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是第N次说再也不要看名女人的传记片,每次都食言,手贱啊手贱,当然再手贱也比一次又一次去看国产片再被雷个半死的行为要好,不过共通点是反正我都懒得吐槽。
先坦白我对这位万人敬仰的时尚界女王一点儿都不熟,唯一的一瓶5号还是别人不要给我的,因为闻起来太像劣质花露水,没用几次就扔在一边,顺便打一下广告,有感兴趣的童鞋可以豆油我,200米就包邮转了啊,最近手头紧攒旅费,我真的没用几次如果它看起来像少了1/10的样子那绝对是因为放了太久自己蒸发掉了(抽……)。
好吧这部片本身真的不值得吐槽,虽然弗里达也很莫名其妙一个女人出了车祸不够非得跟爱人彼此折磨到死去活来才能显出痛苦之极深远,起码算色彩绚丽风格华美。
虽然Piaf也是童年不幸遭人离弃一生情史颠沛流离,起码整部片子的歌都非常好听。
虽然要说英格兰的小公主摇身一变成后来的铁血女王是因为情人的背叛我也根本不信,起码布兰切特那浅淡浑无的眉毛冰冷阴骛的眼神当真传神。
虽然……嗯虽然葵花宝典上说欲练神功必先自宫,实际上东方不败不但有杨贤弟,一干莺莺燕燕对他死心塌地,后来甚至还跟令狐冲有过一腿,我觉得他一点都不吃亏。
换了女人去练葵花宝典就算不用自宫只要练到阴阳失调那就是失败中的失败,我每次看到女性传记片末尾打出字幕XX终身未嫁就皱眉头,杯具啊,还能有比这个更让人唏嘘的杯具么……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1或N个默默牺牲的女人,自看完爱因斯坦与爱丁顿后,我就极其同情爱因斯坦家那口子,类似的例子其实很多还好BBC不是很恶俗。
同理,每个成功的女人背后,也应该有1或N个炮灰掉的男人,要想成为Jane Austin也好,Coco Chanel也罢,或闭眼或仰首,总要踏过男人的头顶扬长而去。
可惜那帮戴着有色眼镜的编剧们还是顽固的认为女人的幸福在于爱情且只在于爱情,无论在其他方面获得如何辉煌的成就,你们,也都还是,不幸的。
反观男性传记片,我就不记得有哪一部的主题是爱情破毁(成就?
)一生,真要说的话也不是没有,Total Eclipse,不过让魏尔伦爱恨交缠不惜以枪相对的那位童鞋的名字好像叫兰波,还有Wilde,这个太有名我就不说了……绝望了,对这个一往情深的男人都去搞gay的世界绝望了……第N+1次的发誓再也不看名女人的传记片,再看就自抽。
电影重点捕捉的是年轻时期初露锋芒的香奈儿,她的野心,她的朗直,她的与众不同。
万花从中一抹单色静谧。
以为能看到一些服装时尚的线索,可是电影基本上是通过香奈儿情路的坎坷来叙说的,对于那些线索也只是零星地从她挑剔的口吻中琐碎展现。
作为传记式的电影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既不是很传记,亦不是纯爱情。
但相对来说,爱情的片段还是完整的,爱人一死,闪影一现,香奈儿就成就了。
这种衔接显得特别突兀。
我认为导演的手法是为了刻意突出香奈儿的倔强执拗、犀利敏锐性格魅力以及对事的坚定态度来展现她最终成功的这一结果。
关于一段爱情的结束,陷入戏剧性的真爱致死的围城。
越是深爱越容易失去,和现实置换,往往是真爱易死的怪圈。
从传记的角度去看,这种套路依然动人,因为给人带来的联想是戏剧和现实交叠的双重联想。
从一个不知道什么是爱情的人变成一个守望爱情的人,从一个穷人变成上层阶层时尚圈的引领者,从唱着COCO歌的小COCO到香奈儿,不管凡人或名人,都离不开一段沉淀至深的爱情,从这个角度来说,爱作为一个因素的确催化了一个女人的成熟。
就算它终有一天消逝,她也不会忘记曾经有一个人轻声告诉她不要忘记自己本来的名字。
Fashion is not something that exists in dress only.——Coco ChanelCoco Chanel,一个20世纪将自己名字和品牌、时尚、传奇、文化融为一体的女人,该有怎样的故事呢?
