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确实无法与女主感同身受,我也确实有开始自省自身过往与人交往的行为;我确实是为女主感到非常抱歉的,同样身而为人,抱歉她在最后一刻满脑子想的都是世界多么丑陋,身边的人们多么不值得被期待,自己多么的软弱无力(我是认为女主自己也知道自己作的,而她也因为这点更恨自己),但我也确实是认为录音带是一场女主自己策划的复仇,她将自己的恨,无奈,自责,无力,全部一股脑儿倾泻给这些让她恨,让她觉得无奈,让她觉得自责,让她觉得无力的人。
至于影响是什么,女主不可能是一点都没有想过的。
但她没办法:生前无处发泄,死前希望全都发泄出来。
我确实觉得这部片子不是来单独评论某一个角色的,撇开那些犯罪必然要得到法律制裁这样毋庸置疑笔直的三观外,13个人的反应,是否可以说,从他们的角度,都是正确的呢?
如果因为汉娜是死了的人所以她的背景,她的遭遇被放大和看到,那13个人是否也有情有可原,事出有因才做出种种现在大家觉得鄙夷的动作?
是否也要当13个人中继续死人,大家的苛责又会推给剩下的12个人,或者扩散给更多人?
这样讨论下去是没完没了了,最后大家都是可怜人。
我觉得这部片子的看点不在13,而是在看完所有reasons后,你会思考“WHY”:当你的朋友向你申援的时候,你发现了吗?
WHY?你是选择帮助还是无视?
WHY?你会申援吗?
WHY?你如何期待他人的?
WHY?你准备好被申援和向他人申援了吗?
WHY?你准备好你做出任何反应后得到的反馈了吗?
WHY?我确实认为没有人是能够百分百准备好或做好每一次的反应的,所以不能这样就觉得一些人冷漠或者一些人敏感,有些人确实是反应没那么快,属正常。
我也确实希望大家都能持续的反思和准备,大概,我们总希望,结局总能越来越好,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对吧。
该剧根据2007年获得纽约时报最佳销售奖﹑Jay Asher所著的同名小说改篇,故事讲述一个少年Clay(Dylan Minnette 饰)在某夜收到一个鞋盒,内里装着自杀﹑已故的女同学Hannah(Katherine Langford 饰)的录音带。
录音带中有指令,要把录音带从一个学生交到另一位手上,以向12位同学,用13个原因解释他们在她的死亡中,有着甚么身 份,以及她为什么要自杀。
Brandon Flynn饰演Justin,饰演一个篮球员,有着星级的实力,但亦有星级的自大﹑Christian Navarro饰演Tony,一个孤独的人,不过他会为正确的事站出来﹑Alisha Boe饰演Jessica,Hannah的朋友,直至一次恶性的吵架而分开。
Justin Prentice饰演放纵风格的Bryce,有着好看的外貌﹑Devin Druid饰演Tyler,喜欢拿着相机的摄影师﹑Miles Heizer饰演Alex,会自省﹑带艺术气质﹑有丰富情感。
Ross Butler饰演Zach。
Derek Luke饰演Hannah的辅导员Porter先生。
Kate Walsh饰演女主Hannah的妈妈﹑Brian d’Arcy James饰演Hannah的爸爸,是位药剂师,有自己的小生意,但在女儿之死后,他把自己沈醉在工作及保持自己的店子免被竞争对手压垮,并以此逃避丧女的现实。
Amy Hargreaves饰演常规角色,男主Clay的母亲Jensen女士,她性格爽朗﹑与儿子关系密切﹑富同情心及关心儿子,不过在Clay口中则称她是「直升机家长」(形容这些家长会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子女四周,随时空降帮子女解决问题)。
不过这位身为公正的律师,对待儿子时的确少了一份客观。
本剧改编自Jay Asher 2007年的同名畅销小说,小说曾获得纽约时报最佳销售奖。
直面了高中生活的黑暗面,欲望嫉妒,校园暴力、自残自杀、性侵及环境的冷漠 ,作者将一起自杀事件引起的痛苦描写得丝丝入扣,令人哀叹,令人感同身受。
故事讲述了故事讲述一个少年Clay在某夜收到一个鞋盒,内里装着自杀﹑已故的女同学Hannah的录音带。
录音带中有指令,要把录音带从一个学生交到另一位手上,一共12位同学,用13个原因解释这些人在她的自杀中起了什么作用以及她为什么要自杀。
