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出奇冷静的节奏,配合着低沉大气的背景音乐,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
看腻了千篇一律的好莱坞影片,偶尔看一下这种电影别有一番风味。
影片开场很精彩,遗憾的是故事有点单薄,尤其是主线逃亡的情节有点牵强,FBI,宗教,警察,军队等的围捕都有点故意,小孩这么牛逼,直接编个谎话跟大家商量一下到那等着不就完了。
中间小孩被抓走,不知道父母和那个州警有啥好担心的,应该担心的是抓走他的人吧,拥有把卫星解体的能力还担心跑不出来?
人物也有点立不住,以父亲为首父亲一伙人全篇一脸苦逼像,真是醉了。。
感觉这个剧本很普通,完全是靠导演风格撑起来的。
导演可能试图把宗教,政府,亲情,逃亡,科幻等元素柔和在一起挖掘深度,可惜看完反而有点故弄玄虚,只是一部浅薄的娱乐片而已。
作者 | 牛腩羊耳朵(巴黎)<图片1>午夜逃亡 Midnight Special (2016) 导演: 杰夫·尼克尔斯 编剧: 杰夫·尼克尔斯 主演: : 迈克尔·珊农 / 杰顿·李博赫 / 乔尔·埃哲顿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简介:Roy带着他拥有超能力的八岁儿子一路逃亡。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会逐渐了解为什么这个孩子得一直戴着一副护目镜,为什么从宗教极端组织到美国警察都对这对父子穷追不舍。
《午夜逃亡》奇特地混合了科幻与家庭题材,展示着在保守宗教势力的影响和个人面对强大国家机器的无力。
在这一段路程中,我们将会看见一个愿意为儿子无所不为的父亲,用他的所有能力送自己的儿子走上一条与全世界忧戚相关的命运之路。
在现实主义题材的《污泥》之后,《午夜逃亡》并不完全是我们所期待的杰夫·尼克尔斯,却远超越我们的期待。
家庭情感,追捕戏码,以及科幻题材融合在一起,尼克尔斯在《存身》超自然元素的基础上,走上了约翰·卡朋特的路子,甚至还有一丝斯皮尔伯格的影子。
可是身兼导演和编剧的杰夫·尼克尔斯,在开场的段落里,依然几乎没有给观众一丝光亮。
这不仅仅体现在全低光夜景戏上,而更多的是除了背景音里电视广播一直不停滚动播放的绑架男孩的新闻,我们从两个男人和一个男孩一行三人身上得不到任何信息,但很显然,夜色给了逃亡最佳的掩盖,如此低调却又抓人的开场也是尼克尔斯一直的风格。
而迈克尔·珊农饰演的罗伊和他的儿子埃尔顿(杰顿·李博赫饰演),却完全符合电视广播里描述的绑架犯以及被绑架的男孩的信息。
罗伊为什么要绑架自己的儿子?
他们为什么要逃亡?
他们又要到哪里去?
而罗伊的朋友卢卡斯(乔尔·埃哲顿饰演)为何又心甘情愿的帮忙?