电影Coco avant Chanel传达了其中的只言片语。
当然,前提是你认可一部有残缺的传记电影。
Coco avant Chanel,有人翻译成时尚先锋香奈儿,有人翻译成时尚女王香奈儿,在我看来,皆不准确。
因为导演根本就没打算展现时尚女王如何打破传统构筑她的品牌王国,或是传奇女人终生未嫁的风流韵事。
事实上,全片还停留在那个称呼自己为Gabrielle的法国孤儿如何摆脱贫穷、卑微、平庸,经历爱情,成为Coco Chanel的阶段。
那是属于Coco Chanel成名之前的少女心路。
依靠着Coco Chanel的真实人生,影片拼接了她青春时期的往事。
一曲阴郁而缓慢的钢琴声敲打着小Coco 敏感的内心。
在通往奥巴赞修道院的路上,她隔着马车的围栏,依稀看见外面灰暗的世界。
母亲的离世,父亲的抛弃,童年留给Coco的是残酷,是疏离,是不安。
她总在等待着某天父亲的到来,等待着亲情的回归。
然而,直到她离开修道院,她也没能等到那样一个机会。
现实的残忍伤害着Coco的内心。
面对残破而卑微的童年,成年后的Coco Chanel总是试图遗忘、掩盖。
那是她不愿回忆的往事。
修道院的生活没有给予Coco太多的幸福,但却教会了她施展才华的技艺。
她学习了裁缝的手艺,一个改变命运、缔造传奇的工具。
离开修道院后的Coco,生活得很艰难。
白天当裁缝,晚上扮歌女,卑微地周旋在三教九流的男人之间。
久而久之,她的真名也渐渐被人遗忘,取而代之的是Coco这个名字。
但是,这些并不能使得她变得懦弱、拘谨、胆小。
相反,苦难的历程磨练了她的意志,催生了她的勇气,坚定了她摆脱贫穷和低下的信念。
在那些来去无踪的人们中,她遇到了生命中第一个贵人,也是第一个情人,Étienne Balsan。
据说Étienne Balsan本人只比Coco大五岁,是个年轻且富有的军官。
不过,或许是导演的刻意安排,电影中的Balsan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叔。
他酷爱骑马,热衷社交。
当Coco这样一个无地位、无身份、无财富的三无人员选择投奔他时,他接受了,视她为玩偶,领着她混迹于上流社会。
金屋藏娇的日子里,Balsan不知不觉中爱上了个性十足、倔强自负的Coco,可惜,他只是爱她,却不是懂她。
他的爱只有占有,没有尊重;只有包容,没有理解。
所以他尽管是她生命中第一个情人,却不是她生命中最爱的情人。
她可以感激他,却无法爱上他。
而她,在他的小小城堡里,也早已厌倦了做一只囚鸟。
她有属于自己的梦想,渴望自由,渴望飞翔。
任何一次经历都是有意义的,就看在什么时候派上用场。
终于,在Balsan的城堡里,她遇到了她的Mr. right,Balsan的生意伙伴——Boy Chapel。
现实中的Boy Chapel是什么样子,我很好奇,可惜找不到关于他的任何图片。
只知道这是一个英国的实业家兼马球运动员。
不过影片中Alessandro Nivola扮演的Boy Chapel却显得格外迷人。
优雅而淡定,成熟而温柔。
他算不得高大、英俊,却有一双洞察Coco心事的眼睛。
他就像是伯乐,在万花丛中相中了Coco这匹千里马。
当众人都在化装舞会上疯狂嬉戏时,他成为唯一一个留意过Coco的男子。
他打量着眼前这个与众不同的姑娘。
