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此次快报读者创新影展的最后一部电影。
我想主办方之所以会把该片排在此届影展之列,除了电影拿了个什么亚洲新人奖之外,就是制片人所谓的“在中国摇滚电影领域”的一次大胆尝新。
事实上,国内从来不缺摇滚乐题材的电影,我也不想去说贾宏声这些人的名字。
即便这个题材在近年是个空白,你也不能拿一部不知所谓的电影告诉观众,这就是现在国内的摇滚圈,这就是现状和现实。
你这不是写实,这不是纪录片,你这是电影,要表达主题,传递价值观。
这不是你把音乐做得多牛逼,取了多牛逼的现场原声,找了几个圈内的相识,选了一个大长腿的果儿就能拍好的。
请问这部电影的精神力量在哪里,那些所谓的电影学院科班出生的实验影像和声乐的堆砌也不见得是为了把国内摇滚乐的现状推到台前,是为了让人绝望还是让更多的年轻人嘲笑一下那些在黑暗中甩头与抹泪的歌者。
如果只是为了让少数一些果儿产生共鸣,那你为什么不好好走你地下这条路而要像制片人所说的拿去让更多的人看到和听到。
中国的摇滚乐出了问题,谁都知道抱怨大环境根本就是蚍蜉撼树难以动摇的事实,但是既然还有人在坚持就必然有坚持的理由。
我想了很久,电影里唯一的批判不过是把流行音乐和日韩音乐摆在刀俎上,但如果这样的批判不过为了发泄一己私欲,图一时的口腔快感,那中国的摇滚乐倒是真的没救了。
这样的电影和国内的摇滚乐一样,说的比唱的好听,除了抱怨从来不觉得是自己出了问题,除了装腔作势就没有实质性的反省和改变。
这比模仿还让人可笑和着急。
电影不是写新闻报道,不是摆事实讲实情就好了,不是几个空镜头就能把你内心的寂寞尽数告诉观众的。
我觉得新裤子还是好好去玩你的迪斯科吧,不要把那些国货土摇过了今天没明天的燥性整银幕上了。
做电影的代价太大了,光有小聪明和恶趣味是不够的。
另外,不要提到摇滚乐动不动就拿人柯本说事,不要把你拍电影和玩音乐的节操剪成一片片飘散在北京灰色的天空中。
可能是期望太高片子白痴的让我几度睡着带着虔诚的不知尚在否的少年心气 顶着喂蚊子的危险 独自观影女孩很好看 很迷惘 插曲很好听不断的在想18岁的自己是如何的 18岁的自己有个摇滚梦就觉得自己比大部分人酷 牛逼的不得了十年之后的自己坐在大荧幕前看那个无病呻吟的姑娘 只能说自己老了吧之后真正接触乐队里的人 他们真的很普通 有时候脆弱的不如我们这些大俗人 几度失望之后 是因为自己骗自己 人生要特别点吧喜欢nirvana joy division没什么了不起 一样要考大学 找工作 相亲结婚 生孩子 愁孩子上学 经过就算了姑娘假模假式穿着小皮衣穿梭在灰突突的北方城市冬天里 画面响起花伦的音乐 还是忍不住鼻子酸了
全文:http://tv.sohu.com/20110926/n320567549.shtml文/叶子阿姨(此女单身:http://www.douban.com/people/yeluorufei/ ) 新裤子在中国摇滚乐历史上,大概算是气质最独特、最具冒险精神的乐队:他们崇尚简单随性的生活态度,他们追求不合时宜的复古品味,他们的表演充满令人惊艳的张力,他们的音乐节奏明晰旋律优美,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敏锐善感,看起来却总是有点儿没心没肺……这一切都与传统意义上的摇滚乐队有着极大的差异。
9月18日,新裤子主唱彭磊的最新电影《乐队》在尤伦斯艺术中心举办首映,为持续四天的“创想计划”活动划上了完美的句点。
原本只能容纳100多人的小型放映厅,现场至少吸引了500人前来排队,还算开阔的空间里挤满了等待已久的观众,还有很多人被挡在外面进不来。
于是主办方临时决定加映一场,可见彭磊在年轻朋友中的人气,但他却谦虚的说,“其实我也没想到今天会来这么多人,谢谢你们能来。
” 放映结束后,我们在二楼完成了采访。
之前一直有人说,彭磊这个人有点儿艺术家性格,不是那么好相处,如果不是非常熟悉的朋友,也许他并不愿意跟你说太多。
所以我想,一切都从他的角度出发吧,去关注他所关注的东西,让他感觉你了解并且在乎他的想法。
如果说在前期的准备过程中,我对他算是有点儿了解的话,那么在对话的时间里,我更注重的是理解。
我希望自己能在他回答完问题的时候有所回应,我希望他能感觉到自己是被理解被尊重的,这样他就会有许多话想说了。
部分节选:...... 搜狐音乐:那你的创作灵感来源是什么?
