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恶俗商业片。
甚至有些地方我都脱口而出台词。
中规中矩的路数,一切人物出场都是为了配合这个故事的发展,结果你看到一个人物就已经注定了他她在这场戏里必死无疑以便推动情节里布给主人公的难题。
这片子应该叫殉葬才准确。
几乎和中国主旋律电影没什么差别。
尤其男女主角在别人死亡的宴席上的心灵相通,相视一笑,宏大的配乐,想起来给他俩脑袋上加个光环都不算过分。
另外极其夸张的表演,入殓动作如舞蹈,还不停穿插很多卡通式的爆笑表演,让人觉得导演很顾及大家在剧场里的反应--毫不冷场。
如果想真的想看关于死亡的片子,这部里几乎什么都看不到。
反之一个以死亡为题材的温馨家庭爱情片,这点已经做到了(同理这套路子放到什么题材下都可以,taxi dirver,理发师,搓澡的等等)。
看看豆瓣对此的长篇大论看出了多少人生辛酸苦涩,甚至用上“伟大”描述的评论,必须感叹一下,大众的觉悟也就这么高了!
给它吃个爆米花它都能津津有味的告诉你,它找到了维生素的感觉。
对此我坚定不移。
实话实说,如果不是《入殓师》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打死我也不会去看日本电影的。
对于日本电影还停留在很早以前在佳片有约上看的《命》,那也是一个让我感动的稀里哗啦的日本电影。
其实和我一样抱有相同看法的人确实很多,在3月19日之前,网上根本找不到这片子的完整片源,也就是最近几天,才在电驴和BT上出现DVDrip格式的下载,随之我家附近的小店里也能买到该片D5的碟片了。
人们对死亡一直是讳莫极深的,尤其是中国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一直是很消极的,当然像入殓师这样一个为死人服务的职业也一直是被人们所唾弃的。
我想起一个初中同学,曾经他就是在火葬场工作的,当时很多同学家长都以他作为反面教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在接触影片之前,我先接触到了这片子的原声CD,刚开始我不得不借着片子的原声在脑子里构思情节,这种感觉是很奇妙的。
当影片画面和配乐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才发现久石让的配乐是那么的好!
这也就是吸引我看这片子的另一个诱因,不得不承认久石让作为现在少见的New-Age配乐大师,配得电影音乐毫不逊色于欧美大牌配乐大师,甚至可以说久石让的配乐让《入殓师》这部影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因此我将以久石让的配乐作为主线,以音乐作为切入点,浅析日本作曲家久石让在电影《入殓师》中的配乐艺术。
简单质朴的情节,旋律如歌的音乐构成了电影《入殓师》的整体基调,因此久石让对于电影中配乐的把握也是很有分寸的。
主人公小林大悟原本是大提琴师,因此久石让就以大提琴作为主奏乐器,并通过简单的弦乐五重奏的方式演绎了电影《入殓师》中的主题段落。
久石让的配乐和欧美的一些配乐大师是不同的,欧美的配乐大师一般比较偏爱音画同步似的“对位”关系,他们追求的是音乐“似有似无”,将音乐置于“背景”上的位置,着力让音乐来渲染环境,音乐甚至和音效等同。
而久石让的配乐是不同的,他配的音乐多数是与画面平行关系的,看不出明显的音画同步的感觉,但事实上此时的音乐却在着力刻画着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这就是为什么日本电影看上去节奏缓慢,但是却很引人入胜的关键所在——音乐成为了片子里的另一个主角!
将音乐参与叙事,这是久石让配乐的高明之处,从《菊次郎的夏天》再到为奥斯卡获奖的动画长片《千与千寻》所作的配乐,无不渗透着这样的思想。
而这一点让我想起了很多欧美的“另类”配乐大师,比如John Barry和Ennio Morricone,他们的配乐就很少音画同步,而更多的是用音乐参与叙事,用音乐刻画人物的心理,感染观众的听觉,用听觉唤醒观众内心的共鸣。
《入殓师》中有一个让大家记忆很深的段落,小林第一次参与入殓仪式以后,夜不能寐,他想到了很多,想到了自己早逝的母亲,想到了抛弃家庭和情妇私奔的父亲……此时,随着小林的独白,镜头以第一视角垂直扫过了母亲的遗像和一些家什,并最终落在了小林拿出的大提琴盒上。
随后我们听到了由男主角的扮演着本木雅弘亲自演奏的入殓师的主题,此时镜头的处理非常巧妙,以一个平行移位的方式由现在联想到了小林小时候,与此同时配乐在大提琴干涩的音响上,加入了钢琴和其他弦乐,凸显了温暖的爱的气息。
这段配乐在影片原声CD里叫《On the record》,在其后的情节中,我们从小林的妻子的口中知道这支曲子是父亲最爱听的。
其实我个人认为导演将这支曲子作为影片的主题是很明智的,虽然我们听到小林独白中对父亲抛弃家庭与情妇私奔这件事耿耿于怀,但是音乐却在温暖的旋律基调上演化着,这是否也就为片子最后小林原谅父亲埋下伏笔了呢?
这首曲子最完整的出现则是在影片的最后,在原声CD里的名字改为了《Memory》(关于此段配乐,后面详说)。
影片的配乐有一个很容易让人忽略的主题,在原声配乐里出现两次,名字是《Beautiful Dead》,小林参与的前几次入殓仪式都有这首配乐的加入。
配乐两次出现,第一次出现是佐佐木扮演的老入殓师为一个年轻母亲做入殓仪式的情节中,当失去爱人的大男人突然扑在死去的妻子的棺材上失声痛哭的那一瞬间这首配乐达到高潮。
配乐以大提琴和其他弦乐组成的五重奏组开始配乐的主题,凄婉而哀伤,深入细致的描绘着死者家属观看小林做入殓仪式时的复杂心境,让观众感同身受,配乐里的高潮段落使用小提琴升入主旋律,从小二度上的主题逐步提升,以大跨度而舒缓的配乐描绘着那个大男人最终被小林和佐佐木扮演的老师傅的入殓师所感染,并失声痛哭在妻子棺材前的那种五味杂陈。
音乐此时早已概括化了!
