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萧红》,深深感觉对不起今天被我祸害的朋友们,我曾因喜欢萧红多次向他们推荐这部电影,当我看到敬爱的鲁迅先生屁颠屁颠地拿着写好的序,当着许广平的面满脸淫笑地对萧红说:“你该拿什么来感谢我呢?
”并且这句话翻来覆去重复了两次。
我第一次在银幕上看见活生生的鲁迅居然是这个样子,这给我强大的心灵留下了多大的阴影导演你知道不?
很多人认为许广平不待见萧红,就觉得鲁迅跟萧红有关系,作为一个资深的鲁迅八卦爱好者,我在这里负责任地告诉大家:鲁迅不但没有偷看弟媳妇洗澡,和萧红的关系也十分地纯粹。
其源头无非是萧红遗言想将自己的骨灰葬在鲁迅墓旁,萧红一生孤苦,只有她祖父和鲁迅对她好,让她感到温暖,这又何尝不可呢!
说实话,看过海多纪念鲁迅的文字,只有萧红的文字最终压卷。
其关键之处,是把鲁迅作为一个人来写的,其它人要么则是把鲁迅作为一个神写的,要么干脆拉倒抹黑无限妖魔化,好像不去捧捧或者踩踩就无法证明自己的高明似的。
捧鲁的有个叫房向东的,看过你才知道什么叫做肉麻无比脑残粉,骂鲁的则多了,韩石山真正做到了人不无耻,天诛地灭。
扯远了,还是回到电影里去吧!
小宋佳长得比萧红漂亮,这点还不算糟蹋,但有次萧红向端木说起自己的梦想,捧着高脚酒杯,其间眼波流媚,很像是上海滩四马路出来卖得导演知道不?
萧红临死前在纸上写过一句:“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
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这话难道是被导演吃了么?
萧红是民国时我最喜欢的女作家,没有之一。
和她相比,冰心、苏青、丁玲、张爱、白薇、凌叔华,甚至林徽因这种顾影自怜的文艺范至今都有传人,她们可能比现在的一些美女作家漂亮,家庭出身好,多才艺什么的,但那根接力棒至今都还有人传承着。
萧红的《呼兰河传》有如沈从文的《边城》一样,都是文学史上的特例。
再来说说萧军,萧军可是拍着胸脯说老毛最多只配当他大哥的铁血真汉子!
他有次去延安过路,老毛准备巴结他召见他,他回绝说不了,可以说是当时延安几个不臣老毛的人,后来还有次把老毛灌醉套出了不少真话,都完整地记录在他的日记里。
英雄如此之豪,又有几个呢,电影里只身去救萧红,咋这么娘呢!
晚年时红卫兵要去斗萧军,萧军说:“我活到这把年纪,已经是超期服役了,如对我进行武斗,我年轻时在讲武堂当过武师,下面的话就用不着我说了,希望你们珍惜自己的青春。
”红卫兵听完就傻眼了,从此只敢对他文斗了。
萧军自称是个性格暴烈的人,在电影里却像一把鼻涕被几个女人甩来甩去,导演你烦不烦!
萧红死后,传闻端木和骆宾基把人埋了后,痛快地打了一架,然后各奔东西老死不相往来。
在骆宾基的回忆录里,只承认萧军才是萧红真正的丈夫。
本来很简单的故事,三人各持一端,最后搞得像罗生门一样。
我觉得在萧红的眼里,萧军有侠气未免粗暴,且爱处处留情;端木够温柔不够担当,遇事总是退缩;这就是萧红的苦恼。
你们帮她选好了吧!
不过萧红临死前还对骆宾基说:三郎若是知我病重,一定会不远千里来救我……这话让人觉得惨然!
