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逃遁,这就是我」达内兄弟电影回顾展-深圳站,约了一场《孩子》。
孩子指的是故事的开端孩子Jimmy,也是男主Bruno。
整个影片对孩子的定义,是可以小动物般率直纯粹表达亲昵、爱与愤怒,是快乐的源泉很简单,是不区分对错不考虑利弊的快乐与痛苦,是拒绝承担后果,是缺失承担义务的责任心。
虽然我不喜欢这种定义,对孩子来说不公平,对成人来说太沉重。
作为看的第一部达内兄弟的电影,这种故事情节淡淡地却把人物拍到心里的拍摄手法很吸引我。
男主在被女主拒之门外、中介团伙勒索、即将飞车抢劫之前,在棚屋前百无聊赖地用铁条划水。
这一段大概是我最受感触的一段。
刚开始会觉得男主心真大,连女主的外套都被1欧卖掉的情况下,还能这么无聊地玩水。
这个镜头大概持续了一分钟多吧,看着看着,突然被唤醒了小时候的记忆。
北方冬天的澡堂里,我也是用腿或者胳膊在水里划来划去,感受水的阻力,听水被划开的声音,几乎每次就洗澡都要玩,乐此不疲。
我是什么时候忘记这种简单的快乐呢,虽然现在会去泡温泉,但是泡在水里的快乐早就不一样了,现在只会希望放松。
是什么时候忘记了真正划水的快乐,而只是在工作中划水了呢?
另外还有一个细节是,男主在等待买主信息时,是焦躁不安的,从在泥泞里踱步踏水,到看到那一面白墙,不断向上盖脚印这件小小的挑战,让男主从不安中得到了解放,获得了短暂的快乐。
也让我知道了小时候学校里偶尔出现的泥脚印到底是怎么来的了,这些无聊的小男生啊。
会对这两个有印象,大概是和现在的状态有关吧。
终究听音乐看电影看风景,都会有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吧,看到的听到的无非都是内心罢了。
工作生活的节奏有些快,压力比较大,感觉能投入到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
想要学习、想要玩耍、想要放松、想要逃离、想要陪伴、想要偷懒,还想要和自己有更多的相处,时间本就不多,可很多时候还是会被懒惰打败。
从2月底开始,逐渐丢掉手机、远离各种APP,希望可以把自己在kill time的状态进行改变,更多关注到自己,希望过去的每个半天、每个小时、每个十分钟,都知道在干嘛,而不是玩手机、刷视频、逛淘宝、刷资讯。
渐渐长大,开始承担各种责任,有了成人的负累和顾虑,但我依然希望,我还是可以拥有孩子的快乐。
不想记录电影中的细节,不想分析手持且无配乐纯靠镜头拍摄手法,不想猜测导演的表达,毕竟我也刚开始看。
大概就记录一下看完的心情吧。
要午睡了,午安。
《半熟爸爸》是2005年康城影展金棕櫚獎的 得主。
早已被譽為大師級的 Dardenne 兄弟拍電影故事20年,但產量極少。
導演的名作《Rossetta》(1999, 也是得了金棕櫚獎) 我是不太喜歡,正確點說是我不知道喜不喜歡,因為導演招牌式的「手震手提攝錄」+ 快速移動鏡頭令我頭暈不已,終於熄機不看。
我明白導演對電影的執著,但也請照顧一下觀眾的感受,不是每個觀眾都是水手...這次《半熟爸爸》雖然還有點手震,但鏡頭移動得慢了很多,看得比較舒服。
其實對我來說,即使不用手提方式拍攝,也不會令我覺得不真實。
畢竟攝 錄機鏡頭下的世界就和人眼不同。
一套沒有背景音樂催情的電影也能拍得如此動人,對白和主角的演技都相當出色 ,電影中的每個角色都很漫不經意,差點令我以為是真實的生活片段而不是電影。
電影是講一個二十歲的小偷初為人父,他的不成熟引起的一連串事情。
和《誰知赤子心》不同,電影沒有對這個半熟爸爸進行道德批判,正如導演說:「戲院不是法庭。
」導演成功地塑造出一個立體的主角:他有時的行為不可理解,謊話連編,但隱約間又見他有情有義的原則,有時又像個小孩子般在做無聊事。
電影的名字直譯過來叫「小孩子」(L' Enfant / The Child),誰是小孩 子呢?
