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亲人犹如失去自己的"拐杖" 失去的消息传来时就意味着已经成为回忆此时儿子的房间对于他们全家而言意味着痛 对于他父亲除了痛还有永远都抹不去的自责让他放弃了同是他最爱的职业 正如他说的:我再也无法客观的对待事物了.作为精神分析师失去了客观意味着失去了工作的能力终于在接待最后一位来访者面前"爆发"而讽刺的是那位来访者的癌症病情给他自己带来了表面的"治愈"他笑着离开却只留下此时失意无助的父亲...于是他们开始寻找儿子留下的痕迹 从事发点到他所经历过的挣扎 从爱好到他的女友 从彻夜开车到黎明的终点 他们寻找着儿子可能留下的点滴 最终面对浩瀚的海洋他们全家似乎更能体会彼此珍惜的重要 心相拥的更紧更深了 相信这时儿子的房间会使他们比原来更懂得珍惜未来的家庭幸福
比亲爱的日记喜欢很多,于之相反,越到后面越动人。
爸爸念念不忘儿子溺水与那个病人的联系,儿子死后病人们的状况好像都开始转好,一个女孩写给儿子的信,妈妈给那个女孩的电话,玻璃盘在炉子上裂成两半(他与妻子的关系恶化),而那个女孩突然出现了,仿佛一根连接脆弱感情纽带的稻草,让他们重新走到了一起。
最后一幕,女孩和男孩一起坐着大巴车开始旅行,车窗外渐渐远去的,是他们一家三口人在海滩上漫步的背影,背景乐则是CD店里店主推荐给儿子的礼物By the river。
儿子的房间,之前都是儿子并不在里面的画面,而他死后,女孩带来的照片里,儿子在房间的床上、桌子底下摆出各种姿势笑着。
和大部分反映家庭问题的电影不同,影片中的家庭并不是父母关系崩溃,子女痛苦,相反是非常幸福的,父母尽职尽责,教育方法开明,关爱子女,彼此关系融洽。
子女听话懂事,家庭关系和睦融洽。
至少一开始是这样的。
电影通过这个家庭日常生活的片段来传达给观众美好的情感。
但是这种美好并没有持续下去,儿子意外的去世给予了这个家庭沉重的打击。
电影中这个家庭先是沉入悲痛之中,接着又试着使生活回到正轨,可是他们的生活却一直笼罩着丧子之痛的阴影,原先美好的生活一点点垮掉,然后变质。
这里电影延续了之前较慢的节奏,并没有强烈的情感爆发(从观看效果而言)之处,将沉痛的心情与压抑的情绪化作琐碎而又细腻的对这个家庭的成员的微小的改变的刻画。
并在反复铺垫渲染下达到了丰满深刻的效果。
在最后,一家人送儿子的“女朋友”和她的男朋友去法国,不再考虑身后的麻烦,这里将前面一直积压的情绪以轻柔的释放,电影的主题得到了完整的体现-对于一个受伤的家庭来讲,最需要的往往是远方而不是困在牢笼里。
总体而言,与大部分观众印象里情感爆发力强,热情似火的意大利电影不同,儿子的房间是含蓄而隽永的,选取琐碎的生活场景,基本上以平淡和层层叠叠的叙事为主。
这一方面使观众可以深刻感受到儿子去世带来的影响和家庭生活中的牢笼这一存在。
另一方面,电影把升华主题的重头戏全压在后面,这与前面的慢节奏一定程度上是冲突的,破坏了电影的美感,电影最后一家人与生活中的牢笼的和解不可避免地显得无厘头,前面的努力一定程度上付之一炬了,主题于是显得非常模糊。
这是电影客观的缺点。
今天看完了意大利影片《儿子的房间》,颇有感触。
