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不错的电影。
尽管开头像灾难片,海啸来临,死神肆虐;结尾像爱情片,寻寻觅觅,一见钟情——到底还是好莱坞范式。
故事发生在巴黎、旧金山、伦敦。
讲了一个发生在经历海啸死而复生的知名女记者Marie、拥有超能力的灵通师George和失去了双胞胎哥哥的十岁男孩Marcus身上的故事。
这是一个渴望与死者交流而交流不得的故事。
电影里的三个主人公都和死亡接近过,死而复生的Marie、亲人离世并且哥哥是替他出去而发生车祸的Marcus比一般人有着更强烈的探索往生。
而沟通生者和死者的灵媒的George却渴望回归正常生活,他说了,这个超能力不是天赋,而是诅咒。
最近在看张纯如的《南京浩劫》,借了书没几天,日本又大地震。
就像妮可基德曼在《兔子洞》里绝望而不耐烦地反问一个同样失去孩子的母亲:“如果上帝需要天使,他再造一个就好了,为什么要带走你的孩子?
”作为一个不懂宗教、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我也觉得上帝虽然仁慈,但也时常残酷,要不然他为什么要让那么多异常残忍、挑战人类承受极限的事情发生?
爱默生在他的第一任夫人下葬一年后,曾经开棺看了她的遗体,1857年,他还开棺看了儿子的遗骸。
在爱子离世15年之后,爱默生给他迁坟。
1855年,爱默生在麻省康科德镇睡谷地墓园落成典礼上发表了他对交流的看法。
爱默生放弃了生者与死者灵魂与灵魂结合的可能性,生者能够做的仅仅是从怀念的角度来解释死者的踪迹。
他并不指望死者直接应答,只是在这种单向的交流中得到慰藉。
他在《经验》中写道:“悲痛让我学会的唯一的道理是,我们的经验是何等肤浅。
那一场经验,像其他经验一样,仅仅是表面上跳动,从来没有把我带进现实;为了解除,我们甚至付出儿子和爱人的代价。
一个不可逾越的大海横亘在我们和彼岸的目标之间。
我们瞄准这些目标,企图与之对话。
然而,留给我们的只有死亡。
我们看着死亡,不得不以枯涩的满意说,至少有一个现实是不会回避我们的。
”《交流的无奈》里有两章专门讲了与死者的对话。
作者彼得斯在书的封底写道:“交流之罕见和脆弱,就像水晶。
什么东西也不能保证意义可以跨越两个脑子而成功迁移。
”一切依靠记录和发送功能的媒介(如今已经把我们的肢体和灵魂纳入麾下)进行的交流,说到底,和生者死者之间的交流是没有区别的。
他说:“由于媒介的中介作用,我们身处其中的交流情境基本上是解释性的,而不是对话式的。
只有心灵孤独的人才会指望电影、唱片或广播节目能够对他个人作出回应。
或者更加准确地说,我们全都是心灵孤独的人,因为我们与书籍、宠物、婴儿或远方朋友‘互动’。
”说到底,每个人都孤独,不论活着还是死去,有限生命,无限障碍——《交流的无奈》里弥漫着孤独的情绪。
按照基督教的说法,上帝创造不同的语言使让人类无法沟通,人类兴建巴别塔通往天堂的计划就此失败,从此各奔东西。
从那时起,除了上帝的使者天使能够进行完美交流以外,真正的交流成为乌托邦。
神爱众生,却让众生在生生死死中无法沟通,无法对话。
按照彼得斯的说法,这恰是智慧的开端。
承认一切生灵美妙的他者特性,它们与我们分享这个世界。
但它们并不像我们那样悲叹,我们无法挖掘它们的内心世界。
我们的任务是认识他者的特性,而不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形象去改造他人。
“你的表现,不是让自己原原本本地再现,而是让他人得到关爱。
这样一种人与人的联系,胜过了天使能够提供的东西,快乐的地方,不在于超越彼此的接触,而是在于接触的圆满。
”只是很多时候,我们说关爱、爱、“爱能战胜孤独”、 “爱能创造奇迹”,跟“人定胜天”一样,听起来那么无力。
有些伤口,多少爱也抚平不了,有些缺陷,多少爱也战胜不了,有些障碍,多少爱也跨越不了。
爱是精神意义上的,无论如何,它改变不了客观存在。
况且爱有时特别狭隘。
就像《柔软》的台词,“爱?
这几乎是这世界上最含糊不清的一个词,因为被使用得太多丧失了全部意义。
大家嘴边都挂着爱,却南辕北辙说的根本不是一件事”。
“每个人都孤独。
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又回到了孤独、沟通和理解上,真是乏味而无力。
往生之后的世界是什么?
