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战日

9. April,四月九日,April 9th

主演:皮鲁·埃斯贝克,拉斯·米克尔森,埃利奥特·克罗赛特·霍夫,西蒙·西尔斯,阿里·亚历山大,卢卡斯·施瓦兹·索斯坦松

类型:电影地区:丹麦语言:丹麦语,德语年份:2015

《开战日》剧照

开战日 剧照 NO.1开战日 剧照 NO.2开战日 剧照 NO.3开战日 剧照 NO.4开战日 剧照 NO.5开战日 剧照 NO.6开战日 剧照 NO.13开战日 剧照 NO.14开战日 剧照 NO.15开战日 剧照 NO.16开战日 剧照 NO.17开战日 剧照 NO.18开战日 剧照 NO.19开战日 剧照 NO.20

《开战日》长篇影评

 1 ) 哪个愿臣虏自认,因为畏缩与忍让人家骄气日盛

男主角的国家被大魔王入侵,男主角就提前带人埋伏。

但是打了一会儿发现没法打敌人装备领先太多了。

于是就撤退到下一站继续埋伏打了一会儿发现还是没法打继续撤退。

就这样一直撤退到城市里。

现在就没有地方再撤了,男主角就和大魔王他们打起来了。

很快问题就来了,有人受伤了并且大家已经弹尽粮绝了。

男主角就问手下的翻译,投降这句话用大魔王他们的语言该怎么说。

大家就这么投降了,随后他们会被送到某地看管起来。

上车前大魔王和男主角聊了几句。

大魔王手下要没收男主角的手枪,大魔王说不必了。

大魔王很好奇为何男主角要坚持战斗4个小时,有什么意义。

男主角说我接到的命令是在此地坚守4个小时。

大魔王说你们不知道吗,一个小时前你们的带头大哥已经宣布投降了。

男主角说我真的不知道,忘记看朋友圈了。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明白身为大国只能血战到底,而对于一些弱小的国家早点投降才是明智的。

毕竟零星的抵抗只会造成更多的无谓伤亡。

也根本改变不了战局!

 2 ) 二战电影 极真实 教科书般的溃败和投降-《开战日.9》

二战电影 极真实 教科书般的溃败和投降-《开战日.9》 电影拍的极真实,服装、道具、场景高度还原,完美展现了教科书一般的战争溃败和就地躺平任捶,就事论事影片中展示的当时丹麦军队的装备并不是十分差劲,当战争来临时挣扎一下的机会还是有的,最起码我没有看见纯粹用两条腿行军的步兵,基本也配备了摩托车机动队,最差也有自行车排,就算入侵的德军先头部队有轻型坦克和武装侦察车,你配置的机枪和步枪打不动,那也可以弄点集束手榴弹扔过去炸它啊,再不济提前在德军必经之路上埋点地雷,地雷就算没有的话,埋点炸药也行啊,只要想办法能让德军轻型坦克和武装侦察车不能机动突击,那不就结了吗,那样的话怎么也能用机枪和步枪消灭一部分德军有生力量,迟滞德军进攻速度吧,也能给后方本国军队留点反应时间。

但不可思议的是,丹麦的表现简直了,让人瞠目结舌、无话可说,这它M军队打的那是什么仗啊,影片中表现得仅仅和德军小股部队短兵相接就一触即溃,然后剩下的就是逃跑。

刚死两个士兵军官立刻就情绪崩溃,战争哪有不流血死人的,就这种战斗表现竟然还拍成电影,丢先人的脸啊,丹麦怎么说祖上也曾阔过,曾经也是海盗出身,哪怕灵魂中的彪悍基因万中有个一也不止弄成这样,就算什么都没有准备好,哪怕双方力量对比再悬殊,哪怕物资再缺乏,总不能一见面就躺平,然后任捶,哪怕挣扎一下也行啊,但每个士兵的眼中都充满着惊慌、忐忑不安和极度恐惧,最后投降就投降吧,还表现的义正辞严、冠冕堂皇,给谁看。

