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梦空间

Inception,潜行凶间(港),全面启动(台),奠基,心灵犯案,记忆迷阵,记忆魔方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约瑟夫·高登-莱维特,艾利奥特·佩吉,汤姆·哈迪,渡边谦,迪利普·劳,基里安·墨菲,汤姆·贝伦杰,玛丽昂·歌迪亚,皮特·波斯尔思韦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语言:英语,日语,法语年份:2010

《盗梦空间》剧照

盗梦空间 剧照 NO.1盗梦空间 剧照 NO.2盗梦空间 剧照 NO.3盗梦空间 剧照 NO.4盗梦空间 剧照 NO.5盗梦空间 剧照 NO.6盗梦空间 剧照 NO.13盗梦空间 剧照 NO.14盗梦空间 剧照 NO.15盗梦空间 剧照 NO.16盗梦空间 剧照 NO.17盗梦空间 剧照 NO.18盗梦空间 剧照 NO.19盗梦空间 剧照 NO.20

《盗梦空间》剧情介绍

盗梦空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道姆·柯布(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Leonardo DiCaprio 饰)与同事阿瑟(约瑟夫·戈登-莱维特 Joseph Gordon-Levitt 饰)和纳什(卢卡斯·哈斯 Lukas Haas 饰)在一次针对日本能源大亨齐藤(渡边谦 饰)的盗梦行动中失败,反被齐藤利用。齐藤威逼利诱因遭通缉而流亡海外的柯布帮他拆分他竞争对手的公司,采取极端措施在其唯一继承人罗伯特·费希尔(希里安·墨菲 Cillian Murphy 饰)的深层潜意识中种下放弃家族公司、自立门户的想法。为了重返美国,柯布偷偷求助于岳父迈尔斯(迈克尔·凯恩 Michael Caine 饰),吸收了年轻的梦境设计师艾里阿德妮(艾伦·佩吉 Ellen Page 饰)、梦境演员艾姆斯(汤姆·哈迪 Tom Hardy 饰)和药剂师约瑟夫(迪利普·劳 Dileep Rao 饰)加入行动。在一层层...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博·伯翰:隔离在家大群第一季天一生水致命的记忆湄公酒店强盗乐团克里斯蒂娜·帕茨斯基:妈妈基因最后的尼安德特人归去来血婚新娘隐隐惊马槽之决战女僵尸真心话大冒险送赞雪橇犬老爸夏令营回到爱开始的地方我们是一群小小鸟恶杂种十万个辞职的理由第一季睡美人无敌拆伙王嘻游记冻肉三十里铺音乐人生萝莉的时间丁丁历险记疯狂神父万湖会议斯黛拉哈迪兄弟第二季

《盗梦空间》长篇影评

 1 ) [转载]《盗梦空间》---国外骨灰级影迷更深入的解读(比网上盛传的剧透版本更有深度,目前最好的影评),告诉你整部电影根本没有现实世界,电影里图腾是什么,这个团队在比喻什么,导演想告诉观众什么。

原帖是英文版,大致意思:Inception的每一刻都是梦境。

电影是对诺兰作为一位导演如何工作的比喻,它最终的观点在于,我们在梦中得到的心灵净化与我们在电影中得到的一样逼真,而这与我们在现实中获得的灵魂净化同样真实。

Inception讲的其实是电影的制作;而电影对导演来说则是最令人激动的共享梦境。

作者认为Inception的整体全是梦境,包括共享梦境本身。

Dom Cobb的妻子Mal在剧中曾经质问过他:他竟被所谓的商业大亨全球通缉,这样的世界究竟能有多真实?

Dom的父亲,Michael Caine 的角色,也曾劝戒他说要”醒过来,回归现实“。

在Mombasa追逐一场戏中,Dom试图通过一条非常狭窄的小巷,最后小巷两旁的大楼竟然越靠越近,把他挤在其中——这是典型梦中焦虑的表现。

当他终于挤出小巷之后,他发现齐藤正坐在车里等着接他,这完全不符合现实的逻辑——而在梦中,这便很合理。

“图腾”占了电影的很大笔墨。

Dom的图腾是个陀螺——旋转、停下则意味着他在现实,旋转不倒则是梦境。

(这里,我认为电影说图腾的功用其实只是告诉你是否在他人的梦中,所以图腾必须由本人亲手制作,不能让别人知其特性。

而如果图腾主人在自己的梦里,那么图腾倒还是不倒他的潜意识本来就都一清二楚,所以倒和不倒都不能说明什么。

)但问题在于,这个图腾是Dom从妻子Mal处得来的,并非他自己制作。

而Mal之所以自杀,就是因为她认为她依然身处梦境——尽管此时她的陀螺图腾肯定是转转就倒的。

想想Mal自杀那场戏,他俩各在一扇窗前,二窗相对,结构非常怪异。

当然,你可以说Mal又另租了一个正对面的房间,但如果这一切都在梦中,这种奇怪的建筑布局难道不更容易解释吗?

Mal的死证明了陀螺倒与不倒都并不能说明Dom是否身处梦境。

图腾其实无用。

电影中曾经说过,梦的感觉其实是非常真实的,我们只有在梦中感受到某些非常奇怪而无法解释的时刻时才会醒来。

而Inception中的所谓现实部分,回头再看,其实就充斥了这样不合理的细节与时刻。

电影的结尾就更毫无疑问是场梦境了——飘忽的画面光感,穿着同样服装、同样年龄(Dom的孩子应该至少长大了一岁),做着与Dom记忆中完全相同动作的孩子。

不管那陀螺最后是否倒下,Dom都在做梦。

但即使Dom是在梦中,他依然看到了孩子们的面庞,依然获得了他竭尽全力寻找的心灵净化。

这里,我们必须要注意,Inception其实是诺兰本人的自传电影。

在最近的一次红毯采访中,莱昂纳多并未把Inception与《骇客帝国》作比,而是比较费里尼的《8 1/2》——众所周知,《8 1/2》是费里尼的自传,是关于如何拍摄电影的电影。

先前莱昂纳多还曾说过他是根据诺兰本人来刻画Dom Cobb这个人物的。

以下是此评论最关键的一部分: 盗梦团队可以与电影制作过程中的主要角色一一对号。

Dom Cobb 是导演,进行前期调研并布置好睡眠地点的Arthur是制片人。

梦境设计师Adiadne是剧本作者——她建造我们将要进入的世界。

Eames是演员(这在他坐到一面化妆镜前转换身份的细节里再明显不过,这样的化妆镜如今仍在舞台剧中使用)。

约瑟夫是工程人员:别忘了,奥斯卡的全称可是电影艺术及科学协会,一部电影需要相当数量的技术人员的支撑。

诺兰自己在最近的《电影评论》中多少泄漏了一些端倪:【盗梦团队的行为与拍摄一部好莱坞电影】有很多相似之处。

比如当盗梦者们在自己建造的街道上行走、调查时,这与我们在开机前所进行的技术考察几乎一模一样。

“ 剩余的还有两位主要人物。

在整个游戏背后操纵的齐藤是投资方。

Fischer则是观众。

导演Dom Cobb带领Fischer经历了一场令人沉迷、刺激而激动的旅程,引导他更好地了解自己。

Cobb是个了不起的电影导演(或者说是电影导演中的最佳代表),他带给观众动作、特效,但也同时传达意义、人性与情感。

”电影如梦“一点是为什么Inception要把那些梦境构造得无比真实。

电影中的解释说过分地改变梦境会使梦者意识到周围环境的奇怪;这基本就是所有电影都在悬疑与失信之间寻求平衡的另一种说法。

一旦观众由于某些细节游离于电影之外——一个不合理的场景、一句荒谬的台词、一种失败的表演——很可能整个电影的魔力便就此丧失殆尽,观众怅然若失。

…… Inception是极其重要的一部电影,因为它代表了好电影所竭力寻求的水准。

经历过了一部好电影的你会发现自己焕然一新,脑子里有些新想法,就连神经系统也略微重组。

在很大程度上Inception本身正是如此:观众离开电影院后对其感受与认知谈论不绝。

新概念、新想法、新观点是一部好电影所赋予的比票根寿命还长的纪念品。

……对于片中Fischer这个人物来说,他在雪堡所经历的情感突破都是真实的。

尽管他的父亲并不真的在那儿,尽管他的风车并非真被放在父亲病床边的保险柜里,他所感受的情感却是100%真实的。

同样的,你所看的电影并非真实故事并不重要,那只是一场耗费巨资的表演并不重要——当一部电影感动你时,它便真的动人。

你看《飞屋》时所流的眼泪都是真实的,尽管在你屏幕上所见的一切在现实生活中完全子虚乌有。

对Dom Cobb 来说这一切有一层更深的意义。

尽管他没有父子关系问题,如同Fischer,他也经历了丧失。

他试图对抗妻子的死所带来的痛苦(尽管整部电影都是一场梦,Mal在电影之上的现实中也许并未真的死去,而是离婚、出走,但这都并非关键)。

Fischer的经历可说是Dom Cobb经历的映像,尽管并非丁是丁、卯是卯的一一对应。

这对诺兰来说非常重要,他的电影中也常蕴含个人要素——他个人感兴趣或关心的一些事物——但这些要素又非与他实际相关。

其他影人(如费里尼)拍摄的也许是略加掩饰的自传,但这并非诺兰或Cobb的选择。

他们建造的电影(或梦境)反映了其心境,却并不能简单与其生活对应。

在《电影评论》的采访中,诺兰说他从未试过心理分析。

“我想我通过拍电影来达到同样的目的。

我与我的职业之间有种炙烈的关系。

” 从很多方面来看,Inception都可被当作去年夏天的Inglorious Basterds 的收尾。

在《无良杂种》中,昆汀以改变历史来向电影艺术致敬,而诺兰在Inception中则探索电影,这一被众人分享的终极梦幻,可如何改变个人。

对电影本身来说,整部影片是一场大梦,但更抽象地说,这应是诺兰的梦。

他在梦到Cobb的同时寻找自身的启示与决断,就如同Cobb梦到Fischer的同时寻找自己的心灵净化与改变。

整部电影是场大梦一点绝非浪费时间,而是对电影主题与意义的终极体现。

它全是假的;但同时,它又无比真实。

这点对任何一位电影爱好者来说完全不言自明。

 2 ) 关于这部影片和伊藤润二的三部短篇作品

伊藤润二和《盗梦空间》能有什么联系呢,我想这部影片起码启发我想起了三部伊藤天马行空的短篇,这三篇足以构成这部电影一半以上的设定基础。

第一篇:《长梦》http://tieba.baidu.com/f?kz=393460864这篇太有名了,讲的是一个精神疾病患者向田哲郎不愿意睡觉,因为他的一觉可能只是几个小时,可是梦里却有可能度过了比几个小时长好几倍甚至几百倍的时间。

