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流年

似水流年,Those Years We Have Traveled together

主演:胡琨,初俊辰,李云赫,杨了,路东,卢傲野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9

《似水流年》剧照

似水流年 剧照 NO.1似水流年 剧照 NO.2似水流年 剧照 NO.3似水流年 剧照 NO.4似水流年 剧照 NO.5似水流年 剧照 NO.6似水流年 剧照 NO.13似水流年 剧照 NO.14似水流年 剧照 NO.15似水流年 剧照 NO.16似水流年 剧照 NO.17似水流年 剧照 NO.18似水流年 剧照 NO.19似水流年 剧照 NO.20

《似水流年》长篇影评

 1 ) 随波逐流的我们该不该重拾初心

电影创作中,对于年代戏的拍摄和把控,对于编剧和导演都是一道难度很高的题。

除了要在服装、道具等客观条件上呈现出明显的尊重历史和时代之外,特别是故事情节中细节的拿捏,以及情感的传递,更为重要。

做好了自然会共鸣连连!

电影《似水流年》的时代感,从开画的那一幕起,就能给出强烈的带入感。

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南方小城镇的原貌重现,并在主人公“林家班”一老三少的朴实生活中,缓缓地拉开了略带沧桑又活灵活现的时代画卷!

恰到好处的长镜头,带着显著时代特色的画面处理,一辈人孩提时代的美好记忆,被温婉舒缓地翻开,和着一曲纯正的昆曲唱腔,“似水流年”的质感和主旨,也充分显示出了创作者们的诚意和自信……影片的时代感是无处不在,写实感自然也随之流露。

林家班三兄弟与收养的小师妹之间的情感纠葛,也很好地成为创作者用来抒发时代情感的重要元素之一。

可以说,老一辈人对于情感流露的迟缓或者说表达上的矜持,以及昆曲在时代大潮中的被无情的洗礼……都顺理成章地成为影片矛盾冲突的主要来源。

就像林家班院子里停着的老旧三轮车上写着的“戏大过天”所传达出的意义一般,“不忘初心”是任何时代都无法改变的。

没有特效,只有故事,没有煽情,只有真情。

两位导演用镜头下、时代里的林家班的分分合合,打打拼拼,去真实演绎出了一幕幕大银幕上难得一见的不是亲情却胜似亲情的真情流露。

从被遗弃孩子的视角娓娓道来的表达方式,也从侧面烘托出了影片浓厚的时代感。

昆曲的美妙之处,不止是“唱的都是风花雪月、爱恨情仇,”还有其表现人生百态的大意义和大视角所在。

特别是昆曲的角儿都必须是唱腔和身段都要美,才配得上唱词的美和意境。

电影中的《牡丹亭》唱段,林家三兄弟几番练功几番台上台下的侧面展现,也恰好将小镇里国粹的命运与小人物们的遭遇紧紧扣在了大时代的车轮上。

师傅的无奈之举,三兄弟的随波逐流进城务工……不仅贴切地反映出现实的残酷和真实外,更为影片后段的情感高潮做足了铺垫。

随波逐流的我们该不该重拾初心?

《似水流年》用了充足的片长表达出了如此情感充沛的涵义,并给出了坚定的答案。

时代在变,初心不改。

励志也好,专情也罢,林家班三兄弟与国粹昆曲的情缘,在世事纷扰中,在时代大潮里,展现出的不只是三观纯正的正能量,还有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视角。

《似水流年》不是大片,却也是立意很高的大作,值得静下心来,静静的欣赏!

 2 ) 《似水流年》:无处安放的青春和技艺

关于《似水流年》,想到的太多,尤其是王小波曾这样评价:“似水流年是一个人所有的一切,只有这个东西,才真正归你所有。

其余的一切,都是片刻的欢愉和不幸,转眼间就已跑到那似水流年里去了。

我所认识的人,都不珍视自己的似水流年。

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有这么一件东西,所以一个个像丢了魂一样。

导演郑君奇、李龙俊执导的影片《似水流年》,恰巧也是用了这样一个片名,讲述了三个遂昌年轻人成长于昆曲班,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历经艰难困苦,最后依靠勤劳智慧拼搏实现理想的故事。

