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在上一门课《Grief Loss Bereavement》上课经常被老师讲的故事打动不能自己。
期中作业是找两部关于死亡失去的电影或小说,做对比。
找了这部片子来看。
不得不说,太沉重了。
没有翻译,英文的14行诗就已经晦涩,智慧的Bearing教授的自我剖析也很深刻,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让我不能承受之重。
真的太沉重了。
这可能有我自身心理问题。
John Donne的诗歌里把死亡描绘的举重若轻,只是一个逗号,很快的停顿一下,就进入永生了。
但面对着生命一点点枯萎一点点消逝,我依旧觉得残忍无比。
不管多么坚强刚硬的人,到了这一步,对于死亡对于生命迅速的逝去无能为力的时候,都会落泪,都会害怕,沮丧。
Bearing教授如此。
凡人都如此。
对于死亡的恐惧,是一个黑洞。
无法自拔,无路可退。
埃玛 汤普森是个勇敢的人,用那么大力气去讲这个过程。
但真的吓到我了。
最后还是要谢谢她的。
让我再次鼓起对生命烈焰般的热爱。
看电影的时候我在想“我们应该进行死亡预演吗?
”这部电影很好地展示了一位癌症终末期患者临死前的感受,确实拍得真实,加上她的文学造诣,让影片中的独白形容都很打动人。
但是我们该去进行死亡预演吗?
死亡是痛苦的,看一百遍也不能感同身受。
自己将要死去,和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死,是不一样的感觉。
自己认识的人去世,他们或有亲疏,感觉各不,相同,而且无法感同身受。
目睹旁人的死去,知道细节与否,感觉各不相同,可能与我毫无关系,也可能对我触动很深。
我相信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终有一天会死这件事。
但我们该事无巨细地讲述,让大家有机会体会临终的剧情,进行死亡预演吗?
如果你知道自己的一生将会过成现在这个样子,你还会坚定地选择过这一生吗?
未知也是一剂止痛剂,我们还有美好的希望,我们还不知道未曾面对的痛苦。
有幸,我面对过一次死亡,我听见大夫和护士在大呼小叫,将死的恐惧瞬间占据我的身体,我甚至感受到了自上而下的颤抖,我心脏狂跳。
尽管在此之前我想死已经很久了。
我想问大夫到底发生了什么,想告诉他我听得懂,但我没有力气发出更大的声音,维持身体姿势已经令我拼尽全力。
这一瞬后,我安慰自己,要死了,得偿所愿,不要害怕。
我冷静了下来,忍受着剩余的全部痛苦和劳累,听着护士报血压。
面对了那次死亡,后来我好像都从容了一些,我没什么遗愿未了,我只想度过我的一生。
后来,我在安慰我肿瘤晚期的患者时,都会告诉他们这是个很难的事情,所以你哭也好,闹也好,都已经表现得很不错了,没有人能体会你的恐惧,你真的已经很努力了。
然后,我会在临终的时候在他们身边小声重复“不疼了,不受苦了,不疼了,不受苦了”。
愿你们的人生都少些苦难吧,死亡该来的时候,希望你是第一次承受它的痛苦,希望它轻轻的。
三十岁的年纪在异国他乡从头开始回学堂重新当学生 拾起在尿布和考试之间苟且偷生的日子本来是三个测验之间的一堂医患关系课,前后都有测验,老师要在中间这堂课放一部电影所有人都做好准备放空 放松 或者临时抱佛脚影片开头并没有认出是emma thompson 抓住我的是女主得了4期卵巢癌,曾经熟悉的名词于是看下去,直到后面反复扬起头,却还是在三楼的教室里面流下眼泪来当看到那本常给孩子们读的 Run away bunny 的时候。
曾是你严苛的老板, 如今满头银发,拢你在怀,给你读这本《逃家小兔》她说,上帝关照着每一个愤懑的灵魂every angry soul一直在想Vivian 研究 John Donne是不是偶然呢, 丧钟也为你我而鸣一直在想躺在那里的也可能是你我一直在想如果知道我的生命只剩下八个化疗疗程的时间,会做些什么
此片视角接近于纪录片的疏离与冷静。
而主角亦是一个社会关系极简单,绝大多数生活在理智世界里的人。
