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还是没有能成功反击,觉得好遗憾啊,所有被牵扯的人全都没有得好的结局,让人叹惜。
我觉得这片完全是靠剧情取胜,因为几位演员我都不是很熟,隐约对女主有点眼熟,其他人貌似都没见过,或甚少见过,但最终我还是完整的把这片看完,很吸引人的片子,到最后还是很期待女主她们能反击成功,功成身退。
末了,想吐槽下字幕翻译,拍电影的人就是在讲小布什的事,人家本国人都不怕,你这一个做字幕翻译的外国人都不敢用“小布什”的字样,国人这种质素,让我太失望了。
本片因新闻报道的职业设定而不可避免的陷入话唠。
但在台词滔滔之中,有两场戏由于其变奏的感觉相当明显而让你不得不注意到。
一场戏发生在影片结尾。
女主听证会上慷慨陈词让对方主力哑口无言之后,突然有位老者开口发问,神色慈祥,语气平缓。
“你是否曾经想过有一种可能,哪怕只是可能,你口中的那些显赫家族二代中一些人,靠自己的实力才效力国民卫队?
”凯特沉默片刻,坦诚摇头,“没有!
” ……这在聊什么?
偏见!
一种也许针对本案并不明显,但的确深埋在女主潜意识之中,与新闻职业准则向背的东西。
可只是一个偏见的问题吗?
让我们再回到影片中段。
女主在会议室与CBS老板爆发激烈争吵。
她对共和党抓着字体不放而忽视内容本身的反击方式颇为不满,而老板也对她未作求证就仓促播出颇为不满。
女主辩解说那不是重点。
于是老板追问,什么是重点?
此刻,女主突然激动起来,大声喊道,“他们不能只靠提那些该死的问题来打击我们!
”……这场戏与其说是一次媒体关门会议的情景展示,到不如说更像是专门演给观众的性格剖析。
特别是女主情绪失控脱口而出后持续数秒的鸦雀无声,镜头扫过老板与女主管略显震惊的表情(老实说,有点假。
但含义指向很明确!
)……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反讽效果——女主在竭力追逐真相的过程中已不自觉地变成原本要去批判的那种人!
因为稍早前,雷德福曾在飞机上告诫同业后辈,“一旦你停止了提问,美国人民就输了。
”此时此刻,凯特竟然对有人提问表示强烈愤慨?
……怪哉!
只许你质疑别人,不许别人质疑你?
媒体监督政府,责无旁贷。
可谁又来监督媒体?
其实,以唇枪舌战激烈争论中突然情绪失控下意识咆哮出真相或秘密从而让自己满盘皆输,也算是一种好莱坞叙事俗套。
回想一哈叛舰凯恩中的鲍嘉船长,义海雄风中的尼科尔森将军,无不是最后关头折在了这个要命气口上。
但不同的是,这两部作品中被赋予此叙事手法的角色,均非常清晰地定位于主题所要挞伐的对象(即使存在不同程度的同情与宽容),而且都是男性职场高官。
换做本片,照理适用对象应是小布什总统,或至少也该是某个全权代表。
然后,此公在某重大场合与女主唇枪舌剑之中突然情绪失控一声咆哮,全场瞬间肃静……可实际情形却刚好相反,“突露峥嵘”的竟然是凯特布兰切特!
于是,影片因这两场惹人注目的“片刻沉默”而陷入主题争议:莫非又是一款“黑媒产品”不成?
以影片上映后的美国媒体,特别是CBS业者的激烈反应来看,确乎如此。
但个人却有不同看法。
首先从逻辑上讲,好莱坞不会闲得没事翻个史实旧账出来,只为把当事双方都狠黑一遍才觉痛快。
再则从叙事上说,影片在揭示凯特职业性格缺陷的同时,其对手被定位的更加不堪:总统的兵役丑闻;反击时避重就轻,揪住字体不放;听证会逼问政治倾向……只是,这些不堪大部分时段都居于画外,真人本尊只在结尾才出镜交锋,而且形象风格上也未被刻意丑化(主审还超帅),因此而与凯特这条主线揭示形成了一种立场褒贬上的均势。
换言之,导演更希望让“丑闻”作为一种外部压力呈现在背景中,而避免主题失焦!
那么,这主题到底是什么呢?