初看電影是會認為主角剛出生的兒子,看完後發現原來「小孩子」是指心智還沒有長大的這個半熟爸爸。
我對這個半熟爸爸的感覺是,一連串悲劇的發生,故然是他的責任, 但在社會最底層過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日子的他,有他獨有的一套價值準則,而這準則又是由他的環境塑造成。
貪錢、講野無句真、偷竊...與其說是他選擇的人生觀,倒不如說是環境逼成。
現在一些獨立電影或許對荷里活「惡有惡報」的公式結局反感,不少故事都是沒有報應的,有時甚至消遙法外。
但我想更真實的情況是,就像這套電影一樣,有些事情做了以後,會為身邊的人帶來不可補償的傷害。
http://andrewon.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93056
-⋯⋯⋯⋯⋯⋯28482919474$2$7464839475$3@28482919474$2$7464839475$3@28482919474$2$7464839475$3@28482919474$2$7464839475$3@28482919474$2$7464839475$3@28482919474$2$7464839475$3@28482919474$2$7464839475$3@28482919474$2$7464839475$3@28482919474$2$7464839475$3@28482919474$2$7464839475$3@
布朗是成天在街頭上偷拐搶騙,居無定所的年輕小混混,索妮亞是靠著社會救濟金獨自過活的年輕女孩,儘管身體成年足以生育一子,心智卻未開到足以擔負身為人父母的一切。
年輕的索妮亞抱著出生不到八日回到家中被迫接受自家被男朋友布朗出租給朋友,站在電話亭四處打電話打探布朗的下落,走在大街上找尋每個布朗可能出沒的地點。
抱著孩子在布朗棲身的堤防洞穴,跟他分享初為人母的喜悅,天真的女孩面對的是輕率的男孩。
他靠在路上搶劫而來販賣的贓物獲得的金錢租了部拉風的跑車,花費兩百歐元,卻無錢租下一間房間讓一家三口有所棲身,不得不去敲收容所的大門。
他闊綽的給索妮亞買帥氣外套,沒錢讓母子享受一頓溫飽。
整部戲的轉折在,布朗貪念一動,背著索妮亞將孩子販賣給人口集團。
他想的簡單如需要錢就去街上騎摩托車行搶救,孩子也一樣,再生就有,隨意扯著孩子搞丟的藉口就能粉飾太平,他卻忽略了,索妮亞與享樂主義的他不同,昏倒送醫的索妮亞對警察爆出布朗販賣孩子的事實,他著急打給買走嬰兒的集團,孩子回來了,他卻背負了一筆比原先販賣孩子得來的金額還多出一倍的鉅款。
面對警察的追問下,他逼不得已來到母親的家門口,這時不禁恍然大悟,原來他有家,有父母,面對至親,他不改說謊的本性,不難從母親的神情中看出對布朗的漠視,深夜關上的一道門上有布朗的陰暗身影。
面對布朗如此狠心販賣骨肉的索妮亞吃了秤駝鐵了心的與他決裂,身上唯一的現金也被人口集團劫走,腹背受敵下,他再度技倆重施,搭配未滿十四歲的青年準備在大馬路上搶劫,卻在最後功虧一潰。
沉悶的開頭,冷靜的過程,勢必的結局。
我的喜歡完全建立在《L'enfant》的角度,不煽情,不刻意做作的畫面,豐富的情節。
最引人入勝的故事始終是貼切現實生活裡頭的細微末節,然而,最難以忘懷的往往是餘留掙扎痕跡的人生悲劇,喜劇亦然。
相比低气压的《罗塞塔》,《孩子》的节奏明快了许多,手持的状态也不似前作般凶猛,反而时常刻意拉开距离以制造一种跑神的间离感。
剧作上我们也能看到达内兄弟此前少有的幽默:男主问所有人借电话没有人给予答复;不得不回到母亲住所通风报信,一开门却是陌生的年轻男子;低价卖掉婴儿车的同时,顺便问刚给女友买的新外套能否卖掉,对方开价一欧元;男主等在女主家楼下,看到女主后抱住大腿哭着哀求;拉着未成年的小手下准备抢劫,在路边因为放屁没心没肺地调笑。
这些看似与主线无关的闲笔太重要了,正是它们才真正构成了影片的核心,你甚至可以说这部电影是不存在主线的。
事件的表面逻辑自然是生下孩子——卖掉孩子——找回孩子——被勒索——实施抢劫,但导演无意剖析人物的心理逻辑。
为什么他毫无心理负担离开排队的女友转头就卖掉了孩子?
为什么又瞬间改变了主意跑去找回孩子?
他是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吗?
可他依然连孩子正眼都没有瞧过一回。
为什么他在抢劫的同伴被抓后又来到警局主动自首?
他是良心发现了吗?
究竟是哪一刻让他良心发现?
