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假发的人》里复杂的社会性表达,还蛮出乎我意料的。
这部电影起初吸引人目光的,是黄晓明从未有过的形象。
青年时期被父亲家暴、颓丧落魄又邋遢,中年时期暴瘦26斤、秃顶到不敢认,近乎是他的一次“破相”式演出。
这个角色身为救助弱者的精英律师,而他背后却背负了陈年凶案,秘密被层层揭开的过程也是挺令人好奇的。
但越往下看,就越会发现它与《漫长的季节》及导演前作《暴雪将至》的共通性——披着犯罪片的外壳,却意不在此,实际上探讨的是特殊年代背景下,个体的“家庭阴影”与“出身问题”。
影片从90年代横贯至当下,围绕几起案件、分成双线叙事,展现了孟中的双面人生。
1999年,大专刚毕业的他还是个典型的“小镇做题家”,当时的头发也还茂密。
家道中落、置身底层后,法考就成了他唯一改写命运的路径。
他早上拼命复习,晚上兼职开夜班出租车养活自己。
然而时运不济,加上父亲又打又骂,常常给他巨大的精神压力,导致他一直没能考上,成绩更是一年比一年差。
就这么蹉跎到了2002年。
十八年后的2020年,孟中已经成了有声望的公益律师,是当地有名的“大好人”。
商界鱼龙混杂,上流阶层的非法勾当横行,肆意侵犯底层劳工的权益,甚至以慈善的幌子把魔爪伸向未成年女孩。
孟中一直挺身而出,不接能赚大钱的案子,而是主动接下为民请命的司法援助。
但遇到戴假发的女孩魏娴后,他的人生开始转向。
一则神秘信息的出现,更揭开他深藏多年,如噩梦般的过往:十八年前的雨夜,他曾为泄愤杀过一个陌生人。
就如开始提到的《暴雪将至》,董越没让这部新作成为一部“大多数悬疑片”,而是又一部拥有荒诞性与作者表达的电影。
全程的重心,都放在塑造那些被时代裹挟、被社会压力压到喘不过气的小人物。
偏灰暗的色调、纪实感的摄影,纪录下残破肮脏的现实处境,尤其1999-2002的年代戏细节,不仅反映出人物内心的迷茫无助,也象征当时社会环境的阴郁和压抑。
孟中是一个游走在黑白之间、无法轻易界定的灰色人物。
他苦苦维持外表的体面与正常,帮助被性侵后还遭捂嘴的女童,帮助那些比曾经的他更卑微的普通人。
但他的内心却已陷入癫狂——因一句“废物”,他在那个雨夜将陌生的乘客拖入水中,而自己也似落在水里的失足者,背负人命后心里压了块巨石,变得死气腾腾。
孟中不能仅仅只是被定义成一个“默默掩盖罪行后生活18年的犯罪者”而已。
我们不断看到他在面对过去罪行时的挣扎和痛苦,随着往事揭开,他被无止境羞辱、被施加暴力的家庭环境,以及寒微的出身,才是电影真正要探讨的,关于人性的善恶和复杂性,以及“中国式出身”与整个社会对个体的影响能有多深。
有人说,一个底层出身的人,出身就是他的原罪。
电影里的这些人就是如此,他们都困在名为“出身”的囚笼中,在阴影里长大后,戴着“假发”(装成另一种样子)生活。
“假发”不只象征他隐藏的秘密,人性中的阴暗和罪恶,也象征社会期待对个体的压力。
一旦戴上,就会戴一辈子。
出身是无从选择的,但考试确实能改变前程。
孟中之所以拼尽全力,就是因为他相信人生的起点不决定终点,上岸的那天就是脱离家庭泥沼的日子。
但最终,他还是无可避免地活成了自己最厌恶的那种人。
因为在出身之外,笼罩在他头上的还有原生家庭的问题。
为什么他会如此易怒,在听到“废物”后把人推下河岸?
这种攻击性就源于父亲长年累月、如定时炸弹般的打骂,给他内心带来的“应激机制”。
父亲给他营造的这个家庭,像个精神病院:一边望子成龙,期待他一朝法考上岸后直接改命;一边又不停剥夺他的自信,肆意压制,令人窒息。
孟中不自觉压抑了太多,终于发泄出来,也给自己带来了永久性的“一生弯腰赎罪”。
这也让我想起另一部电影《寄生虫》里的话题:为什么富人更容易与人为善?
