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度嫌疑人

三度目の殺人,第三度杀人(港),第三次杀人(台),Sandome no satsujin,The Third Murder

主演:福山雅治,役所广司,广濑铃,满岛真之介,市川实日子,松冈依都美,桥爪功,齐藤由贵,吉田钢太郎,莳田彩珠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7

《第三度嫌疑人》剧照

第三度嫌疑人 剧照 NO.1第三度嫌疑人 剧照 NO.2第三度嫌疑人 剧照 NO.3第三度嫌疑人 剧照 NO.4第三度嫌疑人 剧照 NO.5第三度嫌疑人 剧照 NO.6第三度嫌疑人 剧照 NO.13第三度嫌疑人 剧照 NO.14第三度嫌疑人 剧照 NO.15第三度嫌疑人 剧照 NO.16第三度嫌疑人 剧照 NO.17第三度嫌疑人 剧照 NO.18第三度嫌疑人 剧照 NO.19第三度嫌疑人 剧照 NO.20

《第三度嫌疑人》剧情介绍

第三度嫌疑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重盛朋章(福山雅治 饰)是一名律师,某日,他接到了一个十分棘手的委托。被告人名叫三隅高司(役所广司 饰),他被起诉犯下了杀人的罪行,并且用火残忍的焚烧了尸体。为了使高司免于死刑的惩罚,朋章开始巨细摩遗的梳理起了案情。可是,让他感到疑惑的是,高司的杀人动机始终都隐藏在迷雾之中。就连高司自己对于动机的论述也屡屡发生着变化。 为了弄清楚案件的真相,朋章走访了死者的妻子美津江(齐藤由贵 饰),美津江奇怪的态度更加深了朋章的疑虑。咲江(广濑铃 饰)是死者的女儿,她的出现让案情终于有了头绪,然而这种种的蛛丝马迹却将案件的整个真相牵引到了另一条道路之上。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少共国际师我为你牺牲醉乡民谣办公室惊魂警察锅哥第2季阿碧的恩典追梦高手在金星重逢凶兆情陷夜中环绝密任务艺术史老师第二季小直是小学五年级生搜索并摧毁逆行未来死亡信件东栏雪只是查理脱缰之马忘年之恋我们发财了问天猫的葬礼一门三司令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开往名古屋的末班列车爱情感冒我只是想走走青春期撞上更年期2风雨天池寺

《第三度嫌疑人》长篇影评

 1 ) 是枝裕和破天荒拍了一部推理片,期待吗?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奇遇电影 (ID:cinematik) 奇遇电影图文版原题为:第三次的杀人:是枝裕和这回演砸了!

22年前,是枝裕和带着处女作《幻之光》入围了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获得了当年的Golden Osella奖的最佳导演奖(一般而言最佳导演是发银狮奖,Golden Osella这个奖类似柏林的艺术贡献奖,经常发给摄影、音乐等等部门,不太规律)。

对当时还是新人的是枝裕和而言,这个起点不可谓不高。

不过他也跟很多其他导演一样,从威尼斯或者柏林发迹,然后转战戛纳。

近年更有主竞赛和一种关注的连续入围——虽然包括戛纳在内的三大电影节都无视了他生涯最佳作品《步履不停》,而且最爱是枝裕和的电影节其实是同是A类的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

虽说是枝裕和在戛纳经常被降级到一种关注单元,但总而言,至少在日本电影圈他和戛纳的亲女儿河濑直美,以及黑泽清并称戛纳电影节的三大宠儿——出处见今年火爆中日两国的深夜档伪纪录片《山田孝之的戛纳电影节》第二话。

今年,他又带着《第三次的杀人》回了趟娘家,还做出了「转型」的大动作。

是枝裕和与《第三次的杀人》剧组出席威尼斯首映是枝裕和这次破天荒拍了个推理片,外媒评价还不错,但我觉得不行。

事实证明,只靠国民老公福山雅治的颜和役所广司的演技,是不行的啊。

所以,我还是给是枝的新片打了一星(场刊体系,四星满分)。

今年主竞赛片,意大利和国际媒体的最终评分,《三块广告牌》登顶;《第三次的杀人》排第七位作为早稻田文学系出身的高材生,是枝裕和会将自己的原创故事以小说的形式出版(剧本与小说大体是同时创作),内地的简体中文版已经出版了《下一站,天国》《步履不停》《奇迹》《比海更深》四种,加上一本《有如走路的速度》随笔集,是枝裕和的地位已经堪比十几年前的小清新教主岩井俊二。

如今是枝裕和也是功成名就、票房热卖、诸多荣誉加身的一线导演,并在2016年成为奥斯卡评委。

大概是人生需要新的挑战吧,在先后尝试了时代剧《花之舞者》(也是是枝裕和商业转型/主流化转型的起点)、漫改作品(《空气人形》、《海街日记》)、企业定制作品/铁路迷题材《奇迹》之后,是枝裕和终于跳了日本绝大多数导演都会跳的坑——推理。

《第三次的杀人》按流派来分,显然不属于本格推理,而是带一点社会派面向的写实派。

以下内容涉及严重剧透,请谨慎阅读想要剧透,其实一句话就足够:一开始你以为这是《十二怒汉》,到最后才发现其实是《嫌疑人X的献身》。

当然,具体情节还是不一样的。

影片开了一个非常类型片的头,上来就是杀人焚尸的场景重现。

但是枝偏偏给了犯人三隅(役所广司饰演)一个清晰的正脸。

直接告诉你犯人是谁了,还看吗?

接下来,律师重盛(福山雅治饰演)接到工作,要为三隅辩护。

那时候,三隅已经因为两起杀人案在监狱呆了30年。

谁知他刚被释放,就主动供出「我杀了自己的老板」。

麻烦还在后头律师的职责要求重盛尽可能去寻找减轻刑罚的办法。

而在日本法庭上,有一个焦点问题需要大家留意一下:犯罪动机的不同是可以影响到量刑的。

这就是为什么,在调查过程中,三隅一直隐瞒自己的杀人动机。

于是,推理剧情就此展开。

重盛竭尽全力寻找真实动机,调查过程中将三个家庭卷入——被害人山中及其妻女、凶手及其女儿、以及重盛本人的父亲和女儿。

山中的妻女,女儿咲江扮演者的是《海街日记》里的广濑铃!

