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老家在西北的孩子来说,《麻雀之歌》里的镜头朴实的如同家乡的大地,村落里低矮的房子,穿梭来去的摩托车,麦子熟后种一茬玉米。
人们朴实的活在自己那片土地上,日子过得拮据,从不怨天尤地,依赖一双粗糙的大手,他们同样做着形形色色的梦。
卡林的梦想是赚钱,然后在女儿考试前给她买个好点的助听器。
坏事成双,鸵鸟厂看丢了个鸟,只能抱颗安慰自个的鸵鸟蛋回家,然后想着在妻子儿女大快朵颐中说,这真不幸丢掉工作了……这种消息从来都是在餐桌上发布,因为食物就是坏情绪的天然克星。
他们炒的那盘柿子鸡蛋,哦不对,柿子鸵鸟蛋,可真分了好多家啊。
我小的时候也和小胡辛一样给街坊送妈妈做的好吃的。
农村人好似有种巨大的纽带,没准就是因为过得都很不好,才让他们都朴实的同情这群周遭和自己过活相仿的人们。
想到奶奶刚搬进单元楼沮丧了好久,在这个连相互串门都做不到的地方,你不能说老太太要求的太多。
卡林来到德黑兰做“摩的”司机时候,问及多少路费时那句“你看着给吧”朴实的让人心酸。
拉了各色客人,有忙忙碌碌多给自己钱的,有把他当搬运工使的,有去阿富汗朝拜的,有讹自己的。
但好歹总是好人多,当他给去远方的人盘缠并说这是我给神的心意,还有在车流里给小孩子倒零钱时候,我说这世界上的善良就是这样,只有亲身体会过,才会氤氲出那种感觉。
然而刚刚因为诚实而奖励般得到份不错的工作后,却又跌伤了自个。
那几秒钟,男孩不顾一切的窜上去,女儿尖叫,妻子手足无措的喊救命,这一连串镜头快出彩的溢出来了!
结局是开放的,鸵鸟回来了,卡林没准又可以去那里上班,女儿的助听器兴许拖拖就有着落。
不过,就这么多种可能多姿多彩的活着,还有个实际的梦想吸引着,生活不也显得虽然坎坷,不也挺值得过活么?
胡辛的梦想也是赚钱,然后尽快给姐姐买个助听器。
小孩就想那个年纪的所有孩子一样调皮,有个容易发怒的爸爸,和护着自己的妈妈。
每次看到孩子们和卡林闹冲突的镜头,不免都会感慨这戏简单朴实的令人不用回忆,一下子就能跳到童年记忆的海洋。
孩子们清水塘想养鱼是电影的隐线,直到最后,卡林愤怒的拿把镐想要“去把那破水窖砸的粉碎”——因为在一个传统又朴实的农村男人看来,要孩子和老婆去赚钱,这他妈就是在抽自己耳光,所以在发现孩子们卖花时候的大动干戈,就一点也不足为奇了是吧——而水窖的水盈盈轻轻的浮现在面前时候,老卡林兴许想到了胡辛们的辛劳,孩子们的隐忍,他们时刻警惕像是在做坏事一样实现自己如此单纯的梦想。
胡辛们最后终于用一手水泡换来了一桶鱼。
孩子们在车上兴奋幻想的时候,真好,宽阔的大路,花丛间兴奋的脑袋,车平稳快速的向前开去。
然而当那满满一桶辛劳的梦泼在地上时候,那满满一地跳跃的红色,突突着孩子们的失望和手足无措。
可他们毕竟是孩子们,当把唯一一条鱼放进水窖时候,他们早已像以前一样,又梦想着“每年生五百条;超过一千和我们都是富翁了”。
不过他们肯定又长大了一点,我们在书本里感觉挫折,他们在被生活“欺骗”里成长,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时候老觉得活的平面苍白和没有故事。
善良的大女儿,欢快的小女儿,还有话不多总是忙这忙那的妻子。
这一家人一起忙碌在伊朗某个不起眼的村落,麦子黄了种玉米,摘完枣子去收菜,日子一页页翻过去,卡林和胡辛还在为自己的梦想忙活着。
