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为了一部电视剧,我熬了2天2夜看光。
当最后一集片尾曲响起,我才有了一种松了一口气的感觉。
然后第二天就生病了。
我在想我是不是在给自己的脆弱找个借口。
看光以后片子一直舍不得删掉。
但是,却不敢再去看第二遍。
感觉是没有气力第二次再去承受片子的残忍。
在整个29集的过程中,无论看到开心的情节还是悲伤的情节,脑中一直是第一集开始创业的时候郭洋港和他们胡侃时唱的那句:“我和我追逐的梦”一下子唱到了我的心里。
片中在赵家乐身上看到了我:他对朋友的仗义;对朋友的真情;全看在眼里。
但是,他却被他最好的朋友所害。
父亲被最好的朋友害死了,这简直就是对他人生的一种最大的否定。
我,不忍。
把情义看做人生最重要的东西的人,却被最要好的兄弟害的失去了一切。
我难以想象,完全否定了你的整个人生,这是对一个人多大的讽刺啊。
当然,任何一个旁观者看到他爸临终说的,都会希望赵家乐会接受 会去正确思考这个问题。
但是,换做你是赵家乐,你在当时当刻,你在那里还能原谅的了吗。
仇恨,不会被理智所取代。
想想自己,一直都非常珍惜身边的每一个朋友,很多朋友都推心置腹。
有好朋友曾经劝我,要好好保护自己。
我也曾感到纳闷,后来想想,确实如此。
如果哪天我变成了后来的家乐了,怎么办?
难以想象。
这部片子最让人感觉压抑的就是前后强烈的对比和巨大反差。
在这里我不想讨论时代问题。
但是,这刚从学校毕业的三个性格各异、家境不同但是都单纯善良的人。
当他们走进社会,你看到的是他们怎么一步一步磨掉自己的棱角向社会屈服的过程。
这个过程通过这29集 一步一步展现。
简直就是酷刑啊!
满眼看到的都是残忍。
而且那施刑者还很享受其中的快感,要慢慢的折磨你,直到你完全失去希望。
真残忍。
赵家乐,一个原本眼神中充满爱的人,变成了一个脑子里除了仇恨已无他物的人 。
郭洋港,一个对生活充满期待和幻想,不向现实屈服的人,会为了报社经费变成个疯子、乞丐,连最心爱的女人都被自己最好的兄弟间的仇恨害死。
有人说世上没有比紫云还好的女人了,但是我恨这个女人。
没有她,也不会有最后那个满头白发的袁浩东。
她对袁浩东无所求,才导致了袁浩东最后那样。
一个男人所有的压力,90%都是来自家庭。
如果紫云对浩东,哪怕提出一点点类似于咖啡馆那样的小小的要求,对他有哪怕一点点的怨言,袁浩东也不会变成后来那个疯子、叛徒。
因为当他达到了自己的目标的时候,发觉自己还想要更多。
浩东不是一个贪财的人,无穷无尽的欲望之所以会来到他的身上 是因为他对紫云的爱,对紫云的愧疚。
或许有人会说,我在给浩东找借口。
但是我相信,浩东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对紫云的爱。
哪个男人不想让自己的女人是世界上最幸福。
只不过浩东把幸福与财富等价了。
这是他的错误,也是很多人的错误,更是欲望产生的根源。
这部电视剧好就好在它赤裸裸的残忍。
连遮羞布都不给你。
没有一点点商量的余地。
像灼目的光,你逃不开。
无论你躲到哪,都会被照疼。
不要有幻想,就是这么的残忍。
大团圆的结局,有人说很假。
但是当你脑海里一直响起的是郭洋港开始唱的那句“我和我追逐的梦”的话。
你就会发觉,这个结局是合理的、必然的。
他们都变了,唯一没变的,是心中的那个梦。
梦还在···
这部电视剧描述的不是我们生活的年代,我们这个年代已经没有那样深厚的友情,没有能让自己执着的梦想,更无从去体验刻苦铭心的爱情和无法抗拒的欲望。
血色浪漫之后,我唯一一部一集不差的看完的连戏剧。
血色浪漫之于我,是一部浪漫的人生史实,是一本告诉我用什么样的态度去生活的书;年代则是一部当代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告诉我怎样去生存。
几天来,一直生活在剧情当中,写论文时、吃饭时、走路时,甚至于同学说话时,我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剧中告诉我们的事实。
整部下来,灰暗、阴郁、压抑充斥着整个画面,影响着我每时每刻的心情;剧中多次感动的眼眶湿润;在最后,最后那一集,泪水终于从眼窝留了出来,嘴角开始抽动,好剧!