因为在出身良好、环境正常的家庭,人更容易养成“自爱体质”。
与之相反,生活在缺爱的、窘迫的家庭里,甚至是像孟中这样待在一个极端不正常的家庭里,从小到大内心深处的恐惧与挣扎,注定会影响一生。
那夜之后的这十八年,孟中都在“演”一个“圣人”,来为自己赎罪。
当真相揭开时,他才意识到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在自欺欺人,命运早已标好价码。
《戴假发的人》里,戴假发的不只有“被杀”的假发男,孟中、魏娴、父亲、赵四都是“戴假发的人”,而且他们人生的悲剧不是个例。
出身、阶层、家庭环境,总在潜移默化中对我们的性格产生影响,且无法逆转。
每个人下意识做出的重大行为和选择,也都是对自己现实命运的暗中回应。
可是,他终究错付了!
一部电影光有努力没有用,需要太多因素与协调,强强联手才行!
影片太过刻意,故弄玄虚与灰暗画面,颓废窝囊不修边幅被生活所迫占据前半段,在经历五次律考中那些年写实过于夸张,为了表达人物内心,加入太多动作,也为了让人相信,人被逼到绝境时种种表现与考上律师后场景不断切换,加上音乐恐怖特效,让人跳戏甚至看到一半想放弃的冲动。
可能导演功力不够,火候不到位,黄晓明演着演着又开始端着了,露出惯有式的微笑,立马破防。
其实影片讲述的故事很简单,黄晓明家境贫穷,靠修鞋为生的父亲不想儿子走自己的路,支持他参加法考当律师。
谁知一次次失败,虽然不想放弃,黄晓明只得选择白天背书,晚上打替班开出租车,一次雨夜,拉了个醉汉,问到哪说随便,下车后两人发生口角摔打,失手踢醉汉一角,醉汉滚落坡下落入河水中淹死了。
黄晓明则驾车逃离后,却得知自己最后这次终于考上了,当上律师后他终日在悔恨中度日,为了减轻自己的罪过,而选样法律援助帮穷人们打官司。
在行业中展露头角,而每当深夜,多年前发生的命案依然折磨着他梦中醒来,为了良心好过些,于是,他开始接近帮助死者的女儿……后来又被人勒索,知道他早年杀过人,于是最后与那个人鱼死网破,防卫中杀死了人,他也随之入狱。
结局是那个落水的人又站在岸边发出狞宁的笑……开放式结局,那人没死?
有点莫名其妙,更加不喜欢该片!
黄晓明新片《戴假发的人》,好似《心迷宫》和《智齿》的Remix版本,只不过,它把两部作品的精华都丢掉了,只剩下麸皮潦草。
《戴假发的人》故事设定主要分为两线:第一条是主人公孟中的回忆线,噩梦时常萦绕、心魔难以消除;第二条是现实中孟中调查一起案件的顺叙线,坚守正义还是臣服权贵,孟中被拖入泥沼。
不论是回忆(心理)线还是现实线,导演均采用了“地狱式”的影像风格,这种刻意且突出的风格,往前看有《发条橙》,往近看就是郑保瑞的《智齿》,显然,《戴假发的人》几乎采取拿来的方式认领了《智齿》,孟中前半生生活的场所、计程车内的乘客、雨夜心魔,包括与魏娴两次会面的诡异酒吧,都充斥着“地狱式”的末日景象,采用这种影像风格的确可以迅速确立风格,让《戴假发的人》从一众悬疑片中凸显出来,但问题同样明显,一来观众可能会不买账,因为过于压抑;二则,如果影片内容撑不起这个风格,那就是一场灾难。
对于《戴假发的人》而言,两个问题它都有,且各占一半。
虽然黄晓明因为叶柯,热度很高,但这种热度并没有转化成票房,或者说,这种个人的热度没有抵消风格的压抑;整个故事错乱的叙事和剪辑,特别是赵四叙述视角的加入,更让影片显得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究其原因,还是故事本身过于单薄,而导演又不愿进行深挖,只能刀枪剑戟样样来一点,显得故事很满,无疑弄巧成拙了,故事与风格不但没有相得益彰,反而处处龃龉。
对于黄晓明来说,影片的票房成绩确实不怎么好看;但,对于影片来说,这个票房成绩几乎有着某种必然。
《戴假发的人》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有黄晓明饰演的孟中在影像之外旁白,讲述他自己人生。
即便在这段看起来其实并没有听众的、安全的“自述”里,我们也能感受到,孟中在面对自己的时候,也在逃避一些过去和秘密。
他在承担自己人生的“叙事者”的时候,依旧是不够诚实的、有所保留的。
叙事者这个概念,在我看来,可以串联起《戴假发的人》在人物、主题、悬疑上的设定。
来自孟中的旁白,就是这个故事的“第一叙事者”。
算下来,《戴假发的人》其实提供了不止“四套”叙事者身份和叙事视角,它们不一定都是可靠的。
或者说,人性使得由人们讲出的故事,往往不可靠。
想想你是不是会在生活中说谎?