有时候可能会想滚进沟渠的大枣一样失去了一点;有时可能像跳到沟渠的鱼一样失去了太多。
可生活还是多多少少会留下些东西,他们不也挂起了啃枣子时候的笑容,同时也体会到了把鱼放进水塘的满足感么。
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不会一步登天,很现实,不妨碍他很美好。
——献给我像麻雀一样忙碌的父母,献给你们那一代人图文并茂版——http://www.douban.com/note/173237965/
温柔的伊朗故事片,富有浓郁的中东风情,外刚内柔的父亲、贤惠内敛的母亲、活泼可爱的小儿子、懂事乖巧的女儿,一个温暖的家庭,在一次次的磨难中迈向幸福,每一次的转折都是为美好的蓄力。
父亲看起来很暴躁,看到他的一双儿女在公路上兜售玫瑰花,发疯到要打他们。
但是他只是因为心疼,因为自责自己没能保护好他们,给他们更好的生活。
他也会跪下来给听力有障碍的女儿系鞋带,并承诺她修好助听器让她可以参加考试。
在他急需很多钱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把冰箱送了回去,并且也得到了妻子的支持。
或许没有太轰轰烈烈的剧情,没有酷炫的特效,但这样一部伊朗故事片却真真切切打动了我的心,它在真实、充满了世俗甚至有些艰难的生活中,向我们传递了温暖的爱,传递了亲情的力量。
吃鸵鸟蛋好补啊。
伊朗街上的车怎么都像90年代的,经济好落后。
伊朗摩的挺火爆,生意还不错,也挺累的.奇怪那个工厂帮那么多电器干吗不用货车用那么多摩的,不安全又麻烦。
好像本片出现的电器大都是LG,三星、海尔、索尼等,中日韩产品好畅销啊。
在一番犹豫要不要把送货的EASTCOOL电冰箱卖掉后终于还是良心占上风还回去,还幸运得到运费四倍的小费以及送货工厂的工作,好人有好报啊。
最后那些孩子们千辛万苦清理水塘,打工买来的鱼却因为塑料桶破了不得不把鱼移到路边水沟。
想要养鱼赚钱的希望落空了,却还是记得保护鱼,多么善良。
原本应该撒娇的童年却过得这么艰难,看了令人心酸。
但是最后逃走的鸵鸟回来了,水塘还有一只鱼、还是有希望的
导演自述这部关注的是一位乡下人到城市后潜在的威胁。
城市并非他的生活范畴,并且对他进行了污染。
新事物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困扰,最终他们回归农村,回归了自己的身份。
最后的鸵鸟在跳舞,是在庆祝主人公回归自己应有的生活。
鸵鸟也是一种标志:有翅膀能飞,也可以在地上生活——意味一个人既可以选择高飞也可以选择普通。
我的电影大多关注人性,同时也有社会性的问题。
Q&AQ:请问导演,影片中的隐喻和意象都是鸵鸟,那么片名中《麻雀之歌》里的麻雀在哪?
A:这个名字更多是对主角的隐喻:麻雀唱歌并不好听,鸟类中比较低级;如主人公一样,它的声音到达不了很多人的耳朵里;麻雀也很脆弱,把它关在笼子里一小时就会死;而很多唱歌好听的鸟类适合关在笼子里,相反把它们放生它们也很快就会死。
麻雀在外面的世界会生活的很好,即便条件艰苦,也能存活;如主人公一样,他进入到城市可以说心已经死了,回到农村才重获新生。
Q:金鱼的形象在影片中最后成为了平静生活中的悲剧象征,同样它们在《小鞋子》中也出现过,是否是对悲惨命运的暗示?