电影一开始就把没有一丝一毫准备的观众从小小的切口中扔进了故事之中和主人公一起逃亡。
然而更加让人心存疑问的是埃尔顿,这个男孩本身。
他所一直带着的护目镜,以及对于太阳光的抗拒,甚至罗伊身为父亲对他的态度隐隐已然超越了父爱本身,都暗示着男孩不为人知的与众不同。
此时,剧情线又一分为二,回到了父子两人逃离出来的天主教极端分子的农场。
随着联邦调查局以及美国国家安全局调查员塞维尔(亚当·德赖弗饰演)的介入调查,我们发现农场里的教徒不但把男孩当作救世主,还希望把他在某日之前带回农场从而得到救赎。
不过国家势力的介入,是因为得知男孩神奇般的获得了国家机密信息,而调查员塞维尔是唯一一个有意愿真正理解这一切的人。
一路从德克萨斯州逃到佛罗里达州,在电影的三十分钟处才找到母亲莎拉(克斯汀·邓斯特饰演)加入保护者的行列,她早年抛弃父子离开农场,却依然保持着同样的发型和服饰。
母亲角色的出现也是为了完整尼克尔斯惯有的对家庭感情在面对危机时的刻画。
这一路下来,极少量的对话,观众发出的问题远远要比得到的答案要多,但是电影故事的范围,已经从简单的逃亡故事,<图片3>发展到了潜在的宗教寓言,指向了未知生物与文明。
尼克尔斯攒着捏着,一点点的放线索,而这些线索则全部都指向了男孩的与众不同,就像他摘下护目镜时双眼射出的两道强光以及他所造成的惊人破坏,与众不同代表了主人公以及观众都不可知的世界,那个世界就在逃亡的终点。
导演也多次在各种场合提到致敬卡朋特《外星恋》的意图,而电影昏暗的基调和氛围以及八十年代风格的电子感配乐也印证了这一点。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和《第三类接触》同样被国家势力的追逐的普通人和海报上与《E.T. 外星人 》相似度颇高的小男孩,实在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斯皮尔伯格式的外星人电影。
但同时,尼克尔斯招牌式的电影风格依然是内核,家庭联系情感的描写和人物选择转变的刻画都入木三分。
特别是电影的最后,四位成人主角在接受一场“洗礼”之后,对待信仰态度的变化,则是年仅37岁的尼克尔斯身为“电影作者”的老道之处。
可以想见的是,《午夜逃亡》向经典科幻电影的全面致敬,有可能会倒了一批观众的胃口,不过这是可以轻易被“原谅”的,因为在题材之下的,有太多尼克尔斯埋藏起来的个人叙事手法的细节值得去慢慢挖掘了,而这正是经典科幻电影所缺乏的。
很久以前就讨厌看宗教电影了,因为那种莫名其妙的存在,难以让人信服,胡说八道谁不会啊,电影有意思的前提是让人信服,即使不可能发生在这个宇宙,也可能发生在在别的世界里。
宗教的理论一直都在“与时俱进”,这是我看不上它的原因。
让人信服的科学每突破一点,宗教就屁颠屁颠跑过来蹭点光。
以前遇到外星人理论解释宗教的电影挺喜欢的,现在就无感了,因为越来越多了,比如名头响的《普罗米修斯》、《雷神》、整个漫威的宇宙观,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未来的宗教都会宣称自己的神就是外星高等智慧生物,否则的话就没人信宗教了,信漫威都更靠谱。
懒惰是人的天性之一,总想着天上掉馅饼,不劳而获;总期望着有个救世主可以拯救自己脱离苦海,有个上帝已经为你安排好了一切,什么都不用操心,只需要相信。
好像只有佛教除外,正宗佛教需要的是你自己修行参悟,放下了,就脱离苦海了,其实就是活死人啊,不要感情了当然就不会失恋痛苦了,心死了,当然一切都无所谓了。
无论好坏,佛教理论对现实的认识还是比较客观的。
问题是,就算明天创造人类的高等智慧生物降临地球了,所有人都立刻变成神仙,无病无灾永生不朽,然后呢?
你们就幸福了?
两口子就不会吵架了?
你们肯定又要无聊死了,想象一下,钢铁侠若是不朽之身,电影要怎么拍才不会无聊?
超人若没有氪星石的弱点,还有什么意思?
就剩露易丝这傻妞什么时候能发现克拉克的身份这一条线索了。
所以啊,你们人类啊,别总想着天上掉馅饼!
