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开场的跨海攻城战以爆炸、火攻、箭雨和肉搏的密集冲击拉开序幕,将观众瞬间拉入冷兵器时代的残酷战场。
战船全速冲刺与城池陷落的场景,展现了雷德利·斯科特对大规模动作调度的掌控力。
路奇乌斯 罗马竞技场的角斗戏码血腥升级,猛兽撕咬、断肢特写、骑犀牛对战、角斗船战等猎奇设计令人肾上腺素飙升,猎奇性与暴力美学并存,符合R级片的硬核定位。
阿卡修斯 角斗规则延续前作的“至死方休”,主角汉诺(或卢修斯)从被迫厮杀到反杀求生的过程,既凸显个体的求生意志,也暗合罗马竞技文化的野蛮性。
马克里努斯 丹泽尔·华盛顿饰演的政客马克里努斯成为亮点,其“奴隶的自由是拥有自己的奴隶”等台词直指权力本质。
他利用角斗士作为政治筹码的设定,映射了罗马帝国权力阶层的腐败与权谋。
作为前作主角马克西姆斯之子,卢修斯从贵族沦为奴隶,在角斗中觉醒并继承父亲遗志,其复仇线虽被诟病仓促,但“棋子变棋手”的转变仍具戏剧张力。
主演保罗·麦斯卡将卢修斯从天真到坚毅的转变演绎得层次分明,其面对爱人惨死时的绝望与角斗中的爆发力可圈可点。
马克里努斯一角凭借阴鸷气场与复杂动机成为全片最具记忆点的角色,华盛顿的表演被赞“为续作注入灵魂。
谈罗马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
我最早对罗马的印象的确是不太好的,直到前些日子我依然还是对罗马有一种好大喜功的偏见。
当然,无穷无止的角斗士表演、毫无人性的对异教徒的压迫、血、黑……这些构成了我对于罗马的原始的质朴想象。
但是问题来了:真实的罗马的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我又重新阅读了一些资料,发现谈罗马,有必要把罗马的早期和中晚期进行一个泾渭分明的划分——即早期的罗马实质上还并没有出现后期的穷奢极欲、享乐主义盛行的毛病,甚至可以说是截然相反,质朴、务实是出身于贫瘠山区的罗马人的性格特征,可是随着版图的不断扩张、暴发户一般的罗马人并没有在希腊艺术的基石上做出重大改进(比如谈悲剧史,厚重的希腊部分之后是薄薄的罗马部分),虽然在地理上成为帝国,可是在文化上的贡献值得商榷。
当然不能否认,比起希腊来说,罗马的确更像是一个人类世界中所能打造出的天国——今天的“罗马人”依然有理由还这么坚信着,但问题在于,如此庞大的帝国为何在帝国的中晚期又变得羸弱不堪、难负重任呢?
换句话说,古罗马帝国的毁灭到底是必然的,还是不必然的?
首先蓝古罗马的经济生产方式,早期的农兵合一的生产方式很快在其时就被他们给抛弃了,从农耕经济转变为了掠夺性的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今天似乎很难以想象,可在彼时古罗马的确在相当长一段时期是要依靠不断地出征、抢夺来维持庞大帝国的运转,掠夺,放在今天既野蛮也不可能。
那么罗马的衰亡的核心原因是什么呢?
自诩为战神后裔的罗马人到底是如何看待他们这个时代和人生的意义的呢?
有一种观点指出,罗马人通过不断地杀戮和流血体验到了自己生的快乐,在这种流血之中他们仿佛离死亡最近,同时也恰恰使得他们从心理上战胜了死亡,——“看!
死亡并没有什么可怕的!
”面对死亡,罗马人给出了他们既看似天真幼稚,又似乎豪迈不屑的回答。
罗马人,你是成熟还是幼稚?
我觉得可能很多人没有看懂《角斗士2》相信很多人都对丹泽尔华盛顿的角色马克里努斯最后为什么冲到两军阵前颇为不解,觉得好蠢,是一大败笔。
我想给大家一个不一样的视角——以身入局,胜天半子。
建议大家首先放弃所谓罗马历史对标的这个人物最终称王的这个问题,因为这部影片毕竟只是借用了一些历史人物关系讨巧偷懒创作,不必由此确定他的心理就一定与某个历史人物完全一致,这个人物的塑造确实可以很自由。
那么,接下来回想马克里努斯这个角色的言行,他不止一次提到,战胜敌人不要成为敌人。
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哈,别挑,拱手!