A:金鱼在伊朗文化中是重要的元素,代表生活和活力。
在伊朗新年的仪式中,就会有金鱼出现,代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Q:在您的影片《小鞋子》《天堂的颜色》还是这部里都有儿童演员的经常表现,我很喜欢的是枝裕和导演也经常使用儿童演员。
他在书中也探讨过对于儿童演员知道的方式。
那么您是以真实还是欺骗的方式执导儿童演员的呢?
A:对于您提出的导演观点并没有什么要评价,方法有很多,我使用的基本都是非职业演员。
拍电影之前我会和孩子们旅行,跟他们变成朋友,发现他们身上的故事…还会努力让孩子们和剧组熟络,并让他们熟悉摄影机,让他们看拍到了什么——这些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玩耍。
即便是很严肃的拍摄都让他们以玩耍游戏的方式对待。
即便这会让他们情绪更无常更难控制,但大多数情况,他们都不觉得是很正式的事情而是他们玩耍的一部分。
也会为引导他们做一些把戏。
通常我把拍摄比喻成打猎,等到合适的时机出现迅速拍下来。
当他们一起玩耍时能够更轻松拍到想要的镜头。
比较困难是单独的镜头,我们能做的只是引导他们进入情绪,合适的瞬间需要耐心等待。
Q:您是从自身生活中的某一刻开始关注底层?
还是由于现实如此才开始的?
A:我对小孩的期待是孩子们应该有责任感。
现在社会面临的危机就是孩子们没有责任感。
农村的孩子们更加活跃,承担的责任也更大。
经济活动他们会参与,帮助做农活…城市的话父母更愿意代办所有事情,这样会让孩子们生活在封闭环境中,这其实是极具伤害性的行为,这会让他们失去责任感,在生活中的挫折也会更容易挫败他们。
农村孩子们遇到危机是可以自我修复的。
上学时,我们会自己去做活挣生活费,那段经历教会了我承担责任。
现在的孩子们大多没有责任感,这让我非常伤心,他们迟早要进入社会面对这些状况。
我的电影中将孩童放置在这样的环境中就是要让他们学会自己面对生活。
看惯了好莱坞电影的热闹,反观伊朗电影,却别有一番风情,伊朗独特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特点将简单的故事以一种不同的视角呈现出来,给观众带来了很多感动和共鸣。
九十年代之后,以阿巴斯为代表的伊朗电影人,推出了很多经典的电影,比如《天堂的孩子》、《特写》、《樱桃的滋味》等等,这些电影将伊朗独特的文化和情感公之于众,让更多的观众可以欣赏到伊朗的淳朴和善良。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伊朗政治环境比较紧张,很多伊朗电影人在选择题材的时候都会小心翼翼,由此一来,观众看见的伊朗电影大多都比较单一,比如儿童电影,或者和生命相关,选择相关的电影。
或许正是因为伊朗电影环境的艰难,所以,伊朗电影才能一次又一次的给人带来感动和震撼。
在《麻雀之歌》这部电影中,导演马基德·马基迪将一个家庭的悲欢巧妙的展现出来,男主角卡林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小人物,就如小麻雀那般不起眼,他和家人过着贫穷但是美满的生活,虽然他有些唠叨,脾气也非常暴躁,但是,他却很勤劳,就算是面对困境也会用一种非常朴素的态度。
有一天,鸵鸟出走了,女儿的助听器丢了,卡林不得不开始为新的生活进行筹划。
