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东欧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无险可守,一座城堡样式的要塞拔地而起,承担了前沿最艰巨的防守任务,这种市镇为基础的要塞与马奇诺防线那种专门的防御工事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战争是残酷的,前日为宁静,后日为死寂,城堡内部正中央的位置建有一座教堂,前一秒钟还是大家安详放映着电影,顷刻之间就变成废墟,进一步变成德军躲藏的堡垒。
影片中塑造了父女之间的亲情、夫妻之间的爱情、战友之间的友情,都描写的非常深刻,给人以留下了钢铁的民族,唯独让人更为扼腕叹息的就是,仅有那位小男主存活了下来,最后的片段,巍峨的雕塑使得俄罗斯的民族精神更为振奋。
上校政委仅凭一己之力力挽被俘虏的野战医院的医生与伤病员,最后时刻上校政委拿出前天拍摄的全家福,他的牺牲却也没能保存家人的性命,真可谓度日如年;这时候电影响起小男儿军乐团的乐曲,纵观小男孩经过短短几十小时战争的磨砺,从最初拿起无须批准的圆号,再到后面换成一把真正的手枪,毙杀一名敌人,再到冒着枪林弹雨的风险从河边为重机枪带来水冷降温的水壶;那对恋人,眼看着自己没有办法拯救心爱的人,却能安详的“熟睡”在恋人身边,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在收集红星的过程中选择了与德军同归于尽;医生在尽力救治之后依旧选择了自尽来结束自己。
影片也体现出了不一样的价值观,有些军人和当地民众选择顺从德国人的安排,继续在这片土地上耕种生活,但也有些选择了继续持枪抗争,在影片中上校政委并没有对另一种人予以限制自由。
许多支部队从多头突围,但都成了德军的活靶子,每个人都在为这个国家流尽最后一滴血,更多的士兵选择了逆向而行,或者是甘愿牺牲,太多人倒在冲锋的路上,每个人大无畏的牺牲方式,塑造了许多刚烈的俄罗斯人的形象,也难怪这么大的国家没有在二战之中分崩离析。
《布列斯特要塞》,俄罗斯的主旋律战争电影,2012年上映。
影片根据二战中的真实故事改编,故事发生在苏联卫国战争刚开始的时候,位于苏联边境上的一个要塞,有一个团的红军守卫。
纳粹德国突然发动的战争使得要塞迅速被包围,而困守要塞的士兵希望得到后方的支援。
显然这是徒劳的,因为苏德战争爆发时,德军迅速占领了苏联大片的土地,连要塞背后的城市明斯克都危在旦夕,更不要提援兵了。
不过要塞中剩余的官兵坚持不懈地进行着抵抗,整个抵抗持续了数月,而德军原本计划数日就拿下此要塞的。
不过这些可歌可泣的斗争不为人们所知,毕竟相对于长达数年的苏德战争,数月的抵抗很快被之后的德军长期占领而淹没了。
不过好在要塞中还是有那么些人,或是逃出要塞,或是战后从战俘营中释放,终于将这段故事讲了出来。
作为战争电影,本片的虽然惨烈有余,但整个场面还不够让人震撼,这个不是故事的问题,而是导演的问题。
而且连发片方估计都对影片的吸引力没有太大信心,而取了个《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的名字,有点傍大片《兵临城下》的味道。
而不得不承认,我就是冲着这个名字才看了这部电影的。
一、 战争的残酷性战争的残酷性-这是战争电影一成不变的主题,提醒着人们珍爱和平,拒绝战争。
当然这部电影也一样。
在视觉体验上、故事情节上虽然没什么创新(战争电影上很难有什么创新)但也还是踏踏实实完成了额定任务,但票房好像并不待见,原因在哪呢?