对此,福尔摩斯早有开示:如果一部影片之中所有你期望的点都黯淡无光,那么剩下的那唯一的点,哪怕再不起眼,也一定是真正的光明所在!
本片中的这个点,正是——凯特的丈夫和儿子。
事业不顺,缺陷暴露;上司冷漠,背后拆台;对手强大,无法撼动;亲生父亲也突然蹦出来捅刀!
……职场危机,环境险恶,女主最终发现,唯有自己的小家始终可以信赖,值得依靠!
就连收官台词也出来点题。
“老公,想去散步吗?
”
看到最后不知道真相是什么....当女主、Dan和同事在酒吧说着“courage”的笑话时,大家是意气风发的!
在找证人、查线索、拿证据时,大家似乎直接是结论导向,调查组的人也以怀疑政治倾向或偏见导致的失真为由开展调查和质疑,咄咄逼人,而被调查的人却也再也拿不出证据证明,大家聚焦点也早已被转移,都不重要了,仿佛蚍蜉撼树,等大选之后,遣散众人,投石问路,石沉大海已......
我们渴求真相,但真相往往被层层迷雾掩盖。
真相是什么?
谁去寻找真相?
为了谁寻找真相?
探寻真相的征途,远比想象中荆棘丛生。
记者们面对黑暗势力的围追堵截,摔得头破血流、遍体鳞伤。
他们如此奋不顾身,所求的究竟是什么?
这样沉重的付出,真的值得吗?
长此以往最终会将我们的社会推向怎样的境地?
又是谁的权益会遭受难以挽回的损害?
影片中,由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女主,气场强大且锋芒毕露。
她将调查记者所独有的犀利睿智演绎得入木三分,她的表演自然流畅,让观众仿若被一根无形的线牵引着,完全沉浸在她所塑造的角色情绪中,随其悲喜,感其哀乐。
在团队追寻真相的艰难历程中,导演并未采用直白展现幕后黑手赤裸裸的交易和阴谋,或是真刀真枪血腥冲突的常规手法。
而是凭借主角们的台词和情绪变化,侧面烘托出重重阻碍,感受记者们面临的对手是一座难以撼动的巍峨高山。
他们就像渺小的蚍蜉,却怀揣着撼动大树的勇气,这样的勇气与担当,值得我们致以最真挚的感激和敬意,也值得社会给予最周全的保护。
因为他们守护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孤立的事件真相,更是我们了解世界、判断是非的基石,是我们得以生活在一个相对真实、公正世界里的希望之光。
刚看完电影《真相》,影片里新闻工作者那种对真相的挖掘和披露的激情和执着让人感动,调查方质疑新闻工作者并没有证实证据的真实性也让人警醒,双方都是高度理性的人,大家的提问和质疑都是为了挖掘真相,这种挖掘真相的态度并没有所谓对错,即便最后新闻工作组被解雇,那也是追求真相的一部分。
因为职业的关系,除了以上整体把握,我更关注里面女主玛丽的个人成长。
作为新闻工作者,玛丽特别爱提问,因为爱提问,也爱对问题刨根问底,所以她的工作特别出色。
但是玛丽优秀的背后,却有一段痛苦的成长经历。
玛丽从小就爱提问,可是父亲却总是打压她的提问,并且以暴打的方式。
面对父亲的暴打,玛丽从来不哭,也不会叫他停手,她不想让他看到自己受伤而感到满足,她想,总有一天自己要反击回去,可是,她从来没有。
于是,就是这样一直被打压的"提问题"和一直没有机会的"反击"的成长经历,让玛丽充满了攻击性和激情,她将这股攻击性和激情用在了新闻工作上。
她做得很好,而且还遇到了一个很好的搭档,那个搭档是个像她父亲一样年纪的主持人丹,不同的是,丹也是个充满好奇心的人,他做新闻工作的内在驱动力也是因为好奇心,所以同样的好奇心和爱提问题让他们情投意合,建立和维持了一种亦父女亦搭档的感情。
这个让我思考,假如痛苦是某些人成长以及变得优秀的内驱力,那么有没必要一定要消除或者消灭痛苦,追求平和的幸福呢?
广东人特别喜欢说:"做人,开心最要紧",还有人认为健康最重要,有钱最重要,爱情最重要,家庭最重要,婚姻最重要,事业最重要,等等。
到底什么最重要?