死亡是构成人生精彩的必要条件,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我作为高等智慧生物,善意提醒各位。
不劳而获是当时最佳的生存策略。
人类拥有的一切基本上都是捡来的,所谓的生产力其实只是改造力,改造大自然本来就有的东西的能力。
总想着天上掉馅饼,不劳而获,在远古时期是对的,但在先进的现代社会就没什么价值了,捡个矿泉水瓶拿到古代都是圣物,但你想要的是智能手机。
看了几个影评,有提到父子之间的爱,但角度都不够深入。
影片我只看了一遍,人物的名字都记不住。
当然,我一贯记不住的。
我只说一点,伴随小男孩逃亡的两个男人其实是一个人,也就是小男孩的父亲。
这个父亲有两幅面孔,一个行动上的(州警),我命名为A;一个是内心里的(名义上的父亲),我命名为B。
有几个需要细品的镜头,1、A至少两次给门窗贴胶带。
2、A击倒警察后告诉B以后不要干涉自己的行动。
3、在第一个朋友家里,A坐在窗口守护,B喝水后趴桌上睡了。
4、在第一个朋友家里,A让B带小男孩上车,A打晕那个朋友而不是杀死他。
5、在小男孩母亲家里,A凝视B伸出手握着小男孩的母亲的手(我就是看到这个镜头时才明白A、B是同一人)。
当然,类似的镜头比比皆是,各位可以自己找找。
真是部好影片,值得多看几遍的。
1.Alton:I'm sorry.2.Sara:He believes something,you don't.3.Alton:Paul.I wanna talk to Paul Seviye.The leader operation analyst.首席作战分析员.Paul:They just gave me the title.4.Alton:I belong to another world.There're people lived in there.They've been watchin' us for a very long time.5.Lukas:There must be a better way in.Roy:There's not.6.移植空间 叠影 重空间 回家7.Paul Seviye:Hello,my name is Paul Seviye.(serious face,locked forehead)
因为大家都说不好,所以特意找来看看。
结果这是我今年看的最投入的电影,今年看的电影比往年少好多,越来越耐不住性子。
比如《哥斯拉大战金刚》就弃了,《黑寡妇》快进了。
但是这个电影竟然专心致志地看完了。
这其实是个特别简单的小故事,剧情也值得推敲,但是看的时候还是沉浸在情节里。
所有的演员全部在线——说起来,这都是些靠谱的演员。
当然,这样的故事换成其他导演可能就成垮掉了,但是这电影竟然非常吸引人,所以,导演功力高啊。
看过这部电影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直观感觉就是很怪异,但却说不出个所以然。
这部电影仿佛是一扇充满无穷秘密的大门,我试图破解它,却无计可施。
直到我读到“费米悖论”的故事,一次是在《科幻世界》上,一次是在英语六级试卷上。
当我读完费米的故事,关于这部电影的记忆一下子涌进我的脑海,两件看似毫无关联的事却天衣无缝地咬合在一起。
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先来解释一下“费米事件”的经过吧:在1950年的一个夏日,大科学家费米与他研究所的小伙伴们一起吃午餐,吃饭间隙他们关于有无地外文明展开激烈讨论。
突然费米问了一句:“他们在哪里呢?
”我几乎可以想象费米当时略带沮丧的面容,摒弃了繁琐的定义、公理和数学推导,这个人类一直以来苦苦思索的终极疑问竟以一句大白话被载入史册。
如果宇宙足够大且恰好合理,一定存在其他文明;如果宇宙演变的时间足够漫长,只要人类不是首先诞生的文明,一定会发现其他文明的踪迹。
那么他们在哪儿?
另一个更加有趣的版本是我在英语阅读理解中看到的。
费米吃饭时突然问他的同事:“大家都在哪里?