这段配乐第二次出现则是小林为澡堂老板娘做入殓仪式中出现,主奏乐器从大提琴变为了单簧管。
钢琴上的一个富于试探性的动机引入了小林给澡堂老板娘做入殓仪式时的心理感受,随后弦乐和单簧管进入,竖琴华丽的拨奏似乎描绘了澡堂老板娘平凡而伟大的一生,这次出现少了几分悲凉,却多了几分憧憬和希望,音乐终结在小林的妻子终于原谅丈夫时的那浅浅的一笑…… 影片中另一个闪烁着熠熠光辉的配乐段落,就在所有人都津津乐道的“田垄拉琴”那场戏中。
这个配乐段落其实是从圣诞夜小林在NK公司吃鸡腿拉琴开始的,小林首先拉奏的是古诺和圣桑的《圣母颂》随着画面的调转,我们看到了大量剪辑的小林为死者做入殓仪式,看到了小林忙碌的身影,而音乐也从《圣母颂》自然而流畅的变为了入殓师的主题,这段配乐在原声CD里的名字是《Ave Maria-Okuribito》。
在这里其实导演也通过音乐传达出了随着小林工作的深入,他也渐减在内心更加了解自己,更加了解了生命的真谛。
这段配乐是完整而一气呵成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觉得这段配乐非常好,配乐开始于一部伟大的古典作品,可以说入殓师的主题从某种意义上暗合了《圣母颂》的某些音乐元素,久石让简单而顺畅的处理这段配乐,不是生硬的将两个主题拼接在一起,当圣母颂的音乐和入殓师的主题平滑的过渡到一起的时候,音乐由C大调流畅的过渡为了G大调的入殓师的主题,音乐一下变得明朗而开阔起来,此时弦乐适时的加入。
由弦乐齐奏开始的入殓师的主题透着一股生命的气息,活泼而富于希望,尤其是画面中美丽的白天鹅和春天的那一抹新绿。
虽然片子描绘的是入殓的情节,可是却没有了一点悲伤的气氛,此时影片的叙事完全由音乐做主。
当这段配乐中的小提琴和中提琴加入时,我们看到了小林卖力的工作,不得不一边开车一边吃寿司,这段配乐最终结尾在小林忙完一天的工作出现在家门口发现妻子已经回来的时候……影片中最让人潸然泪下的情节无疑是出现在影片最后,小林为父亲做入殓仪式的场景中。
随着父亲手中小石子的突然掉落,片子最感人的主题《Memory》悄然响起……这段场景没有一句台词,一切全都靠音乐来描述,此时导演将小林对父亲的回忆与此时小林为父亲做入殓仪式的情节,交织在一起,我们看到了那张失焦的父亲的脸逐渐清晰起来明朗起来。
这段配乐和入殓师的主题是完全一样,可是却充满了脉脉温情,父子亲情在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中蔓延着。
当我看到这段情节时早已泪眼婆娑,不仅感动于父亲始终未泯的对家庭的歉疚,更感动于影片中音乐主题的呼应。
这段相似的配乐主题在片子里的几次出现其实都在暗示着小林最终一定要为父亲做入殓仪式的,很多人说结尾没有新意,其实这才是最大的心意!
这正是奥斯卡评委最最最看重的一点:人性的回归!
这一点无论是亚洲电影还是欧美电影都会有涉及,尤其是今年奥斯卡的几部获奖影片都是以人性的回归作为主题的,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人性的回归恰恰是这个社会最需要的!
回到配乐,这段配乐简单质朴,旋律如歌,大提琴和钢琴对话似乎是替代了小林和父亲的对话,虽然没有台词,却通过送石子这个情节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是否可以这样说,大提琴这里其实象征着父亲,而钢琴则象征着小林?
这段音乐代替主人公之口,或者说超越了主人公当时的心境,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小林多么想与父亲见最后一面,多么想和父亲说说话啊,可是现实,可是隔膜最终让他只能看到父亲僵硬的身体,只能通过抚摸去表达了。
此时音乐似乎是虚拟了父子对话,抑或是看到了父子之间本应有的正常关系。
此时音乐将主人公的心境描摹的如此深入而透彻,细致而精雕细刻,纠结而毫不做作。
这样的配乐我只在《1900》里听到过那首著名的《Playing Love》,现在可以说我也爱上了这首配乐,它是那样的沁人心脾,以至于我不得不听了一遍又一遍…… 其实久石让为《入殓师》所作的配乐是非常有特色的。
比如小林澡堂里洗澡的情节里戏谑的配乐,比如小林参与入殓模特的情节中诙谐幽默的音乐,比如小林第一次到NK公司报到时的情节中,有些试探又有些兴奋的主题,所有的音乐都非常有特色的渲染着气氛,烘托着主人公的情感。
尤其是片尾字幕的时候,导演为我们展示了一次完整的入殓仪式过程,此时的音乐跳跃而快乐,丝毫没有一点死亡带给人的黑暗和悲凉,似乎暗示小林最终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功,同时在家庭上喜得贵子等等,而这一切都在这段旋律轻的《Ending》里……《入殓师》的情节和构架也许是简单的,传递的主题也许是浅显的,配乐也许是朴素的;可是影片的镜头设计却是独到的,剪辑和构思却是精巧的,久石让的配乐却是细腻而精深的,影片所探讨的人生哲理却是深沉而乐观向上。
可以说,我喜欢这部片子不仅仅是因为久石让的配乐,更多的是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生与死的哲理!
《入殓师》是一部很精彩的电影,我不得不这样说。
之前是有点害怕的,怕什么呢?
