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热血励志的一部片子,讲述了女孩蔻茜追求板球梦想的故事,打板球,打好板球,不仅仅是她的梦想,同时的承载父亲对印度板球的期望,也许梦想的开始没有那么华丽丽的词藻和豪言壮语,女孩只是想让热爱板球的父亲开心起来,但在“打好板球”的过程中,她不断地突破和超越,得到认可。
有偏见,就用实力去打破偏见,有流言蜚语,她的父亲第一时间站出来维护她。
她是幸运的,有一个永远支持她维护她的父亲,即使在周围村民认为“女人是不能打板球”的环境下,毅然将她托举到更高的平台。
在更高的平台,蔻茜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更厉害的对手,但好在有一个好的教练相信的能力并在她自暴自弃的时候猛地拉了他一把,“胜者才拥有话语权”没错,对于运动员来说,只有当你赢了,或者登上领奖台了,所有聚光灯才会照向你,你想讲的话才能被别人听到,你背后的经历才能被人所知,蔻茜得到了一个好的结果,影片最后的是一个好的结局。
影片整体节奏还是很快的,但蔻茜一路走来经历的困难磨难的刻画没有减少,该有的环节都有,有得有失,有欢笑有泪水,并且提到了“农民”、“性别平等”之类的话题,配乐很燃,观影体验很好,值得一看
在印度这样一个重男轻女重灾地,能有这种大女主电影似乎是十分罕见的。
但无论是《摔跤吧爸爸》,还是这部讲述女孩打板球的《印度女孩》,都脱离不了一个中心人物——女主的父亲。
《摔》里的父亲是个摔跤手,他没有儿子,只好培养女儿。
《印》里的父亲是个板球爱好者,如果他有儿子,他一定会无条件支持儿子学习他感兴趣的东西,而不是放任女儿在乡野里跟表兄一起浪费好几年天赋。
这两部电影的动机似乎都是源自父亲的诉求:“生不出儿子呀,但是又很想让孩子继承自己的意志,那我就支持女儿去学吧,哪怕遇到再大的挫折,我也不放弃!
”这一点在《摔》里显得尤为突出,因为女儿们一开始并不喜欢摔跤,而是被父亲逼着去锻炼的。
她们有过赌气,有过反抗,她们不理解为什么她们的父亲要逼着她们去学摔跤。
在父权社会这样一个大环境下,读书然后嫁人,这似乎才是正常的。
剪短发、跟男孩子在泥地里打滚、有攻击性、天天跑步摔跤这类行径如同异类,她们经受着这些非议,只是为了满足父亲的心愿——拿到冠军。
尽管此类行径在女权主义者(本人)眼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她们做这些并非出于真心,而是被父权逼迫着去做的。
这一点就很有趣。
导演(父亲演员本人)认为,女性反抗父权社会的力量,还得从父权中借力。
这一点也表明了,该片,或者说父权的矛盾性。
父权的继承需要女性,无论是孕育下一代,还是下一代本身,但是父权的核心在于厌女:他们需要女性,却又蔑视女性。
而在《印度女孩》中,这些女儿们的形象成为了女主母亲——一个在父权社会长大、将父权体系的规则渗透到骨子里的女人。
她知道女儿若不遵从父系规则读书结婚生子,第一个饱受非议的就是她自己,以及她的丈夫,其次才是女儿本身。
人们会议论这个女孩子的母父,会戳他们脊梁骨。
所以在影片一开始,她是保守的、内敛的。
爱情是女人的宗教,她信仰她的丈夫,这点体现在她跟村妇讲述如何对他一见钟情,以及后来被他说服不再反对女儿学板球,还有最后女儿打国际赛事的时候她没有看电视,而是凝视着她的丈夫(这一点让我非常不适)。
在其中的某一天,她爆发了,她大声斥骂那些说闲话的人,也斥骂失败后郁郁寡欢的女儿。
那一晚,她不是一个妻子,而是一个真正的母亲,一个跟女儿和解的母亲。
女儿在此之后重新振作——这一点或许是导演意识到女主的成功离不开她的母亲,或许是他意识到女主需要完整性这个因素——总之她们和好了。
现在我们回到2003年,那个女主凝视着父亲的夜晚。
那晚印度队输了,她的父亲哭了。
她想为父亲做点什么,所以她想学板球。
又来了,熟悉的套路,女性的启蒙永远是一个男性。
OK我们暂且不提这个。
为什么是2003年?