如果影片中丹麦军队头上带着的那顶钢盔真就是当时部队的配置,那真是亮瞎眼,怎么就那么别扭,大鹏展翅吗,那造型也太奇葩了,尿罐子也比那好看,当然我不是说真弄个尿罐子扣头上,我一直认为二战中英国和澳大利亚军队的钢盔是最难看的,没想到没有最难看,只有更难看,钢盔的沿也外飘得太狠了,戴在头上都快飘到肩膀外面去了,明显可以看到士兵运动的时候,那玩意在头上嘁哩咣当乱晃,哪有什么舒适性和有效性,而且我深深怀疑这个钢盔在战斗中可以起到作用,可能会比草帽强点有限。

反观影片中当地交战区老百姓的表现让人有点费解,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毫不在意谁侵略谁,管它是谁打谁,只要不影响我过日子就行,谁胜利了听谁的就行了,至于谁是国王管他哪,虽然影片中没有明说,但好像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也不知道是不是我理解有误。

但是有一点还是值得赞赏的,丹麦军队的军服看着很精神,无论是军官的还是士兵的看着都可以,造型和舒适性都不错,看样子战斗力还真不能用军服来体现。

还有北欧四国的人好像都有一点端着的那股劲,用来表现自己的基本人格尊严。

仅就影片中的战斗表现来说,基本班排的战斗素养还是有的,撤退也知道互相交替掩护,有序撤离交战区,没有像刚放出笼的兔子一样四处乱窜,逃跑就逃跑,无路可跑时就立刻投降,一声令下就立刻全体举手,纪律性还真不是盖的,可以看出当时得丹麦军队中士兵的基本训练还是可以的。

影片最后德国军官用戏虐的态度询问少尉为什么你们的政府都已经宣布投降了,你还坚持战斗了几个小时,少尉此时才真正的信仰崩溃,原来自己的抵抗从始至终就与国家意志是相悖的,这还打个什么仗,还死了两个人,想必此时少尉的心情一定会极端复杂吧。

电影可能是想告诉世界,丹麦政府的迅速投降不能代表丹麦人民没有抵抗,事实上,他们也被践踏,一样有亡国的伤痛,时至今日人民内心一样有伤痕,国家的投降和人民的意愿是分裂的,但现在又不能明说,只能隐晦的通过电影来表达,这才是最难受的。

 3 ) 政府投降 不等于战士缴枪

1940年4月9日纳粹德国入侵丹麦,几个小时,这个北欧小国就沦陷了。

德军拥有坦克飞机装甲车,丹麦人只有自行车和打一枪撸一下的“三八大盖”,即使这样,丹麦边防部队还是拼死抵抗到最后一刻。

昏庸的政府、无知的百姓、低级的军备构成了一个一天就被打穿的国家。

然而,这里还是有一帮不怕死的爱国者,是悲?

是喜?

想想1931年日军侵占我大东北,唉……

 4 ) 至少,我们抗争过!

小国与大国之前的战争,还没开始,其实已注定是败局。

你还在骑自行车夜行,练习换轮胎的速度,而人家德国的坦克已经开进了你的国门;你还在一颗一颗装子弹到弹夹里时,坦克已经开到你的面前。

但是,至少,丹麦也有抗争过!

小国也有小国的尊严,不管大国小国,都有军人,军人与普通平民的看法就有天壤之别。

平民说,20年前这里是德国,现在是丹麦的,不管是属于哪个国家,我都不在乎。

军人说,但是我在乎。

 5 ) 无奈,心酸

整部影片没有给我很大的震撼,主体也记了个大概,唯一深刻记得的就一段画面和两个个背景。

一个是老妇人的询问,应该保护年轻的生命,德国或丹麦无所谓,一个是城市里一个窗户里落下纳粹旗,但却是笑着的母子,以及最后少尉和他的士兵被带走时几个丹麦男孩在德军装甲车上欢快地玩耍。

一个国家,当人民失去信仰,失去归属感,不论是大是小,终究不胜。

 6 ) 一出滑稽而悲凉的闹剧

看到简介时就觉得这是一场滑稽的闹剧,看完电影后发现滑稽的背后是沉重和悲凉。

和德军精良的装备相比,丹麦人的装备实在是过于简陋了,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结局已定的战争。

战争趋近,丹麦人进行军事演练,一遍遍提高换自行车轮胎的速度,守军每人获得40枚子弹的“巨额”储备,德军入境,他们骑着自行车吭哧吭哧赶往前线,在平坦的草坡上设下埋伏(只有一挺机枪和几把步枪)。

