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分。
似乎每个人心中都有那种最原始的暴力倾向,只是趋于文明的共识,将那一面邪恶的念想隐藏;片中的两位人物:胆小者与偷盗者,一男一女,都在那暴力的安全庇护下,都将原本的善面撕下,换上自我内心最丑恶的一面,尽情享受这种无边的安全感下暴力所带来的片刻忘我快感,将最深的黑暗与残忍挥洒的淋漓尽致。
而男主只是那暴力的始作俑者,或者说是一种暴力的权力象征,冷静的旁观者,纯粹地崇尚暴力;无爱可依的弟弟明显又在追逐、寻找着这种暴力权力。
此所谓错乱一代,年轻一代,茫然一代。
不知为何,看完我竟然能理解这种青年一代无因的暴力。
当面对社会的绝望时,或许会选择这种寻求平静的方式。
柳叶优弥没几句台词却演的真好,菅田将晖这个角色不过不失,村上虹郎本身就长了一张全是戏的脸。
电影的节奏把握的很好,在缓慢的推进中一点点感受到这种恐怖。
主题曲是向井秀德,果然声音响起,我就回到了number girl时代,很棒。
《错乱的一代》对街头暴力的深刻描绘,对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动刻画,呈现了一个关于道德沦丧与人性扭曲的暗黑故事。
影片中,青泰良这一角色,虽然智力有限,但其行为背后所映射出的社会问题不容忽视。
他的存在,是对那些在边缘挣扎、寻求存在感的群体的一个缩影。
他的“蠢”,并非简单的个人缺陷,而是一种社会病理的体现。
裕也的形象则更加复杂,他那种“狐假虎威”的行为,不仅是个人道德败坏的标志,更是社会权力结构扭曲的产物。
他欺凌弱小的行径,不仅令人憎恶,也让人深思:在一个病态的社会环境中,人性的恶是如何被激发、放大,直至无法控制的。
影片通过角色的转变,揭示了暴力如何在个体间传递,如何从一个受害者转变为施暴者。
这种转变,是社会失范、人性扭曲的悲剧。
影片中的街头斗殴,并非简单的肢体冲突,而是对社会秩序崩溃的隐喻。
每一次无差别的暴力行为,都是对人性的摧残,对生命的亵渎。
影片的暴力场面,虽无动作片的华丽与震撼,却以其真实、直接的呈现方式,给观众以强烈的心理冲击。
这种冲击,并非来自视觉或听觉的刺激,而是来自对人性深渊的直面。
片尾处,泰良的弟弟走上了哥哥的老路,这一情节不仅是对个体命运的反思,更是对社会环境的控诉。
社会分层与利益平衡的问题,不仅是体制的挑战,更是对全社会价值观的考验。
如何在不同的社会层级中建立秩序,如何在尊重个体的同时维护社会的和谐,这是影片留给我们的深层次思考。
去年第一次去音乐会,第一次进去pogo,还玩了死墙,感觉到疼痛是一种非常爽的宣泄,暴力绝对是人性的基本构成。
最后看到柳乐优弥那一笑甚至有看圣人的感觉。
这个电影有很多镜头景深做的很好,不同景深色彩也不同。
一开始跟拍那段太棒了,不用台词就立刻被带入,打架的时候切实感受到那个疼痛感,真是新一代的搏击俱乐部。
濑户内海两主演又聚首了,苏打才是影坛多面手啊。
一開始看的時候覺得這就是日本版的《鬥陣俱樂部》,通篇都是打鬥、暴力的場面,然而《鬥陣俱樂部》傾向於微觀聚焦在個人的心理層面,《失序男孩》則是宏觀的探討整個社會問題。
起初可能會讓你一頭霧水,彷彿看著街頭鬥毆的紀錄片,而看著看著卻越覺得這是這個世界的縮影,這是屬於這個世界的紀錄片。
搏击俱乐部 (1999)9.01999 / 美国 / 剧情 动作 悬疑 惊悚 / 大卫·芬奇 / 爱德华·诺顿 布拉德·皮特本片的風格是難以定義的,其沒有很標準的故事結構,針對角色個性也沒有做太多的解釋,而是非常純粹的以暴力的角度說故事。