纵然这是部盟军打败法西斯的二战影片,但是描述的却是社会主义的苏联红军的英勇无畏,和资本主义的美军没半点关系。
并且从特技上还是没法与好莱坞抗衡,所以在美国的票房不会太好,在俄罗斯及周边国家(即以前的苏联)再次欣赏这样的电影想到今天政体,归属的变化,心中不免怅然。
举例来说,现在政体已为资本主义的俄罗斯,虽然如今不能与美国这样的国家相比,但也还算上是世界的中流砥柱,现在他们的历史课本上会怎样描述曾经的苏联呢,他们心中的列宁、斯大林可能正如我们心中的孙中山先生,我们景仰他不是因为他带领我们走进了正确的道路,而是带我们走出了错误的道路而已,他们心中的普京才是我们心中的毛泽东。
在中国,这部电影可能会被大肆宣传,因为这是一部歌颂社会主义人民英勇抗战的影片,导演可能也看中了这点,所以在影片中多次给了一个中国人几个镜头。
但是这又比不上天朝自己拍的战争电影,无论是亚洲战场对抗日本鬼子的题材,还是内战题材都不乏观众群的。
毕竟在大制作里好不容易瞥见一个自己人嘴脸,刚感觉分外亲切就切到主角彪俄语和英语时,还不如天朝的小成本影片,从我军到敌军基本上全是中国人。
扮演日本人的中国人会几句八格牙路和叽里咕噜,总之听不懂就是了。
区分点很容易,长得正义凛然的都是我军,长得佝偻猥琐的都是敌军,所以基本上潜入我军与敌军的特务从小我就能一眼辨认,但往往我军将计就计,将敌人引入我军包围圈,全军奸之,而敌军被我军潜入者巧施妙计,将敌人引入我军包围圈,又全军奸之。
(在这里,我要说的是作为一个东北人,从小爷爷奶奶就给我讲的是小日本如何占领东三省,当时的国共联军是如何抗日,直到现在我们这里偶尔挖地基还能挖到地下埋得枪支弹药,小的时候还经常做过小日本又来侵华,我躲在厕所里面前逃过一劫这样的梦,日本人的罪行罄竹难书,德国总理能在犹太人墓前向他们下跪请求谅解,让世界看到了这个国家的坦然与伟大,所以战后的德国,能再次统一了东德与西德,德国的这种敢于直面错误与勇于改观的精神让我对这个民族充满了景仰与敬佩,但反观日本,不仅在教科书上篡改历史,把侵略说成是促成大东亚和平圈,还舔着脸去拜靖国神社,长大后听说日本是在地震高发区上,地震火山爆发频频发生,其实打心眼里我是挺高兴的,虽然这么说挺不道义的,但是我真心挺高兴的。
其实,战争的残酷与无情是我们这些通过观影来感受的人们永远无法体验的。
希望我们与我们的后代永远把战争当成书本里的历史记忆,永远只是记忆而已二、战争中不同身份的人的矛盾与抉择其实在生活中,每件事都有一个最终的必然。
但是,我们在面对每一个构成这个大事件的小事件时又不得已要处理矛盾做出选择。
也就是说,每条路都有一个唯一的最终的终点,但是在面对十字路口时你又得选择一条暂时适合自己的路。
尤其在战争年代更加凸显。
从影片开始,一位少校就预见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于是建议中尉尽早做准备。
中尉知道少校说的在理,但是却希望他保守秘密。
但是只是入门知识这样简单,作为中尉的怎么能不知道呢,影片15分10秒处中尉的面部特写说明了这点,但是面对当时势如破竹的德军,中尉知道布列斯特要塞终要失陷,但是现在开始准备,势必会造成民心大乱,人心惶惶,与其终要失败,倒不如让大家多过些和平的日子。
战争中的平民在面对敌人的纳降时,何其不知道结果还是一样的呢,但他们愿意相信那微薄的希望,即使是微乎其微的,所以一位中尉(名字太长,且用职位代替)愿意把自己的家眷送到德国人手里,至少他牺牲前知道他的家人还是活着的,他也可以瞑目了。
