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军夺宝队

The Monuments Men,古迹卫士,古文明救兵(港),大寻宝家(台),遗产护卫队

主演:乔治·克鲁尼,马特·达蒙,比尔·默瑞,凯特·布兰切特,约翰·古德曼,让·杜雅尔丹,休·博纳维尔,鲍勃·巴拉班,迪米特里·列奥尼达斯,尤斯图斯·冯·多赫纳尼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德国语言:英语,德语,俄语,法语,弗拉芒语年份:2014

《盟军夺宝队》剧照

盟军夺宝队 剧照 NO.1盟军夺宝队 剧照 NO.2盟军夺宝队 剧照 NO.3盟军夺宝队 剧照 NO.4盟军夺宝队 剧照 NO.5盟军夺宝队 剧照 NO.6盟军夺宝队 剧照 NO.13盟军夺宝队 剧照 NO.14盟军夺宝队 剧照 NO.15盟军夺宝队 剧照 NO.16盟军夺宝队 剧照 NO.17盟军夺宝队 剧照 NO.18盟军夺宝队 剧照 NO.19盟军夺宝队 剧照 NO.20

《盟军夺宝队》剧情介绍

盟军夺宝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44年,德国纳粹战败前夕。为保护人类所共有的艺术瑰宝免遭恶意损毁,罗斯福总统授意成立一支盟军夺宝队,该队伍由弗兰克·斯托克教授(乔治·克鲁尼 George Clooney 饰)领军,网罗了詹姆斯·格兰杰(马特·达蒙Matt Damon 饰)、理查德·坎贝尔(比尔·默瑞 Bill Murray 饰)、沃尔特·加菲尔德(约翰·古德曼 John Goodman 饰)等散落在各界的艺术领域精英人才。德国人全线溃逃,夺宝队一路追踪,挽救了不少珍贵文物。当他们抵达巴黎时,见到了曾在德国人麾下管理艺术品的法国国家博物馆雇员克莱尔·西蒙(凯特·布兰切特 Cate Blanchett 饰),在她的协助下得以令无数的瑰宝物归原主。这是一场关系着人类遗产的战争,争分夺秒,不容喘息…… 本片根据二战期间发生的真实故事改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超人之死神枪手与智多星天堂糖果上海夜行1黑金迷案小吉的选择明月祭君心俘虏花样年华波鲁迪斯V遗产六木道长图腾诅咒喜欢白头山最爱你私奔B计划落难女子高潮青春CUP荒野的寿飞行队外传天空的春风飞行队自由主义者:间谍的时代守望正义灵魂梦飞翔锦绣芳华绿水青山带笑颜合理怀疑第二季灿烂阳光暴劫追缉深居叵测向前看八名失踪者

《盟军夺宝队》长篇影评

 1 ) 正能量的毫无营养

关于寻宝总会有诸多目的在里面,即便是出于善意或者愧疚。

没有目的的去做一件有违于常理的事情,即便是不顾别人的眼光与嘲笑,也会让自己沦为笑柄!

对于二战题材的寻宝电影,基于史实着实让人无话可说,不过电影太过于正能量也着实让人感觉很不舒服,虽然是对艺术品的情有独钟,也是对人类财富的分外爱护,可是毫无让人信服的理由也难免会让电影甘于平庸,对于具有艺术性质的电影却散发不出艺术上的价值,是电影对于艺术与人文思考的漠衷一视!

我们可以认定为电影寻宝的目的是无私的人道主义,影片也在结尾的时候对整个行为做出了疑问,只是内心的独白不知是情愿或者是无奈,还是没有对后果的危险性做出评估的满满悔意?

对于电影本身,剧情过于繁杂混乱,没有一个清晰明了的主线,各个情节的穿插没有连续性,硬生生的拼接在一起时常显得格格不入,尤其是对马特达蒙的剧情处理,本身是电影的线索与重点却演绎的毫无张力与开拓性。

完全配合不了主题,反而让凯特布兰切特完完全全的反客了主控权,对于马特达蒙的人物掌握成了影片最大的败笔!

电影的剧情给人感觉好像随性而为,不知道电影想要表达什么,表达的内容非常多以至于分不出一个主次!

电影可以随处可见一些无关紧要的小故事,不知是丰富电影的内容还是凸显过程的有趣,但林林总总与电影的主题扯不上关系!

电影节奏缓慢内容拖沓,时常偏离重点,内容分割也十分严重,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也做不到合理的推进与缓和,电影故事的讲述也缺少背景的描述,时常一些地点情节的发展让人感觉云里雾里!