回到《戴假发的人》这里,我们就需要在这些不同叙事者的讲述下,去寻找真相。
大专出身,第四次司考才通过的孟中,虽然现在已经成了金牌律师,但在过去的时间线里,显然是一个失败者。
影片在“孟中的过去”和“孟中的现在”两条时间线中切换,分辨这两条线很容易。
因为年轻线里的孟中,头发浓密。
中年线里的孟中,已经几近秃顶。
在这些画面所提供的信息里,我们看到过去的孟中一边开夜班出租一边准备司考,也看到如今已经跻身高级律所的他,为废品收购站店主黄芬的女儿小楠奔走,提供法律援助来找出女孩被侵犯的证据。
与此同时,孟中又还遭到神秘人的威胁,他于多年前的雨夜与醉酒乘客之间发生的秘密,正一点点吞食他的现在。
这些来自画面的,发生在不同时空里的现实,是故事的“第二叙事者”——影像。
它,是故事中唯一可靠的叙事者。
影像不说谎。
这部分“第二叙事者”讲述的故事,基本可以被看作是孟中的成长史。
某种程度上,孟中代表了一类广大的人群,底层工人后代,大专出身,三次司考失败,只能做体力劳动,在开出租时被各色乘客轻慢,回到家还要被强势的父亲棍棒式教育,父亲对他司考失败、割腕自杀的反应居然是一边打他,一边谩骂着“你这个废物”。
影片着重拍了好几场孟中的司考现场,这个明亮、压抑、充满了窒息的白色的“考场空间”,和孟中被父亲敲打的昏暗、杂乱的家庭空间,还有他当司机的那个逼仄、狭小的出租车空间,几乎占据了孟中的全部过去。
他被困住了。
他的年轻时代带着黄灯那本《我的二本学生》里的那些“中国式出身”的年轻人群体的影子。
他的失败,他如果赢不来司考通过的另一种命运,无疑又暗示着那些怯懦、窝囊,只能顺应成功学价值体系,并最终被它吞噬的人群。
出身、应试教育、司考、成功、出人头地,这些环环相扣的价值链条就像人们身体里的“慢性炎症”,折磨着他们度过整个成长年代。
如果不能跨越这个门槛并最终实现阶级跃升,就只能一直困守在这样的空间里。
这种“不被讲述的中国式出身叙事”其实除了在孟中身上,也在魏娴、受侵害的黄芬一家身上都有体现。
魏娴因为父亲的离开、母亲的失职而人生陷落。
被侵害的小楠从小被父亲抛弃,这个男性缺位的家庭经济困难、身处底层,很容易就成了施暴者的猎物,在遭到伤害后,不仅没有能力发出声音,还会被诬陷为说谎。
这其实在现实中也是正在发生着,却不太被会自我讲述出来的,现实、暗黑,甚至充满自我厌弃和受辱感的叙事。
不过,影片除了孟中的旁白,其实还有一个未知者的旁白,我们直到最后,才会知道它来自于谁。
这也是影片的第三叙事者。
这个“我”认识孟中,这个“我”会很直白地说出孟中的失败感,会点明孟中其实藏着一些秘密。
这个“我”的存在,其实也验证了“失败的人生故事,是不会被自我讲述出来”的叙事潜规则。
因为,就连这个“从小认识孟中”的人,也不知道孟中的真正的秘密。
用他的话来说,孟中是个谜,只有通过他做过的事、说过的话,才能慢慢拼凑出,他究竟经历过什么。
这个“第三叙事者”,要从孟中的过去,也就是来自“第二叙事者”的影像现实里,去拼凑出孟中的秘密。
这条线里,显然也藏着影片的最大悬念,在这里我就不剧透了。
随着剧情的深入,我们其实还能发现影片存在的“第四叙事者”。
片中,孟中一直在追查性侵女童的案件真相。
但他发现,明明黄芬女儿受到侵犯的现实已经那么清晰,但犯罪的、共谋的、包庇的、拥有权势的人们,都有自己的一套叙事。