怕死亡,怕尸体。
“死亡”这个话题总是被人很少提及,所以因未知因概念模糊而恐惧。
心里那个模糊的感觉提醒我——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入殓是一件可怕的事。
但《入殓师》的第一个镜头,就让我的心很神奇地平静下来。
车中的人紧锁的眉头中有淡淡的忧郁,车外白色的基调的景,肃穆寂静。
当小林大悟仔细地为死者擦拭身体时,当社长耐心地征求家属化男妆还是女妆的意见时,我才发现,入殓师这个职业竟如此神圣庄严。
通过入殓师的双手,我们看到了怎样将尊严还给死者的过程,看到了生者与死者优雅告别的仪式。
死亡,在这里已不再令人恐惧,生与死,在这里已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死亡,是生命的延续。
入殓师,以他那无比尊重死者的心态,使死者以干净优雅的姿态踏上另一个崭新的旅程。
从误打误撞当了入殓师时的脆弱与抗拒到最后对这个职业忘我投入,小林大悟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
忘不了那个趴在棺木上看着妻子遗体泣不成声的丈夫,忘不了那个为去世的男人留下满脸红唇印的一家人,她们一边大笑一边痛哭着说:“谢谢了,爸爸”。
那亲属们对死者的不舍、怨悔、留恋、误解都随着一场场庄重的入殓仪式归于平静。
原来人在生命的最后一程也可以被如此温柔对待,原来人在死后也可以这样安详,这样宁静,这样美!
——我彻底对入殓师这个职业改变了看法。
那个在大悟老家一直开澡堂的艳子,为了给邻居一点方便和家的温暖把澡堂开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送她火化时平田对她说:“后会有期!
”是啊,后会有期。
不会永垂不朽的我们终将奔往那个地方的,对吧?
那一直以来我们怕什么呢?
怕死亡,因为觉得那是一种永恒的失去。
但《入殓师》却一直再向我们传达一个信念,那就是死亡只不过是一扇门,让我们通向更远的地方。
村上春树说:“死亡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当“往生者”安息,当活着的人坚强,当释怀后的爱在每一个人心中流淌传递,片刻即成永恒,万物也许就这样生生不息。
作为一部以殡葬业工作者为主角的电影,“死亡”是《入殓师》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然而“死亡”却绝非影片真正的主题,“死亡”在这里单纯的只是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所能看到的,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
影片的最后,大悟在经历一番挣扎后终于原谅了父亲。
悠扬的大提琴声再次响起,虽然泪水已模糊双眼,但心中却豁然开朗。
我想,对待生死,我也许不会再惘然。
好吧我承认自己泪点有时候很低。
这个只能叫感想,不像影评。
片子里印象最深刻的:一、小林的父亲去世,小林君一开始不想去参加葬礼,社长助理上村小姐居然起身鞠躬请求他一定要去。
这之前,他们俩闲聊,小林君问起上村小姐为何要做这一行,上村小姐淡淡地说:以前在带广经历了一些事情。
这一次,上村小姐说:我在那里因为遇见喜欢的人,抛弃了我的儿子。
世界上永远都不会少掉离开这种戏码。
折柳阳关、江东暮云一类,毕竟还是互相惦念着。
我要说的是去世、绝交、失恋、仳离、抛弃……这样的事情,让人夜夜切齿,辗转难眠。
曾经最信任的人,虽然磕磕碰碰但还是决定了要好好一起过下去的人,突然有一天说:我走了。
问原因,怎么也不说,或者说出来,言不及义,又或者,令人齿冷,最干净的,是连个交代也没有便消失。
那人留下的东西,放着呢,看着伤心;扔掉呢,显得自己凉薄,万一有一天对方回来了(这种担忧只除非对方辞世)。
一起去过的地方,重到呢,谁当得“东风历历红楼下”;待不去呢,谁知道山不转水转会再遭遇。
一道经历的细节,不碰呢,大脑像按了replay(神经大条的人有福了);要碰呢,又怎么忍心。
一个简单的方法便是忘记,就像小林君,脑海里父亲的面容如此模糊不清,我一开始还以为显示屏像素有问题了。
离去的人怎样的心思,不清楚,上村小姐的意思,很像是愧疚与胆怯,但也只是她一个个案罢了;留下的人,也不必啰嗦了,谁体会过谁知道。
小林君就连笑意也那么单薄、勉强,可憋屈了。
憋屈是无从宣泄的愤怒,愤怒来自于不得善终的爱。
我不敢说爱这种东西没有错,事实上,很多所谓爱,其实不过是固执地要占有某样东西罢了。
猜测他人的心意,难道后面便没有要摆平一切的隐秘动机在?
应该有不少人读过这句吧:“爱是不求自己的益处。
”哥林多前书里的。
小学某年圣诞日(小学生懂个啥圣诞,纯属凑热闹而已)收到同学一张卡,上画着一只小猪,把它的帽子围巾除下来给旁边的雪人穿戴,自己瑟瑟发抖。
下边便写着这个句子。
连语法尚且不通的小学生,如何懂得圣经那种句式。
这话搁在心里,过了许多年,交了不少朋友,也为了离别的事情怅然或者痛哭,有的袖手叹息,有的牵衣恳求不能去,有的无声无息隐没在夜色里连再见也来不及说;而那些人,有的好好儿揖别,有的裂袖割袍断然不顾,有的一天天变得陌生和分开也差不多了;这才一点一点地晓得了经书里那句话的意思。
年幼的孩子只有自发产生的情绪,还不能算“爱”,那需要足够多情感来滋养,在长大之前,他是索取多于付出。
他给妈妈送一朵小花的时候,当娘的敢一巴掌拍落么?
就不怕伤了孩子的心么?