三个年轻人的长大成人,几乎全在戏班里,师傅的精益求精,他们的日复一日,让人感受到的尽是苦。

也正是这段苦,让他们练就了超凡的技艺,不仅把昆曲《牡丹亭》刻在了自己的心里,同样也修炼了一身即便是忘了吃饭也不会忘记勾脸的本领。

然而,受到改革开放浪潮的冲击,三位年轻人开始蠢蠢欲动,未得经得起灯红酒绿的诱惑,开始进城打拼,想要实现更大的价值。

随着收入的越来越多,然而,他们也在这样一种物欲横流的时代里迷失,最终,无法战胜的,还是内心一直都在坚守的声音。

故事运用两条线,让人看到了时代发展和进步下传统文化生存的越来越不易,三位年轻人所在的昆曲班,只是一个民间的戏班,改革开放初期,年轻人想要有更大的发展,就需要考入剧团。

然而,机缘巧合下,他们与剧团失之交臂,而接下来的生活,则是更加艰难。

剧团发展之路同样面临着挑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歌舞,不再听戏曲,于是,剧团改成了歌舞团,以为这是长久之计,然而,歌舞团最终也走上了没落,并没有成为铁饭碗。

无论是剧团还是昆曲班,都像那坐落在小城里的牡丹亭一样,三位年轻人曾用打架的方式去哄一帮唱摇滚跳热舞的年轻人走下戏台,用来捍卫尊严,师傅更是竭尽全力以命相搏的守护这文化的命脉。

坚守和传承之不易,都在那轰隆隆的挖掘机的声中,围观感叹的普通百姓中,形成最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又让人觉得束手无策。

法国意识流小说大师马塞尔·普鲁斯特,在生命的最后十五年,倾尽精华与智慧,去研究“似水流年”,创作了鸿篇巨制《追寻逝去的时光》,堪称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在回忆之流中,作者以心理时间的形成复活了自己所经历过的实际时光,书中呈现的岁月,是漂泊的人生光影,有生死的阴郁苍茫,也有至美的世事。

其实,电影《似水流年》里,师傅同样也在探讨这样一个问题,他一直初心不改的坚守自己心中的“牡丹亭”,即便是粉身碎骨,依旧持之以恒。

在三位徒弟想要离开昆曲班去外面世界闯荡的时候,他没有阻止,而是选择了放手。

让我们看到了传统的继承和延续,需要的是一份热爱和心甘情愿的付出,而不是强行去让年轻人喜欢。

影片通过这样一种深刻的启示,让我们看到了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更为开放式的未来。

最终,无处安放的青春找到了归属,昆曲在新建的牡丹亭里继续唱响,那些让人流连忘返的城市美景,成为了浮躁心动时最绚烂的记忆,只有听从内心的声音,才能找到心灵最宁静的港湾。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汤显祖的《牡丹亭》题记,成为点睛之笔,也是影片最想表达的情怀。

 3 ) 似水流年 留不住的是岁月,成就出的是曾经的梦想,爆发出的是坚持的力量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汤显祖的《牡丹亭》留存于世,柳梦梅杜丽娘之间的爱情跨越了生死,皆因一段春梦中结下的情种。

梦这回事,本就是虚无缥缈的幻象,难得的是,执着于一段幻象中的爱情,在上演了一场还魂戏份后,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明朝传奇戏剧发展的高峰,故事曲折离奇,但又具有了跨越时代的现实意义。

