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电影节观影】我大胆猜测由阿根廷女导演马特尔领衔的本届威尼斯评委会里面,有部分评委从没看过罗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的作品,否则不会商议出把最佳导演奖颁给这位曾获得过金狮大奖的瑞典导演。
同样的情况自然也可以用在本届戛纳最佳导演的获奖者达内兄弟身上。
今年欧洲三大电影节里面,唯独是这两个最佳导演奖颁得相当糟糕,在我看来最佳导演奖是用来奖励那些在美学观念或叙事手法上有大胆突破的导演,而并不是颁给这些功成名就的金狮、金棕榈获奖者,因为他们的作品风格早已被认定,无需再次用“最佳导演”这个殊荣来作为肯定。
要么再给他们颁一座金狮、金棕榈,要么就应该这个导演奖留给其他新导演。
罗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拍摄电影,但直到2000年戛纳电影节的一部《二楼来的声音》才让全世界观众/影评人所折服,由此他的风格便一直延续下来,连同2007年的《你还活着》和2014年的《寒枝雀静》构成他的代表作三部曲。
可以说是三部不同作品,但是也可以当作是同一部电影来欣赏,只因他的作者风格独此一家:北欧式冷幽默、片段式结构、静止长镜头、惨白妆容的演员、毫无表情的演绎、冷漠疏离的人际关系讽刺,融合荒诞超现实色彩与现实/历史/宗教批判主题等等。
看过他作品的人肯定会对他的美学风格留下印象。
然而,即便是最好的厨师,反反复复都用同样配方烹煮同样的食材,确实难免让忠实的吃货感到腻味。
他上一部擒获金狮奖的《寒枝雀静》就有类似的毛病,今年这部再次入围威尼斯竞赛的新片《关于无尽》稍微有所转变,人物的行动速率有所加快,脸上也不再涂着白色的灰,诡异程度有所降低;同时还加入一把柔和的女声旁白,调侃剧中人物行为,这种设计无疑产生跟观众的互动性,值得赞赏。
当然,喜欢他作品主题的影迷自然也不会失望,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无法沟通,信仰缺失导致的心理危机,以及用戏谑方式重构历史事件/人物的手法依然奏效。
影片名字指的是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而永恒不灭,由此,关于永恒无尽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内容。
这种恢宏的主题似乎有点不着边际,不过,忠实的影迷依然可以在某些片段里找到共鸣感:一个男人背负沉重的十字架一边在大街上缓慢前进,一边遭受旁边群众的鞭笞;一位神父去看心理医生,却被医生告知下班时间已到,无法跟医生倾诉心事。
这些极具讽刺意味的段子有一定的感染力,但就电影大师的功力来看,却是毫无创新和挑战的影像语言。
第一部罗伊·安德森长片。
不提过分强调的悲天悯人,荒诞不经,黑色幽默,北欧冷气,这些都是关于无尽的外化表现,却也是探寻无尽意义途中,望向前方拨不去的迷雾与回顾后方看不穿的阴霾。
要提的是,各类奇葩素材的恣意组合有横加拼凑之嫌,但排列却颇显用心:有细腻女声的是代入视角,听第三方(女声)道来关于第二方(表演者)的凝练概括,冷笑话冷不丁地流淌着,观众在无尽的“我看见一个……”中渐渐沉沦。
没有女声的是抽离视角,一切的一切全都沉沦在无尽悲欢中,而那些高大的伟岸的卓越的目光只是静静地投射在那里,观众犹如被捧高的上帝,悲悯地探查着失去信仰的疯狂行径。
神奇如终极视点之莽苍废墟上的游魂置于中段,进度条两头望去都可以说是无尽轮回的正方向,在重复消费的冷峻戏谑与绝望口白中,无尽的意义早已超越人生境遇的参考系,进入到二维画面无法理解的高维超体,却又静穆如坟茔般二维展开,这说好听是虚幻,说难听是虚妄,二者的交集无非就是虚无罢!