影片没有答案。
电影里的Marie说:“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才能正确面对死亡及死后的世界,才能得到理性的观点。
”爱默生说:“在遥远的世纪里,这块静默的绿色天地将会具有丰富的历史:善良、智慧和伟大的人,将会把他们的名字和美德留在绿色的树梢;英雄、诗人、美人、圣洁的人、慈善的人,将会使这空气读出时间,说出话来。
”会是这样吗?
一个节目说,人类的眼睛可以辨认出160万种颜色,而有一种海洋动物则可以辨认出320万种颜色。
问题出来了:这世界其实并不是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
另一个问题:我们不能肯定就没有另外的东西以160万种之外的颜色存在着。
前前后后也看过不少关于超出人类正常存在模式或者说灵异的影片或文字。
与其说是兴趣,不如说是好奇。
人的生命常态无外乎活着和死去,活着的状态虽然人人各异但定义都是相同,即能够呼吸,能够感知。
但是死亡呢?
老伍德在80高龄之下拍就的这部影片,究竟想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呢?
没有人能够清楚地解释出来,包括他本人未必也说得清楚。
这只是一个遍阅生活的老者用心,用直觉试图来对生命进行解读,并借此向活着的人传达一种讯息,即死亡并不是终结,而是另一种开始。
至于去向哪里,那则是彼岸的人才清楚的事情。
影片开篇已是非常强大。
美丽,知性,事业如日中天的法国女人Cécile与情人正在印度洋海边度假,蓝天碧海,尘世在双眼之外。
但是转瞬间,扑天盖地的海啸汹涌而至,摧枯拉朽般销毁一切。
房屋,建筑,车辆,生命。。。
如此急骤的转折令人猝不及防。
女人在汪洋中几历浮沉,终被一枝树干击中头部昏死过去。
此时,一切声音都已消失,只有女人安静漂浮在海中的影像,面容安祥,长发漂摇。
面朝着不可知的光芒,与一行众人无声前行。
画面如此静谧唯美。
无疑,这就是人们想象中死亡的情形。
或者说,这就是老伍德想象中死亡的情形。
在英国,一对贫困家庭中的挛生小兄弟相互依靠。
在生日之时一起去拍了一张合影送给整日酗酒的母亲。
哥哥代替弟弟去为母亲买药,转回时被一帮小痞子追赶不幸撞车身亡。
飞奔赶来的弟弟面对哥哥静默的身体,悲痛得甚至没有了眼泪。
他只是默默地拣拾起哥哥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
每晚临睡前依然对着空出来的那张床说晚安。
Matt Damon在美国,在幼年一场灾难般的疾病之后意外拥有了通灵的禀赋。
在兄长的经纪之下曾一度火爆全美。
但他终于厌倦。
他说,这不是赞赏,这是诅咒。
于是决然隐身退出,选择做一名普通工人。
一个人孤独地睡觉,吃饭,睡前听狄更斯的小说,上烹饪学校。
终于结识了一名女友,却耐不住她的一再请求,为之通灵而引发出她深藏在内心的秘密与尴尬伤痛。
女孩悲伤离去。
Cécile劫后余生。
但是当她向情人讲述起发生在自己身上即将死亡或者说已经死亡时那一刻的情形时,对方却很不以为然。
说那只是幻觉。
“死后就象灯关掉,啪,一切寂灭。
”固执,坚持,从不妥协,从不受伤害的Cécile却紧紧抓往那一刻的影像辗转追寻,终于以己身之体验写出一本书。
英国小弟弟在哥哥走后,反复寻求各种灵媒希望能够再次与哥哥相逢;孤独的小马哥去了偶像的家乡伦敦去旅游;Cécile的新书得以出版,在伦敦举行发布会。
老伍德用了三分之二的时间作铺垫,只为了最后三人这片刻的相逢。
小马哥终于为小弟弟与哥哥作了媒介,弟弟听从了哥哥的话,从此摘下了帽子,做回了自己;小马哥听到Cécile用自己的文字说出他心里的话,举目四对,如遇故人。
双手相碰,他看到她已是前世的影像。
但是再相逢,却是今世今辰,彼此眼神间缠绕的气息,如一股温暖洪流,再次扑天盖地。