围绕这三个家庭,剧作经历了四次翻转。

最开始,三隅自称是因为贪图钱财而杀人焚尸。

但面对媒体,他第一次翻供,改说是被害人妻子为骗取保险金而买通他杀死山中;接着,重盛又在调查中发现被害人的女儿咲江与三隅有来往。

咲江说自己长期被父亲性侵,三隅是为她杀人。

剧情第二次翻转。

这个翻转基本上就是真相了。

影片闪回了犯罪现场,焚尸时三隅和咲江都在场,身上也都有血迹。

出庭作证的咲江

焚尸现场的咲江为了保护咲江,三隅在法庭上再次翻供。

这次他说自己没杀人,只是因为对山中解雇自己怀恨在心,抢了他的钱包。

这与事实不符的说法,会导致三隅被判死刑。

他自己为了能让咲江置身事外,也已经一心求死。

三隅与咲江的合照三隅自己的女儿呢,直到片尾都没有出现,我们只听到她传来的一句话,「希望父亲快点去死」…剧透到此结束,请继续阅读如果你没看上面那段,那我可以告诉你,电影的剧情线看上去还是不错。

问题是是枝裕和的拍法……首先,从推理片角度来看,影片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叙事阻力。

整个案件证据确凿,只有动机未定。

辩护律师的调查全靠访谈,访谈则全靠被访者的心情。

所以从头到尾,《第三次的杀人》都在纠结「要不要告诉你」。

也就是全凭一张嘴。

但仅有证词,实在算不上关键性的证据。

各方媒体都在称道役所广司细腻的演技,但限于剧情设置,他演来演去都是一句话,「我就不告诉你」。

再说说重建动机这件事吧。

它本身并不复杂,甚至都不需要什么逻辑,这就导致整个推理过程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极为冗长的说服教育。

我怀疑这可能还真是是枝裕和的本意。

他根本无意做推理,只想用写实笔法展现辩护律师冗杂的案头工作。

说他不想做推理,还有一个原因。

这也是最让我惋惜的。

影片中有好几个点,都可以拿来大作社会派推理,但都被是枝放过了。

比如山中做坏事被三隅发现,给了他五十万日元的封口费,后来这笔钱被说成是山中妻子买凶杀人的佣金,这又牵扯出山中生前经常用妻子的账户暗度陈仓的隐情。

这个情节写得还不错,有做文章的空间,却没有被进一步展开。

在翻转中突然被指控的被害人妻子再比如三隅的犯罪前科。

他以前在北海道留萌市(Rumoi)做矿工,矿山停工后,大批工人失业,当地犯罪率飙升,与之对应,三隅杀害两人被判入狱30年。

这不也是极好的社会派切入点吗?

重盛在北海道调查的时候既然发现了旧案背后的隐情,那是枝为什么不用新老两起案件做一个犯罪动机和手法上的对比呢?

三隅的愤怒导演的一次次放过,让电影的内容和它类型片的套子渐渐脱线。

是枝是在反类型吗?

可是他并没有取得任何突破啊。

当然,影片也有为数不多的看点。

役所广司和福山雅治在探监戏里互飚演技,把口供反复修改的谜局发挥的淋漓尽致。

两大主角撑起了精彩的探监戏倒数第二次探监的场景中,画面被探访室的玻璃从当中分开,切分镜头中出现了极其玄妙的玻璃倒影,将两人的面孔一虚一实叠在一起,难以分辨。

这也是影片唯一一次将正反打镜头改成双人中景。

这马上就能让人想起阿莫多瓦的《对她说》和伯格曼的《假面》。

《假面》中的玻璃叠影另外还有重盛在北海道的梦境。

他在那里询问了三隅的女儿,由此展开的线解释了三隅与咲江关系的动力——移情。

重盛本人也被这股移情力感染,梦见自己和三隅、咲江三人站在白茫茫的雪地里。

大俯角镜头之下,这一幕显得颇为抒情。

雪地里的三人,脸上都带着血迹,这极具气氛的一幕也被用到了电影海报里由此可见,是枝裕和还是22年前那个拍摄《幻之光》的文学高材生。

一直以来,他的影片都具备一个共同的叙事结构——「创伤后建立的后共同体」。

《世界电影》杂志2012年第1期是枝裕和的研究专号,杰·凯奥尔·帕克根据《距离》和《空气人形》,讨论了是枝作品中「幸存者共同体」的概念,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上知网搜搜在《第三次的杀人》里,这个结构同样可见——三隅因女儿的疏离受创,咲江因父亲的性侵受创,两个幸存者遇见后,结成了所谓的「后共同体」。

再进一步说,重盛与自己女儿的关系,恰好互文了上面两对「创伤后父女」。

于是,他的案件调查,实际上是一个揭示并进入三隅与咲江“后共同体”的过程。

是枝这次没有放弃家庭关系写到这儿,我的推理真算做完了。

既然是枝以此为结构,那他弱化推理类型的作法大概也不足为奇。

何况外媒对这部片还挺买账的。

威尼斯场刊「Ciak in Mostra」按照满分五分的体系,给出了3.27(专业)和2.77(公众)的评分。

役所广司也可能竞争一下最佳男演员。

剩下的问题,就是日本观众买不买账了。

《第三次的杀人》在kinenote上平均68.8分,因为还未有更多日本观众看到,所以仅为参考影片9月9日(当地时间)就要在推理第一大国公映,所以我们很快就会知道,日本媒体要怎么评价这部「反类型」的类型推理电影。

 2 ) 為了守護孩子而自我犧牲的謊言

片名應該直譯叫做「第三度殺人」。

因為殺的乃是自己,不存在嫌疑人之說。

對比福山雅治曾出演的「嫌疑人X的獻身」,這部嫌犯最開始就在獄中,著眼於犯人行兇之後怎樣隱藏動機而不是犯案手法,並且隨著調查的推進才放出被害者的罪孽,剝離了觀眾前半段對犯人的同情,平鋪的情感收斂許多,留下的謎與力量則更雋永。