为什么是女主12岁的时候?
因为她还没被父权社会思想侵蚀,天真的小孩子想干什么干什么。
有很多事情,女孩在小时候都敢做(打架、跑步、甚至骑猪),但长大之后受到社会驯化,就渐渐丧失了那种本能和勇敢。
所以女主在12岁的时候,一脸无所谓地向体育老师提出想学板球,然后无所畏惧地独自闯进男子学校,跟一群男生打板球。
电影里也印证了这一点,当她18岁,完成成人礼之时,她的母亲便开始阻止她了。
现实中,每一个长大的孩子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到社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只不过针对女孩的规则更多而已。
她们被迫接受性别歧视,被迫要求穿高跟鞋化妆,被迫保持身材,被迫优雅,被迫结婚生子……这一切被迫具现化在电影里,就成了女主被她的母亲抽打被拖回家。
那些男孩子站在旁边,看着这一切。
他们很清楚这个社会的规则对女性的不公平,但他们并不想做什么。
那个唯一一个为女主做过一些事的男人,只是基于性缘欲望的附带品罢了。
而在女主彷徨的时候,好家伙,经典的男性说教又来了。
她曾经的队友们,曾经看着她被母亲拖走无动于衷的人,此刻又站出来说了一堆冠冕堂皇的说辞。
果不其然,女主又被说服了,于是重新加入队伍。
我就笑笑哈。
在女主进入国家队预备训练营之后,身边的男人都消失了,只有女教练和女队员们。
这可怎么办呢?
果不其然,此刻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男性角色,他代替了无能的教练,发现了女主的天赋,并在女主崩溃的边缘又进行了一场经典的男性说教(不愿再)。
而在另一方面,旱灾导致女主父亲失去了粮食、钱财、合作伙伴甚至在村里的威望。
这一切仿佛在暗示,当一个男性选择支持女性的时候,他付出的代价有多大,或者说,当一个男性站在女性立场的时候,他的世界会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这一切,不是更加验证了父权的厌女症吗?
支持儿子是多么天经地义的事,一旦支持女儿,好家伙,又是旱灾,又是饥荒,又是破产,又是自杀的——整个天都来跟你作对了。
而这所有的一切,从古至今的一切的苦难,女性一直在默默接受着。
女性能被允许出门,能被允许读书,能被允许穿裤子,能被允许做一些跟男人一样的事,这些事的历史只有一百年出头而已。
女性一直被关在房间里绣花,生孩子,她们的智慧早已渗透了房间,她们是人类,是高等人类,她们能孕育希望。
而女主的成功除了努力,似乎更大程度来源于她的天赋,这点在电影里也表现得很明显。
当她做出标志性的动作,标志性的手势,观众们就知道——这是她的杀手锏,这也是她从观看男孩子们的训练中学习到的。
观众们会恍然大悟,噢,原来这是那个男生教给她的技巧,她把它带到了世界面前,然后靠这招获胜了(不愿再)。
似乎大部分的电影都会强调天赋。
并不是被蜘蛛咬一口就可以变异,也并不存在击中身体就能飞天遁地的外星能量,穷人出生的天才更是少之又少。
这些天赋型主角的塑造除了满足观众的幻想,还有什么别的寓意吗?
“将一个人奉为圣人其实是一种切割和疏远,暗含的意思是,作为普通人的我无须像您那样行事。
称赞其实只是伪装的借口罢了。
”(出自《陌生人溺水》)赐予惊奇队长毁天灭地的超能力,让寇熙热爱一项她在此之前并不熟悉的运动,以及有明明一副好身手却要穿紧身服彰显身材的冷酷女杀手,她们对于现实女性,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在同为父权社会的当下,没有超能力,没有天赋,也没有机会学习杀人技巧的我们这些普通女性,能去哪里找我们的方向呢?
在学习、职场、社会都存在严重性别歧视的当下,单靠努力就可以像女主一样改变命运吗?
