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甫拉托夫
Довлатов,大文豪的严冬(港),文字欲(台),Dovlatov
导演:小阿列克谢·日耳曼
主演:米兰·马里奇,丹尼拉·科兹洛夫斯基,海伦娜·萨和卡,阿尔图尔·别夏斯特内,叶莲娜·利亚多娃,安东·沙金,斯维特兰娜·库德钦科娃,彼得·戈萨沃斯基,伊娃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波兰,塞尔维亚语言:俄语,西班牙语,芬兰语年份:2018
简介:Milan Maric将饰演前苏联著名讽刺作家谢尔盖·多甫拉托夫。影片聚焦多甫拉托夫生命中的短短六天,呈现了70年代苏维埃的政治酷寒和动荡。多甫拉托夫将为了捍卫自己的天赋和独立而战,而他的艺术家朋友们却纷纷离他而去。唯一和他站在一起的人是他的朋友约瑟夫——后来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瑟夫·布罗茨基。详细 >
俄罗斯作家都说话这么累人么。看了半小时关掉了。
喜欢形式部分,颜色和镜头都像一副沉稳的画,导演的功底一下清清楚楚。题材很不讨好,导致基调很疏远。讲文人的电影注定如此,很难感同身受。
电影还好。但2022年的今天我没什么想法。
啊不好看诶
3.5
要是我懂俄语 可能会打四星
思考就是这个时代的英雄主义。观感有些像《一九八四》,会不会有人也梦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上古盛世呢?不过电影本身确实像艺术家圈子那样让人有隔阂感,晦涩拖沓
就电影本身来讲,挺糟糕的,很糙;对于灵魂,移民这事也太真实了吧
今年柏林主竞赛除《女继承者》外,看的最顺眼的片。
自古文人不得志。情节平淡如白开水,不是我的菜。
主要是我对题材和形式都没有什么感想。3.5
镜头柔和细腻,长镜头调度颇见功力,展现了苏联时期工厂宣传、地下市场等风貌。但不知道是翻译原因还是编剧原因,对话虽多却杂乱无章,近乎文艺工作者的呓语,也许文艺工作者对话本就如此,但是以电影形式呈现出来却欠妥,让观众的感情代入也不顺畅
长镜头凝视下,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死亡”。层层情节和影像渲染的积累,到男主朋友死掉情绪爆发至高点,后面稍弱
把二十世纪的俄罗斯文坛砸观众脸上。沉重,沉重,沉重。
作家版的《醉乡民谣》故事。小阿列克谢的场面调度值得观摩学习,审美趣味要求高,一些场景直接联想到了老塔。[B+]
【7/10】影片本身已经足够讽刺,一个拒绝歌颂集体主义层面的英雄的作家,却在面对集体主义压迫时成为了个人主义的英雄,捍卫了个体意识。不过,对于聚焦多甫拉托夫生命中的六天时间的手法,个人认为有待商榷,正如影片所呈现的那样,许多重要的讯息只能通过字幕方式表达,这对影片,以及观众了解多甫拉托夫都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
雾锁真实,不辨方向,一片容不下自我的土地。
多甫拉托夫在1971年的郁闷一周,他梦里见到了勃列日涅夫。最后一幕他做到了车顶。
值得一看,讲苏联诗人体制内受到严格限制只能远遁他乡,勃列日涅夫时代的生活场景和电影盛夏里差不多,每天不停的party、烟酒、若有若无的男女关系,但是艺术一涉及到体制就会碰壁,对艺术的审查、自我审查、文化警察、钓鱼执法、敏感瓷、艺术掮客……。前社会主义国家艺术家和国家体制冲突题材电影里我还是更喜欢波兰电影,冷战、狂浪少年摇滚梦,波兰电影里的艺术性略高一筹。本片调色模拟了前苏联时代svema胶片那种淡不拉几半死不活的色彩,刻画大时代不过是生活的屁折麽着我也折磨着你。
讽刺作家多甫拉托夫的人生原本就会是这样郁郁寡欢的状态,因为文学本没有消极和积极,而只有存在与不存在。唯一诚实的道路,必然伴随着无尽的希望和失望。这部没有聚焦的片子聚焦了多甫拉托夫生命中的六天,背景音乐是云香雾罩似的巴黎或纽约那醉人的萨克斯,布景却是写实派的七十年代勃列日涅夫时期工业化冰冷冷的彼得堡,涅瓦河畔的冰天雪地和人们冰冻了的心。布罗茨基走了,多甫拉托夫留下,在角落里惨惨地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