精神科的医生对他的睡眠情况进行观测,发现他在睡觉时眼球的剧烈转动是一般人的无数倍。

第二天,向田醒来告诉医生他这个梦长达一年半,接下来是一个准备了九年的联考的长梦,再下来是在越南进行了10年作战行动的梦,20天以后,向田一夜的梦境达到了50年的跨度,他醒来后甚至记不住地球上的任何事情,而用梦里世界的语言跟人交流。

在接下来的数月后,向田的一个梦开始横跨千年……最后,向田梦到了永远,现实世界里他的大脑龟裂,随风飘散。

这种有限时间里蕴涵无限时间的理论,跟电影里每高一层的梦境,时间跨度就延长近二十倍的理论不谋而合。

第二篇:《恶魔的理论》http://mh.92eu.com/show_mh_list.aspx?classid=528校园中流行一种理论,每个听到的人都会被它说服而自杀,总有人好奇自己不会被说服,但每个尝试的人都自杀了。

伊藤在这篇里并没有明示这种理论的内容,但是可以断定,这种理论跟《黑客帝国》里说服人自杀以回到现实世界的道理一样。

而且,也是用跳楼的方式来进行。

第三篇:《无街城市》http://comic.kukudm.com/comiclist/10/39/1.htm这篇主旨是批判现代人窥阴癖和隐私得不到保护的现实状况。

但是漫画的一开始是女主角的梦。

女主角经常在梦里梦到班里内向的男生岸本,并借此对岸本产生了好感。

实际情况是岸本在夜里会偷偷潜入女主角的房间,在她的耳边说话,让女主角在梦里见到自己,并以此来让她爱上自己。

这本身就是一个“inception”行动。

电影里关于梦的层次、梦的嫁接应该是编剧天马行空的独创,可是以上三个理论基础,在各种电影和小说、漫画当中还是经常可以见到的。

 3 ) arthur才是幕后黑手之奠"基"(恶搞)

事实就是,arthur暗恋cobb,对他做了inception,让他杀了老婆mal,想不到他一直对mal念念不忘,怎么也走不出那柜子。

于是arthur便策划了一场复杂的inception,在他潜意识里种下基种,彻底走出女人的阴影。

所以,inception中文简称——奠基!

在奠基过程中,他设计了各种国籍种族性格迥异的攻受典型,有富可敌国的精英大叔,七十二变的花花公子,粗狂神秘的魔药师,奶油弱气的富二代等。

每下一层都筛一个,看到最后他心里到底有谁。

cobb的教授岳父发现不对劲,安插了个女人a进去,不过寡不敌众。

更何况此女是个不读空气控制欲强还探听八卦到无可救药的河东狮,和女鬼似的怨妇前妻一起,更突出了美人们的俊美儒雅风趣幽默贴心有情调……三轮筛选cobb内心斗争激烈,终于在第四轮加赛中,当a在狂躁的嫉妒中开枪射了mal,并丧心病狂地把受伤的富二代推下楼后,cobb忍不住对她吼:你去跳!

于是,a死了,cobb弯了,发誓到世界的limbo也要把大叔找回来一起回家。

基舱里醒来的时候,arthur邪魅一笑,奠基成功,还发现了leo的喜好,有钱有权的精英攻…… ps不信的请看jgl关于奠基的采访,arthur那么做不全是为了money,是出于爱啊!

拉手转圈圈 -续cobb的喜好分层,每层留下的都是那层的主人,没法更深入他心了。

1.粗狂神秘的魔药师yusuf(炮友层) 地窖试睡的时候觉得很和谐,热情奔放,催情工具春药繁复 不过……你个没节操的在地窖玩np!

进入精神层面后第一个就淘汰你!

2.arthur忠犬呆受的那一面(朋友层) 3.七十二变的花花公子eames(情人层) 风流倜傥,有趣有情调,搞搞暧昧,玩玩刺激,但不是过日子的人。

4.奶油弱气的富二代fischer(婚姻层) 多好骗啊,说了几句就嘤嘤嘤嘤地信了,听话体贴孝顺识大体,家世又好。

可惜在情人层就被恶女杀害了,拼死命带到了婚姻层又被a先发现推下高楼。

受到打击的cobb终于对女人绝望,甚至放弃了做攻的念头…… 这时,他想起了那个刚进第一层就被他秒杀的富可敌国的精英大叔saito,因为他是攻……可是,他有yusuf的神秘东方异域风情,销魂的口音,烛光闪闪的凶宅,伏地魔归来时的潜力白颜……也如arthur般忠心耿耿,甚至远在非洲和情人约会被追杀的时候,都能不叫而到,真是比情人还英俊威武。

说到家世,fischer和他比不过是个二的,f家买了栋宾馆,s家买了整条航线……至此,cobb决定远走limbo也要把他的小攻追回来,带回家盖一被子…… arthur,加油,cobb眼光高远,奠基后你的路还很长……

 4 ) 盗梦是个爱情片

(Spoiler Alert! 以下内容有涉及剧情泄露,可能影响观看)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情,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在《盗梦空间》里,这般美丽的歌词对莱昂纳多会是一段残酷的记忆。

他和妻子拥有自己的世界,随心所欲地进行创造,然而那是一个长达几十年的梦,令人不愿醒来。

腐女们能把任何一部有两个男性角色的电影理解成基片,但面对《盗梦空间》,她们必将无能为力,因为这是一部复杂而伟大的爱情片。

朋友和他的女朋友看到第三遍时候终于明白了,这真的是一部爱情片,诺兰成功把团队犯罪转移到个人内心上面。

虽是无心之失,莱昂纳多的罪恶感来自他背叛了爱情,给妻子植入眼前世界是梦境的想法。

整部电影的最大动机不是别的,正是他的一意孤行——为了消除罪恶感的疯狂行动。

在富二代被踢回第三层梦境后,盗梦团队的任务其实已经完成。

然而莱昂纳多还要进一步深入,他要去寻找日本人,得到一个回家的承诺。

抛开做梦与梦中梦的讨论,《盗梦空间》的爱情悲剧来自女人和男人想要的东西不一样。

在梦中与爱人共度了五十年,一起变老,妻子感到了真实的满足,它填补了现实生活的未来空白,因为现实中的陪伴变老尚未发生,她不愿抽身离开。

莱昂纳多很爱妻子,却厌倦了这一切。

他知道这是梦境,所以他要带着妻子一起离开,而不是先杀了妻子再自杀。

一个失落不已、紧锁眉头的男子,看到他把爱情记忆锁在监狱里,第一遍看时觉得恐怖,想法和行为都恐怖,充满恨意的妻子也恐怖。

到第二遍时,我只是觉得感动,他只有通过一次次做梦才能感受到曾经的真实——人在梦境中的感受是异常真实的。

我承认下这样的论断是为了对抗集体狂欢的智商游戏,《盗梦空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理解。

陀螺的倒与不倒,它根本不是一个问题。

在另一部分人看来,《盗梦空间》也远不及库布里克时代的完美主义,只能是商业时代的精品。

比如在多重梦境里面,优劣立判。

最好的一部分是第二层梦境“酒店”,无论是查尔斯先生还是失重舞步,叫人大开眼界。

相对较差的是第三层”雪地碉堡“,没能进一步表现梦境的神奇,同时缺乏互动。

不同于常见的救世主和超级英雄,《盗梦空间》也有一颗内核,接近于常见的人性深入,只是少了一些鼓舞光辉。

一名漂泊各国的浪子,好似一个技艺高超的赏金猎手。

他一心想着归家,思念死去的妻子,无法摆脱过去的阴影。

这种带有悲剧因子的主人公,正是诺兰素来偏爱的一类。

《记忆碎片》里的失忆,《致命魔术》里的着魔,它们都是个人的阴影,完全左右了人物命运。

皮雅芙的《不,一点都不后悔》在电影里充当唤醒音乐,有趣的是结尾出字幕一共有三段音乐,最后一段音乐正是它。

至于是唤醒主人公还是唤醒观众,答案显然是后者。

这首情歌是对做梦的一种暗示,人们坠落在梦中不愿醒来,但更多的,它好似在说爱情,历经沧桑而无怨无悔。

【羊城晚报】

 5 ) I have to trust the reality to motivate my life.

写在前面:  如果你本来不是这么理解剧情,但又想探索这个理解,那么试着站在这个角度完整换位体验一次电影。

说不定你能体验一次这个世界。

这个视角真实贴切也更精妙。

P.S. 本篇解说基于一次观影体验+讨论帖。

讨论: 7.21-7.23谢谢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和默默阅读的你们。

讨论帖: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discussion/25457272/  ——————我是防剧透丁字裤——————            |            |            |            |            |             |            | 够性感么 hiahiahiahia这里说的不是'整场电影都是一场梦'而是'从海滩到海滩的部分(loop)是梦,Cobb在飞机上醒来之后的部分是现实,而醒来之前的部分(loop)都是Cobb的梦'I have to trust the reality to motivate my life.Some times you just need a little faith.(faith: belief without sufficient evidences.)    【叙述型故事描述】forestray的叙述式解说, 这样应该写出来应该更方便理解,猜测不同的地方加了括号,认为需要修改的地方直接去掉,自己的解说放在[ ]中:(原帖地址:http://movie.douban.com/review/3471576/)经过家人的劝说,Cobb终于克服了自己心里的畏惧和不安,踏上了回家的飞机。

“飞机将在10小时候到达美国”空姐甜美的声音却让Cobb难以放松下来,他要了一杯水,小喝了一口。

岳父之前一直在电话里劝解他,事情已经过去了,人是无力回天的,他不应该一直深深地活在自责和不安的世界里;家里还有两个孩子等着他回来照顾。

经过苦口婆心的劝解,Cobb终于同意回到美国,和孩子们团聚。

    岳父帮忙打点好了一切,包括回国的机票。

也许岳父希望他一路上不要被过多打扰,机票是头等舱。

但他却难以忘记一直以来内心自己对自己的折磨。

心爱的妻子已经不在了,他同样无法原谅自己的错误(也有可能是离婚了,感情破裂了之类的)。

    好像是做了一个许久的梦,一觉醒来的时候竟然就要着陆了,[眼前同舱的乘客们好眼熟,发生了什么?