科技越是发达,越是能展现我们的局限性。
我们能在几天之内获得千里之外的物品,也能在瞬间看到地球另一端的战场。
但对于女性,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自己以及其他女性的命运。
在奶酪开始消失的时候就得警觉了,姐妹们。
否则我们的生存空间只会越来越小。
小到只剩一个铁笼,和一根锁链。
之前跟朋友去看了这部电影。
她这位资深影迷说演员团队还是那帮熟悉的面孔。
我对印度电影研究不多,所以对演员关注不多,更多的是关注电影的情节和想要表达的主题。
这部电影,我觉得可以分成两部分,同时也是两条线索。
第一部分是女主角,印度乡村地主的独生女寇茜有板球天赋,在家乡跟表哥堂哥一起打板球,家人从反对到到支持的过程,第二部分是寇茜进入国家队集训以后遇到的克服种种矛盾拿到冠军以及寇茜家里农作物失收被银行逼债惨遭变故最后因为寇茜夺冠起死回生的过程。
明线是寇倩从小孩子成长为板球冠军球员的道路,暗线则是她家的经济起伏。
我看到了几个点。
1.女权的抗争与反封建。
在男尊女卑的印度,至少在印度农村,女孩子不能抛头露面,殷实人家(小地主)的女孩读书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好嫁,封建思想极其浓厚,寇倩为了能打板球,就只好采取各种办法,包括:自己练习、找女孩子组队(失败)、跟男孩子一起打球、说服父母等等。
最后,依靠父母的爱和财力,成功入选国家队集训。
2.资本主义对封建小农经济的致命摧毁。
历史书上,总是说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比封建经济制度高,并且资本主义制度理应取代封建制度,可是,我并没有形象的感受,历史书上就只有三个字——“羊吃人”。
然后,看完这这个,我明白了。
资本主义的生产力的确高,农药化肥种子客观上提高了农业的技术、效率,然而,一场天灾下来,小农经济的从业者机会破产,资本就会张开血盆大口抄底农民的资产、土地,哪怕是寇倩爸爸这样的地主,也会面临资金链断裂、还不起贷款而破产,不得不出卖劳力。
3.资本主义下平民的逆袭渠道狭窄。
N年前,蝙蝠侠与蜘蛛侠的系列电影,就被网友总结为“富人靠学历,穷人靠变异。
”资本主义下,穷人很难依靠读书突破原生阶级,更多的是依靠美貌和天赋,去搞影视和体育,君不见好莱、宝莱坞多少穷苦人家出身的俊男美女,北美体坛多少底层出身的天才球员书写着自己的“美国梦”。
我想,要是寇倩没这个打板球的天赋,或者比赛比较倒霉,没拿到冠军,他们一家又会怎样呢?
一,好莱坞电影的自由,英雄,独立的电影氛围。
香港电影的自由,警匪,侠客。
这都是连续的佳作才让观影者授予的标签。
我想印度电影每年都有几部佳片传入国内,何尝不是其特有的文化所散发的魅力,更是其电影行业从业者基于世界水准的体现。
(国土面积大的巴西,加拿大,墨西哥,国民人口多的巴基斯坦,巴西。
都各拥有其独特的文化)宝莱坞电影的舞蹈,女性,种姓,男权,贫困,给人很深刻的印象。
影视作品都是源起生活,拓展生活。
这种直面社会问题的电影,更让人深刻,更让人感同身受,更让人思考自我与社会。
二,热爱生活父亲,热爱父亲的母亲,加上一个独生女。
家境在当地还是很不错,这样的组合,让看到印度电影对女儿罕见的包容与呵护。
追求自我,爱我所爱。
这个世界大同的主题,不管是在印度还是在任何地方都很难。
在这个通过媒体认识的印度更让人不容易。
其中父亲的艰辛,母亲被人诽议,家庭经济出现困苦。
都丝毫不能动摇他们的爱彼此的心,这样的家庭不管贫穷还是富有都会是幸福的。
只有胜者才有权利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