是枝裕和一反往常表面可感的沈靜流淌,這次述說了一個需要理性挖掘而極具張力的故事。

我想這也是豆瓣上分數不高的原因。

就算不考慮片名的暗示,如果人不是役所廣司殺的,片頭燒屍片段只是在誤導觀眾的敗筆;可見86‘福山雅治推測廣瀨鈴的參與也當屬實。

看過19‘和66’插出去敘寫福山雅治和女兒的關係,再回頭看46’令人費解的三人玩雪場面,就明白這是在福山對女兒做出「你有麻煩時,我會在」的承諾後自己感情的投射——他和役所廣司一樣,在可憐的廣瀨鈴身上看見了自己的女兒。

想通了這些,對真相跟個人行為動機就可以解釋了:相比於廣瀨鈴抱著救自己的希望與發洩隱藏的苦悶而揭露出部分真相,而在庭訓面前撐不住保守最後的秘密,承認了自己的殺人罪行,而毀掉這個孩子的人生(如同自己的早年);役所廣司寧願承受所有人的不信任,吞著真相結束生命,不過他留給了廣瀨鈴一個沈重而困惑的餘生。

而其實福山雅治知道役所廣司在騙自己,但他為了自己和廣瀨鈴相似的閨女,為了同情役所廣司捨命也要守護孩子的悲願,也是為了尊重委託人的意志,而選擇了「相信他」的謊言,哪怕結果是違背委託人自身的利益。

法庭有如戲場,只要表面作得像,掩蓋掉了真相,也可以達到更隱秘的美善。

遠承了「不被他人理解,為了大義死去就是最好的宿命」的悲劇性浪漫的武士道精神,福山雅治和廣瀨鈴配合役所廣司完成了對自己的第三次謀殺。

19‘福山的魚缸似乎和役所的鳥籠共享一種隱喻,役所自己殺了五隻鳥,福山的魚則是在女兒處全亡。

(是女兒殺的嗎?

魚是禮物還是棄之可惜的累贅丟給女兒去養?

女兒是因為缺少父愛而殺魚嗎?

沒有這些信息,不好推測魚在福山家的象徵意義。

)役所則替鳥兒們解除了殘酷環境下生存的痛苦,他必然悲觀,但仍然有意留下了一條活口,就好比拿自己的死和謀殺成全廣瀨鈴日後嚴酷的生活。

有另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沒想通:役所廣司若是為了救廣瀨鈴,為何不自己殺死她的父親?

這樣廣瀨鈴就是沒有犯罪,她也不用在未來背負這麼沈重的負擔了。

殺人不會是突發的,因為他提前付過房租。

所以是兩人提前謀劃好一起犯罪的嗎?

還是役所挑在河邊父親強姦女兒的時候下手(可役所爲什麼不單獨下手)?

或者說廣瀨鈴察覺到異狀蹲伏在一旁,在役所計劃外參與了殺人?

如果廣瀨鈴正面回答福山雅治的「雖然我沒有參與殺人,但是三隅先生應該感受到我希望他殺死父親了吧。

」不是謊言的話,所以仍然是役所廣司一人的作為,他只是不想要廣瀨鈴接受訊問的煎熬而已?

這也不太說得通。

 3 ) 《第三次杀人》类似于《四重奏》? ——是枝裕和与坂元裕二两大神级人物的对谈

成功入围第79届威尼斯电影节的日本电影《第三次杀人》,是由是枝裕和执导的心理悬疑片,福山雅治饰演律师,役所广司饰演杀人案中的被告,广濑丝丝饰演受害者的女儿。

这是是枝裕和1995年凭《幻之光》获得金狮奖之后,时隔22年再次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威尼斯电影节将于9月9日结束并揭晓最终奖项,《第三次杀人》是否能够再次擒获金狮将是很大的悬念,而无论结果如何,影片将于影节结束的当天在全日本公映,同时面对日本本土观众的审视。

昨天,为影片上映以及冲刺威尼斯造势,东京银座苹果店邀请了影片导演是枝裕和与人气编剧坂元裕二(出品《东京爱情故事》、《最高的离婚》与《四重奏》)以“透视”为主题进行了对谈,两人就《第三次杀人》与《四重奏》的相关性展开了交流。

坂元裕二问是枝裕和:演员是在写剧本的时候就考虑了吗?

“如果是我的话,就不知道该写什么了,是枝先生呢?

”“基本上是声音,根据声音去写”,是枝裕和导演这样解释用福山雅治演律师,役所广司演杀人犯时的考虑。

是枝导演说:“我不太了解役所广司的性格,所以我把他设定为杀人犯;但我很清楚福山雅治是一个相当聪明与开朗的人,我把他设定为一个好人的时候,就想要加上一点坏的地方,让人讨厌的地方,这样故事发展会比较有意思。

”还有,是枝裕和提到他第一次看到役所广司先生表演杀人犯的神级演技时,完全被震撼到了:“看到役所广司先生表演的一瞬间,我一度有不安,这真的是我写的那个人物吗?

我再次审视了剧本,我不觉得是我写了这个剧本,因为看上去这就像纪录片一样的真实,役所广司先生作为一个演员好到让我觉得恐怖的地步。

”坂元裕二也表示同意“在塑造虚拟人物的角色时,具有一定演技的演员的表现是非常重要的,优秀的演员在表演的时候会爆发出相当有趣的演技,通过这些小小的积累,最后才会导出相当有趣的戏剧性。

”然后是枝裕和导演也向坂元裕二询问了他最近的作品《四重奏》:“怎么样看《四重奏》中松隆子的演技?

实际上,松隆子在舞台上的表现力是最厉害的,我想其实在电视上,她的能量是不太能够被释放出来吧,但是在这部戏中,她表现得非常好,在四个人中是压倒性的存在,这和她的背景悬疑很有关系,她也正是从这点出发去塑造人物的吧”坂元裕二也大赞松隆子,“的确,松隆子是日本最棒的演员,她笑起来能够让人非常的安心。

”“松隆子是这样的演员,无论你给她什么样的题材什么样的人物什么样的故事,她都能非常准确的反馈给你,所以从一开始,我在剧本中就完全不需要为她而去特意怎么写。

”《四重奏》在播出时引起了网络上很大的话题性,是枝裕和问坂元裕二,“当时其他三个演员在剧集发展到后半段的时候,知道最后的结局吗?