全片主要聚焦在年輕人身上,而觀者卻也能順勢去分析這個社會以及其中的問題。
從幾個主要角色中,我們可以看見各種年輕人的面貌:
泰良(柳樂優彌 飾演)柳樂優彌 飾演的 泰良 是個街頭隨機打鬥份子,電影一開始觀者會先認定這個角色就是現實生活中常見到的血氣方剛的少年;然而在某次的鬥毆中,他說出了他給自己的 “規則” ,雖然這個規則並沒有很清楚的告訴觀者,但也就是在這一刻起,我認為 泰良 並不只是一個純粹想打架鬧事的少年,而是像《鬥陣俱樂部》中 Tyler 一直秉持的「用“痛”證明活著」。
同時,泰良 看上去雖然只是一個失序的男孩,但他又像是處在持續突破自我的精神狀態中;整部電影 泰良 不斷地在挑戰自己,無論闖關失敗成功,人生都得往前走,你沒有時間停留。
裕也 (菅田將暉 飾演)而 菅田將暉 飾演 的 裕也 是個沈迷於電動的少年,在電動的世界中他是個高高在上的王,他侮辱女性、展現暴力,然而在現實世界中卻是個膽小怕事的人;而當他遇上了泰良則開始到處搗亂、狐假虎威仗勢欺人,可是他的暴力與泰良是截然不同的,裕也 只欺壓女性,他生怕自己被看不起,所以靠打壓比自己弱的人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
酒家女(小松菜奈 飾演)小松菜奈 飾演 的 酒家女 也是非常到位的,長得漂亮的她是店裡的紅牌,想當然也就順勢打壓他人,然而當她遇上 裕也 的強權卻也低下頭按規行事,但是曾經自由的人是不會就這樣悶不吭聲的接受他人的統治,她不斷地暗自找機會反抗。
整理完主要角色帶給我的感覺後,也就可以很容易的開始討論這部片欲探討的社會問題了。
從 泰良 與其 弟弟將太 的結局來看,青少年的「暴力問題」並不是他們的選擇,而是環境及社會的影響讓他們不得不這麼做。
可以從片中看到將太的朋友其實一直嘲笑他有個沒有父母的家庭、有個像 泰良 一樣的哥哥,而 將太 的那群朋友其實也正代表著這個社會大多數的家庭,我們無意識地看低不完整的家庭,這樣的“默認”是世世代代的家庭影響,也正代表著我們每一個人造成了這個社會大多數的問題。
而性別的不平等當然也是這個社會一直以來的問題,而從 裕也 的心理狀態來看,是因為他的不自信而需要靠打壓比自己弱小的女人來假裝自己很厲害,然而到頭來 裕也 仍然是看不起自己的。
裕也 其實充斥於社會各處,他是最常見的類型,他的暴力其實是非常空泛、缺乏訴求的,沒有責任感的他也無法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他的喧囂只能存在於夜晚。
酒家女 的存在其實正代表著社會上的另一種聲音,她像是社會上的變色龍,當社會上的聲音傾向於另一側時,她能靜待機會來臨並反擊。
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角色…泰良 與 裕也 其實是兩種極端的人,而 酒家女 則是介於中間的存在,泰良的弟弟 雖然看似置身事外,但他也在最後找到自己的定位;若將這幾個角色套入現在的社會時事,你一定能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角色。
無論你是領頭羊的激進派 泰良 、隨頗逐流缺乏主見的 裕也 、或是看似對所有時事冷感的 將太 、甚至是站在少數方的 酒家女 ,你都要知道你們之於這個社會其實什麼都不是,社會事件只會變成茶餘飯後的話題,沒有人真正想要檢討事件的原因。
就像片中的新聞媒體,眾人只是想看這個社會失序的模樣,沒有人真正關心因果問題,只要不去檢討問題,就能有更多的娛樂;如此說來,我們既是觀眾也是演員,我們製造自己茶餘飯後的話題,好讓生活不會太無聊。