人生总有几个贵人相助,或大或小。
只是我们是否有去把握,或因为自尊作祟,或能力不及,或后知后觉,让我们错失一次新的可能。
成功是众人拾材火焰高,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不患寡而患不均。
三,以上是我基于电影的一点思考。
总体还是中规中矩的励志成长类的体育电影.有两点感受:1 农村底层的孩子要想出人头地,可以走的几条路,还是教育,体育,靠外貌走影视路线等。
电影中蔻茜从事板球运动是为了父亲,当然必不可少的就是自己的体育天赋和努力坚持. 成功需要的综合因素很多, 但是蔻茜的坚持如果没有成功,大概率会让家人的经济状况更差。
2 资产阶级和金融人士对底层人士的吊打和抄底. 电影中蔻茜的父亲作为一个小地主,还是面临着化肥 种子等资料的涨价而无奈贷款。
但是一旦遭遇天灾农民颗粒无收,资产阶级和银行可以轻易以极低的价格对土地进行抄底。
收成好也没问题,利率点稳收。
主题很多,节奏紧凑,音乐丰富,励志而燃情,值得一看。
最主要的主题还是印度农民命运的问题,只是借助了一个女孩通过板球改变命运的故事揭示出来而已。
女主也是很幸运的,在那样的国度里,身边有那么多支持她的人,当然也离不开她对于自己梦想的坚持。
贯彻全片的音乐,尤其是当挑战的歌声响起,就代表命运改变的开始。
印度小女孩蔻茜因为热爱板球的父亲看印度板球赛失败流泪,而立志打板球。
她从每天看男生打球,为男生捡球,偷偷在家练习,到与村里重男轻女的思想抗争,争取母亲的认同,凭着热爱与天赋进了国家队,在教练的鼓励之下,最终取得了最佳运动员,获得国家250万卢布和一套房子的奖励。
一部很励志的印度电影,生在土地贫瘠的印度女孩,也能凭着热爱与执着的追求,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电影《印度女孩》,我感觉既是一部讲追求梦想的电影,更是一个关于亲情、关于底层人民的女儿为自己的生活与权利勇敢发球的故事。
这部电影的配乐很不错但偶尔中断地有些突兀,部分时候感觉演员演技和镜头有点点尴尬。
但是整体来说其实这部电影很好,剧情里印度女子队参加世界杯时的片段紧凑又让人热血沸腾。
电影里妈妈和教练分别说过两段话:“想要得到什么靠嘴上说是没有用的,必须要拼命去抢,让所有人都知道你的愿望”“想要为自己发声就必须赢得胜利,胜利的人才有话语权。
”这两段话和父亲自幼对主角的鼓励一同成就了主角最后的胜利。
所以当她在结尾作为最佳运动员站在领奖台上,以农民的女儿的身份为辛苦种植却过得困苦的父母和村民发声时,我真的很感慨。
主角的成功除了自身努力,也包括了身边重要的角色在关键节点给她的支持,我们的生活里或许没有这么多恰到好处的运气,但蔻茜在绝望中掷出胜利一球的勇气或许能在生活里给我们启发。
尤其是女子,不要对自己选择的路轻言放弃,没有任何性别是天生不擅长从事某种运动或者职业的。
像妈妈说的那样,去抢去争取,就算在泥潭中摔倒也要爬起来,让世界看到你的力量:你还没有输。
始于初心,成于坚守,这是电影的主线女孩为了儿时的一个梦想,冲破种姓制度,父亲对粮食的热爱,坚守农田。
没有了印度电影的载歌载舞,却多了很多对阶级斗争的映射与讽刺正如电影中教练所说:只有成功者才有发言权。
纵观当今世界局势,又何尝不是呢?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很燃、充满泪点、没有尿点的电影。
没看之前以为跟摔跤吧爸爸题材差不多,但是看了才发现不是,2个小时,感觉没多久就看完了,剧情还是蛮跌落起伏的,至少我没猜到剧中有几个地方有跌落,泪点较低的我,有两三个地方都眼泪花包起了,太爱教练的人设了,也很帅气,女主演技也很好,所以值得一看哈!