貌似在战争中,这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要是投降者,都可以暂时不死,这样做,对纳降者有利,他们可以节省弹药,又可以略收民心,他们对外的宣传都是让投降者可以吃饱穿暖,不在经受逃亡的日子,但事实是我们都知道的,集中营,让投降者们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这其中的罪行是我们无法想象到的,那个电影播放者,他可能不是共产党员,也不是士兵,他没有很高的觉悟,也不知战争的恐怖,更不知自己将会有去无回,他一次次的“涉入险境”就是为了与自己相爱的女人深情拥吻。
所以在面对敌人的空袭,他乐观的以为是演习,面对敌我两军的疯狂厮杀,他选择躲避,但出于对爱的追求,他毅然的去营救自己心爱的女人,但被敌人俘虏后,由于对死亡的恐惧,他还是选择了逃跑,面对自己的女人被奸杀,他无力又无奈,面对德军的全城清剿,他选择了投降,但最后,看到了自己死去的女友,心中的爱与恨又再次涌起,最终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与自己爱的人躺在一起死去,释然的笑着。
那名军医,在极其简陋的环境下,极其落后的条件里,极其疲惫的状态中,面对一个个无力回天的士兵,他走向了敌人的枪火下,他是因为疲倦的不知方向吗,是的但又不是,他是因为疲倦,但他知道方向。
那位犹太人政委,苦战几日后被当成俘虏,被敌人押出埋伏点第一次见到了阳光,但这阳光刺眼又灼痛,他无法张开眼,当敌人喊犹太人和政委出列时,他毫无疑问的知道出列的结果,但他转过头骄傲的说我是犹太人、共产党人时,他的眼睛格外的明亮,在敌人的枪口下,他真正的抬起了头,觉得阳光格外的明媚。
2010俄罗斯战争片《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豆瓣评分7.8,时光网评分7.5,于2012年3月16日引进国内上映。
这是一部与众不同的二战题材主旋律战争片,没有冲锋陷阵,没有英勇杀敌,影片描述了一个要塞城镇被德军攻陷的故事,影片以德军不宣而战开始,以要塞完全沦陷、守城苏军全军覆没结束,导演试图通过影片记录下那一段被人遗忘的惨烈历史。
很少见本片这种描写被攻陷的战争片,我们已经习惯与看到那些战争英雄的电影。
本片中刻画的角色,为了保护妇孺、保护要塞而奋勇抵抗,最终没能战胜敌人,英勇牺牲,要塞沦陷。
事实上,战争中一方高歌猛进,另一方自然会有很多城镇被攻陷,像本片这样的故事在战争中天天都在发生,不足为奇。
影片的目的在于,除了那些英勇杀敌、可歌可泣的英雄战役值得怀念以外,还有很多像本片这样的全军覆没的不知名局部战争需要载入历史。
本片的战争戏比重很大,几乎从头打到尾,枪战、肉搏、械斗、巷战、狂轰滥炸,残肢断臂,血肉横飞,残垣断壁,废墟瓦砾,非常惨烈。
中文片名起得不好,显然是在傍美国狙击战争片《兵临城下》的大牌,《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这一片名故意让人觉得是《兵临城下》的续集或衍生电影。
战争片是我爱好的电影类型,但该类电影实在不多,更新较慢,主要是好莱坞出品。
为什么呢?