”坂元裕二回答说,“谁也不知道,这点和《第三次杀人》非常相似。

”《第三次杀人》中役所广司扮演的杀人犯之谜,是枝裕和导演称“创作手法非常意外,从某种角度而言,非常类似于《四重奏》中塑造谜一样的松隆子那样。

”事实上,是枝裕和曾经在以前的媒体报道中称自己早就是坂元裕二的迷弟,非常关注并喜欢他的作品,他此前曾拍过一部名为《DISTANCE》的电影,讲述奥姆真理教地下铁沙林事件后,作为加害者的教徒遗族如何继续生活的故事。

但他拍着拍着发现无法驾驭这个议题,就搁浅了。

当他看到坂元裕二2011年的电视剧《尽管如此,也要活下去》时,发现坂元裕二把他做不到的事情以电视剧这样的载体完成了。

《第三次杀人》这是一部以法庭为舞台的心理悬疑片,求胜心切的律师重盛(福山雅治扮演),作为辩护律师为杀人嫌疑犯三隅(役所广司扮演)进行辩护,三隅在30年前曾经有过杀人前科。

这次被指控他杀死了解雇他的工厂厂长,并且纵火烧尸。

三隅自己也认罪了,并且认为直到死他也不能忘记自己犯下的罪行,从一开始这就是一桩必败的辩护案件,但是当重盛面对三隅这个人时,总是觉得一定有隐情,三隅杀人的动机太不充分了,他为什么要杀厂长,他真的杀了厂长吗?

当重盛将目光转到三隅身边的关系人之后,将他们之间的关系逐渐解开理清之后,事实的真相慢慢浮出了水面。

这是一出震撼人心的法庭心理戏。

影片的其他演员包括广濑丝丝、满岛真之介、市川实日子、松冈依都美、桥爪功、齐藤由贵、吉田钢太郎等。

影片已经入围今年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正式竞赛单元,角逐金狮奖。

日本公映时间为9月9日,日本院线当天与之对决的影片是诺兰大神的《敦刻尔克》,而黑泽清的《散步的侵略者》也是同一天上映。

 4 ) 风格与类型的冲突,及如何和解

与是枝裕和之前的所有作品相比,《第三度嫌疑人》讲述了一个相当复杂的故事。

虽然凶手在开场第一分钟就宣告现身,但扑朔迷离的动机和罗生门式的各执一词硬生生地将悬疑留到了最后一秒(也没解决)。

在如此空前丰富的情节空间下,是枝裕和终于得以立体,全面又郑重地将他对时代与社会的针砭作为立意来表达,而不是在《步履不停》,《如父如子》乃至《海街日记》中那样,将锋芒深深地埋藏在温情脉脉的感情戏之下,而这也许是拍出《无人知晓》的是枝裕和一直以来的夙愿。

然而吊诡的是,《第三度嫌疑人》最终没能完全扯下身上类型片的外衣,最终成为了是枝裕和的作品序列中,显得最远离现实的一部。

的确,当Saki讲到儿童性侵,母亲讲到食品掺假,而所有的事件都“附身”到社长死亡疑云的那一刻,应该再也没有人会把这个故事与所谓“真实”往一起进行联系了。

这是因为导演的立意本身与现实偏差了吗?

显然不是。

可以看到的是,影片不管是对司法实质的追问(我们都在一条船上,我们都不说真话),对人与人信任的考验(这些都不重要,你到底相不相信我说的话,我并没有杀人),还是对社会乱象的控诉(儿童性侵,食品掺假)都是深刻且发人深省的。

同时更难得的,是导演充分运用了悬疑片翻转丰富的情节,表现了事件的多方立场和人性的多个侧面,并且用含义丰富的机位与符号化的镜头和意象——对的,我在说的是那个律师与疑犯重影却不重叠的,取消正反打的机位,那个律师站在十字路口徘徊的俯拍,那个十字架坟墓和那只并未出现的金丝雀,或许不止这些——千头万绪却井井有条地表意。

最终的结果,是影片中并没有黑白的人物与分明的对错,从而体现出如同真实事件一般丰富的层次与质感。

比起某些从人物立体性,到情节丰富性再到场面调度的创意性全都乏善可陈,索然无味,却也能靠题材和所谓致敬拿奖无数的热门作品来说,真是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然而,出色如斯,也只是“如同”而已。

悬疑类型的选择固然可以带来情节复杂,高潮迭起的效果,也必然会有相应的代价。

当是枝裕和破天荒地完全抛弃了自己《步履不停》以来,以情感和时间作为动力的叙事形态,转而以悬念与转折,亦即本质上,情节与事件来推动电影,他便悲剧性地陷入了好莱坞式的叙事逻辑,人物转变为工具,场景坍塌为舞台,情节简化为节奏,时空与现实相隔绝,从而失去了批判性表达的力量,其结果是,上文所提到的,针砭时弊、锋芒毕露的种种,都被繁杂的情节和悬疑的迷雾所构成的迷宫困在了镜头里面。

