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和谈情说爱必需两全?
这是一部非常“浪费”的战争片,看到后面简直偏离主线,让人看不下去。
很少有的以女性军人为主体的电影,这是看它的主要原因。
本来期待它像《兵临城下》等战争片那样多刻画女主如何狙击杀敌,作为神枪手如何厉害,结果里面非给女主安排了至少三份战争情。
本来刚开始还看的热血沸腾的,女性朋友参军汇合那刻,我还期待刻画战友情什么的,结果什么都没有,就像你期待喝一碗浓汤,尝到的却是加了味精的白水。
女主总是和她上级暧昧,还有一个万年备胎,战争狙击啥的都成背景板了,剧情越到后面(本应该越来越深入的)战争越是背景板,节奏开始拖拉注水,感觉是不知还能写什么往上面堆的。
特别反感的是,一小时25分刻画一段新的暧昧时,还配上了一大段格格不入的浪漫bgm。
不知道的以为在看偶像剧MV。
这部片子主要问题出在剧本,根本没有设计好深层次的主线,反而把大量情节用注水般的恋爱填满,而不是深入的去研究战争和人性的主题。
作为一名战场上的女性,她能被刻画的内容是很多的,包括与同样上战场的女同胞们深厚的情谊,与敌人的较量,还有流露的同样对死亡的恐惧,对杀敌战争和违背人性的思考……这些东西却要么被一笔带过,要么根本不去刻画。
以及,作为人物塑造来说,女主的女性朋友们作用是什么?
似乎花瓶一样可有可无,哪怕不出现她们也行,毫无亮点,就像工具人。
如果想表现女主情感细腻的那一面,仅仅通过不断插入的一段段爱情,实在也让人难以带入整个剧情。
采取的两个时间段穿插的情节也很注水,在美国白宫情节似乎只是为了这样双线并叙引入回忆而做的工具化程序,并没有多么动人或拉紧剧情的作用,反而破坏了对战争那条线的引入感,还不如简化这种形式。
另外,导演在战场刻画上的镜头表现力十分鸡肋,让人缺乏紧张的带入感。
同样是讲狙击手的,《兵临城下》的镜头表现力就要丰富的多。
“血性”这个东西就是本不属于任何一个性别,主要靠后天培养的,男性从小文化环境会鼓励他们对从军有种迷恋,光是影像有太多战争片了,只会看见男性身影的模板。
但是如果有女性军人的模板,一样会激发很多女子从军的欲望和热血,这种被环境文化所激发的东西,更加证明了它是无性别化的。
但这样的作品在哪里?
女将军的题材、军人题材,本身就少之又少,所以有一部这样的电影面世,是多么珍贵的——然而这部电影全盘打碎了这种期待——这部电影告诉人的,不是她面临多少人性纠缠,也不是塑造一个让人崇拜的天才如何展露她的天才,而是仿佛在说,女人哪怕在战场上不谈恋爱也活不下去……这电影应该叫《以战争名义谈恋爱》,真是可惜了这么好的题材。
10万被留在塞瓦斯托波面对敌军的平民和士兵,他们注定会死,或者成为战俘,他们都是英雄。
柳德米拉:“先生们,我今年25岁。
至今我杀了309个法西斯侵虐者,先生们你们是否觉得已经躲在我身后很久了呢。
”尽管和历史上真正的柳德米拉有很大出入,包括早起人物经历。
但是电影塑造了一个异常冷静的成长型女性狙击手形象,这是战争所逼迫而出现的,应该带来对战争的思考。
当柳德米拉被仇恨所牵引在战场上拒绝给敌人一个轻松的死法时,第二个指挥官说:“你不能这么做,我们和法西斯不一样......你不能心里总想着复仇,战争不只代表死亡,战争还代表生命。
即使是在战场上,你也要想着活着的意义,不然你会被杀死。
”训练营的教练并不是教会士兵们如何杀人,而是教会士兵们怎样在战场上活下来。
从两性关系看这部剧,上战场是男人的事,不是女性的事。
而女主却反之,将两性置之于国事外,只作为一个苏联公民为国贡献。