公主的死,你再回想下,当他站在竞技场的中心等待被处决时,她其实很平和,他并没有表现出担心儿子也死掉的恐惧。
要知道从我们表面知悉的信息看,她并不知道军队已经被调动,绝地反击将要开始。
他给儿子戒指是为了认亲?
你有没有想过,这枚戒指其实是兵符?
马克里努斯是知道王子身份的,他完全可在任何机会下除掉他,他为什么没有这么做?
他甚至可以收买一个奴隶角斗士放在王子身边随时动手,他为什么不?
而偏偏却有个队医照顾王子?
要知道这个队医知道他是王子的时候瞳孔都没放大,是你你不惊讶吗?
国王问马克里努斯必须杀了公主吗?
他说必须死,否则骚乱不断,但他很清楚,只要公主一死,就真的乱了。
那他不是应该要么准备好跑要么随时准备杀唯一王位继承人?
他怎么这么老谋深算,却上演往两军阵前逃跑的戏码?
他的箭射向了公主,却没有射王子,为什么?
他真的只是为了乱吗?
他的目的真的是乱了罗马?
他也能背出王子背的“诗”,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是止戈,是和平。
他真正的恨究竟是恨罗马还是恨战争?
马克里努斯是角斗士出身,最后决斗,他的每一刀都扎在铠甲上,且没有刺透铠甲,他只会扎这一个技能吗?
这一切都好蠢是吧?
但你换个视角,如果公主和马克里努斯都在为新王登基而献身呢?
马克里努斯说了,光有血统那是不够的,差什么?
差平定暴乱平定纷争平定权斗的能力和功绩呀!
那么,我,马克里努斯在两军阵前,为你完成这最后一步!
诚然,影片的叙事,结构,节奏,尤其是结构,太差劲了,所以没有完全表达出想要表达的东西来,观众的满意度就非常的低。
但如果你意识到了这部戏的主角其实可能是以身入局的马克里努斯,有些不足你多少会原谅些。
【深度解读】24年后,《角斗士2》实现了质的倒退【海边放映室】_哔哩哔哩_bilibili(视频首发于b站,以下为文字稿 ) 文/沐见汐大家看完《角斗士2》后,是否也有这样的疑惑:主角似乎缺乏亮眼的记忆点,故事也缺少那种荡气回肠的力量,尽管它有些类似第一部,但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劲……如果你和我一样陷入这种迷茫,那恭喜你点进了正确的视频。
今天,沐见汐将与大家一起深入分析,这部续作究竟哪里出了问题——在看完《角斗士》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把这部2000年出品的影片视为教科书级别的电影。
所谓“教科书”,是指它具备了三个特点:首先,影片的质量堪称上乘,其次,它的优秀之处可以被细致剖析;最后,它的拍摄技巧与结构安排,至今仍能为后人效仿。
与此相对的,比如《宇宙探索编辑部》《2001太空漫游》还有今 敏创作的影片更像是被电影之神亲吻过的“神作”,个人会更推荐大家去感受帧与帧之间奇妙的化学反应,而非过度解构其背后的逻辑。
于是,时隔24年,当我在东京电影节看到《角斗士》的续作时,尽管我尽力提醒自己保持理智降低预期,第二部依然让我失望至极,尤其作为“教科书”的致敬或者说模仿作品,这无疑是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的失足之作。
有些人或许会将问题归结于第一部中罗素·克劳和华金·菲尼克斯的表现太过精彩,使得后来的演员无法超越。
但我认为,影片的根本问题不仅仅在于选角或演技,更深层的症结在于剧本的粗制滥造。
主角设计的失衡首先,人物设定的问题尤为突出。
在第二部中,编剧显然试图模仿第一部的叙事框架,主线剧情围绕着第一部结尾幸存的Lucilla的儿子Lucius展开,讲述他从北非奴隶身份一路战斗,最终成为角斗士,在罗马斗兽场决战、复仇并重建罗马民主的故事。
因为原名非常拗口,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将这些角色简称为鲁妈、小鲁、卡将军和商人老马。
如果我们对比第一部,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事实:原本作为正义化身的角斗士Maximus,由两个人物——小鲁和卡将军——的形象共同承载。
这自然而然地就解释了人物形象不够丰满的问题。
保罗·麦斯卡饰演的小鲁,是Maximus的亲儿子、皇位继承人,虽年轻气盛,但无论是战斗力还是指挥力都显得稚嫩。
影片通过多次台词强调小鲁“不是将军”,这一设定无疑削弱了他作为“正义英雄”的立足点。
而这一点,编剧恰恰用佩德罗·帕斯卡饰演的卡将军来补足了。
他也因此成为了整部影片最尴尬的角色,也是编剧无法掌控的一个角色——因为他比小鲁更像Maximus的化身。
他性格英勇,既有军人的威严,又具备对人民的同情心,深得人民爱戴,甚至编剧还把他与鲁妈写成了夫妻关系——但只可惜,他并不是主角。
这样的设定使得卡将军成为了影片中的“最强辅助”,然而作为配角,他的形象远远超过了应有的范围。
最终,编剧不得不让这两位角色“自相残杀”,用一种略显牵强的方式解决了这一矛盾。
【 “其中之一必须死于另一个之手,因为其中一个生存的时候另一个就无法生存”。
】于是,我们看到在影片开头匆忙交代的夫妻关系,然后卡将军在混乱中刻意大吼一声,小鲁的老婆应声倒地,给了小鲁想要杀死卡将军的由头。
但卡将军和小鲁又都是Maximus的两个正义化身,怎么能真的让一个杀掉另一个呢?