关于马基德·马基迪,人们最熟悉的就是他的《小鞋子》,这部《麻雀之歌》依然延续了《小鞋子》的各种风格和特点,但是,就其关注度来说,显然《小鞋子》知名度更高。
刚开始看《麻雀之歌》的时候,我并不认为这部电影会有多吸引人,但是,随着主人公境遇的改变,你就会慢慢沉浸其中,你很想知道,他是如何面对生活,如何来处理这些麻烦和矛盾的。
影片中的各种矛盾和麻烦都是以非常诙谐的当时来表达的,影片中的人物并没有很多直接表达情感镜头,但是,随着一次一次的失败,一次一次的挣扎,一次一次的艰难,一家人都坦然的接受了这些问题,并且坚强而快乐的生活着。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感动是肯定,是因为人物的乐观和坚韧。
影片中的小人物像极了身边的人,他们也是如此坚强而快乐的生活着,即便是未来等待着他们的并不全是幸福,然而,他们依然可以充满信心的相信,未来是美好的。
《麻雀之歌》以不动声色的演绎方式将各种关于生活,关于社会,关于身份地位的问题抛出来,让人在唏嘘之间,不得不思考这些小人物的尴尬处境。
虽然整部电影并没有刻意的表达或者宣扬某种观念,但是,导演却非常巧妙的用自己的镜头将其对社会,对生活,对命运的思考表达出来。
在电影中,一个小人物的经历往往可以反映出社会的形态和人们的生存现状,甚至直接表现出人们的生活困境。
影片中的卡林只是一个渺小的个体,但是,他所代表的是,那个的时代,那个国家的很多人。
影片的结尾是开放式的,导演给人以希望,同样给人以未知。
贫穷的人们就像陋室中的小小麻雀,当命运偶然间给他打开一扇窗户的时候,他会拼尽全力的去飞翔,就算是看似光明,他也会拼尽全力去挣扎。
首先,找鸵鸟的剪辑镜头很有新意。
父亲装扮成鸵鸟:先令观众远远看到鸵鸟的身形,以为真有所愿,是真的鸵鸟现身了!
再来,镜头落脚到近处局部的毛发,又一看原来是人扮的,此时特写了父亲的眼神:一阵讶异。
镜头瞄到了山坡上,看到一只鸵鸟,联系刚才的神情猜想,仿佛父亲发现了走丢的鸵鸟!
此时,美丽的航拍镜头由近及远,在空中缥缈打转。
父亲穿着鸵鸟装束,仰起脸,那孤独矗立的模样渐渐清楚起来。
还是主角自己,鸵鸟没有找到。
航怕的镜头愈加迷离,愈加空旷,主角内心的失落愈加强烈。
第二个航拍镜头,背着从亲戚那要回来的蓝色的门走在平原上,空中望下去,一颠一颠,如同他的步履沉重难行。
鸵鸟走失,父亲丢了工作,他的生活也跟着改变。
他为女儿的助听器进城,从诊所出来,正准备发动摩托车马达,一名着急的商务男无意中恰好坐上他刚要发动的摩托车,将错就错,很幸运,载客生意有了第一笔收入进账。
丢掉工作的他,开始了德黑兰城里摩托车的载客生意。
过程中,众生百态尽显,有往返建筑工地的、为堵车时方便抢行的、布匹商用于代步送货的、帮人搬家的,遇到客人不给车钱反被讹的,等等。
也发生了情理之中的事情,因为车熄火迷路,送冰箱掉队,索性把冰箱驼回家,孩子们非常喜欢。
不管怎样,隔天他把冰箱送回送货点,(路上碰到想买他冰箱的二手商人,拒绝之后有点后悔,没几步,又向另一个二手商人询价)。
他还是将冰箱送回去。
老板没有责怪他,反而担心他昨天走失以及他的人身安全。
还有车流中,一个女孩讨钱,他只有大额的纸币,有心给女孩钱,碍于面额太大也没法大气出手。
于是趁着红灯间隙,挨个车窗问有没有零钱。
绿灯通行,他的钱还是找不开,即使百般不忍,钱终究没有给女孩。
父亲骑着车,背对女孩,没回头看她一眼,离开了。
我们也不得知女孩的表情,是僵住吧,落寞吧?