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这个背后也折射出各自的人生观。
在有意识地追求自我的成长过程中,外在的东西通常都不大重要,内心那股激情和真相才是最重要的。
玛丽的那股激情和真相就是:她要反抗。
为了这个,她愿意放弃高薪体面的工作,也愿意放弃一辈子的从业资格。
荣格说,人们总是受到潜意识的指引,不懂的人称其为命运。
玛丽的潜意识停留在孩童时期被父亲暴打的阶段,那个阶段她没有反抗,于是在情绪上,她就是那个被父亲爆打而愤怒异常的小女孩。
因此在调查的过程中,在律师的一再提醒之下,玛丽虽然一直保持冷静理性,但在最后关头,她还是无法压抑和控制自己内心那股反抗的愤怒,在即将胜利的那一瞬,她爆发了。
在调查结束之后走出大厦那一刻,律师跟她说,你最后还是无法控制啊!
玛丽说,就像大力水手一样,我就是我!
律师说,我把这个叫做忠于自我。
精神分析说,这是玛丽渴望与父亲的链接(反抗也是其中一种)所产生的那股强烈的激情摧毁了她所拥有的一切。
或许很多人会觉得可惜,失去丰厚的薪水,体面的工作,的确会让人觉得可惜,但是,通过反抗,玛丽内心那股痛苦得到了平息,从而脱离了父亲权威的压迫,这个又是不是另外一种成长和幸福呢?
但可能也正因为痛苦的平息,所以玛丽后来再也没有从事电视新闻工作,这对于社会和历史来说,又是不是一种遗憾呢?
痛苦,优秀,幸福,平庸,可能并非你的理性可以选择的,潜意识已经为你做出了安排,你要做的,就是去理解你的潜意识。
Our story was about whether Bush fulfilled his service. Nobody wants to talk about that. They wanna talk about fonts and forgeries and conspiracy theories. Because that's what people do these days if they don't like a story. They point and scream. They question your politics, your objectivity. Hell, your basic humanity. And they hope to God the truth gets lost in the scrum. And when it is finally over and they have kicked and shouted so loud. We can't even remember what the point was.
“这条新闻的本意是Bush有没有服完兵役,没人想讨论这一点,大家只想讨论字体、伪造和阴谋论,因为现在的人不喜欢这条新闻,就会钻这些事,大家只会指责和怒骂,质疑你的政治色彩、客观性,还质疑你的基本人性,然后希望真相在角力中遗失。
事情终于平息后,大家的叫嚣怒骂吵到我们根本不记得当初的重点。
”政治事件本身足够劲爆,但事实真相没有所谓的深刻格局。
案件本身涉及的人员和时间跨度大,从胜利的光晕到失败的脆弱,再到先入为主的质疑,我甚至已然不知何者是客观的正确的,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东西本就不能为任何一方发言吧。
评论区有位朋友说得好:“没有记录,只有讲述,没有真相,只有文字。
”真相需要人挖掘,而人需要意念热情去支撑,需要价值立场去引导,怎么绝对不带有主观意识呢?
不仅仅是新闻工作者这个主体,真相的发掘过程以及呈现形式也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也许已经不够真实全面了。
新闻人挖掘真相为民做清道夫真的挺难的,最起码受限于意识形态吧,不知道现实还存不存在。
最酷的还是女主本可以脱罪但最后一刻坚守自我,还是跟检察方对抗了一番,短短几句也是大快人心。
武汉李文亮医生在惋惜声中去了另一个世界,他孤独地面对了真相最初的样子,却挡不住汹涌而来的疫情。
这件事情是令人愤怒的,内心的焦虑和无力感时不时敲击我们刚刚平静的心情。
当苛责很快被遗忘,当勇敢越来越珍贵,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谁在面对真相?
他们为什么面对?
在强权与现实面前,如何面对?
