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超字数,长评文笔又很拉,权当给春节想带家人(我是只带了父母,带小孩可能会有血腥暴力镜头大家掂量一下)看电影的朋友一点参考。
这个片评分取决于受众,总体三星半吧。
如果是合家欢,图个乐呵,我认为笑点和泪点都很贴大众不会尬,演技在线,张译和雷佳音可以多点几个赞,易烊千玺也很ok了,配乐和服道化精致(有人不喜欢过场音乐,我反而觉得这个音乐和戏风很搭),剧情也很好理解,家人看得舒服,值五星。
但是,作为一部电影本身,我只能说非常一般,有人说是剧本杀很精准了,就是古装正能量剧本杀(所以说浮夸的过场音乐反而很衬这个调调)。
整体像一顿花里胡哨的年夜饭,没怎么打磨就端上桌,丰盛、喜庆、该有都有、老少皆宜,但也就仅此而已了,而且吃到后面还开始腻。
我觉得问题出在编剧,拖时长太严重,故事架构充满了赶工和堆砌(角色太多戏份冗杂),人物越往后越塌陷,立起来的人设都给压扁了,反转到后期由于实在太过套路,已经引发了我的偏头痛,最后结尾对大反派的纸片化处理我个人非常非常失望,让前面的惊喜冲得更淡。
总结下来就是适合合家欢不适合细品,不要深思,不要过脑子,会变得不幸。
另外,这片子如果能压成微电影估计会更好。
以上仅代表个人体验。
这部电影中张大和瑶琴两位剧中人都唱了一首词: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首词就是出自南宋时期的宜兴人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吴江就是后来的吴淞江,流到上海就叫苏州河。
电影《满江红》讲述南宋绍兴年间岳飞死后的故事,故事大致发生在1148年左右。
蒋捷出生于1245年,咸淳十年也就是1274年蒋捷考中进士,两年后元军攻破临安,南宋灭亡。
南宋亡后,他这个进士不想服务元朝,就漂泊在姑苏一带,太湖之滨,在吴江写下了“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绝世佳句。
正因为这首词,蒋捷被后人称为“樱桃进士”。
所以满江红的电影对应的年代蒋捷还没出生,也就是剧中人穿越到了100多年后,念出了这首词。
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
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
风又飘飘。
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
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
一部带着张艺谋钢戳的电影,在视听语言、历史寓言以及对自己的反刍上都属于张艺谋的偏好。
影片依旧充满男性气质,但次次反杀、刀刀入骨的狠劲却没有落脚点,前期缺少对家国仇恨的提及,像拳拳打到了棉花上。
影片整体而言选择了一个好的故事,但并没有进行好的演绎,在高密集台词与快节奏情节的剧本要求下演员之间竟然出现了彼此接不住戏的情况。
故事结构的精巧构思大于故事内容的深度发掘,宣发时打出“反转”的标签更有了制造叙事陷阱的嫌疑,封闭的戏剧空间内太多了碎片结构,过多的插科打诨更进一步消解了故事的完整性。
靠突转推动情节发展的套层结构中结局能否兜住底显得尤为重要,可在我看来“替身文学”与“人海战术”用得并不成功,替身秦桧作为最后的反转实在不太高明,把《影》挪用过来有了种绞尽脑汁讨好观众的感觉;“人海战术”士兵齐颂《满江红》也是一种情绪陷阱,抛开《满江红》真正创作者的历史争议不谈,“颂诗”仪式的落脚点不在《满江红》本身而在情绪渲染,诱导观众为狂热的情绪买单。
出于对“张艺谋”的标签选择、“岳家军故事”的熟悉以及《满江红》这首词的喜爱,我主观意识很强地挑出了很多问题,这是带有心理预设的,所以评价和看法都很个人。
但有一点,“岳家军”的故事可以起于“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的悲切,但不应忽略或消解“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的历史落日,关于岳飞的故事可以起于《满江红》但绝不止于《满江红》。
