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完5集,还是很爽的!
讲讲自己的小小观后感吧。
合理的地方:1、没有上帝视角。
江南和岛田搜寻线索的过程,还有岛上的推理,给人感觉就是比较真实的,没有夸张的上帝视角,根据询问或调查到的证据,一点点代入推理过程,体验不错。
2、中村杀妻动机能理解。
天才建筑家中村,设计的十角馆暗藏密室,这个在最初看到建筑家的时候就有猜想到,似乎建筑家跟密室会自动关联哈哈。
因为女儿死了,中村为了能和心爱的妻子永远一起,杀了佣人夫妇和妻子,再把园丁留在密室(应该是杀了园丁,死因不明)。
在大众的视角来看就是园丁杀害夫妇畏罪潜逃的感觉,此刻他们是真正恩爱的夫妇(大众视角),但实际因为没了女儿这个纽带,本身爱着自己弟弟的妻子或许哪天会提出离婚。
弟弟有说过哥哥有缺陷,不知道是不是说明其实哥哥是无法生育的,但是为了能和妻子永远一起,接受了女儿这个纽带,同时也只是接受女儿纽带的作用,但是无法接受弟弟的不忠和不是自己亲生女儿的织子,所以当女儿死了,为了能和妻子永远一起这个杀妻动机就显得合理。
岛上的人到后期才猜到中村青司和织子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埃勒里认为是青司假借死亡,为了女儿报仇,然后在岛上杀人的动机,但是主角最开始看到信就猜到了他们之间存在关系,这合理中似乎又透露着不合理,或许也体现了江南的敏锐,不过你都退团了,你怎么会这么轻易的想到这个成员,相反其他推理社成员却没人察觉。
不合理的地方:1、岛上的人,当有一个人死了之后,应该是会很紧张,而且晚上大概率都不敢睡觉或睡不着吧,但是各个都是睡到自然醒,然后再出门看到有人死了,再来惊讶和害怕,这给人感觉就有点npc,似乎到了晚上就只能入眠且强行隔音效果巨好,一点听不到范杀人贴牌的动静,进入了狼人杀世界,晚上只能闭眼哈哈。
2、勒鲁在山顶看到岸边的范,竟然会被范追上而且敲死,一个在上一个在下,这追上的速度也太快了吧。
同时也揭露了,勒鲁之前在看到的,是范藏在岸边的皮艇,他想再次来确认下皮艇。
3、关键线索。
载学生去岛上的船员,肯定会留意到岛上实际死亡的学生人数和实际载过去的人数是不符的,亦或者是警方在调查的时候,通过调查到学生去岛是通过坐船的方式来确认实际岛上死亡人数,这样就会发现实际少了个学生尸体,也就是范。
4、作为岛上的推理担当,埃勒里在最后都看到园丁的尸体了,应该会意识到,当初蓝屋被烧死的真的就是中村,那就不存在什么中村这个外来人杀人的猜想,真正杀人的不就在他和范之间,后面都还能毫无防备的喝下咖啡,强行降智的感觉。
5、既然岛上的人,都是热爱推理的,甚至在范的视角里,他们在抢救织子的时候,没有选择打电话和人工呼吸,都怀揣着可能有人蓄意杀人这么一个希望有死者然后进行推理的冲动,那在岛上的头一晚有人死的时候,除了埃勒里和卡尔,其他学生我感受不出他们实际对推理的在行。
6、范这来回跑的体力和意志力,铁人三项他必须得报名拿冠军哈哈哈。
如果按照主角属性,江南看到了织子戒指的符号,猜到了织子和范的恋情,那他最后的猜想,会不会根据为了给织子报仇这个动机,推测到范犯罪的可能性呢
周六的晚上拿一个杯子夹一块方冰,铺一层伏特加然后橙汁吨吨吨往里倒。
窝在沙发里盖上厚厚的毯子压住小火箱,螺丝刀两个人一人一口,一窝就窝到凌晨一点一口气看完5集《十角馆事件》。
美妙的体验!
我看完真的很想感谢这部剧的导演,它拍的太工整了,太还原了。
难以想象一本1987年发布的久负盛名的推理小说,能够以剧的方式完整地展现这本书的叙诡和反转。
我边看甚至能边脑补绫辻行人的文字,脑补江南和岛田走访调查的对话样式,这种体验是很有趣的,我们常说看小说能脑补画面,但这部剧是能够看画面脑补文字的。
工整、还原,这种词放在别的推理作品影视化中似乎显得有些平庸,但是对于《十角馆事件》绝对是极高的评价,看到最后解密时我就明白了为什么它被称为「最难被影视化的作品」。
是的,我没读过这本书,所以我才觉得感谢,更加庆幸能够在2025年以剧的形式获得不亚于1987年当时的年轻人读了这本“最近异常火爆的推理小说”近似的体验。
怎么具象化这种体验呢?