我不想卖关子,我想提前告诉你,这部电影里的新闻工作者失败了,因为他们这次要报道的是关于总统小布什在连任选举中的服兵役丑闻。
▼
玛丽·梅普斯是新闻制片人,负责找报道题材。
这位善于谈判的新闻制作人严谨、善辨、机敏、勇敢,她反对强权,致力于新闻的真相。
一开始,她为了说服海毕先生接受采访,她在他办公室外面织起了毛衣。
她织毛衣这个行为用来缓解自己女权主义的形象,制造一个话题与对方深入探讨。
▼
她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获得2次艾美奖。
为了保护线人而蹲过监狱,她的事业核心始终围绕一个主题:揭露那些滥用权力的人。
因为她小时候每次一提问,就会被她的酒鬼父亲打得半死,可是她从来不认输,她相信她终究有一天能还击。
▼
她的搭档丹·拉瑟,他曾是报道肯尼迪枪击案的第一人,33岁就成了白宫通讯记者,是美国历史上主持夜间新闻最多的人。
▼
他们一起报道了很多轰动世人的真实事件,其中最著名的是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案,把多名美国大兵和军官送上了军事法庭。
▼
人人都需要真相,可新闻是不赚钱的,曾经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要么另谋出路,要么生活拮据。
▼
在玛丽·梅普斯的推动下,她们成了了“小布什兵役作弊案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
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重要证人为了利益或是自保,不愿意说出当年的真相。
▼
经过艰苦地收集、求证、审核,电视台却把他们的档期换了又换,因为看新闻的人少了,电视台也要生存。
▼
新闻播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没有人去质疑总统,或者是不敢去质疑。
他们不关心真相,他们拿资料的字体来质疑新闻的真实性。
这样可以显得自己比较高明,不需要花费成本,还能引起关注获得参与感。
▼
工作组翻查了所有德克萨斯空军国民警卫队的全部档案,找到了字体和上标的使用证据。
▼
本以为可以松一口气,这时证人利益集团的压力下开始推翻前期的证词,网民把“愚弄美国国民”的罪行扣在玛丽头上。
他们对玛丽的卓越贡献选择性失忆,有些是利益驱使、有些是人云亦云、有些就是想找空子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你比较看不起哪一种?
▼
丹准备道歉,退出晚间新闻60分钟,他想用这种方式保护玛丽。
▼
玛丽的酒鬼父亲一辈子都没见过她向他低头,他开始在媒体上大肆宣扬玛丽的政治主张,把玛丽推向风口浪尖。
这一次,玛丽终于向父亲认输了。
▼
没有谁不食人间烟火,玛丽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一样要养家养孩子。
她的律师劝她妥协。
▼
她一个人面对几十人所谓的独立调查组,前两场她都按捺住了自己的个性,选择了屈服。
▼
为了减少变数,调查组把第三次质询推迟到总统大选之后,小布什如愿连任了。
此时,即使玛丽反抗,也无济于事。
刚强倔强的玛丽在记事本上写上了他们经常说的三个字母,FEA,律师问她是什么意思。
▼
在质询的最后十分钟,玛丽完成了漂亮的一记自卫回击。
她逻辑严密、锋芒毕露地使调查组的主审官面如菜色。
▼
这一次回击让她赢得了职业尊严,却丢了工作。
▼
好啦,就到这里。
那些勇于说出真相的人,原本可以不这么做的,因为他们做别的事情,一样会优秀。
但是他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路,因为他们相信可以修补伤害、抚慰心灵,、不管我们能不能做到这样,至少可以对他们多一分了解和尊重。
《真相》| 敬敢说真话的人《真相》| 敬敢说真话的人《真相》| 敬敢说真话的人
寻求真相没有错,但是程序正义也必不可少。
成年人应该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起责任和代价,要记住走错一步都可能对自己的事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勇气可嘉,做自己也很可贵,但是也要衡量自己的能力,不要以卵击石。
当然,美国的新闻业和国内有太大不同了,要yanlunzy的同时,也需要保护好自己🙏不要不明不白被当枪使,不要被理念冲昏了头脑Mary Mapes和Dan Rather在各种意义上都是失败者,物证收集过程过于草率,Dan也丝毫不过问证据来源,这个报道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步步皆错。
漠视取证过程的可靠性,是行业大忌,他们最后也因此各自断送了自己在新闻业的前途,Dan近乎耻辱般地终结了自己二十多年的新闻主持生涯,而Mary则是家中的主要经济支柱……如果他们能够更加审慎的话,应该可以在新闻业做出更大贡献的,对吧?