于是,我们又看到,两人干架干到一半小鲁就原谅卡将军了,然后啥也不做,等着禁卫军把卡将军射成筛子这样非常迷惑的情节……回忆至此,我只心疼佩德罗·帕斯卡,老daddy把孩子拱上位后,又又又把自己给献祭了……更可恶的是,此时影片已经没有篇幅来展现小鲁身为皇子的觉醒和意志了,使得这个角色、甚至是整部影片,沦为了为爱人复仇的戏码,而不是轰轰烈烈的“王子”复仇记。
反派的双重拆解第一部中,华金·菲尼克斯饰演的Commodus是复杂而成功的暴君形象,他那种乖张暴戾、渴望爱却又剥夺爱的矛盾心理,成就了一个经典的反派。
而在第二部中,他的角色同样也被一拆为二。
双子皇帝中的哥哥Caracalla终日沉溺于男色,最好的朋友是一只猴子,情感方面畸形且软弱,在政治上比较依赖于弟弟,更容易被影响;相较之下弟弟Geta更具手段和抱负,喜欢血腥暴力,是角斗的忠实爱好者,享受掌控生死的权力。
但没有爱维系的亲情,风一吹就散了。
编剧通过商人老马来制造两人间的猜疑,让弱势的哥哥杀死难以控制的弟弟,之后,哥哥的性命就任由野心家老马来处置了。
虽然两人性格迥异,但最终的冲突却显得无关紧要,反而缺乏了第一部中Commodus那种强烈的个人魅力和复杂的心理刻画。
再加上兄弟反目早已是观众能够预料到的情节,薄弱的戏剧张力使得反派的威胁显得不值一提。
另一方面,两兄弟的“反派”地位又是让位于丹泽尔·华盛顿饰演的老马的,因为他才是最终将与小鲁展开决斗的宿敌。
老马的角色与第一部中的前角斗士Proximo颇为相似,他们的命运同样因贤帝Marcus Aurelius的统治而发生了根本改变。
角斗士可以因其仁慈而获得解放,但奴隶却始终背负着“奴隶”的标签。
因此,前作中Proximo愿意舍弃生命帮助Maximus革命,在本作中,老马费尽心机爬上政治顶峰后,在“长坂坡”与正统继承人小鲁决一死战。
如果要选出《角斗士2》中最佳角色,那必定是老马了。
无论是否是在自己的表演舒适区内,丹泽尔·华盛顿对这一角色的精准诠释,毫无疑问超越了其他演员的表现。
丹泽尔·华盛顿在台词的节奏感和语气的运用上,展现出一种谦卑的盛气凌人;他的表演,简直将片场的氛围掌控得游刃有余。
在操控Caracalla的场景中,他的步伐如行云流水,而坐在一旁的弗莱德·赫钦格则显得僵硬、呆滞,二者形成了鲜明对比。
而在与同为老戏骨的蒂姆·麦克纳尼的“上门讨债”戏中,老马与元老院代表之间的微妙互动更是堪称精彩。
麦克纳尼伸手欲求宽容,而华盛顿则不疾不徐地伸手做投降状,令对方不知所措,最终又配合台词,主动用肢体接触化解尴尬局面。
这样的细节,远比影片最后所谓的水中角斗高潮更加引人入胜,也更能展现出演员的深厚功力与影片的整体水准。
女性角色的倒退最后我们来谈谈鲁妈这个本作最令人失望的角色。
她作为《角斗士》第一部中的“前朝元老”,偏偏遭遇了最为暴力的改写。
在前作中,鲁妈可以说是幕后关键人物般的存在,她是父亲口中“要是男子就好了”的皇女,充满政治智慧,是必须关爱、抚慰Commodus的皇姐,同时她隐藏对Maximus的爱意,并与同志丈夫过着名存实亡的婚姻。
她独立、隐忍、自信,充满魅力;她关心国家大义,能领导并说服元老院推翻弟弟的统治,为罗马人民带来希望,同时也因儿子成为其软肋,最终不得不为自己的计谋付出代价。
尽管她不是影片的主角,但她无疑是推动剧情的重要幕后推手。
而到了这一部呢?