彭磊:其实就是生活中的这些事儿,周围的朋友什么的,但是从我的角度来讲给大家的话,可能就会有点儿不一样。
搜狐音乐:你是个很有才华的创作者,但是我觉得你的个性和主张更难得,在你看来,才华与个性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你更看重哪一点?
彭磊:个性跟才华是一样的,都是吸引人的地方,我是觉得你做出来的这些东西,有没有人去喜欢,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这个东西做完了特别糟糕,大家都不喜欢,那就没有必要了。
反正我觉得,能够持续的做就是一种才华,因为有些人他坚持不下来。
搜狐音乐:《乐队》里泱泱有句台词,“我没有什么才华,只知道跟人学”,在你看来,作为创作者,拥有独特的风格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到底有多重要?
彭磊:很重要,现在来说代表了很多,代表了钱,代表了机会。
因为你如果跟人学的话,你做山寨的东西,你就没有机会,总是最先做的、最老的那个东西,最后才会是一个权威,才会在经济方面好起来,一味的跟人学,不会有特别好的结果的。
...... 彭磊:因为确实好多中国人不适合做摇滚乐,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么简单,西方人特别容易高兴,特别容易激动,中国人在文化上面有更大的责任感和各方面的压力。
其实说白了就是,中国人还是相对封建,摇滚乐这种解放天性的东西,其实不太适合。
所以我一直挺奇怪的,为什么我会喜欢这个,周围那么多人也都喜欢,可能是因为它比中国的这些流行文化更吸引人吧。
...... 搜狐音乐:作为摇滚乐手,你应该是对乐队自身的环境和想法有更多了解,为什么会选择从一个女乐迷的角度来讲述这个故事?
彭磊:因为从女孩的角度出发,大家比较容易接受,好多女孩其实挺希望自己了解这些东西的。
如果让一个男孩去说这些,可能有些人会不爱看,反正我自己就不爱看,一个男孩想着怎么进这个圈儿,没有女孩的角度吸引人吧。
搜狐音乐:那你觉得自己对女生的想法了解吗,你觉得女生都在想什么?
彭磊:不太了解。
我是觉得女孩在年轻的时候,会对这些东西感兴趣,一旦进入了之后就会觉得特无聊。
一开始感兴趣的时候愣往上撞,撞上去之后就发现,其实也挺没意思的,这片子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搜狐音乐:前两天有个女生朋友说,中国摇滚是靠姑娘撑起来的,你怎么看待这样的观点?
彭磊:我觉得其实不是,喜欢摇滚乐的女孩并不是太多,主要还是男的。
女孩她不可能永远喜欢这种东西,而只是一时的,年轻时这几年喜欢一下就过去了,如果女的一直喜欢这个东西,那她就有问题了,反正我觉得是这样。
......全文:http://tv.sohu.com/20110926/n320567549.shtml
中国电影缺少这种真实和诚意。
强力推荐。
我们看腻了各种用钱堆出来的娇柔造作,我们需要这种电影。
如果这能算个开始,中国电影就有希望了。
期待下部佳作。
这些给低分的都不知道鼓楼,连MAO在哪都不知道。
如果你不了解北京,不了解真实的生活,没体验过为理想奋斗,倍儿喜欢看美国大片和甄嬛传,就别乱评了。
在沒有進第二段音樂之前,腦海里跑過無數吐槽:搖滾樂手的YY,最好有清音柔體加沒長腦子還認為世界上其他所有人都是傻缺的軟妹子對他們死心塌地外加不糾纏還要感恩戴德!