拍摄场景选在了山西大院,整个电影的基调带有了《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压抑。
清晨初见天光时,阳光透过大院在高高的围墙与交错的长廊形成“阴阳”光效,光与阴影的对立贯穿全片主要布光思路,同时还有灯笼、反射板等人工光源形成聚焦光。
但整体色调偏暗,同时色彩对比度高,人物打光上多用聚焦光源,画面布置整体类似戏剧舞台,一方面是导演风格特征的延续,为影片前部分奠定悬疑压抑的基调;另一方面也是为冲突集中的戏剧式剧情结构服务。
影片结尾(四个时辰之后),烈日当空,大院也暴露在黄色的阳光之下,配合着故事内容的抽丝剥茧,光影和故事都逐渐走向“敞亮”。
影片的场面调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院的长廊结构,摄影机跟随人物在大院中穿行,制造紧张气氛的同时利用人物在长廊上疾步行走配以快节奏的豫剧片段形成类似于戏剧表演的章节设置。
张艺谋的“人海战术”屡试不爽,其本质是一种狂热仪式般的情绪渲染,情动转向发挥作用的过程中配乐起到了关键作用,无论是器乐配乐还是豫剧唱段都是为情绪服务而非为剧情服务,这是观影时让我觉得不舒服的地方。
像是创作者明知道卖弄情绪的低劣之处,但更知道大多数人在集体观影的情况下,在声光电沉浸浸染的诱导中依然乐于为狂热情绪买单一样,明知故犯,将错就错,制造情绪陷阱而忽视故事内容本身。
在我看来,“反转”只是一种叙事技巧,所谓技巧其本质是创作者讲述故事的诡计,像个利用反预设而编造的大体量脑筋急转弯,而诡计的效能性很低,迟早有一天观众会厌倦不高明的“反转”诡计。
“反转”对故事的完整性来说是种解构,情节碎片化的拼接。
归根结底这种创作现象是“短平快”审美下市场选择的产物,但是整个业态自觉接受这种碎片化是种危险的趋势,这将意味着由完整接受能力丧失到完整创作能力丧失。
首先,全程没有尿点。
情节比较紧凑,紧紧围绕一条条线索展开,基本没有放空的时间。
大历史背景板下限定场景的悬疑探案,难怪有人说这就是个高级剧本杀,越看越像。
不过也正因如此,很难激起人的真情实感,诙谐处尚好,多处煽情的地方心内却毫无波澜。
其次,演员很有特色。
选角就是各种类型,实际几个主要演员呈现出来也是各有特色,没有拉胯的。
沈腾撑起全场,易烊千玺在其中也不突兀,演绎有力度,张译很稳,岳云鹏挺逗,雷佳音居然演啥像啥,随着情节推进最后算惊喜吧。
那个新人女演员相比之下还是略逊一筹,缺少点个人特点。
最后,还是他一贯的审美和表达风格。
方言摇滚时不时出现,暴躁二人转似的,即使是要渲染紧张快节奏气氛,即使是剧本杀里也有点突兀和让人难以接受。
选女演员的眼光依旧,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黑色肃穆色调下的女性穿着大绿色,还有院外的人海,绝对是张氏专属的俗艳。
结尾有点想起了《英雄》,剥洋葱到最后还是都集于一点,虽然说得过去,但也确实没什么感染力,就是靠喊口号而已。
影片看完没什么可回味的,导演要表达什么,传递一种什么态度?
就是个剧本杀体验而已,可能这种感觉即是观众的,也是导演本人的吧。
大年初二真的是醉了,和我家小伙子选择了一场想看就看的电影,就选了满江红,事实证明这两个半小时真的是非常非常非常非常漫长,放完了一开灯真的周围听的最多的都是,很尬很一般,我给这部电影他5分都多了,浪费我的两个半小时。
1.案件情节,选材确实很好完全为了反转而反转,很多人物形象前后完全是矛盾的反转来反转去搞成一个四不像,特别是那个舞姬和沈腾演的突然来感情戏,电影院里直接尬住2.喜剧氛围,完全为了搞笑而搞笑,几个喜剧演员故意抖机灵,真的不搞笑,电影院里没有人笑,没有人笑,非常尴尬3.演技,感觉演员们还是用自己舒适圈里那套模板演戏,沈腾撇嘴瞪眼真的审美疲劳了,下一秒就出戏去“造孽呀”,岳云鹏眼一眯一翻眼又开始卖萌耍贱要不要太尴尬啊,四字至少不让人出戏,但是部分情节也用力过猛。
4.布局背景,建筑确实很精美,陈设也很复合年代要求,但是两个半小时一直都基本上一个景真的让人审美疲劳,最大的景就是集体将士的远景,一看就是绿幕扣的,真的很尴尬。
最后集体诵读满江红的情节确实很震撼,但是很莫名其妙!