为了让步于双男主、双反派和亮眼的大boss老马,鲁妈的角色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削弱,所有戏份几乎被大幅删减,沦为了典型的“工具人”。
她的存在仅仅是作为连接小鲁与Maximus血缘关系的“揭秘者”,而非过去那样有深度的政治人物。
这种变化令人震惊。
雷德利斯科特是两部《角斗士》的导演,他在第一部塑造的鲁妈有多成功多精彩,第二部就有多失败多扁平。
更令人气愤的是,在充斥着男性荷尔蒙、血浆残肢满屏飞的影片中,这一独特的、珍贵的女性形象,在24年后实现了质的倒退。
剧作缺陷与导演执念在认真地分析了主要角色的失败后,我实在不想再花同样的篇幅来一一指出其他剧作上的巨大瑕疵了,比如水元素的草率运用,比如梦境的直白呈现,比如“Rebuild the dream together” 这一尴尬主题的表述。
在这支视频的最后,我想探讨的是,为什么雷德利·斯科特,这位曾在二十多年前创作出“教科书级”《角斗士》的导演,在资金充裕、技术进步、剧情包容的今天,却交出了一部令人失望的续作?
我们或许可以归因于外部因素,比如剧本在各位编剧手上的反复重启、比如投资人对续作施加的期望与导演的冲突、比如男主角在Maximus和Lucius之间的拉扯……但从雷德利·斯科特的创作轨迹来看,我认为《角斗士2》成为第一部的“幽灵”,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结于他对历史再现的过度执着。
从时间线上看,雷德利·斯科特是在完成《拿破仑》制作后才执导《角斗士2》的。
这两部影片,无论是对伟大历史人物的再现,还是对辉煌历史时期的复刻,都给人一种感觉:雷导更在意的是场面能否震撼,而非影片中的人物能否打动观众,剧情的衔接是否流畅,主题是否能够深入浅出,层层积累,在结尾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回味。
换句话说,雷导似乎更关注自己心目中的历史是否得以重现,而非是否创作出另一部影史留名的影片。
《角斗士》的续作,他完全可以塑造一个全新的人物,但雷导却选择了让Lucius来传承第一部中的“罗马梦”和角斗士精神,因此他找到了一个历史上的天选时期——双子暴君时期作为背景。
这在历史上确有其事,然而,他是否考虑过,为什么Maximus牺牲后的16年,罗马的统治竟然回到解放前?
他是否想过,观众会疑惑鲁妈为何还能保持皇室地位,并且嫁给了卡将军?