古时的男女情事,与当今的花前月下,能够水到渠成的少之又少。

而《牡丹亭》里将浪漫与现实结合的堪称完美,通过辞以言志的手法,点中了多少痴男怨女的心。

“万物之情皆有其志”,这是汤显祖创作《牡丹亭》的核心。

重情重义,并为之而坚持,对汤显祖来说如此,对于其笔下的杜丽娘柳梦梅莫不如是。

所以,有了汤显祖的坚持,才有了流传千古的《牡丹亭》,有了柳梦梅杜丽娘的金诚所至,才有了这段惊梦还魂后的花好月圆。

以及这部电影《似水流年》。

《似水流年》这部电影的开端于上世纪80年代,也是一段商业大潮开始旗卷全国的时期,曾经的国粹昆曲,以及老一辈的艺人们,都已经滑倒了时代的边缘苟延残喘。

而接下来的故事,就是在如水的岁月里,所有被昆曲浸淫到血脉里的人们,如何为了让这一国粹再次闪耀发光而坚持的故事。

《似水流年》这部电影有个非常聪明的做法,就是将故事的焦点定位在了人的身上,通过角色的成长经历,让我们看到了岁月中平凡人身上的感动。

以及,他们所作的坚持背后,支撑他们的更为震撼的精神内核——一份为国粹艺术而坚持的力量。

师傅,是眼看着昆曲没落最为痛心的经历者。

在时代的潮流面前,一个最不起眼的小剧团老师傅,没有力挽狂澜的力量,只能在三个徒弟身上悉心播下希望的种子,为他们寻找各种些小的可能,期冀着这份艺术不要断在自己手上。

苟延残喘下的忍辱负重的角色表演,极为精彩的诠释了很多老艺人的现实状态。

面对要拆掉牡丹亭戏台轰隆隆而来的挖掘机,师傅持刀而起,与拆迁铁兽直面相对,也无异于螳臂当车。

这是一个人的悲剧,也是一段时代中,很多艺术家们所面临的窘况。

别忘了,老师傅苦心埋下的种子,只要生存下来,就会顽强的成长。

戏台倒了,需要开始新的生活。

对于从小就在昆曲中唱念作打种成长起来的三个徒弟来说,他们需要经受更为痛苦的蜕变。

“我会唱昆曲”,这样的技能在劳务市场上只能被别人冷眼讥讽为神经病而唯恐避之不及。

只能换个活法,从最初的废品收购、苦逼业务男、酒吧驻唱开始,活下去才有希望。

三兄弟在生活中的蜕变和坚持,是电影《似水流年》讲述的重点,而历经磨难重生后再造牡丹亭,而且是更为现代化产业化的方式,才带来更为震撼的力量。

于人来说,是一次重生。

于《牡丹亭》所代表的昆曲来说,一样是重生。

所有的光明再现,都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人,在为昆曲而坚持。

“万物之情皆有其志”,这何尝不是汤显祖《牡丹亭》所共有的人文内核而在后人身上激发出的力量?

以小见大,以人写史,这是电影《似水流年》聪明的地方。

而在故事跨越的20多年时光里,电影里满满的为我们呈现出鲜活的时代印记,足见制作过程中对时代元素考据的用心。

古旧的戏台剧院,曾经的昆剧团生活,千禧年的游行,港台音乐CD满壁的音像店,曾经一辈人的记忆在大银幕被完美呈现。

以及“拆”字满眼沙尘弥漫,戏台上DISC群魔乱舞,如打鸡血般为生活而奔波,曾经的社会百态生活面貌也被再次复原。

流年似水,每一次河流转弯都会遇到独一无二的花草沙石。

电影《似水流年》就让我们在观影过程中便览了一段过往流年里的鲜活岁月痕迹,用情太深,难得。

挽不住的流年,留下的记忆中的人和事,才会相信坚持的力量,和未来无限可能的勃勃生机。

 4 ) 《似水流年》:时间虽然回不去,但心可以

文/满囤儿 看看“似水流年”这个片名,再看看和《百鸟朝凤》近似的题材,囤儿一开始以为3月29日新上映的这部剧情文艺片会比较悲。

看过之后才发现,原来《似水流年》很有青春片和励志片的味道,充满了朝气蓬勃奋勇争先的正能量。

虽然影片主创的艺术造诣与已故前辈吴天明尚有差距,但是在领悟时代精神和贯彻创作导向上,却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

无论是对于昆曲还是遂昌县,《似水流年》都是一个非常拿得出手的影像化名片。

《似水流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讲起,视角选为三个遂昌年轻人。

他们成长于昆曲班,从小刻苦专注地练习,使得昆曲流入了他们的血液,也使得他们成为了昆曲在不同时代中的代言。

一场戏之后,影片就来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

在昆曲上小有所成的三兄弟,已经能够用练出来的本事来捍卫自己的信仰。

同时,已经步入意识觉醒的青年期的他们,也开始了对社会和人际的观察。

就像那些用题海战术获取高考高分却无法适应大学生活的某些书呆子一样,封闭式的传统昆曲传承,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

果不其然,一场“意外”彻底揭开了局限性的遮羞布。

尚不够成熟强大的三兄弟折掉了自己的面子,愤然选择了违背师父意愿的叛逃之路。

来到城市里,他们被迫经历了人生中的二次学习,耗用数年才以三种不同的道路,实现了物质生活的巨变。

可赢得面子的他们真的算得上是成功了吗?