剧情环环相扣,欲罢不能。
故事的主角汉娜,只是一个普通的高中女生,但她所经历的伤害与挣扎,其实是许多青春期男孩女孩的心境和写照,所以会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
或许,你也曾像汉娜那般孤独徬徨无助。
这本小说曾在校园及文化教育圈内引爆话题, 感动了无数的老师学生和父母。
引人思考,发人深省。
昨天看完《十三个原因》第一季,带着压抑的感觉睡下,今早醒来看见菲妥妥自杀事件,心里更是有种说不出的滋味,这样的事情其实每天都在上演。
女主Hannah善良开朗,对爱情充满期待,对待每个朋友都很友好,但内心敏感脆弱,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Justin眼睁睁看着Btyce群发照片,成为导致Hannah自杀的第一个原因。
看似混蛋,但随着剧情的深入,我们会发现他也有他的无奈,原生家庭的不幸和Bryce对他的帮助,造就了他软弱的性格。
前闺蜜Jessica对爱情过高的期盼和一些看似幼稚的误会导致了这段关系的分崩离析,也在无形之中为自己后来的遭遇埋下了伏笔。
Alex作为Hannah和Jessica的共同好友,为了挽回自己与Jessica之间的感情,想了一个许多青春期少年都会想到的办法,但他却忽视了两个女孩的友谊和无辜被牵扯进来的Hannah的感受。
Tyler喜欢Hannah,跟踪偷拍她,想留下Hannah最完整的生活状态记录,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没有意识到自己对Hannah造成的巨大恐慌感。
Courtney原本想要帮助Hannah,却因为被Tyler拍到了接吻的照片,为了保护自己和两个同性恋父亲不被非议,撒下了一个过分的谎言。
Zach作为一个几乎完美的男生,早已习惯了被周围的人友好对待,所以当Hannah强硬的拒绝他的帮助之后,自尊心深受打击,做出了一些幼稚的行为,他也没有想过自己小小的举动对Hannah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
……手机码字有点累,不一一赘述,但总而言之,这部剧中的大多数人,在听到录音带之前从来没有意识过自己的行为会被称之为“霸凌”。
而除了这几个主角,更多的“帮凶”可能也会觉得自己只不过是跟Hannah开了几个没有恶意的玩笑。
看剧时开着弹幕,“女主也太玻璃心了”、“为了这么点小事就自杀,不珍惜生命”……这样的评论从始至终都没有消失过。
是啊,谁没有被开过几个过分的玩笑呢。
如果换个内心强大的人经历这些事情,或许也只不过是多年以后的饭后谈资。
但女主的脆弱敏感不应该成为悲剧的背锅侠,内心强大的人也不应该理所当然的接受这样的“不愉快”。
悲剧发生时,没有人十恶不赦,也没有人是无辜的,压死骆驼的,不只是这十三根稻草。
热点事件发生时,网友们隔着屏幕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争论着事情的对错,每个人都在做着自以为正确的事情,但大家似乎都忽略了这个世界大多数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
社会风气越来越浮躁,虽然带着善意对待别人也不一定能收获好的结局,但我仍希望自己永远不要成为伤害别人而不自知的杀人犯。
不要用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别人
High school world. Small world. People can get destroyed by stupid fuckin lists and rumors. But That's real. Who could blame them for that. Someone like Alex... Fuck. Even some quiet guy like ClayClay和Hannah在天台上看月食的那段…damn it got me so hardSorry but Hannah和courtney的那段好有感觉…guess I'm a stalker as well我服了clay这是要干嘛啊?