这些设定完全依赖观众自行接受。
再例如刚才讲到的影片中的水元素使用,虽然外网考证称历史上确实有水上角斗的记载,雷导将其作为本作的亮点看似别具新意,但沐见汐认为,水上斗兽场的角斗,是影片中最为牵强且没有意义的一场对决。
与第一部中猛虎搏斗的刺激感相比,鲨鱼的“守株待兔”远未激起观众的肾上腺素。
主角的指挥能力也未得到充分展现,且与防卫犀牛时的角斗设定重复。
船只的缓慢转向导致了节奏拖沓,远不如让角斗场地先布满崎岖沙地,再突然放水引入鲨鱼来得惊险。
雷导似乎陷入了自我为中心的怪圈,抱负非凡,却逐渐失去了承载这一抱负的能力,也在逐渐失去支持他的观众的耐心。
尽管如此,我们也必须承认,本作在全球首周末的票房刷新了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生涯的新纪录,豆瓣和烂番茄的评分仍保持在70分左右,说明依然有一部分观众钟情于这种“无脑爽片”。
但当我们从“教科书”前作的高度俯视这部作品,它就像罗马城中那座雄伟雕像脚下的流民,巨人将倾时,它注定也会在尘土中消散。
上一部《角斗士》上映的时候,我才读初中。
《角斗士2》上映的时候,我学生的娃儿都差不多读初中了。
今天周末,新上映的影片很多,但是我和老婆还是选择了带7岁的孩子看这部R级片。
在这里也提醒各位宝妈宝爸,这部电影有许多血腥镜头:砍头、砍手、身首异处......我们家小朋友看到这些镜头的时候都觉得头昏、脚软、晕血。
故事的套路是老的:被压迫的人总有反抗的勇气;哪怕死去也要拥有追求自由的荣耀。
你说它是王子复仇记也好,你说它是俄狄浦斯情结也好。
主角路奇乌斯一个人把两个故事都诠释完了。
也许,西方戏剧,特别是古典戏剧永远绕不开这两个主题。
不过对于现代观众来说,我觉得,这部电影把这两个主题诠释得很棒。
节奏不紧不慢,虽然我们都知道王子最后会复仇成功,但是我们还是能静下心来看王子怎样复仇。
父亲死了,弑继父也是弑父。
命运的悲剧,总要有人承担。
两个半小时,并不觉得漫长,我们一家包场,也是一种特别的观影体验。
荣耀与勇气,是受压迫者内心自然而然迸发出的力量与向往。
王侯将相,不一定有种。
但尊严与自由,必然与鲜血为伴。
这不就有了么?一个角斗士,总在演讲,总在输出观点。
也没什么能证明身份的东西,但是其他人就是信。
他爸几乎都是干,都是用行动表明立场。
他就喜欢喷,这是不是也代表以前美国会实干,现在美国只会忽悠。
结果啥样也没人关心,反正异族人被干死就行了,黄人,棕人,黑人,同性恋都得死。
黑人想夺权,但是在白人合作以后,全被白人喷子打压了。。。。
要是染个黄白毛更好了。
紧赶慢赶,终于在电影《角斗士2》上映第一天看完了全片,本片于11月22日在中国和美国同步上映,距离2000年上映的《角斗士》已经过去了二十四年,“罗马竞技场”的故事开启了新的篇章。
老国王去世十六年后,阿卡修斯(佩德罗·帕斯卡饰)成为了受万人敬仰的将军,当他再次为罗马帝国和国王征战殖民了非洲的努米底亚后,带回了一个名为汉诺(保罗·麦斯卡饰)的奴隶。
当汉诺被选中进入罗马竞技场,为自由、为“勇气和荣耀”而战时,他是罗马帝国王子路奇乌斯的身份被揭开,多年前他因政变流落他乡的真相浮出水面,而如今他又能否推翻bao君、带领人民使罗马成为理想中的帝国呢?
电影《角斗士2》是由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回归执导,保罗·麦斯卡、佩德罗·帕斯卡、丹泽尔·华盛顿、康妮·尼尔森、约瑟夫·奎恩、弗莱德·赫钦格等人主演的动作片。
本片片头重现了《角斗士》中主要角色的形象,瞬间唤醒了我对第一部的记忆,《角斗士》囊括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最佳视效、最佳音响、最佳服装等多个奖项和提名。
作为续集,本片带给观众的仍然是让人身临其境的服化道设计、辉煌又宏大的罗马帝国场景、热血又bao力的战争打斗场面、演员们入木三分的演技、精湛的叙事等等。
史诗级巨制“归来”,绝对不能错过。
我很喜欢影片中的一句台词:“bao力,也是一门通用的语言。
”导演将sha伐的血腥场面直接呈现到大银幕,比如,刀刃一次次从脖颈划过,血液喷涌而出;角斗士殊死搏斗中奋力砍下敌人头颅;人兽决斗时鲜红的血液染红沙地、在水里晕开……评级为R级的影片,能一刀未剪的在内地影院上映,真的不多见。
如此大尺度的血腥bao力画面带给观众最直观的视觉冲击,肾上腺素飙升,让人观影结束之后澎湃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罗马竞技场是宏伟大气的,但在皇权暴政下,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疾病缠身的穷苦百姓成为了它的背景,统治者为满足自己的贪婪和虚荣,极尽各种手段对百姓进行压迫和剥削,竞技场上残酷的厮sha也成了Zheng治家们争权夺利的工具。
“人类永远不会汲取教训,我们总是一次又一次地重蹈覆辙”,罗马帝国上层权利交替,有过繁华,走过衰落,历史长河不断沉浮,无论多少次举起刀剑抗争,人终究无法逃脱自身命运。
角斗士2食完!