从文艺片走到惊悚片,再到科幻片,导演终于要拍醒观众,慢慢把把故事主旨抛出了。
当他们第三次走回营地,第三只月亮已经满月了。
营地里人去楼空,兄弟二人走入了那个一直被封锁的屋子,里面不是怪兽也不是被囚禁的成员,而是满眼的录像带,记录了营地一切的录像带。
他们看到了营地成员走向毁灭的最后一刻。
整个营地都被那个Higher Power撕毁,兄弟二人出于求生本能火速驱车逃离。
然后导演在这里设置了一个小trick。
车子发动不起来了,哥哥一如往常要坚持做点火发车的那个人,弟弟却说让自己来试试,此时此刻,哥哥Justin在危急时刻和弟弟调换了位置(哇,导演这个转变真的有点突如其来啊)。
最终弟弟对哥哥”深情告白“后(可能感动了上苍了吧,或者感动了编剧),车子发动了……然后结局么,就是成功回到了现实人生。
此时我才突然恍然大悟,弟弟为什么会对人生那么悲观(虽然悲观主义者很有可能是天生的)。
弟弟Aaron人生的所有决定都是Justin’s choice,而不是Aaron‘s choice。
对于弟弟而言,他人生的一切都是哥哥帮他决定的,从10年前的逃离营地,到后来的清洁工工作,Aaron 的人生不可承受之轻便来自于这种人生的被动性。
当你的人生都是别人帮你选择的时候,你当然会把责任都推到对方头上,代偿便是你永远无法体会人生真正的动力。
当方向盘不在自己手上,你当然很难有动力去相信沙漠会变成绿洲,你只会怪那个开车的人是白痴,毁了自己的旅程。
哥哥呀,Loop圈和三个月亮都是幌子,我要的是My Choice啊。
罗伊.安德森分别在1970年和1975年分别拍出过两部剧情长片,之后的25年都处于沉寂状态,投身于广告拍摄的工作,2000年开始以7年一部的频率推出了相较于前两作风格大变的“生活三部曲”。
在此前提下,很难定位这部《关于无尽》在罗伊.安德森作品序列里的意义,同时也无法脱去自我重复之嫌。
因此,基于文本我把它看做是对生活三部曲世界观的一次通俗化阐释。
《关于无尽》只有大约30个场景(镜头),唯一构成情节的是关于一个失去信仰而惶惶不可终日的牧师的五个镜头,穿插在其他场景之间,就如同《寒枝雀静》中那两个提着手提箱四处推销小玩具的男人,这种离心和向心的混合指出互不关联的个体渺小但独特的同时暗示了人类境况的某种同质性。
同样雷同于生活三部曲的是,《关于无尽》依然由彼此间没有逻辑关联或关系极微妙的情境串连而成,大多采用固定镜头,静态的场面调度,灰暗或阴翳的环境,契合北欧气候特征的冰冷色调和极简置景,面部惨白行动机械的各类人物,对平庸的生活的场景进行风格化处理烘托出某种不可言传的心境和喜剧效果,以表现现代人类精神上的压力和不自由,以及空虚孤独的生活节奏和人际关系。
为了强化逼戾的心理效果,室内的取景往往采用一种“三棱柱”式的空间构图,即摄影机对着一处墙角取景,人物处在角落,形成压抑感。
第二个镜头一对坐在长椅上背对观众望向远处天空的男女(虽然是外景),他们所处的地形就是三角的形状,后边包括船上餐厅倒酒的服务员、牧师工作的狭小空间、男人找错地方的餐厅等等,导演都在利用“三角”的视觉形状构造空间。
在传统电影中,因为剧情对于现实必然存在的偏离,导演一定要预先在叙事中做出一些指明和规定,引导观众理解剧情和人物的先天设定,这体现在对画面元素的安排和对关键信息的强调。
而在罗伊.安德森的画面空间内,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并没有唯一的、被预先设定的观看重心,任何元素都有理由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比如海鲜市场的场景,是一个开口朝左下方的“U”型空间,前景是鱼贩背对镜头,他的对面是三两个分散站着的顾客,一个顾客选中一条鱼,老板帮他切鱼,这整个过程观众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在老板的动作,直到真正关乎宏旨的男人开始掌掴进入中景画面中心女人,观众的注意力才跟着场景中的其它人开始转移,这种景深运用调动了观众参与场面调度,指明了现实世界的随机性和无序性。
同样性质的手段,火车站的场景,人们持续地下车,直到一个男人下车后和接他的妻子和孩子照面并和孩子亲热,最后离开,此时站台已人迹寥寥,观众猜想这个场景是不是要结束了的时候,列车上又走下一个女人,寂寥地坐在了长凳上。
餐厅的场景,前景坐着女人,随后男人从右侧的门进来,询问女士是否为他要约会的人,女士否定,另一个男人从左侧入画坐在女士对面,这整个过程,后景的墙角始终背向坐着一个十分扎眼的黑衣男人,这种突兀的设计会让观众猜测他的经历,他的心情,罗伊.安德森画面中出现的每一个人都是有故事的。
他有意地打破在剧情片中的人物层级关系(当然这在艺术片中很正常),赋予每一个人物情感的维度,船上餐厅为顾客倒酒的服务员在这里成为了一个“人”,他也有心事,他也会发呆走神。
这种去偏离化的处理自然不是(也无意达到)绝对的真实,它们当然出自于导演巧妙的设计,跟整体非线性的、离散的情节构成形成共振,达到一种体察众生、以有限表现无尽的影像风格,就像最后一景中男人的车坏在郊外,远处的天空一队大雁飞向远方,和开头的意象相互映照,循环即是无尽。
罗伊.安德森的电影是喜悲互掺的,更为核心的是,无论是喜是悲,都些情绪都是不足道出的,女高管面向窗户体味着空虚;推着婴儿车的母亲索性将断了根鞋成双脱下;乡下小店门口的男孩们看着到来的女孩们跳舞......微不足道的忧伤、微不足道的尴尬、微不足道的喜悦,但这些微不足道不值得被发现、被观看吗?
