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如果你是一个很喜欢《忠犬八公物语》或者《忠犬八公的故事》的人,这部国产的翻拍还是值得一看的。
一般翻拍外国作品有一些忌讳,比如剧情完全照搬,没有新内容,例如《阳光姐妹淘》;没有做好本土化改编,例如《深夜食堂》,或是随意篡改原作内容,偏离主旨。
但是忠犬八公在这些方面倒令人惊喜,没有看到刻意模仿的痕迹。
和原版相同的地方基本只有主要的故事脉络,教授捡到八筒-收养八筒-八筒每日等候教授-教授发病去世-八筒去教授女儿家-依然每日等候。
除此之外,电影添加了很多新内容,进行本土化的改编,结合了时代背景和重庆风土人情。
分析这部国产翻拍和美日两版有所不同的地方:1.事物的本土化:例如将秋田犬改为中华田园犬,八公改为八筒,火车站改为索道站,车站旁的小摊改为报刊亭等2.加入当地风俗人情,结合时代:例如方言、麻将、房屋拆迁,都是很好的融合。
3.加入喜剧元素,不是纯粹的温情片,观影的时候一些情节的确爆发出了笑声。
4.制造矛盾冲突,例如狗被狗肉店领走,妻子极力反对养狗,不同于原版的平淡。
5.剧情的侧重点不同。
日版侧重描写教授对八公的爱,剧情较为平淡,美版侧重去世后八公的反应,情感渲染的很到位,中版则是从家庭入手,狗狗的镜头倒不如家庭成员的多,情感比较复杂,除了教授和八筒之间的爱,还夹杂着父子,夫妻的亲情和爱情。
尽管电影有强行煽情的成分,但是整体来看,还算是一部成功的翻拍。
顺便一提,我真的很喜欢最后那个堆积成山的报纸的镜头。
今天是电影的首映(不算点映),离学校比较近的电影院只排了两场电影,笔者选择了19:00的黄金时间场,人数却寥寥无几。
这也正好,因为电影院满是抽泣声的话,只会让我更加无法压抑自己心中的情感。
首先,我想说的是,这部《忠犬八公》相较于美版与日版,丝毫不逊色。
它打破了我心中的固有思想——续作、翻拍最多只能是前作的影子。
我在这部片子上,看到了中国电影新的希望。
(这丝毫不夸张)想拍好忠犬八公这样题材的电影面临着两个主要的问题,一个就是狗狗在电影镜头前的表现,还有一个就是电影重要节点的衔接。
在选角(狗)上,导演一改美版使用秋田犬的老路,使用了更加中国化的本地狗狗。
这是一个比较大胆的尝试,因为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故事来自于日本,前面所有版本几乎在选狗上并没有很大出路,一旦得不到观众的认同,那么就会像即将上映的迪士尼《美人鱼》(黑人演员)一样,得到很多人在文化认同上的排斥。
导演深知这方面的弊病,所以在选狗的本土化上还是有一定保留,比如说狗狗的颜色、体型上都选用了与传统秋田犬相似的狗狗。
在镜头表现上,可以看出导演组废了很大的功夫,狗狗被训练的很好,基本可以完成基础指令的动作和视线的转移。
吹毛求疵的话,其实有一个镜头,在八筒小的时候,就对报纸这个物品有着相当大的动作反应,其实当时我就有猜到报纸会变成电影后期一个十分重要的线索。
八筒对报纸的动作反应明显是有奖励机制的,家里有狗狗的人其实也会敏感的发现这一点。
不过这只是小小的细节,也是我自己的看法。
在重要节点的衔接上,我觉得全片最重要的两个节点是1.在教授死后八筒怎么才能脱离其他亲人的监护从而达到电影结尾的重逢与升华2.狗狗最后的结局。
这里我们对标一下美版。
由于笔者美版看的时间有点长了,有些细节的剧情记得不是很清楚,如有说错请见谅。