大场面不少,打得也够血腥,当爆米花电影看其实还挺爽的。
男主是前作男主马克西蒙斯的儿子,这货简直就是个天煞孤星般的存在——第一部和亲爹刚相见没多久亲爹就死了,第二部继父想救他继父死,亲妈想救他亲妈死,老婆救他老婆死,想搞死他的两个神经病皇帝死,买他的奴隶主(大反派)死,感觉和他有关的死得都差不多了……搞笑的是我六岁女儿还来了一句他变成孤儿了,我心想他都三十多了吧,也无所谓孤儿不孤儿了吧😂剧情其实一般般所有设置都是为了大家干起来,所以经不起推敲,我只能说丹泽尔华盛顿是什么搅屎棍吗?
还有这两个癫货皇帝是取材于尼禄的吧。
总的来说,只考虑视觉享受的话这部电影还是相当值回票价的,毕竟现在也没几个导演还能专注于这种古装史诗电影的拍摄了,老斯科特算是一位忠于初心的导演了吧。
ps,我女儿表示很好看,对所有血淋淋的场面照单全收,已经完全锻炼出来了(笑
我对古装史诗电影有滤镜加成,尤其面对壮心不已的好莱坞史诗电影之父——莱德利斯科特老爷子,满满respect。
当年第一部《角斗士》口碑票房双赢,在奥斯卡大获丰收,拉开了好莱坞史诗片浪潮,也深深震撼过年少的我。
这部《角斗士2》,从制作班底到故事,甚至主题音乐,都是根正苗红的血脉存续,不可能不期待。
结果就,一言难尽。
十分勉强,也就是个及格分,不能更多了。
续集里满是老爷子对当年自己的致敬,故事、人物、结构,与前作如出一辙。
王子复仇记,又颇有些《天国王朝》的意思,算是莱德利式史诗片元素的大集合。
但无奈编剧太拉,几乎一点道理不讲。
整部电影的逻辑约等于无,全程套用好莱坞商业片公式,只靠大尺度暴力和主题乐园式的竞技场cos秀撑门面。
整部电影从男主角的人生经历开始就透着古怪。
明明是皇子,却因为害怕暗杀直接被丢到非洲去,几十年没人找没人管,运气差点可能都死八百回了。
她那个妈妈倒是在首都过得好好的,美其名曰罗马需要我。
被儿子一通暴吼赶出去也算合情合理,但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母子又和解释怀了,可能监狱里组织角斗士们观看了第一部《角斗士》,儿子被父亲精神感化,也顺便理解了母亲。
丹泽尔华盛顿倒是演技好,老了老了还是帅气,但角色就很拧巴奇怪,人物演得复杂,结果是个浅白的权力欲反派。
动机可疑,总觉得像是伪装成坏蛋的革命党。
关键导演想拍点“权利与游戏”元素,搞些政治阴谋和罗马甄嬛传,但又写不出有意思的剧情,和有智慧的反派,就只能把其他角色写得非蠢即疯,全员降智。
两个癫皇帝就不必说了,没头脑和不高兴;元老院里本来都是搞政治的老狐狸(看看美剧《罗马》吧),结果就是一群被人拿捏于股掌的墙头草;将军军权在握,勇武过人,但白左上身,满脑袋反战主义,又过不了美人关,连造反都敢拖延;至于老公主我不管我就要你必须得救他的状态,嗯,这很公主。
整个剧情,就是导演对大家说,随便将就看看吧,反正主菜是斗兽场是大肌肉是血浆是断头是荷尔蒙,所谓剧情也就是给大场面溜缝儿,不必在意。
好在大场面还是好看的,维持着好莱坞大制作的体面。
几场斗兽场变装嘉年华巡游效果都很好,暴力尺度再创近年国内院线的新纪录,砍头断手的特写全留。
很难得的,是电影没有那么多lgbt政治正确,也不去强硬给男主角搞什么罗曼史,本来角斗士的生活哪儿有什么场景和心思谈恋爱呐,光保命都要筋疲力尽了。
饰演主角的青年演员保罗麦斯卡确实也不太撑得起电影,气场和演技都嫌不足。
横向比被丹泽尔华盛顿完全盖过,纵向比有拉塞尔克劳的马克西蒙斯珠玉在前。
整部电影里,男主角只能维持愣头青的愤怒状态,其它不管是英雄主义、领袖气质或者王室血脉,几乎毫无建树,最后本该是高潮的演讲,也完全没起效果,既不感人也不热血,只能靠澎湃的主题音乐拉情绪,主题曲还是上一部的。
电影的背景,是讲罗马衰落,一边扩张一边腐朽,罗马梦不再。
句句提罗马,句句有所指,颇像姜文的“上海就是浦东,浦东就是上海”。