两小时过后,能够在观众心中留下的,也许只是一个亦真亦假的都市传说,还有到底也不知道谁是凶手的烦闷了。

从此再看,也许是枝裕和如今所暴露的问题,并不代表他水平的下降,而是一直贯穿在了他的作品序列中。

从《步履不停》开始,人们就赋予是枝裕和“小津传人”的评价,或者说是期望。

然而,这种传承更多意义上是题材上的,而不是风格上的。

小津的真正价值,或许多一点是在于他的“禅意”,那是一种蹲伏机位,对称构图,情节上自我重复,连角色名都不愿意改变的“仪式感”。

他对现实的把握,从一开始就不是侯孝贤式的,或者一般看客想象中的“直接再现”,而是以风格将现实重塑,并在电影中传递的“再生”。

是枝裕和,或其他任何的谁,都永远无法传承这种仪式感。

然而可惜的是,是枝裕和在《步履不停》中所表现出的,对日常生活的行为和所处空间中弥漫的,家庭关系和情感纽带的“气氛”的敏感性,在其之后的作品中逐渐地消散了。

在《如父如子》中,我们更多地看到了两个不同背景的家庭生活状态,而在《海街日记》中,则是乡下同父异母的小妹融入姐姐们的生活的过程。

事件与矛盾冲突所泛起的涟漪偷偷地打破着以前“时空中弥散的情感”的纯粹,但凭借着情节本身的简单平缓,导演仍多少有施展的空间,可到了《第三度嫌疑人》这里,事件的发展如此扑朔迷离,以致于片中所有的角色都如此忙碌,连好好地坐一坐,走一走的时间都没有,又哪有气氛与情感可言呢?

从本质上说,是枝裕和赖以与小津所“对应”的风格,与好莱坞式(或者说,电视剧式?

)的事件驱动是相矛盾的。

而对于《第三度嫌疑人》这样对社会现实有极大关照的作品,风格化又是抵消类型化叙事虚假性,还原电影影像的真实性力量的必要手段(看看去年的《好时光》与《希望的另一面》,再看看前年《不成问题的问题》和更之前的《我不是潘金莲》),没有了武器的是枝裕和,又如何能打穿摄影机内外,最终将自己的关照投射到现实中呢?

如果有些诛心地讲,是枝裕和也许从一开始从没看出他一直在大师的门槛前踌躇,难以登堂入室的核心问题:他所拥有的风格与特长,是无法像阿巴斯、侯孝贤、哈内克们一样,直接激发出影像的记录特性和真实力量的,而是需要有其他的方法将真实“生成”于影像之中。

这种方法自《步履不停》之始就付之阙如,在其后的作品中则都被温情的面纱所遮掩,而如今,也许是直面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5 ) 是枝裕和的《迷魂记》?

大师们总喜欢用自己的电影来探讨电影与现实的关系。

George前两天二刷了《迷魂记》,忽然发现,如果套用《迷魂记》里希胖借用电影情节对“电影与现实的关系”进行的隐喻,来解读《第三度嫌疑人》,会有不同的发现。

《第三度嫌疑人》的整个故事变成了一个隐喻。

三隅(嫌疑人)————电影作者重盛(律师)—————影评人/观众咲江(死者女儿)———既是演员也是观众重盛法官(律师父亲)—电影作者的学校按照上述本体与喻体的关系,结合电影情节,我们会发现,《第三度嫌疑人》实际上隐喻了“电影作者的创作与观众对作品的解读”这样一件事。

三隅作为一个凶杀案的嫌疑人,在电影的前半段,基本上承认了每一询问着的问话。

律师问他是否杀了人,他回答“是”;记者问他是否与死者的老婆有不正当关系/是否受她指示而杀人,他回答“是”。

甚至最初检察官让他认罪,他就认罪。

这就像是一个电影作者在电影院里面对观众进行Q&A时,对观众们说:“其实大家的每一个解读都是成立的”。

三隅对种种“自相矛盾”的询问统统予以肯定,就像是电影作者对所有的解读照单全收。

检察官、律师、媒体的受众等等,都代表了电影观众。

这里体现了电影的多义和暧昧。

重盛律师的父亲重盛法官在30年前受理了三隅的旧案,并帮其免受死罪。

《第三度嫌疑人》2017年在日本上映,George调查了一下是枝裕和的资料,他于1987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

“30年前”是否隐喻了导演自己?

而重盛法官曾经对三隅的帮助,是否隐喻了院校对电影作者的教育?

观众“走入”作者的世界在查案过程中,重盛律师曾言“我们不需要和嫌疑人做朋友”。

可是随着调查的深入,他发现越来越难以看清事件的全貌,于是他决定去三隅的老家去调查,逐步“走进”了三隅,甚至在后来走入了三隅的“回忆”,与三隅、咲江一起打起了雪仗。

这似乎隐喻着:影评人/观众想要真正读懂一部电影,需要深入地调查/了解作者的过去,甚至最终与作者成为了并无共同生活交集的“朋友”。

而咲江的角色则比较暧昧,她既是演员,可以对电影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解读(咲江称遭到父亲性侵犯,三隅“可能”是为了她才杀父亲);也是观众,她对电影的解读又受到了电影作者(三隅)的否认,三隅坚称自己没有杀人。

这似乎隐喻了对于电影,演员只能管中窥豹,最终解释权,仍然在电影作者,也就是导演手里。

两人的影像重叠在一起最终,《第三度嫌疑人》完成了这样一个比喻:电影只不过是一个容器,放进去的是什么东西,是由作者、演员、观众共同决定的。

电影结尾,三隅和重盛的侧脸分别在玻璃的左右侧,而后调换位置,最后重叠在一起。

是枝裕和用这样直观的镜头,把观众与作者放到了同样的位置,肯定了两者具有同样的分量:正是作者的创作与作者和影评人、观众的共同解读,才赋予了电影意义。

以上分析仅为个人意见,稍显粗浅,仅供一笑。

更多影评请扫码关注个人公号“电影知何处”

 6 ) 批是枝裕和不会拍犯罪片?他没你们那么没出息

我不知道那些激烈批评是枝裕和的人到底是为什么,或者说当看到是枝裕和这四个字的时候人们在期待什么。

难道真的是期待他拍了多部伟大的电影后去拍一部推理片?