对于常人来说,能够唤起情感共鸣的点很少。
至少对我来说,观看此片并无太多情感的波动。
而另一方面,关于生命的沉重话题和主人公的濒死体验会让你产生很多超越情感层面的感触。
此片本无太多“观赏享受”可言,过于沉稳的叙事风格甚至略显沉闷。
但是看过之后会让人觉得这是一部很“重要的”“不该错过的”片子。
看完之后眼泪不停在流,突然到了嘴边的想法和感受却一点都描述不出来,这可是生与死的话题啊,我……看到贝宁教授说,她恐惧她害怕但是她却不能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时候,我感同身受。
就像某个孤寂的夜晚,我蜷在被窝,想到死亡将会将我带走时来自内心深处的寒战与恐惧,我那么深切的感受到它,这份恐惧将我拉入深渊这份恐惧团团包围,但我却无法将它描述。
电影里那句经典的台词“我虽只有这短暂一眠,醒来却已然成就永生”,再看一眼这句台词还是会情绪涌上上心头。
没有人能有资格去谈死亡的体验,我们永远都站在“生”的维度里去谈论“死亡”,这本身就是极大的矛盾,死亡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在生里看死,我们恐惧那一望无际的寂静,我们恐惧那死亡的未知,但可笑的是,真正在死亡里的时候我们都感受不到恐惧,因为死亡就是什么都没有。
抛开生死的宏大话题,谈谈观影之后对我的影响吧。
就像那位聪明的实习医生说的“生活中不要老是去探究生命价值,会疯的”,我想他想表达的是,“生,本身那么美好那么幸运的事情,为何抛下对美好的体验与感受,而去空谈空研究生命的意义呢?
“。
现代生活,我们大部分会压力过大,定要赚钱,定付出所有的时间与心思在工作上,当工作无所成就或寸步难行的时候,仿佛生活就完全停滞。
但我们往往忽略了,工作,金钱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说这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和手段而已呀,难道我们能说贫穷/能力不强的人就不能或者没有资格幸福快乐了吗?
所以现代人呀,放过自己吧,在能保持生存的前提下,好好生活好好体会人生。
Pompa mortis magis terret, quam mors ipsa (It is the accompaniments of death that are frightful rather than death itself). — Francis Bacon观看《Wit》,是在北大医学部的伦理学课堂上。
片中的临床工作者未尽知情告知(informed consent)义务,无视受试者耐受能力,缺乏积极有效的安慰沟通,无疑是临终患者痛苦的部分源由。
然而,女主角薇薇安突然被诊断为晚期癌症,面临死亡威胁,自始至终的心路历程更值得浓墨重彩。
事实上,她是隐藏于统计学结论背后的极端个例。
文学教授,事业成功,个性刚强,决不妥协,却内心封闭,孑然一身。
一方面,她心思纤敏;一方面,她又身披尖刺硬壳——这样的她,注定脆弱时远甚常人。
幸运的是,她遇见了诗人约翰·多恩(John Donne),她的研究课题,1623 年从鼠疫蔓延下死里逃生的圣徒。
他曾留下这样的诗句「没有人是孤岛」,或许薇薇安一直以来都不以为然。
可意料之外的局面,使她被迫重新审视过去,思考自己的处境——面对导师,面对学生,面对同事,无时无刻不如「孤岛」一般。
而今这样仓促、痛苦的结束人生,难免与约翰一样,以为是上天对自己的惩罚。
随着时间推移,薇薇安逐渐冷静,恐惧散去,喃喃自语又忆起多恩的诗句:「人们小憩一会,精神便得以永远晴朗,便再不会有死亡,死神你自己将死亡」。
反复吟诵,心绪竟明朗起来,近在眼前的死亡也不再萧瑟。
看上去不堪的人生,同样具有积极的一面。
她的学生始终庆幸自己能够选到她的课程,并折服于她坚韧的品性。
弥留之际,她严苛的导师来到病榻前,搂她入怀,满脸慈祥好像回到数十年前,劝她多多与人交流的时候。
那一刻,她终于确信自己成了「大陆的一片」。
约翰·多恩也是不屈不挠的抗争者。