”事后他回忆自己当时在和外星人交流。
这个版本颇为传奇,甚至有些不可思议。
文章对于“费米悖论”提出两种观点:一是宇宙太过庞大,地外文明可能存在但却极为遥远;二是费米本身就是外星人。
了解了费米的困惑,我们才能体会到电影结尾的震撼之处。
虚无缥缈之间,一座极致酷炫的未来城赫然挺立,圣光披露,高插穹顶。
导演试图用电影的手法,对“费米悖论”提出一种可能:他们不在我们之外,而在我们之间。
他们和我们共存于同一片天地,遥望着同样的星辰。
他们一直在默默地注视着我们:在我们吃饭的时候、在我们睡觉的时候、在我们做爱的时候、甚至在我们相互战斗的时候……想到这里,不禁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从古至今,人类都没有停下寻找异种文明的脚步。
人类从成为地球霸主的那一刻起,一直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
大自然危机四伏:海啸、地震、火山、台风……这些自然灾害都是足以灭族的浩劫,更别提那场让恐龙销声匿迹的陨石雨,不过是宇宙打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喷嚏。
人类就像森林中迷路的孩子,战战兢兢,畏首不前,多希望有人能点燃灯火,指明前路。
技术落后的时代,人们用神灵的庇护安慰自己。
纵观各国的神祗,虽然形象各异,但却有两点共通之处:一是无所不能;二是爱护人类。
正是因为完美的近乎虚假,才被许多人嗤之以鼻。
不过科学家苦苦追寻的理想型外星文明不正是这种吗。
或许几千年前真的有外星人降临地球救人类于苦海;或许他们从未离开,并以不为人知的方法隐藏起来。
据说在保加利亚一家古教堂的墙壁浮雕上,有身穿宇航服的耶稣形象。
科学与宗教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个是使不可能成为可能;一个是教人相信不可能,而驱动硬币不断翻转的动力,就是信仰。
影片有一处值得玩味的细节。
在逃亡之旅中,男孩手里一直捧着一本超人漫画。
超人不正是科学性与神性结合得最好的代表吗,他是外星人,能上天入地;他热爱人类,愿当地球卫士,最重要的是,他长得帅。
于是关于影片的疑惑都迎刃而解了。
为什么男孩的父母抛弃他,又把他找回?
因为他们的信仰发生过动摇,之后又重新坚定。
为什么父亲对儿子的爱显得那么怪异?
因为那不仅是亲情,更像是信徒对上帝的敬畏。
至于那些语焉不详的细节,本身就不是电影要讲述的重点。
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一个终点,一个答案,一个强烈的肯定:是的,他们存在。
不管他们是谁或以何种方式存在,他们一直都在,并默默地保护着我们。
对于男主角和很多人来说这就足够了。
影片结尾,男主角满含热泪地遥望着远方,目光坚定。
这部电影讲的不是亲情,不是科幻,而是信仰。
在访谈中,影片导演:杰夫·尼克尔斯,提及,这部影片的创作,和他成为父亲这件人生大事,有着不可切断的联系。
这位78年生人的导演,可谓是近几年来,中青年电影创作人中佼佼者,履历漂亮的令人羡慕。
第一次看到他的照片后,对于他第一部参与的电影作品,职位是演员,一点也不稀奇,人长的也太帅了吧,邻家大表哥范儿,演个青春片,必火的节奏。
<图片2>不过很快,他就开始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制作《猎枪故事》,结交了他的御用男演员:迈克尔·珊农,凭借处女作一鸣惊人后,他又陆续在2011年创作了《存身》,2012《污泥》,抛开他以制作人身份参与的作品,到了今年的《午夜逃亡》,还有即将完成的《爱恋》,都是杰夫·尼克尔斯自编自导的几部影片,可以说,每一部都是拿得出手的作者型电影,并且都值得一看再看。