在罗伊.安德森看来,正是这些微不足道共同组成了生活。
之所以说《关于无尽》处境尴尬只能算作生活三部曲的浅白变奏,是因为相对前作的暧昧和晦涩,本片无论在情绪表意上还是主题表意上,在女声旁白的引导下,都有过于明显的指向和意义,包括对工业化城市的唏嘘、人情冷漠自私的批判、以及一条过于完整的战争逻辑(扫墓的父母、被执行枪决的人、希特勒的溃败、战俘被押往西伯利亚)。
类似公开倾诉痛苦的情节也都是对于前作的重复。
如果把它与生活三部曲连续观看,很难不产生审美疲劳。
尽管如此,我们还会去期待这个导演的作品,还会去追随他的创作轨迹,除了罗伊.安德森极其低产的创作节奏外,更因为他终究能够抓取到现实中一些因日常的麻痹而难以察觉、被意识忽略的真实,我们就像在用导演提供的一种特殊的荒诞视角抽离出肉身观看自己的生活,自己在麻木中却浑然不觉的状态。
今晚看了罗伊▪安德森2019年的电影《关于无尽》。
它获得了第76届威尼斯银熊奖最佳导演奖。
这是一部用诗意解读生活片段的作品。
我们在其中观看他人的困窘、欢乐、尴尬或者落魄。
在完整的闭环里,时间的停滞,既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梦的一部分。
无论是否经历过极端的时刻,我们对它的记忆都储存在单一场景之中。
特定的光、色彩,以低欲的面目还原在荧幕上。
这种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碎片比整体更真实,诗比影像更真实,梦比真实更真实。
罗伊▪安德森的镜头下,丧失信仰、嫉妒邻居、追赶公交车、等待情人、街头曼舞、捆绑一个人、输掉战争、修车、放弃赏雪而选择独酌,都在平行地展开、推进,构成人们生活的全景。
正如海报所展示出来的:相爱的人俯视人间。
这个姿势决定了,在飞翔的人的眼中,所有这些都是废墟。
这大概是影史上最精炼的一种电影,惜墨如金。
每组镜头都饱含超现实的味道。
关于无尽,怎么可能说完呢?
▲威尼斯电影节主视觉♤♢♧♡威尼斯电影节片单年年都说豪华,也不见得真豪华。
今年又说片单豪华,笑笑未说话。
定睛一看,咦?!
这不是罗伊·安德森吗?
《关于无尽》?