关于《萧红》,导演整体结构还是不错,最关键的一点是不懂萧红,估计丫连《呼兰河传》都没读过,所以根本不能理会萧红圣徒似的拼命写作,是源于对故乡对土地的深深热爱。
其实霍建起《那山那人那狗》就有这种感觉,现在却忘了老本,搞得自己和张艺谋陈凯歌一样,对现实过于妥切,手忙脚乱仅余浮躁二字。
这只能说中国整个电影产业环境气候极其恶劣,除了田壮壮贾樟柯少数电影人还有些许职业操守外,其它人差不多都是拍个电影侥幸成红,再用这个作为敲门砖理所当然地向主流投怀送抱了。
好电影不能上座,烂电影层出不穷,票房这东西纯粹是个假大空,连泰囧这样烂成渣的电影都有人追捧,真是滑天下之稽!
不过最后我还是被《萧红》有些地方感动了,尤其是火车快开时,萧军给她买了两个梨子,这也是本来就有的。
梨者离也,不管他们以后见没见面,我的鼻子有点酸,想必眼睛有点红。
年纪大了,泪点和尿点都是这么低,甚至分不清煽情和感动的区别,倒是笑点却是和血压一样不由自主地高了,长期以往,人生还有何乐趣可言。
正如中国足球的沦落一样,中国电影产业的没落,乃至中国文化的断层和缺失,这些烂账都可以统统归到体制身上。
如果中国将来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我们只会变得越来越无聊越来越脑残,一个个走在街上,就像灌足了气的充气娃娃一样。
一遇到什么事,可笑不可笑,好玩不好玩,先爆了再说,正如我现在丢下工作,一个劲儿地只顾吐槽。
ps:看到宋佳的卖力表演忍不住多打了一星。
看清楚了什么鞋,破鞋对吧。
试问抽烟的人,有烟没火的感觉你难受不。
还有结婚那场表面看是喜庆,在看反打的背景绿了,红了绿了你自己想吧其中的含义。
梨代表什么,分别分离。
离婚。
还有其中提到的滑火柴,干柴烈火,你懂吗?
一点既着。
鲁迅说你该怎么谢我了,那就下水饺给我吃吧。
谐音是什么,睡觉啊,笨蛋。
最后漂流的水还有人,这些场景在太阳照常升起等很多文艺片中都出现过。
而且很多戏出现了镜子里的人,镜子是看自己的对吧,照片是给别人看的,还有她手里拿着照片讲萧军那一段戏。
看不懂的人才悲剧。
那是你的知识不够,打开的方式不对你依旧看不明白。
就像好多人看不懂无极跟东邪西毒一样。
为着翻作家萧红的外围资料,看了2012年霍建起导演的《萧红》,槽点太多,不一一吐了。
提到一生,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皱纹嵌着日啥的老头,颤颤巍巍坐在门口给孙辈讲50年前故事的画面。
但对于萧红,31岁就是她的一生,客死他乡,骨灰不明。
幼年丧母的萧红,其祖父和父亲、男友汪殿甲(存疑)、情人萧军、丈夫端木蕻良,以及临终陪伴的骆宾基这6个男人串起了与她或平行或交织的轨迹。
不知道萧红病逝香港时有没有感觉一生得到了幸福,得到了她祖父说的“长大就好了”,但爱情,她一定收获到了。
不假,萧红的爱情和写作生涯都不长,所以乙福海(电影编剧之一,另一为霍建起妻子苏小卫)把“展现一个完整、真实的萧红”作为剧本写作的初衷,并还获得了“夏衍电影文学奖优秀电影剧本奖”。
虽说这是大陆电影文学的最高奖,但也不能掩盖搬上银幕的剧本的低劣。
一部自洽的电影,大概相当于小说中的中篇或短篇,而一部自传体的片子,从孩提讲到人生落幕,面面俱到,必然是完不成的。
中青报的杜涌涛在谈及人物采访时也说过类似的话,把人物履历列出来,写成小传,这样的报道大多是失败的。
我也认同,这样写,一个原因可能是画人的本领还没有掌握到,另一个可能就是根本没吃头人物。
就这一点上说,我觉得另一个名字《落红》比《萧红》对这个剧本更贴切。
讲托尔斯泰晚年的《最后一站》,虽非完美之作,但表现他与妻子索菲娅间的爱恨交织的手法,大有可借鉴之处。
(许鞍华版本说是2015年上映,不知会是什么味道。
)看《萧红》时,一直有种编剧和导演都不懂萧红的感觉,但因我也不是女性,没法现身说法,这个女性谈起来会更好。
譬如,萧红在怀着汪的孩子的时候和萧军同居,而怀着萧军孩子的时候又和端木蕻良同居,她的心里到底是怎样的活动呢?