他创作的故事里,总是平淡无奇的从家庭关系展开,剧情里编织的犯罪、灾难、科幻元素,让整部电影脱离了普通家庭伦理剧和人物成长历程的枯燥乏味和冗长消极,反而激发出故事更深刻的含义,人物更丰富的情感。
这些都让他的电影,给人很多的层次感。
生活压力与家庭关系,精神疾病的困扰,突发灾难的隐患。
——《存身》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爱与恨的追债,成为男人的历程。
——《污泥》父亲对于孩子的守护,摆脱外界的干扰,从未知到听从。
—《午夜逃亡》<图片3>如果说《污泥》讲述的是一个孩子如何在父亲和陌生人的影响下,对于家庭、爱情,甚至人生,有了更全面的看法和体会,逐渐成长为一个好男人的心理蜕变过程。
而《存身》和《午夜逃亡》,都是以丈夫和父亲的角色为核心的故事,不过《存身》讨论的,是单向的丈夫和父亲给予家人的保护,甚至是自身精神压力下的过度保护。
而《午夜逃亡》则是父亲在给予孩子保护的同时,更多的是在孩子的引导下,完成自己的使命——护送孩子去他想要去的地方,给他全部的信任和支持,为了他要想要的未来,可以打破一切规则。
这样对于“父亲”角色的探讨,就又更近了一步,父子之间的关系,也变成了双向的给予。
去年在写《如父如子》的漫谈时,时光网的编辑,留言了这样一句话,毕竟“父亲”这个角色,是同“孩子”一起诞生的。
人们总是更呵护无辜的孩子一些,很容易忽略,没有哪个好男人生来就是一位好父亲。
而导演:杰夫·尼克尔斯,不断用他的作品,与我们探讨好孩子到好男人,再到好父亲的角色转变,其中涉及亲人、伴侣、家庭、社会,甚至政府和宗教组织的对于个体的影响或碾压。
而故事中,充满了平凡的家庭关系、普遍的生活遭遇,让他的电影,很容易和观众产生情感联系,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挣扎和切身的窘境。
《午夜逃亡》作为一部独立电影,是杰夫·尼克尔斯更为大胆的作品,相比《污泥》的犯罪枪战、《存身》的灾难预警,最后的结尾还是都回归了现实。
而《午夜逃亡》的结尾,只会令人仰天膜拜,相信大部分的制作费,都花在最后这十几分钟的后期里了。
据说影片才拍摄了40天左右,这又是一部,非常高明的冒险、科幻、剧情电影,就像《侏罗纪公园》里面并不是时时刻刻都会冒出来霸王龙,而《大白鲨》里出境最多的,可能也只是背鳍而已。
《午夜逃亡》里,那个8岁的小男孩,时刻带着蓝色的护目镜,偶尔释放的两眼放光的特异功能,就像一片汪洋里,暗藏浮动的“背鳍”一样。
在这部剧情从逃亡的中段,生生切入的电影里,在黑暗的高速公路,不知目的地为何的旅途中,这个小男孩的存在和异象,是电影前60分钟,吸引人的关键因素。
而杰夫·尼克尔斯更为擅长的,相信也是他在评论界备受好评的原因,是他在电影时间线里,让镜头里的人物,呈现出的细腻情感。
除了那些,他特异放置的,吊足观众胃口的:杀人案的背景、灾难的来临、外星生命的可能之外,他会用人物之间的对话和相互的眼神,来传递人物之间的关系和隐喻。
在《污泥》中,开篇儿子偷窥父母的餐桌对话,窗外的距离感和两人的语塞,无不传递出家庭关系的隔阂。
而艾力斯和奈克两个小伙伴一起乘船到无人岛上探险,又很快交代了两人的无间友情。
影片中大量的河流和公路,汽车和快艇的空镜头,不断的传递着,一个孩子看世界、看待生活的眼光。
影片中从孩子眼中迷雾飘散河流开始,到结尾重获自由的马德,看着眼中明媚的河流,驶向自由的未来。
影片中,更多这样的主观镜头,给了我们更深入的感情体验。
而《午夜逃亡》中,开篇同样短促有力的揭示了,男主角:罗伊和他的搭档:卢卡斯,两人之间不用言说的朋友关系。
两个男人之间没有谁领导谁,谁命令谁,抑或谁请求谁。
而是两人都做好了觉悟,一起决定了逃亡旅途的作伴,他们之间只有配合和轮岗,他们共同关心的是一个孩子,听从的也是同一个孩子。
正如电影开篇没多久,就开枪打死警察的父亲:罗伊,转头对卢卡斯说的:“你知道的,最重要的是:奥尔顿。
”。
在这段亡命徒一样的夜间旅程中,罗伊和卢卡斯的历史关系,小男孩奥尔顿的能力,他们都被什么样的人追捕,目的地又是何方?