我觉得就是标题里的——Magic moment。
说来惭愧,在这里大谈特谈的我其实只读过绫辻行人的一本书,正是同属于馆系列,大名鼎鼎的《钟表馆事件》。
这本书给几年前初读的我留下了无以复加的震撼,而最最震撼的那一刻,如果你也读过那你一定跟我一样记忆犹新,我忘记了那个角色的名字,他的遭遇他的性格,但是我依然记得他在半夜12点逃出生天推开通往外界的门时被刺眼的阳光笼罩的惊异与恐慌——我认为这个瞬间正是《钟表馆》的Magic moment。
以我极其有限的绫辻行人作品阅读量(笑)似乎可以总结出他作品的魅力,就是这极具戏剧张力的,揭露核心诡计的一个瞬间。
比起一般推理小说是由侦探出场来揭露这个诡计,绫辻行人更喜欢用这种Magic moment。
当然,这部剧简直天衣无缝地还原了这个瞬间,在第四集结尾守须摘下眼镜,抬起头报出自己绰号然后出片尾字幕时,我的的确确是叫出了声,随后发出了数声诶诶哦哦的连连惊叫(在半夜,请不要模仿)。
那感觉确实美妙,它就是还原的这么好,这么精妙,关掉电视真像合上了这本书的末页,只觉回味无穷。
似乎听起来有些太夸张了,正在读剧评的你如是想,一部发布时间如此早的推理小说,核心诡计估计都和《占星术杀人魔法》一样被循环“致敬”过几轮了,就算不像前者这么夸张也至少是套路被后来者的作品借鉴过很多次。
这么说确实没错,这本书并不如千禧年后愈发奔放的新本格作品那般复杂精妙,但是作为新本格的开山之作,它的魅力自然是保存在字里行间的。
这也就是我这篇剧评的第二句话,应该如何去享受它的魅力呢?
我的答案是——be fool。
请像个愚者一样,尽管去被作者愚弄吧。
在剧情发展的过程中,作者是留足了伏笔暗示的,而且因为这本书是这么的经典,我读过的其他后来者有不少类似的桥段,假若我真的逐帧品鉴,仔细思考,我感觉是能猜出核心诡计的,但若是那样,当Magic moment到来的时候恐怕是会失色不少的(那杯螺丝刀的作用不就提现出来了么)。
我倒没那么在意所谓的“推理十诫”,在我看来推理作品就是欺骗的艺术,就安安心心地被作者误导欺骗就好了,好的作品会让你被骗的心甘情愿大呼过瘾,请速速再骗我一次!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还有一项至今还在持续的记录——还没有猜出任何一部推理作品的凶手(自豪)
近期看过原著,发现电影删除了一些内容,但是并不影响体验。
演员演技还行吧,颜值普遍一般,配乐太吵,老年人耳朵受不了。
再说说影视化对找出真相的帮助吧,其一是给凶手的镜头,不得不承认,认不出是同一个人,但是,没出现范的正脸和特写,台词也少,暗示已经比较明显了。
其二,十一边杯子放在一堆十边形里面,还是可以看出来的,不过特写镜头很短,要特地关注才行。
今天熬夜看完了《十角馆之谜》电视剧,本来想等六日有空的时候再看的, 但被人推荐后实在忍不住,就今天(准确的说法应该昨晚)一口气看完了 为了好好享受这部剧我还专门买了零食和饮料准备大吃一顿(夸张), 然后正式开始看的时候,没想到下载的4k片源拉了跨,剧中翻译纯机翻,有种毫无逻辑的美。
最后没办法只能再重新下了个1080p画质的片源(下更高画质的话花的时间有点久) ,在这里感谢推理学院的大佬们。
虽然开头有些磕磕碰碰,但正式看起来果然很过瘾, 很开心的一口气看完了,只可惜推理部分没多少,这大概就是“新本格”不走传统路子的特色之一吧虽然在看之前做足了不被剧透的准备,但还是在找片源的时候被剧透是“叙诡”了,这就导致我在观看这片的时候察觉到剧中角色没有人说过“人数”的时候(入部照片十二人,岛上七人,岛外两人,死了一人,毕业人数不知),一度以为有人冒名顶替了,没想到居然完全相反了。
不愧是狗头侦探我呀,永远会踩到最深的陷阱。
最后说下标题吧,虽然说是“攻击”,但实际上是吐槽我在豆瓣看到的一些评论 看完电视剧之后马上来看了眼豆瓣,想着“这么好看应该豆瓣评价很好吧”,然后被打脸了。
豆瓣评价感觉有些两极分化,评分高的人表示“虽然没看过原作,但电视剧好看”,大概给到四五星评分低的人表示“看过原作,虽然很用心拍,但演员都是新人,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最多给三星emmm, 没看过原著的人,在看完电视剧考虑评分的时候一般是从后往前推并且采用“减分制”,也就是在心中先给满分再通过不喜欢的地方扣分,比如情节,比如节奏,比如我来会怎么拍等等。
看过原著的人, 在开始看电视剧的时候已经开始评分并且采用“加分制”,也就是原著超级好看,你(电视剧)要从零开始追赶,比如剧情还不还原,比如有没有用我喜欢的演员 ,比如制作组的努力 ,比如有没有像我想的那么拍等等。
一般来说正常的翻拍作品其实不会这么两极分化的,可这部作品就出现了这种苗头,emmm,只能说原著太高,而电视剧中规中矩。
但在我看来,中规中矩就是好!
(←被国产改编所害苦了的孩子)
看到“十角馆”影视化的瞬间真的激动到爆鸣!
绫辻行人的“馆系列”对于一个爱极了“暴风雪山庄”模式、看热闹不嫌事大星人来说,真的每个DNA都在咕嘟嘟滚开冒泡泡,而“十角馆”作为系列首作,是我的“叙诡”启蒙,至今记得读到守须低垂着眼帘回答自己的绰号时,那犹如熔岩从闷声翻滚到骤然爆发的震撼!
而这种用文字承载的“叙诡”式惊艳居然真的实现了“影视化”,服道化确实起到了一定程度上“混淆视听”的作用,恰到好处的勾起观者的疑虑,在没有事先读过小说的情况下,大概率会被迷惑到吧!