留存的 54 篇诗歌、十四行诗,足足有三分之二在探讨死亡,简直沉溺其中,不可自拔。
约翰虔诚的信仰,残酷的经历,引导他执着于对生命的思索。
在他眼中,死亡从摧枯拉朽的劲敌,成为医治生命疾病的唯一手段,乃至通向主的最终道路。
薇薇安与他际遇相逢,相信多少能感同身受。
《死亡诗社》里提到:「我们读诗写诗,并非因为它好玩。
我们读诗写诗,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员,而人类充满了热情。
医药、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高贵的理想,是维生的必需条件。
但是,诗歌、美、浪漫、爱,这些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
」感谢文学,感谢约翰·多恩,他们引导薇薇安了望生命的彼岸,意识到死亡不过是生生不息的转瞬即逝——恰如当年,导师对她的谆谆教诲:「Death is a comma, a pause… It’s not wit, it’s truth.」参考资料1. 约翰·多恩作品《No man is an island》。
2. 约翰·多恩作品《Death, be not proud (Holy Sonnet 10)》,汪剑钊译文。
原文为「And death shall be no more; Death, thou shalt die」,影片中引用版本为「And death shall be no more, Death thou shalt die」,前后差了一个逗号。
3. 杨腓力谈约翰·多恩的《丧钟为谁而鸣》。
@秋和Sharemy在迈克•尼科尔斯导演2001年的作品《Wit》(心灵病房)中描述了文学教授Vivian Bearing在卵巢癌末期时进入医院接受治疗,主治医生让她接受一种大剂量且有较强副作用的抗癌药,将她视作特殊的“实验对象”而不是昔日的老师。
电影试图批评在现代医学研究时把病人当作“实验对象”而不是需要帮助的“病人”的情形,并揭露了很多医护人员缺乏人文关怀的冷漠态度和行为。
这正是我们试图探讨和反思的,作为研究的医学与作为救助的医学的关系。
医学的发展从不是一帆风顺,需要不断的研究和实验,也常常出现令人扼腕的错误,如反应停(沙利度胺)事件等。
医学实验在书本中读来可能对大多数人仅仅是一个科学名词,但当这种医学实验明确到个体时,往往就不是那么“科学”了。
特别是如果你是这个医学实验的受试者,你怎么能确定医生是在救助你而不是仅仅把你当作“实验对象”,当作获取实验数据的“小白鼠”随意摆弄呢?
这个时候,就体现出作为研究的医学与作为救助的医学的矛盾对立来了。
很多时候,为了获得一个药物的明确作用,我们进行医学实验并将它应用在病人上,但研究阶段的药物其副作用是未知的,很可能造成病人的极大痛苦甚至死亡,这个时候我们显然不是在救助病人而是研究病人了。
但医学实验又是不可避免的,很多药物正是未经充分临床实验流入市场而造成重大事故,那应该怎样平衡医学研究和医学救助的关系呢?
首先,医学研究的制定者应该具备优良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经过伦理审查并在由监督者在场的情况下经行合法合理的医学实验;其次,受试者应该在充分了解并受到尊重的前提下参与实验,受试者或病人的健康和感受应该放在第一位,无论实验进行到何种程度,只要受试者感到不适或者不想参与,应立即停止实验;最后,应安排专人对受试者进行心理沟通和陪护,受试者理应且必须在试验中得到良好的治疗和感情陪护及其它利益。
以上这些原则是在进行医学研究时应该遵循的,但为何会出现医学研究和医学救助割裂的情况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文字的讨论和电影的批评确实是发人深省的,但却又和实践脱离。
文学家不是临床医生,导演更不是,人人都有批评的权利,正如医生批评记者混淆是非一样,媒体指责医生草菅人命。
事实的真相真如电影《Wit》中表现的那样吗?