世界上不缺类型片导演,是枝裕和这次对犯罪推理片的反讽很有新意。

这两年看完了所有是枝裕和的长片,这是第一次有机会在大银幕看他的片子,很高兴。

很多人看了不喜欢大概是有了错误的期待,看片名这应该是个“嫌疑人x”那样精彩的推理片,但是枝裕和是不屑于拍类型片的,这是反推理片。

凶手是谁观众第一时间已知晓,而且凶手在电影一开始就已经归案,电影的悬疑点在于检方、被告律师方、法官三方各自的工作内容都不是追求真像,以至于案件看起来越来越扑朔迷离,在诉讼过程中司法制度的漏洞反而荒谬到让人们离真相越来越远。

狠狠的讽刺了司法审判的所有参与者们,同时是枝裕和也没有丢掉他一直以来对家庭关系的探讨。

福山雅治演技还是被男二号碾压,日本黄晓明的帽子看他什么时候摘掉。

广濑铃倒是还行,这人物一直都是一个状态,也没什么可发挥的。

 7 ) 站在十字路口

有幸在昨天的日本电影周开幕式上看了这部颇受争议的《第三度嫌疑人》,起初在豆瓣上看到6.6的评分后心凉了好一阵儿,因为,在我心里是枝导演是为8.5分以上的电影而生的。

有人说这是是枝裕和走下神坛的一部电影,有人说这是是枝裕和一次失败的试水,也有人说作为一部悬疑剧,剧情、逻辑推理是硬伤,直到昨天看完后,才缓缓的舒了一口气,像福山雅治饰演的重盛律师一样摸了摸脸,这次依然是是枝裕和,依然值得五星推荐。

影片放映完有个简短的导演和观众的交流会,不作美的是因为时间原因仅留给观众一个提问的名额,好多人像我一样举高着手臂表示希望得到这个机会,主持人点了一位前几排的姑娘,已经记不得那个姑娘提问问题的内容了,只记得旁边不远处一阵让人不适的哄笑,哄笑的原因大概是因为觉得这姑娘的问题没有营养吧。

今天中午一直刷着单向街图书馆的微博,等着单向君和是枝导演的微访谈,虽然这个微访谈的内容七零八碎到“让人发指”,但是看到“是枝裕和导演表示,他在拍电影的时候并不认为观众能够完全理解到他想表达的所有的复杂的观点;但反过来说,观众也能发掘出很多他无意识的在作品中展现出来的面相。

所以说,影片作者和观众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是一件复杂的事情,而他并没有想过去掌控这些。

不过也恰恰是这种复杂性是非常有趣的”这条对谈内容后,心里简直yeah出了花,昨天想问的问题也有了答案。

影片124分钟,依旧是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没有一句多余的对白,感觉是枝导演这次玩儿的特别高级,剧情建立在嫌疑人已认罪的基础上,只是犯罪动机不明,所以这部心理悬疑剧无需有缜密的推理、无需把真相讲的一清二楚,更何况真相永远是一个过去式的、相对的“真相”,当局者都无法百分之百的还原“真相”,更何况每个如同盲人摸象般的旁观者,每个旁观者仅是根据自己感官和认知做出“大象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结论,悲哀的是大多数旁观者只会屈从于自己能接受或者愿意接受的“真相”,更悲哀的是有些人只说出权衡利弊后对自己有利的“真相”,也许还有各种结果导向主义倒推出来的更更悲哀的“真相”吧……就像这个信息井喷的时代,每天都会被各种热点事件“围攻”,各种热点事件背后的“真相”又有多少人会真正在乎、又有多少人会持续关注,又有多少人能了解到“真相”的原本面目,刘鑫忏悔了吗?

豫章书院关停了吗?

每个热点事件都像一阵来去匆匆的龙卷风,裹挟着100000+阅读量的素材提供者和千奇百态的围观者……

“没有人在乎真相到底是怎样?

”或者“永远都不可能还原百分之百的真相”这大概是是枝导演所想表达的吧,就像役所广司饰演的“杀人犯”三隅所说的:重盛律师想了解的真相也只是有利于胜诉的真相。

对于辩护律师来说胜诉永远大于真相本身,对于掌握审判权的法官来说,在审理期限内最终结案永远大于真相本身,对于控方检察官来说,嫌疑人认罪永远大于真相本身。

法庭从来都不是一个还原真相的场所,而是一个平衡各方利益的平台,也就是吉田钢太郎饰演的老律师在看到那位年轻实习律师在法官和稀泥时那张满是疑惑的脸后所说的“司法制度”。

广濑铃饰演的瘸腿小女孩说“这里没有一个人说真话”,讽刺的是这就是赤裸裸审判游戏规则,被法律赋予审判权的法官根据控辩双方的“谎话”来审判一个说“真话”的人,在现有的法律规则下,而这个说了“真话”的人被判为死刑,自始至终没有人知道所谓的“真相”。

法庭宣判后,被法警带走的“杀人犯”三隅做出了放生金丝雀的动作,眼睛里好像看到了恢复自由的金丝雀般欣慰。

不管做这个放生动作,是三隅的真情流露还是故意迷惑重盛律师已经不那么重要,认罪——翻供——拒认罪,一次一次的改变口供,应该只有“杀人犯”三隅知道“真相”吧,不管他是为了救赎还是忍受了一辈子“被选择”后想掌握一次真正的自主,至少三隅这一次实现了真正的自由选择。

与其说是“被审判”、“被判死刑”,我宁愿相信这是三隅自己对自己的一次宣判,我宁愿相信他用石子摆了一个十字架埋葬金丝雀的那一刻就已经做好准备,利用律师、检察官、法官来完成自己对自己的“审判”,向死而生完成对一个弱者(瘸腿小女孩)的救赎。

很多时候会在想存不存在真正自由的选择,存不存真正的自主决定自己的命运,“很多事情都没有选择,每个人都是没有被征得同意就来到了这个世界,没有被征得同意就被带离这个世界。

”所以,片尾曲响起的一刹那,每个观影人都像站在十字路口的重盛律师,然后摸一摸脸……

 8 ) 真相是什么

电影一开始有一段主观镜头,役所广司跟着一个人走到河边把他打翻,接着模糊了一下,下一个镜头他泼汽油烧尸。

在导演没有特指人物时,这种主观镜头就是导演要说的事实。

所以这电影一开始已经把真相告诉观众了。

通过这部电影可以帮助观众深入理解几个概念:程序正义,真相,死刑的废除与保留。

尤其是废除死刑这项,非常有争议。

程序正义就是即便一个人承认自己杀人,主动愿意认罪,仍然要委派辩护律师为他辩护--因为他认罪不代表就是真凶,可能背后另有其人,而正义就是找出真凶。

找出真凶并惩戒真凶一定是正义吗?