事实上,以道德立场的轻浮转变呈现道德困境往往是走不通的。
达内兄弟貌似提出了一个道德问题,并忽视男主的行为动机,任由其粗暴地改变道德立场,但这一切实际上与那些不合时宜的幽默一样,根本无关道德。
通过男主细微的小动作我们即看出端倪:卖掉孩子前用鞋沾泥巴愤怒地踢墙,仿佛这样就可以洗刷罪恶;不顾女主的愤怒一走进房间就躺倒在床上,想装作一切事情都未曾发生;被殴打后哭到涕泪横飞,第二天又继续嬉笑如常。
男主才是未长大的孩子,他的行为逻辑无关道德,仅仅来源于身体的本能和脆弱的心智,而女主恐怕是比男主更加不成熟的孩子,竟傻到觉得自己可以依靠这样一个幼稚的孩子。
达内兄弟塑造人物的功力可见一斑,他们简单地呈现某些属于人物的恶意,却又不简单地依靠最易被忽略的细节,四两拨千斤地消解了那些恶意。
结尾女主去监狱看望男主,两人顶着额头痛哭,与开头两人租车兜风时相拥着欢笑保持着几乎一模一样的姿势。
一次完美的原景重现,境遇天差地别,但情感却殊途同归,那些最快乐的时刻与最痛苦的时刻其实并无二致。
忘了说,最幽默的部分其实是男主推着空空如也的婴儿车在街上行走的画面,在片尾去警局自首之前,他也是这样推着作案工具摩托车独自走在人群之中的,依然狼狈,却不再茫然。
所以你还关心他为什么会选择自首吗?
好像并不重要了。
我对于达登内,几乎是到了迷信的程度的。
意思就是,他们的每部电影都收,收到就立刻看,一看就毫不犹豫地喜欢。
[孩子]和之前他们的电影一样,风格写实,剪辑利落,演员本色。
这当中有好几十分钟,我会就那么沉浸在里面,看得动容。
其实随便什么样的电影分析对于达登内都是不适用的,这就好比你去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
从[罗塞塔]里的失业少女,到[儿子]中的普通工人,再到这部[孩子]里的年轻且非正当行业的父母,他们始终在关注身边活生生的人,以及他们再平常不过的生活。
举个简单的例子。
被索尼娅赶出门后的布鲁诺回到经常与同伙接头的“小室”,用大张的硬纸板包裹住全身,席地而卧。
那时的布鲁诺,与我们这厢边常见的街头乞丐或者流落进所谓收容所的人已没有多少不同,可是他的实际身份却要复杂得多。
他是小偷,是流浪汉,是一名少女的男友,是他刚出生的孩子的父亲。
聚焦在这么一个既普通又少见、既可怜又可恶的人身上,达登内的用意是更好地展示社会与人本来就都具有的单纯与繁复。
前一部分的布鲁诺,身上更多的是未经世事磨砺的少年气。
他不敢抱儿子,害怕将他吵醒;他用多余的钱为女友索尼娅买一件和自己相同的上衣;他租用敞篷车就为了带他们一起去兜风,然后与索尼娅尽情嬉闹。
然而,这快乐又没能持续多久。
当他发现身边的钱所剩无几,几乎只是稍微犹豫了一小会儿,就作出了令人发指的举动——他将自己的孩子如同一件商品般卖了出去。
就好比之前他卖过的珠宝、摄象机等等东西一样。
他的动机其实很单纯,为了钱。
尤其当他拿着一厚叠钞票在索尼娅面前开怀又颇有些不以为意地说“我们可以再生一个”的时候,大概所有的人都会忍不住想有一嘴巴抽上去的冲动。
其实通篇故事更多地正是集中在布鲁诺身上。
如前面所说,他自己也只是一个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甚至分辨不出孩子与物品区别、贪图享受多过承受能力的大孩子。
他自己的孩子自降临人世那天起,却将一切矛盾聚集在了为父之人上,突然的失措和失控多少还是情有可原的。
何况很快他就遭到了报应——女友的决然离去,黑市人的挑衅,偷盗的失败,还有无家可归。
你可以说他纯粹是自作自受,但他的堕落若仅仅是个人为之,似乎片名的由来就过于单薄与无趣了。
布鲁诺与襁褓里那个嗷嗷待哺的婴儿一样,最初必定也是纯洁朴实的一个孩子,这自他与索尼娅的嬉闹中便可看出来。
只是有很多因素促成今日的他,至于究竟是什么,达登内却没有再给出多余的线索。
他们没有如同拍一部廉价的赚人眼泪的底层青年人的血泪史,只是把事情的过程展露给大家看,当然也是带着点微妙情绪的,所以结尾处才有了布鲁诺与索尼娅抵头哭泣的那一幕。