也只有心智完全的成年人,能够面对“一巴掌拍落”而一笑而过吧。
可惜马齿见长并不意味着心理成熟,我见过好些生理和心理脱节的成年人。
那个时候强求他们“该放手时好放手”、训斥他们只为自己考虑,不肯有所担当,毫无意义。
最重要的还是补上一课:容纳与和解。
就像小林君最后还是去了父亲的葬礼,并且亲手替父亲入殓。
可惜很多人并不像小林君这么幸运的。
上村小姐的故事,就是小林君的过去,他后来与父亲的和解(我不喜欢“原谅”,这背后还是隐含了一种居高临下的傲慢。
)但愿可以成为上村家的未来吧。
二、小林君年幼时与父母去河滩玩儿,说是人类尚无文字之时,欲传情达意,便去找一块石头,交给那个人,例如光滑的石头表示心情平稳,凹凸不平的石头表示对对方的担心。
父亲交给他一块大石头,小林君则给父亲一块鹌鹑蛋状小石子儿。
这大石头被藏在他童年所用的大提琴包里,小石子为父亲带走,父亲的葬礼上从他紧握的手中掉出。
借石头的触感和大小传达心意的办法很有意思,声波有时而尽,字迹亦易散亡,但石头沉甸甸的质感,有掏心掏肺的感觉。
社长爱说的一句话:这是命运。
小林君看上去很不体面的,妻子和旧交都无法理解认为是“不正经”的职业,居然让他找回了父亲无法宣之于口的心事:鹌鹑蛋形小石头。
把他从“被父亲抛弃”的纠结中解放出来,这是不是命运?
也许该补的课兜兜转转都要补上,该过的坎绕来绕去都要跨过。
三、大提琴的声音很好听啊,我这种西洋乐盲都被感动了。
入殓师是一部很引发人深思的电影,深思自己是否适合现在的工作,深思自己该如何面对死亡,深思这一生为何而活又该如何而活。
电影的节奏很慢,并没有什么激烈的冲突故事,就是在完完整整的展现一个入殓师的由来,发展以及归处,这个对每个人的日常十分遥远却终将面对的职业,电影以入殓师的视角给我们关于生命的探讨。
一部电影能够做到反映一类事,说明白一个故事还能给人以回味和思考,就是成功。
最后,表白我凉子姐姐。
他真要强奸你,你能躲的过去?
妥协吧,享受另外一些快感吧。
如果男的能够继续拉大提琴,他绝对不会去给死人擦屁股。
用拉大提琴的手去擦死人屁股,这一点就是故事给小资们的卖点,正中了小资的下怀。
哈日哈韩们颇又有了些理由用来感动自己。
心中也不忘默默的祈祷同样的乡下生活——虽然他既不会拉大提琴也不愿意给死人擦屁股——就像他们能背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样。
其实只是背背而已。
为了感人,电影不惜在某些内容上闪烁其词。
当然,从消闲娱乐的角度来讲,这也够用了。
感动也可以当做商品来出售的,在导演和编剧手里,它不过是个技术活。
其实这不过是一部关于劳模的电影,阐述了我国已经提倡了多年的卓越的劳动者信条,即“干一行爱一行”。
这一信条,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是暴力机关为了欺骗人民大众为其卖力的舆论工具。
中招就是悲哀。
电影最好的地方就是对死人的尊重,虽然这种尊重不乏被活人所鄙夷。
一个人的生命到底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也许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问题是,一个人的人格是有限还是无限。
当一个人的躯壳僵硬,冰冷进而化做一缕青烟,他还有什么留下来了?
它们在一起吗?
故事中的死者,那个孤零零的老太太是最可怜的,她死的最惨。
不光是因为她死了两个星期才被发现,更重要的是那时候她已经令人作呕了。
死者能有生者美丽吗?
不能,如果能,那么生者是可悲的。
也不要让入殓师带给你最后的恰似美好的感动与追悔吧。
现在开始,美丽的生活并爱其他人。
之前在做葬礼文化对比的资料搜集,加上久石让的强大诱惑力,我知道这套电影于我来说是必看的....而它最终所带来的共鸣也是我始料未及。
一边观看,一边想起曾经送别重要亲人的情景,眼泪终究抑制不住。
中式葬礼因其步骤的繁复和讲究,在西方人眼中一直有着浓厚的神秘色彩,因此,《入殓师》能获得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也可说是理所当然。
在东方文化中,由于死与生相对,葬礼等的话题其实还算是一个禁忌,死亡更多地带有黑暗,消极的意味。
在美国,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生前就为自己买下墓地,而这一切在东方文化中都是鲜见的。
小林第一次处理完尸体后,对妻子肉体的摸索也是为了表现其对死亡所带来的冰冷感觉的恐惧,他迫切地需要感受生命的热度,以帮助他逃离那些阴暗的情绪。
入殓师主要负责的是葬礼流程中被称为"小殓"的部分,简单来说也就是为亡者进行仪容着装的最后整理,兼有进行“大殓”的职责。
一般来说,生活在大城市的我们基本上没有机会看到入殓师如何帮助死者整理仪容,我们可以做的只是挑选死者生前喜爱的衣物,然后交由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处理。
在影片中,导演多次将焦点放在入殓师把遗体的双脚交叉,用佛珠将双手缚上,从中国习俗上来说,如果不用线拴住手、脚,死者便会在回老家的途中,被其他的野鬼招引走,也有另一种说法是如果不这样安置死者,那么死者的灵魂就会出来扰乱活着的家人,如果捆好了再埋,死者就会保佑家人平安。
当然,这一举动在日本文化中的意义是否一样,有待研究。
正如片中余贵美子所饰演的那名女职员所言,无论棺材做得有多么华丽,睡在里面的感觉其实也一样,何况死者根本一无所知。
葬礼表面上是送别亡者,象征其走向下一程的仪式。
但其实,这一切更多地都是为生者而做,它给了生者最后尽孝,表达爱或赎罪的机会,生者在举办葬礼时所挑选的形式用具等,其实都是跟从自己意愿。
正如片中开头的第一位死者,最终选择哪一种性别的化妆,也是由他父母所决定。
或者,很多人会说,这样的片子很肤浅,不过就是用一种职业来重复死亡的意义的话题,一切都是老生常谈。
但我佩服导演的是,能够将这么沉重的题材,拍得更富于人文关怀。
拍摄手法是否高明,桥段是否创新,有时并不是衡量导演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如何用平淡的情节来反复突显相对深刻的主题,并能在当中扣入细腻的情感,有时更考功力。
我个人认为,《入殓师》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打破东方文化“不知生,焉知死”,绝口不提死亡对人带来的影响的惯例。
关于生死的题材与表现方法是很多,但《入殓师》在主题处理的手法上,切入点主要在生者面对亲人离别时的情绪反映,通过此来引申出人们的生死观。
以它的中心来看,它强调的是一个对“死亡”的接受过程,因此如果依照部分影迷的意愿,太强调深刻的生死意义,感觉上会有点偏离了原定的主题。
最起码,从题材上来讲,这是一个突破,每个人都会想到却没有落实去拍的主题,滝田洋二郎选择了将其用这种方式搬上银幕,那么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对它嗤之以鼻呢?