我们无从得知。
用电影或者媒体的声音去衡量一个医生其实是很恐怖的事,我相信大多数医生会以救助病人为第一考虑,也相信很多医学研究没有给予受试者足够的尊严和健康。
这些矛盾会让人在呼吁医生回归人文情怀的时候,陷入医生职业专业的反击。
我们应该意识到,当一个人试图去评判一个群体时,他本身即陷入了“上帝视角”“理想主义”的泥沼,即是你是医生,当你去评判整个医生群体时,你也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因而这样的评判始终是不客观的。
所以,当我们指责医学研究和医学救助割裂时,我们也要注意聆听医生群体的反应,并与他们进行良性互动,而不是在此横加指责。
其次,现代医学分支更加细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成为两大学科,而临床医师本身仍然承担一定量的科研任务,这使得医生在进行救助时会不自觉的用科研的思维去思考,有的甚至如电影中那样把病人当作“实验对象”。
这可能需要时间进行改革,让临床医生更多将时间花在救助病人上,并且他们的收入和地位不会因为不进行科研任务而受到影响,这需要时间和政治。
最后,现代医学的发展,让临床医生成为了“临机医生”,医生成天和飞机、机器、计算机打交道,而不愿意多和患者交流,造成人文情怀的缺失。
当然,这是21世纪的通病,手机、电脑、互联网占据了人们的生活,人们都成了“低头族”,不愿花时间看周围的风景,不愿与人交流感情,这样看来,医生的变异也就不是特例了。
正如我们一直强调的那样,我们呼吁医生人文情怀的回归,同时也期待医疗制度的改革、社会素质的提高。
无论作为研究途径的医学,还是作为救助途径的医学,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挽救人的生命,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相信最终一定能取得美好的结局。
注:本文为2015年PKUSHC“自然辨证法”课程作业来自PKUSHC of Pharmacy 2012级 Pdy转载请联系新浪微博@秋和Sharemy
图片来源于网络昨天,跟随着电影《抛开自我空间》感受了死亡。
电影讲的是48岁的文学女教授薇薇安被医生发现卵巢癌末期,几乎无治愈的可能,而她在这最后的时光中是如何反思自己的人生的。
1在薇薇安刚开始进医院检查时,因为Doctor这个词的一语双关(既有医生的意思,又有博士的意思)而出现了一个小笑话。
医院人员:(Doctor?)(你的医生是?
)薇薇安:Yeah, I am a Doctor of literature. (是的,我是一名文学博士。
)薇薇安在放射性检查室一边被扫描,一边说:“我是一名文学教授,我研究的方向是……”既像是跟工作人员说,又像是喃喃自语。
因为工作人员根本没有任何回应。
薇薇安生命中最大的自我定位就是“文学教授”这个角色。
她既没有结婚,也没有生孩子,甚至连男友都不曾交过。
没有面临死亡威胁时,她沉浸在这种对文学的追求和对教学的严谨中自得其乐,而突然,她只能在医院,因为治疗头发全落光,不能去上课,只能在医院经历各种治疗和检查。
在死亡的威胁下,她最急迫地面临着自我危机:我是谁?
最开始,她毫不犹豫:即使我生病了,我还是文学教授。
慢慢的,她开始明白,在死亡面前,没人在乎你是谁。
对于医院的工作人员来说,他们要了解的是你的病症,至于你的社会角色,那一点也不重要。
那么,除了文学教授,她还是谁呢?
薇薇安在医院的病床上,臆想着和学生们上课的情景。
她对文学更多地是从智力上的分析和研究,而不是从生活中体悟和感受。
薇薇安回忆起在大学学习时她的导师曾把她叫到办公室对她的作业做了一次点评。
点评完之后,她的导师对她说:“不要去图书馆,那里没有你想要的。
去生活吧!
”然而,她走出办公室,看到草地上的欢乐的学生们,一时不知所措,最后还是选择了去图书馆。
2一如她当文学教授时,生病时的薇薇安依旧坚强,依旧不妥协。
她刻苦地和病魔斗争。
在微乎其微的生存希望下,她选择使用最大剂量的药,这史无前例。
尽管副作用很大,她依旧奇迹般地坚持着。
然而,当想到一些场景时,她流泪了。
她想到曾经有一个学生和她之前的对话,有点搞笑,也有点悲伤。
学生:教授,我能和您谈谈吗?
薇薇安(正忙着批改作业):说吧!
学生:我能延期交我的期末论文吗?
薇薇安:为什么?
别告诉我你的外祖母死了。
学生:您知道了?
薇薇安:我猜的。
别耍滑头,期末论文要如期交上。
薇薇安离开教室,留下学生,眼里泛着泪花。
薇薇安一边流泪,一边想:我对他做了什么呀?