开场,便是三人畅饮、团聚的场面,然后创业,创着不知道干什么的业。
他们除了梦想之外一无所有,梦想的光辉掩盖了现实的艰辛。
吃泡面的日子,从家里偷东西,在街上偷煤球,还有瞒着紫云,这一切对我是那样的熟悉。
当时,应该是幸福的艰苦,有朋友在身边,永远是幸福的。
浩东,是一个胸中有大志,并且有能力成就自己志向的人。
虽然有两个亲如兄弟的朋友,但是他内心中,对自我和朋友的界线绝对的清楚地,从一开始就是。
所以,他自己去火车站扛包,带大家到餐馆端盘子。
他没有沉溺于友情。
相比之下,家乐则沉溺其中,看不到现实的艰辛,没有其他的志向,仅仅是想兄弟们在一起干一番事业,更侧重兄弟们在一起。
而洋港,如他所说,他是脚踏实地的理想家,但我感觉他的脚有点陂,而且离地面还是有点距离。
他有自己的志向——主编,但是他没有能力,缺乏魄力。
当然,他并没有沉溺于友情当中,反而对现实的压迫感受的更深刻或者是太易于屈从于现实。
这就是他们每一个人的开始。
当看了这样的开始,我心中琢磨着,我真的是没有想清楚创业的艰辛,是一个十足的悬在半空的理想家。
我经历过剧情里的一些艰辛,在建筑工地上做过小工,混凝土板子就在我耳边划过落地,命差一点不在了,手指上全部烂了,叫沙眼,顺着脚手架从下到几十米深的池子里,生命就在那样的细棍子上负重挪动。
但是,我那些完完全全就是为了体验生活,没有生存的压力,仅仅是为了体验一种艰辛。
或许不能同他们的心境相比。
但是,一点我清楚,只要身边有朋友,干什么也不怕,也不算累,我当时正是如此。
浩东,凭借自己的智慧和魄力,主要是魄力,赢得了事业上的成功。
我自视自己,我不敢,即使把我逼急了我也做不出来。
他那个时候的状态,命对他来说,就是提在手上的,天地不怕。
可能,当我想起出了什么是命,人生是什么的时候,也可以提着头做事了。
在这个过程中,紫云我真是太喜欢了。
如网友留言所言,假如能有这样的一个女人爱自己,在自己身边,死亦足矣(我想,此生足矣好些,不能死啊,死了享受不了)。
第一次来北京看他们时,面对他们取得所谓成绩,她是微笑着说“挺好的,好啊”之类的字眼,没有欢呼雀跃,可见她想要的是什么。
第二次来,浩东在巷子里被人抓到偷煤球,她淡淡的出现……面对之前想不到的艰辛,她给大家先包了一顿饺子,不是追问或者斥责。
后面的日子,她成了三个那人的后盾,养着他们,没有怨言。
为什么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
我质问自己。
可能是因为,她已经将自己的生命和三个人紧紧的连在了一起,他们的成功就是自己的成功,他们的事情便是自己的事情,是那种捆绑的,已经完全的模糊了自己和他们的界限。
而我们多数人,做些朋友的事情,叫做:为朋友做事,帮朋友做事,如此之观念!