“作为科学家和无神论者,我不相信死后的世界,但是作为一个行医 25年的医生,看过这么多生死,有那么多濒死回生的的人说出几乎相同的体验,的确非常值得研究。
”影片中的老医生如是说。
在我们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向来注意对死亡的尊重。
孔子说“生为徭役,死为休息”,庄子亦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因为他认为妻子并不只是顺应了天地轮回,回归于了自然而已。
在这个世上,的确有真正参透了生的高人,他们入世出尘,自如从容。
但他们未必能够参透死,至少在现世。
所以才有了那么多试图展示死后世界的作品,真实与否,只等我们死后才能去验证。
但是藉着他们,起码能够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其实并不是那么荒凉,就象在我们的眼睛看到的160万种颜色之外,还有着另外更为丰富的160万种颜色。
《从今以后》:请让我握着你的双手 一颗树,摇曳千年,仍然枝繁叶茂,我们都尊敬的称他为“树精”。
一个人,辉煌百年,仍然老而弥坚,我们都会景仰的称他为“老神仙”。
是的,这部“老爷车”,这位“老神仙”就是本片的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中文影迷习惯称他为“东木先生”。
东木先生,生于1930年。
他比波兰斯基,贝托鲁奇,林奇,斯皮尔伯格的年龄都要大。
他已经81岁了,在我们看来在这个可以颐养天年的年纪,他仍然清癯矍铄,老骥伏枥,兢兢业业,在为之耕耘一辈子的电影史上继续涂抹浓墨重彩的底色。
影片讲述英法美三个地域三个不同的人身上发生的不同的故事。
男人因为幼时的病灶而通灵。
女人因为在海啸中接触死亡而认知死亡世界。
小男孩因为自己的哥哥意外车祸去世而寻求通灵的人见哥哥一面。
三个人在结尾阴错阳差的走到了一起。
男人为小男孩做了通灵术,让小男孩走出了失去哥哥的阴影笼罩。
女人在事业感情多方挫败下出版了自己的新书,男人为过上正常的生活而远走英国散心。
幸运的是,他们遇见了。
他们都被自己身上的奇异通灵而困扰,他们都不被社会现实所理解体谅,但是他们遇见了,当他们的手碰触在一起的时候,我知道,这碰出的远不仅仅是爱情的花火,还有着彼此灵魂的慰藉与“虽然没有对话,但早已万语千言”的通灵缱绻。
请让我握着你的双手,让我们彼此温度传递,安然的揽着你的双肩,让你不再感到寒冷。
在这样一个天命年纪,拍出这样一部通灵电影,总觉得其中蕴藉着浓重禅意。
也许,作为一个丰富的,有太多故事的“老牛仔”,在很多个日日夜夜,也真实,身临其境的踏入过那片通灵世界吧。
老县城,老乡镇里至今还存在一些算命,能连接阴阳世界的先生,婆婆,这些被斥为封建迷信的糟粕里是否真的存在有真实的通灵,我不敢说。
完全不相信也是一种迷信。
也许,东木老先生是把对生死的体悟与对生命的敬畏,幻化成一位通灵师,施展通灵,让世人感知死亡,认知死亡世界,更好的珍重生命,不再潦倒,从今以后,好好活着。
片头海啸声势浩大,片尾相聚温馨安宁。
东木先生用这样一部影片把故事讲得从容不迫。
马特达蒙在2009年与先生携手《成事在人》,又快马加鞭的在2010年相约《从今以后》,我想马特达蒙是幸福幸运的。
陪着这样一个伟岸的人,走过这段老年铿锵路,是一笔财富也是一份骄傲。
看片单,先生的新片将联手莱昂纳多,这又将是何等让人期待。
在《老爷车》中,他用21世纪的方式拔出他的枪,然后用他的灵魂扣动扳机。
这是我们最后一次在银屏上看到伊斯特伍德了,他转过身,衰老的背影依然如标枪一样挺拔。
他是大漠黄沙中的荒野镖客,他是繁华都市里的肮脏哈里,他是仍然活在上个世纪的最后的牛仔。
即使他已是垂暮之年,但是他仍然是一名战士,一位老兵。
2010年刚刚过去,贾宏声跳楼自杀,今敏也在盛年留下了遗书,伊丽莎白•泰勒,西德尼•吕美特也已经在影史留下了重要的印记后驾鹤去了那一个世界。
何止于米,相期以茶;东木先生,长命百岁!