短发,黑帽,外套,马裤,一副十足的男人派头,像是暗夜里的精灵,灵动而诡异。
简洁、随意的服装,衬托出聪慧的头脑。
尽管自己被五光十色的艳丽女人包围,然而他却无比沮丧,与身上那套洒脱的海盗装扮十分不符。
他想离开,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爱上了一个无法征服的女人。
可惜,他错了。
他看她是深情款款,她看他是惺惺相惜。
她在见到他之后,已然把桀骜不驯的自己低到了尘埃里。
只是,独立的她,不容许自己过度释放内心的火热与激情。
那个派对的夜晚,他们终于缱绻在一起。
当众人还在黎明时分继续声色犬马时,她却像只小猫,温柔的依偎在他怀里,享受着清晨的宁静与清新。
接下来的两天是Coco永生难忘的两天。
她享受着专属于他们二人的爱情时光。
她乘着他的汽车,一路向海而行,穿着粗呢大衣,挽着他漫步海边,任凭海风吹乱头发。
她没有隐藏她对他的爱恋,儿时以来少有的笑容在此刻变得异常甜美。
她从心底里享受着Boy 给她的爱恋、尊重和理解。
她在他面前是独立的,而不是附庸;她在他面前是平等的,而不是奴隶。
他沉醉于她迷人的个性和优雅的才情。
四目交错的目光总是含情脉脉,温柔至深。
当Coco穿着自己设计的黑色露背礼服与Boy在舞池中央偏偏起舞时,她的优雅、自信、从容、淡定被周围身著繁服冗裙的女人们衬托的一览无余。
他带着她,去看大海,看渔夫们收网,她见到了她以前从未见过的景象。
徜徉在大雨滂沱的敞篷车内,一对璧人享受着爱的芬芳。
这是一次愉快的旅程,无论是对于她还是他。
纵然是分别时分,彼此也有着甜美的微笑。
可惜命运之神不甘愿让Coco就此过上为人妻、为人母的传统女性生活。
她注定是那个时代不一样的女子。
普罗大众不是她应该扮演的角色。
Boy结婚了,但新娘不是她。
她可以拥有他的爱情,占有他的心灵,享受他的身体,但是她不能成为她的妻子。
于是,她作出了人生中两个至关重要的决定。
第一,她终身不嫁。
她从母亲为爱而婚的生活里看到了爱的凄凉和婚姻的背叛。
她意识到成为一个妻子无异于扼杀自己的聪明才智。
她宁愿选择周旋于无数优秀男人身边的生活,谁也不是谁的谁。
她是聪明的,也是绝世的。
Coco Chanel日后风花雪月的故事,正是缘于因为这次无疾而终的刻骨之爱。
而影响她一生的第二个决定便是只身前往巴黎,拿起手中的针线,创造专属于Coco Chanel的服装事业。
她怀揣着忐忑,在拒绝Balsan的求婚后,依靠Boy的资助,在巴黎开始了她时装王国的打造,一切从“头”开始。
没有了爱的羁绊,Coco Chanel在巴黎的事业蒸蒸日上。
她凭借着自己的美貌与智慧,在上流社会混迹得如鱼得水。
可惜她的爱人,那个引领她真正成为Coco Chanel的Boy Chapel,却在一次交通意外中撒手人寰。
他的离去,给了她沉重的打击。
因为身份的关系,她只能默默地在远方注视着车祸现场,含泪抽泣,目送爱人的永别。
影片的结尾,功成名就的Coco Chanel正在接受着来自模特和观众的掌声。
她的服装发布会又一次取得了成功,那些在时尚风尚史上荣耀过的古典且优雅的华服也被靓丽的模特们演绎出岁月的神韵。
只是,此时的Coco Chanel脑海里所浮现的却是曾经的岁月。
和Boy在舞池翩翩起舞;初登舞台的探头探脑;惨遭贵族奚落的局促不安……也许,她在遐想,假如人生不是那样一番经历,现在的她会在哪里?