美版重点刻画了在教授死后,狗狗如何在车站一个人生活,有很多人捐款给它买吃的,把狗狗等待的地点作为旅游景点之类的,但忽略了丢弃这个过程,女主人的搬离显得有些匆忙,为什么不带上狗动机也显得有些讲不过去(好像是有领养剧情的这里我记得不太清)。
当然这也与欧美传统价值观有着一些密切联系。
在这一点上我们再来看中国版的,女主人要搬到北京去住,房东不让养狗,所以女主人把狗给了女儿一家,女儿一家因为狗老是乱跑,在家里捣乱把狗送给了朋友,带回了农村。
两次的辗转,把这个尖锐的,抛弃的剧情给过渡了过去,使这一段剧情不跳脱整体电影的一个感情基调。
似乎家人们的选择都是出于无奈,但是细细想来感情的割舍似乎合乎人情但又感觉不适。
其实养狗的人最能感受这种氛围,如果你真的把狗当作家人的一份子,似乎有些抉择会有让步,当然电影的选择也没错,这个过渡已经是十分完美的了。
再来看结局美版电影把结局的重逢当作后期电影的一个高潮,以这样戛然而止的结尾把思考留给观众(记得是这样的,不太清晰,就算有死亡的情节但也不是重点),当女主人多年以后重逢说出那句 我陪你一起等的时候 电影已经完成了它最后需要有的升华。
中国版没有把死亡当作最后的结束,而是加上了一段重逢,其实这一段在《一条狗的使命》系列电影的结尾也采用过。
最后狗狗与主人相逢在一片无边无际的金黄色草原上(有点古埃及死亡后人会去的地方)。
电影很好的采用了这个重逢的结尾,在一堆报纸前,镜头从现实来到梦幻,他们又回到了相遇的样子。
只是这一次,他们再也不会分开.......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伟大在当今这个社会,我们走进电影院不是为了再被说教,而是去表现我们最真实的情感。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八筒,它在等待,等待着有一天我们与自己的重逢。
明明是知道结尾的故事…但还是哭了大半场、看完双眼皮肿的像刚割的…或许并不是电影本身有多好哭,而是他能牵动多少回忆。
还是觉得时间并不是包治百病。
忠犬八公 (2023)7.5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 徐昂 / 大黄 冯小刚
而且本土化的八公似乎比美版的更能触动到我。
特别是一开始媳妇说:“不就一只土狗。
”或许养土狗本身并不和养贵宾、萨摩耶、哈士奇、金毛一样值得炫耀,但其实它们也一样聪明、可爱、通人性、忠诚。
看的时候想到了很多。
想到了小时候外婆家养的两只小土狗,大白小白。
我们一起去看庙会、一起陪外婆去驾校上课,然后又陪外婆来接我们上学放学,和舅舅比看谁能先把狗狗吸引到自己身边,但后来上小学了离开外婆家,变成每次回去都担心它不认识我所以有点害怕的靠近。
(我对狗狗的感情很复杂,其实很喜欢,但因为小时候被咬过所以从来不敢让狗狗舔我的手、也不太敢抱…)
影片里的亲情线也很真实,似乎看到了我那不善于表达的一家人。
在女儿出嫁时、儿子离家时、陈教授走时,离别的桥段总是让人难以开口,但狗狗比人更会察觉你的所有情绪、并且在出事前似乎有着惊人的第六感。
特别喜欢最后那个镜头,大狗在报纸堆里睡着了,然后有光,他又变成了小狗。
教授像他小时候把他从车底下救起一样站在光里,和他说“傻孩子,都没人了,你还在这傻等啊。
”我真的,暴哭!
写的乱七八糟的。
感谢剧组特别是狗狗演员们的付出,真的特别好。
而且看了片花再去看电影,很多在我们看来普普通通的镜头都需要演员和狗狗配合协力完成。
特别不容易…谢谢你们!
谢谢你们!