如果不考虑三人昆曲传承的背景,只参考他们那远超平均收入的财富,他们无疑是成功的。

可作为昆曲传承的重要一环,他们在师父的眼里无疑是失败的。

八年未归,三个徒弟给师父造成了巨大的、难以弥补的心理伤害。

其实在师父那一代,类似于昆曲这样的诸多传统文化就已经在经受新时代的冲击了。

师父很显然预见到了未来冲击的惨烈程度,于是才会尽心尽力地从小培养这并无血缘关系的三兄弟。

三兄弟实则师父对抗时代、对抗时间的武器。

怎奈敌人尚未杀至阵前,自己就先被缴了枪。

你说气不气?

好在昆曲的历史足够悠久、艺术魅力传播得也足够远。

世界级非遗的身份,为它的复兴赢得了天时。

当三兄弟明白自己在历史长河中所肩负的独特使命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太多太多。

正所谓似水流年,时间一旦过去,就不可能再回去。

三兄弟虽然忏悔了,但忏悔并不足够有用。

真正让他们重新散发光芒的,还是他们把在外面挣到的钱和学到的新本事,用回到自己的历史使命上。

时间的确回不去,但心是可以回去的。

只有重新担起使命,徒弟才是真正回到了师父的身边。

流年似水不足惧,寻回初心再征途。

 5 ) 《似水流年》用历史的轮回展现初心的可贵!

很巧的是,我出生的家乡也有一个昆剧团,我还认识团里大大小小不少人,也算是亲眼见证了昆剧团在我们那座四线小城市里的起起伏伏。

跟电影《似水流年》里表现的一样,在九十年代中后期,特别是世纪之交那段时间,原来的昆剧团受到巨大的市场经济的冲击,被认定为老旧的戏曲再也无法吸引普通受众,剧团里的大大小小们都在经受着一次诱惑和洗礼。

万幸的是,没过几年,昆剧被判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那所小城里的剧团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近几年也有越来越多的普通观众重新回到戏园子里,开始学着去欣赏这种古老、优美、同时也不乏新意的戏曲。

我的那些朋友们,并不像《似水流年》里的老师傅和三兄弟活的那么憋屈,至少现在不是,在世纪之交那两年他们是不是也有过象电影中人物那样坎坷的心路历程,我说不上来。

但是这些年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确实太快速了,几年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人敢说自己能始终傲立潮头,所以有涨潮、自然也会有落潮,最重要的还是不论潮起潮落,历史的车轮如何辗转,人,始终还能记得自己的初心!

历史的车轮始终呈螺旋向上的趋势,彼时的鸡肋,未尝不会成为此时的熊掌。

昆曲如是,人也如是!

但《似水流年》着力想要表现的,还是在成为鸡肋后,昆曲低潮时,昆班人的执着。

在电影里,三位出生于八零年代的孩子在师傅的教导下,刻苦学习唱念做打,期盼的就是有朝一日登台、成角!

但是谁知道还没等他们长到可以登台,那座挂着“牡丹亭”字样的戏台就已经被群魔乱舞的迪斯科占领了。

在这里并不是说迪斯科就一定比昆曲要糟糕,这代表的只是两种文化的冲突,毕竟那个时代的迪斯科如今似乎也不再那么流行,时代的潮流总是轮流转的,谁能想到古风戏曲如今又能焕发新的生机呢?