故事非常简单,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家庭经历失去亲人痛苦后逐渐从一开始的剧烈悲怆到之后逐步释怀的过程。
整部电影时间不长,只有短短90多分钟,而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影片的真实。
众所周知,失去亲人后人的心理所受到的创伤是最为沉重的,电影在这一点上做的非常好,它把父亲失去儿子后的自责、母亲痛失爱子后的悲伤、姐姐失去弟弟后内心的烦躁不安通过语言和行为非常细致又直接地刻画了出来。
无奈生活仍要继续,如何去面对创伤成为了三人各自都要面对的难题。
我们看到做为心理医生的父亲想要通过游乐场刺激的娱乐设施释放治疗自己,而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女儿则在球场上与对方斗殴,在商场更衣室里哭泣。
可是,这些消极的行为并没有能减轻各自内心的痛苦,原本和睦的家庭也因此出现了裂痕。
直到儿子生前女友寄来的一封信拯救了这个家庭。
首先振作起来的是母亲,在丈夫始终没有勇气回信告诉儿子女友发生的事后,母亲勇敢地打了电话给她并请求见面。
终于在一天晚上,女孩来到了他们家中。
父亲通过女孩带来的儿子生前自拍的照片露出了笑容,钩起了思念。
在得知女孩将与她同行的一个男孩前去法国后,主动驱车带着妻子、女儿和他们到了法国边界。
在与他们告别后一家人踩着海边的沙滩释放着对于儿子的思念,治疗着各自的伤痛。
虽然是部悲情剧,但影片并没有采用过分煽情的手段来达到赚取观众眼泪的目的,而是通过略带伤感的音乐、特定的声音和人物间简单的对话向我们讲述了整个故事,电影在平淡中开始,亦在平淡中结束。
回头来看,正如电影中父亲摔碎家中修补过的东西那一段所要表达的内容:人无法像物品一样损坏后还能修复得完美无缺,一旦失去就无法挽回。
逝者已去,生者犹存,心灵的伤痛也许只有用时间才可以去逐步医治。
春节出行长途飞行着实无聊,睡了又睡,醒了又醒,然而却始终不得安宁,不知曾几何时在b站离线的电影闯入了眼帘,这个曾经被遗忘在角落的电影总算是为百无聊赖的生活添加了一丝甜味。
说来惭愧,整个春节假期因为过分忙碌的安排就仅观摩了这一部电影,所以闲来无事也就在飞机上写下了影评。
电影以心理医生的一家的生活为主线,这本是一个生活美满,一切向上的家庭,然而一切却因为大儿子安德里亚的去世走向崩坏,一家人在经历痛苦后再走出痛苦的过程。
电影的走向很像是《海边的曼切斯特》的意大利版本,电影的内化的表演和展示出来的情绪,就如电影中歌词中所说"Here we are stuck by this river"情绪就如同河流一般让人们随波逐流,外表清澈,而河面之下却暗流涌动,任凭用尽力气,却无法踏出泥潭半步。
当医生在开导自己的病人的时候曾告诉他们,我们无法掌控所有的事情,但我们可以以更加轻松的心态面对,然而事情发生到自己身上时,我们也无法保持客观,无法掌控自己的情绪,似乎就只能依赖时间治愈着一切。
个人评分:7.12,生活如水,我们总该自己找到出路。
"sometimes shit happened, but life goes on."