一头雾水!
表达爱国情怀需要这样吗?
总而言之,消费爱国情怀,消费对老谋子的信任,消费普通群众对于这些演员的喜爱,令我无语,花那么多钱请全家人去电影真是无语了
首先满江红很具有艺术性,节奏紧凑,人物各怀鬼胎很烧脑,悬疑喜剧结合的很棒,演员演技也在线,电影色调就很有氛围感!
很浓的东方神秘色彩,人物很复杂,每个人都很丰富(演员把人物诠释的很立体),结局挺惊喜的。
喜剧部分真的捧腹大笑一点也不尬,整体有刺激又震撼,国师果然牛!
(不剧透了自己去看!
)
看完电影,想到只花了40多而不是100多,我的内心稍显平静。
从立意上,爱国与文化的宏大主题,但为什么要用刀逼迫秦桧背出满江红呢?
表达形式让我比较迷惑,这就是所谓“虚构和传奇”的喜剧色彩吗?
我感受到的,没有喜剧,因为虚构所以也不算传奇,而且现在是不是认为观众把喜剧等同于沈叔叔?
所以就模糊真正喜剧的表现?
从选角上,我是很期待的,有各种类型的大牌,但很奇怪,“三舅”的服饰比较奇怪,上壮下瘦,不协调。
反差也比较奇怪,不真实。
从一些细节上,想用奔跑在高大城墙里的小人物,表达朝廷的厚重,但音乐又配得无法敬仰。
想用音乐增加喜剧,又想沉重,如果处理的好,大概会很出彩,但应该是第一次,所以矛盾的让我觉得有点四不像。
我吐槽的很多,但需要肯定的是,这里面有很多新的东西,是一次尝试。
作为观众,我愿意花几十块接受些新的东西,哪怕这些东西有点糟,尝试会有失误,起码可以证明哪些东西是不合理的。
看完以后,给我的感受简单来说:信仰的力量爱情的力量权势的力量
满江红 (2023)7.0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喜剧 悬疑 古装 / 张艺谋 / 沈腾 易烊千玺
在强大的口碑号召力下,必须去影院看看张艺谋的新片《满江红》。
再者本人也是张艺谋的拥护者,支持张艺谋也是应该的。
但是看过影片之后,感觉一般。
整个故事结构其实比较简单,通过前面的密集情节铺排反衬宋廷的腐败黑暗,堕落苟安。
并且,通过宋廷的这种黑暗体质,进一步来反衬岳飞的泣血之作《满江红》出现在昏暗的南宋,这是何等高洁可贵的精神品质。
当然,这个大结构的实现是由一系列小人物来实现的。
岳飞照耀古今的精神魅力很可贵,小人物的努力也很可贵。
对于历史背景知识单薄的人来说,这种电影测重的情感结构,会让很多人沉溺其中。
甚至会出现一种癫狂性的情绪爆发,为岳飞,为小民的拳拳向阳之心。
这就是情怀的力量。
这一点对很多人来说,电影应该是做到了。
这样也是所谓电影口碑炸裂之说的重要注脚。
但是如果对于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的观众来说,岳飞的可贵是不需要铺排的(事实上,这样铺排也不符合历史)。
这个很要命。
所以对于有这种视角的观众,这个影片的很多情节设计,炫耀卖点就显得无足轻重。
因为无足轻重而显得多余,因为多余,而显得影片肤浅,甚或无聊。
这个是对很多人眼中电影核心观赏价值的质疑所在。
因为不需要铺排,电影显得无意义。
事实上,电影无意义的概念,还在于岳飞词作《满江红》,说的是收复河山的爱国精神,但是这个影片或者真实历史所表呈现的则是,朝廷昏暗和岳飞爱国精神的巨大矛盾。
而这种矛盾,在影片的精神指向上并没有解决。
影片也好,传统文化也好,基本上都是说,爱国就好了,抗金就好了。
但是秦桧不能杀,宋廷不能亡。
在今天依然在讲述这样的故事,缺乏新意。
这也是电影无意义的关键所在。
这是故事背后的矛盾性。
成也情怀,败也情怀。
电影的角色,配乐都很好。
只是感觉张艺谋导演从老文化里面走不出来。
