影版的《漫长的季节》,但最后却成了一部青春伤痛文学。
感觉在这部逻辑稀碎叙事混乱的影片里讲的最清楚的一个道理就是,不要在可见度低的雪天里把车停在道路中间,否则有可能引起非常恐怖的系列血案。。。
整部影片最大的亮点可能就是周冬雨秀演技了,当然6年前的《少年的你》就已经证实周冬雨是有影后级的演技了,而问题在于,和《少年的你》不同,这部影片除了有周冬雨影后级的演技之外,就几乎一无是处了。
另外虽然周冬雨身材娇小,但演一个15、6岁的女学生还是有点儿让人看的出戏了。。。
整部影片的感觉很怪,搞了个连环杀人案但不是破案片,平安夜的真相已经都明明白白的演出来了,之后却还硬要搞悬疑,而且到了后面好像要搞反转,但结果最大的反转就是没反转(而且可以比较确定这并不是编剧想要的效果)。
话说平安夜那天男主是好兄弟偷车去的玉米地,而女主却想要。。。
走路去?
后来老爹打了警察卧底出租车带她去,可以看出来那玉米地离她家至少有半小时左右的车程,那她之前想要腿着去是想走多久?
开车半小时,她一个15、6岁的女生走过去估计都到第二天凌晨了吧?
而且无论玉米地还是诊所,开车都得至少半小时左右,她竟然骗她老爹说肚子不舒服要走着去诊所,确定她脑子很聪明?
男女主的关系也感觉很奇怪,开始感觉两人像是兄妹,后来貌似是男的有意思但女的对他没意思(男主想吻她,她本能的躲开),但到了后面貌似女主是和某违法医生搞了8年的柏拉图划船之后终于对男主也有意思了?
那个违法医生也是个怪胎,貌似是个变态但8年里却只知道和女主搞柏拉图划船?
结果发现男女主好上了之后才愤然爆发然后。。。
又去和女主划船?
还差点把自己淹死。。。
这变态都变态的好奇怪。。。
完全搞不懂编剧想要把女主塑造成什么样的角色,开始感觉是个愤世嫉俗的少女,出车祸之后又好像变成了幕后黑手级人物,勾着利用违法医生来获取吗啡,威胁利用老爹给她处理麻烦,慢慢注视着违法医生流血死亡的时候那兴奋的反应让人以为她是变态大BOSS,后来偷了老爹的枪导致老爹死亡还以为她是在处理弃子,结果到最后她是想要。。。
和男主殉情?
一直以为男主是拷了她的假手她会成功跑掉呢。。。
所以她偷拿老爹的枪害死老爹还是因为她的脑子不太好使么?
感觉编剧和导演非要在一件本来很明白的事情上故弄玄虚,把一个本来很清楚的故事搞的逻辑凌乱,最后搞出来一个颠三倒四的玩意儿。。。
看了几篇影评,发现有些讨论都带着职业刻板印象来看的,可能是提前刷到短视频支离破碎的切片受到了影响。
李斐不是叛逆少女,庄树也不是小混混和警痞。
首先原著的庄树和李斐两个人之间没有爱情线,从小一起玩的青梅竹马,庄家条件优越些,李家条件一般,李斐是个有画画天赋的乖乖女,比庄树大一岁,两家分别的时候只有十二三岁。
庄树是一个被爹忽略,亲妈不爱的小孩,他可不是小混混,本性善良。
李斐车祸后依然热爱艺术和文学,诊所里孙天博和李斐相处也是正常的,经常帮助李斐,并没有影片里狗血剧情。
回到影片,从开头到李斐陪她爹李守廉去诊所包扎,李斐说她受不了的点很突兀,仿佛删了一大段交代前面故事的戏份。
庄树并不是小混混,他们抢出租车后,别的小混混开心的唱歌,庄树独自开车心事重重,在这种爹不疼娘不爱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做一些事获得父母关注太正常了。
少年庄树对周遭的冷漠劲儿很符合原著,可以看出演员是做了功课的。
不过从炸鱼那里就进展的有点快,前一秒冷冷的还挺符合原著,后一秒就和女主有感情线了,看不太懂哈,双雪涛出来道歉后期庄树长大后,陪牺牲警察蒋不凡的母亲祭奠,回家陪妈妈吃饭,挺正直的警察,绝不是开头提到的刻板印象下的警痞。
查案时和李斐相遇后,震惊到柔软到同情的感情变化挺令人回味的。
不知道有没有人看到,庄树和李斐拥吻时庄树是睁眼盯着李斐,比起许久未见的恋人,更像猎手终于捕到了猎物。
最后,李斐问庄树她漂亮吗前后没啥呼应,此时插入一下年少时的call back更好,既然都改成爱情了,你说是吧导演?