我总感觉这里稍微有一点点过,不如[罗塞塔]和[儿子]那样收得浑然圆熟,带了点立场,可以看出那是有同情心在的。
而要还原生活的初始状态,且又是用DV,倒还是什么不用放的好。
我一直认为,电影的最高表达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天才型,众多我们所熟识的大师都可以归在这一类中,从最早的格里菲斯、爱森斯坦,到极负盛名的伯格曼、费里尼、安东尼奥尼等等,这之中个人最热爱的当然是塔尔科夫斯基。
还有一种,就是源自生活且能真实反应生活的。
dogma95的出现曾让我确实为之振奋了一阵,一度极推崇也极喜爱的拉斯·冯·提尔却在众目睽睽之下越走越极端,也越来越丧失他原本身上最珍贵的东西。
如今在这个体制里,想要再出现大师或者天才型的导演可能已近乎渺茫,而那些敢于描摹现实的人亦愈加显得珍贵。
这个时候的达登内兄弟既没有走远,也不忘记最初拿起DV的动机。
所以不管[孩子]相比之前他们的作品有了逊色或者是退步之处,我却仍愿给足信任。
很简单的道理,还留着良心的艺术家用坚持给出的证明,哪怕只是一团黑暗里的一小束光芒,仍足够咱们惊喜。
《孩子》是2005年戛纳影展的金棕榈最佳影片,由著名的比利时导演达顿兄弟执导。
这是一部非常难评述的作品,其中原因并非在于这部电影过于繁复难理,而是在于它的“简单”。
达顿兄弟无疑是戛纳影展非常偏爱的一对兄弟导演,两人拍了五部剧情长片后,就分别在1999年和2005年两度拿下戛纳影展的最佳影片奖。
从1946年第一届戛纳影展开始,一共只有五位导演(严格说,是六位)拿过双金棕榈,他们分别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对话》(1972),《现代启示录》(1979) 今村昌平 《禉山节考》(1983),《鳗鱼》(1997) 埃米尔.库斯图里察 《爸爸出差去了》(1985),《地下国度》(1995) 比尔.奥古斯特 《征服者佩尔》(1988),《情天未老》(1992) 达顿兄弟《美丽罗塞塔》(1999),《孩子》(2005)除了两次获得金棕榈最佳影片奖,达顿兄弟在1999年执导的《美丽罗塞塔》和2002年执导的《儿子》,还分别拿下戛纳影后和戛纳影帝的宝座,戛纳影展对达顿兄弟作品的喜爱程度可见一斑。
年届六十的达顿兄弟,一个学哲学、一个学艺术,两个人都不是电影科班出身,从三十多岁成立自己的电影工作室开始,陆续拍摄了超过六十部纪录片,直到1996年才推出第一部剧情片。
由于具有深厚的纪录片经验,达顿兄弟的电影长片呈现了一种纪录片的特殊风格:低成本的小规模制作、手持单机长镜头的跟拍手法、真实的社会场景与现象、以及不带批判性的人文关怀议题。
达顿兄弟的电影风格和理念与另外一对迅速蹿红的美国导演科恩兄弟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科恩兄弟偏好借由夸张而极端的故事事件,来突显人类行为与命运的荒谬本质,作品调性充满嘲讽、揶揄。
达顿兄弟的作品则只对社会困境进行观察、记录与呈现,借由细致与高超的拍摄手法,让观众“知道”有一种困境存在于社会,同时“体会”当事人在其中的感受与挣扎。
如果以伊索寓言“北风与太阳”来比喻,科恩兄弟就是凄厉的北风,达顿兄弟则是和煦的太阳。
■无论从故事本身还是拍摄手法上来看,《孩子》都是一个简单的电影,着力于刻画和描绘一个二十岁青年布鲁诺在某段时间、某个事件上的生命轨迹。
布鲁诺是一个典型的街头小混混,平日混迹于比利时瓦隆区内的工业城镇Seraing,靠着偷窃和贩卖赃物维生。
他的本性不算坏,但对责任与义务没有担当的意识。
布鲁诺有个十八岁的女朋友,刚刚为他生下一个小男婴,新生儿的到来对布鲁诺所产生的影响便是整部影片的焦点。
电影开头是布鲁诺的女友抱着九天大的孩子回到公寓,却发现自己进不了门,因为布鲁诺在她生产住院的这段时间,将公寓租出去。
女友拼命地给布鲁诺打电话,却始终联系不上他,最后只好抱着孩子到布鲁诺经常出没的街头找他。