紫云,总是有着一股忧伤。
如袁浩东。
那段时间洋港回家了,回济南了。
当他不停地拷问自己的内心想要什么时,他辞职北上了。
有人说这部连续剧太假,灾难太多。
其实很多连续剧都是如此。
每个人物本身都是现实中很多人的复合体,他们必须具有典型性。
为了展示他们的典型性,只有在他们身上多施加一些压力,多发生一些事情,才能绽裂出内心的事情,否则一般老百姓的日子,我们谁也不会去看。
一次打架,将浩东的20w全部贴了进去。
很多连续剧会做这样的处理:浩东一如既往的努力,三人的友情更深一层。
但是年代不同,真实便在于此。
试问,20万没有暖热,就从手边飞走,还是飞到自己憎恨的人手中,有谁能够承受。
浩东每天都在看武侠,他想让自己不去想这件事,想让自己好好地休息一下,去堕落一下。
我想我们大学生都能理解这种感觉的。
除夕夜,在紫云的召唤下,他提前结束了自己的堕落,开始了新的生活,写东西。
我想,此时此刻,他心中对钱的欲望肯定更上一层,并且多了仇恨,不知道对谁的仇恨。
对于紫云来说,这段时间应该是她最幸福的。
浩东每天在书房写东西,她上班回来,有做好的饭菜,这样的生活也是她最想要的。
但袁浩东认为,他可以给紫云更多,能够让她更幸福,虽然他还在安静的写作。
转机来了,杂志社可以承包了,他们三个走到了一起,开始忙碌了。
袁浩东在这里,展现了自己狼性的雏形,他胆子大,敢干,有才华。
在中国有黑社会这期,他对所有的编辑放话:我们一晚上把所有的事情做完,你们放假。
当杂志成功时,他打断洋港的套话,直接说:你们也看到了,这期杂志的成功,你们付出了多少你们每一个人都清楚。
这本杂志,不仅仅是我们三个人的,它更是大家的。
下一个画面是一个编辑在点头。
家乐接话接的也很好: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他们成功的在杂志社树立了威信。
在杂志社,可以更清楚的看到洋港是一个怎样的理想家,一个没有太大能力,空有一股志向,并且执拗于自己的目标。
浩东在这里多次时空,在这段时间,因为压力大,因为自己的目标,他已经不是一个正常的袁浩东了。
整个人处于疯狂的状态,过度的自信导致他不想和两个兄弟沟通太多。
事情在继续发展。
袁浩东的疯狂、紫云的怨恨葬送了自己的孩子,杂志社停刊了。
其实,紫云当时是被爱情冲昏了头,她为的是惩罚袁浩东。
在后来,她也后悔了。
忘了洋港了。
他经过努力,虽然对玉芬的爱也有过犹豫,但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
玉芬的伟大在于,放弃了自己的咖啡馆和这个浪漫主义者走到了一起。
其实玉芬争咖啡馆是我们常人在现实中都可以接受的,而且也是应该的,但为了自己的爱情,她放弃了。
家乐的老爸下海了,浩东有了机会,他努力地工作,并且还保持着和中远地产老板的联系。
先谈谈那个老板吧。
刚出现时,我以为他将会是袁浩东生命中的一个福星。
慈眉善目的,说话挺中肯的,还喜欢收集紫砂壶。
正是这样的一个人导致了故事最大悲剧的出现。
人呐,确实是多面性的。
杀人犯可以喜欢国学,也会给乞丐施舍。
家乐老爹被气死了。
浩东因为自己的自信以至长大,众叛亲离。
他不愿意面对自己的兄弟、妻子,从自己口中说出我是告密者这句话。
更愿意和赵叔说。
其实紫云这个时候的表现,正如她后来说的,不应该把浩东往外推的。
他们的离婚把这种僵持的氛围划伤了一个分号。
其实,500W对真的是可以击溃人的底线的数目。
当自己每天梦想的生活能否实现仅仅决定于自己的嘴唇一开一合时,谁又能坚守那份情谊。
洋港不会,家乐可能会,袁浩东绝对不会。
他已经变的像狼了。
事情一步步恶化着,结局到了。
在那个十几年前的四合院,他们在院子里放着鞭炮,只是每个人脸上都多了岁月的痕迹,心中更清澈的明白了什么是最重要的。
其实有些事情,不是我们从教科书上看到或者听长辈说过就能算的,我们需要亲身的经历过。
在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之后,他们明白了世界上什么是最珍贵的,因为他们有机会在享受完所有的珍贵之后去选择什么是“最”。
这个一个非常好的片子!