按我的理解,女性生育期应该是生理和心理都很特殊的时期,新的爱情发生在这个时期,她会有恐惧么?
会有幻灭感么?
是现实威逼太紧?
还是欲望主宰了这些?
........等等。
片子里丝毫看不到交代,倒是一段一段的语文课本式的朗诵,把好不容易聚起来的一点点神给念散了。
两个编剧,苏小卫是广电总局电影剧本中心副主任,写广播剧也写过影视剧的乙福海早已转行行政。
当然,并未说对这种职务的偏见,而是,职务的烙印在片子里的的确确存在。
宏大的对东北人民的感情、脱离了实际的场景和学生腔、对爱情本质的无视和纠葛的一笔带过。
(有意还是无意?
)未经伦理允许的爱情可不可以被记述?
陪伴鲁迅最后半年的“波波诺娃木刻画”,当中穿大长裙子飞散着头发的女人在大风里边跑,在旁边还有小小的红玫瑰花。
这爱与自由的人格,到底是指什么呢?
--最后忍不住吐槽下片子里的鲁迅,为什么非要把他拍成退休副处长模样呢?
另外,看过些作家访谈,好像他们在日常不怎么待见用文绉绉的方式表达。
絕對是奔著宋佳去的.之前看了一部電視劇覺得這女生很漂亮才注意的她,而觀影時意外發現居然裡面有黃覺!知道黃覺就比較早了,傾城之戀裡的范柳原就讓我挺稀罕這位大帥哥了.而這次在蕭紅中飾演蕭軍這號不是很討喜的人物卻也刻畫的很到位.影片整體現實和回憶穿插,平鋪直敘地演繹了蕭紅短暫的一生.我想說的是:蕭軍也好,端木蕻良,駱賓基也罷,他們的口味還真是...有點奇特.anyway,看完影片之後,我去惡補呼蘭河傳了..
很随机看了这部片子,却渐渐投入,最后看的颇多感慨颇多唏嘘。
民国那段时间有点像春秋战国,论民生是不幸的时代,论文化是大幸的时代,大家辈出。
战争的阴影无处不在,动荡和恐惧使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惶惶不安,不知为什么,这样的时代里,总会有才华的人集中在一起大放异彩,也许是人在没有安稳庇护之时会力求靠自身有所改变,而这种类似求生的欲望激发了自己的才华。
有时会非常羡慕那时的风气,电影里以文会友的片段非常美好,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帮助我们把生活过得越来越快,似乎慢一点就追不上别人了,可是有时只有静下心抛下浮躁才能有所领悟。
很喜欢小宋佳演的萧红,这样敏感的女子,也许是上天发现给她的才华太多了,所以用多舛的命运来找补。
作为一只没有拜读过她的作品的文艺小青年深深感到惭愧,马上就去找她的作品来读。
没有萧红的才华,但作为爱写东西的小文青,厚颜说一句自己可以体会萧红先生对文字的依恋,有时文字是倾诉是输出思想,有时文字是思考是和自己对话,而后者,对自己的思想是一种输入,有时本来没有什么想法和感受,写着写着便想通一些事情想出些许结果。
可是女人的敏感,是财富也是毒药,折磨自己,磨伤别人,是不是笨一点的女人会比较可爱呢。