电影是一部正能量十足的影片,对于这种正能量也仅适合于美国,基于我们对于这种主旋律十足的电影实在提不起兴趣。

电影本身就给人造成的感觉就像一种文化入侵,文物经他们之手还给所有人,看似援助的同时又透露种一出欺凌的感觉!

再加上仅仅几人的团队去保护那么多的文物,即便是成功的保护了众多文物,对于其他国家的压力也是难以诉求的!

不管是对先烈表达敬意,还是弘扬正能量思想,电影似乎都没有多少营养含量在里面,小打小闹,不痛不痒,找不到真正彰显正能量精神的严肃性,难免会归于平庸!

电影被称作二战版的十二罗汉,在明星阵容上还是可圈可点的,乔治布鲁尼,马特达蒙,凯特布兰切特众星加盟星光熠熠。

虽然少了真正十二罗汉那种斗智斗勇的疯狂与激情,但多了几分稳重与从容。

影片最大的亮点当属精灵女王凯特的表演,伶俐尖锐,完美诠释了一个女间谍的狡猾与真情,她的风头似乎都盖过了两位电影男主角。

至于马特达蒙的表演着实令人失望,面无表情的扑克脸背后少了谍影重重里的聪慧与干练,彻彻底底的沦为邻家温柔大叔形象难以自拔!

作为一部乔治克鲁尼自导自演的影片,导演功力有待提升,而且选材也比较重要,至少应该多拿一些轻松简单的小制作低要求的电影试试手,这样才可能对待比较苛刻的电影有更进一步的掌控!

很一般的电影,两个多小时的事件着实需要有非常好的耐性观看,不然的话相信看不到一半就没有了观看的欲望!

 2 ) 仅能感动自己的飞机读物

这或许是乔治-克鲁尼最乏味最说教的烂片,一部仅适合搁在国际航班经济舱狭小屏幕甚至广深公路大巴上的2小时飞机片。

事实上,乔老爷也正是在机场书店——一种堆满成功学和历史传记的地方——收获的这个故事。

等飞机时,一本名为《古迹卫士:盟军英雄、纳粹窃贼以及历史上最伟大寻宝故事》的书吸引了他,扫了几眼,就和制片一道把原作者请来,迅速打造出这么一部二战寻宝电影。

二战时的美国军队里也确有有一个特别小组,叫做“古迹卫士”(Monuments Men)。

1945年5月德国战败投降后,几乎由艺术史学者组成的这个小组,在阿施巴赫村的城堡里发现了一个巨大存有大量绘画和雕像的仓库。

这些艺术品是为避开盟军轰炸而特意转运至此的,它们与几天后辈发现的其他珍品,都属于两个对犹太人趁火打劫的臭名昭著画商。

当然,到了乔老爷歌唱祖国的英雄赞歌中,这些来自从比利时根特、布鲁日和法国巴黎劫掠而来的米开朗基罗、鲁本斯和毕加索真迹,就成了破罐子破摔的画家元首急于下令销毁的珍品。

因此,这也为电影开启了非常传统的好莱坞救援模式,由文人组成的古迹卫士们面临的敌人,不仅是穷途末路的纳粹,还有一道加入文物争夺战的意识形态大敌——苏联红军。

乔老爷的团队里少不了马特-达蒙,这个一直被他在各种类型片里信手拈来戏耍的呆萌,加上让-杜雅尔丹、比尔-默瑞、约翰-古德曼、休-博内威利和凯特-布兰切特,怎么看都像又一伙“十一罗汉”。

然而,老友间相互打趣的轻松笑料,到了这部围绕严肃艺术的剧情片中,似乎成了可有可无的过期调味品,食之无味,弃之也不可惜。

反倒是在主流好莱坞电影里已绝迹多年的高大全人物和博爱主义陈词滥调,毫无节制的纷至沓来。

并没读完小说原著的乔老爷,那个本对美国政治持批评态度的乔老爷,不知怎么就谱写了这么一曲为人类伟大艺术不惜牺牲生命的美国红歌,相信把它丢在白宫春晚上是再合适不过了。

幸好电影还真留给观众那么一丁点有温情的、属于人性深处的感动瞬间。

1944年的圣诞节,在西线冰雪覆盖的森林深处,比尔-默瑞在军营洗澡,鲍勃-巴拉班找出一张遗弃的唱片,打开留声机播放出几乎凝结了空气的圣诞歌,战争该结束了吧。

而到了任务结束后的述职时间,罗斯福总统知道有人为了米开朗基罗的圣母子雕像牺牲于布鲁日教堂时,问起乔老爷扮演的古迹卫士队长弗兰克,为一件艺术品付出这样的代价值得吗?