这一幕幕真的是太心酸了。

我之前从没想过二战中竟然还有自行车战队,这稀稀拉拉的几个人对抗的是德军的装甲车和坦克啊。

打不过是必然,然后他们狼狈地骑着自行车跑路也是挺滑稽的。

虽然且站且退,被德军强力压制,但他们还是没有放弃,一直往北寻找下一个守卫点,直到最后弹药打光才不得不投降。

但是最心酸的莫过于,这时候才尴尬地发现国家早已在几个小时前就已经投降了,只是电话线被切断了所以他们未曾得知。

这一整天的死战苦撑、流血牺牲、狼狈转移都没有了任何意义,国家忘记了你,人民也只会好奇地站在街边看热闹,哄抢侵略者给的面包,所以举枪顽抗到底是为了什么?

虽然丹麦没抵抗几个小时就投降了,但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丹麦在战争铁蹄下也曾作出过很大程度的努力。

只是实力过于悬殊了,放弃抵抗虽然有些羞耻,但却是减少流血、保住生命的理智做法。

士兵们虽然一直在坚持着他们得到的抵抗命令,内心却也是茫然无助的,因为现实就摆在面前,就连军官的内心也是动摇的。

小国在强大的侵略者面前,通讯都被切断,国家军队也失去了有序的、统一的指挥,所有人都不知道该干嘛,只剩下一群装备简陋寒酸的散兵游勇试图做着无谓的抵抗,他们越是努力就越是滑稽,越是悲凉。

 7 ) 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看《开战日》

《开战日》的确应该将视线从好莱坞、英剧、韩剧等上面移开一会儿。

欧洲还是有很多好影片的,比如很多法国片,以及这部。

整部影片的画面风格,很像《拯救大兵瑞恩》。

但是没有那么惨,当然可能正是因为主角最后投降了。

几个细节,最能表现影片的主题:一,自行车排因为敌人的追击无处躲藏而躲在农妇家里,农妇提出可以将士兵们藏起来以保全生命,少尉却说随着战争的延续,需要这些孩子们站出来保家卫国。

人性角度和国家、民族角度的矛盾,在这个瞬间定格。

二,在牺牲了几名士兵之后,自行车排的少尉终于带领士兵宣布投降了。

德国军官很诧异地问少尉:你们为什么抵抗这么长时间,你们的政府早就投降了。

少尉回答:我不知道政府投降了。

德国军官给敌人认真地敬了一个军礼。

三,最后,采访二战的丹麦老兵。

一个老兵讲:父亲说,我愿意听到我的儿子投降了,但是不愿听说他没有战斗过。

士兵给轮胎补胎的镜头,让我想起了街口的老大爷。

 8 ) 开战日

开战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丹麦没有卷入欧洲大陆的纷争,并于1939年接受德国提出的互不侵犯条约。

但是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于1940年4月9日大举进攻,丹麦政府当天宣布投降。

1941年格陵兰、冰岛和法罗群岛由美军占领,与丹麦失去联系。

1944年冰岛独立,格陵兰、法罗群岛归还丹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丹麦人民在“自由委员会”、“国土与人民”等组织领导下,以各种方式展开了反法西斯德国和本国纳粹分子的斗争。

随着德国统治和搜刮的变本加厉,斗争规模越来越大,由小型的破坏活动发展到大规模怠工和总罢工。

地下抵抗组织不仅在丹麦本土活动,还在瑞典成立了一支由5000人组成的武装力量“丹麦营”。

1945年5月4日德国占领军投降。

一九四○年四月九日破晓时刻,丹麦人已不再拥有自己国家的主权。

德国军队于前一天晚上侵入丹麦,迅即横扫西兰岛(原文是哥本哈根岛感谢鸥兄指正)、日德兰半岛,以及菲英岛等地的丹麦守军。

首都也在转瞬之间陷落。

运兵船「汉撒丹泽号」长驱直入市中心,德国部队也在五点前攻占俯瞰港口的古老要塞「堡垒」,不费一枪一弹即捉拿了七十名丹麦士兵。

就在地面部队入侵之际,德国轰炸机也低空飞越丹麦首都,连居民都可看得到机身上的纳粹空军标志。

从轰炸机上投下的传单声称德军前来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英军入侵」,不过这个举动主要是要吓唬当地居民,使其臣服于德军的占领。