有一个片段我特别喜欢。
那是Boy离开前,Coco 批着他的蓝色羊毛衫,一身睡衣,从楼上飞奔下来,坐上他的汽车妄图去车站送行。
要知道,作为一个女人,穿着自己爱人的衣服那是何等的温暖与安心。
正如Coco Chanel所言,“你可以穿不起香奈尔,你也可以没有多少衣服供选择,但永远别忘记一件最重要的衣服,这件衣服叫自我。
卡伯让我明白我可以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照自己的意思经营事业,照自己的欲求选择爱人,这是卡伯给予我的最好的礼物。
” 从这一点上说,Coco Chanel是幸运的。
她没有婚姻,但却拥有过爱情。
在爱的陪伴下,她创造了属于她自己的时尚王国。
倘若当年她嫁给了Boy Chapel,也许世上会多一段美满的姻缘,但却注定会少一个不朽的传奇。
生命有尽头,但风格无限度。
看完《时尚先锋夏奈尔》我又看回夏奈尔端坐抽烟这张海报,跳跃脑海之词隐隐寒意,那是匮乏。
这一回,我想到她人生中跌跌撞撞的阴影斑点与匮乏。
差不多在夏奈尔小姐死后,大家才寻到她的贫寒出身:父亲是个游荡的花花公子,经商破产,人穷且风流大概长的帅,该是夏奈尔的模板。
母亲只是他父亲很多女人中的一个,为洗衣妇也煮饭做粗活。
夏奈尔在十二岁后呆了五年孤儿院,父亲借口去买烟,就一去再无消息。
那时夏奈尔还叫加布里埃尔,年轻美貌的她在低俗的酒吧里唱歌,她只会唱两首歌《谁看见可可(Coco)了》和《公鸡哦哦叫(KO KO RI KO)》。
她也插着假花学着搔首弄姿,按着胸脯扭摆着唱:coco,coco大家看她可爱,coco就成了大家对她的昵称。
她成名后跟人讲这名字的由来,说是自己父亲给她的。
正是在那嘈杂的酒吧里,她见到了太多廉价的羽毛花边金粉和劣质丝绸,混杂在劣质的脂粉里过于闪烁的假珠宝。
她一定也曾在这里游乐其中过。
直到她遇到个法国富豪艾蒂安·巴尔桑。
艾蒂安把她安置在华府中,但是有客人来的时候就把她藏起来,因为她出身太低,于是佣人们都敢给她用不干净的餐巾吃饭。
有一次她冲了出去,穿了自己缝的白衬衫和领结加入他们去骑马,女士们的骑马服依旧繁缛,她像个假小子。
但她没想到艾蒂安让她给大家唱《谁看见可可(Coco)了》,她就没法不尴尬又羞耻,她艰难的唱着,看着一群上流社会的人物们在酒精作用下一样肆无忌惮的暴露着胸脯大腿,这变成了又一个低俗酒吧,她眼神涣散的唱着,想怎样躲也躲不过这场羞耻。
夜渐深,化妆舞会里的绅士们有多想扮流浪汉和海盗,她就有多绝望的想要着她从没有过的高雅和庄严。
还是爱先于那些来了,当然她更缺乏的是这个。
英国富豪卡柏,他赞助COCO开店,给她机会拾阶渐上,踏上成为夏奈尔之路。
一战前的巴黎时尚是一种不吝其烦的繁丽。
到处是满工镂空花边,蝴蝶结大簇羽毛绣花帽子长裙花伞的堆积罗列。
推开价格做工不论,一种风格过于典型,并走到了尽头,就无不尽显着颓势的戕俗。
这就意味着急需一种未知来融入或是取代。
夏奈尔小姐的审美是宁少勿多,考究和适度。
适度二字最难,那是种令人瞠目的节制和严谨,所谓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
她的设计如今代表一种经典甚至保守,但是就如我友邻P曾感叹,不知道穿什么的时候,就来穿夏奈尔准没错。
色彩被降到最少不会喧宾夺主,突出的是人物本身。
她致力于摆脱矫饰,设计里有着巧妙的优雅提升,从粗拙的妇人到竹竿样少女都可以塞进她的经典滚边套装里,一律给你理性节制的适度化了。
因此细节在直线裁剪中,前所未有的重要,它担当着提升和柔化的作用。
比如山茶花和珍珠链。
比如更加完美的手工制作。
一切不是凭空而来,如果说她的简洁中性风起始于内心强烈想摆脱身份记忆,(当然还有孤儿院制服的实用性渗入隐隐作祟)。
那么著名的珍珠项链,是因为导致爱人卡柏去世的撞车事件,他当时正是赶着去送给她一串珍珠链。
从此珍珠就成为她心上泪滴,串珠成了她搭配风格的重要一环。
夏奈尔5号的配制者是俄罗斯化学家博瓦安,他是夏奈尔和俄罗斯大公恋爱之后,大公送她的礼物。
这款香水面世的时候,她40岁了。
补片外:一生中与她亲密的男性众多,毕加索,达利、斯特拉文斯基,威斯敏斯特公爵等。
还有二战中的德国外交官汉斯·丁克拉格男爵,是个间谍,她认为自己喜欢谁跟国家的冲突没关系,就和他去了瑞士,这段感情的末期,旅馆的女仆都听见她在抱怨这位先生是个吃软饭的,只知道花她的钱。