许多年过去后,有退伍老军人带着孙子重返这座教堂,在洁白的圣母子像前沉思良久。

生命已逝,艺术永恒,但并不会因此留下保护它的英雄名字。

电影也仅有此处,算得上是超越飞机读物的感动时刻吧。

 3 ) 为了保存艺术作品,是否值得付出生命?

这根本不是个问题。

一个心智健全、意志自由、可以完全意识到自己行为后果的成年人,自然会有自己的答案。

So,强制不让人去抢救这些艺术品和强制让人去抢救一样,都是不对的。

在向那些愿意为了自己的追求献身的人致敬的同时,也并不能谴责那些认为前者的行为愚蠢的人。

但是,在任何情况下,鼓吹某种自己也不相信的所谓理想、信念,虚构某些蓝图、美景,蛊惑大众,牺牲大众利益,满足一己之私欲,这种行为无论以何种法律衡量,都是犯罪。

 4 ) CCAV10探索•发现:夺宝伟业——品《盟军夺宝队》

看完这部盟军敢死队,呸,盟军夺宝队,笔者下意识的去抓遥控器换台……一直不理解为什么要取这么一个古怪的名字,古迹卫士多好,既贴近英文原意,又有些艺术文艺范。

观影完毕,豁然开朗。

如果没有这个名字公然打着夺宝题材的旗号拉客的话,恐怕估计没有多少人会去看吧。

笔者再次被坑爹的片名给蒙蔽了雪亮的双眼。

看到乔治克鲁尼和马特萌萌的阵容,笔者曾以为这会是二战版十一罗汉。

而设定在二战背景下的故事,再加上站在文明的高度,更像是印第安纳琼斯和国家宝藏的合体。

果不其然,改编自一个真实事件,电影还真的就仅仅是如实还原了历史真相,没有丝毫夸张杜撰,更没有冒险和魔幻元素的乱入。

这,这,这不就是一部寻宝纪录片吗!

甚至,这部影片的叙事还没有CCAV10走进科学和探索•发现节目来的玄秘和扣人心弦。

这就是一部如同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一般的流水账电影。

影片如同一盘散沙,丝毫没有高潮的踪迹。

其实影片想要表达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可以看出,导演克鲁尼在电影中放入了很多对于人类文明,战争创伤,艺术价值,人的生与死的思考,导演极度想要把电影往文艺电影靠拢。

然而,夺宝本身,却恰恰是最受欢迎的商业题材。

我们能从电影中看见导演的挣扎彷徨徘徊。

显然,史蒂夫•史皮堡那种能够将艺术内涵同商业价值完美融合的大师的水平是很难达到的,而克鲁尼就犯了所有贪多求全的导演的共通的毛病。

电影的内容多得几乎找不见重点。

你无论是着重表现对艺术和文明的反思拍成一部彻头彻尾的文艺片,还是表现战争的残酷拍成一部反战片,或者纯粹描写夺宝的惊险刺激与智计角逐弄成一部彻彻底底的商业大片,都不至于是现在这样的口碑。

甚至是将影片中的幽默元素发扬光大,做成一部虎口脱险的翻版,不也更加吸引眼球吗。

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影片除了清晰反映了克鲁尼自己的政治立场,几无更多的表现。

朋友情谊,战友牺牲,患难爱情;战争对于人民和文明的摧残,尤其是战争对下一代的影响;文化历史结晶的价值与人生追求,这些都是电影用了篇幅表现却由于没有重点,最终都被平淡的带过。

比如两个夺宝队成员的牺牲, 甚至都没有用刻意煽情这种可耻的手法,就更别想让观众产生共鸣和悲戚。

而电影对于夺宝本身的描写就更加趋于平淡,笔者甚至都没感到寻得珍宝的兴奋与喜悦,还不如电影中意外发现纳粹秘密黄金的那份惊讶。

也许正如影片中克鲁尼说的,人们根本不关心那些艺术珍品,只有黄金与财宝,才是真正能够吸引注意的事物。

在电影整体格调之下,那些幽默桥段,就显得有些生硬和不入流了。

电影音乐则显得比较出彩。

影片配乐是二战时期军乐风格,尤其是反复循环播放的那首配乐,和印第安纳琼斯电影经典配乐有几处相似的地方,初听时让笔者一震。

而影片中的一首圣诞歌曲,配合着战地医院的忙碌和雪地军营的冷清,透着许多哀伤。

影片还有两个彩蛋需要大家去发现。

第一个是元首两次以背影和远景出现在电影中。

而第二个,则是片尾的一些历史照片,看得出来电影是按照照片去还原了历史场景。

啊,那诸多艺术品的复制品有待各位艺术爱好者去发现。

笔者对于历史考古寻宝有着特殊的偏爱,在电影院看到这部电影,还真有一种在看探索•发现纪录片的错觉呢。

 5 ) 放低期待,才能发现好片

看豆瓣上一星两星的评价,真心为乔叔报不平。

明明是部好片,却被因为大咖无数,就希望整个电影轰轰烈烈的人而唾弃。

大咖无数就得是十一罗汉?