这些问题不断的悬在观众的脑子里,而导演杰夫·尼克尔斯,全然不着急的,在剧情中,一点一点的为观众揭开谜底。
观众只能本能的体验当下的剧情,比如小男孩的身体,从开篇起就每况愈下,而最后发现是政府的监视和追踪导致。
而面对自从出生起,就无法直视的朝阳,奥尔顿决定自己去面对。
这时关系铁到不行,可以为彼此赴汤蹈火的兄弟两人:罗伊和卢卡斯,开始有了分歧,父亲:罗伊拒绝中断旅程,相信儿子可以坚持到最后;而好友:卢卡斯认为,应该转送孩子去医院接受治疗。
如果说,这两个人就像社会中,普遍父亲角色的两个典型化身,一个选择外界的帮助,一个选择相信孩子的能力。
而影片中,父亲罗伊最终和孩子,一起去面对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朝阳”。
不得不说,导演:杰夫·尼克尔斯太会讲故事,“父亲”作为一众家长的代表,不就是那个,应该相信孩子,陪他们一起面对人生难题的那个角色么。
<图片7>以至于影片的最后,达成孩子的夙愿,放手让他离去,甚至是没能亲眼所见,并付出了自己的所有,这是杰夫·尼克尔斯心中,英雄式父亲的形象。
相信,也是每个父亲,终其一生,希望达成的使命。
儿子:奥尔顿走向的是未知世界,更是一个未知的未来。
而母亲,则是那个幸运的,目送孩子远走的见证人,似乎更是表达了,也许母亲是那个更加情感化,依依不舍的存在,而父亲则是情感内敛,却奉献和付出更多的人,当然这里不是说父亲一定付出的比母亲要多,而是不同层面付出。
而影片的结尾,在牢房里的父亲,眼睛里闪过的一丝蓝色暗影,似乎暗示着父亲和儿子仍然存在着某种联系,也许他眼中的儿子从未离开,并一直默默注视着他,毕竟他们曾一起“看过朝阳”。
正如在父母的眼里,我们儿时的模样,从来不会消亡。
这样的影片命题,放在科幻的大元素里,更令人感动,故事更好的放大了父亲的责任,以及孩子对于父母的影响和引导。
哪一个孩子,不是拥有着,甚至连父母都未知的“超能力”呢?
导演:杰夫·尼克尔斯说,他常常看着自己两岁大的孩子想,这是多么伟大的一项责任啊。
而《午夜逃亡》更像是他自我思考后的一个理想化的父子关系的比喻。
当你还是个大男孩儿的时候,你会希望自己像超人或者复联、X战警里的那些角色一样,拥有超能力。
而当你变成了一位父亲,也许你会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拥有同样的超能力。
而你要做的,就是接受他,保护他,奉献自己的一切,成为造就超级英雄,或者成就美式英雄的那个幕后功臣。
这部《午夜逃亡 》里,有着一代人对于科幻故事、外星生命的想象,从1977年的《第三类接触》到1982年的《E.T.》、再到1984年的《外星恋》。
时间真快,原来这几部作品都已经是30多年前,甚至快40年前的作品,我们都老了,而新科幻作品,除了《星际迷航》《星球大战》以及科幻小说改编的硬科幻作品,杰夫·尼克尔斯用小成本,尝试的独立影片,似乎更令人未回与期待。
影片中,这个把自己罩在被单下面,打着手电,看《超人》漫画的小男孩儿:奥尔顿,由杰顿·李博赫饰演,其i前途不可限量,2016年的未上映作品,就还有两部《亨利之书》和《欢闹父子情》。
看一看之前参演《污泥》的14岁小男主角:泰尔·谢里丹,现在已经成为《 X战警:天启》中的新一代“镭射眼”,还即将主演斯皮尔伯格新片《玩家一号》,这位96年生人明日之星,也许就是00后,如今年仅13岁的小演员:杰顿·李博赫的未来。
而导演杰夫·尼克尔斯,从四度合作的迈克尔·珊农,转向了澳洲男演员:乔尔·埃哲顿,《午夜逃亡》的配角之后,他还将主演新片《爱恋》。
乔尔·埃哲顿,在去年终于交出了自编自导的长篇处女作《礼物》后,演绎事业也是从配角,逐渐走向了男一号的星途。
很早就拍摄完成的《拿起枪的简》,绝不仅仅因为幸运才得到的男主角身份,小玄儿认为他的实力早就摆在那里了。
他与哥哥一直从事幕后的电影制作和短片拍摄工作,乔尔·埃哲顿是用一个一个的男配角,堆砌起如今的位置的。
而他自己也是独立电影圈的佼佼者,与杰夫·尼克尔斯的合作,只能说这位导演选角色的品味真的是太赞了,从《猎枪故事》的迈克尔·珊农,《存身》的劳模姐,到《污泥》的马修·麦康纳,以及未曝光新作《爱恋》的乔尔·埃哲顿。
每部影片的主演,都是非明星光环的实力派演员。
简直是小玄儿喜爱的演员大集合。
杰夫·尼克尔斯这位创作型导演的故事命题,太有意思了,如果灾难将至我们该怎么办?