豪华了,有了他就是真的豪华了。
罗伊·安德森,瑞典鬼才导演,师从英格玛·伯格曼,伯格曼说他是当之无愧的电影大师,他却说伯格曼没有幽默感。
七年磨一剑,以此类推,磨了四剑,剑剑出在要害上。
▲生活三部曲《二楼传来的歌声》入围戛纳金棕榈奖,获得评审团奖;《你还活着》入围戛纳一种关注大奖;《寒枝雀静》获得威尼斯金狮奖;《关于无尽》获得威尼斯金狮奖...哦不,是入围,不小心暴露了内心呢。
但它绝对是年度最期待作品,既然还未公映,也许我们可以通过导演公开的信息进行一次关于《关于无尽》的无尽猜想。
▲《关于无尽》入围威尼斯主竞赛“这将是对传统电影讲述道德与性的方式的抗议,这是抗议。
”在纪录片《人生如是》中,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作品,“镜头做的太实际了,它会看起来像是部普通电影。
”旁边的制片人吐槽,“你这片已经离普通很远了。
”大家哄堂大笑。
不难看出,他作品的与众不同。
超现实的荒诞戏剧,极简的北欧性冷淡风。
▲《寒枝雀静》(2014)1年前我们曾写过一篇关于《寒枝雀静》的文章,有详细的讲述他的作品风格(超链接),如他的人格魅力般迷人,始终面带微笑,笑里藏着真材实料,而且你绝对不会想到,他曾经也是拍写实主义青春爱情片的骚年。
▲《瑞典爱情故事》(1970)罗伊·安德森早期专注于现实主义、自然美学,当年凭借处女长片《瑞典爱情故事》提名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这部作品与其之后的《生活三部曲》大相径庭,传统的青春剧情片剪辑,近景,远景,特写镜头...那时候他就意识到了问题,“从影18年,我觉得自己陷入了死胡同。
”
▲《羁旅情愫》(1975)1975年,他改变风格,拍摄了第二部更忠于自己的《羁旅情愫》,遗憾的是观众根本不买账,再加上预算超支,这部作品完全失败了。
这对他的打击不小,从那以后再没拍过电影。
“维托里奥•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笔下的《偷自行车的人》永远不会被超越。
就我而言,它拥有一切。
”
▲维托里奥•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1948)直到1985年,他准备放弃电影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因为他认为德西卡的新写实主义作品《偷自行车的人》无法逾越,诸如路易斯·布努埃尔(Luis Bunuel)和费德里科·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的一些后期作品,它们高度抽象的电影语言让安德森意识到自己缺乏这方面的天赋。
接下来的20几年,安德森曲线救国,转战广告片行业。
▲罗伊·安德森早期广告集锦金子总会发光,他几乎成为了瑞典商业广告一把手,拍了近400部商业广告。
或许是拍摄广告的自由度高,或许是心态上的转变,他开始尝试用非传统的,超现实的电影语言玩起了商业广告,从此他找准了自己的定位。
▲罗伊·安德森早期广告集锦“投身超现实世界,对我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解放。
我能够让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在《二楼传来的歌声》里交谈和见面,它也让我获得了完全的表达自由。
”这些“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成为了安德森电影中的标志。
▲《寒枝雀静》里滑稽的一幕比如《寒枝雀静》中的一个场景:画面是瑞典郊外的一家现代酒吧,门外突然出现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带领军队在去往俄罗斯征战,军队在酒吧短暂停歇,原因是国王渴了。
顾客们懵懵地看着查理十二世喝完上路,又在波尔塔瓦惨败后回来借用厕所,不幸的是,酒吧厕所被占用了。
1708年的穿越之行完全不合理,却分外荒诞滑稽,忍俊不禁。
▲《寒枝雀静》(2014)谈完作者风格,说回新片《关于无尽》。
众所周知,罗伊·安德森喜欢慢工出细活,“生活三部曲”每一部都间隔了7年时间,而这第四部曲《关于无尽》还比原来快了两年,仅用了5年就赶上了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
▲《关于无尽》(2019)疑虑自然是有的。
当大家习惯了罗伊·安德森的作者风格,必然会对这种“性冷淡风”审美疲劳。
那么《关于无尽》会有所改变吗?
早前他在访问中透露,“放心,还有第四部曲呢!
会比这部电影(《寒枝雀静》)要更加狂野,探讨魅力、探讨尊重与话语权和对美的辩证态度。
”
▲《关于无尽》(2019)在《关于无尽》中,罗伊·安德森加入了对人类生活的所有美好与残酷、显赫与平庸的反思,它呈现出万花筒般永恒的人性,它是一首颂歌,一首挽歌,是一个关于存在脆弱性的无穷尽的故事:“我们在舍赫拉查德式(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交响组曲,又名《天方夜谭》)叙述者的轻柔引导下,梦幻般的漫游着。
无足轻重的时刻和历史事件具有同样的意义:一对夫妇漂浮在饱受战争蹂躏的科隆;在去生日聚会的路上,一位父亲在瓢泼大雨中停下来给女儿系鞋带;十几岁的女孩在咖啡馆外跳舞;一支战败的军队向战俘营进军。
”这段电影简介看得人云里雾里,但细究下来,不无道理。
灵感《关于无尽》有很多灵感来源,光从曝光的剧照便能窥见其对马克·夏加尔《空中的恋人》的致敬:“一对年轻的夫妇漂浮在被战争蹂躏的城市和风景之上...”