然而更宝贵的是自人物角色内核出发的刻画,从不同情境、状态下仪容气度的雕琢到行动逻辑的把控,处处都是演员与编导组的用心。
真的要好好夸夸“守须”的演技,左岸是七人组里病弱、怯懦、缺乏主见的从属性形象,右岸是舒朗、睿智、冷静的“安乐椅侦探”,而摆渡其间的是坚韧的意志与强大的内心——个人从内到外的气质翻转完成了“叙诡”最重要的一环。
而作为被害人群像之二的“爱伦·坡”与“埃勒里”的表现也同样精彩,前者把医学部学长惊变之中强按下本能的恐慌冷静处之的矛盾感拿捏的非常精准,后者令一个单纯的、烂漫的、沉溺于推理元素刺激浑然不觉危险已然迫近的“侦探”形象跃然于屏幕之上,明艳鲜活又毫不夸张离谱。
再说“江南同学”——在看书的时候并没有十分get到江南的人格魅力,就像夏洛克身边的华生、御手洗身边的石冈、波洛身边的黑斯廷斯,似乎都是以一个穿针引线的“叙述者”的身份存在着,平实朴素不说还会时不时的“深陷危机”.......可在这部剧当中,能很清晰的感受到“江南”身上那股子独属于象牙塔内学生的天真热忱,热爱冒险、向往正义、打破常规时会赧然抱歉、热血上头的刹那又忘记边界到底在哪里——少年呐,你的诡谲要命的人生副本才刚刚开始哇!
最后,我们的名侦探“岛田洁”!
说实话当看到青木桑演岛田的时候真的“两眼一黑”,脑袋里光速回放了一下他以往的角色形象,这人高马大的样儿哪里有一点点岛田啊!
说好的“清瘦且略黑的面颊”、“大号鹰钩鼻子”呢!
然而青木桑把岛田洁身上矛盾又和谐的独特魅力表达得出乎意料的好——闲散单纯不设防备的稚气与犀利沉着不被情感左右的成熟,他会随你一起天马行空的在谜题里滑翔翻飞,却也会引领你在最需要的时刻安全降落。
综上无比期待后续的“馆”,以及热心提名小日向叔友情出演“宫垣叶太郎”
(剧透警告,且部分内容需要对剧情有相应认知)作为绫辻行人的处女作和館系列首作改编而成的日剧,原作作为新本格在八十年代最早的一批作品之一,其实在今天看来或许没有那么新本格,館系列标签性的建筑诡计在本案中也并不重要。
但这都不能影响原作的历史地位和本剧的成功。
众所周知,推理与现实不同,终究是作者先设计出了答案,再反过来构建出谜面和线索。
整整一代的推理小说家热衷于挑战读者,明确告知读者:用以推知真相的全部线索都已列出,请愉快的推理吧——而这正是问题所在,既有的线索和证据足以构建起一个具有唯一性的逻辑,最终导向真相——然而你怎么知道不会再有更多的线索和证据构建起另一个逻辑和真相,甚至是对现有结论的彻底否定呢?
无论绫辻在写作时是否意识到了上述问题,本作都触及到了这个问题:艾勒里确实是一个小丑,一个坚信自己的推理并试图依靠推理得出结论的蠢货,他强烈的自恋感让他面对杀人事件时的兴奋几乎压制了正常人应有的恐惧——然而,从艾勒里的视角,他的推理从头到尾有任何地方错误了吗?
他凭借有限的信息得出了合乎逻辑又能解释问题的结论,并不断根据新出现的信息修正推理,大胆猜测出了正确的关键信息,甚至发现了连凶手都不知道的第十一间密室、园丁的遗骸、通向大海的密道。
然而,在小说中描写过的枪必然会在之后的剧情中被打响,并不代表与案件有关的要素一定会被凶手用在犯罪中。
线索并非都是有用的,逻辑上正确的推理并非是唯一的,所以自以为是侦探,自认为头顶笼罩着主角光环的艾勒里,知道的越多,推理越正确,反而离真相越远,最后甚至到了凶手已经摆在眼前的时候仍然偏执地视而不见的程度——因为他的推理确实已经完成,案件在推理小说中当然也理应结束——于是他搭上了自己的小命,还一度成为警察眼中的凶手。
范的杀人过程也构成了对于旧推理小说的批判。
毫无疑问,本格推理的问题在于无论构建起多么真实的案件,推理也终究是浪漫化的。
谁说凶手一定有一个明确的计划并且不出意外的执行了下去。
勒死奥希兹时他满脸惶恐不安,毒死卡尔、阿加莎和爱伦的过程充满着目标和时间上的不确定性,勒鲁更是撞破了真相导致他被迫灭口,烧死艾勒里之简单更是完全超出了范的预料充满着黑色幽默。
你以为一切都在凶手的计划中,他在从容不迫的猎杀,基于这种前提试图解释看起来是凶手的所作所为的深意,殊不知人家只是冒险一搏根本没想那么多,甚至因为生理和心理到达了极限在理论上可以更完美的犯罪的情况下被迫留下了破绽。
回到作为观众的我的推理,不得不承认推理作品这一属性本身即是我猜测和推理的基础。
当七张身份牌出现时,我的两个猜想分别是:凶手在致敬一年前的青館杀人案(这一猜想在第二起案件后被质疑,第三起案件后被彻底否定)或凶手在有意引导众人陷入思维定势(基于无人生还的引伸想法,身份牌可能并非对应真正的死亡顺序或凶手人数。
后一猜想逼近了真相(凶手最初确实打算按照身份牌杀人,但在中途放弃了计划),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的原因正在于我默认凶手完美的执行了其计划。
关于凶手的推论,不考虑某些以触犯推理小说一般写作禁忌为诡计的情况。
全剧的镜头语言从头到尾给予着明显的杀人动机:为千织之死复仇。
接下来从人物关系入手——凶手必然在出场人物之中。
主角与千织关系良好,但侦探即是犯人是推理小说最大忌讳,更何况全程查案的主角也没有作案时间。
红次郎是帆船健将,具有作案能力;在主角团查案期间,有固定的时间不在家中,具有作案时间;疑似是千织的父亲,具有作案动机。