2011-4-17
超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不属于硬科幻片的范畴,而有些东西,本来就不是科学能解释,更没法否定,所以更容易被人接受,而让人主观上去相信。
通灵师,就是可以和死人交谈的人。
作为一个带着点神秘的职业,似乎在我们的身边也有。
并且被前往请教的人,真心膜拜的。
因为自身工作的原因和既往的经验,让我打心眼的抱着怀疑的态度。
曾与朋友争辩,却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如今,老牛仔以这一职业为切入点,奉上了一部平淡中带着温暖的电影。
想起C.E的年纪,已是年过80,回首自己的一生,思索生命的意义,直面死亡的对话,对他而言,是很自然的事情。
可是拿出来拍成电影,却又是另外的一回事。
所以,我很直接的认为了,电影所展现的那些,关于死亡的经历,灵魂复苏瞬间的遭遇,兄弟离世的折磨,都是导演满怀情感的宣泄。
虽然,所有镜头都在平静中翻页,但结尾的交集,还是让我们感动了回。
3个主人公,分别住在美国、英国和法国,3人个都被死亡所困扰。
法国美女玛丽在海啸后大难不死,然而灵魂归位的瞬间,看见了多许多没法解释的东西和不该看见的东西。
因为对自己的濒死体验的疑惑,时常的神不守舍,导致了工作上的不安心,最终情人和工作全部失去。
乔治是一个普通的美国工人,因为他可以和死人说话,而成为通灵师。
曾经他以此为业,但经常的接触死亡,自然会生厌。
自觉充满死亡的生活根本就不是真正的生活,所以放弃了来钱容易的活,选择去工厂当工人。
一个人住着,自己做饭,睡前听着机器的阅读声。
孤独的活着,似乎也是种存在的证明。
起码,这样离死亡可以远点。
英国伦敦,马库斯。
刚刚失去了最为亲近的人——双胞胎兄弟杰森。
而单亲的家庭,酗酒的母亲又丧失了对他的监护权。
让他对本就关系亲密的兄弟,自然是日夜思念。
哥哥留下的一顶帽子,也被他每天带着。
对哥哥的横死郁郁寡欢,他每天绝望地想要寻找答案,死后,会去哪里?
反复的谷歌着这个问题,到处寻找通灵师。
电影对兄弟间的感情的描述,小演员的表演,都很让人感动。
特别是马库斯去见各种通灵师的场景,虽多次被骗,却依然虔诚。
当他为了求乔治为他和哥哥通灵,固执的守在乔治住的宾馆楼下,深夜路灯下,抱臂仰头,瑟瑟发抖的身影,任谁也是不忍拒绝的。
对于死后的世界,3人或是相信,或是可见,或是怀疑。
但不管怎样,他们的生命也因此有了交集,他们的未来也永远地改变了。
因为各种原因,3人都来到了英国,在书展上,3人终于碰面。
奇妙的命运,再一次宽容的降临在平常人身上。
当乔治与玛丽四目相接,情愫就开始酝酿。
因为签名售书,因为手指的触碰。
关于逝者与灵魂的一切,便更是拉近了2人的距离。
而马库斯也在第一时间看见了曾在网上见到过的乔治,于是就紧追不放,要求通灵。
电影最后,乔治为马克斯做了通灵,解开了他的心结,拿掉了哥哥的帽子,开始直面没有了哥哥的人生而。
乔治与玛丽相见恨晚,最终牵手对方,让电影的结局有了关于希望的美好。
关于通灵,电影有2中不同的态度。
一方面,对逝者的思念,人之常情,若是能与其说上几句话,可能就可以放下很多东西。
如马库斯般,在乔治为其通灵后,特别是知道哥哥的帽子救了自己一命后,也终于能正视哥哥的离世,这是好事。
另一方面,盲目地与灵魂接触,会揭开生者某些不欲为人所知的伤痕。
如乔治在夜校邂逅的美女。
本来一段佳话,却因美女的好奇心而无果而终,好事难成。
关于表演,马特达蒙显然是本色演出。
木讷的外表,平淡而可信的表演,让人对通灵师这个职业有了些许的认同。
虽不至于就此相信了灵魂的存在,但起码有了相信的借口。
而小男孩更是可圈可点。
虽是初次银幕秀,面对巨星,丝毫未怯场。
对哥哥的依赖,哥哥突遭横祸时的眼神,深夜独坐床边的孤独感,一切都不得不让人对他印象深刻。
而法国美女,相对而言似乎处在下风。
灾难时的所见,大概是所有疑惑的来源,全片的表演也发力自这一点。
关于死亡,想说的很多。
可能见多了生死离别,和面对将死之人,各色人等的表现,所以看见电影全片关于死亡的一切,也并非那么有冲击力。
直面死亡,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
美好的结局,是我们所乐见的。
可是,不美好的东西似乎永远是更难以抛弃的。
灾难与死亡可能说来就来,对此,人人平等。
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面对这一切。
生命如黑夜与白昼的交替,没有明确的分界点,混沌充满了分分秒秒。
各种遭遇与不快总会不期而遇。
对于有着惨痛经历的人,善忘与未知可能是最幸运的选择。
遗忘痛苦,抹去记忆,未来就会走的轻松点。
而有些人却固执的守着伤痛,相信凭此做为来生再见的标记与信物。
无论这种痛会给余生带来多少折磨,却甘之若饴。
那么,就选择相信有来生吧。
在那里,终究我们会相见。
在那里,可以再现美好,一切都可以重来。
人生总是如此,走的路也是如此,一念之间,差之千里,再回头,别样人生已是可望不可及。