比如坚持侵害并没有发生,比如目击者什么都不知道,比如诬陷受害人说谎讹诈。
这些面目不清的人们,都是造成伤害的、掩盖罪恶的第四叙事者。
孟中多年前搭载醉酒乘客的案件,也存在着这样的“第四叙事者”。
孟中自己始终没办法说出真相。
他当年到底对那个醉酒乘客做了什么,只要他自己不陈述,就始终是个谜。
这谜或许能暂时保护他,但也会在某个时刻成为他人生的定时炸弹。
于是威胁他的神秘人,完全可以按照任何想象,解释这段过去。
孟中自己和那个神秘人,都是这桩陈年旧案的第四叙事者。
而魏娴为何变成今天自暴自弃的样子,她父亲去世的真相,她母亲与继父到底曾对她做过什么,都被她自己逃避一切的“第四叙事者”遮掩了起来。
犯罪者掩盖真相,受害者不敢说出真相,魏娴说着谎游戏人生,孟中试图用现在的法律援助为自己的过去赎罪。
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造就了一个自己的“人生叙事者”,试图以此来掩盖、逃避或粉饰一些什么。
《戴假发的人》在这四套叙事者所讲述的故事里,最终拼凑出的真相,就是它本身试图说出的故事。
那些被伤害的、被厌弃的、被抛下的、被遮蔽的人们的真实的人生,应该有人来讲述,也应当被讲述。
这样,他们才能敢去看清、试着走出那些难于逃避的牢笼、罪恶与链条。
我们通常不会对外讲述我们受难、吃苦、甚至受辱的故事,于是我们会撒谎,会逃避,会遗忘,对外塑造出某个样子的我们。
只是,这样的我们,还是算是自己人生的叙事者吗?
所以,《戴假发的人》才会用这“四种叙事者”的组合,来让我们看到有关真相的各种截面。
来自自我的部分真相、来自现实影像的赤裸真相、来自隐秘的叙事者的旁观视角真相、来自加害者和受害者的有选择性的真相。
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了片中那些受困者的人生的叙事者。
它们努力去修复一些破碎的过去,尝试着去揭露一些被遮蔽的现实,也小心地去触摸一些更真实的自我。
它们,就像是对上面那个不太有答案的问题的一种回答——我们,得当我们人生自己的叙事者。
说到这里,也就终于可以来谈谈片名中的“假发”了。
年轻的孟中头发浓密,中年的孟中却秃顶了,如果他戴上那顶假发,再也不拿下来,是不是秘密就永远不会发现?
还是说,假发一旦带上,永远也拿不下来了。
假发,也是一个掩盖谎言的叙事者。
本以为是罪与罚,结果只是主角自作多情;本以为有精彩的法庭辩护戏,结果只有主角作为律师但几乎看不到的职业表现;本以为有正义战胜邪恶的大快人心,结果只有几行字幕交代后续草草收场。
这部戏的编剧巧妙地避开了你所期待的所有元素,把重点放在了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真是“预期违背”得我无言以对。
我甚至以为这是黄晓明用来证明自己演技为了拿奖而拍的片子。
黄晓明的造型也是拼了,因为揍了一个戴假发的秃顶,导致厄运缠身,自己年轻时一头浓密得不能再浓密的秀发竟在人到中年时秃得不忍直视,简直就是恐怖片设定啊,关键这个糟心的造型,其目的何在啊,片中完全没有任何明示暗示拐弯抹角哪怕一点点表示啊,罪与罚非要体现到这个层面吗?