生命中最重要的回忆,竟然是有关于爱。
她不懂爱,她研究的诗歌往往情感满溢,然而,她却止于图书馆,不愿走向生活。
她不愿意对学生通达人情,对学生毫不妥协。
讽刺的是,给她治疗的年轻医生,竟然是曾经上过她课的学生。
他年轻而有雄心,把癌症当成未知而神秘的东西来探索。
他把薇薇安当成重要的医疗研究对象,而不关心她的感受。
而薇薇安曾在课堂上无情地批评不听课的学生,也丝毫没有顾及学生的感受。
3黑皮肤的护士长不懂文学,然而,她是将薇薇安看作一个需要关爱的人的。
也只有她留意到,薇薇安住院期间,没有人来看她。
她说:“如果你需要有人说话的话,我随时都在的。
”关于心脏停止时要不要抢救,护士长不希望薇薇安继续受苦,告知真实的情况。
主治医生当然希望延续她的命,不管她被插上多少管子,因为她只是他们的研究对象。
薇薇安说:“我一直毫不妥协。
然而,如果心脏停止了,那就随它去吧!
”薇薇安妥协了!
如果死亡必须来临,那就接受吧!
与其插满管子,神智不清地活着,至少可以安静体面地离开。
4死亡必须来临,只是早晚的事情。
大多数人在面临死亡威胁之前,只会沉浸在自我追求和实现中。
而这种追求往往会被物化成一个理想、一个目标、一个雄心壮志。
当文学学生薇薇安稚嫩地感受到文学像谜一样的魅力,她投入这种理想化中,一步一步走到了令人尊敬的教授的位置。
然而,她的内在是刚硬的,她毫不妥协。
毫不妥协是什么意思?
看似是优点,其实也是缺点。
在事业上,无疑她是成功的;然而,在生活中,她不容变通,她不沾人情,她与爱隔绝。
电影中,薇薇安的导师则很好地融合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爱。
她热爱生活,对学生薇薇安告诫:“去生活吧!
图书馆里没有你想要的!
”这是多么发人深省的告诫呀!
文学仅止于文学的话,那文学便是死的。
只有文学来自于生活,文学才是活的。
电影的最后,薇薇安的导师去城里看外孙,顺便去了薇薇安的办公室才知道她生病了,然后就赶来医院来看她了,此时的薇薇安已经陷入极度痛苦而无法自制,导师温柔地坐在床边上,抱着她,从包里拿出买给他孙子的童话书,给她念了一个童话故事:从前,有一只兔子,他很想要离家出走。
于是,他对妈妈说:“我要跑走了。
”“如果你跑走了,”妈妈说,“我就要去追你,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呀。
”“如果你来追我,”小兔子说,“我就变成溪里的小鱼,游得远远的。
”“如果你变成溪里的小鱼,”妈妈说,“我就变成一个渔夫去抓你。
”“如果你变成一个渔夫,”小兔子说,“我就变成高山上的大石头,让你抓不到我。
”“如果你变成高山上的大石头,”妈妈说,“我就变成一个爬山的人,爬到高山上去找你。
”温暖快乐的童话平息了薇薇安的痛苦,她平静地睡着了,脸上的泪痕慢慢干了。
“贝宁教授,您患了癌症,卵巢癌,四期。
”“您需要接受全剂量的化疗。
”贝宁,一位风华正茂、研究古典诗歌的女教授,从此,她平坦光明的人生之路立马拐入了黑暗幽深的未知隧道。
贝宁教授无疑是坚强的。
她微笑着接受了“卵巢癌四期”的事实;她微笑着接受全剂量的化疗;经历恶心、呕吐、脱发,她依然微笑着回答“fine”。
柯医生和住院医杰森也是坚定的这样认为的。
但是,最令我难忘的却是薇薇安.贝宁的眼泪。
我们把贝宁的人生来个划分,截点就从罹患癌症算吧。
薇薇安的前半生是一位严厉的教授,她不允许她的学生在她的课堂上开小差,不允许她的学生不按时交作业,不接受任何原因的请假,包括亲人去世。
那个时候的薇薇安,死亡于她,是一件多么遥不可及的事情啊。
尽可以去冷漠。
当她躺在病床上,当与死神近在咫尺,回忆起这一幕的时候,她流泪了。
生命,理当尊重。
学术权威柯医生、立志肿瘤事业的住院医杰森,面对承受巨大痛苦的薇薇安,只把她当做一具无悲无喜无恐惧的生物体,关注的只是肿瘤细胞、白细胞、出量、入量等各种指标。
这时候,我想,也许让他们也软弱无力的躺在病床上,是否就能体会到,作为一个生命,仅仅是需要生命体征正常吗?