首先,是内心悬而未决的一点:儿子生前因玩笑偷窃而损坏的贝壳,至始至终父亲都没有得知,甚至在影片最后一分钟,我还在期待父亲从母亲口中得知真相而对叙事和人物情绪产生影响。
与此相同的是,除预料到儿子的去世(剪辑及音乐很明确的暗示了),全片没有一处是观众能预料到的戏剧性的内容。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侧证了真实在一定程度上排斥戏剧性。
影片主要视点放置在作为心理医生的父亲身上,在儿子出事之前,南尼·莫莱蒂饰演的父亲乔瓦尼(作为南尼·莫莱蒂影片男主的共同名称)在聆听患者自述时,常有内心独白甚至直接以画面呈现内心想法,充满了莫莱蒂的风格,同时也有一丝对心理医生职业的讽刺意味(个人观点),而在儿子去世后,这位心理医生再未在患者自述时有类似幻想内心独白的行为,其呆滞麻木的神态,在一位女患者讲述自己无法生育的经历时,乔瓦尼终于哭了出来(也许与女患者的陈述有关,也许无关只是男主的思绪飘到了那里)。
四口之家失去一人,其余三人如何面对现实调解自己的情绪帮助家人调解情绪成为影片绝大部分的内容。
sister为父母送早餐,在篮球赛上产生的应激行为,怒吼谩骂;在试衣间里无声哭泣,她成为最沉默的承受者,一同样与父母面临着亲人的失去,二又要顾及父母的感受而无法言说自己的痛苦。
母亲发现了别人写给儿子的情书,像是触到了精神支柱,她想与别人分享,想了解喜欢自己儿子的女生,是作为母亲的本能,是在儿子失去后对自我身份的确证和试图获得儿子生前的记忆。
而父亲一直在做的,正如普通人在生活中做错事一样,不停的自责,不停地在脑海里回溯重演过去,试图在内心避免已成事实的悲剧,这恰恰是我感觉最贴近现实,最真实的内心表达,父亲不停地在寻找各个时间点,他幻想当时拒绝了病人要求上门的请求,他幻想当时与儿子去跑步提出希望儿子下周再去潜水,他既是上帝能避免悲剧的产生,也是罪人将自己视为悲剧的导火索。
三人不同的处理方式呈现出家庭环境及男女之间性格行为的差异。
目前最喜欢的一部南尼·莫莱蒂,与去年入围戛纳的《三层楼上》有一脉相承性,未能系统严肃论证,仅将自己观影时的一点感触留作记忆。
It is love , not time ,cure the wound .决定写点什么,不过是一念。
最近日子过得混沌。
乱七八糟看了一些东西。
觉得自己需要补充一些养料。
需要多一点思考。
写下来,只言片语。
只是做个记号。
为自己。
节奏不急不缓的片子。
最近发现自己很多时候其实根本不在乎一个故事本身,甚至并不期待一个传奇的离奇的动人的故事,更愿意跟随尽头,看着时间流过就好。
想起贾樟柯在一次访谈里说过类似的话——他说的可能是关于拍电影。
关于丧失。
关于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关于伤痛。
关于慰藉和治愈。
并不复杂不新鲜的故事,但是不同的导演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对我来说,这样正好。
我不要在影片的开始就被迫经受一个巨大的震颤,不要看着他们面对他们的伤痛手足无措,不要儿子的秘密女友突然打破某种生活,即使那生活状态似乎,不好。
就这样,看时间静静流淌,他们温暖,相亲相爱,然后某个偶然,失去,伤痛,面对那伤痛。
我经历苍白,难以设想自己经历类似的经历要如何承受,甚至会孩子气般地拒绝那样的情节设置——在很多的不成熟的孩子写的不成熟的小说里。
然而,我愿意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慢节奏电影,细节和配乐特别动人。
非常生活化的合理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以至于纯用镜头来讲述,观众依然能够领会每个人的言行、每处导演让人看到的画面。
因为贴近生活,所以格外真实。
为何平凡的故事能够如此动人心弦?
为何没有轰轰烈烈,没有激情四射,也能让人静下心来沉浸在其中长达一个半小时?