Kurt Cobain有啤酒肚?
剛躺下時腰部以下的白色是什麽?!
歐,差點就進入了之前聽說的骨肉皮故事的設定。
女主去學吉他時的畫面和花輪的音樂搭配棒極了再,吐槽下不穩的攝影師,剛入佳境時總被莫名其妙切斷的剪輯,以及硬生生的音效銜接。
什麽是搖滾樂?
搖滾精神是什麽?
片子展示了國內搖滾樂界的真實的一面,但搖滾樂是什麽?
沒有給出任何答案,或提示。
兩人看完演出,你們是什麽風格?
有QQ嗎?
呵呵,這是更真實的現狀吧。
小武,帥!
千萬保持下去。
兩位女演員:我知道攝像機在哪我就是不往那看!!!
今天二刷了彭磊导演的电影乐队(follow),感觉比第一遍看到了更多的东西。
还是想随手记下点什么,因为过不了多久就要开始遗忘。
用记录的方式更能够留下一些东西来,我是这么认为的。
二刷相较于一刷的好处在于,不那么会被影片的外表所带着走,会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其表达的内容上。
影片的中文名字叫做乐队,英文名字为follow,翻译过来就是模仿。
彭磊将其影片的主旨放在了英文名里。
讲述了一群心怀被欧美摇滚所吸引,怀一腔摇滚梦想却因自身功底不扎实、国内没有良好的土壤而感到前途迷茫的中国地下摇滚青年。
他们看上去有些狼狈不堪、装逼过头。
但从某种程度来说他们是单纯而真诚的。
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当时中国地下摇滚圈的现状。
我觉得自己越来越喜欢Even这个女孩儿了,虽然我不可能成为她,但她更像我内心的一部分缩影。
她听nirvana,爱柯本到癫狂。
她是披着皮搂儿穿着花裤子背着不会弹的电吉他在街头和livehouse晃悠的北京女孩儿,她想玩摇滚,却什么也不会。
她想站上舞台,想玩男的,却没有人等待她。
彭磊让女孩来做乐队电影的主人公可真是太高明了,她就像带着一道光一般,承载了太多男孩无法承载的东西。
当然还有中野阳、小P、小武几个熟悉面孔。
可能由于本来就是圈内人,气质什么的不用演就对味儿。
我还挺爱这片儿的一股拙劲儿,不管是人物表现还是拍摄。
就像是彭磊本人的呓语,不加修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从小P介绍自己收藏的吉他,到中野阳大谈日本文学。
女主和朋友在野地里采草叶子,再用剪刀剪出大麻的形状。
说好听点叫拙意,说难听点可真是透着一股二逼的气息。
但二刷的我竟渐渐觉得这种处理还挺绝的。
当然还有彭磊一贯的蔫儿坏劲儿,例如每片必有的搞gay情节,客串自嘲等等就不多提了。
再回到标题本身。
影片20分钟的名场面,中文瞎逼翻译版smells like teen spirit听起来让人啼笑皆非。
玩乐队的音乐没学会多少,装逼睡果吸大麻倒是学得一套一套的。
唱片公司不支持、市场没前景。
那么中国到底有摇滚乐吗?