他觉得自己和这些人都很熟,好像一起做过大事情。

脑中依稀闪过好多和他们共同历险的画面,可为什么他们都只是善意的微笑?

]岳父在机场如约的出现了,拥抱后,上车回家,孩子们一如往常在花园里玩耍,见到了许久不见得爸爸兴奋异常。

Cobb觉得[这一幕异常熟悉,分明就像是在梦里,依稀记得梦中自己说过陀螺可以分辨梦境和现实or记得有人说过陀螺可以分辨梦境和现实],于是Cobb拿出了陀螺旋转,[但他分明看到了孩子清晰的脸],于是没有看到结果就冲向了孩子们.....--看似简单?

看似无聊?

我看未必。

这样的描述方便梳理个大概。

继续往下...  【部分解读】  对诺兰生平和电影拍摄缺乏了解,所以没有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读出梦映射电影制作的隐喻。

如果Cobb是诺兰的映射,那么loop的部分全都是Cobb的梦境,映射了诺兰制作电影的种种(关于此片与电影制作的映射参见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discussion/25457272/)。

loop结束之后Cobb回到飞机上,大家都若无其事的样子之后所有的部分(包括回家见父亲和小孩,入关)都是在现实中的。

从导演自传的角度说,可以理解全剧为“诺兰在飞机上的梦”。

想到Ellen Page在Inception 4Movie Premiere Special里接受采访说了这么一句,大意是,“重要的是,你要学会控制梦,当你可以控制梦了就进入了另一个无限的世界”(不记得原话了,我是这么理解的,如果有兴趣,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discussion/25345639/)。

这句应该诺兰给她说戏时不断强调过,也是诺兰想展示给观众的初衷。

这样就更好理解了,诺兰展示了梦中和梦醒,完整的表现了他自己“尝试控制梦“的体验。

  大部分引人入胜又让人意犹未尽的电影都给出了有多种发展可能的结局,我觉得并不能说都是开放式结尾,而是'多种发展可能'结尾,和<香水>里那一滴快要滴下的香水一样。

开放性的是剧情,是导演留给观众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而导演想要表达的没有人们所想的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导演所做的故事安排,其形式是否具有开放性,给观众带来思考。

比如“梦境和现实无法被区分开”应该就是诺兰心中有的想法,他用电影的形式表达了出来。

准确地说,应该是植入在电影中(隐喻,这部片子的隐喻太厉害了),他并没有直接的表达这个观点,而是描述性的提醒你 梦中的体验和现实中的体验无法辨别,(还有很多描述性提示,这里不一而足了)。

不能说这个观点是本片的主旨,但这一定是诺兰思考过的。

也是他希望展示给观众,让观众去思考的。

不管放在哪种观点之下,诺兰都把 “现实与电影的平行,电影与梦境的平行,梦境与现实的平行之循环“制造得精妙无比。

如果有注意,其实大部分对梦与现实的blurring,都是在暗示性描述也就是隐喻之中(台词,观众的换位体验,等等)。

  如果本片结尾的用意确实是拉回现实,这个开放性的制造方法相当高明。

不但完整的表达/映射了自传,同时给了观众(比如不知道诺兰想作自传的人)一个拥有自己理解的机会。

对于观众来说,这些角色如何映射,映射什么,大概还是取决于观众的经验,经历,知识背景等等。

这也正是本片的经典之处,Cobb可以是任何人,而这个梦的解释对不同人不同事都可以有不同的意义。

这样的安排既使内容有了事实的着落,又让内容保持了被理解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而一些影评所介绍的片中人物如何映射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或许诺兰想达到的效果,就是让观众在没有“自传”这个先入为主的观点下,原味的体味本片。

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经历一番由梦改装过的诺兰的 世界,让人恍惚以为一切都似曾相识(梦中的体验),甚至觉得有些部分都是自己体验过的。

不得不说虽然inception只是在Cobb(诺兰)的梦里,实际上整部影片恰恰是在完成一场inception。

看过电影,你还能分辨,影片中那些或似曾相识或光怪陆离的感受与体验,哪些是你确实原来就有的体验/经历,哪些是看过之后才意识到的体验/经历,哪些是看过之后才得知的观点/体验么?

你还能分辨看过电影之后所引发的思考,到底是自己本来就有的,还是诺兰所 inception植入你心里的么?

    【抓住这些细节】  1. 梦醒体验:‘惊魂未定’的Cobb   Cobb醒来的时候脸上掠过一丝惊恐和疑惑(如果看过的还准备看第二遍, 去看看这个镜头我有没有记错。

我记得他那丝疑惑特别明显)。

他看着其他乘客的脸,企图寻找线索,想弄明白这是怎么回事(recall: '梦醒的时候总是有 些奇怪')。

结果大家都只是友善的对他点头微笑。

并且盗梦机消失了,是完全不曾存在过的那种消失。

启动梦的空姐在最后一幕中只是一个普通的空姐,每个人打照面的表情正告诉你他们根本不相识。

另: 如果Fisher是现实中的人物,盗梦任务存在的话。

那么Fisher做了这么大个梦,竟然对身边这些‘队员’一点映像都没有?

(或者如果Fisher和Cobb在同一层梦里,)-谢Lynn补充提醒   2. 回家后闪现的梦境布置:既视感的触动  就在Cobb看到孩子和梦中一模一样的背景时,他差点分不清现实和梦境,拿出陀螺。

(我看到这里的时候觉得诺兰真幽默,呵呵)但他看到了孩子们的脸,真切清楚,所以也就不管陀螺去抱孩子了。

这里freeforest同学说第二次看注意到孩子们换了穿着,并且长高了,那就更好解释了。

这一幕的布光和画质都有做柔化,拟梦境的处理<注意,是回到现实后,只有眼前是孩子的时候有这个处理>,也就是告诉观众,Cobb恍惚间出现了既视感。

既视感:突然觉得现在经历的某个时刻某个刹那似乎似曾相识,好像在梦中见过。

稍纵即逝。

梦境来源于记忆,我想每个人都有过这种体验吧,突然觉得眼前一似曾相识但却不知道到底是发生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点就像在梦中一样。

把这种似曾相识解释为既视感,也就是因为从记忆中提炼出来的梦境与现实的重叠。

  3. Cobb状态和自己做梦体验的高度统一  当我看到结尾回到飞机上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观察其他人的表情,看看他们是不是一幅不知情的样子,看看是不是盗梦机不见了。

因为做完梦之后,如果恰好梦与现实的联系很大,就会特别想看看别人的表情,以此来 分辨梦中的一切是否发生过(至少我是这样)。

所以在我看来,诺兰专门把镜头给到其他人物的表情,是告诉观众“好了,我醒来了,你醒了么?

”    【细节补充】1.Cobb的孩子并没有长大,是因为这只是几个小时的飞行。

[此处freeforest确认小孩子换了衣服,有变化。

就更好理解了。

]    2.“Cobb的父亲劝戒他说要”醒过来,回归现实“。

我的理解是在梦中,Cobb的潜意识想要醒来,他的父亲兼导师的形象(长者,象征权威/ 引导)作为他潜意识的化身来保护自己。

    3.“图腾其实无用。

”根据弗洛伊德,梦的内容一般包含36小时内所见到想到的人事物(不记得是36小时还是多少小时了= =)。

图腾只是刚好作为Cobb当时随身携带的物品之一/睡前想到的物品之一,而出现在梦中,(猜测:也许对诺兰有特殊意义,比如:儿时重要的玩具,陪诺兰度过N多发呆/思考时光;刚好那天拣了个陀螺转着觉得蛮好玩的,于是看它时间比较长= =;大家自由发挥= =),如果确实对诺兰有特殊意义,就更能解释为什么小陀螺在剧中如此重要了。

    4.“陀螺的倒与不倒并不重要”关于最后一幕,如果理解为整个loop都是Cobb在长途飞机上睡觉所做的梦,那么,他与头等舱里的每一个人都不认识,而是用他们的形象作为梦中的人物 做了一个关于筑梦的梦。

(同样用"36小时"解释)。

此时最后陀螺的倒与不倒并不重要了,因为这个梦太过真实,以至于当Cobb回到家还想用小陀螺验证他到底在哪里。

(回到现实的Cobb是不是很可爱,诺兰是不是很幽默,呵呵)    5.而这才是为什么他可以看到孩子的脸庞 - 此时他才在现实之中。

如果有注意的话,Cobb父亲的表情完全不是Cobb终于完成任务回家了/要谆谆教诲Cobb的表情,因为之前所有的故事都在Cobb 的脑海中,和他父亲完全没有关系。

(在我看来Cobb父亲的表情和蔼可亲,更像是迎接孩子回家)。

和所有其他人物一样,他的父亲也是不知情者。

   BTW, 一个有趣的小细节:Fischer说出的combination / forger变身成的酒吧女郎写的电话 / 最后保险箱的密码 三者相同。

-【8.13更新部分】第二次观影捕捉到的一些细节 1.酒店房号Arthur进入酒店之后在房号491进行定位,然后大家在房号528进入下一层梦境(combination:528491)。

进行kick的时候Arthur取回定位器(炸弹?)的时候没有上下楼。

之前以为定位和进入下一层梦境的房间是同一间,而且电影中也确实没有表明他们有上下楼进入不同房间。

2.小孩的衣服小孩的确有不同,但最不同的服装是第一次Cobb对Mal进行inception之后,Mal醒来跟Cobb吵架的场景中的小孩服装变了。

貌似最后一幕中小孩的服装并没有变,但好像小女孩多了一件白T。

  3.醒后表情  这次看觉得醒后的表情似乎的确相当微妙,虽说也可以继续理解为陌生的友好,但不管是日本人还是Arthur似乎的确更意味深长些,加上还有出关的时候有人举着Fisher的名牌,似乎理解为全梦更完整。