丹麦军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大战爆发之后,丹麦是全欧州唯一裁减军力的国家。

在德军入侵的那一天,丹麦军队人数总计不到一万五千人,仅为原本数量的一半稍多而已。

因此,小小的“接触”中,仅16个丹麦士兵死亡。

两小时后,丹麦政府投降。

根据德国人的统计数字,在入侵波兰过程中,伤亡人数不超过50人,多为事故造成1940年4月9日凌晨,德国以防止英法入侵,保卫丹麦、挪威的中立为名,发动了侵略战争。

德军的装甲兵越过了丹麦和日德兰半岛的防线,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和各战略要地投下了伞兵,登陆兵也在各主要港口登陆。

同时向丹麦发出了最后通牒。

70岁的丹麦国王克利西尔,急忙召开内阁会议,宣布接受德国的最后通牒,并命令只打了几枪的卫队放下武器。

到上午8时,刚刚从睡梦中醒来的丹麦人从无线电广播中听到“丹麦已接受德国保护”的惊人消息时,都感到莫名其妙。

就这样,德军花了不到一天时间便占领了丹麦全境。

---因此,结论是,本片为“纯励志”而已!

我在演习般的战斗场景描绘中,睡着了!

 9 ) 他们骑着自行车,要去和德军装甲部队对干

二战期间,丹麦宣布保持中立。

但是,德国背信弃义,于1940年4月9日大举进攻丹麦。

当天破晓时分,许多丹麦人民醒来的时候,看到的是家园已经在几个小时前被纳粹德国占领。

面对法西斯德国,捷克人不战而降,波兰人惨烈抵抗,而丹麦这个童话之国抵抗了一天,或者更确切地说,抵抗了4个小时。

4月9日,丹麦的开战日,即是投降日。

这片子的英文片名是:《 9. April 》,除了《开战日》这个译名外,它还有另一个译名为《四月九日》。

不管哪个译名,指的就是丹麦历史上的那一天。

所以,这部电影的结局是既定的,即:从“领导,要怎么做?

”—“出发”一直到“领导,要怎么做?

”—“跟着我投降!

”的过程。

这片子并不是喜剧,反而观众在知道历史结局的情况下,我觉得看着这电影会有一种悲壮的感觉。

片中的这些士兵真的就是骑着自行车,加上一些步枪要去和德国装甲车对干了。

因为,彼时的丹麦军别说重型武器了,连常规军都很少。

所以这部电影中,您看不到什么以少胜多的奇兵妙招,只会看到武力弱的可怜的丹麦军不断地节节败退。

因为从客观角度来讲,对于丹麦来说,这是场很有把握的仗,因为丹麦必输。

电影中,两军交战,连手榴弹也没有扔,因为德军根本用不到这样的武器就能灭了丹麦。

但是,片中丹麦军与德军的三场对抗战,镜头快速剪辑及交火的过程,我个人还是蛮喜欢的,拍得很有质感。

还有一点我觉得这片子比那部我没看过的《百团大战》好的原因是:它并不并不做作地去鼓吹什么爱国情怀,为了祖国牺牲自我这种高大上的调调,而是:在战场上,做为军人,该服从命令就该服从;但是做为人,该投降时就投降。

其实,换个角度来看,当时那么弱小的丹麦,只有投降,损失才能降低到最小。

因为,纳粹当时已向丹麦下了限时最后通牒:如果不立即投降,就会轰炸包括哥本哈根内的区域。

所以,在片子的最后,那些丹麦老兵出现在荧幕上,谈到他们对那场战争的感受时,我觉得远比某类红色电影的最后,一定要盖上国旗,然后在坟墓上献花的场景来的真实且值得尊重。

事实上,历史的结局虽然已知,但是看到电影的结局,我个人还是多少有种倒吸一口凉气的感觉。

在此,就不透露了。

——————————————————————————————欢迎关注我的个人电影微信公众号:库布里克的小丑。

搜索公众号:库布里克的小丑,或微信ID:joker-movie即可。

 10 ) 《开战日》新的战争片

少尉赶路不会不顾人情急行军,反而会等士兵修自行车链条;到了战前又会催促士兵喝完蹭来的咖啡。

From the top,they said:it was not in vain.But the price,it was high,for some.没有拍成将阵亡16人的战争拍成誓死抵抗说教片,只有珍惜战友生命的节节败退最后投降的剧情:你们为什么要抵抗这么长时间?