柯特的鬼魂离开之前对女主说的话,似乎表明了彭磊本人的态度:“中国有很多人一直在呼唤我,所以我就来到了这里。
但我不属于这里,我不属于中国。
”虽说悲观了些,但事实如此。
如若音乐人们没有自己的思想与表达,没有扎实的音乐功底,没有真正的情怀、血性与魄力,中国就永远不会有摇滚乐。
但在我看来,这样一批音乐人其实已经有了,只不过他们的数量还太少太少,市场给他们的回馈也太少太少。
其实无论摇滚还是流行,多一些自我,少一些跟随,那就是成功的,无可否认的。
毕竟音乐无高低,表达无贵贱。
记得那场观影仅有2人的场次,其实这样的场面是能预料的,真正吸引我的是片中对于柯本的提及,还有那层深深挥之不去的北京情结,虽然我是个本地土著上海人,最重要的还是我热爱摇滚乐,在心底深处。
《乐队》中还有著名话剧大师孟金辉的参与,当他的名字赫然出现在大屏幕的时候,心想应该会不错的。
大概的剧情是,女孩对柯本狂热盲目的爱,决定了自己要学习摇滚乐,显然这只是冲动,到了真正学乐器的时候,她却睡着了。
摇滚乐真正呈现鲜活一面的时候,往往就是站在舞台上,女孩和她的朋友们站在台下,观看着,蜜三刀,重塑的演出。
于是,女孩和朋友开始写歌,和乐队合作,在MAO的演出,被经纪公司看中,老板说什么摇滚,要做的音乐是当下流行的,懂么?最后“摩登天空”公司倒闭了。
显然彭导揭露的是现下恶劣的唱片业。
说《乐队》的音乐,还是在电影中占了强项的,是彭导的专业,配乐都很用心,贴切着剧情的转变。
说《乐队》的画面感,个人认为依旧停留在拍摄MV或拍片的水准上,电影中的画面感都很强,单独剪接一张,都是个高水准的片,包括电影的灯光,道具,视觉感都很不错,但是每个镜头构图的雷同,不免给人以单调感,产生视觉疲劳。
就见坐在我前排的妹子在不停的用手机拍照着。
再说《乐队》的剧情,往往坐在电影院的人们花了几十元是想来看明白电影讲的是什么,结局是什么?
《乐队》故事剧情间隔性的穿插着,有点不知所云的中心思想,结局女孩背着吉他离开北京,但是在北京站又折回了。
对于一个真正爱好摇滚的我来说,更希望看到的是,摇滚乐积极向上,独立精神,美好的一面,在影片中,充斥着更多的无奈,颓废的情景。
让一个不是热爱摇滚乐的人,怎么能爱上他那?
本人是因为超载这个乐队,喜欢上摇滚乐的,更多喜欢那会乐队积极向上的精神,2005年前后为了摇滚乐打飞的去北京看演出,因为我一直认为上海不是摇滚的热土,看不到真正的精神所在。
看完《乐队》真正感谢彭导的是,让我脑海中的鼓楼,MAO,北京站,结冰的后海........各种北京的画面,渐渐的又深刻了,这种情节是伴随着摇滚乐的,无法抹去。
但是真正有如此感受的人,还是少数,所以注定了电影惨淡的收视率。
以后的问题是,如何真正让摇滚乐从小众变成大众的时候,也许摇滚电影将不会再被排挤,可重点是摇滚乐得真正说出你的意义所在?
不然中国的摇滚乐依旧将小众或者是退后............