rebel against Tony??餐桌对话话里有话笑死我了越来越对tony好奇了who the Fuck r u seriously stalking everyone((By sending that nude Tyler around?? The fuckZack is really straight and nice... And always confesses And speaks up for someone. Marine biologist lol.. I don't think he did anything so wrong really. But i could also understand why Hannah felt that and put him in the tapes tho it's kinda unfair.And clay blaming Zack? LOL HISTORICALE8 哇那个我忘了名字的fuckin gay poet is really disgusting man. 好爹好装好自私自利的一个虚伪空心男 ewAnd Wtf is wrong with Justin ()family shit again? Give me a break最恶心的是那个虚伪bitch courtney黑色蕾丝内裤那首我真的有点喜欢了…最后clay saying i like her poem But I'm not sure if i would like to hang out with her DAMNNNN.. You're the one who draws cute little bunny for her!!最后再感叹一下Clay&Hannah真的太可惜了…再次感叹怎么会有到了那些步都如此不主动的男的。。
r u dumb??And Tony's a fuckin legend. The handles...goddamn(clay爬上去,不对是被拽上去之后直接变超雄那段真的笑死我了)
13 Reasons Why,一个女高中生,割腕自杀了。
在她自杀之前,她录制了13盘录音带,描述了自己为什么选择自杀的理由。
看完最大的感受,是要尊重女性,要支持女权,姑娘们太不容易了。
当时去豆瓣瞄了下影评,觉得中国的姑娘们更可怜。
男孩子成长一路,也会有各种乱七八糟的糟心事,抽烟喝酒赌博沉默网络,堕落的诱惑非常多。
可比起女孩子,更主动,更安全。
“性骚扰”这个话题很严肃,也沉重,但它又极现实。
以前好像没认真注意过,作为男孩子,被侵犯的概率要低很多。
姑娘们则不同了,搭公交被人乱碰一下,人群里被人捏一下屁股,真是恶心又可怕。
作为男生,不太能理解这种“骚扰”的严重程度,好像没什么大不了的,似乎还有点魅力体现的感觉。
如果自己在公交上,有人摸摸我大腿,在人群有人捏捏我屁股,应该不会有太大的抵触,轻一点别弄疼我就好了。
男人不太担心这类“骚扰”。
但作为女性,无论什么年纪,这种“骚扰”都是十分可怕且作恶程度很高的。
豆瓣有条影评,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影评人写的:“一帮中学生每天装成熟,真矫情啊。
就那么一点点破事,还自杀,自杀完了还弄个录音带,说白了吧,就是学业压力不够大。
就这帮孩子放到中国,不要霸凌,老师拍一下桌子说你站起来,就都吓尿了。
没有一个活得过一周的。
这剧和小说典型的投机,青春片和悬疑片的结合的一个新花样,还总显得想有个大阴谋。
”这种看法很常见,部分家长们的真实感受。
被强暴到底是多沉重的打击?
不同性别,感受不同吧。
男性,其实缺乏对这种感受的理解,所以有人觉得“如果被强暴了,无法反抗,就享受它”——这当然只是夸张的打比方,可女性应该只有很少的人会如此天真。
我有个朋友讲的很酷,女性遭遇被强暴,就像男人JJ被剁掉一截去。
真的有女性,从此抗拒“性经历”,跟自己的伴侣都不能,一直走不出来。
中国的家长、老师,不太擅长关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的,拍一下桌子怒吼或者直接给几巴掌,课业压力大,姑娘们不敢喝酒,当听话的乖乖女,一心扑在学习上,就不会给不良少年施暴的机会。
但这种“堵”,真的是中国教育制度的优点吗?