這個社會造成了這個社會的失序,我們製造失序、也被失序所影響,簡直像是慢性自殺,而我們不僅明白、甚至樂在其中。
至於每齣戲的演員怎麼了,這個社會根本不在意,因為社會不注重因果,社會想要的是更辛辣的下一齣戲。
而別忘了,這個社會的組成是我們。
动作电影,但打戏各种穿帮,不用逐帧也能发现很多槽点。
踢击角度不好,踢到墙穿帮钢板护具穿帮↓
这场戏影帝没穿护具
影帝胸前突出的钢板护具穿帮
钢板滑脱,胸前方块实在显眼(上)
钢板滑脱,胸前方块实在显眼(中)
钢板滑脱,胸前方块实在显眼(下)摄影各种跟不上焦,灯光基本没做,光圈乱开。
上一秒焦点还在
下一秒就完全虚焦
人物入画很久才跟上焦夜外景不做灯光,人脸毫无细节,曝光纯靠光圈,景深乱来。
外景欠曝,光圈开满,景深巨大,后景虚到影响叙事
商店街杂光太多照度太亮,索性开小光圈,基本无景深
夜外景的曝光纯靠开满光圈,巨大的景深跟本就捉急的跟焦雪上加霜。
人脸死黑,看不见细节调色问题最大,全片色彩都不能做到统一,好几场顺延的戏色温也接不上,要么很黄要么很灰。
黄的莫名其妙
同样是夜外景的两场戏,颜色完全接不上。
(上)外景顺序上下场的两场戏,色彩都接不上。
同样是夜外景的两场戏,颜色完全接不上。
(下)
谜一样的绿。
隔着汽车贴膜拍,绿出阿宝色。
汽车绿膜
直接隔着绿膜拍
上下两个镜头色彩又跳了都是日外景,色彩是五花八门,可以说每一场戏的颜色都是这么的与众不同↓
同一场戏色温都对不上(上)
同一场戏色温都对不上(下)卡司很可以,但是影像制作,不应该是中小成本的质量
前半篇差点看睡着,直到车戏那部分才看懂。
个人感觉本片讲的是1.暴力的传染性,男主的暴力影响了混混男和小偷女,让他们也变得暴力。
2.人性的冷漠,混混男在广场打女人时几乎没人出手帮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是在拍视频上传看热闹,网上键盘侠。
3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社会状态,欺压弱小然后受责难时一副受害者的姿态。
4.人都有潜在的暴力欲望,平时只是被法律道德等约束,一旦遇到完全超脱于体制之外的事物(男主),就会一触既燃
快要过去的2016年,随着限韩令的颁布与逐渐实施,一个显而易见的影响就是日本电影的引进数量呈井喷式增长,无论是《垫底辣妹》、《寄生兽》等真人电影,还是《火影忍者:博人传》、《龙珠Z:复活的弗利萨》等大热动漫作品的剧场版,更别说最近引爆市场的新海诚新作《你的名字。
》,都让日本文化慢慢的占据中国年轻一代的主流话语权,也证明了日本作为数一数二的文化输出强国的地位。
然而在这些影片主题均正能量满满的日本电影虽主流,也无法代表日本电影的全部创作方向,也更难完整的去反映真实的日本社会现状。
在繁纷复杂,支线庞多的日本电影史中,青春,更具体点,“残酷青春”一直以来都是不可忽视的一类电影主题。
引领日本电影新浪潮的著名导演大岛褚的早期作品例如《爱与希望之街》、还有更副盛名的《青春残酷物语》都是通过年轻一代人的故事,对二战之后日本进行一个全景的扫描与映射。
由真利子哲也执导,柳乐优弥、菅田将晖、小松菜奈主演的电影《错乱的一代》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这一类型。
正如片名所指,影片所讲述的就是日本现今错乱的一代青少年。
但相比起直接点出影片主题的大陆译名,台译《失序男孩》似乎要更胜一筹。