你活着,我就活着,你死了,我才是真的死了。
所以,谁都不希望自己所爱的人,走在自己前面。
宁愿你为了我的离去而伤心,也不远在没有你的世界独活。
没有爱的供养,人生早晚会枯萎。
如果不知道在等待什么,那等待就没有了意义。
所以,相信灵魂的存在,也是一种自我解脱。
这样,等待就有了目标,不管你愿不愿意。
这是一部有关死亡与慰藉的电影,涉及通灵,故事由三条线索构成,最后汇聚于伦敦。
第一条线索是个女人,法国记者玛丽,遭遇一场海啸,死里逃生,看见了死后的幻景;第二条线索是个男人,美国工人乔治,幼时患过一场疾病,病愈后获得通灵的能力;第三条线索是个男孩,马克思,与同胞兄弟杰森和酗酒的母亲一同住在伦敦,一场车祸夺去哥哥的性命,马克思始终无法释怀。
通灵业界有很多神棍,小马克思见识过许多,但始终孜孜不倦地寻找能够再次见到哥哥的媒介。
他在网上浏览过乔治曾经提供通灵服务的主页,于是在伦敦书会上偶遇乔治,一眼便认了出来;乔治则总在逃避,他觉得通灵的能力是种诅咒,让他无法过上正常人的生活,电影通过两次通灵展现了这种“诅咒”。
第一次是受哥哥带来的希腊人之托,借由通灵获得与其已逝妻子的联系;第二次是帮厨艺班上心仪的女子,揭开她内心隐藏的对于死去父亲的执念。
成功的通灵,或给当事人带来慰藉,或引起痛苦,不变的是通灵之后他们匆匆的离去,远离乔治的生活。
在第一次通灵中,乔治说出了希腊人内心的隐秘,但希腊人宁愿告诉他哥哥这个秘密,也没有向乔治透露;在第二次通灵中,女子害怕地逃离,于楼梯间难禁痛哭。
这也许真是一个受到“诅咒”的职业,人们借由它获得与已逝者的联系,但并不希望这“中间人”的介入,于是尴尬的处境不可避免。
静听、传达然后消失、远离或许是这个工作最基础的职业操守,就像心理师,但那种与死者灵魂相接的切身感应可能远远超过心理师的置身事外,这或者就是乔治的悲哀以及他不愿继续从事这份工作的原因所在。
另外的一层障碍应该还源自于接触。
乔治的能力强大到无须通过专业的仪式,仅凭轻微触碰即可感知。
无论是对厨艺班上心仪的对象,或者任何他希望在生活中有更进一步关系的女子而言,越是靠近就越难以制止。
试想,两人亲密间乔治所能体验到的是什么?
是一个“第三者”(或者更多者)的超时空存在,这种压力即便没有向对方袒露自己的职业,也是难以长久自持的。
所以最好的happy ending是什么?
自然是导演如今安排的乔治和玛丽的结合。
乔治脱下黑色毛线手套,就像卸下通灵带给自己的束缚,和另一只手紧紧相握,此时他经历的是从未有过的亲密,只属于两人间的,没有其他空间外物的干扰。
有关两者接触时的景象,在伦敦书会上有过一次画面的展示——乔治看见玛丽在海啸灾害中静谧地浮沉于海水间。
多少年来,他第一次与人接触时仅仅见到对方,且如此安静、祥和。
Happy ending是古典式的,就像狄更斯的那些“悲惨”故事总有美好的结局。
乔治每晚睡前都会聆听一段朗诵版的狄更斯故事。
他喜欢狄更斯、他的作品,熟知他的一切包括那张画家所绘的狄更斯与其作品中人物灵魂交谈的《狄更斯的梦》。
乔治在狄更斯那里获得他在通灵中提供给别人的同样的慰藉,而命运的偶然(一如故事的偶然)让他在书会上邂逅了玛丽。
玛丽代表的是大众借由自身体验所获得的对死亡的感知以及由此展开的探索和解释,人们似乎一直在好奇与逃避中盘桓,而通常人们选择的是忘记或避而不谈。
作为新闻工作者的玛丽,那种与生俱来的探究本性令她义无反顾。
Happy ending不仅是狄更斯古典式的,不仅是人类美好向往的梦境式的,也可能是一种愿景,代表导演(或者作为解读者的我)的看法:直面死亡,与死亡紧密相伴地生活下去,仿佛作家,与自己作品人物灵魂的长相共存。
故事讲了三段故事:1、劫后余生的人。
经历了海啸劫后余生的女主持人,在频死状态下出现的幻觉让她无法自拔,最终因此而失去了曾经拥有的一切。
2、劫后余生具备了通灵能力的人。
马特达蒙扮演的角色,一生都被通灵能力困扰,并且因此失去了擦肩而过的情缘3、失去了同胞兄弟的小孩。
一直苦苦寻找与死去的兄弟通灵,因为他一个人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独立承担。
故事讲了三个故事,分别根据频死、频死带来的超能力、真正的死亡三个维度讲述了死亡的主题。
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亡对生人的影响,那种挥之不去的阴影笼罩在探索者的头脑周围,压抑而阴暗,让生不如死,让每个人都失去了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
这部电影就是告诉了大家一个道理:死亡就是一个失去的过程,不过上帝是公平的了,你失去了,上帝还会补偿你的。
因此,不要纠结逝去的东西。
PS:1、开始海啸的镜头很真实,很震撼。
让人容易想起来日本前一段的地震海啸。
2、还有女主角去吃饭的那个下楼梯的镜头,导演很聪明利用了两面镜子叠加出来了三个层次的镜头。
3、马特达蒙的爱情经历也说明了一点,爱情除了缘分之外,还必须是一个互相了解的过程,如果一方拒绝被了解或者害怕被了解,这就意味的错过。