女主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父亲一定的影响,在行事方式上比较“军人式”,国事先于私事,在柳徳眼中,只有懦夫和非懦夫,懦夫不配在战场上。
受她父亲的影响,她义无反顾地上了战场,尽管在当时受到了部分人地嘲笑,说上战场是男人的事,非女人。
在战场上,她分别爱上了她的两次上司,两个上司都分别死了。
其中有一个片段特别感人,女主柳德的好朋友—玛莎,因为太爱她男朋友,有了想给他生一个宝宝的想法。
女主由于她好朋友男友的战死,也萌生了给她爱人生宝宝的想法,但是后面她爱人的战死、她在军事上的辉煌成绩—苏联第一女狙击手,让她无法过上普通人的家庭生活。
在第二个爱人战死沙场时,她再也没有足够的力气站在战场上了,她选择了不服军役,但上头拒绝了她的请求。
从刚开始的自愿为国,到后来不得不为国贡献,我感受到战争带给军人的压迫。
军人们都很伟大,没有过多的精力去经营儿女私情,国事重于一切儿女情长。
如今的和平生活真的很幸福,激励了我要更加努力地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努力学习。
整部剧,在战时,都贯穿着一个重要信念:“活下去”。
女主柳德最后靠着她战前的暗恋对象有登上潜艇逃离塞瓦斯托波尔这座城市的潜艇的机会活下去了,但是她的所有战友都远离她而去了。
然后她再也没上战场了。
女主在战场上,3个爱她的男人先后死去。
那种伤心绝望让人揪心,如此大的精神打击。
这部剧还是挺好看的,除了看到战时精神,突出现在和平的可贵,还看到身为女兵的她一点也不逊色于男兵,甚至更出色。
昨夜看了这部由乌克兰和俄罗斯合拍的战争片《女狙击手》,不同于欧美战争片中,烂俗的拯救世界、强行把美国兵塑造成拯救世界的模式,俄罗斯的战争看的多些,渐渐体会到一些朴素的情感,保家卫国、对入侵者的痛恨、带着理想主义的献身崇高感、在绝望境地中滋生的野蛮的男女情感……这些作为同样曾经被法西斯侵略的中国人,很容易共鸣。
这部片是一个女人从大学生成长为一个功勋卓著的狙击手的成长史,也是被战争摧残身心和爱情的苦难史,第一个男人是她的狙击战术领路人,因预料战争无情不敢接受她的追求,在战争中死去,把自己的狙击枪遗留给了她;第二个男人是默契的狙击搭档,同生共死,最后在反狙击火炮覆盖攻击中,为救她而被炮弹炸死;第三个男人是不敢表白的军医,最后把自己的撤离证留给了她,自己留着沦陷的城市被炸死。
一个女人在极短的时间内,先后失去三个挚爱男人,这种伤痛远超过战争在她身体留下的伤痕,战争的绞肉机里,人的生死情感,都被无情撕碎。
本片反战的反思是极其深刻的。
说到电影配乐,其实有两首非常动听的插曲,第一首是女声版的《布谷鸟》,第二首是男声版,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这首《布谷鸟》,虽然听时完全不知其歌词的意思,单单是旋律和吟唱,直击心灵深处,几乎催出泪水。
而过了一天再来听,依旧像拳头一样,一下下的打在心上。
也许,以后该去关注俄语的歌曲了,早些年维塔斯的歌就非常喜欢,这些年竟然忘记了,已经厌倦了英语歌曲中庸俗、糜烂的情爱,俄语歌中简单而深刻的情感,流畅的旋律,似乎更能到达灵魂之处。
不知道标注为俄罗斯出品的电影为什么片头出现了21世纪福克斯的LOGO,片子基本属于战争爱情剧,对俄基本是弘扬,但是,女主带伤被强制拍宣传照和特写女主背部伤疤的镜头充分说明了,媒体都是有立场的,西方无非是借这2个镜头黑一下俄国,多么的没有人性啊,让一个带伤的女兵成为party军队的宣传工具,好吧,西方媒体的虚伪狭隘嘴脸还是暴露了出来,只是没有充分暴露罢了
一部战争片拍成了爱情片,战争场面不够激烈,爱情场面不够吸引。