女友找到布鲁若后,镜头悄悄地从女友身上移到布鲁诺身上,然后一路跟着布鲁诺向前。
由于没有住的地方,布鲁诺带着女友和孩子去收容所,三人在那里暂时渡过一个晚上。
隔天一早,布鲁诺独自离开去兜售赃物,然后买了一辆婴儿车、租了一台敞篷车,高高兴兴地回收容所接女友和孩子。
布鲁诺首先带着女友去户政单位为孩子登记出生证明,在父母栏里留下各自的名字,然后便一同开车去兜风,由于心情非常愉快,布鲁诺用身上剩余的钱为女友买了一件与自己同款的新潮外套。
不过,一路上,布鲁诺从来没有提过婚姻和家庭这两个词,事实上,从他花钱的方式可以看出来,他想都没想过这些问题。
布鲁诺对“父亲”这两字缺乏理解的状况,在他决定把儿子卖掉这件事上达到极致。
当布鲁诺在卖一项赃物时,收赃的人听说他刚生了个儿子,便顺口提起是否卖儿子。
在此之前,布鲁诺并没有这个想法,但既然有人提到,也就引他往这方面想。
于是在女友办事情时,布鲁诺联系了中介,然后到指定的地方将孩子留下,换回一沓的钞票。
布鲁诺原以为这只是一件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毕竟孩子再生就有了,然而女友的反应却吓坏他。
女友一听说孩子被卖掉,当场情绪激动晕了过去。
布鲁诺慌慌张张地将女友送到医院,然后联系中介,告诉对方女友反应强烈,肯定会报警,他必须将孩子换回来。
由于女友不肯见布鲁诺,他请护士转告自己马上就带孩子回来,但是当布鲁诺带着孩子回到医院时,警察已经在那里等他,是女友报的警。
布鲁诺扯谎说自己是因为和女友吵架,才赌气骗她卖掉了孩子,为此他还急急地跑去自己母亲家中,请求对方帮他圆谎。
这此之间,看得出来,布鲁诺和家人的关系很差,他要见母亲还必须躲着其他家人。
由于身上没钱,布鲁诺只好把婴儿车拿去卖掉,但才踏出店门,中介便将钱抢走,还揍了他一顿。
中介说布鲁诺害他们损失来回两次的中介费,要布鲁诺负责偿还。
布鲁诺回到公寓请求女友原谅,但女友根本不理他,还气得要拿刀砍他。
布鲁诺只好的深夜里躲在街头度过长夜,用纸箱纸板保暖。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布鲁诺找上以前一起合作偷东西的中学生,两人骑着借来的机车联手抢劫路上妇人的手提包。
没想到,妇人和她的丈夫开车一路追来,布鲁诺最后只好和那个中学生弃车躲进寒冷的河水里。
由于河水过于冰冷,中学生冻僵了,还差点因此溺水。
布鲁诺千辛万苦地将中学生拉出河水后,将他背到一边的小工棚里安置,并在保证不会带着钱独自逃跑后,回头去找藏在附近、抢来的钱。
结果警察随即赶到,布鲁诺只能躲在一旁看着他们把中学生带走。
因为机车爆胎,布鲁若一路推着车走。
他先是回到女友的公寓,女友根本不肯开门或回应他的呼喊声,接着他便继续推车去警察局。
在那里,他见到了中学生,当着检察官和中学生的面,他将机车钥匙递给中学生,然后掏出身上的钱放在桌上,承认自己才是犯罪的主谋。
在影片最后,布鲁诺的女友到监狱看他,两人在探访室的桌旁坐下,布鲁诺始终不发一言,他低着头,双肩开始抽搐,然后痛哭失声。
■《孩子》一片采用最朴素的手法,呈现一个真实的社会问题,让一个剧情片有了记录片的效果和影响。
在整部影片中,只有一个视角一个时序,镜头始终跟着布鲁诺这个人物,静静地观察着他的一举一动。
然而有别于一般的纪录片,这部以许多中距离长镜头衔接起来的影片当中,完全没有纪录片特有的断裂感与画面跳动,每个镜头和片段显然都是精心设计过的,然而在行云流水的运镜过程中却又丝毫不显斧凿的痕迹。
影片中最重要的两幕戏便是布鲁诺卖孩子和赎孩子的场景,在这两幕戏中,买孩子的人始终没有出现在镜头中,也没有和布鲁诺打过照面。
布鲁诺只是按照手机通话中的指示,将孩子或钱放在指定的地方,然后躲到另一个房间等待买孩子的人带走孩子或拿走钱。
在这当中,除了布鲁诺一人和一台手机,没有对白、配乐、动作或对手,导演却用细微的光影变化来挑动观众的情绪:孩子被留放的房间极其阴暗,布鲁诺自己所在的房间半明半暗,而通往两个房间的空间却非常敞亮。