这个有点审美上的遗憾。
也因为这样的遗憾,掩盖影片本身的很多深湛水准。
感觉用力很猛,没用对地方。
总之有些遗憾。
我就不说这坨哪里不好了,网上都说烂了,就说说我的纯感受吧。
这片前期宣传的反转到底,笑到最后,悬疑喜剧,家国情怀,群星云集,最后再加上国师(裹屎)坐镇,确实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热情,纷至沓来。
我身边也确实有喜欢这坨的人,还不少,基本上都是不怎么看电影的,再不就是父辈人对裹屎的执着。
在影院时候也确实有听见稀稀拉拉的笑声,基本都是看见沈腾和岳岳标志性耍贱发出的,稀松而短暂。
和纯喜剧片那种肆无忌惮的笑有天壤之别,因为整坨下来没有梗。
我能理解对于这坨满意的人,看电影就图一乐呵,只要看到脸熟的人,有刺激热血的情节,听到欢快的曲子,打个擦边球就值了,就像巧克力味的粑粑,起码让人尝到甜头了。
但对于愿意细品的观众,几乎就是灾难。
我是个电影爱好者,相信有很多跟我一样边看边摇头,看完失望甚至愤怒走出电影院的。
好食粮可细品,可回味。
这坨不能细品不能回味,因为当你把巧克力香精回味掉,品出来的尽是恶臭。
1,一上来就是个bug,金人使者都吃过睡下了,居然还没把重要信件交给秦桧。
2,秦桧居然让一个无名小卒查案。
3,妖琴不是歌姬吗,不是卖艺不卖身吗,言语间举手投足间怎么演出了卖身不卖艺的感觉,不擦个边会痒是吗?
后来居然还是个贞洁烈女,草泥马4,打更的,马车夫,歌姬不是队友吗,一个个卖队友卖的这么顺利,这是在丑化岳家军吗?
5,打更的诬陷王将军,四字不问青红皂白直接一刀斩,牛逼6,免死金牌也斩,在裹屎面前,观众们都是弱智何况是皇帝7,妖琴被强暴,张大悲痛欲绝说直接杀了她。
人命不如个贞节牌坊,裹屎对于传统文化糟粕传承的真滴到位啊,孙将军还强行解释,只是演戏没真的强暴她,她牌坊还在,惊不惊喜!
8,马车夫是懂搞笑的,送人头送信,再卖队友,自己家眷在敌营,他怎么敢的,送人头就算了,为啥还送信,为啥还卖队友,这片设定所有人必须讲真话吗。
10,岳岳这狸猫换太子给爷整笑了,换完了不赶紧跑,就把太子藏后院是吗。
不一一列举了,最后消费一波岳飞的好词,廉价家国情怀拉满。
能感觉到制作组满满的恶意,“观众嘛,都是小喽喽,智商怎么能跟我们这群文艺精英相提并论,管他做出来是个什么东西,只要噱头到位,他们一定会吃的津津有味”。
你说就看个电影嘛还能愤怒了。
我一把塞你嘴里一坨,指着你鼻子呵道,给老子说好吃!!
满10分,3分给沈腾,雷佳音,译大师的演技,不能再多了
岳飞的遗言是“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欢迎理智讨论。
人物,细节,剧情反转和结局上的败笔我都愿与大家畅谈一番!
首先我先说我认为电影的败笔:1,前半篇电影的主线都是为了找信,和影名满江红没有任何关系。
到了结局又说不需要秦桧死,只需要他读岳飞遗言,让他活在万人唾弃之中。
可是死了那么多人,最后就又不杀秦桧,开始读满江红了?
是不是有点太突然煽情?
秦桧这么坏,就算万人唾弃与他而言有伤害到吗?
他害怕唾弃?
他还是个宰相,百姓唾弃能惩罚到他嘛?
无需任何惩罚,犯人能自己救赎罪孽?
2,金第二天要来找秦桧谈和了,这时候连夜再送个定时炸弹(信)?
3,何总管把刀递给犯人,还不叫几个卫兵,和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的前面一场烟花的戏不太符合了叭4,最后的最后,如果只是为了让秦桧去读个满江红,又为何要开始废那么多劲找那么多人去鼓捣信?