如果萧红不那么敏感,不那么倔强,不那么要求完美,可能她可以忍受和消化萧军或者端木的不合心意之处,得以情路安稳。
不过那样的女子可能也就不是她了,可能就没有了最开始的逃婚的勇气,也没有炽热的爱情和由敏感带来的丰富的情感,所以也不会有那些洋洋洒洒的经典之作。
最后说说电影吧,中等之作吧,给了比较高的分数主要是出于对人物故事本身的感动,另一方面是喜欢小宋佳在电影里的表演,电影来说没有什么让人不舒服的槽点,略矫情的台词我还是挺喜欢的,不过也没有太多的亮点,中规中矩吧。
看完这个电影,觉得总体上还是不错的。
让我通过电影对萧红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知道她当初生活的不易与艰辛,为了生存出卖了肉体,她和汪的关系,虽说让人很感慨,但也能理解,毕竟处于的时代。
萧红一生被多个男人所爱,正如端木在结尾中所说:为什么所有走近她的男人,都会爱上她,哪怕她贫病交加、身怀六甲、生命垂危。
小骆说的话让我感触很深,萧红不停的写作来寄托,寻找记忆,一生追求爱与自由,从异乡到异乡。
萧红,民国才女,不到十年岁月,写下了近百万字的作品,是才华横溢的多产作家。
曾经读过她的《呼兰河传》,但其实没太大感觉,看完电影,打算去看看生死场,去看看萧红对乡民生与死的描述。
只恨当时无套套。
不然也不会这么悲剧。
逃婚族。
汪先生:做我媳妇有何不好,跑啥跑。
雄性气息浓厚。
城市大水,大肚子还装企鹅下水。
萧军的态度:爱便爱,不爱就丢弃。
让你这样的女人流泪,是所有男人的罪。
男人总是油嘴滑舌的。
我可以抱一下你老公吗?
家教学生的姐姐(也是房东)够大胆的。
东北作家群。
女文青。
为何我遇到的女人总是那么孤单那么需要爱,而我总是不会让人失望的。
—男人花心的借口。
女闺蜜也不放过。
他很孤独,她就安慰他。
端木跟他们3P同床,条件所限,没办法。
我可能不再爱你了。
老百姓的爱情,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的婚姻。
有的只是体贴、谅解、爱护。
说得很好,但做不到。
正如张爱玲跟胡兰成希望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总是奢望。
终究是分手。
端木没担当,跑掉,不帮忙提东西。
在几个男人之间流转。
病重才去医院,已经来不及。
整个香港都逃空了,抽烟算个啥。
抽烟镜头太多。
东北女子宋佳比江南小女子汤唯更符合萧红的形象、气质。
三星半
内容与结构的偏颇故事是以萧红与初恋对象表哥、婚姻包办汪恩甲、萧军、端木蕻良四个男人的爱恨纠葛,在爱情的纠葛中耗尽了自己对爱情的期许,同时受时代的影响,为逃避战争,四处奔波,最终耗尽自己的生命,病死香港。
真的是爱情悲剧吗?