▲马克·夏加尔《空中的恋人》(2019)这部电影还将有三个场景受到马克·夏加尔(Marc Chagall)的启发。
当然,罗伊·安德森还公开了其他两点重要的灵感来源。
第一个是来自于《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当波斯国王沙赫里尔(Shahryar)发现他的妻子不忠时,他想通过每天迎娶一位新娘来报复所有的女人,但只是在第二天早上将她们斩首。
最终,一位名叫舍赫拉扎德(Scheherazade)的年轻女子成为了他的新娘,但他没有杀她,因为她在新婚之夜开始给他讲一个他绝对想听的故事。
于是,舍赫拉扎德把自己的行刑推迟了一千零一天,这时国王已经开始喜欢她了,并希望和她结婚。
▲《一千零一夜》(1974)“在《关于无尽》中,我的希望和抱负是,让场景变得有趣迷人,以至于人们一看到它们就会想要看到更多,并且希望永远不会停下来。
”简而言之,当他通过舍赫拉扎德(Scheherazade)听到一些似乎无穷无尽的东西时,即人类存在的一切意义时,我们应该像国王一样。
▲罗马丰饶神阿布恩提亚(鲁本斯画作)另一个是来自于希腊神话:希腊神话中有一件物品被称为“丰饶之角”。
它是一只山羊的角,里面装满了象征财富的物品。
人们通常把它描绘成充盈着各种各样的农产品和水果的丰饶之地,正如神话所描述的那样,这种丰饶永远不会减少,这正是“无穷无尽”的体现。
安德森认为艺术,艺术史扮演着一个“丰饶的角”,它包含了作为人类的全部意义。
▲丰饶之角“我的灵感源泉,越来越多的来自绘画,我必须承认,我常常对这种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感到某种嫉妒。
当然,有些电影几乎可以与伟大的艺术杰作相提并论,但在我看来却寥寥无几。
”
▲《光荣的世界》(1991)致敬爱德华·蒙克《呐喊》罗伊·安德森在转型后开始更多地从文学,艺术,绘画中汲取灵感,这在他之前的作品里也有体现。
比如《寒枝雀静》的灵感便来自于荷兰著名画家博鲁盖尔的名画《雪中猎人》;《二楼传来的歌声》的部分创作灵感来源于秘鲁诗人塞萨尔·巴列霍《永恒的骰子》。
▲《寒枝雀静》的灵感来源:彼得·勃鲁盖尔《雪中猎人》(1565)叙事以往在叙事上,你会看到极其碎片化的影片结构,像是由几十个广告短片结合而成,各不干涉,但都会有个故事主线。
而这一次,安德森透露《关于无尽》会在叙事结构上做出改变,它将由一个讲故事的人来推动,即《一千零一夜》的那个讲故事的年轻女子舍赫拉扎德。
▲《关于无尽》中人物对着镜头一言不发,但却在与“你”交流我的猜想是会有一个人成为整部电影的“观众”,始终在与镜头前的我们进行叙述,这种打破第四堵墙的方式在其之前的作品中也总是出现,但不是全篇。
而安德森自己则透露说可能会使用画外音来叙事。
▲《关于无尽》导演手稿《永无止境》的叙事应该由一个年轻的女人来完成,但她的声音散发着生命体验和智慧,就像仙女的声音。
她叙述了她所看到的一切。
但她并不是告诉一个特定的人,而是在告诉我们这些正在看电影的人。
▲《关于无尽》导演手稿“她的声音明亮而平静。
她并不想让我们相信什么。
她描述了我们在场景中看到的事情,但是她用的是不完全时态,也就是说,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事情,她描述的好像她已经亲眼目睹了。
但她也告诉我们一些我们看不到的东西。
例如,如果我们看到一个男人在等公共汽车,她可能会提供关于这个男人职业的额外信息。
她能告诉我们有一个人在等公共汽车。
但如果她说有个鞋匠在等车,那么视角就会变宽,场景就会变得更丰富,通常也更幽默。
”
风格《关于无尽》的电影语言仍然是精简的,提炼的,即安德森所说的表达式抽象,他在努力实现我们的记忆或梦境的特征。
这很困难,但不是不可能。
为了实现这一点,安德森依旧像以前一样完全进行现场拍摄,所谓的“shooting on location”美学。
▲《关于无尽》幕后租下摄影棚,将场景逐个搭建,这种方式会给人一种仅仅关注视觉的错觉,实际上,安德森只是在做“断舍离”,减少没必要的对白,精炼风景带来的感官刺激,突出场景下所发生的的事件。
▲《关于无尽》幕后由于《关于无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个讲故事的人,一个叙述者来推进的,所以就有可能减少对话的作用。
因此,这部电影变得更加视觉化。
▲《关于无尽》幕后“在我知道谁将真正说出对话之前,我从来没有在我的电影中确定过对话。
对话应该简短而准确,并且有其独特的一面,即使在最严肃的场合,有时也会让我们感到不确定是否有幽默感。
”
▲《关于无尽》导演手稿经过这样的描述,你大体可以想象《关于无尽》是一部怎样的电影了:话不投机半句多的罗式冷幽默,如油画般考究的视觉奇观,像电影《她》里的温柔女子一直在跟你讲故事,再掺点古今穿越的滑稽桥段,当然还少不了对战争的反对。
简而言之:“我们在舍赫拉查德式(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交响组曲,又名《天方夜谭》)叙述者的轻柔引导下,梦幻般的漫游着。
回过头一看,不无道理。
“关于《关于无尽》的无尽猜想”后,都不用看片了。
今年威尼斯最高荣誉金狮奖,我先买一手《关于无尽》赢,怎么样,你们跟,还是不跟?