《入殓师》再一次印证了久石让不愧为音乐大师,用大提琴的演奏来代替安魂曲的旋律,处理得当,让人印象深刻。
而主角在空旷的野地上演奏大提琴,突显了他的内心对入殓师所面对的压力的释怀,与对死亡恐惧的克服,内心情绪的平静表现。
这是他灵魂深处的安魂曲,也让观者在经历电影前半段的压抑后找到一个释放的平衡点。
对于普罗大众中一员的我来说,《入殓师》的感染力,与对主题的诠释,是大放异彩的。
正视死亡,尊重死亡,这就是我的观感。
=================================================3.25在这里有部分豆友指出我对"未知生,焉知死"以及对中国文化绝口不提死亡观点的错误,这点我承认,也谢谢他们的指正。
但在原文中我就不作字眼的更改了,毕竟这是我的错误,没必要掩饰。
以下这位豆友的观点是比较正确和中肯的,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作参考:goto9:誠實可靠小郎君 看來理解上的確是有偏差 樓主在解釋“未知生,焉知死”的時候也說不知道生,如何能知道死 怎么到了後面卻說成只關心生,沒時間關心死了呢 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中國傳統的主流思想是儒家,儒家最大的主張是慎終追遠 終就是死亡,遠就是故去的人 儒家對待死亡的態度不是輕鬆不是解脫而是慎重悼念 這是和基督教本質的不同 新生這個概念基督教里恰恰是沒有的,因為基督教不講輪回,沒有來生 而講救贖,等待末日審判 在基督教看來人死是投歸上帝的懷抱,并非新生 懺悔是為了消除自己的罪孽以得到上帝的寬恕 塵歸塵土歸土的意思就是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生與死是無關聯的 所以在基督教的葬禮上你甚至可以聽到親屬們輕鬆地回憶死者的過往,或者幽默都是可以被理解的 但是在儒家的葬禮上,這就是不敬,因為在儒家的觀念里,死是生的歸宿,是生的延續 所以敬重死者就是要供奉他儘量地象徵著他還活著的樣子 中國俗話說,人死為大,死對於中國人是最重要的東西 喪祭禮占據了儒家禮儀的大量內容,而禮儀基本上就是儒家的外在 可能和古典文化隔絕得太久,所以現代的中國看到日本人保留著的儒家的內涵,反倒覺得很新奇可敬 日本人大概比中國人更像中國人吧,這叫禮失而求諸野
有台湾网友通过搜索“河豚鱼白”访问了杀猪网,估计也是刚看了《入殓师》,对片中吃河豚鱼白的桥段感到好奇。
我这才想起来,光知道好吃,还真不知道河豚鱼白是个什么东东呢。
于是谷歌之,呃,受益匪浅呀。
看电影《入殓师》时,望文生义,以为“鱼白”就是河豚鱼白白嫩嫩的腹部,谁知谬之甚矣。
这个“河豚鱼白”,按照术语来说,原来竟是河豚鱼的……精囊。
都知道河豚有毒,其实河豚的毒素,只要集中在鱼的卵巢、肝、血液、皮肤等处,而鱼白(精巢)和鱼肉无毒,所以食河豚的正确方法是:趁鱼鲜之时,剖腹去脏。
将鱼肉片下,反复洗净,至鱼肉雪白无血丝,再用清水“拔”过,即可安全食用;食用鱼白时要摘去鱼自周围的血丝,然后稍加盐、矾搓去粘液,再反复冲洗,换水浸泡,即可烹制各种佳肴名馔。
河豚鱼白另有雅称,说出来肯定都知道——叫做“西施乳”。
至于这个名字的源由,估计是取自苏轼的名句“甘美远胜西子乳,吴王当年未曾知”。
苏轼对河豚的热爱众所周知,除了那句著名的“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之外,朋友吕原明曾问他河豚究竟怎样美味,才气纵横如苏轼,憋了半晌,也只说出一句“值那一死”。
后来这个典故传为佳话,清朝崔旭《津门百味》诗中便有“直得东坡甘一死,大家拼命吃河豚”一句。
天津产河豚,而河豚鱼的最鲜美处,便是雄性的鱼白。
关于河豚鱼白,《天津县志》中有载,说河豚“脊血及子有毒,其白名西施乳,三月间出,味为海错之冠。
”知道了河豚鱼白是个什么东东,我们也就了解了《入殓师》里的老先生为何要说:“这东西好吃啊,好吃得让人为难……”再好吃,毕竟吃的是人家的精囊,这个事情,有心理洁癖的人多少难免会有些为难……杀猪网http://shazhude.net
湍急的溪水中,有几条小鱼在向上游奋力前进,烈士一般的义无反顾。
——让人觉得很悲伤啊,为了死而努力。
终归是一死,不那么辛苦也可以吧。
——是自然定理吧,他们天生就是这样。
大悟怔怔地望着这景象发呆,远处响起了车喇叭。
是社长!大悟像见了瘟神一般差点跌翻在地,社长来请他吃饭,就把他吓成这样,仿佛此行是去赴鸿门宴,有去无回。
不过工作还是来了。
迟到了5分钟,死者家属更没什么好脸色看,“你们是靠死人吃饭的吧”,男人挖苦道。
社长和大悟并未计较,只是不断地赔礼道歉。
不错,他们深知这份职业不那么光彩,默默地接受这种侮辱。
无需影片着力表现,观众对此也完全能够想象。
不管哪个国度,人们对丧葬一事均讳莫如深,对此项行业的人员也唯恐避之不及。
不干净,晦气,是人们一贯的看法,甚至不能把这算作一种偏见。
日本有一个叫“部落民”的人群,他们的祖上是殡仪人员或者猎人。
这群人在社会上的地位极低,工作生活各方面均受歧视。
与尸体打过交道就会变脏,物质的脏又会污染到灵魂,而灵魂如果脏了,那肉体也是脏的,由于日本户籍制度的特殊性,“部落民”这一身份会随着血缘传承,祖祖辈辈难以摆脱。