如果孩子拥有外星力量,我们该怎么办?
而他从不是空泛地探讨这样的主题,用冒险的动作桥段和大场面来Hold住全片,而是把镜头聚焦在普通人物的刻画上,甚至是有些偏执的人物角色身上。
给我们看,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例如《午夜逃亡》中,政府部门强行介入和宗教组织利用的,双重阻碍下,人物如何凭借自己的力量,不断的前进和探索,最终完成个体的心灵的旅程:孩子走向了未来、母亲脱离束缚、父亲完成了使命。
不得不说,这样的剧情设计,实在太令评论界和影迷们喜欢了。
影片中亚当·德赖弗饰演的探员,更像是一个被动的介入者,跟观众一样,对未知的小男孩儿带着敬畏,最后恳求见证,可惜他还是被当作局外人,被拒绝了。
毕竟影片是在表达一个家庭,如何在危机下,排除外界的干扰,完成自己的旅程。
家庭、个人和爱,这个三元素,可以衍生出无限的故事,放在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社会背景下,更是令其以各种形态存在,可能是扭曲的、可能是残缺的、可能圆满的。
而杰夫·尼克尔斯在剧本上下的功夫,对于人物情绪和影片节奏的拿捏,令他的作品与众不同。
他以一位男性创作人的角度,故事因为真诚而感人,其中又不失那些,大男孩儿的趣味,在涉及犯罪、灾难、科幻元素的同时,又不忘自我的初心。
他的这新作品,是一次午夜的逃亡,对于孩子来说,可以当做科幻大片享受,对于父亲来说,更可以看作是一个使命的完成式。
2016年4月5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午夜逃亡》的剧情紧凑,充满了悬疑和冒险元素。
影片的叙事节奏不紧不慢,充满了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好莱坞科幻片的风格。
导演杰夫·尼克尔斯通过细腻的表演和精心布局的细节,使观众持续紧张。
影片的核心是父亲和儿子之间的关系,充满了亲情和家庭伦理的探讨。
《午夜逃亡》不仅是一部科幻片,还融入了家庭伦理和宗教元素。
影片的风格明显受到了《外星恋》等经典科幻电影的影响,充满了电子风格的配乐和复古的视觉效果。
导演通过细腻的叙事和丰富的细节,使影片在科幻和家庭伦理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
这是我第一次在豆瓣电影写评价,还不知道能不能成功发布,嘿嘿嘿。
演员穿着衣服表演的电影,能让我快进的,基本就两种情况:我跟电影不匹配,或者,电影太烂了。
这部电影我前一半是用正常速度播放的,后一半是快进的。
应该不算太烂,应该是我和它不怎么匹配。
看了个开头我还特意看了看豆瓣下面的评论,好像没有被狂喷,等于吃了一颗小定心丸。
不过看到中间部分,我还是快进到结束了。
好的地方就不说了,因为作为普通观众,显然还是挑刺儿更容易,也更爽。
我开始挑刺儿,其实我心里不爽的就是导演各种不照顾观众啦。
【1】因为是独立电影,所以导演摆明了不太迁就爆米花观众的欣赏口味的,像我这种看惯了爆米花大片儿以及B级cult片儿的观众,每次看到这种全程都很沉闷的电影,就会迅速蒙圈。
【2】全程所有的67毛特效就不说了,这个和预算挂钩。
但是小男孩每次开天眼的特效,能稍微照顾一下大家的用眼健康么?