(年初看的 到了年尾貼來)去年 彭磊扯着嗓子痛喊 没有文化的人不伤心但凡还有点文化的地方 这一嗓子也算个文化事件了这里没文化 所以也没事件 没事儿只剩彭磊最后自我安慰 他也会伤心 会伤心谁知道呢今年进影院的第一部片就给彭磊的电影了乐队不知是那年的老片 但也没有很老故事其实也没什么故事北京 高中的姑娘a和姑娘c (还是不要称姑娘为b比较好a是主角 非常二的崇拜kurt cobain到了要在家供一墙的照片 还上三炷香 双手合十拜之又拜她的“生活无聊” 她的“周围的人都是傻缺” 只有kc能拯救她 可惜“你走的太早”有把秀气的粉色点琴 她拨也拨不出个调 有什么关系 插上电就会有噪音a长得算好看 但更有点怪 两眼无法聚焦一般的迷离 皮肤白 五官轮廓浮凸又不是那么处处挺拔 这里那里透着不知所措的婉转 少女样儿彭磊编了剧 主角是个女的 是个未成年的女的 (不是女人 只是未成年的女的)某些玩儿搞摇滚的内心住得什么人 你知道了a也不做什么出格的事 只是放学后换上 jean and t-shirt and converse(of course)拨弄一下吉他 想像一下酷这回事或者跟c一起去mao之类的地方看看live北京的live 前头挤得都是些没样子糙男人 少女 就算个子高挑 穿了皮褛 还是有点突兀凑到蜜三刀那样的粗汉跟前说些你们的表演很棒 你们什么风格之类的可爱的发疯的话其实姑娘只是想要和看起来酷的男人在一起 其实姑娘只是想做“骨肉皮” 如果她知道什么是骨肉皮其实姑娘只是想有个酷男人但这地方没什么像样的摇滚 所以她们也做不了像样的骨肉皮她们也不会有酷的男人这里只有这种德性的所谓摇滚 所以姑娘只能做小清新 或者像骨肉皮的小清新因为这里的摇滚一点不酷 这里的男人也一点不酷他们大多只是些什么都缺的年轻娘炮 还有糙娘炮 他们干不出什么真正酷的事儿 这很明显能在台上好好发疯就算他们基德了少女a其实需要男人 但是这事儿总是不顺利 比如演出完了a和c跟去了贝斯手的家 没说两句人家就搂过来 可a心里只有kurt 走少女a不满意 不服气 少女也要玩乐队 遇不到酷的男人就自己酷少女要男人 不得 少女要变男人总之少女就是没法变女人但是c留下了我倒是挺喜欢少女c的样子 不算怎么好看 但也足够像桥本爱不太好看的人才耐看 没错儿a梦到ufo飞到了北京 在她家阳台停下 一闪光 kurt来到他家you are waiting for me从此她床上有了个美国西雅图来的男人金发遮住了脸 下颚都是胡茬 开衫 牛仔裤 all star只有她看的见她终于有了梦寐以求的男人 在梦里彭磊啊我都笑死了 还有那些生活啊 感觉啊 灵魂之类的词 彭磊真是太了解中国摇滚这个窝囊废圈子的常用词汇了a背着她的吉他 放着好路不走 满足导演的需要 跋涉路边荒草丛生的小道 到了摇滚学校 听了些大调小调的常识一点riff的知识别的男人在练琴房 其实就是很小的小房间里 练琴 一个像是solo的音阶 越弹拍速越快 但是空洞她 也进了一间 拿出琴 拨 连个像样的动机都拨不出这一点也不酷 她该离开她不会摇滚乐 没法装酷她该去挣钱 只有钱了才能装酷去买最贵最时髦的sneakers 皮靴 皮褛 牛仔裤去买那些欧洲的黑暗系牌子的皮装 或者至少一线设计师的牌子 如果完全狗屁不通就去买大牌 主线太老气就买副线然后买辆跟年龄身份完全不符的很贵的车 钻进去然后就可以堂堂正正的像一个下流的都市人那样 不太瞧得起别人 也不太瞧得起自己不太瞧得起别人是因为不太瞧得起自己没错 如果没有才华 一点都没有 只有钱 只有物质才能让你快捷方便的装酷起来可a只是个高中生 那些自暴自弃的装酷她既不适合 也时机未到梦中的kurt躺在床边也无用 她需要一个真的男人 就算彭磊不给她性 (她当然需要性) 但是给了a那个叫大傻逼乐队的主唱反正他也是个十足的傻逼 歌只会模仿 私下里一会跟男的玩 一会跟女的玩 一会又跟外国女的玩a在失落之前跟这个傻逼走在冬天的北海或者后海这类的湖面上天空是灰度 湖面的冰上是雪 也是灰度 最渺小的暖色在画面里 视线去不了太远 我看过最可爱的北京男的傻逼想象西方世界 想象在那里他丰满的歌词他的摇滚 a问 在这里你就一点没有感觉么当然 没见识幻觉重的傻逼在哪里都没感觉反正 a失落了 那男的就是个大傻逼她梦中的kurt也要走了彭磊借那kurt的嘴说 