所以后来在影片中,大悟的妻子以腹中胎儿要挟,要其放弃当前的职业,也就不难理解了。
死者的亲人一个个垂头丧气地围坐在她遗体旁,有的已经泣不成声。
社长揭去死者脸上的白布,露出一张煞白的脸。
似乎到这人们才能想起,影片在讲与死人有关的事。
他习惯性地回头看了看死者的遗照。
这是一张被白菊花簇拥的脸,温柔的眼神,明媚的笑容,如白菊花一般好看,活脱脱一个美人。
这个美人此刻就躺在榻榻米上,四肢冰冷,面无血色,最重要的是,她再不能对着她心爱的人微笑,死亡夺去了这一切,它的残酷此刻无需多言。
他用白布遮住死者的面庞,熟练地用镊子将白棉花一点一点填进死者的口内,镜头一边,男人低下头不忍再看。
抽去盖在死者身上的绸子,社长拿起沾了酒精的白棉布给死者擦身,用他有温度的手抓着一只没有温度的手,小心得让人觉得过分。
接着他认真地将一件紫色和服先翻转套在自己身上,再给死者穿上,眼神无比严肃,甚至透露出对这份职业的某种骄傲。
双手合拢,叠在身前,缠上一串珍珠,如果在中国,那是希望死者的灵魂在旅途中能够平安。
接下去是便是给死者化妆。
“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她永生的容貌,这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情感。
”经过社长的精心打理,不消多久,死者的面色便重新红润,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我们看到她安详地躺在亲人面前,俨然是陷入一场恬静的睡梦当中,“妈妈!
”女儿忍不住扑上去,仿佛大声点,她就能把母亲唤醒。
久石让的弦乐舒缓而低沉,看到这里我第一次掉泪。
大悟一直在一旁认真观看,不敢有半点懈怠,他知道今后自己工作当中的的一举一动,都要对这个人的一生负责。
“在分别的时刻,送别故人,静谧,所有的举动都如此美丽。
”大提琴手出身的他,用一种意料之外的方式找到了艺术家才有的情怀。
我们很容易看到在他眼中,这已绝不仅仅是一份普通的工作,否则他不会不顾一切继续下去。
能够让他置爱妻的劝谏和好友的冷眼于不顾,是他对眼前这件事的无比尊重。
在众人的协助下,死者被小心翼翼放进棺木,男人仍呆坐在一旁。
至此入殓师完成了他神圣而庄严的使命。
整个过程展现出的那种崇高的仪式感,正是影片震撼人心之所在。
日本是个尤其注重仪式感的民族,茶道、剑道等仪式均为人称道。
为了喝口水,铺陈开偌大一个架势,文火慢煮,洗杯冲茶,按部就班,待到早已香气四溢、口水直流仍得彬彬有礼恭恭敬敬,主人舞蹈般的动作充满节奏感和飘逸感,如此庄重而又美丽,这般禅味十足的仪式怎能不调身养性,至此喝茶这一仪式已成为与宗教、哲学、美学相结合的文化艺术活动。
推及此处的入殓仪式,我们也能体味一二。
仪式的极度庄重虽嫌繁复,然传递出的是这个民族对待死亡的态度。
一般来说,我们总是在逃避着死亡,而日本的武士道就是要直面死亡,要思考怎样去死,抱着“死狂”激情,去实现死亡瞬间散发的“美学价值”。
这种美学意义上的死亡,被他们赞誉为所谓的“落花之美”,意指凋零有期的花儿,隐藏于叶下,遇有知音,瞬间飘落而去,以展示自身生命的价值。
这种独特的死亡观渗透到这个民族的血液中。
表现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死者受到无比的尊重。
棺盖即将合拢的一刻,男人起身走进妻子身旁出神地凝望,一股再也无法抑制的感情喷涌而出,悲痛撕心裂肺般袭来,终于他颤抖着跪倒在地,一只手无限温存地抚摸他的爱人,与之作永生之别。
舒缓的弦乐加速,情绪升到顶点。
影片中久石让的配乐许多时候都喧宾夺主,抢去画面的主导地位。
一些片断中,观众甚至可以合上双眼细细品味大提琴带来的宁静悠远,妙的是,等你睁开双眼,画面自会从你想要的地方继续故事的发展,而在尤其需要升华主体的片断,音乐和画面更是交相呼应闪耀出无与伦比的动人力量,也许这就叫做声画的完美互补。
一场彻底的痛哭之后是由衷的感谢——妻子在走之前能够接受这般庄严的礼遇,能够那样从容体面地和爱她的人告别,对生者无疑是种莫大的宽慰。
“今天是她最美的一天,真的非常感谢。
”亲历如此震撼人心的入殓过程,想必谁都会对入殓师这个职业肃然起敬。
大悟开始独自担任工作—— 一对偏执的父母因为把自己的孩子逼向绝路而悔恨不已;一群可爱的孩子为奶奶穿上长统袜,快乐地与奶奶分别;在爷爷脸上留下一个个口红印,寄托了亲人对他最美好的纪念……他像一个天使,用细腻的双手和温柔的情感,为死者开启通向天国的旅程,为生者治愈心中那一道道伤口。
每谈及艺术电影,我们常提四个字“人文关怀”,四个字的含义是抽象的,《入殓师》给了我们一个具体的答案。
入殓师是为离者丈量阴阳两界的人。
这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片名直译为《送(人)》,译为《入殓师》多了几分神秘感。
当然,若陌生者有了初始些微的恐惑,大抵也来源于此了。
小林就职的乐团解散了,他卖掉重金购来的大提琴,和温柔可人的妻子一同搬到乡下的故屋里居住。
阴差阳错地,他成了初入行的入殓师。
那么,如何能像爱大提琴一样爱为人入殓的工作?