我们的文艺创作,最终还是要回到“人”、回到“你我他的生活”上。
这部电影又打开了我某个方向的新天地。
2015.7.24
第二次看,能够发现故事给予的启示和追问,体现于很多细节。
临近片尾,自觉疲惫的父亲面对病人表示辞意。
他歉意地安慰那个因无法接受而反应激烈的男人——他也曾是那样,一寸长的软木塞,牧师对于天命的一次表示,让他难以面对儿子的死因。
女病人的反应却相当平静,她说“我会等你回来,我可以重新来过。
”重新开始。
也许那是第二天,他在街头远远地看着女儿和朋友一起,终于再一次微笑。
在我们看来豁达而克制的母亲,走进儿子房间依然无法控制地,拽住一只红色衣袖痛哭;用球场上的冲动化解悲伤的姐姐,还是会在无人的墙角落泪。
让我流泪的不仅是三人抱头痛哭的一刻,当By This River清冷的音符响起时,眼前湿热一片。
雅娜的出现将母亲再一次拽回过去,却是一个美好的转折。
休息站中一家三口透过玻璃窗定格的画面又是一次震触,善良并重新见了幸福的父亲,把三个熟睡的孩子一路带到法国边境。
这里便一定回忆起那次四人欢唱,最后一句是“放开过去,才能重新开始”。
面对疑惑下车的女儿,海边的两人笑了,笑自己为了两个陌生的孩子做了这么许多,高兴自己似乎已从悲剧中解脱。
电影以父亲在街头路遇一场狂欢开始,注入生活无数的回味细节,同时以悠扬的音乐不煽而动。
印象深刻的是父亲的背影走过好几个房间的那个镜头,他不断地关掉身后的灯,又不断地从暗中走向亮处。
黑暗只是过渡。
关于失去至亲的电影我们看过太多,他人疗愈——自我疗愈——疗愈他人,如此的循环是经久奏效的戏剧逻辑。
在《儿子的房间》中,需要得到疗愈的父亲是一名心理医生,然而,得知儿子死讯的一刻却是他心理防线崩塌的开始,随着剧情展开,我们发现电影的核心不再围绕走出伤痛,而是在暗线中隐藏的:在时间与空间的回旋中,伤痛是永恒的。
电影起始于父亲一天的晨跑,透过咖啡厅的窗户,他看到一群身着印度服饰的人欢快地舞蹈歌唱,如节日的庆典、宗教的仪式,他看得入了迷,跟随他们走到街上。
从打破日常开始,影片裂开了时空的第一道岔口。
很快,我们看到他以惯常的模式面对着各式各样的患者,他聆听、放空、提问、应答,表情始终波澜不惊。
他建议病人学会放下:“你总是自责,对所有的事感到内疚,可是我们不可能掌握生活里的一切,我们只能做能力所及的事,这不代表被动,而是对生命和世界怀着轻松的心态。
”没有患者的反打,镜头戛然而止。
父亲工作的诊疗室与住所相通,电影用一个长镜头跟随着结束工作的他走回家中,打开一扇门,关掉一盏灯,如此的动作重复数次,所处空间的转换,也代表着他从社会身份向家庭身份的转变。
如此的时空回旋在影片中比比皆是。
——父亲因患者的临时来电改变了与儿子外出跑步的计划,间接造成了儿子的离世。
电影用数次父亲脑海中的闪回复盘过去:如果那天他推掉了工作?
如果与儿子跑步结束后他依然决定去潜水?
如果潜水设备的调节器没有损坏?
——父亲赶去女儿的篮球比赛告诉她哥哥的死讯,镜头随即切到一家三人在告别式的痛哭;父亲和母亲在餐厅谈起儿子的死因又一次忍不住痛哭,镜头再次切回女儿的另一场篮球比赛。
如一次轮回,却不可能真的回到过去——女儿因判罚不公与裁判争吵,和对手扭打在一起。
——葬礼上神父说:“生命里的定数不是我们能掌握的,这是上帝的旨意,我们没有权利去知道为什么。
”父亲愤怒地砸毁家中残破的茶壶,来自宗教的告慰与影片开始他治疗患者的理论并无二致,此时的他终于明白,用“放下”治愈伤痛,不过是苍白无力的说辞。
南尼·莫莱蒂的反常规处在于:他并不强调浸入人物的情感,不放大悲痛、甚至不雕琢悲痛,反而在“变故”中抽离,让人物在细微的时空对照中反观生命惯性带来的错觉。
轻巧的结尾揭示了一切:儿子的“女友”计划顺车前往法国,一家三人本计划送她一程再连夜折返回家,却一路开到了次日清晨。
睡醒的女儿发现身在法国,向父母抱怨今天她还要回学校训练。
短暂的沉默后,三人相视而笑。
没有赶回家又怎样?