但是第三集的剧情否定了这一猜想,同时也基本否定了红次郎帮助青司的可能。
青司生还的可能大大下降。
随着岛上七人死亡到只剩艾勒里和范(且所有死者均经过验尸),凶手的范围已缩小到艾、范、青三人。
第四节结尾的镜头语言给予了观众远超原作的震撼。
相较于原作不仔细看甚至会略过的一句话,慢镜头下,守须恭一摘掉眼镜,海风将他梳成背头的发型吹乱成刘海,他说:“不,我是'范 达因'”时,这种冲击感是难以文字实现的。
和我一起观影的朋友在听到'范 达因'这个的名字的时候,意识到了问题:在日本本土和岛上的范必然一真一假。
但我第一时间受到的冲击是那张摘下了眼镜改变了发型后与另一个范一模一样的脸,所以我的第一反应是双胞胎诡计——然而我随即就意识到了问题,范虽然也是留在本土的探案者,但他仅仅出现了三个晚上,而在最初几天岛上的范因为发烧感冒大多数时间在独自休息——显而易见,是时间表诡计,守须恭一、范 达因和凶手是同一个人。
对于读者,推理永远都是不公平的,在谜底揭晓之后,最关键的线索才在第五集中揭示:守须恭一是千织的地下男友。
现在我们拼上了逻辑链最后的一环。
接着跟着凶手的回忆复盘了整个案件。
第五集也是大结局是绫辻提出的修正,算是时隔快四十年作者对故事结尾的重置。
不同于原作,复盘是以凶手的回忆而非侦探的推理完成,而岛田洁观察守须恭一临摹的佛像这几秒钟没有台词的独角镜头足够说明侦探意识到了守须在制造不在场证明,从而推理出了真相。
江南基于新回忆信息的新推理主体虽然错误,事实却在逻辑上正确,于是守须带有强烈个人感情和偏见的千织之死的叙事被冲击,他不得不正视一种可能,虽然也仅仅是一种可能:千织之死的关键间接原因正是自己抗拒公开俩人的地下恋情,甚至不惜以在众人面前羞辱千织为代价。
尽管这仅仅是一种可能,是充斥着江南和守须两重主观认识后的叙述,但这仍然足以彻底解构守须的复仇。
在故事的最开始凶手投入海中代表复仇的漂流瓶,又被大海送回到了守须的脚边。
于是他捡起那个瓶子,漫步到一个在沙滩上玩耍的女孩身边,拜托她将这个瓶子交给身后注视着自己的主角和侦探。
而瓶子中装的是犯罪计划还是复仇宣言,又或者是别的什么东西,那其实也不重要了。
是为了和朋友聊十角馆改编,一面翻书一面拉片做的一些细节的笔记,或许有人会感兴趣()1. 十角馆开头没有出场人物表,其他馆系列都有2. 小说中十角馆里社员去角岛是为了写推理小说集结成刊(其实也就是说这些人社团活动的本质是写小说),剧里就直说了是为了破未解谜案的3. 小说中范达因登场后其实几乎没怎么说话,电视剧从第一集就有明显有导向的台词(被镜头略过了)4. 电视剧在江南登场的第一场戏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您干脆去做侦探吧”“侦探可不是什么正经人”5. 小说里的岛田是听说江南是推理小说研究社才变得很兴奋(aka人物的特点是这样介绍的),电视剧里则是因为江南说“今天才发现中村千织是中村青司的女儿”发出疑问体现出他的洞察力6. 奥勒兹在第一晚晚上的餐桌上就对大家说不能喝酒,喝酒是对死者的冒犯(出于前提可以理解,但是小说里其实只隐约表现了她唯一的朋友是中村千织而思念她,并没有直接延伸到蓝屋案或者中村千织死亡的案件本身)7. 明显的增加了岛田本人的塑造,包括出身背景和一些性格塑造(小说里他的背景出身是在段落结束的时候说的,电视剧里则是另开了一段来专门表述)8. 小说里其实蓝屋案是一开始江南他们关注的焦点,中村千织的案子是岛田提出然后才想到去找守须的(这个假设是江南提出的,也就是一开始其实就误导了方向)剧里其实一直都关注着更多的是中村千织的案子9. (有个小细节:小说里对范达因发烧的描写是非常具体的,嘴唇发白发干,额头冒汗等等;电视剧里只是在昏暗的灯光下看不太清楚)10. 小说里其实第一桩案件后大家并没有互相怀疑,而埃勒里在那时候提出的推论是中村青司凶手说;电视剧这里则是一开始就推出有和中村青司案相关人员在岛上,所以致敬杀人(这里小说里是为了呼应江南线的误导,而电视剧里我觉得是埃勒里在逐渐得到结论“凶手不在同学之中”的结论11. 加了一点江南怀疑红次朗的来源(在他屋子里发现了照片)这段心理建设因为是原创的,感觉节奏一下子缓了下来12. 剧里埃勒里是在大家在岛上找出去的方法的时候开始提出“中村青司是凶手”的结论13. 剧里卡尔死了以后,通过勒鲁的视角提到了中村千织死亡的时候相似的地方,然后接到江南开始回忆千织。
但是书里其实一直到第九章(这章是最后一章以学生组为主角的视角写的)才通过范达因的口向学生们第一次提到“可能是中村千织的案子也有关系”,也就是其实在岛上的人们除了一开始死的奥勒兹,很长时间是根本没有人想到中村千织案的(在江南线它登场的时候也远比剧要晚,是在卡尔死了之后的第八章才开始提到的)14. 推协的杂志叫《死人岛》15. 去推协调查开始的部分基本都是原创的,能补完整凶手动机的部分(因为原作里完全没有刻画推协的样子,剧拍摄的部分参照的是京大推协原本的样子,而他们的社刊叫苍鸦城我们知道的)16. 那个蓝屋里的异色的砖块小说里没有这样的设计,单纯是探险得来的结果。
(话说回来,同色中出现一块材质不同的蓝色砖块真的会不容易辨别吗?