不一定吧。
看那个剧过去很久了,可经常想起来,一切发生的其实很自然,很真实。
我们身边有太多类似的东西,只是被掩盖住而已,因为真相爆出来会有二次伤害。
但遮挡住事实,却弥补不了当事人受的伤害。
就慢慢理解了Lady Gaga的公益多有意义。
太多姑娘,经历过性骚扰,但碍于各种理由,只能默默承受,不敢声张。
作为男性,在对待“行骚扰”这方面,确实不能理解女性。
无论什么时候,听到有女性倾诉“性骚扰”相关的问题,一定不要想当然得觉得“这没什么”。
对于女主角Hannah,我是非常熟悉的,熟悉到像看着一个朋友死去,像看着平行空间的一个自己死去。
汉娜们是漠漠世界中的一撮少数,基本上都在小心翼翼地对外界隐藏自己的drama和敏感。
有些人平顺度过了人生,只是剧中的她比较不幸,一系列事件的连锁反应导致她尚未成熟的心智被外界理所应当般的暴力残忍摧毁了。
死亡从来是个惊人的话题,尤其是年轻人的自戕,仿佛总是值得大家去反复扼腕叹息,再三咀嚼。
(譬如最近林奕含的事件发酵开之后,惊觉她与Hannah具有些微相似之处)然而我想在Hannah或林的眼中,死亡早已是一个常打照面的故人,是思索自我存在绕不开的核心之一。
看客罗唣着指点出她们“本该”做出的更优选择,殊不知我们站在生与死的两端,很可能互相以为对方是那个“想不开”的人。
另外,看客谑笑着评一句“看来美国高中作业太少”“自杀的人都是因为不坚强,淘汰是活该的清理基因”,便引来一些心领神会的赞同与追捧……在这点上不得不承认看客们的伟大之处了——任何事情到他们口中都被消解了原本的意义,任何严肃、悲剧、崇高、警醒在他们手中都被举重若轻地变成了笑话。
我是一点都不觉得这部剧很可笑。
也不会评断现实生活里任何一个选择死亡的人是“愚蠢”甚至“活该”的。
毕竟连加缪也要说只有自杀是唯一严肃的哲学命题。
我甚至不认为死亡可以通过某个“更好的选择”避免掉——这似乎就像剧中Clay痛哭流涕的后悔一样毫无意义。
好比剧集看似鸡汤的结尾告诉我们:Do the right thing! 但这所谓正确的选择在实际操作中完全难以估量,难以践行。
更何况,在Clay品鸡汤的时候Tyler已经拿起枪准备要杀掉他们所有人了。
所以或许大家都应当少一些傲慢,我们面对的人生不是一道拥有最优解的题目,已存在的才是唯一的答案。
我们现在活着也并非由于我们内质的优越,而仅仅因为我们恰好不是那个悲伤、孤独又特别特别倒霉的Hannah,因为我们幸运地没有成为一个正在受苦的人。
感同身受更是不存在的。
被定义为精致利己主义者的Courtney和Ryan之流最终也没有被Hannah的诉说真正震颤到,只是为了上大学可能受影响而惶惶不安。
校霸Bryce大概更不会在意了,顶多因为惹了麻烦而气愤一阵子。
毕竟权力就是如此美妙,站在食物链顶端的人通常是不太会具有同理心的,不能说他品性邪恶(毕竟还会细心帮助朋友Justin),只因在权力光环下平顺的人生经验使用来约束“下等人”的道德观对他来说不过只是个玩笑。
也许是瞄准青少年的爆米花小说影视塑造了太多谈情说爱顺便拯救世界的高中生形象,有时候我们会对“高中”这一阶段在人类社会中的真实面目产生瞬间的记忆空白。
而事实上,过剩的自我意识与荷尔蒙,盲目未知,鲜明的阶级与圈子划分才是主旋律——哪怕身处美帝看似梦幻的高中体制当中。
Hannah永远无法成为一个轻盈的人,她永远不可能轻松地说着:“人性中的道德感是一种义务,而我们必须赋予灵魂以美感。
”她就是那个没有优越条件的普通姑娘,天然的cynical使她遭逢不顺便总是要去怀疑身之所处的这个世界,就像一个够忧郁但不够聪明的哲学家。
她曾试图写下点什么,可她不是精明的Ryan,也无人能引导她借此增加上大学的“筹码”——结局也显而易见,按照这个趋势能进入优质教育的必然是Ryan而不是真正有天赋的Hannah。
Ryan毁掉了Hannah原本投向文学的依靠以及“优质教育”的微茫希望,残酷地使她发现她的心血不过成为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垫脚石,沦为众人的笑柄。