先不提如今,在当时的三兄弟没有戏唱了,只能离乡背井去打工,他们从小学习的唱念做打并不能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生活。

在这里必须要特别提到一句,尽管两位八零后导演在技法上或许还有些青涩,不够圆融,但是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却非常到位,三兄弟在大城市做的那些底层工作,不正是每一位北漂、上漂以及离乡背井的孩子都曾经做过的吗?

唯一有点不同的只在于,这三位年轻人始终都没有忘记师傅、昆曲在他们身体上,血脉里牢牢打下的印记!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在电影的后段,三兄弟已然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他们没忘记的仍然是师傅心心念念的昆曲,也是他们一直烙印在心底深处的昆曲。

大概正是因为有象他们这样的人,那些古老的,优美的文化才能历久弥新,不断传承下去!

年华诚然似水,一去不再复返,但是水流过的痕迹却不会褪去,它只会提醒每一个有心人,它曾经的美好!

 6 ) 烂片就不要拿传统艺术开刷了

昆曲好像还是京剧的发源剧种之一,本来是抱着缅怀昆剧现代发展的演义故事,谁知道等来这么个不知所谓的片子,这种大年代穿插的戏码本来故事性很强的,各种冲突也挺好设置的,而这部片子一直在用不咸不淡的方式给大家讲着一个很容易知道结局的故事,唯一最后情感爆发是在老爷子归西入土的时候,一群人醒悟过来要振兴民族艺术,然后就是把事给搞成了,情节严重弱智,特别是那个女主嫁人的动机和最后的遭遇,简直就是让人无可奈何,几个小子离开八年对于师傅不管不问的,对于自己收养的孩子连最基本的户口都没有给解决了,这是一群什么师兄弟,一个个看起来正义凛然的,关键时刻全部掉链子。

年代感是有一些体现的,奈何演员演技实在一般,故事情节七拼八凑,注定是一部国产烂片啊

 7 ) 电影《似水流年》就是写给昆曲的情书

电影《似水流年》追忆的不仅仅逝去的年化,还有逐渐被大众淡忘的艺术瑰宝昆曲。

时代在飞速发展,人们都在努力地挣钱,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回过头来看生活和艺术,《似水流年》就是一部能够勾起观众无限回忆的电影,我们曾经忽视了那么多宝贵的回忆,我们今天的样子,是我们年少时想要成为的样子吗?

“不忘初心”就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同时这部电影还展现了昆曲的优美和典雅。

《似水流年》这个如诗一般的片名,典出明代汤显祖戏剧《牡丹亭》第十出:“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影片的主人公是自幼学习昆曲的林家班三兄弟,他们那首的剧目就是《牡丹亭》。

师兄弟三人长大后为了生计离开故乡,他们非亲兄弟,是师兄弟,不过情义深厚。

师兄弟三人应该都是80后一代人,在1980年代1990年代初,当时各地的戏曲事业还比较发达,老百姓的娱乐生活比较单调,听戏也是一大乐趣。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港台流行音乐、迪斯科、KTV、美国大片涌入了,以及年轻一代人的成长,到了新世纪,戏曲已经曲高和寡,即便是被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也难逃被群众冷落的命运。

所以,自幼学习昆曲的林家班师兄弟三人要奔赴深圳寻找发展机会,他们宁愿去做装修工人、房屋中介、街边卖唱,也不愿意坚持学习昆曲了。

不是他们那么想放弃,时代的大环境已经不能让他们依靠昆曲来维系生活了。

《似水流年》虽然说的是昆曲的衰落,展现的还是林家班三兄弟的个人成长。

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三兄弟在不同的岗位上获得了成功,拥有了财富,他们开始对昆曲进行保护,这就是对应了影片的主题“不忘初心”。

影片创作者对文化和经济的关系看得很清晰,昆曲和其它地方戏曲一样,都在面临着生存危机。

不能说真的没有一个人愿意听戏了,而是戏曲工作者应该努力把观众拉回到剧院,让新一代观众去认识昆曲之美。

戏曲文化也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在拥有了一个不错的表演舞台之后,在21世纪,是不是可以考虑在更多的新媒体平台传播昆曲呢?