)17. 去医院调查中村千织的部分,后来回去和守须再次聊的部分也是原创。
在这里后面其实已经推出了第二种假设即中村青司的信可能是别人假扮写的的。
然后守须很明显的动摇,在剧里其实感觉有种红鲱鱼的效果(因为不知道守须=范达因)。
18. 阿加莎和勒鲁是没有被呈现明显先后顺序的死的。
19. 范达因发现阿加莎尸体的时候捂着嘴。
20. 只剩3人的时候复盘有个重要的点在于,埃勒里把那根丝线当成了一次杀人行为未遂(。
)21. 小说的顺序是先江南那边揭露中村千织的身世,然后到三人推理,剧里是反过来的,节奏来说似乎更紧凑一些。
22. 三人推理部分埃勒里提出了一个伪解答,即藏了皮艇的凶手是通过穿往来猫岛和角岛的,不是他们三人中的任何一个。
(和真解答相似又不同)23. 十一角杯是开启隐藏房间的钥匙。
(馆系列这个特点,隐藏房间,探险空间的感觉)24. 小说中守须的有几章都是以守须为主角写的。
25. 最后揭露的部分基本和原作完全一致。
26. 最后一场海边的戏,小说里就让凶手自己和自己对话完成了自我审判,这里给江南多了点戏给守须补了一刀。
然后岛田出来和小说是一样的。
27. 电视剧里其实埋了一个没有直接说出来的细节,就是守须画的佛像的光影,现实里是不存在的,在剧情里岛田就是查看了这个后确定了守须有作案时间(我觉得这个布置但没有说出的地方是故意为之的,很有意思)。
(ps:珠海版《十角馆杀人预告》的书封底最下面有一只杯子,仔细数一下是十一个角,这个彩蛋或许早就有人发现了)看到评论有人问珠海版长什么样这里贴个照片哈:
这个影片本身就是一个挺矛盾的存在,因为那个难以影视化的叙诡,对于推理迷来说对于如果先看的原著就会太过在意,但是为了获得更好的观影体验选择先看剧版再看原著又有点本末倒置。
大概比较好的解决方法是先看书再隔一段时间看剧版。
剧版的年轻演员基本还算贴合原著,演技也算可圈可点吧,几乎没有全程都拉跨的人,特别是开始死人后大家的演技都比较自然了(),开头感觉就是尬聊。
比较让人遗憾的是埃勒里塑造得太轻浮了,原著里应该是更高冷疏离的,在特别是刚收到塑料板时他的质问也很严肃甚至有点焦躁反感,绝不是玩乐看戏的态度:“到底是谁?
”埃勒里耸了耸肩膀,“开玩笑也要适可而止。
”没有人说话。
在尴尬的沉默中,七人面面相觑。
“埃勒里,”爱伦·坡开口了,“干出这种恶作剧的,不是你就是阿加莎。
”“别胡说八道,我说了不是我。
”“也不是我,你太过分了。
”大厅再次陷入一片寂静。
沉默逐渐使众人不安起来,他们互相打量着对方的神情,希望有人能失声大笑,然后突然跳出来承认。
令人窒息的寂静中,只听见远处传来的海浪声。
“我发誓,不是我做的。
”片刻之后,埃勒里打破了僵局,他不苟言笑地问着每一个人,“真的没有人承认吗?
我再问一次——范?
”“我不知道。
”“好吧!
”埃勒里撩起鬓角的头发,“凶手——可以这样称呼吧?
毫无疑问,就在我们当中。
没有人承认,说明有一个,或者几个居心叵测的人混在我们当中。
”“居心叵测?
”听到阿加莎的提问,埃勒里冷冷地回答:“这还不清楚?