整个故事正如主角旁白自述那般,离奇而荒诞,只不过这份荒诞只停留在主角对自己的自我感动上,并没有触动到观众。
难以想象,本片导演之前拍过《暴雪将至》,那是一部不错的相似题材。
本想打二星,看在晓明哥最近诸多不顺的情面上,以及在片中还算努力的表演,加一星,三星,仅此而已。
之前看展览时,会遇到这样一类艺术品:它会直观地让我感觉到不舒服,刺眼,锥心,但我却并不想走,想继续看下去,因为这种让观者产生不舒服的生理反应正是艺术家通过作品想要表达和传递的,正是它的优秀和厉害之处。
直抵人心,直面我们的阴暗之面。
在我看来,电影《戴假发的人》也属于这一类作品。
在观影过程中,我不断被导演董越类型片的镜头语言所震慑:那些令人不安的闪回,特写,对于暴力的直观展现……但,这些坐立难安却并不会让我想要离开,反而将我深深吸引进故事情节里,吸引进人物的命运里。
因为我知道,导演正是想通过这些形式,将他想要传递的通过我们的感官,直抵我们的身体,直抵我们灵魂深处——男主孟中是一个开始中年脱发的律师,他代理了一桩少女性侵案,同时,他也开始跟踪一个年轻的女孩……这时,电影双线平行展现了年轻时候的孟中,那时的他有一头浓密的头发,但有一天,他一不小心杀了一个戴假发的人……从此,这顶假发就“总出现在他的头上”,让他无法摆脱。
但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们发现导演想要探讨和表达的并不只是不同时间案件的悬疑,他渴望进入更深——孟中的父亲是个不苟言笑的、望子成龙的、酗酒成性的男人,在对待孟中的教育上总是会采用暴力。
当孟中司法考试没有通过,他会辱骂他,毒打他……这显然让孟中产生了深深的阴影。
暴力所产生的后果是:孟中的隐忍终究爆发,当有一日遇到一个同样对他辱骂的陌生人,他毫不犹豫对他挥出了拳头。
暴力的产物一定还是暴力,施暴者对比他弱的人施暴,那被施暴者也终究能够找到比他更弱的人去施暴……于是暴力就这样传递了下去。
电影中有一场戏是孟中终于如愿司法考试成功,庆功宴上父亲非常高兴,再次喝得酩酊大醉,这时他对孟中说起了自己的父亲,他的父亲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原因同样深受创伤,同样向自己的儿子挥出了拳头,于是拳头就这样一代一代挥了下来
我想,在这个时代出现电影《戴假发的人》是非常有意义的,主创直面了东亚家庭的阴暗面,上一代对于下一代的暴力,迫害,以及爱……当然,居然还有爱。
真的很想呼吁很多父亲来看看这部电影。
暴力是真的会传递的,你的暴力会传递给孩子,然后孩子再传递给别人,恶性循环。
当然,同样的,温暖其实也会传递。
孟中在接手了少女性侵案后,努力调查,哪怕被强权威胁、殴打也不退缩。
终于成功说服了重要的目击者,说服了被侵害少女的母亲突破重重困难再次报案,为孩子讨回公道。
饰演孟中的黄晓明贡献了从影以来非常突破的一次表演,为了得到这个角色他努力减肥,剃了头发,毁了形象……只为让大家能够忘记明星黄晓明,而是记得一个东亚的儿子孟中,让大家能够代入,能够共情。
哪怕,只是对于东亚家庭一代一代暴力传递的探讨,我都强烈建议大家能去影院看这部电影。
更何况,《戴假发的人》最后结尾还有惊悚的反转。
至于是如何反转的,在这里我就不剧透了。
电影《戴假发的人》是由董越编剧并执导,黄晓明、王影璐、李丛喜、黄璐、陈传凯、李倩等人主演的犯罪悬疑片。
影片宣传初期,黄晓明具有突破性的秃顶造型就备受关注,非常具有悬疑感的预告片吊足了影迷的胃口,看过影片后再次被黄晓明的演技折服,同时感叹现实困境中人性的复杂。
最初,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末,从孟中(黄晓明饰)父辈到他这一辈,成为工人似乎已经是命运最好的安排,但成为工人后,一辈子也就望到了头,这是当时的社会施加给他的枷锁。
作为法律专科生,多次法考落榜,雨夜中因醉酒客人的一句“废物”,他终于像困兽一样爆发。
后来,二十多年后的现在,孟中虽已成为名声在外的公益律师,但怀着多年前的秘密,他被困在自己制造的枷锁中,为了赎罪他不顾代价寻找真相,情绪再次爆发后,孟中的苦难终被公之于众。
二十多年前,孟中雨夜激情犯罪时,没有目击者,没有物品显示他有过犯罪行为,甚至犯罪痕迹都随着雨水的冲刷而消失,那个年代监控设备不足,更没有影像资料,有的只是一具被泡发的秃头SHI体,和他在水里抓到的一顶假发。