不过幸运的是,Mary还有深爱她和支持她的丈夫,还有儿子…所以,某种意义上 她也真的能和家人一起散散步了吧😔 要平衡好事业和家庭真的不容易,很辛苦🙇♂️
真相,truth!
多么令人热血沸腾的一个词。
所有的新闻工作者不就是为了真相而工作吗。
我想所有从事新闻的人在接受职业教育的第一堂课应该就是要无论如何找到真相吧。
但是大千世界,利益驱使的社会,真相就算是找到了,你确定你看到听到的就是真相吗,too young,too simple! 现在的社会机制里面,所有的真相大部分被掩埋,你看到的不过吃处理过的真相,也有可能是你认为的真相。
我们要的是事实!
真是别再瞎扯淡了,真相已如西风飘,对于所有的社会问题,所有的过去和历史,我们要的是事实和经过,而不是某些人口中真相,谁要是再更我说真相是这样的或那样的,我是真想一口浓痰啐到他的脸上。
Mary Mapes一个人无力抵抗那么多男人的群攻,这更是来自于她无力抵抗她父亲的虐待。
和Rather的深厚情谊无法言表,对于事实的挖掘不遗余力,但是面对布什总统的强大后盾团,弱女子怎能经受得起轮番的质问呢。
Rather虽有对于职业精神的高度守护,但是面对那么多的忠实观众,以及对于Mary Mapes的信任,他就像一个已无力再战的老将,缓缓落下大幕。
当所有人都在追寻真相的时候,一个完整的事实,又是何其的珍贵啊!
很多人说kate演得好balabala,我要唱唱反调。其实她并不适合这个角色,气场太强以至于破坏了整剧的平衡,同时也不是特别符合角色的定位,so。。。另外对造型师要吐槽,一个忙于工作、照顾小孩的母亲,整天还花着烟熏妆?另外团队确实对证据没有做到抽丝拨茧,被人坑似乎很正常啊,与聚焦形成鲜明对比
虽然也很好,但是跟《聚焦》差了大概十万八千里。
1.今年女王三部电影都感观一般,憾;2.本来挺好一个故事,不知为何拍得这么不打人;3.德雷福果然劳模,化妆(假发)很用心啊(女王的眼影也一直不错);4.特意为此又看了一次spotlight
女王演技加半颗星
第58分钟 网络黑子对女主的第一波攻击是“丑 没男人要 砍死这个女巫 ” 典型的男性攻击。 女主老板josh,在故事首播成功后专门发了一封邮件表达崇拜与肯定 在故事被质疑攻击后, josh也是第一个严厉斥责她的人。 啧,最后还是被一并开了。
在证据面前事实不一定是事实,政权面前,真相不重要,逻辑与正确性左右人生。满是陷阱的世界,步步为营,一步错失,满盘皆输。
布姐演技撑场,故事无聊,平淡无奇
“如果他们不做硬新闻,为什么要入这行”说着“fuck them all”的酷姐也会说“we will protect you”这样冠冕堂皇的话没有人在乎真相,媒体不是良心,是工具,有的人弄潮,有的人在里头浪。
Cate·Blanchett应该拿《Truth》提名奥斯卡的。当然,这不是她能决定的事情。
女一年轻时候还是蛮漂亮的
Disappointed
昏昏欲睡
惊喜
这部电影里,凯特女王的穿衣风格让我很心水~~
Curiosity and you. Somehow I want to see more of the Hippy Scum.
救命,太窒息了。所以真相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想看到什么。他是否做了错误的事情并不重要,但是他不为人民。
在一定程度上 真相和真理类似 仅在极狭小的范围内生效//真实性对于新闻报道来说 或许是某种相对的存在//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在一些层面上决定了人做出的任何事都有可能形成某种蝴蝶效应 深挖下去都是关系
电影拍得还好,但出了错就是被迫害也太妄想症了吧,咕咕
《真相》:(6.0)真实新闻题材改编,不去追寻真相,只是像个怨妇一样抱怨,水平和同期的聚焦相比高下立判。这种没定论或者你就没理的内容最好别碰,怎么也是输。几个演员发挥还好。
Emmm冲着大魔王来的,可是这个题材真的调不起兴趣。既然记者有权利提问,那么公众也有权利对记者提问,凭啥别人提问你你就一副被迫害的样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