真的不是个泪点特别低的人,但忍不住哭的一抽一抽的
这是一只小狗感动全球数亿人的故事。
八筒(大黄 饰)是一只可爱的中华田园犬,在茫茫人海中遇到了命中注定的主人陈敬修(冯小刚 饰),成为了陈家的一员。
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美好的家已经不在,但八筒仍在原地等待,它的命运同它的家人紧紧地牵绊在一起。
本片改编自新藤兼人原著剧本《ハチ公物語》。
萝贝贝在写时下流行的“姐狗恋”模式时提出,高质量的“姐狗剧”,需要“姐姐”这个角色先成立,才能进一步讨论这份情感关系的质量。
过往的很多不如意的作品,总是在“年下弟弟”这个位置上努力,其实完全错了方向。
在看《忠犬八公》的时候,我想,在这种“人狗温情戏”里,这个逻辑一样成立。
太多所谓“宠物电影”,主要核心在表现人的“宠”,或者人给予了动物多大的“恩”。
这种居高临下的视角归根结底并不是真的爱动物,而是更爱那个喜欢动物的人类自身,因此一旦过火,便显得油腻,最后依旧落入人类中心主义。
但《忠犬八公》这个故事,温情脉脉,没设置什么山崩地裂的灾难冲突,没有把狗狗放在极端处境去做非分要求。
仔细看片头的话,你会注意,在所有人类演员名字出现前,狗狗演员们的名字先出现了,就是这样一份尊重,拉开了故事的序幕,在暖融融的调子里,它像一首散文诗,柔情地讲完了狗狗八筒一生的故事。
片子的取景地选在重庆,刚开始我是有点害怕观感“疲劳”的。
都知道重庆这个城市很有电影质感,所以近年来已经有太多太多电影在这里取景了。
《忠犬八公》也选择了这样的一个城市来展开故事,如果要把故事讲好,那它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是需要凸显的。
不然为什么不选择北上广呢?
好在这部影片确实是用对了重庆,用好了重庆,充满了烟火气。
最感动我的一幕是,在狗狗八筒小时候,冯小刚饰演的陈教授,曾经“警告”过调皮的八筒:要是在家里不听话,妈妈有可能把你从阁楼的窗户里丢出去哦。
但在八筒成年之后,在这家人有急事发生,需要它奔赴的时候,它却恰恰是从这个小窗户飞身出去,跑向主人身边。
都说重庆这种山城的地势,让人闹不清哪里是一楼哪里是二楼,所以其实八筒飞身而出也有路面承接,并不会真的“摔”伤,但狗狗并不一定有人的这种空间概念,对八筒来说,那次“另辟蹊径”,就是在为主人勇敢一次,镜头伴随它的跑动快速向前,狗狗那种认定了一个方向或目的地,便不畏山城崎岖路的冲劲儿,瞬间就让人鼻酸。
片子里有非常多这样细小的伏笔与呼应。
八筒小的时候,陈教授背着“悍妻”,偷偷给它喂火腿肠,从此,吃火腿肠好像就成了“狗爸爸”和“狗儿子”之间的默契。
陈教授甚至在女儿的婚礼上,衬衫胸口别着红花的那个口袋里,都始终摆着一根火腿肠,随时随地就可以给八筒一个爱的小奖赏。
而后来,当变故发生,八筒依旧风雨无悔地守望主人时,与它来自同一个地方的一位“棒棒”,也给它买了一根香肠,一口口喂给它吃。
一根简单的肉肠,人们对这只狗狗的喜爱、尊敬与善意被延续了下去。
八筒的忠诚,与影片里每个人对它的爱密不可分,是双向流动的守望,才成就了人与狗的一段段奇缘。
也喜欢片里陈冲老师饰演的李佳珍,这位“重庆泼辣婆娘”,从一开始的“悍妻”到最后见证八筒全部的“狗生”。
她对这个角色历经十几年变迁的层次把握,精准而细腻。
无论是生活流的老夫老妻拌嘴,还是需要情感集中爆发的吃着汤面的哭戏,抑或者送走八筒那一刹那,远景里都看得出演技的欲言又止百感交集,她都可以把人物的情感细节传达到观众心底。
如果说一个始终喜欢狗的人来看这个片子是顺理成章,那陈冲老师这种从抵触到深情的展开,可能又可以吸引一部分狗狗的“路人粉”,来体验“路人”转“真爱”是什么感觉。