至少从电影里看似乎不是,而是两个人对于感情的期许不同视觉盛宴而非精神震撼从内容上看没有很全方位地展示作家萧红,而展示的是一个缺爱女人的爱情悲剧。
当然人身份的多样性,允许在传记时去交代作者的爱情经历,同时这种小我的经历也一定会影响写作。
但是这一链接也没有说明白,看完给我的感觉就是萧红一生都在恋爱、热恋、感情出现问题、被抛弃。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既然你以“萧红”命名,大家首先去看时的心理期待就是作家其人及其作品。
大家要看的是萧红及其那个时代及其她的作品,而不是一个女人的爱情悲剧。
如果我们想看这些,那就去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就好了。
电影基本上是按照插叙进行的,在时间线的安排上基本清晰,以年代+地点的方式串其时间线:1941年香港——1929年呼兰——1931年北平——1931年的哈尔滨——1934年上海——1936年武汉——1941年香港。
大概能算作是文艺片,不得不承认每一帧似乎都是唯美的、浪漫的。
但是呢,我一个还蛮喜欢文艺片的人在看完之后,都会觉得里面的某些内容似乎不必要或是有点过了。
再怎么说这是一部纪实性的电影而不是一首松散浪漫的散文诗。
或许,这部作品拍得实在是有些太文艺了。
甚至到弹幕中有说 琼瑶 小时代等词。
悲剧性的人生与悲剧性的创作并且我觉得最失败的一点是,导演并不爱自己所刻画的这个人物,我想这个人物不管是好是坏,最起码在导演眼中,它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生命力的个体。
但是导演刻画的这个萧红让我一点也喜欢不上来,只觉得她是一个脾气暴躁,对两性关系较为随意的女人,而其中作为作家的天赋异禀和笔耕不辍被人忽略。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喜欢一个电影是一瞬间的事,那可能除了有这个电影本身的品质,节奏快慢,同时也与看电影时我们的心境有密切关系,包括我们看电影时投入的专心程度,甚至是看电影的环境。
我觉得这部电影就很适合到影院去观看,里面每一帧都美得可以作壁纸。
在此之前,我对于中国女作家及作品了解得很少,只读过冰心的作品,了解过张爱玲的生平。
这部电影后我想去读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及《生死场》,还想去读读萧红的人物传记,去看看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中国女性作家应该是很美好的,在剧中有这么一句话形容萧红“她是北方的雪,圣洁淳朴,孤单冷傲”。
最后我想以席慕容的那首诗《素面朝天》作一结束,总觉得放到这儿会很贴切
等她长大后告诉她,她的生母是一位美丽的作家
怀孕的萧红被抛弃在阁楼上
年轻时的张乃莹与萧军,如果一切都如最初见面的样子,专一,热情,真诚该多好,即使日子苦些也无妨。
“三郎,不要给满洲国做事,放心吧,就算饿死,我也不会给满洲国做事的。
”
三郎,这就是我们的蜜月,绝无仅有的蜜月。
“我那时候最憎恨的就是每天早晨挂在别的客房门上的列巴圈,新鲜面包的香味让饥饿的人想去做贼,但内心又感到羞耻,我经常在两者的撕扯中挣扎,孤独中好像站在无人的山顶,我清楚地记得每家楼顶上的白霜,还有玻璃窗上流淌着的一条一条的泪水,有时候走在街上听到妓女们的欢笑,我都会羡慕她们。
就像萧军说的尽管我们那时候过得很艰苦,但是我们从来不悲观、不愁苦、不怨天尤人,因此我们过得很潇洒、很自然、很有诗意。
”
赤诚与欢乐
在聆听《哈姆雷特》的故事,萧红,你是不是有些像“奥菲利亚”呢
萧军:“我的法则是爱便爱,不爱便丢弃。
”
无论如何,那是一段幸福的时光,无奈的是每道阳光背后都有阴影。
通往上海的火车
萧红与鲁迅先生在上海,先生为萧红的《生死场》作了序
萧红准备一个人到日本静一静我不在,好好照顾自己。
不必担心我。
我走并不是为了要离开你。
我知道是我让你不开心了。
萧红与阿虚(未来萧军的情人)
在报纸上得知鲁迅先生去世的消息
将剧中台词略微篡改,奉还给导演和编剧大人。
如果你们不会讲,干脆闭嘴。
如果要点评这部电影,简而言之,没,诚,意。
没有足够的诚意去老老实实地研究萧红这个人,没有足够的诚意去想怎么来表现这个人,没有足够的诚意去让观众心有戚戚而不是啼笑皆非。
就好像高中生编不出作文,就拿华丽的文字糊弄;就好像学者出不了成果,拿剪刀浆糊的“成果”搪塞。
你毁无聊题材可以,别来毁萧红。
我私心里觉得我校观众应当是比较有素质的一群,但是今天看《萧红》几度嘘声大起各种笑场,而且完全不是观众的错。
不知百讲引进这部电影是出于什么心态。
敬爱的导演和编剧,你们的智商在哪里?
