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经典战例,《大营救》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成功的作战所必不可少的各个环节:充分的侦察及敌方情报,完美的作战计划及指挥,优秀的作战人员,良好的友军配合及后勤……拍的很好的一部片子,有点像《黑鹰坠落》,想看军事的人可以学到作战,想看战争的人可以看到枪炮,想看爱情的人可以看到感情(这点比黑鹰强:-),想看大片的人可以看到爆炸 :-D
从故事影片的情节来看,可以看出二战给人民生活带来深深地伤害!
二战时期的日本人的暴行,让我们深刻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
与日本人得残酷暴行相比,美国在偷袭中表现的睿智让人尤为赞叹。
记得某人说过,老美的片子总是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这片子也不例外。
以120人对抗1万人之众,这显然是个预算很低、风险很大的项目。
和所有的项目管理一样,低预算高风险却要得到高回报,需要的是精英的头脑,和心存信仰的团队合作精神。
有经验未必是好事,菜鸟未必办不成事。
菜鸟有激情,容易被洗脑,习惯互相依赖,互相合作,这是这120人的心理优势。
作为统帅,要有洗别人脑的本事,要有让大家团队合作,让大家充分发挥潜能的能力。
危险的是,这个统帅居然也是个菜鸟。
虽然旁边有个老将监督和指点,但我们还是忍不住为这群人捏一把汗。
这个case不简单,这个project不好做。
当最后胜利的那一刻,我发现,把打仗的技巧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是很有必要的---平常需要不断地练习,积累知识和技巧,到关键时刻,一定要做好计划,然后坚持按计划实施,以将风险降到最低,以收获最多的回报。
早就听说这个片子了,下载来看看,觉得一般。
首先,就电影来说,没有什么特别值得说道的,故事有些拖沓,一点也不干脆利索。
其次,营救行动太短暂了,让我感觉所宣扬所谓的大营救一点也没出现呢。
美国人骄傲地说只牺牲了两名,可是菲律宾游击队却死了24个!
再说日本人到了那个份上,基本上就是不堪一击了,心理上已经崩溃了,打起来也不怎么痛快、解气。
里边的几个演员倒是有些眼熟,不过都记不得名字了。
看到有人说前半段不好,我因此差点没去看。
看完了,最后的营救固然精彩,我重点要说的是,我很喜欢前半段:第一天的铺垫和第二天的推进。
是不是更喜欢刺激的战斗?
在那种场面中,少不了英雄主义的俗套。
一对一的单挑,大快人心的对日侵者的扫射。
可是这些都不及前边“冗长”的铺垫的功力深厚,捕捉细腻。
菲律宾的闷热气候下,胜利近在眼前,却没有得知这种巨大的喜讯的喜悦和解脱感。
每个人都是低声,除了日本侵略者嚣张而败坏的吼叫。
音乐始终是克制的小号,直到结尾的记录片时间才昂扬起来。
在这暴雨之前的第一天,影片很好地把握了事件的氛围。
美国人,日本人,本来都不是菲律宾土地上的人。
如今这里的战争就要结束,他们传达出来的情绪也不一样:被关了三年的战俘:他们(麦克阿瑟)这回又要晒晒日光浴然后返回澳大利亚去吧。
美军:就要胜利了,但还有兄弟被俘虏着;而且这不是我们的土地。
日军:我军必胜!
影片是咖啡色的,弥漫着即将战败者的绝望,和即将战胜者的哀愁。
有比胜利更重要的东西,这也是影片的主题。
所以,这种氛围的塑造非常准确。
跋涉营救指挥者的脚疾,战俘营军官高大而虚弱的形象,女护士,奎宁,传达了疾病和需要救治的印象。
这里坚持着控制和坚忍,导演很好地克制了英雄主义宏大叙事的欲望,使这个电影成为一个别开生面的战争营救片。
在生命面前,那些宏大的主题反而渺小。
为什么他们会取得如此殊荣?