这部片缅怀无法找回的好莱坞史诗片时代,而好莱坞又成为某种缩影,莱德利老骥伏枥,但心气儿早已经不复当年。
帝国的退缩,好莱坞的乏味,疯癫的领袖,苍白的口号,一触即发的内战,电影带给观众们的不是向前看的希望,而是忆往昔的感慨,再不复当年。
角斗士2:天幕新彩云7号厅个人自用 非影评 全剧透 勿看罗马被盖塔大帝和卡拉卡拉大帝控制 命阿卡修斯将军攻打努比底斯 将军的船队攻打城池 汉诺与老婆参战 老婆是弓箭手被射死 汉诺坠海后被俘成为马克里努斯的角斗士 大帝让阿卡修斯准备攻打印度和波斯 阿卡修斯找到元老告知自己有五千人的军队要推翻双帝汉诺与族人战变异狒狒 族长被咬死 汉诺与角斗士战犀牛 汉诺抓沙子使犀牛迷眼撞墙 犀牛骑手被杀死 宫殿里单挑元老的角斗士将其杀死 元老下注失败欠马克里努斯钱 斗兽场汉诺要射死将军为老婆报仇射歪 汉诺念了一首诗被露西拉得知 露西拉去见汉诺并给了一枚戒指 医生为汉诺治疗成为朋友 医生带汉诺看马克西蒙斯的铠甲和武器将军谋反的事情被侍女告知元老 元老被逼告知马克里努斯 二人出首将军 将军带队去营救汉诺中埋伏 将军上斗兽场与汉诺交战 汉诺未杀将军 将军被乱箭射死 露西拉被马克里努斯射死 汉诺对市民说你们的英雄将军就这么死了 群情激奋 市民暴乱 禁卫军镇压 马克里努斯借机挑唆双帝自相残杀 猴子成为第一执政官马克里努斯成为第二执政官 马克里努斯杀了另一个大帝准备自己执政汉诺把戒指交给医生让其去找将军的军队 医生留下牢房钥匙 汉诺与角斗士展开攻击 军队在城堡前与罗马军对峙 马克里努斯来到罗马军队前 汉诺追上 二人交战 汉诺将其胳膊砍下并杀死 汉诺:马克西蒙斯和露西拉的儿子露西拉:先帝皇后阿卡修斯:罗马将军马克里努斯
很完整的故事,好莱坞老派导演拍的就是稳,这片就是我常说的那种 大制作电影把每分钱都花到了银幕上。第一部太经典了,想要超越实在难,续集相较第一部少了一些史诗感,雷公把第二部做成了古罗马热血番,王子复仇记的戏码 好看爱看,保罗-麦斯卡太几巴帅了,演技和角色塑造完全把这部大男主制作给撑起来了,好想让<沙丘>系列也请他来当男主。罗马竞技场的战斗场面非常非常燃,尤其路奇乌斯穿上父亲的青铜圣斗士圣衣那段,我鸡皮疙瘩全起来了,一秒魂穿 他这就是要去拯救雅典娜呀~
看的4DX版,震得我爆米花喷一地😂
好莱坞正在无限接近国产大片水平
坏了,雷老爷子又来兜售他的💩诗了
基本就是照着第一部的模式拍了部王子复仇记,最后劝大家放下屠刀,我将带领大家实现罗马梦
161124 HOME W/BBB 刺客信條大電影 无语住了 先打再話療 媽死了老婆死了他又成長了 麥斯卡全片行為詭異 開頭不認媽結果下一秒就擁抱媽 開頭和爹不熟下一秒為爹塔塔開 媽的新老公開頭血海深仇 結果一個「我仰慕你爹」就一秒不恨了 表現領導力就來一個speech 男頻爽文都沒有這麼爽的 看完出來還下雨了 我的心情下雨as well/看到一半才認出來geta是Joseph 這個斷頭有點塑膠感/Denzel問你們native tongue是什麼 我想不就是英文嗎 你們不都在說英文嗎😱
过瘾啊!两个半小时,心潮澎湃,眼睛忙碌且享受。开篇长达10分钟的攻城+海战,既有宏大视野,亦有冷兵器近身血腥肉搏,千军万马万箭齐发的混乱中兼顾到细节的精微与生动,谁说雷导宝刀已老?战争戏场面与镜头调度自如,气势排山倒海,看得我想站起来鼓掌,赞美电影工业的伟大。城邦戏美术、景观、时代还原、画面质感从未掉过链子。荒蛮、力量、刚猛血气…经由巨幕压顶而来。“奴隶渴望的不是自由,而是拥有自己的奴隶”,两千多年前西塞罗的言说,放在今日仍是响当当的警句。勇气、荣耀、智慧、权谋、宿命,暴君、英雄、战士、宵小、野心家…画面下暗流涌动,古罗马时代各色人等鲜活登场如一部磅礴的史诗绘卷。历史迷、军事迷、战争片迷统统进影院啊,海天盛筵,吃得很好!【雷老啊,我可要买票了,你必须给我好看!