因此女主角和马特达蒙在一次接触中,马特达蒙就感受了一种感知,结尾也告诉了大家,他们也许是最合适的人,可以互相的探索和了解。
害怕被了解,其实就是拒绝,放在爱情中,这就是对缘分的排斥和自我的虐待
1、Hereafter,从今以后过上被理解,不再只身面对孤独的生活。
孩子找回温暖,男人从孤寂中脱身,当有了understanding,reading兴许也可以从无法正视的诅咒变得可以被忍受了。
(我猜的)2、死亡不是片子要探索的主题,孤独与理解才是。
每个主角面对的都是孤独。
真正的理解来自于“感同身受”,这感同身受的前提是爱。
3、马特达蒙真的长得不好看,但是看他演戏有种很过瘾的感觉,可能他演得真的很好?
4、最后的结尾真的很美好。
男主在街头,这是他第二次看到女主,后者在街头张望,男主本想起身打招呼,但又放下了已经举起的手。
镜头切到不同的角度,每一个角度都是男主的视角,音乐缓慢悠长。
关于感同身受。
这个成语,常常用到,但是真正的感同身受哪儿有那么简单呢。
看了好友的日志,写了关于面对至亲离去时的一些感慨。
我想,有一种痛苦,一来自己不愿意与他人”分享“,二来苦痛与无奈像空气一样包围自己以至于根本无法挣脱的时候,没有任何理由,也没有言语能够起到淡化乃至消逝作用的。
写这些没什么意思,看完了发点儿牢骚。
电影的感觉很好。
http://axinlove.com/2011/03/hereafter/《Hereafter》剧情分析by @xinl.ve 110331Movie Rating:7。
Divx被分为两段,因为第二天要上班,于是被逼着也将电影分成两段来看。
一个平行世界里发生了三段故事,法国人、英伦的小孩,美国大陆上的单身男人George Lonegan(Matt Damon饰)。
法国的女性经历了海啸引起的生与死,两个早熟聪颖的小孩正在维系家庭完整,George已经表现出一些通灵的能力。
不同的大陆,隐然有点有关异能的情节预期,但如何更为合理地发展剧情,使三组人物产生交集,特别是暂时还没有看出太多异常的两个小孩。
想起了遥远的《Babel[通天塔]》,更为精巧的安排。
各处生活的人没有产生非常直接的联系,但在电影之中却因为彼此的存在(有些暗示仅仅只是一个道具的出现),使得各自的生活轨迹发生了巨变,或多或少让人伤感的变化。
怀着这样的期待,漠不相关的影中人,让我期待《Hereafter》的CD2。
Marie并没有因为看见死亡向George寻求帮助,小孩Marcus却因为遭遇不幸主动在找寻George,George在重复自我拯救、失败、再拯救的过程,电影情节的走向有些让人诧异。
Marcus的段落属于一贯让人心疼的故事,对母亲、Jason(及Jason对他),还包括外界对他关注:社会工作者、收养他的养父母和George。
温情的流动,让人觉得世界的美好,电影抚慰着心灵。
经历过伤痛的他,注定要与George产生联系,因而这部分的结局能让人接受。
其中有一段特别的对话:Marcus:Please, Jase, don’t go. I miss you.George:Okay, he came back. He’s here. He says if you’re worried about being on your own, don’t be. You’re not. Because he is you and you are him. One cell. One person. Always.M: I miss you. Please, Jase, don’t go. Please come back. I miss you so badly.G: Okay, wait. He’s leaving again. Hold on, hold on. I’m sorry.“One cell. One person. Always”的话,是Jason借George之口说出,还是George需要安慰孩子而说出,非常精妙的设定。
George在厨师夜校结识女孩,两情相悦最后又分开,加强了异能是诅咒的说法。
邂逅很美丽,悲剧很正常。
这次意外,也是促成George去英国旅行的一个原因。
Marie依靠自己解决经历死亡的“心理”问题,不求助于George,然后再顺势发展二人之间的感情。
有关Marie的这一段,比较超出一般的预期。
因而也导致George一眼恋上她的不真实。
二人仿佛前世的约定,如此安排基本上算是硬拗。
部分画面的重心偏离表示摄影存在一定问题,同时还有剪辑不太干净的地方,有时会多了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尾巴。
大结局的安排有比较严重的问题,让人动情的段落还是偏少,老爷子这次有失水准。
最佳视觉效果奖[Best Visual Effects]提名大概是因为电影的两部分:海啸冲上街道和Macus、Jason同由Frankie McLaren饰演。
PS:Hereafter译成“从今以后”,什么意思?