很现实 ,但有些过于残酷,让人动容,特别你有了家人,孩子。
剧情说是现实,其实有些不合逻辑,比如500万的告密费,比如后面发生的一次次的悲剧。
都有些刻意为之。
为了去突出这个剧的要表现的,兄弟友情,成长与蜕变,一次错误与一生的惩罚。
这些要说的非常深刻,让人感动。
我们生活的年代再没人能听懂的对白那些过往的幸福与悲哀还有多少值得忘怀我们生活的年代也许多了些梦想的无奈我们学着怎样去快乐因为这是属于我们的年代...
花了近2个月看完了张建栋的《我们生活的年代》,不能不说刘烨的演技绝对是退步了。
他演的“袁浩东”是整部戏的灵魂人物,但纵观30集,也不见刘烨有把握的住角色的迹象。
台词像拿着剧本照念的感觉,人物的表演,尤其是眼神和肢体语言方面,退步很明显。
不知道刘烨是怎么想的,好像娶了个法国老婆,顺便把灵魂也转移了。
比起《血色浪漫》里的钟跃民,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这部戏被戏称为70后的《奋斗》,感觉张建栋太“拿”了。
戏走的不连贯,情节转折的地方过于唐突,让我有些失望。
同名主题曲做的很好,符合这部剧想表达的东西。
时间流去,有些东西总会变的。
我们都倔强,都固执,都难过地徘徊在过去的那个无限留恋的年代里,但人和事还是要变化,不管是往那些好的坏的,希望的不希望的,必须尝试去接受,惟有先接受,才有再次寻回快乐的可能。
这是一部一个女人帮助三个男人成长,拯救整个世界的故事。
每次看到刘烨歇斯底里叫喊时,就越发觉得苍白无力,外表强者的面具下,是自私自卑自信心不足的本质。
最近很喜欢看讲述我们那个年代的国产电视剧,喜欢看里面那些旧旧的背景:比如旧旧的暖瓶,喝水的搪瓷缸,跑到小卖部打公用电话,在四合院里面凉衣服。
都很有种旧旧的美。
现在这些场景已经不在我的生活中了,也许这才是我喜欢他们的原因。
但是这部电视剧给我的震撼远远大于这些。
毕业后的10年:从大学毕业开始,看着带着学究气的杨港,就想起以前刚踏上社会怯生生的样子,呵呵。
想想这10年给人带来的变化真大。
大起大落:从不屑干小活,到收旧货的成功晋级,真是个漂亮的转折。
第2次从杂志社承包,到停业整顿,浩东第2次归零。
从到家乐爸爸公司干房地产,到出卖公司机密得到500万,到最后跟家乐缴纳补偿金500万,家乐第3次归零。
归零的打击是巨大的,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明白。
浩东对赚钱的渴望,我非常理解,你可以忽略生活中的其他部分,把所有心思放在赚钱上。
生活其实包含很多东西:健康,爱情,亲情,工作,事业。
所以回头看的时候,不能光用钱去衡量自己的成就。
出卖后带来心灵的煎熬:出卖后的煎熬是没有办法预计到的,面对现实说出真相也是需要巨大勇气的,家乐有这个勇气,浩东有勇气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生活的无常:从小荷奶奶的去世到家乐爸爸的离开,最后到玉芬的以外,都让我感受到生命的脆弱。
以前觉得死亡很可怕,因为死亡总是和哭声联系在一起。
现在觉得死亡就是一个老朋友去了另外一个世界,但是他还是活在哪些想念他的人心里,于是就扫墓的就是和老朋友去聊聊天。
刚刚看看完了,应该说大致上看完了电视剧《我们的年代》,就电视剧的编剧说几句。
首先就这些剧情来猜测一下,编剧因该是个男的,生于80年代,上下偏差5年左右,家境还好,平凡的度过学生时代,走文这条道路,基本是水到渠成的事,一路上波折还是有的,文字上下了一阵工夫,工作也许也是父母找的,反正找工作不是很麻烦,总体上是顺利的。