我们不懂电影叙事,但是我们都知道,这个人不应是这样的,这个故事不是这样讲的。
不能把本应是悲剧的故事,讲出了喜剧的滑稽。
作家也是人吧?
平时也要正常说话的吧?
不是一张嘴就朗诵的吧?
而且还张口闭口就是“我崇敬您”“她给她爱上的男人能量”种种散文诗格式,(编剧是把十几岁女生的日记本直接拿来用了?
)鲁迅他老人家居然成了江苏台的莫非,专门给萧红点评夫妻关系,还用上了“你们两个就像两只刺猬”的时髦比喻。
而电影叙事的拖沓也懒得吐槽了。
影片开始萧红逃跑,场景是萧红的父亲和继母在炕上抽烟斗。
窗外仆人喊了一句“老爷,大小姐跑了!
”萧父应了一句“什么?
”死心眼儿的仆人居然又老老实实重复了一遍“老爷,大小姐跑了!
”最后影片表现萧红临终场景,骆宾基和端木交错出现,萧红在梦境跟现实中间游移不定,眼睛闭了又睁睁了又闭,让我忍无可忍开始乞求导演给萧红个痛快吧让她去吧让她痛快地去吧。
电影的叙述方式是一方面,更让人忍无可忍的是人物塑造。
既然自称传记片,那应当抓住这个人的灵魂。
萧红不仅是个女人,她更是个人。
对她的才华成就、精神意志视而不见,一门心思关注她的情史(而且是yy得离谱的情史),八卦恶俗的取向暴露无遗。
很明显,萧红身上最出众的是她过人的才华,而不是她在男人间兜兜转转无人可挡的魅力。
电影里那些段罗曼史基本都是扯淡,居然连鲁迅都黑。
萧红自己是有性格弱点,但这些弱点如果写得真诚细微同样可以震撼人心。
一个有才华的女人,是怎样跟自己的文字相依为命,怎样在坎坷的情路上跌跌撞撞走过来,依靠对更多人苦难的同情而获得救赎的?
我们没有看到。
我们看到的,只有二萧一见钟情的狗血,(“让像你这样的女人流泪,是所有男人的罪过”;“她是个孕妇,但她不是个普通的孕妇”),只有端木脉脉凝视萧红的矫情做作,只有生造鲁迅“怎么谢”(还专门强调了两遍)的恶俗可耻,只有将骆宾基友情生掰成爱情的无节操(包括抓痒抓得那么销魂的桥段= =)。
萧红是女作家,不是万人迷。
作死。
真心的,我觉得这两个字概述这部电影就够了,但我忍不住又写了很多。
难怪现在文艺青年要蜕变为骂人的话。
怪丫的自己作死。
在剧中的萧红(注意这个定语,是剧中的萧红而不是真实的萧红)怀孕之前,剧情还是挺正常的,没有什么让我不舒服的地方,而且画面构图、用光都显得很讲究,从不少细节都看得出来导演、美术指导还有摄像的良苦用心。
但是,从剧中的萧红怀孕之后,很多事情开始不对劲儿了。
首先插播一段番外。
“你说这是拍东北人的传记片,演员咋不说东北话捏?
”“恁文艺一女主角要一开口‘干哈干哈’,你丫不瞅画面还不得以为放二人转呢。
”拉回来继续说。
剧中,萧红名不见经传的、来自老家的前前男友致其怀孕并畏罪潜逃,造成剧中苦逼异常的萧红成为了公交车售票员,同时还因为欠房租和各种债而被房东关关押,就在她可以写个惨字的时候,浑身看似被理想主义包裹的萧军同志站出来了,照顾她,爱护她……然后窝们滴森活,夺磨幸福,窝们滴森活,夺磨快乐……结果,突然就发大水了啊!!!!!
在窗口目睹惨状的萧红同志,就像疯了一般冲出房间要去找萧军同志啊!!!!!