首先战争片耗资巨大,而作为类型片,市场相对狭小,同时除了美国,也没几个国家天天打仗,没有太多素材可以挖掘。
俄罗斯可以说是除了美国之外,近20年来战争经历最多的国家了。
于是2000年以来,俄罗斯战争片也涌现了不少杰作。
《第九连》、《八月八日》、《布列斯特要塞》都堪称经典之作。
《第九连》讲述198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十年征战最后一刻发生的事情,年轻的小伙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一切皆虚无。
《八月八日》发生在2008年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因为南奥塞梯独立而爆发的五日战争,片子里穿插着母子的各种突发想象,有一丝丝南联盟电影《地下》的魔幻现实味道,此片也是这三部片子里唯一有反战情结的一部。
《布列斯特要塞》标准二战电影,纳粹越过波兰边界线,突袭苏联,载歌载舞妻肥子硕的边境要塞瞬间成为敌军包围中的孤城,各种奋战,各种牺牲,为了俄罗斯母亲,毛子拎板凳爆砸纳粹等等。
俄罗斯战争电影,真实感略强于好莱坞战争电影,在这个电脑特技大行天下的时代,好莱坞似乎有迷失于特效的倾向,过于强调画面和声效的感官刺激,而使得银幕上的场面过度娱乐化,有损整体的故事感和真实性。
新世纪的俄罗斯战争电影,并未花过多笔墨浪费在描写子弹的呼啸而过、炮弹的飞驰而来等等,大家早已耳熟能闻的桥段上,却把特效和故事很好的结合起来,让观众能更好的感受故事中人物的感情冲击,而不是尝试去躲避子弹的来袭。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生产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俄罗斯民族也有其令人着迷的因素。
俄罗斯,双头鹰之国 —— 一张忧郁而悲天悯人的东正教圣徒面孔之侧,是另一张孔武凶猛侵略成性的金帐可汗怒容。
爱国主义在俄罗斯电影里根本就不是用来被强调的内容,只是一个默认的故事背景,从一副圣人面庞的红军犹太人政委,到阿富汗战场上不羁的小混混,没有任何人质疑过为国献身的意义。
首长请不愿去阿富汗的人出列,即便已经计划串通好的人,也因为荣誉感而未曾跨出那一步。
当然,你说羞耻感也可以,荣誉感本身就是为不荣誉而羞耻的一种感情。
爱情历来不在战争片里有过多席位,不是说战士们没感情,只是时间有限,无瑕多述而已。
看看国内那些垃圾战争电视剧,各种2B女在里面卖骚,实在是让人感叹,除了《我的团长我的团》之外,国内再无战争片啊。
《布列斯特要塞》里简单的描述了快递员和售货女的爱情,结局悲惨;《第九连》里牙医的女儿,刚开始以为是脑子有问题,但画家和她对话时,她显示出智力完全正常,她称所有去她哪里的小兵哥是客人,可见这个妹纸果然是女神,看到此处,我也禁不住想膜拜一下;《八月八日》的女主为了救儿子,历经艰难,但我还是觉得她有点花痴,不过她的小小花痴反而勾勒出一个个领便当的大兵的勇猛俊朗吧,导演为了让观众有点遐想,就只好让女主见一个暧昧一个了。
看俄罗斯战争片,要记住两条:1、不要没事往苏联往事上靠拢,你有苏联情结,不代表导演也有,更不代表每一个俄罗斯人都有,苏联解体20年了,一代人都成长起来了;2、俄罗斯人不是美国人,民族性格,审美观点未必一致,在好莱坞大秀猛汉的时候,俄罗斯片努力让猛汉有点人性,可见两个民族情趣各异,反过来也说明美国事实上也没什么猛汉,俄罗斯猛汉实际上也没什么人性吧。
总之,观影要持平和心,忘掉自己,忘掉自己的民族,忘掉自己的国家,忘掉自己是人类,就当自己是一个遨游太空偶遇地球的外星人,坐在飞碟上随便看一部地球上渺小人类所摄制的艺术品吧。