不一定。

所以,叫程序正义。

有部港片《A1头条》,讲了一个调查记者,在调查一个和富豪有关的命案时,有天忽然驾车出事死了,他女友怀疑他是被人“买凶杀人”了,但主编告诉她并不是,因为他赌博输钱,可能是自杀了。

他女友于是怀疑主编也有问题--因为富豪刚刚收购了他们报社变成了他主编的上司。

她以一个科技记者的身份,在老报人同事的支持下深入调查,在两个收高利贷的黑帮帮助下(一个黄秋生一个葛民辉)终于查明了真相。

真相是什么呢?

富豪没有杀人,这是因为他家人反对他和一个普通背景的女孩儿交往,该女孩儿自杀了,他不想事情闹大,找到警方希望低调处理。

而她男友的确欠下贵利。

还多次收过封口费还债。

他的死和他的专业没有关系,至少和他调查这个案子没有关系。

最后主编(梁家辉)对女孩儿说:我做报纸二十年,你不相信我的操守?

女孩儿的报道上了A1头条,揭发了富豪和这个死去的普通女孩儿的恋爱关系。

经此一役,她成长为一个真正的要闻版记者。

这只是当年非常普通的一部电影(李心洁,陈冠希,黄秋生,梁家辉主演),但我对这片印象深刻,因为它反映了一个常识:真相未必如我们想象一样。

富豪不一定都是心怀鬼胎的,调查记者不一定都是伟大光荣无私的。

这部电影当时宣传语是:没有真相,只有头条这部电影也一样,真相是小女孩儿长期被继父性侵,她和役所广司一起诱杀了继父,役所广司一人承担了罪行,保护了她。

片中几处关于律师这个职业的嘲讽:律师在乎真相吗?

在乎,当且仅当真相能帮忙打赢官司的时候。

片中老律师关于盲人摸象的比喻与其来比喻律师不如来比喻普通新闻受众。

律师是可以拼凑出真相的,但他们只会公布对他辩护有利的真相--其实媒体也是如此。

所以役所广司才问福山雅治:你不想知道真相吗?

福山雅治在面对检方律师时也是嘲讽对方的,对方说你这种律师,根本不是为了追求真相,他嘲笑道:真相?

意思是你第一天当律师吗?

的确,第一天当律师的小跟班问了一个傻白甜的问题:为啥你们眼神一对就知道接下来大家要怎么配合了呢?

这个眼神是法官和双方律师的交接:六目相对,马上就默契了,他们都不是第一天做律师,不是第一天做法官。

法官有KPI要完成(好多案件),律师也有KPI(不要再浪费公帑了),既然犯人一心求死咱就成全他吧,赶紧了结。

什么真相真凶,那么重要吗?

事就这么成了。

福山雅治的父亲做法官时是支持死刑的,支持死刑的人通常都觉得真相已明,真理在握。

甚至晚年还说:如果那时判了他死刑后面这个人就不用死了。

 9 ) 简单分析下《第三度嫌疑人》里役所广司这个角色

第一凶手应该就是役所广司,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个角色完美地立了起来,也让这部电影更有质感和艺术价值,对得起导演是枝裕和的良苦用心。

这部电影其实有很多高明的表现技法。

传统的推理片,大家会推测凶手是谁。

或者有些指明了凶手,让观众去推测他的杀人动机。

这部片开头,便将役所广司杀人的画面公布于众,但随着情节的层层推进,观众会发现已经认罪的他,不断在细节上说谎。

随着性侵、造假等一系列事件的公开,凶手究竟是谁又变得扑朔迷离起来,役所广司也开始了惊为天人的表演。

推测他的说谎动机,成为了一个最大看点。

而福山雅治作为役所广司的辩护律师,两人的飙戏也异常精彩。

福山雅治代理这桩官司,显然在道德上要遭受一定程度的“审判”,但正如玲所说的“法庭上没人会讲真话”,法律终究不看事实只讲证据,福山雅治利用一切手段希望能够为役所广司减刑……在发现了性侵等更多证据的情况下,他们原本就胜券在握了,这时在那次开庭后不久,出现了一个“惊天大反转”…… 役所广司突然不认罪了!

他反问福山雅治,到底相不相信他,并在崩溃中说出了“真相”……那一段表演看得我都快窒息了,这样一种歇斯底里的挣扎,显然不符合所有逻辑。

相信观众看到此处,被折腾了大半天的他们,也会近乎崩溃,这简直不啻于在绵长的刀锋上踏刃而行…… 但这一段妙就妙在,役所广司用一种惊为天人的演技,几乎把观众都要欺骗了,让我们甚至误以为凶手另有其人,让我们真的以为他是冤枉的了。

个人觉得,这段表演放在电影史上,都堪称一次能够留名史册的演出。

这一出的设置究竟意欲何为,相信福山雅治和役所广司隔着玻璃的那段对白,给出了一个最接近于“真相”的“真相”,让这部电影有了一种令人沉醉的高级质感。

役所广司不是没有想过求生,正因为想过,所以才会动摇,才会在细节上说谎,才会让辩护律师想尽办法让他改判无期。

但他内心更大的绝望,来自于对这个没有真相的世界,以及个别人动辄就能决定一个人一生命运的绝望。

在这种绝望下,他人性所发出的最后一丝光亮,便是尽全力保护好命途多舛的玲,不希望她再遭受任何一丝的伤害了。

也正是在这种想法的左右下,他最终说服了自己,用一种近乎崩溃的表演,骗过了所有人,决意赴死。

这不是一部推理片,这时一部人性和法律碰撞下,开出的一株绝望之花。

你用推理片去看它,可能不会很喜欢。

但如果从人性的角度去分析它,会觉得是枝裕和还是那个是枝裕和。

那么玲有没有参与到这桩谋杀之中呢?