柳乐优弥扮演的芦原泰良离家出走,少言寡语的他走在街上,对路人寻衅闹事,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
“失序”是一个绝妙的翻译,不仅仅代表了主角泰良的状态,更代表了社会的状态。
在打斗中不断变强的泰良遇上了欺软怕硬的不良少年北原裕也,至此,寻衅滋事变成了对路人实行无差别袭击,两人一发不可收拾的走向了犯罪道路。
14岁出道便凭借《无人知晓》拿下当年戛纳电影节影帝一举成名,但他随后的演艺生涯似乎就不那么一帆风顺了。
人们提起他第一个想到的还是《无人知晓》就能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这个问题。
但柳乐优弥在《错乱的一代》中的精彩表演,完全可以称得上他成年之后的代表作。
他在片中的角色芦原泰良整部电影下来的台词数不超过10句,身着破烂的藏蓝色夹克,脸上一直挂着意思邪魅微笑的他犹如一个鬼混飘荡在日本街头。
这样的形象必会遭受到一些指指点点,而泰良面对这些闲言碎语与嘲笑的解决方法就是他的拳头。
就像一头脱缰的野马,身材不算的高大的泰良打起架来只有一个形容词可以定义,那就是“不要命”。
即使被群殴到遍体鳞伤、头破血流,他也会一次次站起身继续应战,直到一脸血腥狰狞的魔鬼模样把对方吓得落荒而逃。
柳乐优弥完全凭借肢体动作,将一个内心苦闷,只能通过暴力宣泄的少年形象刻画的十分完整。
影片的另一主要人物北原裕也(菅田将晖饰)和泰良比就是截然不同两种人格,如果说奈良是纯粹的暴力的浓缩,那么裕也便是纯粹的恶的浓缩。
裕也的初次登场是在一次奈良的街头斗殴,扎着冲天辫,身材瘦弱形似少女的裕也在同伴被奈良暴打的时候只敢躲在一边用手机录影,是一个懦弱的娘炮形象。
而在两人再次相遇,裕也决定和奈良一起行动之后,裕也内心的恶便被完全释放出来。
他走上商业繁华的步行街,无差别的对路人实行暴力,而他选择的对象竟然是手无寸铁的女性:将迎面走过来的少女一个侧踢踹翻在地,回头嘴里大喊着“丑女去死吧”又一个巴掌扇飞了另一个无辜的路人。
终于有人看不下去冲上来打他的时候他又迅速的落荒而逃,嘴里喊着奈良来帮他。
欺软怕硬、狐假虎威,相比起泰良,裕也的形象才更让人厌恶。
而当两人抢劫了一辆豪华轿车,发现轿车中花枝招展的奈奈(小松菜奈饰)之后,事情就逐渐走向了失控。
奈奈的第一次出场是在超市,打扮入时的她却趁人不备的将超市里的物品偷偷塞入自己价值不菲的提包中。
这样的行为并不是因为缺钱,而只是一种恶习。
后来我们知道,明显未成年的奈奈的工作是在夜总会中做陪酒小姐,是否出台抑或援交,电影中名没有点名,但工作性质也大抵相同。
在她所乘坐的轿车被抢劫,自己被绑架之后,奈奈变成了一个受害者。
而之后由于一次意外,奈奈从受害者的形象转变为犯罪同伙,甚至是最终的施害者。
这其中的转变可以说是巧合,但在影片前段已经做了很多的性格铺垫。
在最后的警察训话中,奈奈通过谎言将罪名全部甩给了下落不明的奈良,精致的外表下的蛇蝎心肠昭然若揭。
这就是影片中最主要的三个人物,暴力的化身奈良、邪恶的化身裕也,以及谎言的化身奈奈。
浓缩的三人组是错乱的日本年青一代的缩影。
虽然影片的背景介绍只有寥寥几笔,我们也能从一些微小的细节中得知这三人的性格成因。
奈良因为性格内向遭受校园凌辱,无处宣泄的他只能通过拳头说话;裕也从小失去父母,在孤儿院长大的他身材瘦弱却内心潜藏了阴暗的种子;奈奈则贪图虚荣,习惯利用美貌和谎言获取人们的信任以得到利益。
三个典型的人格聚集在一起,进行了一出《法外之徒》(1964,戈达尔执导)一般的逃亡故事。
影片中所描绘的无差别实行暴力的桥段让人很容易想到大热的游戏[Grand Thief Auto],中文译名《侠盗猎车》。