《似水流年》为我们展现了昆曲演员的人生经历,也是在现在昆曲的兴衰。

昆曲有其独特的魅力重新让观众认识昆曲,是新一代昆曲演员的责任。

而《似水流年》则给观众打开认识昆曲的一扇窗,让更多的观众能够接触到昆曲,并对昆曲产生兴趣,这就是电影的无限魅力。

《似水流年》是献给一代人年华的诗歌,也是献给昆曲的情书。

叮铃铃/文

 8 )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牡丹亭》这句唱词道出了古往今来多少离合盛衰之叹。

放置今日,四百余年,再次听人唱响,依然可以感动的热泪盈眶。

《似水流年》设置了三个柳梦梅和一个杜丽娘,这倒是有点意思。

《牡丹亭》其实是三个杜丽娘和一个柳梦梅。

他们三个是分别不同性格的柳梦梅,只待看这位杜丽娘选哪一位。

但导演别却出其不意,柳梦梅与杜丽娘情感外漏,随即变戛然而止。

本以为伶俐就此推出这场《牡丹亭》的大戏。

但随着故事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看到的不是杜丽娘还魂,而是杜丽娘走出婚姻坟墓重生,与回归本心的柳梦梅再续前缘。

最后伶俐一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恐怕也是会赚足观众眼泪的。

原来并不是三位柳梦梅,而是柳梦梅的三个方面,因为三个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师父的遗志和“爸爸”的称谓都说明他们三个人是统一的。

而伶俐自幼长在三个师兄身边,备受疼惜爱护,此为杜丽娘一世。

情,一起不收,便被迫跌入婚姻的坟墓,这是第二世,这一世是死的。

自己走出婚姻,再次走向自己多年来深爱的师兄身边,这便是她的三世情缘。

一部书,一位名人,置于一座城市,是厚重的。

这种厚重是历史的馈赠,就像苏东坡置于黄州,汤显祖置于遂昌,也是如此。

汤显祖的《牡丹亭》置于当年,也是举国轰动的,当时也是无数男女迷恋的如痴如醉。

人有“至情”,方可死生不负,书中的三世情缘,几百年,现在听来依然是美丽的。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三兄弟最后一直决定留下来的决定。

不仅有对师父妇人愧疚,对青春的愧疚,更多的,使他们在而立之年,突然明白了有些东西是要用一生去坚守的,包括对艺术的热爱,也包括对待爱情。

于是他们决定留下来。

人生兜兜转转,爱就在原地。

接下来他们要做的就是如何把这份对昆曲的爱,化为可见的,让所有人看见。

杜丽娘在小丫鬟的陪伴下一番游园。

他们的《牡丹亭》主题民俗园,就是杜丽娘眼中的那如许春色。

“则为你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此一句便是暗合片名的唱词,片中也被老三唱过一次。

似水流年,一晃三十年,然而本片中没有一处字幕已出台词给观众指明时间的。

也许这就是导演的有意为之,若是时间印记深刻明显了,反而没有了似水流年的诗情画意。

反而不如,一张海报、一则新闻,一个道具来的真切感人。

故事在江南小巷屋檐始,亦回到小巷屋檐终。

这种感觉,像是夏日午后,听一位摇着蒲扇的老人说故事,你就看着那扇子的一摇一晃,言语之间,一个人的一生被写在了上面……

 9 ) 传统与变革,我们就这样在矛盾与纠结中摸索前行

《似水流年》是一部很“旧”的电影。

从服装道具到人物,无一不在体现着强烈的年代感。

破旧的桌椅、杂乱的戏台、人声鼎沸的街道就这样带着一丝慌张呈现于导演的长镜头下,不同于某些故意作旧的电影,这部电影更像是将八九十年代的完整一景彻底搬运过来,充满亲切感的同时,也瞬间将观众带回那个年代。

它又是一部很“新”的电影。

与观众想象中的不同,导演并没有不留余力的将镜头瞄准对旧文化的破坏,更没有将新文化描述为牛鬼蛇神,新思想同样在客观的镜头下绽放。

如果非要给一个标签,本人更倾向它是一部浓缩于人物的中国改革开放史。

故事很简单,唱戏的老师傅收养了三个孩子,从小给他们的内心种下了昆曲的种子,但随着时代的变革,商业大潮席卷全国,长大后以昆曲为生的三兄弟同样面临着向左向右的选择,在经过种种浮沉之后不忘初心,最终找到人生方向。