后续案情就不了了之了,而这却成了他见不得光也忘不掉的隐秘过去。
多年后,孟中为被侵犯少女伸冤时,恰恰是在人证物证都不充足又毫无线索的情况下,寻找到了足以证明嫌疑人罪证的一段酒店监控录像,当他以为能将嫌疑人绳之以法时,嫌疑人却明目张胆的对他威逼利诱。
孟中犯罪后抵不过良心谴责,被“聪明的”发小赵四(陈传凯饰)发现了蛛丝马迹,而表面是公益慈善家的企业家背地里却做着见不得人的勾当。
我觉得都相当讽刺。
本片是个荒诞的悬疑片,同时又很现实。
二十多年前的孟中参加过三次法考,备考、答题、查分、落榜……循环往复,为了改变命运,不得不面对一次又一次的考试,终于在第四次成功考过。
很多人对那个时代的发展不陌生,对考试的压力也感同身受,那种真实感和紧张感真的溢出银幕了。
现在都说“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分水岭是羊水。
”家庭环境是我们无法选择和改变的,只能靠自己后天的努力,但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只要被困在名为“出身”的牢笼,那么“社会”就是终身摆脱不了的“刑罚”。
一开始没打算看的,但是黄晓明这面孔出现在电视机的VIP电影推荐里,真的抑制不住心里的好奇。
整体而言,导演的视觉和影调还是很棒的,有很高的审美:1、整个片子的视觉调色是很舒服的电影基调,点个赞,对电影爱好者来说应该是有很不错的观影体验;2、演员的表演,说实在也不拉胯,黄晓明和女主的表演也是很合格的,再加上一些实力派演员的配合,整体的表演节奏还是很舒服的。
唯一的缺点,晓明哥和女主的原声,莫名的有些出戏;男主一开始回忆的那段旁白,一会儿第三者,一会儿第一人称, 也是莫名的出戏。
3、看得出,导演应该是拍摄了丰富的素材,完全可以剪辑出很好看的故事,但最后居然“ 剪坏 ”了。
查了一下,是2021年1月杀青的,最后现在才上映的,而这四年间,正是房地产行业最受打击的时期。
可能也是大方向上,不能给社会造成太大的压力,让房地产行业“雪上加霜”,所以故事主线变成了男主的人生故事线,而不是影片中那个最有舆论吸引力,最具张力,最有噱头的案例。
明眼人都可以感觉得出来,如果以那个案例为主线,( 在黑社会大哥在面馆威胁时再切回男主的故事线回忆 )整个电影的力度会更强悍,但明显这个案例被刻意地克制和淡化,可惜了。
说说自己的观影体验:1、戴假发的人,从片名和海报,一开始真的以为跟男主形象有什么直接关系或者导演在台词上假装误导一下也好,但最后真的一点关系都没有,莫名的失落。
2、片子一开头,前十分钟男主背景铺垫,真的太平淡无奇,节奏和画面我还以为是电视剧的节奏,感觉也没有建立起男主十几年律界精英,“孟大律师”的人设,怎么咱们也得把挣钱的能力和社会赞誉都表现出来呀。
(个人感觉“ 假发 ”在男主角色上的悬疑,要是在这里加强一下,可能会更好)3、突然转变为男主的回忆,这二十多分钟,是莫名的难熬,旁白更是犹如紧箍咒一样让人挥之不去的难受,虽然电影画面拍得很好看,但根本没法共情。
4、看到男主作为律所主任,出手阔绰的精英人士,因为醉汉的一句话,“ 从停车场追出十几条街 ”的片段,莫名想笑,且不说为何一个脱发中年男人体力为何这么好,就这心理素质,真的可以在律师行业干到主任吗?
上过班的都知道不可能。
5、最喜欢的片段,就是男主和太平间老头对话的几个片段,挺经典的。
虽有似曾相识之处,但确实看起来很精彩,画面很有张力。
6、最后的结局,我还以为女主的爸爸没死,跟女主演一场戏呢………没想到是另有其人。
这片子最后看下来,感觉导演也挺拧巴的:好像在坚持着什么,被逼无奈;好像想说很多观点,但又变成思想作文;好像自己拍得太多,故事线太丰富,舍不得删,把自己搞迷糊了;又好像原本的主线被毙,临时改主线把片子剪辑得慌慌张张……似乎可有无限种“好像”。
但就以这部影片现在的主线,只有一个疑问:男主人设的善良初衷是啥?
源自哪里?
确实没显现出来……
《戴假发的人》算是我整个11月最期待的一部,董越导演的前作《暴雪将至》足够惊艳,对于犯罪的冷峻与时代的萧瑟描绘令人印象深刻,等了太多年,才迎来这部《戴假发的人》。
这部颇有种“黑色电影”的气质,雨夜、晦暗不明的背景、孤独的人,总有罪恶在悄然发生。
黄晓明所饰演的孟中似乎也总是在“梦中”,面对律所面试时的询问,他说备考那几年的事情都不太记得了,可真的能忘吗?
很难定义孟中是什么样的人?