每次都是数道极其廉价而暴力的白光对着我的眼睛狂射。
非常难受。
导演不厚道。
不环保,太任性,不正能量。
【3】人物行动节奏太慢了,大家动作都很慢,感觉全体演员都挺纠结便秘的表情,好像导演统一要求的,谁要是灵动一点就属于不合群儿了。
【4】全篇都没有什么颜值担当。
我看过一些不对自己胃口的闷片儿,因为里面有个别颜值高的演员撑场子,竟然也鬼使神差地看完了。
这部没做到。
【5】让我联想到当年沙马兰的《第六感》,也是灵异小孩,父子关系,但是那个是流畅到爆炸啊,当年也属于横空出世了。
但是后来沙马兰好像有点跑偏了,《天兆》耐着性子还能看,再往后,就好像没片子拍了。
看这个片子的感觉,有点像看天兆时候的意思,反正就是看完挺累的。
总体来讲,在我的观影体验里,这片子属于故弄玄虚类型的,但我也不好说太多,快进的人,没资格说太多,呵呵。
看完评论不吐不快!双向行驶的高速戴着夜视镜开?为了送孩子回家杀交警那么大义凛然的口气,忧国忧民的眼神合适吗?孩子一个眼神能改变卫星轨道,能断掉一个美军基地的电路,却对简陋的路障无能为力。一个两句话讲完的故事,各种卖关子,说话前喘大气,拧五官装苦逼,男默女泪,节奏慢到不行。
一种只挖坑不填坑的概念。
这导演风格我是蛮喜欢的,但别总自己编剧了好吗。这回这是什么故事啊,故弄玄虚的,最后也没整出啥来。外星人又怎么了啊,到底是要说啥
芸芸众生,何来神启
又是这样,轰轰烈烈讲了一个不痛不痒的故事,深度隐喻留给影评人去扯淡吧~6.0
公路片与ET式软科幻混搭,反高潮叙事,电子乐和暗调布光很复古,但节奏过于冗长拖沓,挖坑不填的悬念设置也了无新意。影片欠缺斯皮尔伯格[第三类接触]的史诗感和灵性细节,更不用再提诺兰[星际穿越]了,亲情描绘流于表面,邓斯特的表演也让人出戏。ps:莫名觉得迈克尔珊农神似格斯范桑特。(6.0/10)
莫名其妙。
HBO集合:大西洋帝国+Girls,护送下一代的公路亲子大逃亡。有点像小时候看的正大剧场《领航员》(Flight of the Navigator1986),而这个结局总算圆了当年领航员没实现的我的梦。所以,给小孩子看很合适。最后的above world建筑设计根本是前苏联超现实建筑风格嘛==!
闷
氣氛都有 沒有存身迷人
又是一部「父爱/母爱无敌」+「政府阴谋论」的「政治正确」电影,在道德高地上,弱小的平民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是正确的,满足了普天下无能又软弱的卢瑟们的意淫。
好看的科幻片,不需要过多的粉饰,眼神的交流,只言片语,父子母子情深。帮助孩子完成他的想法,无偿的付出,不求回报,希望一切都好。感动
真像七十年代的片子.......从主题和特效呈现的感觉.....人物说话超慢
新世界也没多酷炫啊
类型融合有新意 戏也写得好 但是故事好无聊噢。。
开始觉得悬疑的节奏进入的很快,没有拖沓的剧情,直入主题...后来才发现,根本没有主题啊!不知所云啊!外星少年回归天国的故事?!
要不是因为拍的好这剧情我是。。。。。。到最后神棍到我旁边的男青年都要笑岔气了怎么还有人敢说是硬科幻啊!我本来就不是很吃斯皮尔伯格式科幻所以。。。虽然说前面悬念抖的还是挺好的。Joel Edgerton怎么变这么丑啦【,亚当司机好可口【。
太过平淡
悬念和卖关子是两个概念,这部片就很好的解释了什么叫卖关子,为了制造所谓的神秘感而故意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解释,连各种奇怪的事情发生,身边的人也不会觉得讶异,这就是典型的没料只能强行装13。用了2个小时躲躲藏藏欲言又止,最后告诉你,其实是回家之旅。
80年代复古科幻的意境,我倒不觉得这片慢吞吞是个缺点,但是结尾什么鬼,泄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