“跟!
”—End—/素材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我到底想要什么?
”“对自己而言到底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成功?
”我们大多数人都在按部就班的进行我们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就像程序一样,都是大体编排好的。
也许人与人之间进行的程序有一定的偏差,而这种偏差的来源都如出一辙,可能是父母,可能是体制,可能是环境。
我们只是一味地向着被定义的“成功”、“幸福”前行,就像玩大富翁,骰子摇到几,就前进几步,很少对自己当下所做的事进行思考。
有时候,我们看似很幸福,但那也许只是环境所制造出来的假象,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电影中意识到自己不信上帝的牧师,他在近结尾处反复问道:“失去信仰该怎么办?
”当他意识到牧师只是他谋生的手段,他不信仰上帝时,他每日的工作不仅仅只是谋生,更是一种折磨。
他试图寻求解答,然而他的心理医生为别人提供心理咨询也仅仅只是为了谋生,甚至他都没有发现,或者说他丝毫不在意,所以他将需要进行疏导的牧师拒之门外,只是为了赶上所谓下班回家的公交。
成长在这样特定的意识洪流前行的环境,我们甚至都难以想清“我到底要什么?
”“到底什么才是对自己而言的真正的幸福?
”。
学会认识自己,认清自己,不去成为电影中牧师梦境里在牧师扛着十字架被抽打前行时,呼喊着把他钉在十字架的乌合之众。
寻找真正的幸福,获得真正的满足。
九月的一个下午,山顶的长凳上慵懒地坐着一对老夫妇,他们出神地眺望着远处的城市和风景。
我看到一个男人,想做一顿美味的晚餐,给他的妻子一个惊喜。
上周五,当我爬这段楼梯时,有人跟在我身后,我转过身,发现他是奥尔森,一个老同学,已有多年未见。
于是我对他说:你好,好久不见,过得好吗?
他没回答我,径直从我身旁走过,一言不发。
但随后我明白为什么了,有一次我曾伤害了他,而他没有忘记这件事。
我看到一个男人,他有点心不在焉。
我看到一个女人,一位人事主管,无法感到羞愧。
我看到一个男人,他不信任银行,于是把积蓄藏在床垫里。
我看到一个男孩,还没找到爱情。
经常做噩梦的牧师求医,牧师质疑:有没有可能上帝事实上不存在呢?