他的底色是个好人,做到律所的合伙人还在为手头的公益案件奔波,还在为农民工与小女孩的正义与企业老板对抗;但他的确不算是个纯粹清白的好人,多年前雨夜的一次意外,让孟中的后半生都背负着极重的枷锁,他做的那些好事,到底是热心还是赎罪呢,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他是一个属性「灰色」的人,中和了黑与白,他将自己隐藏在最不起眼的状态中,企图就这样度过一生。
但其实外界的一切都在提醒他:每夜持续的噩梦、如报应般来到的脱发、以及别人恶意地提醒“我知道你的秘密”,孟中不得不从自己编织的梦中醒来,他从来就无法抵抗已经被书写好的命运。
有些东西,一旦出生的时候没有,这辈子就很难再有了,而那个叫作「出身」的东西,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像隐形的枷锁一样,牢牢地压在人的身上,和命里。
孟中本该像他修鞋匠的老子一样,成为巷子里的手艺人,最好的指望是和邻居赵四一样,进工厂,靠体力赚钱。
可他和修鞋匠都不愿“认命”,一次次的法考,一次次的落败,父亲用殴打与羞辱出气,“你就是个没用的废物”,孟中把苦难全盘吞下,继续备考,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废物”二字早已成为他的隐痛,后来那个戴假发的男人也是因为这两个字惹怒的孟中,让孟中一辈子被困在「假发」里。
「出身」是孟中的牢笼,他不断抵抗,不断挣扎,但无果。
导演董越对这个主题似乎有很大的兴趣,《暴雪将至》中也在塑造滚滚车轮下身不由己的偏执男人。
永远不停歇的雨,是在洗刷罪恶,也是在掩盖罪恶。
那夜之后的孟中一直活得很撕裂,他本该忘掉所有,努力做一个活在阳光下的新人,把成功的喜悦贯穿生命。
可发生过的事怎么都忘不掉,所以他才会遇到“同命人”魏娴,是命运的安排,也是孟中冥冥之中的注定。
孟中对魏娴的感情应该是极为复杂的,愧疚、恐惧、或许还有一丝丝向往,因为他,魏娴失去了一个平稳的童年,也失去了对未来所有的希望;但同样也因为他,魏娴的生命迎来了第二道光。
那个被侵害的小女孩与魏娴一样,都是孟中噩梦的解药。
他要靠着“邪不压正”的结局,才能为自己抚平无尽的惊恐,他们是同命相连的人。
总之,恭喜黄晓明迎来了自己职业生涯最好、也是最复杂的角色,暴瘦20多斤、以秃头邋遢形象示人,这些都是这个角色难度外在的显化,最难的,还是心理层面的塑造。
孟中自卑、也自负,他用尽所有力气,才从阴暗潮湿的浴盆中站起来,走向律所的办公桌,他自信与那些单纯作恶的人不一样,但他惶惶不可终日。
电影里始终没讲孟中得了什么病,但他的病,一定是由心而起。
所以他抬眼会看到本该躺在停尸间的人走向自己,会看到阴森的假发,会被梦里的水溺的喘不过气来,他的脸上从没有属于成功者的舒展,只有愁苦与黑暗。
黄晓明的脸被隐在了孟中的背后,眼神中闪烁着游移不定的恐惧,他不敢让自己歇下来,长期的过劳与精神紧绷令他憔悴,西装革履之下,总是缺一股精气神,这个人物的核心就在于少了魂。
导演董越曾为段奕宏送上过东京电影节影帝的荣誉,希望孟中也能为黄晓明再证明一次。
其实《戴假发的人》里还有很多值得玩味的细节,比如雨夜的反转、一层又一层的谜团,导演内里对抗争的表达,都隐藏在足够丰富的文本之中。
没被杀死的人,注定要寻仇,没被杀死的困境,也注定会伴随孟中一生。
黄晓明新片《戴假发的人》看完了,荒诞离奇的风格和悬疑情节看得我头皮发麻,也不禁让我思考:这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不小心”犯下的错。
电影里有一处情节:孟中在食堂吃饭,电视里正播着一档法治节目,里面的专家正在科普何为“故意犯罪”——孟中的过错是否构成主观故意呢?
孟中是一个心怀正义,努力为弱势群体做辩护、争取权益的律师。
而这一切源于他在努力赎罪,多年前,因为一个“不小心”犯的错,导致他常年夜不能寐。
但是这世界上是否存在“不小心”犯的错呢?