老师傅代表的便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在他的身上,完美诠释了写在院墙上的四个大字“戏比天大”。

但个人的力量在时代的洪流面前显然微不足道,街面上不再响起昆曲,取而代之的是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他无能为力。

但就连心中唯一的一份念想“老戏台牡丹亭”也要被强令拆除时,他终于坐不住了。

先是肉身抗拆,手持大刀站在戏台上,与前来强拆的挖掘机对峙,尽管挖掘机有着非人力所及的破坏力,但老师傅却有着一颗与戏台共存亡的誓死之心。

老师傅暂赢一局。

但他身体却像那破败的舞台,以及日渐式微的昆曲一般,羸弱而无助。

在最终努力无果后,他的信仰,甚至人生,全部崩塌,乃至于面对迎面而来的大车时,他张开双臂,笑着奔向死亡,也暗示了老戏台的最终命运。

而他所养育的三兄弟,则代表的是传统文化熏陶下长大却求变的年轻一代。

唱昆曲,别说挣大钱,连养活自己都十分困难。

所以他们选择暂时放下昆曲,去大城市寻找希望。

兄弟三人,从最初的流落街头,到依靠自己的特长创出一番事业,乃至抓住机遇一举翻身,成为众人眼中的成功人士。

而此时,那个抚养他们长大的老师傅正在悄然死去。

这场代表传统与变革的再次碰面异常震撼人心:兄弟三人在大雨中扑倒在老师傅的目前,泣不成声。

或许在那一刻,他们突然明白,他们学会了怎么到达,却早已忘记为什么出发,植根于基因中的昆曲,永远是他们的灵魂。

我们深知并认同时代变革为人类带来的种种好处,却又明白这种认同与我们一直以来倡导的尊重传统、弘扬经典的观念背道而驰。

看似矛盾,其实一点儿也不,关键在于所谓的“尊重传统、弘扬经典”不要只当作一句口号,而是要落到实处。

三兄弟最终做到了,他们回到家乡,真真正正的将昆曲融入时代潮流,以这种两全其美的方式将经典保留并传承。

这是人物在时代变革中的成长史,更是中国改革开放史。

四十年前,就有一群成长于传统文化中的人,睁眼看世界,掀起了改革的大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同时又将传统文化与变革结合,可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尊重传统、取精去糟”。

在遂昌及几个学昆曲的年轻人身上,观众看到了三个人的奋斗史。

实际上,导演已经不动声色的说完了一个时代。

除此之外,影片中的很多细节都值得推敲,比如三兄弟为同时喜欢上同一个师妹而大打出手,这一切都被师妹看在眼里,随后师妹突然嫁人,多年后师妹吐露是师傅怕她因为她而影响三兄弟的感情所以才让她嫁人。

但实际上,应该是师妹主动找了师傅将自己嫁了出去。

还有三兄弟在进城前的烂醉暗示着与昆曲的告别、师傅的去世暗示着老戏台的倒塌等等,这些便是二刷时候值得探究的乐趣所在了。

而最大的一个细节,便是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时光飞逝,日历翻滚,最终停留在2018。

传统中求变的兄弟三人正在老去,像天赐这样有着强烈个性的新一代已经长大。

新一代的变革正在降临,以一种人们知道或不知道的方式,那便是将来的另外一段似水流年了。

 10 ) 昆曲的审美结构是可以变革的

如题。

简直笑死人。

尽管本片有我的同学出演,但我一样要骂。

创作者对该片到底抱有怎么样的定位呢?是宣传昆曲文化?是说明昆曲艺术在现代文化的夹击之下的艰难?是讲一个昆曲文化人的爱情故事?还是颂扬老一辈昆曲文化工作者的无私奉献?不确定,好像都有,又好像哪个都没讲好。

另外槽点实在太多令人吐槽无力:1既然是昆曲发扬的江浙一带(源头应该是苏州),为什么主要演员都一口浓浓的京腔呢?2无论是从昆曲的哪一角度描述描述该故事,这个故事是不是得多出现一点昆曲呢?然而除了开头两句,和剧中半截的一句,我完全不知道这个片子把昆曲的元素放到哪里了。