Hereafter.2010.PROPER.DVDRip.XviD-NODLABS
看名字的时候以为气氛会很惊悚,跟灵媒什么的挂钩,大多都拍得神神叨叨,不时有个鬼魂什么的冒出来惊扰下。
但是这部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如此得宁谧美好,把在屏幕前做了强大心理建设等着突如其来一惊一乍的我,噎了个措手不及。
没想到啊没想到。
在三个不同国家里发生不同故事:一场海啸将她置于生死边缘,劫后余生发现似乎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景象,大脑没来由放空的时候,眼前晃动的人影和在海啸将她淹没,意识恍惚中出现的模糊影子如此一致。
直到过了很久,才意识到,那大概就是灵魂了吧。
他原来受过伤,差点死掉,捡回了条命的同时也多个可以通灵的特异功能。
只要抓住对方的手就可以感知死者要对生者想说的话。
因为有了这项能力,他的生活不自由,人也变得孤僻。
他竭力地逃避着通灵的工作,想要过自己的生活,可是生活不随人愿,总是会有人慕名而来,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每一个都不忍拒绝。
每天临睡前,他都会听一段让自己感觉安宁的录音,他为灵魂释放了孤独,他的恐惧却无法排遣。
不想这样浑浑噩噩的过日子,也想过正常人的生活,但是老天对天赋异禀的人就是那么苛刻,赋予了他更多的责任感,于是他只能在拒绝和矛盾中难捱。
意大利美食班上,他和搭档两人蒙眼睛猜食材,每个动作都是那么轻柔和温暖的,一瞬间,他以为找到了自己,但是这个女孩子和他平时接触的人也没有什么不一样。
一个不安的妥协和一脸心酸的泪水,他还是一个人。
10岁的孩子本应该还是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纪,英国的2兄弟已经开始成了家长的左膀右臂,有一个吸毒不负责任的母亲,为了照顾好自己他们只能更努力。
前脚还在电话里说着终于可以过正常家庭的生活了,后脚就被汽车撞了个正着,就像看《棒球英豪》怎么都不能接受智也就在那一刹那去了天堂。
弟弟无助地喊,醒醒啊醒醒。
照片里,兄弟两个像照镜子一样的定格剩下形单影只的一个人。
每天晚上,他会说,杰森晚安,说给那个再也听不到的人,也许他在另一个世界里听得到,也许这么说了就不会感觉是一个人在睡觉。
三个故事的焦点,影片没有用很大的篇幅去贯穿,放佛什么都是理所当然的。
孩子就这么巧的上网搜索到了他,他又这么巧的去看了她的书展,当双手接触的一刹那,感知到了经历灾难时漂浮在水面上她的无助,她的眼神里也充满了讶异像看着一个多年未见的老友,虽然他们连一面之缘都谈不上,连国度都不同。
大概就是因为他们都是一样的人,曾经那么接近死亡,对生和死有着比别人更深刻的感知,命运的线也就在他们之间无声牵引起来,不管怎样,都是会遇到的人呢。
于是,看到他和她在那么短的时间内火花的崩裂也就不足为奇,安静的街旁咖啡店,他看到她款款走来,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是他们自然的拥吻,十指相扣,像是热恋了很久。
(难不成是因为遇到了同样拥有通灵能力的她特异功能转化成预知了吗?