那样的话,我们该相信什么,也许我们本该为了活着而感到高兴。
我看到一个男人,他曾经不慎踩到了地雷,失去了双腿,这让他变得极度悲伤。
我看到一个男人,失去了信仰。
我看到一对父母,在战争中,失去了他们的儿子。
我看到一对恋人,漂浮过城市的上空。
那座城市曾因美丽而闻名,而如今变成了废墟。
我看到一个女人,她认为没有人在车站等她。
我看到一个女人,非常喜欢香槟,非常非常。
我看到一个男人,走错了路。
我看到一个男人,苦苦哀求别人放过他。
三位年轻貌美的女子路过餐厅,他们驻足跳舞。
我看到一个女人,她的鞋子出了点问题。
我看到一个男人,他想要拯救家族的荣誉,但很快他就后悔了。
一对夫妇,在超市吵架。
男孩在看书,热力学第一定律说,一切都是能量,并且能量不会被毁灭,它会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
所以这意味着,你是能量,我是能量,并且你的能量和我的能量永远不会消失,只会转化成新的东西。
所以理论上来说,我们的能量可以再次相遇。
在几百万年以后,到那时,你也许会是一个土豆或是一个番茄。
女孩说:不,我要变成番茄。
我看到一个男人,想要征服世界,而后明白他终将失败。
公交车上,一个中年男人在哭泣,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我看到一个男人和他的女儿,要去参加一场生日聚会,然后下雨了,雨下得很大。
病人求救心理医生,当人失去信仰时该怎么办,医生说,我们诊所要关门了,你下周再来吧,我还要赶公交。
患者有一颗牙疼得厉害,医生要给他麻醉,但患者说,我怕打针。
窗外,大雪纷飞,景色很美,但只有一个人说了出来。
我看到一支溃败的军队,走向敌军远在西伯利亚的的战俘营。
就在几周前,我又遇到了那个老同学,他依旧没有跟我打招呼。
他现在在做什么,不知道,但看上去好像升迁了。
我不知道他怎么做到的,上学时候他并不聪明,现在却有个博士学位。
时光飞逝,而我一事无成。
妻子说:至少我们旅行过,我们看过尼亚拉加大瀑布,还有比萨斜塔,去年你还登上了埃菲尔铁塔。
荒无人烟的公路上,我看到一个男人,他的车子抛锚了。
the endand the endlessness
跑过来又跑过去的风还在游荡我听见那天堂鸟已开始了歌唱远处渐渐升起不一样的朝阳远处渐渐升起不一样的朝阳回望曾经的旅程 三言两语说不清过去的已过去 今天已经到来我听见了人们说起亲切的话题歌声里的你和我会永远在一起我看见了陌生人渐渐熟悉了起来眼前的世界从未有过的清晰我听见那天堂鸟已开始了歌唱跑过来又跑过去的风还在游荡我看见那梦中人走出彩色的房间望着我说出了那句动听的语言我听见了人们说起亲切的话题歌声里的你和我会永远在一起我看见了陌生人渐渐熟悉了起来 趁着你还没醒来 我已悄悄地离开迎着第一缕风 穿过最后的雾霭虽然还有伤痛 早已习惯了忍耐黎明还没升起来 心里已经有期待
近看是静止的,远远望去却有了移动的感觉,我开始是自己的中心,当你放眼看去慢慢就变成了世界的中心,原来世界并不无聊。
看完作品心灵不仅学着思考,还有一些沉静和反思。
人是自私的,在罗伊安德森看来人性里渗透出了一些麻木和小小的残暴。
一步一景一些人,这感觉就是,同一个导演,不同的世界。
我还是偏爱二楼传来的歌声,我觉得更震撼一些,还是希望导演再出几部好作品,不限于这种形式。
,
#VIFF 如假包换的罗伊安德森。Oulipo式的「我看见」=人类状况:无尽的苦难(大到希特勒,小到迷路)和零星的慰藉(一小段少女之舞)。布莱希特式的,荒诞的,幽默的,也展现了强大的处理空间的能力:活画式的画面经常分为内与外,上和下,而故事不总发生在最显眼的地方。
飞在城市上空的恋人,俯瞰日常生活里那些不为人注意的小意外,鞋跟断了、生日宴会路上下雨了、走错餐厅了,汽车熄火了;也有大一些的历史性意外,背负十字架的男人,西伯利亚的战俘,纳粹末年的地堡。依然是泛白的奥托迪克斯式面庞,组成了老勃鲁盖尔式的平庸人类群像。罗伊安德森重复着自己的美学风格,却没留下闪亮记忆的单个场景,画外音的新鲜加入,也似替勉强算主人公的那个 失去信仰的神父,赋予一个不再存在的上帝视角。