我没看过其他版本,也无从比较哪国的狗狗更感人,不过我想,各国纷纷拍摄同一主题电影的底层原因,肯定在于这个故事本身就比较动人,从这个层面讲,我觉得这次本土化的尝试是成功的。
全片放完的时候,可以看到伴随着字幕出现的幕后花絮,主创团队几乎每个人在片场都深度亲昵地和所有的狗狗演员互动交流。
可以“剧透”一下:片子里饰演八筒的“大黄”,本身有从影十年的经验,是资深的狗狗明星,但这部电影,也是它的息影之作。
它和片中的角色一样,与自己热爱的生活,喜欢的人类共同创作了一段段佳话,是时候休息了。
是生命影响了生命,爱创造了爱。
我很喜欢影片放映过程里,大家默契地共同欢笑和啜泣,这些默契让陌生的人们知道缘何大家坐在一个影厅。
这,也是狗狗把我们连接起来的意义。
1.父子感情这条线感觉铺垫的太一般了。
前期父子没有任何隔阂,等到儿子要去北京时,儿子突然深表心酸,认为父亲极其不关心他。
悲伤情绪来的深刻且突然,个人觉得一般,真的太突然了。
2.父亲病逝这一情节到来的过于突然。
电影前段儿并没有给暗示父亲心脏不好或者身体抱恙。
出差在船上突然发病而且竟直接病逝,而且对于到底逝还是没逝也没有及时给予太明确的提示,直到后来才知道。
还是那四个字,太突然了。
3.女儿从接管八筒到将八筒交给别人也太突然了。
前半年除了八筒偶尔出逃,并没有体现出女儿的生活与八筒的存在有何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在仅仅一次的八筒拆家后就立即将其送出,也不知道是送给谁了。
还是那句话,太突然了。
交代的不够。
4.八筒在货车上脖子上的绳子系得挺紧的啊,怎么突然一下就挣脱了。。
太突然了。
以上仅代表个人看法。
养狗是一件很有压力的事情。
有陪伴有感动,他/她会永远在那里等着你,有时候回到家里,可能一个人也没有,但是,小狗在。
城市化的进程毁灭了太多的院子,中国不需要那么多高楼大厦,真的。
小时候,家家户户都有个小院子,吃饭也坐在院子里吃,还可以种点葡萄树啊什么的,确实是挺好的。
后来小小县城动不动就盖30+的高层,太没意思了,真的是鸽笼子一样的。
前半场细细感受重庆的味道,筒子楼,繁茂的绿,过江隧道,熙熙攘攘……后半场回忆前半场,一遍遍擦拭眼泪💧当时只道是寻常,待到懂时已沧桑。
那平凡的一家四口一日三餐,孩子离开后饭会很难做;那雨中的奔跑,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力不从心;那曾经的青葱岁月化为白云苍狗,那些人来人往,热热闹闹散落成通往天堂的张望。
哭的人,想的哭的都是思恋……人生实苦,重情义的人活的尤其痛苦。
等待的狗,等待的人,白白的等待……都是太过艰难。
不如洒脱一些
原本准备是先看美版,再看日版后看中版,美版看完了之后,由于家人陪着一起看,所以改成了看中版。
改编的好一般啊有点中年男人的自视(前一个小时)他改变妻子收养狗的理由是你看看你们,儿子天天窝那搞电脑,女儿对象看不上,妻子成天打麻将。
我就不能干点啥我要雄起雄起,养狗结果呢,妻子做全家的饭还得做狗的,丈夫心血来潮做一顿把狗吃的拉稀,还说这味道还不错啊,这叫自己养狗。。。。
还有女儿的对象一副混混的样子,一头黄毛,不说第一次见家长好歹收拾一下自己,丈人说几句头发,就要吵起来了一样,还是女朋友打圆场。
前面要说不说的像是刚打完架一样。
美版一个好处就是女婿和丈人的对话那,第一次上女朋友家里,他表现的是和音乐教授的男主搭话聊吉他,主角问你喜欢我女儿吗,他说喜欢,那就行,以后你们日子快过不下去时记着这句话。
还有就是一个镜头的问题第一次见八筒它在车底下有点脏嘛,镜头一换,在包里干干净净。
之后还有就是陈教授养狗不如说是(幕后工作人员)别人给他训好了,狗乖乖的,然后陈教授叫他干嘛就干嘛,完全没有美版里很多狗狗扑到教授身上撒娇的镜头,教授去上班,刨土,被赶回来接着去追。