有人在策划阴谋诡计。
”剧版演得太邪魅造作、没心没肺了.....很多时候甚至感觉在看舞台剧,到后期正经推理时才感觉好些了(漫画版埃勒里应该是三版里最好的了,颜值担当加贵公子气质,最重要的是把原著最后的愚钝也改了)。
岛田则是从潇洒随性变成逗比,但是很微妙地,又有种是在用这种逗比来掩饰真实想法的感觉,所以不能说OOC吧,跟江南的化学反应也还算不错。
而最重要的角色—守须的演员应该说演得很到位,剧版对叙诡的处理方式就是照搬了漫画版,连揭晓谜底的分镜都一样:
但是比起漫画,正因为有演员对岛上和本土两种完全不同形象和性格的演绎,才使得叙诡更具有迷惑性,可惜的是有时候镜头扫到范的全脸,应该还是有眼尖的观众会发现吧......剧版的剧情节奏把握得不错,没有特别拖沓或匆忙的部分,尤其是将第五章完全留给守须的自白,可以看出导演想要以凶手的心理变化作为全剧内核的意图。
在这个故事中凶手是绝对的主角,他的犯罪过程是本作的主体,他的内心独白是故事的结尾。
原作中只是模糊地暗示着千织对守须犯罪的否定,可以解释为守须潜意识里的自省,或者只是作者借此表明复仇不正当性的立场:(……千织。
)他在心里呼唤这个名字。
(千织、千织……)闭上眼睛后,那天晚上的冲天火焰仍然就在眼前,撕裂黑夜飞舞而上的哀悼之火包围了捕捉到猎物的十角形圈套。
她的幻影浮现在火光中。
他再度呼唤千织,她却垂下眼帘,默然不语。
(怎么了,千织?
)火焰越来越猛,随风四处乱窜,肆无忌惮地吞噬着一切。
恋人的身影被吞没在火光中,逐渐模糊,最终消失不见。
而剧版的一大特点就是加强了凶手的自省和内疚。
一是加入千织的正面描写,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立体的存在,她和守须及推理社成员的关系更是成为侧面反驳守须犯罪动机的关键。
原著里守须并非那么执着于两人恋情的秘密性:自己没有告诉任何人(千织应该也不知道),并不是刻意隐瞒,也不是羞于启齿,而是两人都生性怯懦,唯恐公开恋情后自己的小世界遭到破坏。
剧中略去了原著里守须悲惨的身世,着重描写守须对千织的独占欲,并以此与中村青司对和枝夫人的独占欲呼应,他们出于对这对母女偏执的爱最终犯下相似的罪行,而千织和守须的相识相爱过程,也补充了守须执行计划的强烈动机。
饮酒会时守须提前离开社团活动室,千织却反常地劝他多留一会,因为守须的孤僻别扭使得他没有选择守护在千织身边,所以他才说“是我害了她”,犯人意识到自己也是应该被所憎恨的对象,还有比这更令他愧疚的吗?
而剧版改编的江南来到海边与守须的谈话,主要也是为了“虐”守须。
他虽然说命运交给神明,但是当江南把他的计划猜得八九不离十时,他还是紧张得咽了一下口水(这里守须演员的微表情真的很到位),再来就是借江南之口让他知道千织真正的想法,一直都想和社员们成为朋友的千织,怎么可能原谅犯下如此罪行的自己呢?
如是,为了让守须这个罪犯惊吓并醒悟,导演又特意安排了一碗房东对江南的鸡汤,江南才从原著的默默下线变成了海边的工具人。
另一方面,剧版也有意弱化第三轮酒会时社员们的责任,原著里江南很明确地说“平时的聚会,她只参加第一场就回去,但是那天我们硬让她一直留到了第三场,实在太不应该了。
她原本就身体虚弱,听说大家还拼命给她灌酒”,只凭这一句社员们就是全责。
剧版里虽然增加了医院里社员们为了摆脱责任冷言冷语的场景,但将直接原因归咎为千织为了融入大家,勉强自己喝下酒,而爱伦坡也为其做了心肺复苏,以及从守须视角想象了社员们没有及时将千织送医、反而将她的不幸作为一种难得的刺激,其实都有暗示守须的憎恨主观性太强,没有了解事情的全貌就下判断的意味。
漫画版则是完全改写了千织死亡的背景,也正面及侧面表达了社员们的愧疚,而守须的犯罪完全出于误解,社员们对千织的死算是完全免责了。
剧版像是介于原著和漫画版之间的折中。
两版改编都削弱了社员们的责任,从直接的“罪”降级为人性的“冷漠”,将原著尖锐的矛盾模糊化,孰好孰坏见仁见智吧。
再说几处看了电影又重温原著想到的细节:原作中守须拿着警告信时的描写:“被你们这帮家伙——杀害的——千织——”他一个字一个字地斟酌着排列在信纸上的印刷字体,心乱如麻。
烟吸进喉咙几乎难受得要吐出来,守须把只吸了两三口的烟揿灭在装了水的烟灰缸里。
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说不定会发生意料之外的事……“心乱如麻”是因为计划开始实施时的焦虑不安,“说不定会发生意料之外的事”可以认为是指江南遇到了岛田,最终看穿了自己计划的人。
最后的塑料板是“侦探”和“杀人凶手”,从守须营造的假象来看,埃勒里是他塑造的“杀人凶手”而他自己是曾参与推理的“侦探”,而岛上的真相是埃勒里是推理到最后的“侦探”、守须则是凶手,形成了一个很巧妙的对称。
原著里岛田在海边见到守须后只是说自己想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但是完全没有说明推理过程。
剧版则是用岛田去摩崖石刻确认暗示了他的怀疑:
可能是暗示因为守须提前准备了画作,所以几个月以来石像的一些变化没有在画中体现出来。
最后一点是全片最糟糕的缺陷,身为医学院高材生的爱伦坡居然不知道心肺复苏应该在平硬的支撑面上做:
请勿在沙发上做心肺复苏啊啊啊!