)两人像相熟已久的老友默契地坐在一起成为最后一个画面,此时响起的音乐,温馨又浪漫,不必有太多的交代,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和《第六感》有些相似的地方,都是运用了生与死之间的一个过渡,通过一个可以看到或者接触亡灵的中间人来传达对于生命与死亡之间的态度。
不同的是,《第六感》的基调是哀伤的,而《通灵感应》的氛围是静谧的,一个侧重于演出故事,一个则侧重于电影语言的叙述。
但是,都有着对逝者的敬重。
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当生命凋零,灵魂也不是孤单着的。
主编对Marie说,你的书好,但受众群是固定的,我们是政治出版社,没法出这本书。
东木老爷子的这部电影让我也有此感。
好不好我没资格评价,但我看的的确有些无聊。
开始的海啸很震撼,而后就是沉静而冗长的剧情,地铁站爆炸让我吓了一跳,才发现原来我已经昏昏欲睡了。
Marie死而复生之后开始执着于生死幻觉之事,电影带给我们的主观视觉是从她出发的,所以我们会为她的境遇而惋惜。
但如果作为看客来讲,王牌主持人,突然精神恍惚,犀利风格全然不见,休假的建议便没什么不对,从而才让更年轻漂亮的新人借机上位。
George是普通人,相当的普通,普通的几乎没有存在感,他对于他见到的所有适龄女性都极有好感——虽然好感的很内敛,再加上最后yy和Marie接吻,都说明他的屌丝本性。
对于他的能力,他哥哥说这是gift,他说这是curse,不同在于哥哥认为人生是科幻片,他认为人生是剧情片。
所以这里让他显得更合理的原因是,这部电影的确是剧情片而不是科幻片。
再说一句,在美国一个下岗职工能有钱坐飞机跨大洲旅游,这在中国不可想象。
Jason更聪明、更合群,他能机警的应对儿童福利机构,也能马上想到调查妈妈的药以便知道她的目的,而且他让Marcus自己做作业。
除开年龄,这个家其实是Jason在照料。
所以每次看到Marcus把帽子放到另一个床上说晚安的时候,总是会想他到底在想什么。
然后代入精神在我心底响起,如果死的是我会不会更好些,Jason就会想出救出妈妈的办法,就能和妈妈生活在一起了。
几点剧情:1.Marie起床,让男友给他孩子买礼物,男友不去,她说你知道你不买我也回去买的。
这样的女人是极好的。
因为大多数女人的反应会是,你耐买不买,反正是你孩子。
2.双胞胎机智应对儿童福利机构,说明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再苦再累也要自己的亲妈。
3.Marcus找遍了所有通灵师,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在酒店门口等了一天,你能看到他对于他想做到的事情有强烈的意志。
而George一直在逃避,逃避他的能力,逃避他的生活。
Marcus找到了Marie的住处电话告知,George回答这与我有什么关系。
Marcus果断帅气的挂断电话,George又自言自语的说,似乎也有点关系。
从这一点至少我们可以看出,Marcus长大以后应该不会这么容易下岗。
我怎么觉得这么不好看呢
刚坐下十分钟就流泪了,二十分钟后眼泪又下来了,不过依然挡不住这是个烂片,挺好一题材,故事却很扯。唯一喜欢双胞胎兄弟那条线。
三條故事線顯得牽強生硬和冗長。東木真的老了。
人们好奇死后的世界,好奇通灵与轮回是否存在。关于死亡,克里希那穆提如是教诲:当人们凝望那片依然美丽的落叶,也许可以深入了解并感悟自己的死亡,不是在终结之时,而是在开始的时候。死亡并不是可怕的事情,无需逃避或拖延,是如同日出日落一样平常的事情。死亡中蕴含着极度辽远的感觉。
Hereafter的reading, seeking, researching,让人总想一探究竟的却总是寥寥几笔的herebefore,到头来还是草草地归回herenow。清汤寡水。
这个故事宣扬了门当户对的观念:神汉一定要找个神婆
看了四十多分钟也没看出什么头绪……放弃
三个人每个人都牵连这彼此
克制的娓娓道来,三线程的叙述,以及结尾相交的点睛。Clint牛仔越来越招人喜欢了。
还可以
三个与死亡近距离接触过的人,三种不同的寂寞和困惑。他们对死亡的认知和理解,使得三个原本不相关的人走到了一起,三段故事得到了交集。老牛仔导演功力依然强大,剧本稍显弱了点。开篇的海啸场景很震撼!
Like Clint's every movie, a seemingly elaborate, intricate beginning tags along many cliche moments & finishes w/ a dull, uninspiring ending
莫名其妙的喜欢这部电影...
It turns out to be a love story...Amazing!
伊斯特伍德今年相对较差的一部电影了
虽然结尾有点囧,但是这样平淡的赶脚很好,双胞胎弟弟太惹人怜了
Quel ennui...
除了海啸之外,唯一能让人提神的就是达蒙叔的招牌扑克脸。
冯小刚说: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