考了四次才成功上岸成为律师,身上承载着瘸腿父亲对自己的殷切期望,父亲盼他出人头地,摆脱出身。
在第一次考试失利后,他的压力越来越大,再“战”后分数越来越低。
为了生活,他选择白天开出租,晚上熬夜备考。
——任何一个有过备考经历的人,看到这一幕都会共情吧我相信孟中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身心俱疲。
在千禧年即将来临的倒计时里,他被一群人抢劫殴打。
“你是个废物!
”父亲的怒骂还在耳中盘旋,各种奇葩刁钻的乘客模样也在他脑海中散不去。
新千年的烟花在天空绽放,自己蜷缩着身子正承受着一群人的拳打脚踢。
这一刻,似乎全世界只有他孟中一个人还在承受苦难。
他不堪、愤怒却无力反击。
怨恨的种子或许早已在心中埋下。
直到一个雨夜,一位乘客彻底激恼了他。
我们很难界定一个人到底是善还是恶。
或者说,人本质就是多面的。
我想在那个雨夜,孟中一定是“情绪上头”。
把长久以来积压在胸腔里的情绪全部都发泄出来了。
人的恶念,犹如潘多拉匣子,一旦被打开,就很难收回。
在那个雨夜结束后,他心里的那场瓢泼大雨就没有再停止过。
成为律师之后,他一直在尽全力帮助有困难的人解决法律纠纷,还要每夜失眠回忆那个犯错的雨夜,这就是孟中的“罪与罚”。
最后孟中褪去西装进了监狱,对他来说,才是一种心理上的如释重负吧。
和董导相识于2015年FIRST影展,2018年5月在戛纳我俩同屋,每天早上在楼下一起喝咖啡吃羊角包看海鸥,7月又一起去了慕尼黑。2019年我俩经常约在常营星巴克,年底又一起去了三亚。2020年夏天在武汉短暂的共事过,这之后就再也没见过,偶尔微信上闲聊几句。这是一部充满了古典主义气质的作品,董导依然保持着对视听近乎苛刻的标准和追求。几位主演表现的都很出色,尤其是晓明哥,这可能是他从影以来最颠覆性的演出。
晓明哥很努力,多给一星。
董越没让新作成为一部“大多数悬疑片”,而是又一部拥有荒诞性与作者表达的电影。越往下看,就越会发现它与《漫长的季节》及之前《暴雪将至》的共通之处——披着犯罪片外壳,却意不在此,实际上探讨的是特殊年代背景下,个体的“家庭阴影”与“出身问题”。戴假发的不只有假发男,孟中、魏娴、父亲、赵四也是“戴假发的人”,且他们人生的悲剧不是个例。每个人下意识做出的重大行为和选择,都是对自己现实命运的暗中回应。
黄晓明是想认真做演员,就是越到后面剧情越颠
你别说,还真挺好看的,悬疑拉满,融合了很多元素,案件,还可以。黄晓明演技真的不错,可惜了上映一周就流媒体了,鼓励加一星。
过分刻意了,用力过猛。
故弄玄虚,拖泥带水,困死我了
导演有问题
魏娴怎么也过的这么惨啊,怎么麻绳专挑细处断啊,本来就很艰难的活着了,还要有这么多苦难啊
这是一部非常依赖演员表演的故事,可惜主角选角很失败,让整个电影可看性大大下降。故事乏善可陈,对人物的挖掘不够,远远比不上《暴雪将至》。
瑕不掩瑜
一群被生活困住的人,逃避、说谎、假装不存在……想通过戴假发一样的方式隐藏自己的困境。导演对几条线可能都有比较具体的想法,但执行下来的结果却是错乱轻佻、充满疲态,说艺术不够深沉,说商业不够刺激。而且这片非常充分地暴露了黄晓明在演技上的先天不足。
黄晓明为了贴合孟中失意落魄的形象,暴瘦26斤,突破性尝试秃头造型,并在居住环境上也力求还原孟中的真实处境,只为更好地理解和融入角色,太值得一看了
孟作父亲只能怀揣着望子成龙的期盼,希望通过儿子来实现自己达不到的人生理想,让孟中一生的课题都围绕在赎罪之中。
阶级固化是当今社会和人类最大的悲哀
#🍋观影# 的确不怪晓明哥,演技还行。编剧导演干啥呢,这都涉嫌洗钱了吧
《戴假发的向佐》
黄晓明不要再拍悬疑犯罪片了,他也不要再演律师了!
【2.0】
故事和人物太陈旧了,影像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