大提琴琴声略为低厚,因体积较大,自然不够灵活,更别说像“古典辣妹”那样了。
当坐在纹着漂亮花纹的演奏椅1\3面积上时,务必要以温存的姿态,微微颔首,像拥着爱人亲密而温软的曲线一样拥着它,轻抚琴弦,声音缓缓从木质中空渗透、流淌、弥散、萦绕,宛如低语。
是的,宛如低语,恰如拉琴与入殓的无差别。
也许要知道一个人或一个民族的真性情,从其对待死亡的神情便可探许。
仪式感强烈的入殓步骤充满死者与生者的肌肤相亲。
按压眼周、合拢唇瓣,抚平下颚,擦拭身体,更换丧衣,整理妆容。
“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她永恒的美丽,这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有温柔的情感。
在分别的时候,送别故人,静谧,所有的举动都如此美丽”片中画外音如是说,也意味小林对新工作的浸入。
入殓师一生大多为陌生人收拾最后的仪容,用朴实的认真融入手指的运作,来表达对死亡的敬重,守护逝者的尊严。
恰似一曲低语,为离者微鸣。
很早便为音乐的力量震撼。
CLAMP的《圣传》里,苍王为冤死的妹妹悲痛欲绝,近于行尸,乐师乾达婆王心生怜悯,为她奏响她妹妹最后的歌——“那天冤死的小公主,只为一个人歌唱,‘我只为姐姐一个人歌唱’”,乾达婆王的竖琴乐声引领苍王的灵魂归位,最终,苍王从绝望中醒过来:“我要像妹妹所期望的那样,为自己自由地飞翔。
”那时繁花丛中乾达婆王坚定决绝地抚弄琴弦,那种冥想中的拯救就透过微黄的纸张传达而来,力透纸背。
中国民间丧事大凡要守灵三日,讲究的人家会请法士或和尚为亲人超度。
整齐划一的道袍与起落相匹的木鱼声,随着氤氲青烟与经诵一起升腾。
亲人泪眼朦胧在这种熏陶中怀悼,何异于,为死者的仪式其实拾掇的是生者的心。
都是离者。
一个离开阳界,一些离开挚亲。
看着他熟悉的面容,没有死亡的暗影,离世的瘀斑,有的只有习见的如睡去的恬淡,想想,多么抚慰。
人离开,生前的至亲就会拼命地想再为他多做点什么,如果这也算其一,那就几乎与所有世界观无关。
谁来牵引生死之间的鸿线?
崩、薨、逝、死,如此繁复的规则,最后凝为入殓师造就的死生无差别。
所以片中那些老妪会在死去老头的脸上留下完整的唇印,也不管葬礼是否拒绝艳丽。
华丽苍生终究僵硬落幕。
脑海里文化大不同的西式葬礼,也在牧师徐徐的诵咏中落下棺木。
闻声的都是行者,走向异端世界的他,走向没有他的世界的他们。
异端世界如何别样,也请暂留今生的源流。
小林擦拭过有易装癖的美男子,早逝的母亲、澡堂老板娘……也是擦拭每一段一唱三叹或抑扬顿挫的人生。
每一格窗棂都描摹一个故事,每一寸肌肤都镌刻曾经的气息,那些生的点滴终于不再喷涌,而过滤、萃取、结晶为一颗颗水钻,再也没有人可以改变其中的纯粹。
这些都是尚未被世人完全理解、接受的。
如果新颖的生命需要一次生的洗礼,告别尘世的人是否更需要一次死的庄重?
毕竟生不足百年,死亡却有万古。
但入殓师本身的标签却不若仪式般神圣。
片中,入殓师会被问:“你们是吃死人饭的吧?
”小林的朋友会疏远他,妻子刚开始也无法接受,说他:“肮脏!
”然后离开他。
一如这世上每一个被赋予刻板成见的职业和人。
那么,如何比爱大提琴还爱入殓的工作?