Wait,房东你天天不厌其烦锁人家,昨天晚上怎么就踏马不锁了啊!!!
还是爱情真伟大让萧红同志这个孕妇都能徒手撕破门锁的阻碍啊!!!
然后啊,萧红同志被救援人员带上船了啊,萧红同志声嘶力竭大喊你们要告诉萧军来找我啊!!!!
再然后啊,她跟赶来找她的萧军同志在水中巧遇了啊!!!!!
Wait again,这水踏马的是齐腰深啊!!!!!
身怀六甲地萧红同志居然就挣扎着从船上跳下去,艰难地奔跑跟萧军同志来个水中熊抱啊!!!!!!
你们比许仙白娘子还猛啊!!!!!!
接下来孩子生下来了啊……还卖给别人了!!!!!
人家出病房,萧军又追出去,把钱退给人家,还叮嘱人家等孩子长大了告诉人家Ta妈妈是作家!!!!!
尼玛我妈要生出来不要我以后还不认我,我就是知道她是美国总统都有个蛋用啊!!!!!!!
丫这是要让《人证》的剧情提前在天朝上演么!!!!!
我以为他们该消停了,完全没有啊!!!!!!
前路坎坷,喝碗鸡血继续嗨啊!!!!
两口子弹着琴耍着铃鼓在街上旁若无人欢快地奔跑啊!!!!
摄像Sama还特别给力地放慢镜头给两人各种特写啊!!!!
俩二货就以这打起手鼓唱起歌的节奏到了一栋建筑物里面,然后森情滴抱在一起直勾勾看着对方……我隐隐有种预感要开始限制级了。
“这……这是要野合么?
”我沉吟一番,没有开口。
然后他们说了很长一段对白,我只记得最后一句是“春天来了”!!!!
“艾玛,野合之前还念把诗啊……”再然后,就在打下一束顶光的房间中央,翩翩飞舞地不知道是棉絮还是鹅毛大雪这不是重点啊,重点是两个人突然利索地把自己的破衣裳潇洒一脱啊!!!!
关键脸上表情在那一瞬间各种爽爆了啊!!!!!!
这三段剧情真心彻底治好了我的近视,因为……我!
踏!
马!
瞎!
了!!!!!!
然而高潮一波未清一波又起啊!!!!!!!
跑日本带个闺蜜回来,结果给挖墙角了,虽然不晓得这是不是真实的,但却是够狗血……此时的萧红同志,脸上强欢笑,内心在咆哮!!!!!!
真是我的好闺蜜啊!!!!!!!!!!!!!!!!
再也不相信基情了有木有!!!!!!!!!!!!!
后来萧红同志愉快地抽出珍藏多年的绿毛线要送萧军同志一顶帽子……于是剧中萧红,萧军,还有端木仨人同睡一床的画面将森森地存在于我的脑海里,我的梦里,我的心里,我的歌声里……我只能说,花粥小美眉《老中医》中一句非常给力的歌词一语道破天机……其实,剧情文艺的时候真的很文艺,某些画面用光,布景,演员服装什么的都很到位,尤其要说某些时候萧红的独白,恰到好处。
但是,雷银的地方编剧你也太不含糊了吧。
最后,我和一起看片的女友就一个深沉地问题展开了讨论:一个女人男朋友不断,究竟是她有魅力,还是她有手段?
我说,这恐怕得看喜欢她的男人怎么看吧?
女友哼了一鼻子,管那么多干嘛,我觉得满意就行。
瞬间我觉得我又好好传统。
不过说真的,这真的是个很难说的问题。
有的女人就像你家可以世代流传的达芬奇手稿。
有的女人永远就像你买不起,但还是有的是人前仆后继要去捧,天天都要在你身边念叨的海淀学区房。
有的女人就像深夜回家的时候留着的一盏灯。
有的女人就像你每天都会喝的很多水。
有的女人就像你消耗得很快的卫生纸们。
有的女人就像你硬盘深处的“思想学习”文件夹。
有的女人就像……你身边的女人太多了。
究竟哪个会跟你一辈子?