也许恰恰是因为——“我们不是为了获得荣誉。
”
整个片子拍的扎实而又稳重情节缓缓的推进,一点点展现出人性的光辉战斗场面剪辑的漂亮,就是黑夜有点看不大真楚更重要的是,营救战俘这一行为的意义
电影故事很好,小说改编本身就有很好的基础在。
情节不温不火,恰到好处。
即使爱情的片段也是刚刚好的那种,少一点不够多一点过火,玛格丽特的形象很坚毅,再加上恰到好处的出场,是在战争中让人眼前一亮的人。
没有过多的英雄主义的歌颂。
对于人物的照顾适可而止。
在流畅性上表现的是作为一个记录者的叙述。
其中穿插纪录片,有真实性,也算是对观众的一种交代。
我一直都是个战争片迷,各式各样的战争战斗片是我的最爱,呵呵,看这片前到是没在影碟杂志上看到过什么介绍或评价,而是在买其他的DVD时看到的影片花絮片段,立刻决意要找到,上周如愿以偿。
故事是在2战美军菲律宾战败留下大量战俘的背景下开始的,是当时一个真实事件的改编。
500多美军战俘被日军关押在一个战俘营,随着战事推移,日军决定掩盖他们残酷虐待并杀害战俘的事实,准备“最终解决”,而这时一支美军突击部队也悄悄摸向他们,试图解救 ......从音视频效果来说,只是一般般,因为它说不上大场面,战斗过程也相对短暂,因此更吸引我的是它的故事。
不拉下一个人,这个美国人的信念,在任何一场对外战争中都得到充分强调,即使到了现今他们仍在寻找当年越战韩战中失踪的士兵。
你不得不佩服他们,美国式“崇高”精神始终有着激励人心的作用,或许这就是美国的“主旋律”吧。
战斗的展开,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计划、侦察、应变、决策、实施,让你在一个个步骤中体会无声的压力,生死原来仅是这样的一线之隔。
片中还有一个战俘与一个平民女子的爱情辅线,虽着墨不多,但也相当感人,最后当所有的战俘被救出后,那个得了疟疾的少校也随大家撤出,女人费尽千辛万苦来到汇合地点,斯人已逝,空留一纸情话 ...... 当时曾有那么一刹那希望他她们终能相遇,然 ...... 故事不能算很起伏,但干净利落,尤其是看到干日本鬼子的时候心里有种特过瘾的感觉,嘿嘿!
这大概也算我喜欢该片的一个理由吧。
最后说一下,本片中美军突击部队的那个少校好象就是当年“阿甘正传”中失去下肢后靠捕虾成功的上尉。
因为昨晚电脑突然罢工,这才将注意力转向电视,很幸运,在经过了半个多小时一轮又一轮的换台之后,在cctv6看到了这部片子,当时刚巧开始。
虽然对战争片的兴趣并不算大,但好在是原版字幕,增加了片子的可看性。
与一些豆友的感受不同,整部片子看下来并没觉得拖沓和昏昏欲睡,除了广告,我从没想过转台。
或许对于男人来说,战争片很大比例的价值在于枪林弹雨的酣畅淋漓和残酷血腥的暴力快感,但是对于女人却完全不是,女人更注重战争片的故事性和其中所渗透的情景交融的人文情怀。
此片的前半部分正体现了这一点,正因为这部分极有耐心的循序渐进和事无巨细的叙述铺垫,使大营救的前因、准备、矛盾、阻碍、菲律宾地下组织的努力以及战俘营里的战俘和日军的境地三方面的情况清楚、完整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宏大壮观、惊险刺激的战争场面固然可以成就一场强烈震撼的视听享受,但一味追求场面效果,忽视电影想要传达的实质内容,就未免太急功近利了。
不过,女人在关注情节发展的同时,往往将战争仅仅置于一个大环境的位置,不管这部战争片是否打着还原历史的旗号,忽略一些战争元素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可能对于正确、清晰的理解这场战争的各个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片值得欣赏的一点,就是它替像我这样对战争元素无甚兴致的女人们理清了整个脉络,同时也深深的感受到了那种时间的紧迫性和战争的残酷性。