你们的政府已经投降,就在几小时前。

这是没有必要的。

我们不得不付出如此多的生命。

“假设每个士兵都迟到,战争不会发生”的说法是可行的。

只是如此一来,各个领域为自己谋私的“士兵”会无规则可循。

但是,这是规则与制度的问题,并不是战争的问题。

和平之后的问题是会很多,但这并非是“鼓吹武斗能解决问题”的合理理由。

时隔两年,总算明白哪儿不对了。

所以知乎上那个高赞回答不是严谨的。

《开战日》短评

从《地雷区》那边摸过来的,在开战日当天结束的战争,这个小队凭着一支几乎无法执行的指令走到最后,得到的只有挥之不去的满目苍凉、落寞与悲哀。本片几乎没有太过激烈的战事,但战争的可悲无处不在。顺带发现战争片的一个规律:如果一个人在讨论理想和未来,那么他一定离领盒饭不远了。

4分钟前
  • 陶可宸
  • 还行

果然是丹麦自己拍的。德国人对同血统的人果然是高看一眼,最后那个德国军官对着降兵不但好声好气,还行了一个军礼。

8分钟前
  • 猫龟🐌
  • 还行

"别开枪,我们投降"太让人无奈了,缺战备缺物资缺人民群众支持反抗的丹麦,甚至政府投降却不告知士兵,无力没有必要的抵抗

11分钟前
  • sarah
  • 还行

噢,丹麦。

12分钟前
  • 泥巴
  • 推荐

可悲啊!看弹幕有向往丹麦的!二战的丹麦没有意义这部电影也一样

17分钟前
  • 南波万
  • 很差

丹麦2015“冷门”战争片。是的,除了丹麦人估计没有谁会拍这段历史了,因为它太微不足道了,开战几个小时一个国家就投降了,哪有什么”可歌可泣“的?然而小人物在大时代背景下无奈的命运这种题材还是深得我心。喜欢最后国防军中尉不收丹麦少尉的枪这个梗,不得不承认骑士精神在西线还是存在的。

22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我们做对不会有人记得,我们做错不会有人忘记!

26分钟前
  • aiwoshuoai33
  • 推荐

download | 三星半 | 很好很北欧

29分钟前
  • Hez
  • 还行

平叙了所谓“开战日”那天,丹麦没放几枪就投降的事情。这一段并不光彩的片段被提取出来,而且几个热血大兵还在为国王卖命时却已经稀里糊涂被国王出卖了。看不出影片的观点,也无法让人为之总结……

32分钟前
  • 半逗
  • 还行

头一次看见把投降捧起来的电影,不仅仅是弱国无外交,弱国连抵抗的资本都没有。要么拼死抵抗,要么一开始就投还更干脆。如果放几枪就撤退,最后还是投降。不如一开始就放弃抵抗,还能避免无辜的人牺牲。

33分钟前
  • 憨憨
  • 较差

作为一个伪纪录片,详略处理的很不得当。这部影片其实想说的,最后两三分钟说完了,使影片前期意义变得不大了。

37分钟前
  • 雷瀚博
  • 较差

很新鲜。没见过的自行车,头盔跟咖啡壶。视角也比较有意思,不同于我们的死很多人,在没怎么伤亡的丹麦,二个人就已经很多了。

41分钟前
  • 厦门雷少
  • 推荐

北欧,连战争都是清冷的

43分钟前
  • 回望长安已苍老
  • 推荐

全体紧急自行车维修

46分钟前
  • santawhale
  • 推荐

聚焦一个小队的决策,行动,反应,非常细致。大战来临伊始,想必所有人都是懵的。

48分钟前
  • 贴面无须华丽
  • 推荐

说起丹麦投降经常会招致一片嘲笑,但我一直认为需要理解小国在战争中的无力感。当败局已经注定,避免以卵击石、最大程度减少牺牲已经是他们对这个国家的保护了。

53分钟前
  • 艾娅
  • 推荐

小国寡民,四小时就投降了,拍了一部两小时的抵抗电影。

54分钟前
  • 芥子小世界
  • 还行

再也不是维京人了

57分钟前
  • ( ̄o ̄) . z Z
  • 较差

一个弱小国家面对战争时的脆弱与彷徨。

60分钟前
  • 孤独的夜行侠
  • 还行

我怎么觉得这片儿没啥意思

1小时前
  • 且行且歌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