但我按飞机上的梦也可以说,Cobb本身在戏里也是导演身份,做了这么一个大梦,最后重新构造出来使用了出关时看到名字对飞机成员进行命名。。

不管怎样,Fisher接受过trainning的不应该对谁都一点映像都没有。

4.大家去见Ysurf之后到地下室见到那个老人所说的话他说这些人把现实当做梦,当他们在现实中时总想要醒来,然后暗示Cobb说你知道的很清楚。

5.电影没有显示Cobb和Satio从limbo回来的层层上升的过程,直接从loop卡掉回到飞机,也没有显示Cobb是如何找到Satio的(我理解Satio和Cobb,Mal是在同一层Limbo的)。

总的来说,我依旧认为整个梦都是在一个人的Consciousness中构建的,全梦或者飞机上的梦都可以。

或许我是不愿接受‘inception可以成为现实’这个概念吧。

-【更新结束】发下自己的想法,貌似按照‘一个梦’理解的人少之又少,但我也没有看到‘一个梦’解释不通的地方。

对梦醒体验的部分恰好有强烈共鸣。

  梦结构分析与‘一个梦’与‘全梦’虽然有不同但都是可以互融的。

梦结构分析被包含于‘一个梦’中,‘一个梦’被包含于‘全梦’中。

或许可以说 你在哪一层醒来,就留在了那层梦的上一层里,并相信自己所在那层就是现实(这里说的‘你’=‘你所认为的cobb’,影片很多镜头是第一人称拍摄)。

就像 对于理解为‘全梦’(电影开场即入梦)的人来说,理解为‘一个梦’的人走失在第一层梦中(如果cobb在飞机上醒来把之前的部分统统理解为梦境,从醒来往 后都是现实,那么他就会深信不疑的当作现实生活下去,<就像我现在深信不疑他在飞机上的时刻回到了现实>)。

对于理解为‘一个梦’的人来说, 那些承认盗梦机的存在/承认任务存在的人走失在更深层的梦里。

      我很平凡,所以我把INCEPTION看成‘一个梦’。

既没有把科幻盗梦机/盗梦任务当作现实的勇气,也没有把整部影片理解为‘全梦’的高度。

就像大多数人相信自己是在现实中一样。

虽然也经常怀疑自己到底在哪里,现实到底存不存在,但都把这些深深的怀疑放在了心里。

当剧情太过科幻时,我只愿意相信那是一个梦。

当抓住了一个梦醒体验,便迫不及待的相信自己回到了现实。

我不想在可以把电影解释为‘一个梦’(飞机上已回到现实)的情况下还去相信这是‘全梦’(飞机上还是梦境),就像我不希望在可以证明自己生活在现实中的情况下还认为自己活在梦境之中。

but we actually do not have sufficient evidenct to prove the reality, isn't it? then, I choose to trust, even though it's so hard.      ---一些回复2010-07-27 11:02:29 Cheer  先转一段回复:   "2010-07-27 01:01:26: 火鸡   ......nolan电影一直都很重视“讲故事”的功能。

....,我认为从情节角度来讲明显的是Cobb‘s one man show。

......"           诺兰一直都很会讲故事(诺兰电影的特色:叙事快感),这次他讲了一个自己(Cobb)的故事,让大家经历了一次他(Cobb)的梦境,Leo接受采访的时候有把Incpetion跟8 1/2作比较,也说Cobb的原型是诺兰。

         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人觉得如果这只是Cobb/Nolan的梦会使这部片子掉色。

         诺兰一切精妙的构思都在这场梦里了。

> 删除2010-07-27 11:03:40 Cheer  刚看到个帖子"两亿美元一场梦?

——破解[盗梦空间]九道谜题"        "   谜题一:一切源自一场梦?

  1986年某天早晨,16岁的克里斯托弗•诺兰突然从梦中醒来,然后又迷迷糊糊睡了过去,“但是睡得很浅,当梦境再次出现时,我竟然知道自己是在做梦。

这种感觉奇妙极了,尤其当你还在努力辨别梦中所处何和所发生何事时。

”诺兰回忆道。

  在那个梦里,诺兰清楚地记得自己站在一个海滩上,手里还攥着一把沙子。

“梦其实并不离奇,因为人类大脑里的内容完全都是由现实构成的。

”从那天起,掌握和控制梦境成了诺兰最为痴迷的念头之一,最后,他干脆想把这事拍成电影,“想想看,什么东西和进入他人的梦境一个性质的?

电影!

电影院就是让你潜入他人梦境的地方。

”   "            十六岁的这场沙滩梦,是诺兰电影之路萌芽的地方,也是这部'类自传'电影中的dream's loop相连结的地方。

- 电影之路的初始与未知的未来。

> 删除2010-07-27 11:04:49 Cheer  如果有些人觉得“如果这是场Cobb/Nolan的梦 那就太无聊,太烂尾了”        大概是因为   "谜题九:诺兰第一部失败的电影?

  无可置疑,《盗梦空间》是诺兰最野心勃勃同时也是最危险的一次尝试:它既不像《黑骑士》改编自大众耳熟能详的漫画,又不像《失忆》或《魔道争锋》只是中小成本制作,作为一部裹着商业大片包装、实质却是另类电影的怪异之作,它可能会让被爆米花低智商娱乐电影惯坏的人们望而却步。

即使某位被诺兰开恩放进《盗梦空间》片场参观又读过剧本的记者,诺兰问他的第一个问题还是:“你看懂了吗?

”   "             但不管怎样,我不觉得这有什么荒诞或者失败的。

诺兰的世界如此丰富。

他成功的隐喻了自己的故事,并给没有background info的观众留下了一个完美的inception。

- Most people think the concept of the inception is in the movie's reality after wacthing.   ---另附上最开始写的'瓦解现实|Are We Just Sharing a Dream'刚刚看完的散碎感受。

7.16http://movie.douban.com/review/3450895/  Most people think the concept of the inception is in the movie's reality after wacthing.

 6 ) 梦境、缸中之脑与五分钟世界

“在那做梦的人的梦里,被梦到的人醒了。

”——博尔赫斯《环形废墟》《Inception》9月2日才会在内地上映,但基本情节早已被透得七七八八,境外早一步得睹全貌的影迷兴奋不已地讨论着其中的细节,更有若干设定党从中看出了高深莫测的数学原理,仿佛重演着《太阳照常升起》曾引发的过度解读热潮。

全球票房与口碑一路狂飙之时,忽然有人指出,《Inception》关于现实与梦境交错的灵感似乎来源于日本动画导演今敏的《红辣椒》,于是众人又开始兴奋地找寻“诺兰向今敏致敬”的证据。

就在这样一个鸡飞狗跳的热闹时刻,忽然传来了今敏因癌症逝世的消息。

年仅46岁的他,只来得及在五部动画片中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尚未完成我们期待已久的新片《造梦机器》,便怀着遗憾离开了。

网友在悼念时说:“造梦者终归永恒梦境”。

事实上,“梦境与现实”这一主题,无论在文学界还是电影界从不缺乏探索者:从庄周梦蝶,到博尔赫斯的《环形废墟》,到恐怖科幻片《异次元骇客》,到林克莱特的话痨动画片《Waking Life》,再到赚得盆满钵满的《黑客帝国》三部曲及其动画版,无不是由此借题发挥。

若稍加延展至对现实存在的怀疑,则更多作品可归入其中:《楚门的世界》《香草的天空》《第六感》,莱昂纳多上一部作品《禁闭岛》,大卫林奇早期的《穆赫兰道》,甚至连KID公司出品的AVG神作—— Infinity系列中的《Never 7》和《Ever 17》也不例外,更不必提原本就是哲学入门指南的《苏菲的世界》——后半部分的急转直下曾颠覆了诸多青少年的世界观。

奇妙的是,这个被视为哲学根本问题之一的、已经谈到滥的话题,一旦进入文学、影像乃至游戏的空间,却总能带给人前所未有的新鲜感。

以诺兰一贯的纠结叙事风格及隐藏其作品背后的哲学意涵,如今大踏步地进军这一主题也并非出乎意料,倒未必是向前人致敬之举。

早在《第一哲学沉思录》中,笛卡尔就曾通过笔下的叙述者表达自己内心的纠结:既然造物主无所不能,那么他自然可以为我们营造一切可能的假象。

“或许其实并没有天,没有地,没有延伸出的万物,没有形状,没有大小,没有地点,而他却能确保让我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存在的,就像现在这样……力量极端强大的、恶毒而狡猾的魔鬼运用他所有的能量来欺骗我。

我应该认为,天空、空气、土地、颜色、形状、声音,所有表面事物都只是他为了给我的判断下圈套而设计的梦中错觉。

” 即使在现实中我们认为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想都无比真实,也不可忘记,我们曾在睡梦中被同样的想法欺骗;沉浸梦中的人是无法意识到不真实之处的,从身体感知、经验知识到逻辑思维都有可能正被魔鬼欺骗玩弄,正如《Inception》的主角Cobb所言:“只有当你醒来之后,才意识到有什么不对劲。

”因此,笛卡尔笔下的叙述者如此判断:“当我更仔细地思考这个问题时,我清楚地看到,根本没有任何可靠的迹象能够将醒着和睡着区分开来。

于是我开始觉得晕眩,而这种感觉更加深了我有可能正在梦中这一怀疑。

”陷入无穷怀疑的笛卡尔最终发现,唯一不可怀疑对象的就是正在进行怀疑的自我本身,于是他神经质地对现实狂轰滥炸一番之后,给出了“我思故我在”的答案。

然而即使证明到“正在怀疑的自我”的存在,又如何证明自我所感知的一切也是真实存在呢?

从梦境与真实的关系,亦可延伸到对记忆的怀疑。

罗素在反驳神创论时说,若上帝创造一切并假造了进化痕迹,那么“创世的时间就可以定在任何一点。

我们可能都是在五分钟之前才存在的,只要让我们拥有制造好的记忆、穿着有窟窿的袜子并且长着需要理的头发就行了。

因此尽管这在逻辑上是可能的,但是却不会有人相信它。

”事实上,这种看似荒谬的“逻辑上的可能”也在被越来越多人咀嚼思索并以各种形式表现了。

诺兰十年前的作品《记忆碎片》就涉及了对记忆的歪曲与假造。

更接近影片怀疑论调的或许是“缸中之脑”这一假想实验,它由哲学家普特南(Hilary Putnam)在《理性,真实与历史》一书中提出,听起来颇有几分科幻小说的味道:一个人被邪恶科学家施行了手术,大脑被切下放进盛有营养液的缸中,脑的神经末梢连在一台计算机上;计算机按照程序向大脑传送信息,刺激产生一系列完全真实的幻觉,甚至连记忆都可以被输入和消除。

他的感觉、运动、记忆、思维都是计算机代码,自己却对此一无所知;甚至他可能在幻觉中无比真实地阅读着同一段文字:“一个人被邪恶科学家施行了手术……”我们甚至可以推而广之,认为邪恶科学家本人也是缸中之脑,所有人类都是缸中之脑,人类共享着一种集体幻觉,巨大的缸由机器控制,而世界中的一切从未真正发生。

那么,我们如何可以得知自己是不是缸中之脑呢?