一人一狗被臭鼬熏到了一起洗澡,开始妻子不同意,教授也是悄悄的准备把狗放在客厅,结果舍不下小狗陪小狗看电视,抱着小狗一起吃爆米花,狗舔过的都不嫌弃。
就是很亲昵的那种中国版就是那种冷冰冰的亲昵,让人想到208万门念着数字台词,稍微一点就假吃,替身,抠图,由别人做好99步,自己做一步,自己好累哦的感觉。
影片给了很多镜头,都是陈教授让8筒怎么样8筒就怎么样的剧情,借此表示他们的亲昵陈教授训狗高明吗?还有一点是前面领养狗,一天十几个人来打电话,陈教授遇到一个人就直接说不行,绝对不行,离谱 回答真tm强硬。
你家是开小超市的耶,一般人看到你上面贴的领养而打来电话语气不应该和善一点嘛,委婉的拒绝呀。
陈教授想跟查户口似的,查别人养狗的条件,他妻子也照做了,有人打电话过来就抛开麻将去问,然后记录下来。
明显可以看出,妻子就是刀子嘴豆腐心,后面也是妻子做八筒吃的东西。
中国版改编的好一点的就是花坛没变,火车站改成了缆车符合环境背景以及小狗的名字。
还有小狗第一次去送陈教授上班那有点突兀,以及没怎么表现陈教授和缆车旁边小摊主的感情。
以上是前一个小时内容,看完剩下再接着评(后一个小时)面和报纸那知道是泪点但妻子演技很好,看哭了女婿女儿那真的是人性凉薄,拆了一次家就把狗送走或者卖了。
既然是养狗,就要一切都要做好准备。
感觉真诚的是那个老乡和报亭的那个老人啊前一个小时真的很多地方都很多余,主角就是陈教授一家人,后面一个小时才或多或少的把主角放在了八筒身上。
作为一个没看过美版日版的人,我觉得本土化得挺好的,重庆话、麻将、过江索道都很自然,狗狗在台阶和树荫里的奔跑也很美。
主要的问题是剧本,用力过猛,非得明明白白地按头让你哭。
几个例子:1. 教授去世之后,老婆一边吃给教授留的面一边哭。
这属于大家都能想到的镜头,还怼脸。
如果改成:夫人利落地处理完所有事情,晚上去索道站找八筒,八筒不肯走,夫人硬邦邦地说了句别等了他不会回来了,说完了顿住、有点哽咽,仿佛说出口这件事才变得真实。
八筒安静下来,舔舔夫人的脸,静静陪她,然后夫人控制住自己,柔和地牵着八筒回家。
这样夫人和八筒才有了情感交流。
2. 我其实很喜欢儿子的线,父亲对儿子的爱和关心很难表达,狗狗变成了父爱的延伸,很符合中国人含蓄的爱。
但儿子非得在父亲死后加一场哭戏说我什么都知道,以及火车上非得给真空包装一个镜头,实在是没有必要。
改成:儿子看着追火车跑的八筒,顺着八筒身后看过去但没看到人,明白了父亲也来送他但没追上的心情,眼含泪光,然后对八筒喊我晓得、回去吧、别送了,让他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八筒听懂了,停下脚步,看着火车远去,就像父亲看着儿子远去。
这样儿子和八筒也有了情感的交流。
3. 女儿的线太支离破碎了,工具人本人,没感到她跟家人或者八筒有什么情感,删掉也不影响。
如果加一点女婿跟女儿吵架声音比较大,父亲想要生气又不想干涉,结果八筒冲出去把女婿裤子咬掉了之类的,又有笑料,又表达父亲对女儿含蓄的关心,还能增加女儿对八筒的感情。
4. 结尾小八筒在天国见到教授,双方很克制地打了个招呼,一起在劣质特效里走入七彩云朵…太透了,一点想象空间都没有。
我跟闺蜜觉得改成:1)小八筒奋力爬上高高的楼梯,一下子扑到教授怀里舔脸撒娇嘤嘤嘤;2)小八筒爬上台阶看到教授,懵懂一歪脸;3)八筒爬上台阶,听到光里有人叫他,扑到光里——然后就结束。
就很好了。
留一点白。
总的来说,如果能靠八筒串起来一家人的情感,体现不一样层次的人物,会很好。
但现在前一半是冯小刚个人秀,后一半是狗狗卖惨秀。
情感表达太用力,太想告诉你:很好哭!
哭吧!
感动吧!