还好导演没有把这一面,展现给观众。
这家人的乐观和知足令人感动。
第一天载客的收入买了两斤青枣,袋子破了,骑车一路,果子哗啦啦滚下掉落一路。
到家应该没剩几个枣子了,但是导演没有着笔在这一切的遗憾和懊悔上,反而看到家人美滋滋地吃着青枣。
还有父亲受伤后,依然惦记着女儿的助听器,伤愈后要赚钱给女儿买一个新的。
女儿说装了电池,原来的助听器也能用了。
但是,女儿给父亲擦药,擦完药一时找不见盖子,父亲看见了盖子,提醒女儿,女儿不作反应。
父亲又指着盖子,更大声地叫唤着,显然女儿没有听见。
父亲拍着女儿的肩膀,这才看到盖子,她默默地盖上盖子,起身离开。
淡定得像没撒过这个小谎言一样,只是身后的父亲久久看着女儿的背影红了眼眶。
还有,三个孩子争着在父亲伤腿的石膏上画画,为争夺各自作画的地盘而吵架,父亲叫停争吵,给他们分配了区域,小可爱们才定下心来作画。
真正表现伤心的只有孩子们为了水窖准备的鱼,在回程途程因水桶破而打翻吧。
几个大眼萌娃伤心地哭泣,他们七手八脚地炸开了锅一顿动作,还是没能挽回,损失了鱼,萌娃们闷闷不乐。
车上父亲吟唱着歌谣逗他们开心。
名片《小鞋子》最后一幕是不是也有鱼儿游进水中的一幕?
想着就沁人心脾。
相比于《小鞋子》,这部电影对情感的表现更隐秘而深刻,有穿透力,父亲与儿子都在表现自己对对方的爱:穿梭在黑德兰街头的摩托,水窖中清澈蔚蓝的池水,为了生活,一家人都在努力。
影片中良心的拷问也不时让父亲面对,贪图客人多找的零钱买果子,反而果袋破漏失去许多,归还本可以私自出售的冰箱却得到工作与报酬。
影片中值得一提的是动物的出现,鸵鸟,麻雀,金鱼,狗,燕子,仿佛是伊斯兰神明的隐喻。
电影中的视觉语言很优美,散落一地的金鱼令人心碎,大家围坐抓取地摊上的颗粒仿佛在抓星星。
比较喜欢的镜头是父亲艰难的背着蓝色大门在旷野中行走以及结尾有力奔腾的一群鸵鸟。
小人物卡林如同麻雀一样普通平凡,生活也如剧情一样起起伏伏,充满着转折。
片中对于“生命”的讨论有着很多暗示。
比如卡林佝偻着,气喘吁吁地身背着蓝色的木门行走在庄稼地中。
片段用仰角镜头表现,如同濒死的卡里躺在棺材中奋力挣扎一样,表现出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卡林竭力地挣扎、努力着。
当卡林拿着锤子要“毁”了地窖时,却发现曾经淤泥、垃圾遍布的地窖中也有了鸟的筑巢。
这也是作为父亲的卡林突破内心坚持与权威地位的最后一道防线。
以及卡林受伤躺在床上动弹不得,看着院子里这一家人的生活也并没有因为少了自己而运转不下去,家人们在院子里忙碌着,唯有嘴边苍蝇飞绕,此刻一只苍蝇都比卡林自由,反衬出曾经勤劳能干的卡林此刻的境况,也让卡林感到自己此刻的一无是处,是卡林内心坚持彻底崩塌的表现。
还有,困在屋子中鸟儿为了出去,为了活着,不得不撞击玻璃。
卡林打开门,给予鸟儿新的“生命”。
人生也是如此,现实生活中的避障往往更多。
因为有了生命,才给人更多的希望与勇气。
妇女们摘下被子上的装饰,如同夜晚摘星一般;孩子们画出彩画,将沙漠涂为彩色,这也是他们的心之所向,使她们的希望。
希望也让卡林快乐,希望也将他压倒,但美好的事物永驻在卡林心中,生活就仍在继续。
一个人独身在外久了,衣食住行渐渐脱离了家庭,我们一家人会随着孩子的长大重新开始各自的生活,孩子长大再组建自己的小家庭。
这种贫穷的家庭电影,总是能让我产生久违的感动。
那些画面:爸爸追打调皮的男孩,孩子被吓得鸡飞狗跳;妈妈帮男孩洗头发,男孩最讨厌洗头发了,耳朵里、眼睛里全是刺人的泡沫;一家人知道爸爸摔下来,吓得尖叫怕出大事,过不久生活重新上了轨道,该扫地的扫地,该洗衣服的洗衣服,那种生命的韧性让我着实感动。
老友从远处带来礼物,卡林不能起身开门,老友放下朝圣带来的礼物,踮起脚尖在墙头挥一挥手,告别,真美!