普特南自己从逻辑和语义学上给出了证明,认为“缸中之脑”是自我反驳的命题,因为若我们果真是缸中之脑,那么当我们想到或说到“缸中之脑”这一概念时,我们所指的“缸”和“脑”都只是计算机代码刺激中产生的幻象,而非绝对真实的事物,毕竟缸中之脑永远无法认知到真实事物;然而我们是真正的缸中之脑,而非假象中的缸中之脑,所以当我们说“我们是缸中之脑”时,这个命题一定为假。

以此逻辑理解Inception的开放式结尾,则只剩下一种可能,即Cobb回到了现实,陀螺必将倒下。

问题在于,普特南自己的反驳本身也遭到了无数反驳,最易理解的一种是:只有一直在缸里的脑,才会蠢到不知道什么是真的缸和脑,如果活了半辈子才被丢进缸里,怎么会不知道缸和脑的真实含义?

这种脑是不是就有资格判断自己是“缸中之脑”了呢?

对《Inception>中众角色来说,所有人在做梦之前都曾醒过,所以他们清楚地知道“梦”的真实含义,也就自然可以发出“我是不是在梦中”的怀疑。

除此之外,从其他逻辑节点出发攻击普特南论断者也是数不胜数。

普特南的本意在于反驳“缸中之脑”的假想,但由于他的反驳在大部分人看来太像文字游戏,最后广为流传且影响深远的反而是他自己竖起来的靶子。

在《Inception》中,诺兰为角色们配备了“图腾”以判断自己是否身处梦境,而这也成为影片的重要线索。

在《环形废墟》中,博尔赫斯笔下的魔法师与少年不会被火所伤害,这也是判断他们自身是幻影的唯一依据:“火焰没有吞噬他的皮肉,而是不烫不灼地抚慰他,淹没了他。

他宽慰地、惭愧地、害怕地知道他自己也是一个幻影,另一个人梦中的幻影。

”而在艺术之外、我们所认为是真实的世界中,笛卡尔、罗素与普特南都不曾给出具体的判断现实与幻象的方法。

走出影院之时,或是阖上书页的一刻,你又何以知道,打在脸上的阳光不只是一束电子脉冲而已?

 7 ) 八大疑问带你读懂盗梦空间

——————解析类影评,剧透有风险,阅读须谨慎——————声明 此影评最终版完成于2010年12月5日,即《盗梦空间》在大陆上映后的2个月,是本人8刷影片并和几位友人讨论3小时之后的成果。

随后借朋友在Mtime发表,但因朋友帐号的注销此影评也消失。

时至今日版权归还秋裤,虽然早已错过讨论影片的热度期,但还是希望能帮助一些朋友理解影片。

——————————正文—————————— 伴着熟悉的音乐,观众们在电影院中被唤醒。

影片结束于2小时28分,但它带给我们的震撼与思考,却像那旋转的陀螺一样,永不停息。

·····背景 诺兰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只属于他的梦境世界,在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中,我们要先认识和学习这里的法则。

Cobb的岳父首先发现了梦境法则,并将Cobb与Mal打造成顶级的造梦师。

美国军方发明了联梦机与联梦机制。

原本用来帮助士兵训练射击、搏斗等技术的联梦机,后来却造就了盗梦师们驰骋的空间。

这是故事的大背景,而故事的小背景则是两位顶级造梦师——Cobb(柯波)与Mal(茉儿)的过去。

·····Cobb与Mal Cobb与Mal是梦境研究的先驱,他们更是梦中梦(dream within dream)的先驱。

他们首先研究梦中梦的可能,并不断深入,直至主动进入limbo(迷失域;混沌域;潜意识边缘)。

从limbo迷失域中醒来时,Cobb和Mal发现这里是一片未曾被开发过(unconstructed)的深层梦境世界,他们并开始利用自己的能力改造这里,而一切都从他们的记忆开始(building dreams from your memory is the easiest way to lose your grasp on what’s real and what is a dream依靠记忆构造梦境最容易使你分不清梦境与现实)。

他们在limbo迷失域中创造了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家,并在那里度过了美好的50年。

但limbo终归是梦境,他们还是要找回现实,然而此时,Mal却迷失了梦境与现实,陷入limbo的美好漩涡中不能自拔。

为了让Mal相信这一切是梦境,Cobb第一次想出植入观念(inception)的办法,但他却不知道深层梦境的观念植入会对一个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第一次做观念植入(inception),Cobb成功了。

夕阳下,一对年迈的老人躺在铁轨上,苍老的双手紧紧相握,他们拿自己的生命作为寻找真实的筹码,因为在limbo生活了那么长时间,他们也已经无法确定死亡就能让他们醒来。

“You are waiting for a train, a train that’ll take you far away. Youknow where you hope this train will take you, but you don’t know for sure, but itdoesn’t matter. Why? Because you’ll be together……你在等一趟火车,它会把你带向远方。

你知道你希望这辆火车将你带到哪,但你不能确定。

但这并不重要,为什么?

因为你们会在一起……”再次睁开双眼,他们发现自己又拥有了年轻的躯体(old souls thrown back into youth苍老的灵魂再次装入年轻的躯体)。

然而,Cobb先前植入的观念开始对Mal发挥作用,那个陀螺仍旧在她的大脑中旋转着。

Mal认为这里仍不是现实,他们必须再次自杀才能见到自己真正的孩子。

无论Cobb怎样劝说,一切都无济于事。

Mal太爱Cobb,她不会一个人回去,在他们结婚纪念日那天,她制造了Cobb威胁她的假象,让Cobb无路可走。

激动之下,Mal从高楼一跃而下,只留下后悔不已的Cobb和那个早已被抛弃的陀螺。

因为被判定谋杀妻子有罪,Cobb不得不离开孩子出国漂泊,但临走时,因为愧疚和自责,他连孩子们的最后一眼也没能看到。

Cobb同样爱Mal太深,他用记忆建造了一个可以把他对Mal的投影(projection)困住的囚笼,同时也囚禁了自己,将自己囚禁在了无限的愧疚与自责当中。

这就是Cobb与Mal,梦中梦的先驱,用生命去寻找现实的人。

·····梦境法则与八大疑问 联梦机制•共享梦境(Sharing dream) 联梦机是由军方发明的,可以将若干个人的梦境意识联接到一起的设备。

在共享梦境中,多个人可以共享某一个人的梦境,被别人共享梦境的人,叫做梦主(Host)。

在联梦时,人们可以做梦中梦,并且梦境可以嫁接,如第一层梦境梦主是A,在第二层梦境中,梦主可以是B。

在Cobb与Arthur(亚瑟)对Saito(齐藤)进行第一次盗梦的行动中,日式建筑梦境的梦主是Arthur,因为Arthur醒来后,这个梦境开始崩溃。

这时引出疑问一。

>>>>>疑问一:为什么梦主醒来其梦境是逐渐崩溃而不是突然消失?

这是梦境缓存效应的结果。

在共享梦境中,联梦机只是将多个人的意识联接在一起,而每个人的意识仍然存在于他们自己的大脑中,共享梦主梦境的人只是将梦主的梦境载入其大脑,梦主醒来后,不再有实时梦境传输入他人大脑,他人先前储存的梦境即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失(消失速度还可能和个人记忆梦境的能力有关),其他人会接着因为梦境的崩溃而醒来。

我们继续接着说梦主。

在对Fisher(费舍)的行动中,第一层开车的梦境的梦主是Yusef(尤瑟夫),第二层宾馆的梦主是Arthur,第三层雪域的梦主是Eames(伊姆斯)。

每层梦境的梦主都不能进入下一层梦境,一是因为他们要留在这层负责对他人进行Kick,二是因为他们一旦入梦,这层梦境会因为没有做梦人而崩溃。

以上三层梦境的造梦师都是Ariadne(艾丽埃德妮),每层的梦主又需要熟悉梦境的结构,以便他们能在特殊条件下对梦境加以改造和利用。

在影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Ariadne向Arthur等人介绍梦境构造的镜头。

在共享梦境中,每个共享梦境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潜意识带入梦主梦境以完善梦境,没有受过训练的人会因此不知道自己是在别人的梦中,或察觉出自己是在做梦。

在第一层梦境中,Cobb无意识地将自己潜意识中的火车带入梦境。

在第三层梦境中,他又将Mal带入梦境使得Fisher意外死亡坠入limbo。

说到Mal,我们不仅会问道:她是Cobb的妻子,为什么她却总要破坏Cobb的行动呢?

>>>>>疑问二:为什么Mal总是破坏Cobb的行动?

Mal是Cobb产生的对原有的Mal的潜意识投影,她拥有现实中Mal的基本特征和想法。

Mal太爱Cobb,她一直想和Cobb永远在一起,而在梦境中,Mal只有让Cobb留在梦中才能永远和她在一起,所以Mal一旦在梦境中出现,她的目的就只有一个——破坏Cobb的行动,让他永远留在梦中和自己白头偕老。

说到Mal我们总会想到Limbo,我们尚不能确定,随着梦境的加深和潜意识的模糊,第四层梦境就是limbo。

我们可以确定的是,limbo不是某个人的潜意识边缘,而是永恒存在的独立于我们的世界的意识边缘世界,是一片未被开发的梦境,这里只有进来过的人所留下的东西,而唯一进入过limbo的就是Cobb和Mal,他们用自己的记忆改造了limbo,所以limbo几乎就是Cobb和Mal的世界。

进入limbo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随着梦境的加深而主动进入,二是在强力药剂作用下,在梦境中死去便会坠入limbo。

在limbo中,人们都会失去自己的记忆和意识,进而在永恒的limbo中孤独的老去。

我们认为,第四层梦境就是limbo,下面我们会逐渐给出这一观点的论据。

不过说到在limbo中人们都会失去记忆和意识,我们碰到了疑问三。

>>>>>疑问三:为什么进入limbo后,Saito会失去记忆和意识直至最后变老,而Cobb和Mal,还有Ariadne进入后都是清醒的,而且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这是因为他们进入limbo的方式不同。

Saito进入limbo是在梦境中死去,死亡意味着意识的瓦解,此时人的大脑只有少部分仅存的活跃意识,已经失去基本的记忆和清醒的能力。

Cobb和Mal还有Ariadne都是主动进入limbo,即随着梦境的加深而进入的。

这样的话,他们在limbo中醒来时仍会有清醒的意识和记忆,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会逐渐失去记忆和意识而迷失在limbo。

同样,这也解释了疑问四。

>>>>>疑问四:Cobb说他和Mal在limbo中度过了50年,为什么他们卧轨自杀时却是年轻的呢?