答案几乎可以说是肯定的。

各种细节上的暗示,都能让观众得出一个她在场的结论。

而后,结合役所广司的说谎表演和动机,也从另一个层面“出卖”了玲在场的事实……至于她在这桩谋杀案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那就永远无人知晓了。

 10 ) 反类型

《第三度嫌疑人》经典的反类型!

真相不一定被相信,相信的不一定是真相!

如果说传统的悬疑推理是一个真相通过筛选递减的过程,那么这部影片就是一个真相被模糊放大的反过程!

如果说冷静客观的分析是没有人情味的表现,那么感同身受的理解就一定更接近真相?

如果节奏控制的再好一点,会是经典!

7.5分!

ps: 千万别以为这是部烧脑悬疑片!

《第三度嫌疑人》短评

没有做到"闭环",编排能力不够,是枝裕和的功力仅止于家庭片了吗?

7分钟前
  • 麻鸦小民
  • 较差

镜像中的融入,记忆中的相遇,想象中的重合。无意探讨谁来说出真相,谁来裁决罪责?(本身就是很浅显,影像就直接把问题摆上来),你追求的永远是你想要得到的答案:这答案,不是事实,不是真相。

11分钟前
  • 第七大陸
  • 推荐

我空如一个容器,你装进来什么我就是什么。我赋予你足够的想象空间。电影讨论了成见和立场的力量,你站的位置决定了你的思维和行事方式。更深层次上,讨论了人为什么可以审判人这一终极命题。凭什么一部分人类就可以判定另一部分人类的生死?到底有没有一个造物者规划一切?到底存不存在善恶因果?

14分钟前
  • 你好圆啊
  • 推荐

构图不要太棒

18分钟前
  • 喵驼酱°
  • 推荐

这片可以用来鉴定一些榜单、奖项和所谓影评人

19分钟前
  • 衫弃
  • 很差

就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都是一具空壳,人格就是ta的内容,好与坏皆出自旁人之言,真相也需要审判。可惜是枝没能摆脱家庭题材的粘黏,无法抽离出三度目的视角,一部从剧本到影像失手的作品。

23分钟前
  • 停用
  • 还行

演技非常在线故事バラバラ,都快成ふくやまさん的独角戏了,不过他撑过的大荧幕的考验

28分钟前
  • 森林守望者
  • 还行

为了一个预先设置的理念,编造了一个特别虚假的故事。其实故事架空没有关系,只要细节足够丰满合理,有过硬的素材,就也立得住。损失了细入肌理的、提炼于生活的真实感,这可太不是枝裕和了。从人物到故事都像真空里的纸片。

33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放映前是枝裕和先道歉:“电影比较含糊,也没说清楚真相是什么,抱歉了”,果然一上来就告诉你凶手是谁,但一再反转,到了最后也不清楚真相。这就不是一个悬疑犯罪片,还是在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罪犯是一个空的“容器”,任不同立场的人放入不同的东西。没有家庭题材拍得好,但也不失望。

37分钟前
  • 唐小万
  • 推荐

2018032 金陵工人影院。欲抑先扬的杀人事件。探监时利用倒影做文章,辩护人对嫌疑人发出“容器”的诘问,其影像亦由实转虚,二者人格合而为一,是审判或救赎都已无谓,二者都迷失在法制、社会与命运的不公之中。归根到底是枝控诉的还是人性之恶,只不过讲得太冷静,想看悬疑的迭起高潮还请绕道。

38分钟前
  • NeonBible
  • 推荐

汤川学再次遇到因爱而奉献生命的「石神」,是枝裕和无意探究所谓「真相」,只是在观众面前摆出一道「法律」与「正义」的两难题,而当司法系统也如同流水线作业,生命与价值成为微不足道的零部件时,信任与否已为尘埃,人世道不过行尸走肉。

41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好看!带劲!福山雅治和役所广司在会客室里的两次单独会面,前后有两次摄影角度互换,后一次,两人的头部发生重叠、移转和分离,镜头先于他们的语言。另有,两人的手,透过塑料搁板,合上、没合上,体温与心声透过去没?…令人难忘。

46分钟前
  • 何兮
  • 推荐

老实说我还蛮喜欢。虽然处理得有些冗余沉闷,但仍然是值得肯定的。为什么一定要给它套上“悬疑片”的类型呢,真相永远不明,重点不在推理,而在社会学和抽丝剥茧的心理过程,是人如何面对自我。前段不为制造爆点的沉稳,氛围清冷叙事平缓却暗潮汹涌,直至结尾的会面戏。节奏紧凑一点或许会更好。

47分钟前
  • 小天猴大眼萌
  • 推荐

作为一部悬疑片,太文艺了;作为一部文艺片,又太悬疑了。两头不靠,不太好看唉……

52分钟前
  • 维城乱马
  • 还行

后面思辨的部分基于前面很长的铺垫,叙事方式、场次和镜头语言有点无聊,虽然该有的都有了。是枝裕和的作品对于社会是愤怒的,但他的东西总会在愤怒变成暴戾肤浅的情绪宣泄之前,转变成更深入地观察了解和共情,说不清楚,但是枝裕和愤怒与平和共存的哲学很吸引人,educated

56分钟前
  • .flv
  • 推荐

所以呢?这重点是什么?除了老板娘风韵犹存,其他真没看出啥

60分钟前
  • 眯着眼的偎灶猫
  • 较差

人不过是一个容器,他人将眼中的真相填入其中,哪怕自己看到的仅仅是冰山一角。

1小时前
  • Kesseler
  • 还行

是枝裕和已经从小津安二郎2.0进化成了小津➕黑泽明混合体的2.0

1小时前
  • 亡招菌
  • 推荐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梅雷特”,唯一还能看的就是结局的处理了…不过作为悬疑或律政电影的尝试毫无疑问是失败的…毫无魅力的律师检察官法官、莫名其妙的“哲学凶手”、面无表情心无波澜的那是被“父亲性侵”的母女?编剧之于东野圭吾、导演之于英格玛·伯格曼都差得太远了

1小时前
  • kingfop
  • 较差

6.5/10 分。节奏缓慢,看得我昏昏欲睡。。。也可能是心情的原因。。。暂时还没看过导演的其他作品。。。

1小时前
  • Lonely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