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沃霍尔:时代日记
The Andy Warhol Diaries,安迪·沃荷:时代日记(港/台)
导演:安德鲁·罗西
主演:比尔·欧文,Jeffrey Deitch,Jessica Beck,Bob Colacello,Christopher Makos,Vincent Fremont,Glenn Ligon,Donna De Salvo,Benjamin Liu,肯尼·沙佛,Jay Gould,Pat Hackett,周英华,Fab 5 Freddy,大卫·拉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简介:该片由监制瑞恩·墨菲和导演安德鲁·罗西共同打造,共六集,以惊人的信息量描述了安迪·沃霍尔的传奇故事,这些在他去世后出版的日记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窗口,带领我们深入了解这位艺术家非凡的一生。剧集开篇讲述了他在匹兹堡的童年,追溯了沃霍尔令人难以置信的多彩旅程,他以(既受人推崇又遭痛斥的)艺术家、导演、出版商、电视制片人、..详细 >
更偏个人传记片,安迪除了是波普文化的奠基人外,最为重要的是他及其敏锐性的洞悉在艺术的精英主义与受众的平民主义之间的平衡点把握,凯期哈林与巴斯奎特的发掘也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经典的每人15分钟概念在30年后的自媒体流量时代还在发酵👏
非常适合静心观赏的一部纪录片 配合low energy mood食用更佳
去年就开始看这部六集纪录片,今天才着急忙慌地终于看完,是因为后天准备去看一场安迪沃霍尔的展览。安迪的名字早就知道,但对他的了解,其实仅限于在电脑手机上看过他的《玛丽莲梦露》《可口可乐》《香蕉》《毛泽东》几幅作品。真正开始想进一步了解他,是听了Lou Reed写给安迪沃霍尔的《Hello it's me》。看这部片子的时候,脑中一直响着《Hello it's me》的旋律,和Lou Reed的喃喃自语,然而这部电影里,并没有提及Reed和地下丝绒,Reed的镜头只是在安迪的葬礼上出现了两次。看完电影,对安迪沃霍尔以及他那个年代有了新的更深入的认识,也更盼望在展览现场看到他的作品真迹。
一直很迷他,終於看清了一些。越接近「無我」,越能夠遊戲人間。飛翔的前提是足夠輕盈,輕盈的前提是盡可能忘記自己。幾個細節,1、金寶湯罐頭就是他小時候媽媽常煮給他吃的食物,因此那個作品有很強的情感力量 2、他第一次見巴斯奇亞,兩個人都很高興,巴斯奇亞回家馬上畫了一幅畫,然後顏料都還沒乾,又拿來給andy warhol看,3、他有一次在別人家遇到了喬布斯,喬布斯教他怎麼使用Macintosh,他好像覺得喬布斯蠻厲害
我这个人没啥好说的,我看起来很害羞,而我也真的很害羞。
没看完,抽空还要再看一遍
an ordinary plate, the glorious mythology of a celebrity 喜欢他跟Jed的那段故事 Jed is so sweet. I want Jed. Give me a Jed, God please
看完。很想哭但是已经没有眼泪了。难说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感觉,看得稀里糊涂的Saturday Night Fever在安迪78年的日记里被点明了真谛。那是一个关于要不要过桥的故事。是选择留在布鲁克林还是越过桥去到曼哈顿?过去人们认为美好的事物总在彼岸,但在当下,人们开始认为彼岸会带给你痛苦,所以不如留在原地。我这才懂了那部电影到底在讲什么。太透彻了,他看得。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瑞安墨菲的参与,在pop fame media 的那段叙述里看到了feud的影子。名望 流量 关注度都是金钱游戏,但商业又未必不是艺术。相比被资本玩弄的好莱坞明星们,AW这个玩弄商业的草根艺术家,实在是天才式的人物。或者是神一般的人物。
你以为小四从前抄袭别人的作品,了解安迪沃霍尔的人生以后你会发现。小四在抄安迪沃霍尔的人生·····
不太喜欢安迪这个人 他孤独是有原因的 不知道他是不是不懂怎么去爱,感觉他最爱的永远只有他自己 。他的艺术作品前期可能开创了一个时代 后面就真的是商业艺术家。怎么打动别人,怎么在人类历史文明的进程中留下点什么?
那些闪耀的现代艺术大师,以一种平凡人的姿态展现出来。他们也会纠结迷茫嫉妒缺爱,脆弱而有小脾气。熠熠生辉的日子里,也满是对亲密关系的渴望。无论他们经历了什么,留下的都是给全人类宝贵的艺术财富。
浪漫
看了两集,被Warhol强烈的商业意识惊讶。艺术家和佛教徒的策略差不多,从权贵入手,secure定价权/话语权,即便他们的最终目的或者艺术形态都是面向最大众。但我感觉Warhol的历史评价会越来越低
存留下的大量珍贵影像以及艺术作品丰富了纪录片的内容,再加上亲朋好友的记忆描述,让Andy的性格更立体,也让日记展现的内容得到补充与修正。Jed无疑教会Andy如何去爱,Jon是Andy的挚爱及深爱,Michel则思想契合知音之交,这3位结局都很惨,最让我可惜的是Jon。
无论把安迪沃霍尔归类为怀疑主义还是享乐主义或是虚无主义,安迪沃霍尔都和这些概念无关,这一生都揭示出一个清晰无疑的既定事实:商品不需要任何关于艺术的思考和探索,却可以成为名为艺术(奢侈品)的饰品,而这个事实也不需要安迪沃霍尔来揭示。
无论把安迪沃霍尔归类为怀疑主义还是享乐主义或是虚无主义,安迪沃霍尔这一生都揭示出一个清晰无疑的既定事实:艺术已经死了。留给艺术的只剩下奢侈品的外壳。
内容丰富,手法细腻,后劲绵长的纪录片。
六集,六个小时,每集只有开头稍微讲点关于艺术的内容,大量篇幅是在说沃霍尔的八卦,尤其关注他的同性恋生活。比如他在媒体面前并未承认过自己是同性恋,而使用的无性恋这个词,比如沃霍尔被同性伴侣刺杀,杰德·约翰逊、乔恩·古尔德、让·米歇尔三位伴侣的故事,从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尾声是沃霍尔向宗教回归,不仅在个人生活中每周参加弥撒,还在艺术作品里大量融入相关主题。由帕特·哈克特编辑的沃霍尔私人日记构建的沃霍尔生平。奈飞出品纪录片。
看了三集没能看全 片子很好的讲述了他的同性情感 深处的孤独 是长相的自卑 和可能萎靡的生活 但没有很好的诠释他的艺术 也许他的艺术本就更像是商品 他更像个商人 创造出来的画作更像是一个创新主意 因识别度高 而风靡全球 因市场宣传 而游走贵圈
乘兴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