实际上,Cobb和Mal在limbo中的确生活了50年,他们在那里白头偕老。

后来Cobb对Mal做了第一次inception,他们从limbo中自杀醒来,但因为在limbo中生活了那么长时间,醒来后他们已经不能完全记得在limbo中的过去,他们同时忘记了在limbo中白头偕老的事实,而错误的记得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就已卧轨自杀。

影片最后,Cobb抱着中枪的Mal,对她说:我们已经白头偕老过了,只是你不记得。

此时Cobb终于想起了他们在limbo中真正的过去,他已经在limbo实现了自己的诺言,Cobb因此打开了自己的心结,舍得让Mal真正离去。

影片最后先前两个人年轻时在limbo中牵手的画面变成了一对老人牵手的画面,我们也第一次看到那双苍老的手。

Kick 接下来我们说下Kick,将它翻译成刺激会更好一些。

Kick的意思是对梦境中的人进行浸水、电击或失重等刺激让他们从梦境中醒来。

一般情况下,Kick只对最近一层梦境中的人有效果,随着梦境的加深,kick所产生的效果会逐渐减弱,因而失去使人醒来的效果。

如第一层梦境中汽车撞桥的kick在第三层梦境中产生的影响就是一场小雪崩。

Synchronized kick,协同刺激,即每一层的负责人同时对下一层梦境中的人进行kick,使最深层梦境中的人依次从梦境中醒来。

对limbo中的人进行kick同样会使他们在上一层梦境中醒来。

>>>>>疑问五:为什么Cobb和Mal卧轨自杀后,以及最后的Cobb和Saito,他们从limbo中醒来后直接回到了现实,而不是回到上一层梦境呢?

梦境的瓦解。

Cobb和Mal进入limbo做研究时没有人负责对他们进行Kick,所以他们从limbo中醒来只能靠药剂失效或者自杀(影片中没有交代,此处为个人猜测)。

他们进入limbo时是靠梦境的深入,也就是说他们是同时联机共同进入一层一层更深的梦境,当他们从limbo中醒来时,之前的梦境因为没有梦主都已经崩溃,所以他们就直接从limbo中回到了现实。

同样,Cobb和Saito从limbo中醒来时,其他人已经醒来,之前的梦境也都已崩溃。

解救完Fischer后,Ariadne在limbo中跳楼自杀,此时之前的梦境仍然存在,所以她回到了上一层的雪域。

>>>>>疑问六:电影中到底有几层梦境?

这是最具争议的问题。

一部分人认为Fischer在雪域中中枪后并没有死,他只是暂时的昏厥。

极富天赋的Ariadne提议与Fischer联机,把他强制联入Cobb的梦境加以营救。

他们认为救Fischer时的梦境是Cobb的。

但在影片中我们可以发现,Cobb和Ariadne为救Fischer进入下一层梦境时并没有和Fischer联机,这样的话他们是不可能和Fischer进入同一梦境的,除非下一层梦境就是limbo。

Fischer中枪后的确是死了,Ariadne在影片中说:Mal killed Fischer(茉儿杀死了费舍)。

进入下一层梦境后,Saito随即死去,在解救Fischer时,Cobb对Ariadne说:Saito has dead,he must be down here somewhere(齐藤已经死了,他一定在这里的某个地方),这已足够说明他们解救Fischer的地方就是limbo。

>>>>>疑问七:既然第四层梦境是limbo,那Cobb应该比Saito先进入,为什么最后Saito会比Cobb老那么多呢?

Cobb两次进入limbo。

第一次Cobb是和Ariadne主动进入limbo的,这次他从limbo中醒来时意识清醒。

他和Ariadne将Fischer救出limbo后,Cobb抱着已经死去的Mal也闭上了双眼,紧接着便是第一层梦境汽车坠入河中的镜头。

Cobb知道其他人都会醒来,之前的梦境即将崩溃,而他会在梦境崩溃时死去,这样他会被强制性的再次进入limbo,此时,Saito进入limbo已经有了一段时间。

第二次进入limbo,Cobb在潜意识的海边被日本人发现,因为他是在梦境中死去进入limbo的,此时的他已经失去了记忆和意识。

见到变老的Saito后,Cobb仍未想起自己的使命,直到Saito拿起陀螺,Cobb才慢慢想起,“I came here to remind you of something, something you once knew, that this world is not real。

我来这是为了提醒你一件事,一件你曾经知道的事实,那就是这个世界不是真实的”,他要带Saito一起回去。

>>>>>疑问八:最后的陀螺有没有停下?

影片结尾是不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这不是一个开放式结局的电影,陀螺停下了。

整个故事中,陀螺并不能算是Cobb真正的图腾,Cobb真正的图腾是他的戒指。

在梦境中,Cobb让Mal永远存活,因此在梦中他仍是已婚的,那颗戒指仍然在他的左手无名指上。

而在现实中,Cobb不敢面对令自己愧疚不已的过去,他也不再带着那颗总令他想起Mal的戒指。

在影片最后,Cobb在机场登记时,我们可以清楚的看见他的左手无名指上没有戒指。

有人认为Cobb没能回到现实,他们说最后Cobb的孩子没有长大,而且穿着同样的衣服,这说明一切都是Cobb美好的梦。

但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在最后的字幕中,James和Philippe的演员有两组,年龄都相差2岁,这说明Cobb在外漂泊了两年。

如果你认真看的话会发现,最后Cobb的孩子真的长大了,只是由于年龄太小而不容易被发现而已。

关于结局以及诺兰 第一次看完盗梦空间,我感觉它并没有媒体炒的那么难懂,故事其实挺简单,我甚至开始怀疑诺兰的功力。

第二次看完盗梦空间,我却迷惑了,故事并不是原来看起来的那么简单,问题一个接一个的出现,让我开始思考整部电影为我们呈现的世界的规则和逻辑。

随着第三遍第四遍的研究,我才发现这个诺兰写了10年的原创剧本真得没那么简单,他为我们完完整整地创造了一个熟悉却又陌生的梦境世界,并为我们呈现了新奇、逻辑而又十分严谨的梦境法则。

整部影片计划的严谨周密,剧情的前后呼应、暗示与铺垫和相互制约为我们呈上了一顿丰盛的悬疑大餐。

逐步闪回和步步深入的叙事方式,让我们一步步了解这个梦境世界和主角的过去,随着剧情的深入,先前的观点被一个个推翻,直至最后主角摊牌,那个被遗忘了的破碎的过往在一片片拼图中重新完整的呈现在我们眼前。

这就是诺兰的电影,步步深入,跌宕起伏,直到最后,我们才能将所有的剧情完整的拼凑在一起,然而这还不够,影片亮出王牌时戛然而止,让我们在惊叹故事的强大之时给予我们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认真回味诺兰的电影,我们会发现诺兰式结尾大大延长了影片的持续时间,也给予我们更长时间的思考和回味,而当我们重温他的故事时,我们会被其中的某些细节所震撼或感动。

《黑暗骑士》的最后,受伤的蝙蝠侠为维护人民都相信的美好的形象而牺牲自己,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贡献得到人民的歌颂或赞扬,蹒跚的脚步背后是警察的追捕和世人的唾骂,而他却依然披着孤独的蝙蝠衣,穿梭在没人能够看懂的黑暗中维护着社会的美好和正义;《致命魔术》中两位顶级魔术师用生命为我们奉献了一场场精彩的魔术,直到最后我们才明白一个魔术师生命的意义:没有魔术,这个世界是现实而残酷的,魔术带给人们奇迹和希望,也让观众惊奇,而当观众们露出惊讶和惊叹的表情时,魔术师的生命得以完整,哪怕这表情只有短暂的几秒。

直到这时,我们才逐渐明白了《盗梦空间》中的许多问题,最后的陀螺真的并不重要。

Cobb和他的孩子团聚后,他享受着和孩子们团聚的幸福与快乐,再也没有回头去看陀螺一眼。

此时的陀螺对Cobb来说也已经不重要,他已经解开了自己的心结,终于敢面对没有Mal的现实生活和与自己久别的孩子。

在一层一层的梦境中,他重新学会了信任,他履行了自己的承诺,也找回了被他遗忘的爱。

真正的爱并不是永恒的厮守,而是一起患难,一起经历,然后一起白头,最后共同走向生命的终点。

抛开影片中强大的梦境背景,《盗梦空间》仍是一部围绕人们内心最重要的情感展开的普通的故事。

一个因为失误导致另一半死去的愧疚的父亲,在漂泊的生活中不断与内心无限的悔恨和自责抗争,为见到自己的孩子不知疲倦的工作,最终在朋友和搭档的帮助下,他终于面对了现实,找回了被遗忘的爱,并实现了自己愧疚的灵魂的救赎。

同时他们一行人也解开了一直感觉没有父爱的儿子的心结,让他在父亲死后得到渴望已久的父爱并找到了实现自我的信念。

这就是诺兰,强大的故事的支撑总是人们内心最重要的情感,用最脆弱的感情去谱写宏伟的故事的人。

然而《盗梦空间》并不能算是一部好的作品,因为故事的复杂造成影片感情戏份略显失衡,也许诺兰高估了人们的智商,也许是他的编剧功力过于高深,以至于人们要烧掉很多脑细胞弄清楚故事的梗概,而此时已经没有力气去感受它的情感和灵魂。