有要好的朋友,比较少。
属于典型的粘稠型血质,话不多,说话声也不大,会注意自己发型的变化,再便是文人,喜欢诗,有点酸,爱情至上,剧中郭阳岗应该是以作者本人为原型,没那么夸张。
以上纯属个人胡猜。
先来赞美几句:据我看来,作者塑造的最成功的主角应该是赵家乐,配角么,那个紫云的爸爸。
赵家乐从开始就注定了他的命运,富家子弟,纨绔子弟吧。
没受过什么苦,说话不着调,真要面对什么事情的时候就水了,退缩了,就是一纸老虎。
理想主义者,意气用事,当然更没什么城府。
最大的毛病是软弱。
这种人注定是个悲剧人物。
尤其是从他爸爸去世后,慢慢变得疯狂,复仇心理极具蹿升,跟一只狗似的“见谁咬谁”。
而这疯狂却又是合情合理,想想,确实是那么个事,做的有点偏激,基本上还是可以理解,就其他主角不明不白的个性,亦或完美的如同神仙似的人物,血肉丰满些。
再来说那个配角中的配角,紫云的爸爸,父亲的严厉与慈爱拿捏得很准确,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是那么讲话的,当然演员的功力也很厉害。
他是《亮剑》里的那个老师长吧,那口气一听便能听出来。
下面批一下:先说袁浩东,完美的善啊,太完美了,于是后来犯的错误看来是作者强硬的加上去的,因为太完美了,赎罪啊什么的,纯是扯淡,就是因为作者需要有一个“极”,能给所有的事情一个终结的一个“极”。
而袁浩东的性格转变得过于生硬,本来是一个,话不多,但敢说敢做的直爽汉子,一到后来完全变味了,不敢承担了,有话不说了,傻乎乎的自以为是的做着自认为是的好事,像是不谙世事的傻小子,木偶傀儡一般,面目惨白没有血色。
看袁浩东周围的人,他老婆,带着孩子离他而去;离婚的人了,还问寒问暖的,孩子出了事也一句话不说。
男人的想法体现出来的,女人和男人思考用大脑的地方不一样,臆想出来的。
第二个老婆,出现的不伦不类,后来十集突然戏份增加,出来最大的用处是给袁浩东最后做一个不在场的理由,让赵家乐有个作案的时机而已。
在一个,所有角色的通病,要么说话特面,酸掉牙,要么就是大喊大叫,不知是不是导演特别要求,吵架便是要喊出来,关系过于亲近的缘故?
想不通。
男人不像个男人,整日儿女情长,每日问寒问暖,那么这就是女人值得托付的男人?
女人希望的是个能够依靠的男人,作者也明白这个道理,紫云离开袁浩东,剧末小荷对赵家乐感到失望就是因为这个(那时候赵家乐反而需要依靠女人),但最终不免掉入俗套,以为每个男人麻了吧唧就能赚来钱似的。
顺便说一句现在的流行歌曲,每次流行一段时间的都是那些男不男女不女的“男生”(读nan shen 一声)唱着我爱的你你不爱我,我不爱的你你爱我之类,都是些无病呻吟,因为他们需要一些愁苦来让自己看来有那么点帅,不那么面,不那么明显就能看出来脑袋瓜子里空无一物。
周杰伦之所以在一开始能出名因为第一张专辑里没那么多,没那么明显的胭脂味。
回到主题上,经过赵家乐又臭又长的恶心后(确实太长了,有7、8集吧),终于决定要结束了,于是作者为了让剧集看来有那么点味道,于是决定设计成悲剧,干掉杨毅蕾后,还得把刚刚过上好生活的郭阳岗弄倒,于是,跟着不合格的工地正好需要砸死个人,于是郭老婆也不明不白的被干掉了,然后郭和赵家乐原来一样,发怒的模式一模一样,台词都一样,可见作者黔驴技穷,这有点不好收尾了,而且俗到让观众基本能预见到结尾了,于是反而让跑了一个老婆、死了一个老婆的A,和被A害死老爸的B,还有被A、B害死老婆,自己拉扯孩子的C,再把原来一直忘了的主角们都拉出来,大家心平气和的坐下了吃年夜饭,ok了,surprise!!