美国人真爱演讲。看到斗兽场游一群鲨鱼我都笑了。
在悉尼首映礼看完了,剧情比第一部更丰富,更有感情,所有人演技都很棒,保罗就更不用说了,丹泽尔很有喜剧天赋,贡献了很多搞笑剧情,个人感觉一点都不血腥,打斗戏很多很爽,结局情绪很丰富,有很多感人的地方p. s. 注意,这是一部根据历史改编的剧本,完全没有必要纠结其剧本的原创性,因此这与是否复刻第一部的剧本毫无关系,人们说的想看续集又不想看到剧本与前作有太大关联,这种说法本身就很矛盾,如果非要看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故事,那我们干脆把它列为原创剧本好了。人家角斗士 II的核心本来就是真实的历史,影片中那两个皇帝和丹泽尔饰演的政客都是真实存在的,甚至角斗士动作的某些部分也取材于历史,你跟我说毫无创意的复刻?搞笑呢?你可以评价一下这个剧本改编的怎么样,但你要不满意它的原创性的话,欢迎你改写历史书
一切都很草率
最近几年新电影里少有的看的特别顺眼的电影,不仅仅是因为第一部的情怀,而是真的拍出了好久没有看到过的波澜壮阔的感觉。
影帝丹泽尔本人十分幽默“感谢大家让我挣钱”,主打一个真诚
审时度势的雷导的重塑“罗马梦”荣光献礼之作。2个半小时的鸿篇巨制所总结出的一剂良方就是“清理门户”四个字,至于现实中效果如何,拭目以待吧……第二部相比于第一部在艺术表现、故事叙述、人物塑造上都没有太多突破。保罗麦斯卡复刻不出罗素克劳的愤怒和顽强,孪生皇帝也凑不出杰昆菲尼克斯的邪魅,佩德罗帕斯卡更是白板工具人一个。反倒是丹泽尔华盛顿的僭主形象表现得可圈可点。原本很期待IMAX下的水战的,可惜CG味实在太重了……
虽然剧情毫无逻辑可言,但让我们赞美老雷,歌颂老雷,珍惜老雷!除了八十几岁的老雷,现在还有谁拍史诗片给我们看?如果没有老雷,史诗片就要消亡啦!
@ Regal Majestic镜头语言和动作场景都挺不错的,老雷子果然还是能打。唯一的 irk 是 Odyssey 后遗症,没有上色的古罗马雕塑看起来也太不真实啦!
好家伙!看到第二部我才明白,都以为《角斗士》的主角是角斗士,其实不是啊!主角是露西拉啊,她在第一部密谋推翻皇帝哥哥,害死了自己的角斗士情人。第二部密谋推翻双王,又害死了自己的将军老公,还差点让角斗士儿子丧命。这哪是《角斗士》,这是古罗马的《甄嬛传》啊!还是老导演功力深,藏了20多年,才告诉观众,他其实在拍大女主电影,服了!
所以鐵甲利刃不及翡翠戒指,智謀權術不及公眾演講。
“罗马梦:曾祖父的梦、父亲的梦、我的梦”
期待《角斗士III:猴王唐德斯的崛起》
【D】雷德利·斯科特在他86岁高龄给一部24年前拿下过奥斯卡的史诗巨制拍了另一部耗资高达2.5亿美元的续集,最终只为告诉观众两件事:1.水的阻力比空气大;2.老爹开光过的甲能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