我好奇为什么你们中国人喜欢摇滚还说 你们变老以后就会失去兴趣失去热情吧然后自称只是过客的kurt从a的床上 从a的生活消失了a要离开北京 去外地读大学a回来了 在大傻逼的排练房待了一会 走了彭磊是真少女a还写了首歌 其实是彭磊写的 很未成年 小清新 但空洞又真诚 真诚的空洞有点佩服彭磊呢他其实把 本地乐队 唱片公司 外加时尚都清清淡淡讽刺了一遍还把不算强说愁的少女心带到了我整个乐疯了 各种青春无知的滑稽可笑今年起点非常高看到不掺水的幼稚 太开心我也发现我真不是摇滚迷 我只是热爱声音 好的声响 叫什么我根本不在乎里面还有首傻里傻气的歌 唱我不想模仿你我不想变成你我想每个少年要面对最大问题就是如此想变成谁如果没有想变成的人 那么怎么成自己怎么不变成臭傻逼这一点上 我还是个少年我没有想变成的人但也决不变成臭傻逼
托上海电影节的福,有幸在这里看到这部期盼已久的彭磊处女座。
因为错过了电影开场,包括KURT做飞碟而来的关键镜头,所以很多观感也不全面,也许失实或者夸大其辞。
当然,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进场的时候,恰逢重塑雕像的权利正在进行他们一贯神经质的演出。
女孩在音乐中被小P拖进楼下。
我既不知道女孩是如何爱上摇滚乐,也没看到她是怎样中了NIRVANA的毒。
小P家里一排牛逼闪闪的琴,当然,都是网购的。
于是现场笑声许多。
嗯,玩琴的孩子会把吉他和贝斯当成情人的,越多越好。
小P抱女孩肩膀的行为可能有很多因素我猜,最多可能就是想直截了当的表达自己的爱意吧,其实他也不知道怎么表达,看起来他不懂如何讨女孩的欢心。
女孩抱着琴乱拨乱弄的画面让人感到温暖又孤单,因为想玩乐队的时候,最缺的永远是合适的指路人,没人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干,当然,是自己期望的那种指点。
无论在那个时间段或者任何时候,放弃摇滚乐的梦想总是比坚持他容易上一万倍。
女孩再次来到小P这里,情节称不上精彩,只是出现了旅行团翻唱的《我不想失去你》,本不美丽性感的镜头,突然间让人湿了眼眶和心。
这是整部电影最美丽的时刻。
创造和演绎音乐绝对是这世界上最美妙神奇的事情。
《after party》是首好歌,由女孩的嘴中唱出来更显可爱和诚恳。
“从鼓楼走到MAO,我还没有找到他”。
喜欢摇滚乐的孩子们,谁不懂这个呢?
渴望自己想要的理解、对话和怀抱,然后发现,一切都不合心意。
合心意的又没有勇气去追求,因为怕自己不够美丽。
KURT开口说话的时候,惊艳的让我下巴快掉出来。
那声音,与本人相像的足够让人汗毛倒竖。
他说的话,是导演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摇滚乐,根本就不应该在这片土地上生长。
所有热爱她、追随她的孩子们,不会因此获得金钱、地位、名誉甚至别人的尊重。
被人称为怪胎,被人视为异类的家伙,爱不到人,也无法因此被爱。
只能和仅存的那么几个家伙可以真正的说话。
爱中国摇滚乐这一行为,既不时髦,也没有共同话题,尽管,爱她的人是如此的热爱,甚至把那些真诚、实在、热情和愤怒融进自己血液,如此的单纯,都不曾长大。
现实就是,艺术有各种各样的形式,而摇滚乐,无非是片中所说“西方的垃圾”。
你可以去爱文学、爱电影、爱舞蹈、爱美术、爱其他的音乐,随便你去喜欢什么,那都是你的“高雅爱好”,而张扬个性、热情奔放的摇滚乐,其实不适合这片土地上的绝大多数人。
中国人喜欢的是华丽的外衣,而不是柔软自如的内衣裤。
中国人喜欢虚假的名片和可以炫耀的生活,而不是另一种自己,干净的、纯粹的灵魂。
彭磊硬梆梆的告诉所有人,我的电影,你懂就懂了吧,不懂你也不需要发问,因为那不属于你的世界。
不谈论电影技巧,我想我喜欢这样的居高临下孤芳自赏的诚恳的态度。
爱摇滚乐,就等于不让别人去爱你,真实的你。
“我相信明天会失败 不代表我心里没有爱”
《乐队》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亚洲新人奖”,导演彭磊及主创将出席上海的活动,上海的朋友们可以看到这部影片啦!