确实出乎意料,难以理解,何苦如此呢?
Ps:中国的一些导演、编剧、作者弄出来的东西总是凌驾于观众之上,以为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自己便是神,可以任意让角色做任何奇怪的事情,无视观众感受。
最让人受不了的事,本来很简单的事情,中间愣是插进来一个不讲理的人,而主角那他有没有什么办法。
简单谈到这里,仅是希望能看到更好的作品。
人性拄着道德这根搅屎棍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拉扯,不得不说以前的老片是真的很有价值观的。
每个人都在改变,都在适应,没有对错只有成长。
而所有关于生活的经验,就是兜兜转转绕了一大圈,大家又回到了原点。
历经了生活的磨难,大家心里好像装了很多东西,但是最珍贵的还是开始的那几样,每个人都在验证别人的经验。
历史一直在重复,每个人都在重复着别人的故事
袁浩东拿了500万后的心理煎熬
怎么会有那么狗血的剧情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我们生活的年代。。。。
友情,恩情,仇恨,信任,这个社会中有太多太多的因素掺杂在一起,让我们无法做出选择,或者做出错误的选择。人应该怎么活,谁又能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那。
好偏执的片子
结构很好,细节太烂。应该是好本子,导演不行
戏,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三个男猪还好,女猪撑不起,赵子琪太弱了。
紫云好恋爱脑,好想进去抽她啊啊啊啊啊
突然想起看过这部剧,生活不是童话呀
那个年代的友情很厚重,爱情很刻骨。交友应交赵家乐,娶妻当娶杨依蕾。全剧最喜欢的角色居然是家乐的爸爸,有勇有谋有心胸,又不一意孤行,做人不别扭、不较真。叶玉芬和杨依蕾都是不错的女人,聪明能干,不矫情。袁浩东是他们的大家长,操心赚钱,个个不领情,但依然是我心目中的好男人。紫云就不多说了,她的眼神看起来真的很空洞,不知道在看哪里,前半段一直在照顾三个男人的生活起居,更适合做朋友。
我看到浩冬白了的头发,我整个人心都碎了,每个人都失去了那么多那么多,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其实很久以前就看了这部电视剧,现在再看了一遍,看到后来,难过了好久
經過很多年,有些感情還是很重。
观后记:1、杨依蕾这个角色有些多余,好像就是为了给袁浩东“洗白”用。2、赵家乐以那样的方式报复袁浩东实在愚蠢。3、赵家乐是孤独的。他周围的人过早且过度地站在了袁浩东那一边,这是他走向极端的助推剂。那些人没有切身体会标底被泄给父亲及公司带来的打击,没有切身体会痛失父亲的伤痛,没有切身体会到背叛与伤害来自最好的朋友。4、电视剧结尾似乎想安排这三个人重新走在一起,我以为不可能,因为看到彼此全是伤痛。5、刘烨演技很棒,把袁浩东这个角色塑造的很丰满。
那些过往的幸福与悲哀,还有谁值得忘怀。我们生活的年代,也许多了些梦想的无奈,我们学着去快乐,因为这是属于我们年代。这是一本现实而残酷的剧,金钱的诱惑,对成功的渴望,背负内疚生活的痛苦和纠结。到最后才发现,金钱成功都是浮云,一块吃红烧肉的兄弟和苦难时跟着你的人才是生命最珍贵的。
比奋斗强多了
来自济南的洋港说话东北味重了点,浩东这角色有点矫情,不过人物性格铺垫的挺好。所有人物都太爱笔挺挺地作评论抒情和总结性发言了,过犹不及。另外男主身边的女人真是一个赛着一个地目光呆滞无神
学院布置的作业😓~~~哈哈哈哈,就看了个开头结尾😅
弃了… 1)不想看悲剧;2)表演有些生硬、尤其是台词太生硬了
那段时间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