而最终她被强奸的经历见证了Bryce的为所欲为。
在这个阶级社会中,高中不过是一个缩影,一次预演。
这个近乎完美的“民主制度”最终也会如此“公平”地筛选掉她,让Bryce等人笑到最后。
最终杀死Hannah的,早已不是没有同伴的孤独感、造成错误的负罪感、被喜欢的人放弃的无助感,甚至不是强奸带来的痛苦和羞辱。
而是这一系列事件叠加在她敏于思索却不堪重负的心上,让她以为自己看到了“世界的背面”。
她认定自己洞彻了某种残忍的法则——这自然也是旁观者们无法体会的,无力回天,没有任何希望……用什么形容词我们都无法感同身受。
弄丢钞票的意外推了她一把,于是乎Hannah给了自己最后的选择——其实在那个关头,不如说是她想要再次验证自己的判断——她去向她眼中规则的守卫者MR. Porter求助了。
而实际上,她并不想求助,她只是在在为自己的判定找一个最后的支撑点。
她从来不是盲目的,drama的,而是一直在深思熟虑,在生与死之间举棋不定。
我们局外人永远也弄不清楚这微妙的一瞬间会发生什么,这根稻草可能是弄丢了一整袋钞票,也有可能反过来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拯救……然而她是那个唯一的不幸的Hannah,没有奇迹发生,她拥有了自洽的死亡哲学及逻辑,自杀是她唯一的选择。
就像林奕含的书写一样,Hannah的录音带里没有一点治愈,只是一句又一句对她死亡哲学的自证,揭露着她活着的时候无力指控的罪恶。
她最后的仪式。
但到雪崩时,每一片雪花都不会知道自己有责任。
想分享一个真实的我几乎可以触碰到的故事。
看完十三个原因已经一周多,然而最近时常会忽然想起它,一些片段会突然脑海盘旋挥之不去,有时候甚至背脊一凉觉得非常eery。
今天登陆facebook,突然发现一个好朋友在发他朋友的合照,hashtag RIP,我心头一紧。
再一细看,他的朋友自杀了。
翻阅了他和他朋友的facebook,发现有时候现实和虚构相似的可怕。
这是他离开之前在facebook留下的最后一条长post:
文字里有绝望也有释然。
读起来像是oh he went to a party and didn't like the people there, big deal.却字字泣血。
永远没有人能够体会另一个人的痛苦。
Post的一楼是在他自己在15个小时后的回复,从第一句的恐惧到最后一句的决绝,是他临死前最后的一口气。
这15小时内是否有人向他伸出过手,pm过他,打过他的电话,敲过他的门,找过他,联系过他的亲人朋友,无从知道。
但在这个他用来最后呐喊的社交平台上,这15个小时,没有人给过他回音。
还看到了他妈妈在他脸书上的留言,正式通知他的朋友他的离开:
一个母亲在脸书上看到儿子的遗言,然后在脸书上向他的“friends”们宣告他的离开。
再没有比这更残忍,荒诞,让人心痛的事情。
他另外一个好友今天的post写,这个男孩自杀的那天发了100张他生命中让他开心过的人的合照。
与13盘问罪的磁带相反,他选择再次和他生命中的美好告别。
如他所说,对于这一小部分给他快乐的人,he is sorry.心中是堵的。
最近还和朋友聊起过,包括自己在内很多体面善良的人,也都在年少时候作为孩童做过极恶的事,或者旁观着极恶的发生,那些事大概永远都无法忘怀。
小学时候大家一起欺负过的那个学习不好家里条件又差的女生,中学时候一起和朋友喊过娘娘腔并把他推倒在墙角的男生,不求他们宽恕,只求他们安好。
而更有很多人在阴暗的地方慢慢崩溃,我们的日常可能是扎在他们身上的刀,我们的笑声可能是他们的撕心裂肺。
他们就像我们每日走过路上被一脚碾过却毫无觉察的昆虫,或者是我们随手扔掉的塑料袋噎死的飞鸟。
每天看看新闻,这个世界已经早已恶意满满,人心惶惶。
只希望自己能够竖起耳朵,仔细听到身边那些无声的呼救。
2017年4月14日
看完心情很沉重。