还有一次落泪,是薇薇安对护士苏西说,“我害怕”;还有一次,是薇薇安躺在导师的怀里,孤独无助完全显露、悲伤恐惧不能自已。
可怜的薇薇安,我该怎么安慰你?
我或许对她说:你要做一个坚强的人,和病魔做斗争;或许这样说:你看看隔壁的XXX,病情比你还糟糕,但通过化疗放疗,现在指标已经好多了;或许说:你的家人、朋友都盼着你好起来,你要坚持呀!
其实,说了这么多,都不及影片里白发苍苍的导师的一个拥抱。
(我是真心感动于这位导师啊!
)甚至,不如护士苏西的一支冰激凌,一次真实透彻的交谈和一个貌似残忍的放弃抢救的建议。
假如我遇到了薇薇安,我该怎么做?
医生和教授的发音都是一样的,学生和医生一如教授一样的残酷,你我都深深着迷无无尽的深邃,研究当众。
当肉体和世俗来临,我却再不能挣脱了,而你的神圣已经变成了我的世俗,就如我曾经的神圣只是别人的苦难。
兔子睡了,兔子逃走,兔子说:那我还是待在这里吧。
你有两个选择,承受,虽然你是一个不妥协的人,但是你还是选择放弃吧。
当然,我还是会照顾你。
你在学校都学了一些什么?
笑。
死亡,将不复存在。
常常在安慰
平和地对待疾病,以及之后没有尊严的治疗与沟通。作为社会上的人是骄傲的,作为需要医治的肉体是卑微的。
如果将人的一生看作是一场研究,那么所有人穷其一生所研究的最终都是复杂本身。无论研究得如何深入,到最后还是会做减法简化。就像小兔子想要去到很远的地方,绕了一圈最后还是选择做兔妈妈的小宝贝。她的所有思索和思念,所有自嘲与恐惧,最终都在平静中化风而去。这一程,好痛啊。ps.很郑重地把这部电影永久存在硬盘里。今后会再看,死前会再看。
临终前恩师要给她读她研究一生的二十四行诗,她大叫No!人生走到尽头,只想要吃个棒冰听儿童故事。
深入刻划出西医治疗中的反人性、零尊严,把人完全当机器对待,1.癌症治疗的两难:治疗高血压手段同时也摧残身体;2.很多疗法只是满足了医生做研究的用途,对恢复却毫无帮助,3.研究肿瘤的是最聪明的一群人,他们崇拜癌细胞,并且觉得病人无需被安慰,相比于病人,他们更爱的是癌细胞,因为后者是胜者与强者,4.明明是晚期,只求减少痛苦,却依然不愿意上麻药,明明放弃急救措施,尸体还被折磨一番,毫无怜悯之心的西医。西医是彻底的反人性代表。诗歌VS医学,humanity VS science,一个脑海中时刻浮现诗歌的中年女教授,面对疾病时独自用心中的诗歌抵抗一切。病床上的她重新走过了自己的一生,与自己的父亲、启蒙老师、自己的学生对话,与镜头前的你对话。最后能在老师读着自己童年喜欢的故事中离开,也是最好的送行了。
一般般
这片子看得我好困好困啊。。
一般般
还可以
人生最后一程,难熬却又必须经历。女主角Emma的演技一流。
主角薇薇安从感性书本上理解死亡到自己真正体会死亡
正在看医学伦理学,知情同意的基本原则😂
在没有最终答案前 等待或者创造它的到来是我们能做的
独白太容易出戏了。
死亡前的自白。
只有经历过痛的人,才能够深切理解他人之痛。痛,使我们谦卑。使我们从昔日的冷漠狂妄自诩中幡然警醒,照见自身的渺小脆弱,学会柔软臣服、怜悯与慈悲。痛,使众生真正平等了。任何形式的骄矜
只有经历过痛的人,才能够深切理解他人之痛。痛,使我们谦卑。使我们从昔日的冷漠狂妄自诩中幡然警醒,照见自身的渺小脆弱,学会柔软臣服、怜悯与慈悲。痛,使众生真正平等了。任何形式的骄矜,在痛的面前,都一击即溃。只有领悟痛的那一刻,我们才真正是一个人了。
too depressing for me
最后的独白。
睿智、自嘲的幽默、对生命的探索,一切都那么真实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