据说88岁的时候,最后的亲昵对象是温莎公爵。
她就死于这个岁数,临终前的一段都在埋怨自己动不了了,这是她最受不了的,也是头一次觉得无能为力。
我在写这篇乱文的时候,十二送给我的书也寄到了。
我翻开韩松落的《为了报仇看电影》,恰好是他写张爱玲这篇。
他说张爱笔下越是富丽丰裕,越是她过得贫寒。
写色戒里王佳芝的粉红色钻戒闪烁,其实自己正在那里领救济,所以王佳芝最终是被戒指打动了。
在感情世界里,冷漠中长大,所以会爱上胡兰成。
这是匮乏中的爱。
夏奈尔也是如此,她设计中的严苛尺度界限也是出于此理。
她不要再看到庸脂俗粉,满目繁花,或者这是她不肯再想起的一段过往。
她马不停蹄的创作和恋爱,正是她不允许自己再有思维空格缺省。
而无论哪一期的服装系列,香水和珠宝设计,都是每段爱情慰藉之后的分泌产物。
尽管后人说,她其实只爱过卡柏。
加布里埃尔如何成为了夏奈尔,我试图以几个切面来说道她,虽然与她相关,然而那其实都不全然是她,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虽然她需要爱又终身未婚,但是她自己,就是自己完整的悍然帝国。
电影拍得还行,中规中距吧。
我对Coco Chanel的生平不甚了解,但知道她是从贫寒出身,历经艰苦奋斗,终于成为时尚大亨,亦可谓传奇人生。
不过,看过这部电影,对于她如何能致富的秘诀,总算见识一番。
虽然不知道她真实的致富经历如何,但看过电影,却不难明白电影中的赚取第一桶金的方法,其实很简单:伴大款。
(当然,电影主要讲的当然不是伴大款这一点啦,作为关于Coco的传记电影,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纪念她,因此当然主要是选择她的好的一面来拍。
为尊者讳,不仅仅是中国的传统,在西方也从来不缺乏这样的做法。
更何况,Chanel公司出了大笔钱来拍这部电影,是绝对不可能容忍丑化Coco的。
事实上,这部电影,也确实表现出了Coco的才华和机智,以及她的独特个性和想法,能够巾帼不让须眉,她可不是简单人物。
我只是专门从“伴大款”这一点来看。
)电影中她伴了两个大款,第一个是某某退伍军人Pierre,富得流油,整天就想着怎么骑马、宴会、玩女人。
Coco在她唱歌的小酒馆认识他的,一不小心,半推半就和他上了床,后来居然玩红拂夜奔,自动地现身于他的城堡,委身为他的情人,从此住在他家,虽然一直没有与他结婚。
其实,他倒是慢慢对她有了感情,愿意娶她的,不过,她已经另谋新欢,更何况,她的野心已经使她决定,不再甘心于成为一个男人的附庸,而决定去巴黎闯天下的。
但是,正是在他家里,她才得以结交许多上层人士,为她将来的事业打下基础。
第二个,则是在城堡认识的一个英国Gentelman,长得很帅气,优雅,马上就与Coco互相吸引了,就在城堡里就上床了。
而且,居然能够获得Pierre的允许,双双去海边渡假。
法国人在这方面也够开放的,居然能同意自己的情人与另一个男人去渡假,而且还可以接受这个女人回来。
对此,作为一个老套的中国人,实在无法理解背后的情感逻辑。
后来,这位英国人出车祸死了,让Coco痛心了一把。
但是,Coco之所以能开店,英国人可是出了本钱的。
而她的帽店之所以能在巴黎慢慢赢得市场,在城堡认识的一位Madame功不可没。
总之,在我眼中看来,Coco avant Chanel,只不过一个伴大款的故事。
因为Coco成了名人,当然要把这种伴大款演绎成爱情。
如果说Coco和英国男人算得上是真心相爱,那么她对第一个男人Pierre,就完全是利用对方了。
片中不止一次,表现Pierre的粗俗和Coco对他的厌恶,但是,为了生活,她还是和他在一起了。
而一旦她的生活可以有新的方向,她当然也就毫不犹豫地把他甩掉。
看完这部电影,对Coco Chanel没有增加一丝敬意。
虽然许多小资们一定喜欢这部电影,一定厌恶我的这样一种评论。
我不排除对这部电影有别的解读,但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可惜,Coco avant chanel,在我眼中,仍然只不过是一部伴大款的故事。
从pps上下了很多曾在豆瓣上看过评分不错的片子,唯独这部,没看过评分只是偶然翻到,只是看了海报,就特别想看。