玩家扮演一名黑帮成员,在自由度极高的城市中穿梭,看不顺眼就可挥舞拳头、拿起手枪,机关枪,甚至火箭筒朝着路人打去。
在影视作品中也不乏这样的描写。
如库布里克的《发条橙》的前40分钟:主角亚力克斯(马尔康姆·麦克道威尔饰)一行人身着奇装异服进入作家家中强奸其妻子,潜入女富豪家中用硕大的假阳具雕塑将其头部砸的稀巴烂;又如迈克尔·哈内克的《趣味游戏》:前往乡下度假的一家三口迎来了两个不速之客,随之而来的是无尽的折磨与死亡的终结,这都是无目的、无序的暴力描写。
但与《发条橙》和《趣味游戏》所探讨的主题不同,《错乱的一代》相比起来更加现实,其对日本社会的映射也更加真实。
相比起来,在主题性上会更接近哈内克早期的另一部作品《机遇编年史的七十一个碎片》。
除了戛纳影帝柳乐优弥的精彩表演,导演真利子哲也的工作完成得相当惊艳。
导演充分的将镜头时间拉长,事无巨细的将每一个暴力的细节都血淋淋的展现在观众眼前,拳拳到肉,血肉模糊。
更难能可贵的是,毫无技术可言斗殴场景虽然观看起来狼狈不堪、毫无美感,但在真实性上却做到了另一个极致。
影片的后半段,奈良与裕也的暴力视频在日本互联网上迅速传播,之后一段对于行人的随机采访蒙太奇虽略显刻意,但在一个描写这个时代的社会性极强的影片当中,穿插进众生相的元素也合情合理。
《错乱的一代》的高度社会性即使放在中国也合情合理,就拿最近炒得火热的中关村二小的凌辱事件来说。
不管事实的真相如何,当事人被合伙欺负已是既定事实,这样的事情可大可小,外向的小孩会选择用暴力还击,而内向的小孩可能只会默默吞下苦果,在心中埋下抑郁、甚至仇恨的种子,片中的奈良便是这类人群的一个更加艺术化夸张化表达的缩影。
在艺术作品中,青少年的暴力行径往往是无目的的,如上文提到的《发条橙》与《趣味游戏》,又如今年的波兰新片《游乐场》。
但在这些无目的无缘由的暴力行为背后,成年人、乃至整个社会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错乱的一代》对原因不做阐释与描写,却得到了更好的成效。
当暴力的宣泄变得毫无目的,那一定是这个社会的某一个个角落,开始慢慢地腐烂。
--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迷影至下
开场的摄影视角便是从私人出发,躁动不安的配乐发出像是切割金属的声音。
然后便是弟弟隔岸看见自己哥哥被一群人追赶,随着他坐上机械船,视角往空中上升,一片满是机械、工厂的码头,密集不透风,远处海洋都看不到天空。
开场与结尾形成了循环,开场的空中看到的码头全景到后面用监控录像、即时通讯软件、社交软件上面的评论的画面代替,而且仅仅只占一小部分,就在暴力传染到广阔的商业街,并实实在在的被捕捉之后。
摄影画面始终凝聚在故事人物所看到的和故事人物本身上。
开场被追逐的哥哥泰良,也只在弟弟将太过河之后才继续描述被追逐的情况。
泰良在消失后开始被摄影机捕捉,故事不成故事,在影片长度到达一半之前,泰良这个角色除了与人斗殴,便再也没有任何台词,打斗在一定距离的情况下显得十分业余,根本不像武打电影里面漂亮的招式,有来有回的进攻;也不像武打电影一样有着明确的目的,为了某种事情而发生打斗。
只有纯粹的打斗,拳头打在肉上的声音也因为距离而变得并不响,但是却格外地具有一种真实感,这不像武打电影里面受伤但不会痛的主角与坏人,打斗只像是一场游戏。
这里通过粗暴简单的动作与碰撞,还有伤痕与血迹,把打斗的血腥与真实透过屏幕传递到眼里。
故事的递进随着泰良所袭击的人而不断发生变化。