最后的最后,庄树回忆里,小树平安夜等了一晚上,黎明前独自放火的那个镜头好美。
导演的画面很好,定焦烧车长镜头和庄树平原放火拍的都相当出色,可以看出有相当的审美功底。
配乐也十分优秀。
整片看下来,李斐改的和原著没啥关系,庄树的人物立住了。
双雪涛的作品不好改编,我不懂导演和作者在一起讨论了什么,如果拿不准改了之后是什么样,就请忠于原著。
三星,基于对平原上的摩西的喜爱加一星,演员表演加一星
+当摩西变成了火焰之后,没有什么东西是神圣的也没有什么东西是必须刻骨的。海水开路的前提是心诚,仅仅是一个祈祷的动作。我不知道这是哪个地方的故事,也不知道粉屯是不是艳粉街,只知道这是在警察、混混、罪犯、工厂之间发生了一点事情(工厂甚至不再重要)。这点事情和一把火同样微不足道,在下岗潮时期犯几次罪难道是很显眼的是吗?一切都那么轻飘飘地过去,蒋不凡在请吃烧麦与开会之间的突变只发生在瞬间,所有都发生在一瞬间,它们就像是没人在意的纵火。但是当火焰燃起时当火车从背后行驶时当周围的人吵闹时当稳定的速度被打破时,回忆涌上心头止不住地奔跑与开枪。某种程度上是半部自然主义,失去的那一半是因为刘昊然周冬雨不再是十几岁的初中生,97年与05年被表演为彻底的过去式。但剩下的那一半是因为这一切都不重要
20250311@曲阳红星onyx。可能这么说会被骂但真的还挺好看的。庄树会拾起小贩掉落的脸盆、傅老师也曾用烟盒来隐秘地传递着欲望与情愫、李斐到底去不了有山有海有凤凰花的南方。失范的东北在郑执和双雪涛的描绘里都一样,大雪漫天灰蒙蒙像是永远结束不了的冬天、酗酒爱打牌的男性、破败的工业产区和冒着取暖黑烟的棚户。庄树放了把火,没人见证的那种、又或者是像他偷车那天晚上曾路过的那场、无可奈何且无意义。多年之后这支枪同样延续着不合时宜的身份,一直藏在饭盒里。戏外删改的片名与隐去的“摩西”极为讽刺地与李斐的命运产生联结,恰如那幅白纸上没能完成的“出埃及记”。我愿意为了昊然的警服和他22岁时的胡茬、抽烟的手指,以及冬雨杀人后的错愕、恐惧、紧张升华为复仇者刀尖舐血的兴奋而打出四星。人会变得妥协、麻木,会被历史和时碾压成齑粉
故事亮一个黑色浪漫点子,可惜体量单薄,移植到电影也同样对话空虚人物单薄。hrdd表现平平,是那种对表演缺少自己琢磨和设计的演员;周冬雨还是抓住了机会有亮眼表现。
故事忠实于原著。
人心中的成见是座大山。本来打算打4星,但看到很多人没看就来恶意打一星,评价也不是针对剧情,而是来骂两个主演的,果断加一星。周冬雨的演技真的太牛了,我觉得比七月与安生里还要出色,高光那段真的震撼!刘昊然戏份相对多,但台词真的稳,22岁时的演技已经很可以了。最后那部分真的看哭了……俩人真的都是电影脸,好几个大特色,毛孔都能看得到的那种哈哈
100分钟还是太短,但能在大荧幕看到已是幸事
看刘昊然做作的表情真的很难受
周冬雨把每个角色都演成了她自己。
太差了。故事的内核变成了纯爱与纯爱的救赎。每位演员都演得蔫蔫的,好像都和故事拉开了一段距离,显得格格不入。大概唯一只剩的就是镜头了。另外90年代的东北绝对没有刘昊然这样帽衫配夹克的时尚穿搭。
结尾看得我失望至极,在北陵公园,两个人最后的对话,竟然都没上船,在湖边两句话,电影就匆匆结束了。小说里铺垫那么久,就是为了两人在湖中心,聊到人心到底够不够诚,湖水到底分不分得开,平原烟盒承载了那么多回忆,电影就这么舍本逐末地结束了。
简直是魔改。且不说原作重要情节无一再现出来,看到一心一意奔向南方/深圳,哪怕残了都要在窗台上留一双永远洁白不蒙尘的水晶凉鞋,真的坐不住了。简直可以用出离愤怒来形容。