看的过程中总是想到初中和高一的几次被别人伤害却得不到任何安慰,但看到接近结尾又发现自己完全记不得自己是否曾重重地伤害过他人。
现状就是每个人互相伤害着,各自孤立无援地承受着自己的痛苦,然后依旧彼此互相欺骗生活是自己想象的样子。
有人自杀,我们声称是他/她的选择,并试图脱离关系,甚至指责当事人。
直到一个死了的女孩留下了自己的声音,剧中的每个人都试图才真正去思考什么是真相。
曾经我也或多或少思考过死亡,思考过去死亡,我记得父母曾经很多次说“你绝对不能去做那种事情”,但有的时候我的确会坚定地认为自己活不过这一阵了。
最后活下来的人像攀上了山崖,浑身轻松,或许会开启一段不一样的人生。
但我不能从结尾感受到丝毫乐观。
看完了13 Reasons Why,两天,一口气看完的。
可怕的是,这些在很多人看起来很抓马很矫情的戏码,竟然跟我记忆中的许多片段完美的重合了。
剧中出现的每个人物,除Bryce外,都和曾经出现在我生命中的人或多或少的对应上,甚至包括我自己。
剧中的片段,也让很多似乎已经尘封的往事像幻灯片似的浮上脑海。
只不过,我的身边没有人因此而自杀,但谁又知道呢?
毕竟,「我和Hannah不熟。
」来说说我自己的经历吧。
我的小学比较特殊,不是按学籍招生而是从全市选拔,很多人冲破了脑袋想要挤进来。
在这个学校读书的人,至少有一半是官二代和富二代,平均素质和成绩在全市可以说是名列前茅了。
在那所学校,校园欺凌常在我眼前发生。
我的初中,是当时市区最好的初中,在那所学校里,我目睹过我所见过的最严重的欺凌,被欺凌的女生母亲甚至是当地教育局的工作人员。
我的高中,是省重点高中,在那里,欺凌同样时刻发生。
我的大学,是省里一所很普通的第三批院校,同样,我可以看见欺凌的发生。
我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常态,但事实是,从小学到大学,校园欺凌,都真真切切发生在我的班级里,我的眼前。
相比那些容易被发现的,生理上的伤害,我目睹的校园欺凌,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摧残。
他们一起嘲弄一个并不算熟识的同学,跟见了鬼似的避而远之,说一些道听途说甚至瞎编乱造的故事,辱骂、诽谤、推搡,跟Hannah的同学们如出一辙。
很多时候,这些行为在家长和老师眼中看来竟只是一种玩笑。
如果要说一个13 Reasons Why不够真实的一点,那么就是我目睹的被欺凌的同学,往往不像Hannah那么善良而有亲和力。
现实中被欺凌的孩子往往有着容易被攻击的弱点,也许他们的长相并不好,也许他们的动作慢半拍,也许他们的神态很木讷,也许他们的思维很奇怪……这些,是否能够成为他们被欺凌的理由?
或者说,当他们因为这些受到嘲笑和捉弄的时候,其他人是否觉得理所当然?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是吗?
只有完美的受害者才是合格的受害者,是吗?
时至今日,我常常会回想起那些被羞辱、被嘲笑的孩子,我能真切的看见他们耷拉着脑袋,涨红着脸,一言不发,试图摆脱这一切。
然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甚至每时每刻,他们都要遭到几乎所有同学的哄闹、推搡,更别提那些背后的诋毁和嘲笑。
他们的心中是悲伤还是愤怒?
他们是否曾经想过逃避这一切?
几年之后,同学们各奔东西。
我们也许仍会想起那些流言蜚语,但我们是否有一刻会好奇,那个曾经被人欺凌的孩子,现在过得怎么样?
不是每个被欺凌的孩子都是Hannah,那么多的欺凌也不可能都发生在同一个人的身上,正是这些戏剧化的、逐渐升级的欺凌一而再再而三的落在Hannah身上,才让她在最终选择了死亡。
但是,是不是没有人因此而死,一切就不曾发生呢?
或者说,是不是这些欺凌没有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把人逼上绝境,这些行为就是无伤大雅的呢?