翻阅豆瓣记录,距离阅读绫辻行人《十角馆事件》小说已过去将近八个年头。
和日益稀疏的头发一样日渐淡薄的记忆力,或许是这次观看电视剧版《十角馆事件》所获新鲜体验的主要原因,但不可否认它也确有优异的素质。
至少,对我来说,以下几点都是令我对它心生好感的原因,尽管这些原因或许都与“推理”没有太大关系——其实早在当年阅读小说前,我就从好友那里听他转述过一遍故事情节,依稀记得我们边走边聊,他一边手舞足蹈地讲述,一个好故事总是在不断地复述中产生出许多有别于原作的新魅力,也由此被赋予崭新的生命力。
叙诡作为“观看”(摄影机的眼睛)的影像和作为“遮蔽”(所指与能指)的语言文字打了个平手。
虽说影像也自有其欺骗人的障眼法、蒙太奇,但在呈现逻辑上与纯文字的诡计还是大有不同。
在电视剧版的《十角馆事件》中,对镜头语言略微敏感的观众,一定会在景深、站位、虚化、正反打、特写中很轻易地捕捉到其中的欲盖弥彰,但即便你早早猜到凶手是谁,对一部推理作品而言,也只是破解了众多谜团中的一个,仍有与之相伴的其他迷雾萦绕在故事中等待你去扫除;甚至,在另一些以犯罪者为主视角的作品中,看其一步一步实施犯罪,成败与否的疑问(也可以是一个谜团)同样扣人心弦。
在本剧第五集结尾,当凶手之谜揭晓的一刻,或许我们不如读小说时那般吃惊,但应该会被那股倏然刮过的怪风撩拨吧?
应该会被那凌乱披落的长发所形塑出的从陌生到熟悉的面孔惊艳吧?
那一刻,是属于影像的慢镜时刻,怎一个酷字了得。
建筑“馆”系列作品中我个人最爱水车馆,最想看钟表馆,对暗黑馆的影视改编最为好奇(这部作品我觉得冗长无趣,但它行文里就是“视点”如何如何的,俨然第一人称视角的游戏或镜头)。
而作为开山之作的十角馆,就跟电视剧里的那幢建筑一样,有种十角形钝角般不张扬的内秀——这一特殊的构造,在电视剧中总是(也似乎只能)通过高空俯瞰的角度呈现,以一种超然冷漠的姿态注视着人间发生的卑小的恩怨仇杀。
另外,每当在推理小说中读到密道与暗室,总有种吃到脏东西的膈应,偏偏绫辻行人的“馆”系列,或者说,“馆”系列建筑群背后的总设计师中村青司先生,特别喜欢在馆中安插此类机关。
对于注重纯逻辑流的读者来说,密道或暗室的存在(尤其在主打“密室”诡计为主的作品里),往往意味着取巧的作弊、一种技术含量较低的设计。
但是,当它们在电视剧里被发现时,无论是向下窥探时的黑暗幽邃,还是向上抬头时的明亮纵深,都能让我从那种构图或影像中感受到空间拓展所带来的迷人魅惑。
岛田洁在“馆”系列作品中,岛田洁一直是个存在感薄弱的男人。
我在短评中曾经这样描述他:十角馆:那个毫无存在感的侦探打着酱油般再次于结尾出现人偶馆:绫辻行人笔下的「侦探」岛田洁自诞生之日起即存在感稀薄,而自上一本迷宫馆起,他虽然始终一如既往的毫无建树,但却也逐渐演变为一种trick的手段了——虽说也只能算是种可有可无的诡计吧,呵呵。
惊吓馆:彩蛋般的鹿谷(岛田洁的笔名)渐渐成了某种毫无意义又令人翘首期盼的存在,仿佛向读者宣告着:「缘,妙不可言」。
但是,这次电视剧版让我感受到了他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或许得益于奥智哉(饰演江南)、望月步(饰演埃勒里)、小林大斗(饰演守须)这些演员们的精彩演绎,当他们沾沾自喜地展开推理,或玩世不恭地耍宝逗趣时,让我很有种很强烈的置身事外(既没有身临犯罪现场的自我危机,也没有身处调查的辛苦严谨)的代入感,让人充分体会到了新本格中强调的推理作为一种智力消遣的趣味性。
结尾然而,结尾的那种悲剧况味是原作没有的(我印象中应该是没有的),江南等人得出的错误结论对凶手来说,不啻为一种莫大的讽刺与刺激。
因为,就连他的努力与复仇都被加到了被害者身上,成为他的“替身”(替罪羊),而他“置身事外”的安全既是一种保护实际也是他个人的怯懦,而正是这种怯懦,或许才是导致中村千织当初殒命的原因——在最后一集凶手的独白中,对于其他人加诸中村千织的迫害,几乎就像一个迫害妄想症患者的一厢情愿,而这,恰恰或许正是因为凶手始终不愿面对自己的罪愆。
怎么说呢……把叙诡成功影视化了算是加分项吧,但是硬伤真的太多。
原作本来除了叙诡和故弄玄虚的山庄模式之外真的一无是处。
首先杀人动机真的弱得一逼,真有人为了自己的臆想就就非要惨烈地弄死6个好朋友吗?
岛国年轻人的心灵状态真是太纤细了吧?
然后是这个犯罪手法,真、的、好、累,啊……第一次觉得凶手真的太不容易了,就为了这么薄弱的理由,还把自己给累成狗,到底图什么……整个故事感觉就是作者有了一个非常厉害的诡计,为了突出表现这个诡计,其他的动机啊、手法啊、建筑物设计啊、人物性格啥的都一点不重要了,随便糊弄糊弄就过去了。
甚至名字里那个所谓的十角馆,在整个犯罪手法里面的必要性甚至不如柯南剧场版里每年都会毁一个的地标建筑。
太多没必要的设定了。
最后的泄底纯粹是凶手自白,而对凶手最深的一击并不是“因为误解了社团伙伴们所以自己犯下那么可怕的杀人”,也不是被主角侦探团发现自己的罪行,而是“没能读懂恋人真实的愿望,天人永隔后再无弥补的可能性”……什么鬼?