这一切也使得最后的营救行动的展开更有理有据,虽然真正对抗的时间并不长,占据电影的比例不够大,成为许多人眼中的诟病,但不得不承认,没有完美的战略部署就不会有之后惊心动魄却精彩绝伦的行动。
由于人数对比悬殊,大营救必须靠智取而非勇闯,而此片再现了大营救的整个过程,印证了准确情报、灵活应变、周密计划、默契配合的重要性,细腻、真实、经典。
这算是一部美国式的主旋律吧,美国人引以为傲的不仅是以少胜多的荣誉,更是“不抛弃,不放弃”精神的传达,但并没有落入英雄主义的俗套,而是在貌似平淡的过程中点滴渗入牢固的友情、深沉的爱情和坚定的信念。
说到爱情,必须要提一下唯一的女主角玛格丽特,相对比某些大片的花瓶,这个角色的塑造要丰满许多。
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不是天生的战士,却为了救出情人加入地下组织,过了整整三年提心吊胆的生活,她恐惧却假装坚强,因为还有爱情支撑,但最后见到的仍是少校的尸体和一纸遗言,怎能不令人惆怅唏嘘。
然而,感动归感动,这个角色的情节安排欠妥。
最令我费解的是,日本鬼子明明知道她是地下组织的头目,却没有对其施以重刑,而是放饵出去,给人的感觉实在有点怜香惜玉的意思。
而这只饵竟也毫无戒备之心,跑到教堂找神父,好,就算她没经验吧,最可笑的是日本人的放饵行动最多也就抓住两个神职人员而已,却让这只大饵如此轻易地溜掉了,这也忒傻了吧。
事实上,从玛格丽特在神父面前的那段话可以推断出,日本人如果对其再进行精神和肉体的考验,不用多久她定会崩溃,所谓的放饵完全没有必要。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会在三星和四星之间挣扎的原因。
亲爱的玛格丽特:三年来,我目睹了难以形容的惨状,写这封信似乎毫无意义。
我常想着我们在一起,我的人生将会如何。
但随着岁月的流失,我开始明白,这只是痴人说梦。
有一件事情我一定要告诉你,你对我的重要性难以言喻,不只是对我,而是对这里的所有人,有你给我的勇气,我才能为手下打气。
也许有一天,我们会拥有第二次机会,我对你的思念,言语难以形容,对你的亏欠,更是永远无法偿还。
爱你的丹尼尔 上
相比其他二战电影差得远, 故事拖沓且没有重点
又臭又长的节奏,不知道真实行动是怎么部署的,但影片中已经距离战俘营2英里了还要多等一天再行动,这不是脑残嘛。
嗯
美军历史上最成功的营救
节奏太慢。
小日子是可怕的对手。
相较于大陆谍战片抗日片看不出有什么更高明之处
项目管理的经典案例 哈哈
哥的泪点之一就是以一敌百以少胜多…但最大的泪崩点还是结尾处的黑白纪录片。为了后半段的营救任务铺垫,前半段叙事节奏比较慢,但完全不会闷啊,哥看的时候一直夹紧双腿很紧张……= =
原型事件有 但是女人满大街跑这事怎么可能有 过分美化
水准平平,乏善可陈。
先看国足3:0破韩,再看美军历史上最成功的营救行动,心潮澎湃啊
神烦美国战争片无时无刻恢宏的交响乐做的背景音
还好吧,剧本有点弱
越来越不排斥战争片了!
因为真实,所以美丽
展现日军残暴让人联想到《坚不可摧》,其余部分都非常寡淡,最后的突袭部分画面太黑了
为了JF看的,题材不错,可以拍得更好的~~
节奏太慢,不过很好的塑造了南亚日战区的情况,几个日本军官演员挑的都很阴鸷。
based on二战最成功的大规模营救行动 了解历史吧 电影本身不很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