是啊,如果Hannah没有死亡,如果Hannah没有录下那些磁带,那13个人何尝不是继续过着自己的日子?
他们送上Hannah根本不喜欢的鲜花,张贴各种思念Hannah的海报,搞纪念会,或许还可以办一个Party。
没有人觉得Hannah的死跟自己有半点关系,没人反思自己对Hannah多做了什么,或者少做了什么。
正如很多人评论的,这13个原因,每一个都是Hannah小题大作。
要是Hannah息事宁人,Move on,这13个人也许能过得更好,是吗?
从小,我就善于察言观色,知道通过自己的行为及该行为他人眼光中的评价去调整今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一定程度上,你可以说我为人圆滑,这注定了我绝对不会是被欺凌的一方,至少不总是。
我不是那个被欺凌的孩子,但我会不会欺凌他人呢?
我不敢说。
不过,哪个孩子的家长能够肯定,自己的孩子不是其中的一个呢?
正如Clay的妈妈担心Clay在学校受欺凌的时候,Clay却说,万一他是欺凌的那一个呢?
父母心目中听话、懂事、善良的孩子,怎么可能做出欺凌他人的行径?
所以,那些他们不愿看到的事情,他们永远不会知道。
正如Hannah的父母不知道Hannah为什么自杀,Clay的父母不知道Clay为什么心事重重一样。
而很多时候,让身边的校园欺凌持续发生的,不仅仅是欺凌的一方,也许也包括了所有目睹这一切的旁观者。
我不知道,那些曾经做出欺凌行为的同学们,现在过得如何,他们会不会像我一样,在某个时刻,脑中会闪现过那些场景或是那个女孩的脸庞,心中有丝毫愧疚,反悔当时的嘲弄和羞辱呢?
也许,他们没有。
但很多时候,很多事情,会让我想到他们,会让我心中有愧。
就如同Hannah留给Clay的磁带,让Clay陷入深深的自责中。
或许,我不应该把一个大家都很讨厌的人的丑事当作谈资分享给我的朋友们;或许,在没有人的时候,我应该稍稍遵照我自己的良知,和那位被欺凌的同学多聊聊。
但事实上,不该做的,我做了,该做的,我没做。
放心,我当然不会深陷其中。
但是,我对于很多人的无动于衷感到担忧。
正如很多人所说,这些所谓的欺凌在校园生活中再正常不过了,但这真的是小题大作吗?
近两年在媒体中,校园欺凌导致学生自残、自杀的案例随处可见,这还不包括那些对孩子造成心理阴影甚至诱发心理疾病的。
我不知道,我身边那些遭受校园欺凌的同学是否曾经自残或者有过心理阴影,但我可以肯定,在那样一个每天让他们窘迫不安的环境中生活,他们绝对称不上身心健康,而他们,很可能不会跟学校的老师和他们的父母提起半句。
这些事情,是学生父母和老师都不愿看见的,也许,他们这辈子都无法知道自己的孩子、学生曾经在班级里遭遇了那么长时间的折磨。
但是,这些事情并不是不曾发生。
校园欺凌,正如13 Reasons Why所描写的那样,也正如我亲身经历的那样,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发生。
也许,这些校园欺凌没有那么严重,也许,受欺凌的孩子最终能够撑过去。
但是,那些看似抓马、残忍的桥段和那些看似小题大作的反抗,每天都在上演,而你看似天真无邪、聪明伶俐的孩子或者勤奋好学、文明礼貌的学生,很可能就是校园欺凌的施暴者、受害者,或者,旁观者。
青少年们过于dramatic的世界。
就,很一般。
实在太喜欢也太心痛了。看完也明白为什么很多美国家长反对给孩子看这部剧了,可这分明就是北美年轻人弊病纪实集锦,这13个原因只是放大了这些病症罢了。
这些孩子熬过高中到了大学经历完这段情绪动荡的时期就会好了,汉娜死得可真不值——这真的是这部电视剧孱弱的文笔所表达出来的