诺兰的造梦功力仍旧是无与伦比的,依靠非线性叙事手法,诺兰使故事更加刺激,更加引人入胜,抛弃这个手法后,诺兰的故事依旧充满新奇和惊喜,依旧跌宕起伏,出人意料。

2015.8.8补充: 坚持胶片,坚持不解释影片结局,坚持实景拍摄……这是诺兰的执着,也是他的原则。

在各种3D泛滥的年代,最终电影公司还是妥协,《TDK》黑暗骑士,《TDKR》黑暗骑士崛起以及《星际穿越》都以2D向观众呈现。

实景混合迷你模型的拍摄手法让他的电影有着厚重朴实的真实感,这是任何CG或特效都无法比拟的。

以及他对影片真实内涵的保留才给电影留下最珍贵的价值空间。

然而,当他第N次被问道《盗梦空间》结局时,他显得有些怒了,在普林斯顿大学演讲时,他终于揭露了影片谜底(“就像《盗梦空间》的结局,柯波回到自己孩子身边,他已经不在乎到底是梦境还是现实了。

”),和本文的理解不谋而合。

诺兰非常重视电影的观点,他“不想以中立的态度拍电影”。

所以,不像一些开放式的影片,我们在他的每部影片中都能体会到深刻的观点:蝙蝠侠虽然凌驾于法律之上,也利用了许多令人惊愕的手段对付敌人,但他却以残缺的形象代表了正义和牺牲。

哥谭市愚昧和带有偏见的群众尚无法接受这个英雄。

TDKR中,最后留给囧瑟夫的,是蝙蝠侠精神的遗产,蝙蝠侠不能死,只有一代代面具下的牺牲和传承,而囧瑟夫不会是罗宾,他只会是下一任蝙蝠侠。

诺兰是非线性叙事的代表之一,有人说诺兰总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同时却又以高逼格的姿态喷一些片子简陋的剧情。

诺兰并不是复杂化故事,而是将故事重构,让观众以全新的姿态,得以看到隐藏在传统线性叙事中的价值面,并将自己的观点加入其中而左右观众的态度。

这是对故事的把握和控制,而不是形式上的拼凑。

比如《致命魔术》中抽丝剥茧式才穿插呈现,可以让观众亲身感受对一件事物的认知的曲折,而在TDK及星际穿越中,诺兰仅仅将两段或三段故事偶尔交叉剪辑来营造情感和剧情上的紧张和高潮,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剧情服务的。

喜欢诺兰,是因为他对电影的原则,而“烧脑”只不过是媒体营销策略的一个伪概念,和诺兰没有太大联系。

纵观他的作品,也可以感受到明显的个人风格,以及在艺术和商业间的微妙平衡。

但诺兰不是学电影或摄影的,一直也不受艺术派待见,他也从未想过讨好某个派别,这才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地方,他不依赖技术,不屈身大电影公司,不讨好任何派别,他只是一个扛着重重的imax胶片摄像机,专注于拍摄好下一部电影的导演。

文/女神的秋裤最新推荐:全上帝视角看《信条》:尼尔才是男主最伟大的钳形攻势(完整时间线+核心问题解析)

 8 ) 一部不能错过的电影

《盗梦空间》(Inception)是一部不能被错过的电影。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你要在电影院里看才算看过。

作为一部电影,构成它的所有元素都做到了教科书般的精准。

它当然不是完美无缺,但也很难找出比它做得更好的──每个人的心目中都会有自己的标准,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谁比谁更好我们不去也无法争论,但毫无疑问,《盗梦空间》已经超越了一个大家公认的标准,进入了优秀的范畴。

这部电影有两个半小时(148分钟),但你作为一个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几乎感受不到时间流逝。

在看这个电影的过程中,你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否则很容易就跟不上故事节奏,从而丧失很大的观影乐趣。

它是如此的电影化,以至于你看完电影走出电影院,你可能会感受到轻微的虚幻和怀疑:THE DREAM IS REAL?

再次强调,这是一部要在电影院看的电影。

因为它非常的电影化,其他任何观看方式都会损害到你的感受和体验。

这个电影的信息量实在是太大了,无论是剧情、画面、音乐、音效等,所有电影元素都极其丰满,同时恰到好处,构成了完美的平衡。

不在电影院环境下观看,很多电影细节你可能就会忽视,随后就会带来观影体验上的损失,甚至会影响到你对故事的理解。

当然,说到这里,我要强调一下,《盗梦空间》的故事绝对没有之前谣传中的那么晦涩难懂。

作为一部在北美3亿美元票房,全球6亿美元票房的暑期档电影,它的故事能难懂到什么程度呢?

《盗梦空间》虽然在剧作结构上相当复杂,但从观众体验角度来看,这个电影的表层故事仍然是一个典型的好莱坞类型片:一帮人为了完成一个貌似不可能的任务,深入险地经历一番冒险,最后完成任务的同时,达成个人心愿。

其中枪战、追车、爆炸、打斗等等商业元素一应俱全,仅仅只是从这个角度来看,《盗梦空间》仍然是一部很具娱乐性的暑期档电影。

但是对于一部分影迷观众群体来说,这部电影除了具有以上娱乐元素外,因为它精巧的故事结构和几近完美的电影元素构成,《盗梦空间》还具有了多种解读的可能性。

至于如何解读这部电影,则完全取决于你个人的观影经验,以及你自认为从电影中获得了什么样的信息。

就这个层面而言,不存在是否看懂这部电影的问题,只是每个人都会有独一无二的私人感受,难以和大家分享而已。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除了电影表面的那层商业类型片包装外,这个电影故事的核心其实很文艺。

如果去掉那些花哨但确实很好看的枪战、追车、打斗场面,以及那个根本没做任何原理解释的盗梦机器,这个故事本身不会受到损失。

它讲述的还是人内心最深层的欲望和现实之间的冲突,以及如何完成自我心灵救赎的过程。

但大家无论如何解读,这部电影都具有超强的娱乐性。

作为最表层的包装,追车、爆炸、打斗、枪战等动作场面都属于近些年来动作电影中的经典场面。

本片导演诺兰的上一部电影作品《黑暗骑士》(这是第一部没有在片名中出现“蝙蝠侠”字样的蝙蝠侠系列电影),就表现出他对于类似动作场面的完美掌控能力。

从类型片角度来说,《盗梦空间》中的所有动作场面,都属于教科书级别的处理。

如果你最近刚看过《敢死队》,那么相比之下《敢死队》中那些火爆的动作场面就显得太粗糙了。

身为观众,即使你不去多想电影背后的那些多层解读,仅仅只是这些动作场面的体验,足以让你感受到空前的刺激。

虽然对于本片的故事大家会有不同的解读和争议,但如果从电影技术层面来看,本片导演诺兰作为一个天才级别的导演,他对于电影节奏和结构的掌控已经接近完美。

电影的前半段,导演诺兰在有条不紊地向观众解释和铺垫一个复杂而陌生的原创概念的同时,还有效地保持着故事的节奏和人物性格的发展,其难度和观赏性,如果举一个不是很合适的例子,就如同一个走钢丝的杂技演员,在抛接手中皮球的同时,还能做后空翻。

当影片进入到后半段,眩目的动作场面不但没有影响故事的节奏,反而成为火箭助推器,推动故事向最后的高潮加速飞奔。

在影片最后的高潮场景中,经过之前的重重铺垫,三层空间的叙事同时开始推进,视觉、音乐、音效等其他电影元素也都保持了精准的同步,最后让观众在听觉、视觉、心理三重层面上和影片节奏达到同步高潮。

仅凭这一段场景,《盗梦空间》就足以让你久久难以忘怀。

当然,《盗梦空间》这部电影不会是完美无缺的神作,它也有我眼中的缺点。

虽然影片已经有两个半小时,但从影片的世界观设定来看,它所建构的这个梦幻世界的运行规则还是有些含糊,同时很多人物关系的前因后果以及故事的细节交代的过于仓促。

不过,对于一部分影迷观众来说,这既是考验又是乐趣。

作为一个故事核心其实非常文艺的暑期档电影,它对艺术性和商业性之间的平衡做到了一个相当接近完美的程度。

本片导演诺兰通过这部电影,再次证明自己确实是一个值得好莱坞押宝的导演。

关于剧透:我个人觉得这部电影是不怕剧透的,因为那个试图剧透你的人,他的理解一定不会和你自己观影而产生的理解一样。

个人建议,如果你不打算反复看这部电影,不妨可以先看一些剧情介绍再去看电影,这样可以让你更专注你想关注的细节。

因为这部电影的信息量太大了,只看一遍的话,会对不少故事细节顾此失彼。

 9 ) 《盗梦空间》结局解析

建议看完的人再来看这。

有不对的可以说出来,毕竟我也不敢我是对的。

有很多人说《盗梦空间》还是在梦里,是个悲剧。

又有很多人说这是诺兰的开放式结局,但是诺兰向来不用开放式这种方式来结局。

其实结局是柯布回到了现实,两点证据,证据一:科布他一直忘不了妻子,一直以自己的记忆去造梦,回忆他的妻子,孩子。

几次科布都在回忆里,还有孩子在他的梦里出现了很多次,仔细看孩子的背影。

片尾中你仔细看孩子,孩子回头了这是一点。

最重要的一点,你没发现孩子长大了吗?

原来科布见到的孩子是一直在记忆中的,所以那时的孩子根本是几年前和妻子在一起的时候,而结尾的孩子,你仔细看就会发现孩子长大了。

这就说明这不是在他的记忆里,梦里,他回到了现实,见到了离开他几年的孩子了,这时孩子都长大了点。

诺兰在孩子也两次都用了不同的演员,这更加证明了回到现实,只是找不到演员表。

证据二:为什么说陀螺没倒?

其实陀螺后来越转越慢,还抖了一下,可是刚抖完就结束了。

但是你有没有在结束还听到“叮”的一声,很大,可能这就是陀螺倒了吧。

证据三:戒指,柯布在梦中一直是带着结婚戒指的,这点我没有仔细的看清楚,不过在梦境中几乎他都把结婚戒指戴在手上,而结局转陀螺时便没有了。

可以说明回到现实。

再者诺兰巧妙的利用这些漏洞,可以让大家认为是开放式结局,更有回味,可是他的细节都证明了结局是回到了现实,相信诺兰是让让我们看完后不停的讨论,可以说变相的炒作吧,不过他的利用很聪明。

诺兰也告诉了许多人,有时候梦境可能就是现实,现实可能就是梦境,真真假假,谁又能抵抗梦境中一切完美的诱惑认清到底是现实还是梦呢?