不应该直接找机会把刀架在秦桧的脖子上?
张大和艺伎瑶琴一伙,还是夫妻,为什么上来当倒钩狼的时候先把狼队友买了?
让瑶琴卷进来?
如果一开始张大就死了,后面那些人还会失败吗?
结果后来张大又那么慷慨了那么英勇就义了?
前后矛盾了吧我观影全程都觉大部分反转只要看悬疑片多的人都能想到,想不到完全因为没有铺垫,或者不符合逻辑!
所以我个人认为,影片首先把喜剧的标签摘掉。
结尾需要剪掉,剪到张大和易烊千玺被关住那段就行了!
在这之前,张大真正身份一定要暗线处理,埋得很深很深!
把张大尽量塑造成一个只为了苟活的小兵身份。
并且瑶琴吃信那段其实把信掉在袖子里,用一个障眼法,最后给张大。
张大最后通过插叙回忆,回忆最好是和瑶琴的过去,把事情讲给易烊千玺,解开张大真实身份!
最后两种结局:1,光明结局,张大死前把信交给易烊千玺,最终易烊千玺取得秦桧信任,在朝廷上拆穿了秦桧,并且打开信时发现张大塞进了岳飞留下的满江红,读了出来。
2,开放式结尾,张大死前朗读满江红。
再给一个镜头易烊千玺取得信任,但从口袋中无意发现张大塞给他的信。
镜头渐虚,看不到易烊千玺表情。
为了沈腾和国师去看的,结果被易烊千玺吓到,表情好阴狠。。
我的五颗星星都给何大人,看完好想被何大人的扇子敲一下(bushi
一句话概括老谋子的《满江红》:一伙人策划了一次针对奸臣的行动,筹划埋伏了几十年,主演几乎全死光……最后目的竟是:为了让奸臣带领全军背课文!!!这种爱学习的精神让我动容。眼泪夹不住了~
之所以会评一星,是因为打分最低只有一星,感谢满江红,让我浪费流量去下载豆瓣,亲自给你打分,从这一点上你比任何一部电影都成功,心疼我那60块钱和两小时四十分钟,目前处于极度后悔中,长时间无法走出来
瑶琴有点出戏,其他都很好
这呱噪的过场音乐真吓人
中途睡到不省人事,也是少有,怪不得一惊一乍的BGM声音大得吓人,是为了叫醒观众的吧。
喜剧加悬疑,不得不说很有创新,但在一定程度上欣赏不来
像是一个大杂烩的电影,四字表演真的演啥都一个样
反转的有点勉强了。
事实证明有些电影你是得去电影院的,不然真的很难看下去
Emmmm…前一个半小时我觉得真的很无聊。。第一次看电影看到想玩手机。。一直在想这真的是张艺谋导演的作品?而且全程我都没笑出来 难道是我笑点变高了吗?我觉得那些点都很俗。。。笑不出来。。。总结就是:碟中谍中碟中碟中碟中碟中碟。。到最后反转得人都觉得太多了吧没必要😅不过最后一起背诵满江红倒是蛮感人的 在我心里又拉回了点评分…看完整部电影就感觉又好看又不好看的hhhh?。。
有匠气没灵气,有演技没真情
真是又臭又长~剧情烂 表演尬 配乐拉 逻辑漏洞一大把(偶尔配合角色动作的锣鼓不错,那些一惊一乍的唱腔简直尬到脚指[不是说这东西不好,是不搭 非常不搭])...还有 时不时地插科打诨的“搞笑”真是可笑至极!
和表弟们看的。如坐针毡,我都要坐出病了,腿伸不开腰挺不直的,真心不适合去电影院看这样的电影。剧情跟张的前几部比起来也是很一般了。中间靠两三点的反转来分层,其余的大部分平平无奇到全靠相声演员和小品演员来撑……想象如果把演员全部换成路人,谁还能看完这3小时ps:总体一般
一堆人谋划部署许多年,居然只是要得到岳帅遗言?而且不杀秦桧说让他遗臭万年,那留下他他岂不是可以害死更多的忠诚良将、跟金廷更多地勾结起来?这逻辑我是接受不了
和片中主角一样,从头到尾没入戏
影片对女性的最高褒奖:义妓😂
前面3/2已经睡着了 到后面bgm把我吓醒了
真的看过了才知道有多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