20120626
同决战要塞相比,Jude Law的兵临城下要早近10年的时间。
又一次兵临城下,源于偶然间电视的播放,加上中文的配音,本来我是很讨厌有配音的外国电影,不原滋原味,结果故事很吸引人。
因为不得空,晚上有找来了俄版的来看。
一个国家的元首,尤其是一个任何时候都拥有最强军事装备以及最足够精配的军队,几乎全民皆兵的国家,成天想着清算和打劫周边小国,在战争来临的时候后知后觉,不知道保护自己的民众,就是一个大傻叉,王八蛋玩应儿。
政委,一个犹太人,有价值的共产党员,真汉子啊,有勇有谋,英俊潇洒。
带领自己的一个部下假投降的时候,每走一步的那种作为普通人临近死亡的恐惧,对于这场双方都有准备的豪赌的那种忐忑,以及那些同胞生命的沉重,一声卧倒,完美胜出。
尸体最让我反感的是,坦克从广场上的人堆里压过去,留下履带下面压扁了的尸体的痕迹。
发动战争和战争本身有多残忍,无法以任何形式来形容。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mirror
很巧,連續兩天都看了白俄羅斯有份參與電影合拍的兩部電影,第一部叫《通往巴比谷的路上》,第二部正是這部俄羅斯2010年上畫的《布列斯特要塞》。
可以這麼說,第二部則是白俄羅斯參與電影合拍的典型作品(要知道白俄羅斯自蘇聯解體獨立后的電影少得不讓人所知),由白俄羅斯的白俄製片廠(Беларусьфільм)和俄羅斯的CP電影公司(Централ Партнершип)聯手打造。
自蘇聯解體以來,戰爭電影在俄羅斯的電影市場里一直佔有重要的一席位(當然這和它的歷史有關)。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這類的戰爭電影囊括了諸如中古俄國對外擴張,蘇俄內戰,二次世界大戰,阿富汗戰爭以及車臣戰爭等重要的戰爭史。
一方面,這些電影體現了俄羅斯人對自己歷史的反思;另一方面,這些電影也成為了增強國家民族凝聚的重要手段。
所以,每一年在俄羅斯電影市場必不可少的就是戰爭電影。
至於在去年2010年,有兩部戰爭片十分惹人眼球,一部是尼基塔·米哈伊科夫的《烈日灼人2》,另一部則是亞歷山大·科特的《布列斯特要塞》。
當然啦,比起早已蜚聲國際的米哈伊科夫,這位亞歷山大·科特對於不少影迷來說再是陌生不過的。
這位出生1973年出生於莫斯科的導演,1994年入讀VGIK(全俄國立電影學院),在就讀期間曾為法德兩國合辦的ARTE電視臺拍攝過電影,而後在2000年畢業走上正式的導演之路。
短短10年拍攝的電影基本上聞所未聞。
但是憑藉2010年的《布列斯特要塞》,導演在俄羅斯屢獲大獎。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在torrent.ru資源網站上一直置頂。
之所以要說這部電影要比《烈日灼人2》要好,其實並不奇怪。
儘管米哈伊科夫在《烈2》上畫之前頻頻造勢宣傳,預告片也甚是給力。
但是在戛納等國際影展上卻是惹來惡駡。
甚者,在IMDB的評分一度跌破4.5分……看完整整181分鐘的《烈2》,總覺得好像在玩一款遊戲,如果你選擇了米哈伊科夫這個角色,將會是一個動作冒險遊戲。
如果你選擇了緬希科夫這個角色,將會是一個解謎推理遊戲。
曾經有豆友稱《烈2》為“俄羅斯版的《建國大業》”,也是不無道理。
起碼,電影參演的很多男性演員都是俄羅斯電影界的大腕;電腦技術和戰爭場面也相當厲害。
只不過,當年《烈日灼人》的婉約卻蕩然無存,甚至被納粹飛行員囂張的屁股或者糟糕的斯大林化妝造型等等雷人元素所掩蓋了……至於這部《布列斯特要塞》確實不錯。
儘管有人認為這是對蘇聯,對某某主義的“招魂”。