看运气吧。
反正女人遇见你跟不跟你在一起也是看运气。
好了,说完题外话了,最后总结陈词:我萧你鬼大爷的红,编剧你纯瞎搞死作,坑苦了摄像和美术指导。
这就是“爱上一匹野马,可我家里没有草原”吧…布景比较捉襟见肘。相比许鞍华的《黄金时代》,霍建起这版算是比较本格的人物传记片拍法,萧红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又遭遇情感波折,但始终坚持写作,追求自由独立,的确是那个年代文艺、倔强又寂寞的独特存在。宋佳老师真的是美得不可方物啊(痴汉脸),不过从长相和气质上来说,任素汐或许是最佳人选,期待能有下一部。
画面唯美。一些场景不错。其他不行啊。
民国真是一个可爱的时代,那些浪漫终结于文革,就像这一段,不算佳话,叫相遇吧。3
不如叫“萧红的风流韵事”,并没有拍出时代感下萧红的无奈与内心的纠结。看似文艺腔十足的对白也生硬的让人发笑。
小宋佳已经尽力了。
"让你这样的女人落泪 是所有人的罪过” 真的喷了。画面真的挺好的 其他的就很遗憾了。 hehehehe 霍建起已沦落到拍民国偶像剧的地步............想当年那山那人那狗还分析了很多遍- -
2024-138【金鸡奖】宋佳在影片中通过细腻的面部表情、准确的肢体语言和丰富的内心动作成功地表现了女作家萧红短暂而又不平凡的一生。把萧红倔强、执著的个性,和她渴望真爱、向往美好的追求,以及酷爱文学、关注大众的才情游刃有余地呈现出来,显示出较强的塑造人物的功力。
在师大看的,提问环节各种粉丝话题,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学生看见这样的电影竟然一个问题都没有?摄影,美术的功力远远超过故事本身,一个穷困潦倒的女人,环境画面却是那么唯美的干净,这么粉末现实真的想骂人。就算是旅游宣传片也没必要那样用光啊?
这电影的无意价值是:让我第一次深刻地领悟了“狗血”是什么意思
萧军对萧红说:“让你这样的女人流泪,真是全世界男人的罪过。”萧红没想到他日后也会对别的女人说同样的话。呵呵。。。。。。
没看过小说,没看过任何萧红的东西,感概这位感情波折但是那么执着去追求爱情的女子。姑娘啊,你的春天就要来啦。
宋佳演技一般,撑不上去是个大作家,顶多算是文艺女青年。而男人们就显得更没有魅力,尤其是那个鲁迅先生,那样怎么可以是鲁迅先生!不过有些场景还是很美的。
她是张乃莹,她是萧红,她是奥菲利亚,更是简奥斯汀。画面很美,剪辑够混乱,“我不想看见你哭,因为这样我会觉得全世界都有罪”这种二逼台词竟然也会出现!!!摔!!
一个趟过男人河的文艺女青年~~
绣花枕头一包草!
影片在埋汰文艺青年的道路上勇往直前火上浇油,都不如去看小时代。萧军对萧红和其他女人通用的那句“让你这样美丽的女人流泪,是所有男人的罪”,真是雷到让人暴毙,那段萧红酒后谈理想的戏拍得跟大上海的妓女发梦要从良一样
我想回家,这是死前最后四个字。少时逃婚愤然离家,此后故乡只在字里行间里追忆。爱情是她未能修完的课程,这一生都在与男人周旋。走了又回来,走了又回来,离不开,受不了。从寒冷的东北一路到潮湿的香港,一同挨过的饥饿、贫困与战乱,疼痛如影随形。因为没有更快乐的事情做,所以写作,萧红如是说。
文青就是作啊!文青千万不要跟文青在一起!
木卫二说可怕都是客气的,评价能选0星吗
他给我我想要的,疼爱,理解,注视,专一,轻声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