也许那女人在床上抽烟这样子太吸引我了。
我果然是记叙对多年前的欧洲的片子有着莫名的好感。
(就像 傲慢与偏见 遇见简 那样的)看到可可对那些妇女帽子衣服的不屑,我才知道原来一个人也是敢反抗这个世界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也开始觉得身边的女生变得那样的让我无法忍受。
我在高中,身边女生总有那么几个特别会撒娇的,我是真的真的很受不了。
而当那撒娇那柔弱成为主流男生的最爱时,我也一样的对那些男生不屑。
就像可可知道巴桑喜欢那种裙子一样的嫌弃。
可我并没有像她那么有勇气,敢于穿和这个世界所有人不一样的衣服,丝毫不惧怕别人的非议。
在现实中,我想的是:我是不是太孤僻或者特立独行了?
为什么只有我看不惯所有人,我这股假清高从哪来的?
说不定别人也看不起我呢。
我否定的是我自己。
我也穿过很多自己觉得好看可是和别人不同的衣服,有时大多人会评价好看,但如果大家都问 你这是穿的什么衣服?!
我以后就不敢穿那套了。
我每次会讨厌自己为什么这么没自信,应该有一颗强大的心的啊。
可是不管他人一样的眼神,我还是做不到。
我真的很佩服她。
要知道那时的她根本不知道在未来会成为时尚,未来是完全未知的啊。
片子还没演到中间就泪目了。
然后泪目到落幕。
可能她真的触动到我了,她的才华,勇气让我感动。
还有那份深切的爱恋,我一直期望能遇到一个那样的男人。
有着和我一样独特的审美。
'倒是知道他死了我没有哭,感动我的是他活着时的所作所为。
香奈儿身上具备了我所欣赏女人的所有特征:独特审美观,才华横溢,不依靠男人 经济独立,想到就去做的率性,勇敢,心大。
最后吐句槽:瘦的女人不管穿什么都好看啊真是!!
Audrey Tautou,其实我一直都觉得这个女人有些不同寻常....无论是在天使爱美丽 还是在漫长的婚约 以及 达芬奇密码里的表现....当我第一次看她的影片时,我一直觉得这个女人 或许是头脑有些问题...不过我还是很喜欢她的,后来我是觉得无论出演什么角色,她真的很入戏.能够把角色那种细腻的情思与感觉淋漓尽致形象逼真地而再现想必是她坐稳法国一线女影星的一大法宝吧.这一次来看Coco avant Chanel时尚先锋香奈儿,法国片 一贯如故的细腻流畅 那种浓情芬芳表达得很到位.仿佛再次回到了巴黎的那种感觉.Chanel,CoCo,的确是一个很有自己想法的女性,无论是她的生活态度,还是她的思维,她的设计灵感以及她的生活方式.她改变了二十年代欧洲女性从不穿裤子只穿复杂蕾丝边和各种首饰堆起来那种服装潮流.很可惜在巴黎的Lafayette里只顾着看她家著名的香水.而忽略她起家的服饰与帽子.那种简约典雅却不失细腻流畅的设计风格,开启了新的服装潮流的同时,也诠释了她华丽却并不完美的人生.上一次在奥伯豪森的CentrO,欧洲最大购物中心之一里面,逛香水店的时候.试用了一下著名的Chanel NO.5,一股很很浓烈的感觉.....很符合香奈儿本人那桀骜不驯的性格.正如很多人说到,香奈儿的生活并不完美,但是她却是成功的.她所缔造的时尚帝国,对后世影响深远.也许有些人会诟病她 利用各色男人 来为自己的事业铺路,但她无疑是一个聪明的女人,知道什么是自己最想要的,什么是自己最想做的.而且她这一生 只爱过BOY一个人.当看到自己心爱的人离世时,我们无从得知,香奈儿的悲伤与难过.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从此繁荣而强大的香奈儿帝国.她年近70时仍孜孜不倦工作,终身未婚.给人印象很深的是影片结尾的文字.“那一天是星期日,休息日.香奈儿最不喜欢的一天.”正如香奈儿本身的那种不可侵犯的自尊心一样,Chanel的商品从不降价与打折,她有一句名言:“你可以穿不起香奈尔,你也可以没有多少衣服供选择,但永远别忘记一件最重要的衣服,这件衣服叫自我.卡伯让我明白我可以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照自己的意思经营事业,照自己的欲求选择爱人,这是卡伯给予我的最好的礼物.” -- Gabrielle Chanel 这是一种气度,想起来自己大二时的一段文字.“选择怎样的方式,选择怎样的面对,选择怎样的思维,就是选择怎样的未来.”每一段经历都不是白费的.