在卖孩子时,布鲁诺穿过明亮的过道将孩子留在了阴暗当中,然后自己站在半明半暗的门扇后头,神情不自在地侧耳聆听门外的声响动静。
在赎孩子时,布鲁诺站在半明半暗的拉门后,同样是神情不自在地侧耳聆听外头汽车离去的声音,然后穿过灿烂的阳光,到阴暗的房中将孩子抱出来走进阳光。
在此之间,只是透过明暗的强烈对比,观众本身的情绪和对布鲁诺的观感便不断起伏。
在卖孩子时,观众看到孩子被留在黑暗中,很自然地会产生极不愉快和不忍心的感受,随后便与布鲁诺一同紧张地等待,当再次回到黑暗的房间、看到孩子已经不见时,对布鲁诺的厌恶和愤怒感受油然而生。
而在赎孩子时,布鲁诺在拉门后聆听汽车驶离的声音这一刻,观众很自然地同感紧张,直到布鲁诺将孩子从黑暗中抱出来,这才有了放松的心情,对布鲁诺的观感也从愤怒转趋原谅和体谅。
就是这两个紧连的事件、这两幕简单的安排,区隔了整部电影的前半与后半,在前半中,大家看到的是布鲁诺的幼稚与不负责,对他是厌烦与不耐;而在后半中,大家看到的却是一个无知的男孩如何因为自己的无知而饱受折磨,对他则产生理解与同情。
也就是这些细微难察的设计,使这部影片兼具纪录片的真实朴素,以及剧情片的动人张力。
相较于习惯使用夸张表情与剪辑跳接来调动情绪的美国片,以及习惯使用婉转配乐与象征事物的来伸张意念的欧洲片,达顿兄弟的手法确实是与众不同。
■《孩子》之所以夺下金棕榈奖,一方面是因为达顿兄弟的特殊叙事手法,一方面是因为达顿兄弟特有的社会关怀情结。
从进入电影业开始,达顿兄弟便致力于呈现低阶层人所面对的困境。
《孩子》中的背景城镇Seraing曾经是比利时的工业重镇,然而从60年代开始,工厂纷纷倒闭,引发大量的失业与社会问题,当地还存在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
《孩子》中的主角布鲁诺就是Seraing当地四处可见的青年人,贫困的家境让他们很早就失学,只能在街头讨生活。
这些本性不坏的孩子,除了没办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外,也没有太多机会学习做人与做事的道理。
他们只能在摸滚打爬的过程中、从一次又一次的错误中学习,监狱经常是他们必经的人生驿站,至于是否能彻底醒悟回归正途,则端赖各人的运气。
达顿兄弟拍摄《孩子》这部影片的企图非常明显,希望透过真实的手法呈现一个真实的社会问题,唤起大家都这些人了解与关注。
事实上,在达顿兄弟在1999年凭借《美丽罗塞塔》获得戛纳金棕榈奖后,比利时政府才惊觉社会上还存在青少年工作权不平等的问题,进而订定新的法案,称为<罗塞塔计划>,规定青少年工作基本保障权和工资。
因此,2005年的戛纳影展将最佳影片奖颁给《孩子》,而将最佳导演奖颁给《隐藏摄影机》的麦克-哈内克,背后的道理在情理当中。
国际电影影展在评审影片的艺术价值时,是否应该考虑影片的社会影响和政治影响?
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在2010年时,伊朗导演贾法-帕纳西因为拍摄的作品涉及抨击当局的内容而被捕入狱,后来更被判刑6六年。
于是今年柏林影展将最佳影片、最佳男女演员奖一股脑都颁给了伊朗作品《分离》。
这种带有强烈政治联想的颁奖结果,每个人自有不同的想法。
但对于在2010年的戛纳影展上,法国女星朱丽叶-毕诺许上台领取最佳女演员奖时,亮出写有贾法-帕纳西名字的牌子的做法,让我对这位法国伟大的女明星只有绝对的激赏。
观看法国影片《孩子》,我能真切感受到的是直白而又浓烈的一股青春气息。
让·皮埃尔·达内和吕克·达内这对来自比利时的兄弟导演擅长用现实主义手法描绘影片,让观众得以最直观的心灵震撼。
《孩子》便是又一部运用了此手法的佳作,一对普通恋人和他们的新生儿足以烘出至冷至暖的人性写照。
痴迷于影片中的狂热至极。
男主人公布鲁诺是一个迷人又可爱的痞子,骨子里深深的街痞气质实在令人着迷。
她的女朋友索尼娅青春、活力,成为了母亲后阳光而又温和,就像一株散发淡淡香味的百合,你知它的普通却不得不沉醉。