 10 ) 解梦Inception

Inception是我比较喜欢的一部电影。

但我并不认为它适合大多数的观众。

我觉得这样的题材过于高深,许多人看即使看了多遍之后,也许能整理出情节,但却很难理解导演的深意。

许多人感到导演很玄,意识不到导演说的事有多现实,有多重要。

诺兰其实并不是幻想出一个新的世界,他说的是这个世界的一个寓言。

我看Inception的时候,最大的感觉其实不是惊叹,而是共鸣。

因为我做过梦中梦,而且我还时不时的太白天走神。

很多时候我也会问自己一些事,问自己一些别人没想过的,自己也答不上来的问题。

一直以来不断的在质疑自己,也不断的在质疑世界。

也许是一个人的原故。

在哈尔滨的时候我时不时的问我,我怎么来哈尔滨了,这地方对我意味着什么。

现在问的就更多了,我见到老外,总是在想他们跟我到底有多么相同,又有多么不一样。

有时候早上起来,随口叫同学的名字,以为自己还在大学宿舍呢。

过了好久,才反过神在自己己在英国呆了快二年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潜进过别人的梦中,我们都读书,读博客,这点我可能做得更多一些。

而且常常读着读着就睡着了,醒的时候接着读,不知不觉感到眼前的世界己不相同。

只有你从枪战戏和爱情戏中解脱出来,才能真正理解诺兰想说什么,首先你要理解以下几个观点.一你必须要理解外部环境对人起了多大的决定性作用。

一个人实际上是旧他的所见所闻决定的。

定义一个人的,实际上是一个人的经历。

人可以有无数的想法,但它的经历定义了它思考的范围。

人可以赞同或是反对他经历过的事物,但对他不知道的东西是不会有任何想法的。

因此世界是抽象的,唯心的,一样的东西在不同人的眼中是不同的。

当一个人生活在哪一个环境中时,经历一些事之后,人其实是会变的,任何人都一样。

二你要明白其实人的所有行为都是有理由的。

人每时每该都要做决定。

一个人的价值观实际上一在起作用,甚至在一个人不经意的时候。

所以有些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生气,但熟悉的朋友知道他一定会生气的。

一旦你知道一个人的价值观在哪里,你就有方法可以影响他,改变他,利用他。

三对人来说,不仅行为需要理由,理由本身也需要理由。

许多时候,并不是我们说谎,而是我们的理由或是价值观是有层次的。

一些人可以为了朋友而爱钱,而爱朋友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父母。

一些人可以为了钱而爱朋友,而爱钱的原因可是为了子女,而对子女感情深是因为对不起老婆。

我们面对太多的理由,有事业上的,有金钱上的,有权力,有感情上的,有心理上的,有哲学上的,它们常常彼此冲突。

普通人不原意直面这种冲突,生活中常常纠结。

而一些聪明人会将其排序,从一种理由支持另一种理由。

只有这样,人才能合谐,才能做事时有决断。

这就是一个人心理的层次。

一个人价值观层次,一个人城府的深度。

然后从逻辑上讲,如果理由需要理由,那么理由的理由又是什么理由呢?

因此这个问题是没有穷尽的。

所以不管一个人的心灵有多深,它一定是有限有界的。

他一定有些东西只能无条件相信和接受。

他不能质疑。

这就是一个人灵魂的核心。

一个人的信仰。

一个人的定义,在这一点上,他只能对人言听计从。

用这一点来决定是与错,真与假。

四然而有悟性的人发现另外一层的问题世界是存在的,而真假和对错都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因此人常常是在用一个抽象的东西来质疑一个存在的东西。

人总是这世界这错那错,但实际上世界有什么错的,它只是存在而己。

是它不合我们心中的那把尺,而每个人心中的尺不一样,这就成为世界上一切纷争的来源。

五如何从这种逻辑中解脱呢?

可以试着以存在为基,改你心中的尺。

诺兰想到的,在片中有暗示,但并不完全接受。

诺兰问大家的其实是一个重要但又超出人类能力的问题。

大家不要把这部电影看成是一种幻想,它其实是关于这个世界的一个寓言。

一个人被梦困死了,看似很奇怪。

但实际上是真实存在的,我们为之奋斗的宗教和种种主义,说白了都是死人的梦。

这部电影,如果你想看明白,你就要忘掉表演,只记住逻辑。

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当你从梦中梦中梦醒来的时候,你怎么知道你是真醒了而不是活在别人的梦中呢“而对于一个人来说,我们在成长中,会不断的修正自己的价值观和层次,我们也许会感到自己如梦初醒,从错误中解脱出来。

但你怎么知道你不是进了别人的一个更大的局中呢?

你说封建是骗人,那SHZY就不骗人吗?

你说美国的民主比中国的shzy好,那你怎么知道美国的民主不是局呢?

在一个人达到极限后,一些事的真假,人是永远不可能知道。

电影最后不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而是最终证明了,真正的醒是不可能。

Inception并不是一部精彩而完美的作品,但却是一部杰作,因为它是一部有突破性质的作品。

它重新定义了电影的表达能力的疆界。

一些电影定义了感知上的美感。

一些电影定义了想象力的精妙。

而诺兰的片子,是用一种严谨逻辑作钢筋作了一部雕像,展现了哲学复杂和深奥的魅丽。

有人尝试过,但更多是启发和说明式的。

诺兰是结构式的,证明式的。

所以诺兰的片子三十年之后也还会有人看的。

三十年之后,也未必所有的观众都能看明白。

在电影这门艺术上,他的地位己经确立。

如果不拿导演和剧本将,我就真不想不出什么本子能拿奖。

而演员可能有点困难,因为在这样的故事中,不管如何努力,显得太浅,太简单,太单薄。

表现得再机智再有型,看上去也发傻。

其它的片子跟它相比,虽然可爱有趣,但都像昆虫一样简单。

像穆赫兰道那样的片子,虽然也是迷一样,但也只在心理学上玩玩,没敢碰这么深的哲学命题。

也许是美国的情况不太好,发现美国电影有点转向了。

己经一点点的开始思考了。

不再是简单的快乐英雄开PARTY了。

己经开始接触一些世界的复杂性了。

显得更有意思了。

有人问指环王为什么那么感人?

因为它说出了一个真理:英雄其实都是痛苦的。

(补充说明:我所说的不适合大多数观众实际上并不全是故事理解不了。

而是多数人可能从中看到的是消积的意义而不是积极的意义。

人是不同的,一些人生活的动力是内生的,一些人生活的动力是外在的。

当一片空荡的时候,一些人是空虚和迷茫的,另一些人则看到的是机会。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当上帝和天堂不在的时候,科学才有机会。

对于一些人,生活失去了目标,而对于另外一些人,越发的敢想敢干了。

像太祖式的人物,越发不信邪,小米加步枪打机械化.喊一切世界强国都是纸老虎。

道理很简单,只是多数人觉得痛苦不愿去想罢了。

《盗梦空间》短评

一颗小小的意念种子 也会生根成形 它可能成就你 也可能毁灭你那么 你是想放手一搏 还是要等到年华老去 心中充满遗憾 孤独地迈向黄泉路?

3分钟前
  • 死鬼
  • 力荐

没有评价的“那么”好吧,最后结尾不错,音乐不错。里面反映的某些思想还是可以的,但是评分未免也高的吓人

4分钟前
  • 自在人
  • 较差

音效不错而已

8分钟前
  • ˇ·ˉGaara
  • 还行

哪里科幻了?哪里悬疑了?这就是动作片好吧。

10分钟前
  • 转身 旧欢如梦
  • 较差

有黑客帝国的影子

15分钟前
  • 本尊之狞笑
  • 还行

能让人叫好的谜语一定是比较好猜的那种。只有这样受众才会产生对自己智力的陶醉。就是一个基于真实和虚幻的循环结构设定加点动作片元素而已,没有其他任何东西了。一部没有什么意思的娱乐片。

18分钟前
  • 一蓑烟雨任平生
  • 还行

仁者见仁的电影 可能期望太高 所以看了以后没有那种震撼

20分钟前
  • 通缉者C
  • 还行

敢再顺序和直白一点吗?

25分钟前
  • 大嗷呜
  • 较差

所有的梦境中柯布中都戴着戒指,所有的现实中柯布都没戴戒指,所以陀螺只是障眼法,戒指才是真正的图腾。结尾柯布根本不在乎陀螺有没有停下来,因为他出机场的时候没戴戒指,他早就知道自己回到现实了。

30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看的是零点首映。概念先行的动作片,节奏混乱昏昏欲睡。《红辣椒》《eXistenZ》等等一堆电影在概念上的简单抄袭混杂。线性推进+“最后一分钟营救“,典型经典好莱坞叙事,你妈逼的开创新式叙事结构。烂番茄87%,metacritic综评74分,都不算很高的分数。我不黑你黑谁?

31分钟前
  • Paper Planes
  • 很差

NOLAN的野心不小,耐心欠缺

32分钟前
  • motivation
  • 还行

诺兰的电影逻辑性特别强,特别好看,演员选的也好

35分钟前
  • momo
  • 力荐

没感觉多好看,你们接着炒吧

38分钟前
  • 布·迪安
  • 还行

推荐今敏《红辣椒》

43分钟前
  • 钱来
  • 较差

@盗梦侦探

46分钟前
  • 阿堇
  • 很差

根本没你们传说的好

49分钟前
  • 3479
  • 较差

10年前,Jack和Marla在《Fight Club》最后的一片混沌下走向永恒…10年后,Cobb随着未知图腾的指引下从《Inception》走向无限…p.s.Kaylar和Michael推荐的真好,当时就应该在拉萨看完才是,虽然是个盗版碟

51分钟前
  • wangzhy
  • 还行

看的困

55分钟前
  • mickeygt
  • 较差

重温了盗梦空间,的确没必要拿它跟红辣椒比。多年以后,还是很喜欢的。诺兰把梦境感做的很足,跌落的瞬间也很令人信服,电影真的植入了怀疑真实的一颗种子,此时的我分不清梦境与现实。

60分钟前
  • Mono
  • 推荐

一直在牛逼,从未被超越。只有Nolan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1小时前
  • seren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