而且这部电影在意识形态方面是相当严重的,有严重的历史虚无主义表现,凡是表现苏联方面的都是画面灰暗,人物都是暴政的,充满了压迫、充满了不人性,而凡是涉及美国方面的,电影画面是明亮的、色彩艳丽的,说的话是多么的充满人性与关怀,仿佛西方就是光明,就是明天,就是自由的。
因此,看这部电影一定要有鉴别能力,不要被西方那套虚伪的宣传牵进了阴沟。
她坚毅的外表下,不为人知的伤痛。
她曾经三次恋爱,但是无情的战争却连续三次夺走了她的爱人。
柳德米拉喜欢马卡洛夫,但马卡洛夫不敢爱她,因为他知道他们两个随时会有人死去,然后留另一个人在战争中面对悲伤,甚至没有机会流泪。
柳德米拉带着马卡洛夫的枪重返了战场,她的搭档里昂尼德使她走出阴影。
作为搭档他们配合亲密无间,在朝夕相处中产生情愫,他们是对完美的恋人搭档。
自古以来守护女主的男人都很惨,得不到女主的爱情,反而一直在陪跑,波利斯就是这样一个可怜角色。
波利斯是柳德米拉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男人,他认识柳德米拉最早,爱上她最早,为她上了战场成为军医,每次柳德米拉负伤都是他救回来,最后把自己的撤离证给了她,自己和那座被放弃的城市永远被埋葬在了一起。
他对她的单向的爱始终如一。
等迈过了那条线,是如此的安宁祥和,柳德米拉和波利斯聊起了初见的海滩,聊起了敖德萨,两人从未如此轻松的说过话,波利斯交给了柳德米拉一个应急箱,用眼神和她做了诀别。
这个没有机会向柳德米拉求婚的男人把戒指放进了箱子,柳德米拉从来没有爱过他,所以亏欠他最多。
最后孤独活下来的却只有她自己。
战争中承诺是最让人痛苦的。
战争中的男女侥幸有了爱情也配不起天长地久,他们都很清醒,所以从没有这种奢侈荒唐的想法。
爱人死了,就是一杯酒的功夫,就得继续上战场了。
在战争中,最可怕的不是牺牲,而是活下来。
生者不仅要担负起重建的重任,还要长久背负战争带来的伤痛和孤独。
如她,身心俱是遍体鳞伤的她成了英雄,却也负起了难以承受之重。
英雄注定孤独。
耐住了那份孤独,注定会是英雄。
战争中的爱情,终归还是昙花一现。
2024-05-04 10:25传奇人物,选的角度很适当,当情史和个人成长站在特殊身份,能把归因在历史迷雾中步步澄清——它精确指向战争(即人类缺乏共存智慧的愚蠢),而不是其他对人类同样深重却似是而非的主题。
相信你也会不知不觉爱上她,和成就她的那些男士们(恰见此评正是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620822/),她的成长完整恰是战争/人类完成历史觉悟的过程;相信她的后半辈同样精彩,也有不少关键时刻,但这就是本片选材(俄影的少许夸张和戏剧剪裁也存在但可接受)。
Btw,罗斯福夫人做这个引线真最适当不过,现在重现当时奇人辈出的大国气象和历史开放局面,让今天观众汗颜:作为他们的后人,我们真的有比前辈更有智慧有资格拥有这世界?
……可能医生说的对?
“如果没有战争,也许我也不会爱上她”……
01额头的血十字柳德和德军派来的王牌狙击手对决,准备了一夜,直至黎明即将到来时,她发现自己的伤口又开始渗血。
然后,她用手指蘸着血在额头画出一个十字。
这是什么意思?
柳德在独自等待一夜后,体力不支。
她被成片的燃烧弹击中身受重伤,在尚未痊愈时被有关部门拉出来执行任务。
而且,这次身边没有搭档,时间尤其难熬。
受伤的身体、长时间高度集中注意力、独自一人这三面的因素叠加,导致她很难再保持专业状态。
随着天色逐渐变亮,黎明即将到来,柳德意识到她不能再拖下去了,否则她的状态会越来越糟,必死无疑。
此时,她主动暴露自己,引导对手移动,还有一定的概率击杀敌人。
也有人说,此时的柳德已经心死,她厌倦了战争,主动暴露是一心求死。
那为何画十字呢?