看完以后就会不禁感叹:当初何德何能会成为豆瓣年度最期待华语电影的?而如今总票房甚至不如当初撤档前的预售票房,似乎算是一种曲线回归了。只是周冬雨真的快坐实票房毒药的称号了,也是惨。里面的人都太不正常了,行为逻辑不合理到看电影的时候忍不住想要摊摊手,实在是无法理解。袁弘饰演的警察和唐曾饰演的李守廉双方也太冲动了,而周冬雨饰演的李斐就这么两次莫名其妙被车冲撞,也太倒霉了吧,最后给庄树来两枪又是怎么个意思?刘昊然是有自动凝血机制,枪伤无所谓?就这么躺了一夜? 不知道被删去的11分钟是不是可以让故事变得更合理一些?但是导演又说这样调整后节奏会更好。至于电影想要呈现的上世纪90年代东北的那种充满下岗、犯罪的时代氛围在当下也很难激起太多共鸣,也很难从中解读出太多值得回味的东西,更多是觉得这群人太怪了。
刘昊然就是我心里的庄树!不敢相信这只是22岁的他。
三星全给周冬雨,演得真好。刘昊然演的是什么玩意啊,以及这个稀烂的剧情是怎么个事儿。
3.5。特别喜欢平原上的摩西这个故事,之前张大磊的短剧放映在先,这里就直接对比,另外原著作者是深度参与了电影版的剧本,电影是聚焦了案件及人物CP,剧是散文式的时代群戏,人物宿命是一种历史伤痕的缩影,听了原著作者的节目,他提到了一个词是影子,很多东北下岗潮的伤痕文学都不是描述一个具体的人或家庭,它是口口相传的邻里故事和集体记忆的缩影,所以去主角化的剧更有带入感,而电影的叙事节奏有些过快了,仅靠演员的戏剧张力支撑是不够的,周冬雨近些年总把着劲儿在演戏,李斐的角色平和朴实的一面没有展现出来,也不够放松,而剧版邱天台词很少,全集中在结尾,留白的正是伤痕与距离,是要表达的真正的悲剧,她不是刻板的从头丧到尾的形象,另一个不同的是视角混乱,电影是男女主双视角,剧版是男主视角,总之电影不值四星但以后不多见了
李斐像怀里抱着的鱼,跳不出这个水桶。被印上平原烟的包装,逃不出这个烟盒。口袋里四张去往深圳的车票变成了废纸,窗台上一双属于南方的塑料凉鞋积了灰。庄树说,是人就会犯错。她错在没穿上凉鞋,坐南下的火车,而是执意要放一把火。她终究是没看到那场平原之火,却被时代引燃的命运之火烧成了灰烬。
摄影很好啊啊啊啊,剪辑、叙事、艺术指导可以的,周冬雨的表演有模仿韩影痕迹,不过完成度不错耶,刘昊然普普通通,影院感受还不错的音效体验,三星半,二刷四星,首部影院三刷的大陆电影
人物情致实在太弱,即使下岗潮的绝望确实如此,对于当代会看独立电影的年轻观众而言也太远了;虽然制作精致、表演尚可,但这远远不够
这部能上已经是超预期了,我还以为要压到没了
不知是剧本还是剪辑有问题,有种缺失感。有几场戏没头没尾的,故事都没讲清呢。前后八年的时间跨度也没有很好的展现。似乎对东北和那个时代(某些导演划重点了)的刻画也只停留在文艺界的臆想里。周的角色有些单薄,表演也不像以往那么有灵光,导演调教演员的功力需要加强。刘还是不错的,尤其是穿上制服以后。有几场戏氛围营造的挺好,比如两人驾车被铁道阻隔,还有结尾两人坐在车前,大有那种向着“你,我,对抗全世界”发展的势头(参考《少年的你》),但没有“燃”起来。导演说想要类型化,但很多情感喷发或戏剧冲突的点都没有很好地利用视听构建起来。这影展还是一如既往地由一堆boba libs组织,映后主持人还挺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