越发极简的罗伊安德森,依然将影像的“油画感”作为标志性笔触,用去个性化的“白脸人物们”点状地勾勒欧洲式的人物困境。这些符号化的人们,各自有各自的愁苦哀乐,这让他们分别陷入无尽,无尽的痛苦,无尽的担忧,无尽的错过。人们总是被眼前的紊乱吸引,轻易错过天边飞过的鸿雁,窗外飘落的雪花,各自画地为牢,筑起围城,又抱怨生活,寄希望于别人,殊不知,真正的解药在自己手里。同样的场景,大多数人都是坐在酒吧,将欢快音乐无视为衬底噪音而独自沉默的个体,而一墙之隔,充满情趣的年轻少女们,则会随乐起舞,及时行乐。能安心在山巅静看雁群飞过的,他们自然也像无忧雁群那般,超脱翱翔在城市上空,只不过,他们眼下,都是作茧自缚不愿改变的腐朽。
每个场景都漂亮,但没有尽头啊,就像人没牙了,好东西咬不下去
都这么痛苦,为什么还活着呢?死也很痛苦啊。
我看到………………………………………………………………………………………………………………………………………………………………………………………………………………………………………………………………………………………………………………………………………………………………
4.5初看洛伊安德森。預期之中會是愛導和作品一生推的種子導演(作者),還真的是如此,愛死《千日千夜》介於形式主義與寫實主義之間的呈現,開場是如此的魔幻寫實、對白極少卻也與文溫德斯的《慾望之翼》的話癆碎嘴形成對比,本質上更是一部緩慢電影,影像情感私人、空間化為時間賦予觀眾及劇中人物不可思議的化學效應,乍看一個實際時長較短、體感時間卻大幅上修的狀態,彷彿像是進入一個宇宙,構圖如畫、冷冽且生活化的壓抑悲憤進而呼之欲出,便從日常活出架空,形成饒富詩意的無盡與純粹。
還是打五星好了,4.9999吧,有自己風格的電影,想說的是什麼呢?有時候會想。介於好看與不好看之間,畫面感很強,油畫的配置,冷冷淡淡的風格,情侶在天上飛,失去信仰的牧師,無法治療的牙醫,在公車上哭泣不知道要做什麼的人類,長鏡頭及沈靜的配樂,瑞典。就是沒有劇情有點硬傷,想看不同的樣貌啊。
上帝视角,柏林苍穹下,天使看客,女性旁白。碎片化痛苦,分段展现,用近乎没有剪辑感的方式串联,毫无关联的片段成了一条平行的主线。冷幽默讽谏,平视苍生,直面痛苦,遁入虚无。几段黑屏结束,用音乐过渡,完美沉浸。罗伊安德森无视观众,践行着他北欧冷冷的调调,实验艺术着电影,独特而强烈的作者风格。
关于寂寞困窘和无法说出的爱。
罗伊安德森是退步了还是偷懒了。有趣的构思有,但是比寒枝雀静少了很多。旁白和上帝视角的悲悯真是败笔。几段人多的点子都不错,作为一种横切面来看。
„Ich habe meinen Glauben verloren, was soll ich nur tun?“ „Tut mir leid, ich muss meinen Bus kriegen.“„Darf man denn nicht mehr traurig sein?“ „Aber warum kann er nicht einfach zu Hause traurig sein?“
恹恹的,闷闷的,所有情绪包括痛苦与快乐都被直线坚硬的构图、没有明度的色彩、疏离的表演压到最低。但是影片止步于情绪的流露,却没有情绪的来源。即使前中后穿插了多段战争的场景,但因为对战争的描绘完全是景观性的,所以终究无法将这种弥漫人间的恹与闷归结于战争。就像贯穿前中后的神父,他在失去信仰后质问上帝为什么抛弃了他,但他没有质问自己为什么抛弃了上帝——他和整部影片一样的问题,都是避重就轻。
太冷清闷骚,关于信仰,我没有信仰,上帝大概是被人们创造出来又被人丢弃的东西。
俯瞰掉落人间的诗。很多段落是重复了,但能看出他试图求变。
情绪在人与人之间暗流,就像热量一样,悲或喜都以他们各自的方式存在,持续存在在这个星球上。三星半,更喜欢前作些。
7.5/10。我看见一个人,看完标记了这部电影。加入了语言迟钝描述的手法,表现方式比《寒枝雀静》更进了一步,这是属于未来的电影。导演是个冷幽默大师。可惜幽默的内容少了。绑鞋带的人和希特勒,杀人和倒酒,空中的人和梦里背的十字架,众生平等。看完反而意犹未尽,想一直看下去,无穷无尽。
罗伊安德森绝对是把美术和电影结合得最高的导演,看他的每一部电影就好像在看一个画家的画展,这个画家的名字叫罗伊安德森,这次画展的主题是关于无尽,一部电影下来,已经完全沉浸在艺术世界里
@2024-06-02 16:03:27
看到依然有人执着于以优雅来谈论历史,映照现实,戏谑荒谬,慰藉悲伤,就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