立意还是挺好的,只是故事过度戏剧化(尤其中间几集实在太疲弱)为了悬疑而悬疑反而削弱了最后两集的感觉
我很明白为什么有些名人站出来攻击这部剧 我觉得原著有几个致命缺陷:1 自杀不是缺少爱 被不公平对待 而是心理、大脑出了问题;如果12位同学老师都做了对的事 汉娜不会自杀吗?不是的 没有人生是完美的 当汉娜自己觉得不被爱时 再多爱都不行 2 同样体现在自残同学最后主角对她友好 却依然没有专业帮助
怎么会有人喜欢男主这么懦弱的男生,连喜欢一个人都不敢说出口,等人家死后还假装一副自己最伟大自己最公正的模样去跟别人讨回公道,伸张正义。更无语的是Hannah,Sheri,maybe Skye likes him too,这些女生眼瞎了吗?除此之外,从其他的讲高中的欧美片和美剧来看,国外的高中就是这么个吊样。女主未免也太玻璃心了吧,除了自杀逃避现实以外,根本没有其他方式治愈自己。第十一集录给男主的那个带子里还堂而皇之的说出根本不想男主走这样的话,明明就是自己把自己作死的。整部剧都三观不正。
前几集只觉得Hannah或许是个容易悲观又敏感的女生,结果看到后面整个人都很崩溃...High School 在我记忆里真是个相当可怕的地方,你的朋友你的家人你的老师都以为你只不过是度过了很普通的学生生活,只有你知道说那是幸存也不为过。
3.5星,前十二集都一直觉得男主作,女主也作,纯粹是把自己作死的。不过大结局那几场戏还是挺震撼,让我这个对“强奸”“欺凌”“自杀”不以为然的人也肃然起敬了。
看了有的短评之后觉得,也许是文化差异差异造成很多人觉得故事纯粹是闲的蛋疼。中国式抗压能力真强。毕竟我们要为生活中房子车子,这个那个面子已经耗费太多精力,所谓自我个人的精神层面需求已经被无限压缩了。直至为了物质生活可以放弃精神需求,有点悲哀。
拍给青春期少年看的,浮于表面,一点都不抓人,三集就能讲完,拍了13集,浪费时间
垃圾无聊
朋友說 美國高中生就是太少作業了才這麼多事 國內就沒這麼多抓馬 我心想 are u fuckin kidding me
千万不要看,完全浪费时间。
前面几集还不错。特别是Jessica这集 讲友情的 太真实了!后面拖沓的不行,越来越gossip girl的节奏。。男主帅到没边,随时和女主眼交,三星都给他!爱死他了!不大同意剧里传递的价值观。能不能教人自爱和自我保护,而不是把自己生活的一团糟都赖在别人身上,道德绑架所有和你接触过的人?遇到他们和他们发生各种恶心的事情 是不是你自己也有问题呢?遇到事情是不是可以告诉下父母 老师 或者报警呢?这么智商被动又感情饥渴的人 真的无法说什么了。最后一个带子竟然给心理医生。are you kidding me? 这就好比 医生没治好病人死了 病人到头来道德谴责他们 和医闹什么区别?以后谁还去当心理医生。女主全程既当婊子又立牌坊。纠结分裂的不行。几次三番被伤害还去找这些人玩 大写的无语!!
想起东野圭吾的“11文字の殺人”,井上厦的“12人の手紙”,而Hannah的13个自杀的理由,则是:17岁,本应卜卜脆,而她身边的同学朋友却纷纷视而不见转身而去,她又偏偏无法改变无法阻止。
高起低走 索然无味 磨叽 一季也就是csi一集的进度
太难过了
看的我全程冷漠,虽然演员颜值高,演技也还可以,音乐也好听,但节奏太拖沓了,大概过了青春期就不适合这种片子了,另外理解这种主题编剧有苦衷,不过全部的角色都塑造得让人喜欢不起来也是本事了
3.5,拍摄其实是很杂乱无章的,白瞎了结构清晰的剧本,不过制作还算精良,然而现实比这还残忍千万倍。这种剧放在你国的评价竟然是讨论女主婊不婊哪个男主帅青少年就是whiney little bitches,真你妈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