在索尼娅生下了他们的孩子吉米之后,竟发现布鲁诺把自己的房子租给了陌生人,怒火之中竟没有无家可归的绝望,而是果断踏上寻找布鲁诺的行程。
就是这样干净而果断,没有丝毫压抑没有抱怨,就那样直白而默默地顺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我需要我的爱人。
倘若没有青春的支撑与供血,应是发疯般的大骂而毫无气质形象可言了吧。
爱他们似深似浅的相爱,如水般平淡却又时而畅流奔腾。
索尼娅在找到布鲁诺的之后,让人原本以为的哭闹并没有,而是厮打与拥抱,爱与爱的交缠。
你与我不见,我便追到你见为止,我紧紧抓透你的骨骼,你离开不了。
义无反顾的爱情无幽怨无哀叹的爱情也只有在这个年龄才会发生,蓬勃的青春跳动便是溢满的纯情的爱。
相见,相爱,相怜。
布鲁诺最后的钱也要给索尼娅买一件和他一样的夹克,便想,多么可爱的一对人儿。
最后的钱也要置备一辆婴儿车,租用一辆跑车,带着亲爱的女子和可爱的儿子于蓝天下驰骋,多么耀眼,让人牙痒痒的羡慕,你便感慨这就是青春啊,一杯烈酒一首诗——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可是你原以为的甜蜜与惹火的爱并没有持续多久。
我们都懂的,爱情离不开物质生活更不能没有物质,即使我们是这么不愿意承认,即使我们始终相信什么都没有了我们还在一起。
可是贫穷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啊,流淌着的黑暗之源便有可能是那光然无一物的枝干。
青春在奔腾可是未至成熟,看着那可爱的孩子竟也会有坏念头。
布鲁诺在与索尼娅等待教堂洗礼之时卖掉了自己的小小的孩子吉米,他有希望又似无力的说“:索尼娅,我们还可以再生一个的,我们还可以有很多孩子的。
”那一刻,没有崩溃没有决绝的叹息,我只是感慨青春这个毒药啊,迷幻至极。
我没有绝望是因为我知道还有希望。
你放下的是责任,放不下的是希望。
你总有一天会成熟。
影片愈是到了最后就愈是挥洒着感动。
布鲁诺在同伙的少年被抓之时选择了自首,他说是我干的放过那个孩子。
他狂敲着房门他疯狂地喊着索尼娅我知道错了。
他一定要换回自己的孩子他哄着吉米轻轻入睡。
他总有一天会成熟,他在这一天成熟。
感动。
影片的最后,布鲁诺与索尼娅抱头痛哭。
我像个孩子般的笑了,青春的痕迹的过重,但不痛。
剛寫完我對電影"Candy"(愛.糖針)的觀後感, 然後到這篇都是在香港國際電影節看的電影"The Child"(半熟爸爸), 很相似的電影, 因為都是由兩個年輕演員擔綱主角, 面對的都是愛與責任的問題, 頗有意思的題材."The Child"(L'enfant)是一齣比利時電影, 由兩兄弟Jean-Pierre Dardenne及Luc Dardenne執導. "The Child"是男女主角倆的嬰孩, 亦比喻男主角Bruno, 一個還未成長的大男孩. 為了金錢, 他不惜背著女友Sonia, 把嬰孩賣掉, 說他們可以再生一個.全片差不多都是飾演男主角的Jeremie Renier的戲份, 佔了百分之七十, 很真很自然, 就像二十出頭還頹廢的雙失年青人, 抱著自己的嬰兒, 推著嬰孩手推車, 終日只想怎樣不上班也可以過活, 偷竊搶劫成了他的謀生方法, 更和其他更年幼的男孩一起去幹活.飾演女主角Sonia的Deborah Francois有一雙獨特的眼睛, 有那份迷茫, 天真和楚楚可憐的目光, 但又頗迷人, 是可用眼睛說話的女孩, 聽說是首次在大銀幕演出, 確實不俗, 值得嘉許.都是邊緣人物的角色, 被社會遺忘的一群, 是年青, 貧窮, 絕望的一群. 雖然電影可能沒有"Candy"的豐富, 但給我的感覺是, 兩個年輕演員頗能撐得住整套劇, 演技自然而不誇張, 很真很感人.最感動的一幕是Sonia到監獄探望Bruno時, 二人無奈對望, 懊悔難過, 而Sonia選擇寬恕Bruno, 當他倆互擁哭泣時, 觀眾都為之動容.