苏打扮演的裕也和他黄头发同学是被袭击的第二批人,泰良是无差别进行袭击,但是他只会挑选男性进行袭击。
而裕也在同学被袭击之后,按照道理来讲他应当也属于被袭击的范围,但是在虚张声势的吼叫与弱下去的气势之后,泰良却没有对他发起攻击。
然后便是他跟同学找泰良复仇,而他在同学被袭击后依旧躲在一旁,但是却在最后观察时刻仿佛得到怜悯感或者是崇拜感,把被铁棒围殴的泰良给救了下来。
之后电玩店里通过手机游戏暴露得欲望,观察到泰良一打四黑社会全胜后的激动与兴奋,崇拜感的爆表,挥拳向女人的暴力,手机竖屏摄影记录的炫耀。
被强行夺走的衣服,跟之后换上泰罗穿的灰色工服,暴力与破坏传染到了他身上。
第三批便是黑社会两人组,而泰良对其的袭击直接导致第四次黑社会老大对其袭击行为的干预。
其中黑老大摆出的拳击架势与踢腿攻击,专业而有效,但是下一秒被泰良那种简单而直接的攻击所瓦解。
在这时无差别的暴力已经通过这次攻击膨大到无视其他理性科学的攻击,而变成一种难以被阻挡的暴力力量。
而被牵扯进来的菜奈扮演的那娜,除去偷窃癖与习惯性的甩锅行为,连接到弟弟将太与朋友那条线以及之后故事走向撞车结尾的作用,存在感却并不强。
是不是人物角色作为一个风俗女与苏打扮演的学生相比,涉及的面要窄些或者描叙的幅度要小些。
裕也引起无差别攻击事件前,电影给了三个场景的描述,但是那娜只有超市偷窃,商品街偷窃然后被将太同学抓包后,优惠价招待他们一行人,而那一段核心是将太与朋友的决裂,也不是主要描述她,所以在最后三人相遇前,整个角色显得单薄无力。
无差别攻击发生后,新闻采访画面与之前发生事件时的画面有着对比。
采访画面显得整齐,即使里面人物描述着恐怖的事情,但是也显得有个保护有个圈,但是电影里事情发生时,画面则像是一个剧场,所有人都随着暴行而自动散开自动形成另一个圈,而这个圈则像是围观与冷漠。
印象最深的便是裕也抓住一个女学生的书包,往天空中一甩,里面的物品往空中撒开,人群也随着物品坠落而后退。
被恐吓的风俗女,发生的碾压事件,而又在伤者复苏时用双手掐死了他。
这让我想到之前国内媒体报道的一个新闻,肇事司机发现人没死,开车回头把人碾死。
联系到这,这究竟是害怕伤者从当前处境中脱险,联系到社会后,把她罪行暴露,用公认的法律与规则惩罚她。
还是在被暴力对待后,暴力因子也在她身体里发芽结果。
暴力带来的毁灭结果没有发生在泰良身上,反而作用在裕也身上。
撞车,前来询问情况的司机被无差别暴力击倒,无法电话联系救护车,没有系安全带的裕也被重伤,随后再被那娜暴力攻击。
后半部分,泰良像是变成了不可触碰的理,把暴力传递给裕也,把裕也欲望放大最后反噬掉自己本身。
另一个则借助一如既往地逃脱责任的办法避免了制裁,但是被动的暴力也依旧是不可消除的暴力。
外在的与自身的,似乎永远隔离不开。
该把力量使往何处
无尽的暴力,被放大的阴暗,体现了日本所谓工匠精神,这也是种反噬。
影片暗示着暴力宣泄的逃脱制裁,愈演愈烈,这是对犯罪的纵容。
少年时也曾经历过暴力的威胁,那时才知道原来无所不能的妈妈是如此的脆弱,我天天锻炼身体,终于有机会干了两仗,然后上大学离开了那个是非之地……暴力是绝望者的反咬,智力才是上位者的从容。
孩子们都疯了
我想看从头打到尾,别的都不像看!电影演了别的也啥都没交代出来,最后五分之一点题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怎么组织了
难看 除了向井秀德的歌不错
充满暴力的一部电影 可能不太了解当时的日本年代和文化?也并没有看出其中的深意。
柳乐优弥完全靠眼神和肢体塑造了角色本身,电影很有寓意,只是这样从头打到尾看的太心酸!三星半
用这个片名表达,真是胆战心惊。
不喜欢!