这个形状代表着什么?
或许代表射击时的准星。
影片中多次出现狙击手在瞄准时的画面。
以上图片来自电影按理说,在她从草丛中站起来的第一时间,就会被对面的德军狙击手一枪爆头。
但敌人明显错过了最佳射击机会,为什么呢?
02飞机上的铁十字影片中有一场空战。
当柳德在船上养伤时,敌人飞机袭击了附近的海面。
图片来自电影注意看机身上的铁十字标志。
铁十字标志起源于德国古代武士盾牌,远早于纳粹。
图片来自网络空军战机上喷涂标识是进行敌我区分的重要手段。
德国空军的机身标识系统随时间推移略有变化。
图片来自网络二战时期的铁十字是僵硬的直线,现在的则是带弧形的。
图片来自网络现在回到第一个细节的问题,德军的王牌狙击手分神的一瞬间,是因为柳德额头上的血十字让他想到己方的铁十字标志了吗?
03狙击两人组观影时我一直好奇,为何柳德在狙击时总有一位搭档在身边(除了最后一次以外)?
狙击手在执行任务的时候,旁边搭档也叫做观察员。
观察员通常会拿着望远镜,要进行测距,测量风速等环境参数,给予狙击手最准确的建议。
观察员也会携带狙击枪。
他们对于弹道性能必须了如指掌。
如果狙击手一枪打空,观察员要随时进行补枪。
观察员还需要携带伪装工具,携带备用武器,弹药等等,还要设置陷阱。
双狙在野外执行任务时,狙击手和观察员可以互相配合,很多时候观察员会抛砖引玉诱惑目标出现, 狙击手给目标致命一击。
而且在必要时,观察员甚至会为了引出目标牺牲自己。
这样看来,观察员作为两人一组的指挥员确实是合理的。
04黑点柳德在战场上重伤未愈之际,组织交给她击毙德军王牌狙击手的任务。
她被迫接受后,在营地的空屋子练习射击。
有一个小女孩忽然不声不响进入柳德房间,柳德本能的第一反应是抬枪瞄准。
那一刻柳德和小女孩两人都呆住了。
柳德担心误射了小女孩,而小女孩呢?
她是忽然之间明白了战场上被枪指着脑袋是什么感受吗?
就是这个在新年联欢会上慷慨激昂发表演说的小萝莉。
她在脸上涂黑点是模拟被击中的靶子吗?
或者,是军营的这一群小朋友在用弹弓练习射击时她屡次被打中?
05慢一拍柳德在船上养伤时,鲍里斯医生递给她一碗汤(也可能是药),让她喝下去补补身体。
下一刻,敌人空军驾驶飞机来袭击。
一片混乱中,柳德挪到船板蹲下,双臂抱住自己,紧缩成一团。
本来前一刻还在她身边的鲍里斯医生这时候不见了。
他四处张望,但是看不见柳德。
然后玛莎出现抱住柳德,安抚紧张的她。
看到这里时,我真希望鲍里斯能更加眼明手快一点,怎么就是一幅憨憨样呢?
他这么慢,戒指怎么可能送得出去呢?
鲍里斯似乎总是慢一拍。
和柳德正式见父母那天,鲍里斯刚拿出戒指,广播里传来开战的消息。
求婚慢了一拍。
他追随柳德参军,但比马可夫上尉慢了一拍。
第二次掏出戒指时,看到的是马可夫抱着受伤昏迷的柳德。
第三次他没有拿出戒指,只是将装戒指的小盒子和通行证一起交给了柳德,把生的机会让给了柳德。
他自己永远留在了塞瓦斯托波尔的土地上。
这次如果两人都能幸存,本来是可以成为眷属的。
忽然有些扫兴,那就酱吧,剩下的细节我们下次再聊阅读原文
听波琳娜版《布谷鸟》被其力量与美所震荡而去看了其作为插曲的这个电影,大失所望。
不是平庸的那种失望,而是电影从根上就有问题。
“战争对人的摧残”本是很好的主题,但在这部电影里却成了夹带私货的虚伪工具。
发动摧残人的战争的是谁?