这两年影评剧评里充斥着各种自以为三观正的评论员们,他们站在道德制高点抨击着所有不符合自己三观的剧情和人物,这难道不是一种狭隘的自由思想退化吗?
作品里的那些反讽、隐喻、映射他们通通看不到,只看到自己绿豆大眼睛能扫射到的表层……回到电影,所有脱离背景年代嘲讽三观的,都是耍流氓!
尤其是那些对女性极为苛刻的言论——他们看不到那个社会女性地位的低下,看不到男人们将女主当做玩物的悲哀,看不到有非凡才华的女人也做不到经济独立的不公……只会说,这女人不过是靠男人、被包养、又当又立还作的绿茶婊。
2018年了,仍然如此……凭什么古代贵族接济穷书生,就是伯乐与千里马,心心相惜。
换做有才华的女性就是卖身靠男人上位?
女主的衣服都是男人帮她设计的?
我不是赞同女主被包养的剧情,但难道不会想一想,为什么在一些年代片里女人只有靠男人才能成为“武则天”?
这难道不该感慨时代赋予的囚笼吗?
你可以不懂不接受,但请不要无知地谴责。
最后,电影确实有不少值得诟病的地方,三星半吧我给的话。
想让一件东西保持独特,就最好不要让它走入主流走入大众审美。
当大家都觉得独特的时候,那其实就是平庸。
当年coco特立独行,鄙视贵妇们千篇一律的浮华服饰。
当她的品牌也被承认代表了品味和时尚的时候,贵妇们又蜂拥而上了。
看见大街上那些拎着或真或假chanel手袋招摇而过的女人们,和电影表现的coco的个性和形象八竿子也打不着。
真是讽刺。
这部片子让我想起来成为简奥斯丁,一样是杰出女性人物传记片,一样是描绘她们成名之前的故事。
好在这部电影比起后者趣味性更足,当年看成为简奥斯丁时,后排竟然传来打呼声,足见催眠功效。
这部电影故事其实很简单,人物很少,就是一个女人与两个男人之间的故事。
可以看作是夏奈尔女士的长篇八卦纪录片,当然真实性值得怀疑。
老实说看完这部电影我真不觉得COCO又怎么奋斗过,或许她有一个不怎么幸福的童年,但是在她遇见巴桑先生并被他包养之后,她的人生看来一帆风顺,衣食无忧,顶多没有个名分,间歇性和颇似张震的帅哥搞搞外遇,没事儿干的时候骑骑小马,做做衣服,最后甩了可怜的巴桑先生,只身一人跑去巴黎开创自己的事业。
这样的夏奈尔女士值得所有小三学习!
男人不可能靠一辈子,女人还得靠自己!