和热血高校一样,不是很懂他们的信条,随便他们怎么作吧。。影帝为何这么禁打。影帝您开心就好。好像第一次在电影里听到没加夸张音效的拳头声,原来是这么单薄,啪啪啪而已。
其实说得故事和天生杀人狂和发条橙,邦尼和克莱德差不多,但摒弃了一切浪漫化奇观化戏剧化的元素,带来得结果是把粗粝的冷感现实度提纯到最高,牛逼牛逼,三个角色是三种不同层次的作恶。结局一边弟弟在观看十八岁即可加入的抬神轿仪式,仪式其实代表着社会的接纳或规训,另一边正十八岁的哥哥在河边毫无感情和戏剧冲突的枪杀相识的警察,冷冷的登上他一路上反社会行为的高潮。少年的闲谈曾经提到抬神轿发生的死亡事件可以被容忍,似乎在说躲在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遮羞布下的人类争斗没有问题,比如小松菜奈的杀人行为,而影帝本质上与其无甚区别的杀人则是十恶不赦的。
看到评价里说平时老实的人看完这片想干架还被赞了几十次 这些人都是主角的跟班一样可怜自卑的人渣
影帝再露峥嵘。暴力就是暴力,单纯的暴力,可怕。
虽然没有理由的暴力更阴森,但还是有理由的暴力看起来更卑鄙啊
出一拳,吃一拳,一样疼。
这个控制节奏真牛叉,年度日本电影,充满精气神、不一样的电影,对日本新一代影人刮目相看了,80后导演、90后主演的“无因的暴力”,电影感极好,不敢再说影帝柳乐优弥长残了;极端狂暴错乱却克制冷静,公牛式击打,拳拳到肉,像听一张死金又听一盘硬核说唱,再听一盘极端朋克。未成年慎看,小心学坏。
挺干脆挺狠. 格外喜欢声音设计和音乐. 几处黑屏处理得也很有意思. 暴行的发泄与传染,感觉没有尽头. 场外信息: 影院里, 陆陆续续走了5位观众, 受不了暴力场面.
毫无目的的暴力宣泄
暴力无需理由的世界不仅暗示了日本社会的不安定甚至全世界的恐怖活动,更是对年轻一代“狂躁思想”的完美诠释。真利子哲也不愧是万众期待的新锐,各种映像的穿插,“不经意”间把柳乐优弥塑造出了“暴力之神”。影帝只有几句台词,但足以称帝;苏打们虽是人渣属性,但依然看得到彷徨的背影,年度推荐!
苏打小松cp粉真别看这个..脚趾头都掰翻了都不晓得为什么会接下这部剧 略cult 无差别伤害代表了这一代的错乱 体现了日本社会隐藏的麻木不仁问题
无数个长镜头,没有一个演员给这个片子拖后腿,soda演技真棒,村上虹郎真有影帝当年的样子。
没想到是这种题材。影帝又演这种可以自由掌控力度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