你都不反省一下因为这种莫须有的理由杀了那么多人吗?
现在凶手杀人的动机都不讲基本法了吗?!
然后说回来演技,因为都选择不怎么有名的年轻演员的原因,演技就非常普通。
其他都可以忍了,但是所有人不分场合的テンシン上がる真的超级别扭,除了埃勒里可以说是角色性格之外,死了三个人后因为一点点推理就高兴得笑起来参与讨论的爱伦坡,和知道整个岛上朋友都死光光了后还能开心地跟范讨论案情的柯南道尔,这种表现太奇怪了,如果是年轻演员对角色理解不到位,为啥导演还不纠正?
或者说导演就需要这种奇怪的演绎?
(摊手总之,本来十角馆也是一部历史地位远远大于实际水平的小说,能影视化到这样,也还是不错了。
给影视化成功2分,史上最累凶手1分。
没有再多了。
全员演技或青涩或浮夸。不过故事本身还是值得一看的,“时间管理大师”级“伪·暴风雪山庄”作案方法。
冲着能把这个叙诡影像化(老早读的小说了早忘记了就记得反正是个馆就有密道- -)就愿意在四星基础上加一颗星了。剧情本身是行人的底子,拍出来我觉得还比写得好看些。这房子和屋内各种十角形道具拍出来很有趣味,咖啡下毒trick实际演示真的可行?!小说里岛田洁我一直觉得是个非常无聊的工具人,青木崇高演的这鲜格格的至少有点性格,可惜这部里其实没有正面推理连续杀人,等于是叙诡性的犯罪小说。望月步演的聪明装逼犯社长埃勒里又好笑又挺对头,凶手这位也演得不错。ps草刈民代这咖位很具迷惑性啊
记不住人名,分不清人脸,搞不清剧情
【泄底慎读】没读过原作,直接看本剧觉得这个利用观众思维定势(加一点化妆和模糊运镜,再加一点我本身对演员脸盲)的叙诡呈现方式很大胆也很有趣,能想象到原作的模样(如此冒险的表现方式想到动画《Another》)。其实观看过程中疑点一直都有,岛上的情节里,因为虚化镜头和不直接拍正脸而从开篇就怀疑范达因,想过到底是隐身人诡计、替身诡计(绰号与人不符)还是其他;岛外调查情节,也怀疑过唯一没有亮明绰号的守须(对人名卧槽绫辻行人是用了个日文谐音梗但反正不清楚的人也不会被误导),想着他的功能(如果仅是个给侦探提供灵感的NPC未免着墨过多),所以当第4集末揭晓谜底时还是很惊艳的。第5集一晃而过岛田洁去调查佛像的镜头也补充了最终海边他质问守须的缘由,觉得电视剧这里对漂流瓶、大海、惩罚等的处理挺不错。
除了勒鲁应该找更年轻的演员之外,非常好的改编。采取了和漫画版差不多的呈现手法,名场面复原到位。其实我感觉如果十角馆的真人版在九十年代就出品,会更加贴合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作品风味。桑榆非晚,钟表馆的结尾哪怕用CG来做也值得。
没看过绫辻行人的原著,看到一半的时候猜到了真相,瞬间明白了《十角馆事件》为什么多年来被誉为是“无法被真人化的一本书”。
是一部精彩的犯罪悬疑推理剧,我被反复骗了。虽然作案手法变数过多,实操难以顺利实现,但确实是能走通的,就是诡计。另外,望月步饰演的埃勒里又拽又聪明,剧中作用很到位,成功让我产生认同感,然后,结局再来个反差冲击,剧本效果拉满。
蛮差的,演员丑,节奏奇怪情况外三个人推理跟真的一样,dm 研究剧本么
五集都嫌长 两集差不多就能讲清楚 这男的是有什么毛病么 谈个恋爱偷偷摸摸不敢让人知道 以为自己是顶流啊
完全忠实原著,只是这个叙诡的拍法,真的没有被同伴吐槽形象吗
重要的是在别人自以为是、恶意中伤中去寻找建设性的意义,而不是被对方的潜在目的所困扰。
怎么做到毫无波澜的
首先,作为诡悬剧,逻辑硬伤过多。其次,新一代的这几个演员,演技还需要再有上进心一点吧。最后,本来也能给个三星,但是一位名叫守须的人,每次特效镜头一给到他,就很尴尬(最尬的是报他的外国作家笔名那一次)。
受害者们也太惨了,被癫情侣拖下水,除了动机很差劲外,作案手法也很难评,超级体力的时间管理大师,另外女角色负责做饭和尖叫、男角色负责推理和吹牛的设定十分脑残
特色是馆外馆内、旧案新犯交错进行。推理的部分有点“社团化”,外部想当然,内部走程序。凶手也不难猜,明明非常特殊却在过程中刻意省略隐藏要点、淡化冲突、路人化。
大师的故事本身很nice,但是拍得不痛不痒,有点可惜了。
(绫辻行人的玩意儿看过几部全忘光)我一直认为蓝染发胶手换脸十分扯淡,现在我服了。PS叙述性诡计都拍出来了,把暗黑馆吃达利亚人肉什么的也拍一拍呗
比较成功的影视化改编,低调淡化凶手的处理,但又不至于欲盖弥彰,保留了推理的乐趣。角色演绎符合性格。
【6】如此直白的叙诡呈现
望月步这种货色怎么能做到不饿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