非常优秀的本土化改编,把《忠犬八公》的故事放在三峡拆迁背景下、把等待地点放在长江索道,真的是让我拍案叫绝的设定。但可惜的是,最终无论是三峡拆迁、长江索道还是山城棒棒军,都沦为故事背景的装饰物。导演把重点放在家庭情感关系上,但呈现效果却并不好。冯小刚和陈冲都是很好的演员,但两人的表演完全无法让观众相信他们是两口子,属于各演各的,连亲昵感都没出来。女儿那条线更是莫名其妙,写到最后这角色都没了,整个删掉都可以,强行让女儿扔狗很不合理且厌女。如果按我想法,还不如写冯小刚就是一个空巢孤独老人,多写写报刊亭老板、棒棒军的故事,把三峡拆迁这个背景做实,可能会更好。
都能猜到要怎么催泪
跟美版不一样的是中国的忠犬八公他融入了中国当时社会下的一些人的思想问题,小八筒在与家人有很长时间的磨合过程。最后真的哭死我了那堆成山的报纸😭😭😭😭教授生前说“把报纸给李佳珍”,八筒就真的等到女主人回来才安心死去。十年如一日,等到缆车站都重建了他还在等
电影的改编难度不在落地,人和狗都不需要语言交流,这最大的文化背景差异都凸显不出来,所以这一点不算太难,但是属于这一个范畴的问题还是有瑕疵,一是京腔冯小刚对于重庆的融入,除了职业的解释,而几次方言梗之外,没有看到语言背后的人。第二是冯小刚在表演和八筒互动的时候,基本就是话痨式的输出,一个人在哪里猛讲,就像很多人看到婴儿就要犯傻一样,有的时候我甚至觉得狗都不亲近他,他没有太有肢体甚至眼神更多的东西。电影在改变上为能不能养狗增加大了篇幅,导盲犬的改编是这样,八公也要这样,喜欢去增加并不重要的问题的篇幅,有的时候很冗长,不如原版浓缩,这里面还包含了一个家庭的元素,一儿一女,生养和教育问题都在里面,元素都有,但诗卷一般的感觉没有做出来。全片最好看的表演仍然在陈冲,她很厉害以不演特色的方式诠释了师奶。
“爸给你们拍了好多照片。”“就是没有人给他照。”自你走后,我四处寻找你留下的踪影,并用余生的等待回报你最初的善意。
本土化做的很好,但是不应该把主角由狗狗转为人类,比原版差了一些韵味。
很羡慕一些博主能把浮皮潦草的东西吹得天花乱坠。
改编得真好,剧作对“世事变迁”的阐释到极致了。狗只是导览,三峡移民关于时代历史的变迁、城市化进程中的拆迁、家庭内部女儿出嫁儿子创业的拆散,能指所指全部完美妥帖,达到了情节逻辑和符号指涉的闭环。表面上是一部家庭电影,但是家国同构。奈何导演拍得太平了,温吞如水气若游丝的感觉,好在哀而不伤,是轻盈的,把最悲伤的东西藏在了生活细节里,没有任何一场戏直面悲痛的,是中国人的隐忍含蓄,润物细无声。也是把这些苦楚抛向了“狗”这一非人物上,有点像把沉重的东西抛在空中去消解,这情绪出口找得真好。就是整体缺乏电影应有的高光段落。如果这是一部剧的两集,会给四星。
狗狗什么都知道,知道你给他的小熊,记得你和他在江边一起埋的肉骨头,夏天的雨夜你陪他一起追逐的光,那些叠成山的报纸啊,索性思念无声,否则将震耳欲聋。我们的十年,它的一辈子。
还不错,和日本那步一样很感人
狗狗太可爱,狗狗就是最好的!!!!谢谢导演组收留了那么多的〃大黄〃。我一定好好活着,不让我的小狗找不到我!
补标 太过煽情 没打动我 狗狗叼报纸有点震撼 仅此而已
我自认为泪点很高,但是看了这部电影真的哭傻了。
狗子很好
不知主人驾鹤西去,忠犬十年等待如一日。重庆和过江缆车的桥段真的很适合,三峡移民的背景贴切且不生硬,还有中国家庭、父子情、父女情也很深刻接地气。动物演员的调教和视角都挺惊艳,冯小刚平静而内敛的演技把角色塑造地很立体,挺有意思的本土化改编。为什么片名不干脆改成《忠犬八筒》或者重新改个名字
本土化做得不错,和妈妈一起看的。看到最后,她说,这不就是你以前放的那部日本电影讲的故事吗。人生真是奇妙的体验,曾经和她一起看过忠犬八公,我却已经忘了。
套路流水账
前半段是翻拍欧美,教授去世以后才是国人养狗实录吧,房东不让养就不管了?不会换个房子租吗? 拆家就送人不要了,最后当了十年流浪狗……所以这电影真不催泪,作为真正养🐶的人,越看越觉得讽刺……
告一段落。谢谢你,八筒。
承认本土化上还是有一些巧妙的点子的,但是总体来说比日版美版还是差了不少,多了许多不需要的细枝末节,我们的电影真的需要做做“瘦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