回不到原点又怎样?
走不出痛苦又怎样?
就这样一路开下去吧,不需要所谓和解,无解才是最好的结局。
第54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从裂隙,缺口,到崩溃后的拼凑和修补。影调是自然流淌的,但算不上特别。最大的亮点依然是心理医生的身份设定。病人们从开始到最后都在自说自话,各自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从不真正想要走出,也从未被触碰。混乱,怪异,撕裂开医生的生活,成为某种预兆。在一切不可挽回之后,医生决定停止工作,他们的情况却好像纷纷好转。其实医生什么都没有干,什么都没有说。只是人会自我疗愈罢了。观影可能是一样的道理。
Brian Eno《By This River》
初看时的平淡很不理解中年丧子的阵痛何以表达得如此抽离客观,慢慢脑子里拉了一遍,渐渐看到了淳朴来自于生活本身的恬淡,少了戏剧化因果,却多了很多对生活本质的思考,气息均匀平缓地吞吐,才能看见最纯粹蕴藏的坚忍和美好。最后一家三口在海边信步游走,音乐响起,回忆便这样被旋律带起久久不平静。
道得出有多么的难过,遗憾,但表述手法有点难以接受
曲子不错。
死亡对生者的影响如此之大,生命之轻、悲伤之重,无法承受,又必须承受。敞开心灵无私的施与爱,也许是挣脱悲哀的唯一方法。
白开水金棕榈,写实主义是对内心的不追述嚒?
悲伤的故事,温情的结尾;人生没那么多如果,对于生命中出现的那些定数,我们无法掌控....结尾时的音乐好美!
时间中流淌着的痛
唱片店的歌太美了 By This River 他妈妈真像比诺什 太像了嘛!故意的 故意的~~ 我很幸运 至今还未体会过失去亲人的痛苦 大杯苹果红茶 两个葡塔
失去亲人的治愈过程,正是淡淡的时间抚慰。里面几次崩溃都是通过病人表现的,无论是想继续等待、还是歇斯底里,都真实的反映了父亲复杂心情的其中一面。其实心理医生与病人间何尝不是互相影响,互相反射。慢慢,医生与病人之间界限变得不再清晰。他们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本就是最好的良药
然而我还是感到迷惑:为什么70年代的Moretti发展成了一个生活小确幸导演?是因为他曾经渴求的(文化)权力已经到手了吗?可是在2000年的意大利电影界拥有权力又有个毛用?ps 原来Jasmine Trinca这么早就开始演电影了。
没什么意思,让我想到一部同样看起来跟喝白水一样的《普通人》。救命。而且为什么这部片子色调那么甜得发腻啊,….感觉整个一太妃糖滤镜。
你又感动了?剪辑都不合格太搞笑了。自导自演也不是谁都有这个能力的哈
不太能理解评分为何这么高
两星送给那段心理咨询者崩溃的片段,砸椅子,砸相框那段。其他真没看出任何情感的表达,全程一家人都是扑克脸。
喜欢Nanni Moretti用很用心的细节构建人物和故事的方式 非常喜欢结局 爸爸是整个故事中最无法接受儿子去世事实的 所以我一直以为结局是父亲的释怀 但故事并没有朝这个方向发展 而我也被迫承认自己被商业片惯坏了思路 亲人的逝世对人的打击是致命的 虽然并非无法释怀但过程缓慢并非立竿见影
评论一个个都在感动啥啊???。。。感觉味同嚼蜡,不看也不觉得可惜的那种。。。一直在想怎么还没完怎么还没完。。。
把失亲的痛苦挣扎蔓延到全家人的情绪慢慢释放出来。更多的镜头给到了这个家庭的父亲,特别是他工作场合的镜头更偏向于主观视角的呈现,一种私密性。和其他客观视点的区分与过度并不是十分自然的。结尾强制带到这么远的边界处,目的性没有被更好地掩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