最后感谢毒蛇观影团给的福利,大爱你们。
最后一段台词是影片内核,但这部电影确实拍得不好看,很老套的剧情,以及很多匪夷所思的情节,凑合看。
很热血,为理想而拼搏的人总是闪闪发光的。但是电影理想化程度很高,一个农村女孩想搞运动,恰好有天赋,家人支持,全村的村民也支持,教练也支持,抵制资本的力量,甚至还有机会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也许这也是导演的愿望,女孩能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灵魂,能像男孩子一样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阶级和特权也能被打破,底层人民的声音能被更多的人听到。当然这也可能是资本拍出来安慰群众的,让他们的不满通过电影释放。我希望这个呼吁的声音能被更多的人听到,印度现有的社会环境能变化。
和新中式电影类似,现实题材,非现实主义,但是印度电影要流畅很多,非常职业,像中国和韩国电影的合体。唯一能够拯救失败父母的方法,就是孩子的成功。父亲种地线,和女儿板球线,结合的还行吧
有摔跤吧珠玉在前这部板球女孩显然就略显粗糙和乏味 套路式的夺冠更符合亚洲宝宝们的体质。因为得到一个阶段性的“胜利”这种荣耀与爸爸的眼泪挂钩、与妈妈的毒鸡汤挂钩、与干旱农业的没落家里被抵押的房子挂钩、与社会阶级的不公和银行体制的欺软怕硬挂钩 可它就是不与单纯的无关名次的个人喜欢有太大关系。也许拿起板球时间久了产生了热爱 但这种热爱的实现伴随的绝不是我本位的选择 参杂了太多愤怒和不忿 遇到完全不在意这些东西的人相比较 她用板球所实现的一切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甚至可笑。女孩要打板球说出那些看似振奋人心的口号还是要靠父权之口…这个东西既然还有探讨空间就意味着它现阶段仍然是个难以实现的问题…鼓励能看到这样的问题继续拍出来所以加一分 电影剩下的部分虽是照抄当年的满分答卷却也激不起太多鸡血情绪了
俺悟了!每个正在学农学/打算学农学的女孩都应该去看这部电影!这哪儿是讲的板球,这是农业复兴!!!“每个人都会夸赞做出美味佳肴的厨师,但是却忘了这背后辛勤劳动的农民。祖国万岁。”片尾在电视机前看比赛时妈妈一直望着爸爸让我有些感动,总会为一些绝美爱情而动容。“小时候我第一次看板球是在爸爸的脸上看的”,妈妈看板球也是在爸爸脸上看的呜呜盖丽特好美!但是我竟然在演员表里面找不到她!生气!
热血的青春运动片-这个世界只有胜利者才有发言权,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
前半段还是有点意思
摔跤吧爸爸可不是那么容易复制的
影院音响音量很大,每个人物出场的bgm有点脸谱化,很童话式的热血励志故事,最后世界杯比赛和寇西的speech还是有高光的
印度片基本都看一下 很燃 神奇的印度
四星半,这个世界只有胜利者才有发言权,一开始就觉得是个典型的体育励志片,掺杂点阿三底层大众的悲惨世界外加特权种姓阶级和女性自由解放,但蔻西获奖感言,震惊全场,能把体育和农民联系到如此紧密而恰如其分,水到渠成,厉害。父亲拯救不了热爱的农业,农业也救不了无奈的父亲,他不仅要与生活抗争,还要与贫穷抗争,我们吃美食的时候,有人会想到称赞厨师,但是谁能想到种植这些食物的农民,如果一个国家的农民没有立足之地,那不仅仅是他们的失败,也是每个饿了要吃饭人的失败,我们有一支11人的队伍参加比赛为国争光,但有没有这样一支队伍去拯救农民的生活呢。祖国万岁。
对印度贫苦人民的热血引导。
如果你没混出个模样,我打断你的腿,当柴烧。
看过摔跤爸爸再看同题材就觉得差不多
套路
…
印度体育电影,从摔跤爸爸开始太过于照搬模式,缺乏新意
真的很差。。前半部分的(性别问题)极差,只有最后的(阶级问题)能看,无论剧情,人物设定,拍摄手法,音乐,说教味台词,都是刻意的生搬硬造,人生指导者和帮助者都是男的,女的都在拖后腿,可见作者根本不懂女性问题,和摔跤吧爸爸也就差了10倍吧。说的不是普通的印地语,听的不太习惯.
不行就是不行 不能因为他的主题和价值观念好而就说他好
强行励志,好尬好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