3最最搞笑的是,该作配乐和身段竟然使用北方戏曲比如京剧的一些元素…………这……醉了。

说回主题,面对昆曲文化在今日所受到的挑战,我没有看出丝毫创作者的深度思考,完全可以理解成该片只是创作者面对昆曲式微所发出的一声幼稚而无用的狂躁呐喊。

我们需要你这样的无用的呐喊么?我觉得是不需要的。

昆曲要留住观众,就必须在自身的文化特征上下功夫,以进行自我的变革。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别的艺术形态和昆曲的自身文化发展历史都证明了这一点。

片中多次出现现代文化和昆曲对立的情境(比如杰克逊的模仿者的表演霸占了舞台,几个主要人物放弃唱戏改去开酒吧之类),这些都是极端的,昆曲艺术远有昆山腔,近有沪上张军,都不会把现代文化与昆曲置于对立的两面。

写到这里的时候,影片也进入了结尾,片子的最后以建立“昆曲民宿园”“能赚钱了”作为结尾,感觉这个结尾还是没说到点上。

毕竟,创作者还是把昆曲和现代文化做了一个对立,下的功夫太少了。

因为昆曲,不是不能变化的。

《似水流年》短评

姑姑长得一言难尽

6分钟前
  • 坚强的喀秋莎
  • 力荐

一开场的旁白就被雷到了,然后仨小孩儿拉山膀的戏,判断这导演的戏曲知识大概仅限于看了一部张国荣演的霸王别姬,再然后收养小女孩儿的戏,得了,一个主创没知识没经验没才华却野心勃勃的学生作业没跑儿了……

7分钟前
  • 高玉宝
  • 很差

同样是是写年代的变迁看完和霸王别姬完全是两种感觉

9分钟前
  • 123558
  • 很差

70后的回忆

12分钟前
  • 我de世界
  • 力荐

视点及其错乱,本来看严浩的一不小心误入

13分钟前
  • 我是大冉
  • 还行

还好吧,和“霸王别姬”当然不能比,但也没那么不堪。

16分钟前
  • wxt
  • 还行

竟然敢叫似水流年? 苍天啊。这电影到底讲了啥

20分钟前
  • Alex-Hearing
  • 很差

还以为是毕业作品

24分钟前
  • Julia
  • 很差

很希望了解那个期待的事情,就像最近的大江大河

26分钟前
  • 曹盟
  • 力荐

太烂太烂了,大烂片,演的太浮于表面,情节递进莫名其妙,人物表示悲伤的时候眼睛睁的大大的,表示震惊的时候眼睛还是睁的大大的,仿佛有无形的牙签撑着,一个个跟开了眼角一样……如果打分是自定的,我想给个-100。烂片烂片,烂的无与伦比,烂的我特意在豆瓣搜来评价,谁看谁后悔。还三个爸爸的故事,屁屁屁

28分钟前
  • 桾桾
  • 很差

10分钟,看不下去。架也没打,就束手被擒了……

33分钟前
  • 小美
  • 很差

很一般,剧情混乱

34分钟前
  • 夭璟甜儿
  • 较差

新手电影 问题太多

39分钟前
  • 景阳冈虎园园长
  • 很差

不知所云

44分钟前
  • 方见
  • 较差

被片名骗进来的。中途感觉不对,80年代的片子怎么出现非典和奥运了?而此前我还看得津津有味呢。

47分钟前
  • 神户酩人
  • 较差

剧本台词逻辑有点奇怪呀,从几个长镜头能够看出导演拍摄镜头的风格,但是前后组合有些不太恰当,另外配乐与演员的表演和剧情不搭,有些宏大了。但支持这样的题材,加油~

52分钟前
  • 无关紧要的
  • 还行

这都什么和什么啊 玛丽苏

54分钟前
  • 李欣原
  • 很差

#🍋观影# 哈哈哈哈

58分钟前
  • Shirleysays
  • 很差

没看进

1小时前
  • 阿什
  • 很差

导演处女作,不容易,多一些鼓励和支持。

1小时前
  • 鸿水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