但是既然這是一部關於二戰題材的電影。
演員在哪個時代,也就該演出哪個時代的戲。
另外,小男孩(即電影中的旁白的童年)的任務設定一定程度上也仿效了塔可夫斯基的《伊萬的童年》和伊萊姆·克裡莫夫的《自己去看》。
只不過讓本熊不爽的是這些“苗頭”都“點到即止”。
不過,既然這是一部宏觀描寫布列斯特要塞的戰爭電影,那麼小男孩只是電影的其中一個要素。
再說,這不是一部大幅度討論人性的文藝片。
它不過是一部商業片,一部展現戰爭殘酷,畫面震撼和重現歷史的商業片。
但是,這也足夠了。
起碼比《烈日灼人2》要好……
07-May-2012长大以后几乎没有看过俄罗斯的电影,这次明显是被海报吸引,下意识中,我觉得这个拿着枪的男孩会是天生的发社会主义者,也会是那种天生杀手型的军人,这种故事应该够雄性够激烈。
但是这个男孩只是故事的串联者和战争的幸存者,片尾的时代交错,当年的小孩已经带上了自己的孙辈,面对冰冷的石头来缅怀。
有人战死了,有人投降了但是被惩处,有人自杀了,有人坚持到了最后一刻,在斯大林硕大画像的背景下,大部分人始终都有着一种同志的自豪感,无论生死如何,他们的信念都很真挚。
福明,长得特别像当年的刘少奇。
刘主席也的确有子孙留在了俄罗斯,以后咱们要拍什么特型片之类的,不妨可以考虑让这位兄台拔刀相助。
其他的两个男主角,也都不是传统的高加索人的面孔,俄罗斯本来就是很有特色的一个国家,在斯大林时代,更和传统意义上的西方有所区别。
只是在这部俄罗斯人自己的电影中,俄罗斯人自己成了被害者,但是客观一点来看,德国人的行为基本上控制在了战争行为之内,看看《柏林的女人 Anonyma - Eine Frau in Berlin 》中苏联人对德国人的摧残,再想想苏联人当年在东北干过些什么,苏联大兵们在战场上也没有干过什么好事。
无论如何,德国人有一种自律精神,跟美国人一样,自始至终有一种契约精神,投降这种事情并不觉得丢脸,虽然都有特例,但是大体如此。
白俄罗斯和俄罗斯合拍的二战影片,根据历史真事改编,以一个9岁“小士兵”(或者只能称半个士兵,因为他不能算真正的战士,他只是333团军队乐团的学员)的视角,描述了一个叫布列斯特的要塞里的官兵顽强抵抗德军猛攻的故事。
影片的最开始,一片祥和,要塞里到处是欢歌笑语,胖子军官还在得意地展现他的芭蕾舞技,送来电影胶片的年轻小伙正和小卖部的女售货员你情我侬,9岁的小士兵正和他的心爱的姑娘安雅在河边钓鱼。。
要塞很平静,但战争从不安分。
假扮俄军的德军,穿着俄军的制服,乘着火车,在静悄悄地凌晨,踏上了杀戮的路。
故事的讲述方式主要由三个地点分次展开,北大门,营部和东部的捷列斯波尔堡垒,每个小阵地都有一位指挥官,他们也许是政委,也许是上尉,也许是某个其他级别,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战争赋予军人的天职就是,当炮声响起,你的职责就与你共存亡了。
也许战争是来得猝不及防的,但这也是其真实和残酷的一面。
这不是一部斗志昂扬,杀敌灭国的英雄主义讴歌,也不是以少胜多,曲折于绕的反间计,他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最后注定失败,全体阵亡的故事,因为知道结局,才看得不揪心但心痛。
因为真实。
人物的刻画都很到位,尤其是俄军的几位军营里的将领。
以及一位军队电影院放胶片电影的年轻俄国小伙,他的故事很能激起凡人的怜悯和哀叹。
前一秒,他和他心爱的她求婚了,下一秒战争爆发,他只是一个简单的刚刚陷入爱情的男人,他没有拿过枪没有参加过战争,他不知所措,他唯有惊呆了。
当她被德国军官抓住,欲凌辱之时,他竟然逃跑了。
若是在某国,肯定会是另一番叙事手段了。