倔强的卡林不理会妻子的脸面,硬是将已经送给邻居的蓝门框再背回去,无边旷野上,小小的一点挪动,真美!
我说喜欢伊朗儿童大大的眼睛,写满了纯真,如天使一般,让你舍不得拒绝,像那个沿街熏香乞讨的小女孩一样,让贫穷的爸爸都舍得兑出一点儿零花钱给她。
那些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的小事,真美。
刚刚看完。
本想今晚重温野草莓,结果发现这部片子一直在电脑里没打开过。
马基迪的电影,和阿巴斯的确实不一样。
是一种纯粹的在乡土气息中的磨难,但是小孩子的乐观和坚持令人动容;父亲对于“鱼”从不理解到理解,经历了艰辛,也看到了欢乐。
我想,大多数的鱼确实死掉了,但是最大的那一只,它永远在池塘里。
4.5.幸福寄存于鸵鸟、摩托、鱼鱼之上,而即便这些都失去了,依然可以勇敢乐观。伊朗电影的人物总是如此简朴,单纯的目的和手段,简单而令人感动。
为啥上路的命运共同体国家的人民活的那么累
3.5
又惨又感人,懂事的孩子和温柔的父亲就是催泪。
好像更像是鸵鸟之歌?路子还是小鞋子式的。伊朗的底层电影确实有特色,但有点难以突破。
太棒了。导演懂艺术,也真诚。可能因为伊朗环境的相对封闭,反而能保证本真的东西不流失掉。同样写弱势群体的生活,相当细微,度也把握得当,甩那什么考利斯马基一万条街。和<<小鞋子>>一样牵动我心。要用欢乐的腔调唱悲伤的歌,恩。结尾的鸵鸟之舞漂亮!
伊朗电影总能给人一种辛酸的温暖...
其实觉得没有从前细腻了,反而有些流俗了
相比于期待弱了一点,其实还是不错的电影。就是一些比如鸵鸟和航拍背门有些刻意了,艺术感拉满,可剧情本身情感还没到那么饱满。像是专门留给影评人和电影节的电影。
生活的每一次转折只是为了让生活更接近圆满,如果生活对你的向心力一直都有存在。最后,仍旧回归原点。平凡真实的刻画太感人了。
3.5吧,穷人很大程度上就是从投胎开始到再一次投胎,一路上都非常倒霉
好电影。
每一个艰苦生活的片里都有一段受伤的情节
没觉得有任何有趣的地方
凯迪拉“客”
厌倦了
7.3/10。父亲为了养家糊口而各种辛苦工作的故事,具体情节包括给有听力障碍的女儿凑钱买新助听器、不断换工作丢工作、儿子梦想养金鱼做大富翁等。整体上是治愈系。影片既想做传统故事片又想做生活流电影,但平衡做的不够好有些失衡:叙事结构散;既去戏剧化又相对倚重戏剧化;摄影有时粗粝写实有时又很美;等等。
本来兴趣不大,今天又因为草东,完全没心情看,胡乱过去了。
这一家人看得我心疼死了,好不容易,特别是小男孩的鱼撒了一地的时候,虽然有被剧透还是呜呜呜呜。真善良的一家人,每个人都真幸福。
真实的生活,其实就是这么不尽如人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