是法西斯。
可电影对法西斯的表现少之又少,除了不带标签仿佛是天然客观存在的敌方炮火,就只有要么明面上痛骂/射杀法西斯军队实际上暗讽苏联人过于偏激不把敌军士兵当人看,要么特写镜头德国狙击手尸体上的结婚照。
与此相对,大篇幅浓墨重彩地明示暗示苏联内部的各种“黑暗”。
整部电影看下来,围绕着明明很强悍却迷茫疲惫紧绷的女主,观感就是“战争摧残人,罪魁祸首是苏联体制”,仿佛看的不是二战背景而是内战或者什么苏联发动的战争。
没有家园被毁的痛苦,没有保家卫国的意志,只有个人茫然被动下被上级逼迫的随波逐流——用狗咬狗战争背景或者作为侵略方的西式战争片“迷茫个体”范式硬套苏联卫国战争太别扭了。
另外作为一位超厉害的传奇女性的传记片,根上却完全是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贯穿始终的罗斯福夫人视角的“人文关怀”批判苏联“不把女人当女人”、主张“让女人过女人的生活”,作为女性观众看得非常不适,只想大喊“虚伪!
”请问谁规定的这样那样的才是“女人该有的样子”啊!?
最离谱的是连战争前女主在相亲对象家里被对方父母查问是不是门当户对生育工具的本应是讽刺意味的糟心对话到最后都成烟火气的美好回忆未来向往了,无语凝噎。
还是回去听歌罢。
里面的人都好美啊,演技也都在线,战斗场面不错,几段煽情流行曲插入尴尬,那段床戏多余。。
故事讲得又俗套又不够流畅。但致命伤还在于,编剧对于战争的真实状况几乎一无所知,常识性错误多到铺天盖地。最后的狙击手对决完全就成了一个笑话了。
一会41年一会42年,感觉打的很碎,剪辑的有问题,一直高潮不起来。战争是很残酷,电影里一些镜头有些太过血腥,不适合未成年人了。
苏联花木兰
一股子好莱坞虚伪味儿,浪费了这么好的题材,好好搞爱国主义不行吗,整这么多三角恋难道是女性主义的锅?一星给Julia小姐姐。
直译应该是赛维斯托波尔保卫战吧..哭了不下四次,第一次在电影院看战争片。今天剧院几乎满座,隔壁的俄罗斯大妈也擦眼泪了ಥ_ಥ
真是个特别棒的妹子,但是所有喜欢她的男人都会死……政委们应该考虑把柳德米拉伪装成德国劳军女郎,杀伤力更高
当年俄罗斯和乌克兰合拍,美国20世纪福斯发行。时过境迁,如今俄乌兵戎相见,20世纪福斯也不复存在,不免让人唏嘘感叹。
嗯因有爱,女人就先是女人,然后才是女兵身份。也会有心理羸弱逃避和很厉害的创伤应激反应,狙击细节处理不如兵临城下,更多讲的是残酷战争本来,罗斯福夫人说,她已经赢得了身边所有战争。战后她活到58,墓志铭“痛苦如此持久,像蜗牛充满耐心地移动;快乐如此短暂,像兔子的尾巴掠过秋天的草原”。色彩很美,特别是战争前的浴场,水彩画样的平和盛景。
不是战争片么,你东一榔头西一锤干啥?节奏不连贯也就算了,你整动不动就搞一段MTV是干啥?学印度歌舞片水时长么?
资本家不配写无产阶级英雄的故事 二星只给战士
包装成战争片的狗血爱情片,冗长无聊。毛子现在居然还拍这种片子,就是一个字:土。
战争,实在是一件残忍的事情。
大段的感情戏让人觉得非现实。尤其是决赛圈打爆德国狙击手的戏,直接开挂,属于超现实主义审美了。
把英雄赞歌拍成了四男爱一女战地狗血生死恋
异常主流刻板,没有特别走心的戏!从一腔爱国热情,到被发现成为战争机器的情感转变挖掘不够深入,这本应成为本片出位的地方结果却在情爱方面着力太猛,略显俗套。
黑了苏联黑了女主原型
好好开枪别开炮,战争容不下这么多情情爱爱
感情的戏份重了一些,战争的残酷性不充分,跟德军狙击手的巅峰对决有些迷~
狙击的场景设计得不够精彩,狙击,必须得对决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