他在土坑里,紧掐褐色的泥土,以发泄自己对自己的不满,我相信他也是挣扎过的,只是一切来得太突然,当极深的恐惧来临,人的下意识只能是用逃避暂缓一枚安宁。
虽然后悔和良知,血性和愤慨会随后而到。
是的,再次眼看更为厉害的轰炸,更多的杀戮,和当为人最后的尊严都被剥夺,以及最后一眼爱人的尸体时,他选择了结束自己和一名德国军官的生命。
英勇不是突如其来的,勇猛更不会是如你我想象之迅达。
它是需要度过一个缓冲期,而后大脑和意志的完美结合。
所以我觉得这个小故事安排得妥帖的很。
说说为何不能打到五星。
1.历史真事,这场战役打了一年,可是影片却用三天时间就讲完了,有种时空的脱离感,总觉得若故事再丰富厚实些,字幕打出来的,不是6.22,6.23.6.34这样的时间,而是6.22,9.23,12.24这样的,更有震撼力。
2.略微有些神话故事的小主人公了,他总是可以活命,他的战争穿插镜头略多,俗话说有些抢戏啊。
3.为何没能多交代下,俄国方面的回应。
电台一直在呼叫:要塞呼叫,要塞呼叫,我们还在战斗,我们保持着防御。
这句话,我相信看过影片的人,都不会忘记。
只是俄军总部那边为何没有回复。
是没有收到也好,没有派兵能力也罢,我们对这场战役不清楚的,又爱挖细节的观众,心里总剩下一个问号。
昨天的俄罗斯电影展开幕式上,一众国内嘉宾一直在强调他们如何喜欢苏联电影——当然,这未必被翻译直接解释成“俄罗斯”电影,让俄罗斯电影代表团的嘉宾们难堪。
可是,在我看来,苏联到俄罗斯,苏联电影到俄罗斯电影,已经不一样了。
比如,我小时候看的苏联电影,《办公室的故事》《斯大林格勒战役》《两个人的车站》,我相信这是在今天的俄罗斯不会再出现的。
这只是历史。
今天的俄罗斯电影——虽然我只看过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但还是能感觉出,不一样了,时代变了,电影也在变。
开始的美国电影预告片配着俄罗斯文字,俄罗斯代表团的成员也不像我想象的那样人高马大,他们也只是跟我们一样——为了上镜头,要瘦一些。
不,是瘦好多,跟我想象中的俄罗斯人比。
电影也是一样,他们渴望被外族认同,认同他们与时俱进的电影技法,认同他们传达的政治立场。
《布列斯特要塞》就是这样一部电影,主旋律也好,战争题材也罢,它只属于这个时代的俄罗斯,它有新时代的特技,有新时代的政治立场,还有新时代的观众,只是,它已不再属于曾经的苏联电影。
传承?
蜕变?
人还是那些人,土地也还是那片土地,只是,多少觉得它不再像苏联电影那样振奋、诱人,它和现在世界上既有的好多成熟的类型电影那样,该攒泪的时候蓄水,该释放的时候泄洪。
说不上来,今天的俄罗斯电影到底比以前的苏联电影少了什么,或者是多了什么。
不过还是要感谢豆瓣观影,给我提供了一次这么好的免费看电影的机会,比花100多到什么3D巨幕前看字幕强得不是一星半点,看电影就得看价廉物美的!
比如:http://www.douban.com/event/13992851/ 5月28日(周六)10点 和平东桥 金鸡百花影城 《寅次郎的故事5 望乡篇》 10元 ****************************特别鸣谢二哥撰文
蛮有看头的 元的演技比我上次看她好多了
第一集就让我看生气了dex还是别演戏吧
七分,与明星大侦探《x学校杀人事件》那个案子异曲同工,父母(或者说监护人)欲望期待扭曲了感情的本真,四个青年各有各的苦楚,演员都不错,就是不知道剧情往爽还是往深里走了。
地下赌场看场子的不带枪吗几个小屁孩冲进去胡闹?题材略微有点扯看不下去
希望是爽剧,因为对元真儿有好感。这姐真的缺爆剧,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