当然在COCO的眼中始终流露出的是寂寞,她将一生投入工作,或许也只有工作才能让她忘记男人。
当然在平淡的剧情中不时出现的种种夏奈尔日后标志性的元素却让我一次又一次的想要尖叫。
男装女穿,马裤,白衬衣,海魂衫,黑色礼帽,黑色小礼服,珍珠项链,斜纹软尼等等等,倒是山茶花只是在英国帅小伙的西装礼服上出现了一次。
TAUTOU的水准一如既往,不得不说她老了,人也瘦的有些夸张,但是却与夏奈尔女士惊人的相像,特别是中年时期。
有几个镜头特别美,COCO穿着白色睡衣站在院子里,镜头是从高处拍摄,拉的很远,天海相接,一片绿色中只有COCO一点白;其二是COCO躺在一片落叶中,头枕在满是青苔的树根上,镜头同样是从高往下越拉越近。
当然穿着海魂衫的COCO也有让我惊艳,想着是不是自己也要去买一件来穿穿。
还有工作时穿着黑色西装嘴里叼着烟的CHANEL同样让人惊艳!
影片的最后是全片的精华,一场跨越时代浓缩COCO一生的时装秀,将CHANEL的全部经典元素浓缩,而创造这一切的正是穿着经典套装优雅的坐在楼梯上的夏奈尔,此时的她已不再是COCO而是CHANEL。
庆幸于老佛爷KARL,至今还保留着CHANEL的原味,而其余的那些品牌呢?
DIOR的光怪陆离,YSL与VALENTINO皆在创始人卸任后渐渐没落,GIVENCHY更是几乎快被LVMH集团遗忘。
倒是BALENCIAGA在NICOLAS的引领下复兴。
法式优雅在这个时代似乎离我们渐行渐远。
而CHANEL同样让我感叹时装界或还是需要更多杰出的女性设计师。
Phoebe Philo打响CHLOE之后却回归家庭,CHLOE因此缺乏当年的意气风发,如今Phoebe Philo重出江湖,入住CELNE我看来合适得很。
说起CELINE,当年Celine Vipiana创立的这个品牌也一直以优雅著称,可惜一直没有遇上好的设计师,渐渐没落,不知PHOEBE的加盟是否可以重现辉煌。
倒是PRADA在Miuccia手上越发蓬勃。
而DONATELLA也出色的继承了哥哥的VERSACE精神。
STELLA MCTENNY如今却有些落寞,自己的品牌一直不见好转,倒是和PUMA的合作引人注目。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上述的这些女性设计师的作品,都更为朴素,优雅,简约大方,干净利落,以女性的眼光将女性的感受放在第一位,更追求实用主义。
而男性设计师,更喜欢的是描绘自己心目中的女神,因此他们的衣服看似华丽,女性在穿着时或许苦不堪言(比如ALEXANDER的驴头鞋)。
但奇怪的是当今时装界依旧还是男性设计师为主导,难道真是男人比女人更了解女人嘛?
无论怎么说,CHANEL都是一个精神的象征。
独立,干练,才华,叛逆。
女人们永远需要CHANEL,去模仿,去奋斗,同样也可以用CHANEL来炫耀来扮美。
男人们也需要穿CHANEL的女人去膜拜,宠爱,炫耀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我们需要CHANEL评论写的仓促,水平也不好,不足之处还请多多包涵。
感觉没有08年那部Coco Chanel好看
因为它的衣服,卖的是一种气度。明码标价不过是一种自信和骄傲。但气度没有折扣。不知道还有什么样的衣服可以和它抗衡,这个女人简洁明快的个性,让人无法抗拒。
塔图应该得影后。片子有点像《玫瑰人生》
coco:不喷香水的女人是没前途的
婚姻只不过是社会传统,伟大女性的传记电影总是走荡气回肠的爱情主线,忽略了更多她本身的伟大之处
寻包养指南
叙述有点虎头蛇尾 塔图的嘴总是显示那么严肃与沉闷 爱美丽的灵气全无啊
coco的爱情吧
我觉得,COCO需要感谢友情的叛离,不然她不会只身去巴黎经历苦难。低到尘埃,再开出花来的,不都是爱情。
感觉一般
与幸福擦肩而过
把coco女士塑造成一个当bitch还立牌坊假装有性格有骨气的伟大女性
太平淡了,像是chanel的超长广告
好做作的吸烟姿势。。。
只对香奈儿的创业史感兴趣,情史真没什么看头。
四星都是因为Audrey Tautou
还是没弄明白Chanel为啥走的是高端路线
电影语言跟香奈儿一样简练 @2010-05-01 19:29:47
没内个故事性强
傻瓜的中性女人评头论足,哂笑别人而已,哪里有coco chanel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