虽然导演技巧还不够纯熟,但除此以外的其他东西——故事、节奏、摄影、配乐都让人感动
我不想模仿谁 我不想成为你
别总是抿嘴,自信一点,抬起头来,别让头发遮住了眼睛
虽然不怎么样,但是摄影都是帮着拍的朋友吧,加进去的感觉也够“彭裤子”固装文艺了。特喜欢看他安排几个完全说不上话的人物对话,尬到无法直视屏幕。
原来能猫那么早就有了,为了支持国货教父的事业决定天凉了再买几件卫衣外套什么的。看完片子觉得我没有皮褛简直太不朋克了!当即打开淘宝加购了一件过几天打折的皮褛😝彭磊牛逼!
英文名follow。追随精神或是模仿表面?1.内容是那时那地的乐队景观一览,称不上电影,更接近于一部记录DVD,自娱自乐的视频。2.台词、情节里有着有趣的讽刺,有点常识都不难懂,边看边笑出声,录一个地鼓那块太逗了。3.无论是电影还是导演及他乐队的音乐,总让我感觉心酸,“一边努力着一边嘲笑着那个努力的自己”,大概是这种感觉。他与它们没有消解掉一切不可一世的狂妄与偏执,也没有放任佛系的自甘平庸。这会让我联想到自己及每个平凡而普通的人。4.电影里的那些东西,不仅仅是一个时代乐队的现状,其实也具有普遍性。谁的青春期不曾有过里面展现出的几种甚至全部的精神状态?5.他们跟随的是什么? 为什么在本土没有一个引路人? 如果本土乐队文化土壤在那时是未曾开拓的荒地,他们本应是开拓者,为什么没能很好地完成使命?
时至今日我终于可以客观说一句,彭磊,我真的特别特别特别喜欢你,喜欢到你长得像张嘉佳也没关系,可是实在没办法接受你三番四次的狗屎电影。(四颗星的分数完全出于脑残粉的主观意识)
科特大亮!
真是无聊又没劲,演技也不堪入目,给五星的什么心态
连鬼都出来了
长得挺有气质 演技真的尴尬
天呐哪来这么多傻逼玩意儿。#最近咋在哪儿都看得到蜜三刀
do it ,perfect。
哈哈哈不当成电影看就还蛮好。
看了三分之一的时候我以为这是部学生作业,看到一半的时候我以为这是部栏目喜剧,然后到了四分之三的时候,片中人物继续无止境地遛达,我就关电视睡觉了……叫jb《乐队》阿,叫《遛大弯儿》多好,简明自白,还似乎暗藏隐喻……
两女主演也演的太差了吧,各种生硬不自然,演员还是要花点钱找个好的吧
哈哈哈哈哈哈,不是因为彭磊滤镜真的不会看,太好笑了其实彭磊也算是聪明了,他选用了新人做演员,所以基本上对话都是很简单的,用大段的空白和长镜头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这个想法实在是太过于晦涩和不成体系,导致整部片子,如果没有彭磊的光环加持实在是太难看了。
好些地方拍的草率了
像学生作业,but演唱两段+什刹海那段还蛮喜欢,有几段尬得我全身发痒
满篇彭言彭语 虽然我爱彭磊 可这电影是真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