小林卖掉大提琴时,“很不可思议,突然觉得很轻松,觉得一直以来的束缚解放了,自己以前坚定不移的梦想,可能,根本不是梦想。
”但对入殓师的工作,就算有比拉大提琴更大的阻力,他却没有放弃。
观众观影前与观影时大抵都会对影片方方面面有个预设,《入殓师》的破就在于它不仅改变着片中人物命运的预设,也改变着观众某些世俗的观感。
改变着,改变了。
整个仪式的圣洁性在于,它是独一无二的。
入殓师的圣洁性在于,他是专注的。
专注地将世上每一个不可复制不可模拟不可替代的个体化整为同样祥和的留恋,化整亲人的难舍凝视为直面的告别。
像活着一样死去,也意味着,活得更好,才是纪念。
所谓向死而生,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作为很早就被朋友强推的电影,我抱了很大期待,悠长缓慢的纪实调调,每个人的情绪因为收着显得真实。但看完觉得稍显冗长刻板,人物对白像念书,有些许遗憾。关于生和死,别的影评已经说得很精彩了,我只想说说女主角。日本很多作品里女主都像假人,永远美丽温柔乖顺,丈夫背着自己背了巨债也不发火,丈夫失业回乡自己默默跟着,丈夫找了寻常人眼中不被理解的工作也不用跟自己解释,只用宣布我不愿换工作,反倒自己负气出走后会因为怀孕和爱丈夫而主动归来,劝丈夫换工作的时候低声下气,最后还要被安排亲眼看到丈夫入殓而笑中带泪地理解他,感觉家庭地位不平等是一方面,夫妻缺少沟通更是极大的隐患,镜头每次特写广末凉子美颜的时候都觉得她笑不出来,她自己甚至还是平面设计师,却也过得如此低眉顺眼,全篇做一个“完美”妻子,令人唏嘘。
澡堂奶奶让我想到了我的外婆,一个同样与辛勤劳作过上大半辈子的女人,她满头的银发只是为了缕清身边人的烦恼而生长。看着入殓者认真的擦拭她的身体,我想到小时候外婆也认真的擦拭过光溜溜的我。外婆应该不会介意来世由陌生人为她添上厚厚的新衣,就像她今生也不会介意岁月如何为她添上厚厚的皱纹。
生命是一场向死而生的旅程,在旅途的最后会有人为我们奏响最后一篇乐章。电影的明线是一个特殊职业的逐步去污名化,暗线是男主与父亲的和解。从冬雾弥漫到绿草如茵,伴随着大提琴的浅吟低唱,男主逐渐以一颗平和温柔的心面对入殓师这一职业。经历一场场死生离别,我们也看到了不同种情绪的决堤,有悔恨有愧疚也有欢笑释然。入殓师让逝者焕发生机,带着永恒的美丽奔赴下一段旅程,于是悲伤的家属可以再次看见鲜活的容颜。最后滚落的小石头不是为了原谅出走半生的父爱,而是为了让琴盒里的大石头不再那么沉重,被惦念总比被遗忘让人释然。圣诞夜里三个人随着大提琴的厚重音色,在沉默无声的回忆中红了眼眶,那一幕很让人动容。在born to die的宿命中,敬畏生命,努力生活。
喜欢那几个送程仪式场景,感受到生命与爱。音乐起了很大的催化作用。最后故事的发展,真是感觉有点怪。再就是表演有点做作了。
幸运的是,看到了两个最搞笑的片段;不幸的是,依照这两个片段就去看片了,何况还打上了奥斯卡的名头。然后悲剧就开始了。小日本还是相当会煽情的,凉子被揉胸,她还越长越像馒头。
远没想象中那么好……剧作套路和煽情直给全都可以一眼看穿,对职业以及生死似乎也没有更多的探讨欲望。虽然一些静谧而美的时刻,还是可以带来比较舒服的观感,但实在太“无趣”了。
看完之后没有预想中的说不出话来,悉数按既定路线走了,虽说算不失诚意的套路,不免太刻意太考究,举重还是重。
终于看了这一部 看完好久情绪都还出不来 但作为女生 觉得男主老婆这个角色是给男主减分的 女主不同意男主的工作回娘家 男主就让女主这么回去了 也没有对后续的故事阐述 直接就是女主怀孕之后回来了(到这还是介意男主工作的) 我可以自然联想女主如果不是因为怀孕 男主就不打算处理这个问题了吗?这块是我看完之后觉得不舒服的点
广末凉子的一举一动都像是她知道摄影机从哪个角度在拍她一样不自然
一路走好、后会有期…有点疑惑难道真有那么多人会对“入殓师”有着不理解?虽说对“入殓师”的尊重本身是对生命温柔以待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还是不太喜欢这个切入点在久石让的音乐(有些野外独奏的画面看着很脱戏,但悦听还是在线的)和演员们的演技加持下是一个三星的合格作品,虽然“生命”这一主题本是能升华到4星,但只于我对切入点的无感还是不想被“绑架”~
广末凉子好温柔,眼里有光
还是看不进去 原著小说因为短且没有剧情我还能忍受 实现度来说还是kino和虫师更对口味 或许哀悼人拍成电影我会更喜欢
题材关于生死让人动容,但整体上并不觉得太好,雕琢过度,煽情刻意。久石让的音乐这次没留下太深印象
豆瓣有假。为什么那么多五颗星?这部片中的日本人举手投足之间都让我觉得恶心。另外,这个民族的死亡情节不是一般化。
家境贫寒的男孩Ali(Amir Farrokh Hashemian)帮妹妹Zahra(Bahare Seddiqi)取修补好的鞋子时,不慎将鞋子弄丢,为了不被父(Mohammad Amir Naji)、母(Fereshte Sarabandi...展开
日本电影一贯的纯净的风格,剧本很新鲜。
剧情编排、台词及表演均过于刻意,看到某个伏笔马上就能知道后招(澡堂老板娘,石头,鸡,怀孕,父亲,各样的误解与释怀)几乎感动不到人...因为前段看过验尸官记录片的缘故,设定上也没能打动我。广末凉子很萌很贴心,让人觉得有这样的妻子太幸福了.西施乳真有那么好吃么?那个炸鸡看起来倒是不错
又找出来看了一遍。送葬的家庭里有哭有笑有矛盾争吵也有心结释然,众生百态。不要等到重要的人逝去才后悔没有珍惜曾经拥有的时光珍惜对方;而逝者已逝,活着的人就继续好好地活。命运这东西,从来叫人捉摸不透。(20150617)
怎么办呢,就是不喜欢这种日本电影的风格
很温柔很温柔。。眼泪有很多种,这是非常有劲道,非常耐人寻味的一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