昨天刚刚看完了港3区的这部电影,其中有李安与吴宇森的简单影评。
李安特别提到了简兄弟纪录与电影手法的融合,深有同感,下面这些片断中揉进的戏剧技巧让我难忘:1、布朗第一次把自己的儿子带到交易地点后,为了保证“买方”的信息不会被这个小痞子得到,布朗只能在另一个房间里等待。
这时有大约一分半钟的长镜头,我们看着布朗,听着隔壁的声响与布朗一同承受着这个漫长的煎熬。
也因这个镜头我们才真正把对主角的注意力放到布朗身上。
2、布朗赎回自己儿子时,同样的选择了一个互相遮蔽起来的场合。
但是这一次我们看到了“尊贵买方”的手,那是来自一个与布朗完全不同的阶级。
因此导演安排了一个戏剧化的细节:布朗踩在一个铁桶上才够到了那个高高在上的手。
布朗把钱递过去焦急等待儿子归来时我们又一次经历了一个长镜头,陪着布朗侧耳倾听了半分钟的点钞声音,并且明察秋毫的索要回了最后一张钞票。
3、布朗在决定交易自己的儿子前,不停的用脚踩着一洼污水并踹在对面的一堵墙上。
导演用这样一个场景表现了一个同样是孩子的父亲在做这么一个决定时的心理。
4、当布朗真正悔恨并决定再次挺而走险时,他换上了他在这部电影中第二件衣服,一件红色的运动外套。
上面的镜头在整部纪实风格的电影里十分出彩,张力十足,令我深深震撼。
电影没有限于其他草根电影的狭隘视角,一味表现阶级差异,控诉社会。
而是在更高的一个层次审视人性,我们的喜、怒、哀、乐,这四钟情绪在电影里都有充分的描述。
而另外阶级的出现次数只有三次,买方(2次)、警察(2次)、母亲(1次),也并非以压迫者的姿态出现。
但是都一样的冷漠,毫无人情可言。
向如此冷静甚至连一句配乐都没有的精彩电影致敬!!
結束的真突然,他們就那麼抱著頭,沒有希望地哭著,一切就結束了,仿佛這就是故事的盡頭,雖然這個故事還有著說道的可能,但所有的發展,都指向著一樣的結局,生活依舊是冷漠而且絕望的,那個初生的嬰兒,他也許正在緩慢步進父輩命運的迴圈,無助地走向另一個冰冷的圈套,是的,生活是一場殘酷的屠戮。
孩子~ 2022.5.22 大银幕重看还是那个感觉,他们就是孩子。
看的迷迷糊糊的
真好看
生活在福利优渥的北欧国家还这么作,这么不懂珍惜,这让生活在疫情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情何以堪?看到男女两人在边开车边打斗真是气不打一出来。以前在BC北部一个小城里工作,当地那些土著虽然薪资不高,但是开销也不大,却总把钱花在不该花的地方,做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太过于无聊和空虚了,白白浪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源。
这次没把我晃晕。一如既往的转场生硬,剧情衔接莫名其妙。女主角挺俊的。
母亲天生就成为了母亲,父亲却不能天生成为父亲。拒绝抱婴儿、把婴儿像物品一样卖掉、不背负任何责任过一天算一天,都是孩子的行为。抛弃一个孩子使他被爱的人嫌弃,于是在下一次选择承担责任“挽救”另一个孩子,以此获得爱人的原谅。结尾两人抱头痛哭标志着和解,也标志着成长,男主终于通过痛苦地“懂事”迈向成熟。成长必然是痛的。
很多时候,一个好的故事,会成就一部好的电影。
好可爱的片子!好靓的摩托车!
如此火爆因为导演是达内兄弟(不认识!)和金棕榈!猜剧情女神刚说不会XXX就结束了吧于是果然结束了!!最后出字幕时候全场大家都“啊”了哎呀呀~排我前面买15张票给学生的老教授好可爱,售票员咂嘴巴“大客户来了”。。。
主角还演过隐藏的恋情
男主角幼稚到最後你不得不為他感到一絲憐憫,雖然他真是自作自受。沒辦法的。
2009-03-11 CCTV-6
年轻的代价
孩子指男主。
揪心啊
我无法理解为什么得最佳?
srds这个逻辑 是我不能理解的没有思考的余地 生活的压力让他再而三地选错路 越靠近边缘 越只能堕落直到真的犯法去自首 失控的车轮才停下看着女孩泛红的眼眶 这个男孩什么时候能长大 ?
我现在很讨厌沉闷的电影。
因为棕榈看的,达内从来打动不了我。他关注的都是一些低端人口,怕是法国最大社会明患之一了,这帮人身上呈现着该死的内驱力,莫名的举止,没有一部引起过我的同情心。在dv般的影像里简洁对白,全是行动来塑造角色,不坏但不痛不痒。为最后抱头痛哭加一星,他的无责任感和年龄他的无道德和教育程度也是社会导致的偷鸡摸狗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