二战题材就得和昆汀作比较?

衡量标准不是这么定的吧。

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制作的电影,让人们的审美变得浮夸。

3D的炫酷效果,导致人们看2D觉得平淡无奇。

看见好演员,就必须要求200分,明明100分已经满分了,却还要奢求更多。

就算每个人都拿过奥斯卡,拿过金球奖,在一部电影里,他也只是一个简单的角色,尽力而完美的演绎,才是真正的大咖。

每个人看电影的角度都不一样,看待事物的角度也都不一样。

真正热爱博物馆,走过一个又一个大教堂小教堂时,看着那些大师的作品唯有激动,惊艳,拜倒于大师们的石榴裙下。

但如今看完片子更多的是感恩。

原来今天的我们能欣赏到这些,是那么的来之不易。

除了辉煌艺术的创作,为艺术传承而奋斗的人也是那么的伟大。

就像北京,明明一座古都,现如今已经面目全非。

历史留下了痕迹,但无人呵护,无人保护,而当有一天人们突然发现我们的传承不见了的时候,后悔呐喊却又于事无补。

如今留下的是现代化发展,是高楼林立的都市,是奔走冷漠的人群。

言归正传,片子走轻松幽默搞笑的节奏。

自认为笑点比较高的我,跟着情节默默的笑着。

在最初他们换上军装时;在他们和纳粹士兵分烟抽的时候,纳粹小伙胆怯纯洁的脸孔;在掩护影帝去抓小孩时;在他们发现圣母像时所有人尖叫的holy shit时,真心的笑了半天。

片子也不乏一些小感动的片段,在以生命保护艺术品的瞬间;在洗澡时听着远方的家人寄来的黑胶唱片时;在对于死去的战友无限哀思时。

这些瞬间都是美好的。

从片头到片尾都出现了艺术品和生命谁更珍贵,在片头乔叔说记住生命比艺术品要珍贵的多,而在他们进行抢救艺术品行动中,生命在堆满了整个盐矿的艺术品中显得那么的渺小,在危急时刻又是那么的可抛洒。

所以唯有感恩,感谢这些不计自己生命,为全人类留下福音的monuments men。

下次去布鲁日的时候,我一定会驻足在圣母像旁边。

 6 ) 《盟军夺宝队》:一部被低估的电影,告诉你艺术对我们究竟是什么

全国人民都在抗击疫情,直到我身边的家人朋友也奋战在一线,我才真切的体会到了这是一种什么心情。

我们不在一线的普通人,能够做的就是为自己负责,为家人负责。

过年取消聚会,我打心底里感到高兴。

前阵子换了新的工作岗位,为了有个好的开头,投入了很多精力和心血,精神也一直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直到身体出现了一些信号,警告我要放松下来。

于是我不再去看专业书,把床头的书又重新换成了画册、小说和诗集,把手机里的课程都换成音乐,前阵子为了工作失眠睡不着的时候,一直都是靠肖邦的夜曲才让自己静下来。

艺术是对人精神最好的疗愈。

在面对压力的时候,需要借助它们的力量来滋润我。

对个人来说,这是艺术最简单的功能。

人不是机器,不是符号,是有感情、有思想的存在。

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我们之所以称之为人,还有更重要的,那就是精神。

而艺术是人类精神中最精华的部分。

我永远都会记得自己第一次听拉赫玛尼诺夫第一钢琴协奏曲时的感受,那时候我在想,如果这辈子没听过这首曲子,不知道它的存在,该有多遗憾。

《权力的游戏》里布兰一直都是夜王最想要消灭的人,布兰最终也成为了七国之王。

夜王之所以非要追杀布兰,是因为他具有可以看到过去的能力,如果消灭了他,也就消灭了整个人类的记忆。

现实中,波兰人就是靠着一个民族的记忆,让消失了一百多年的波兰重新复国。

可以说,没有民族的记忆,就没有现在波兰这个国家。

我们作为个体,有生活至今的阅历、经验、知识和技能,但同时,我们作为人,也承载了人类距今为止所有的记忆和成就。

这就是历史的作用。

一个了解历史的人,他就不仅仅是活了几十年,他会有成百上千年的智慧和经验。

而艺术作为人类历史上最高的成就,会告诉你,我们的先人曾经取得过多么辉煌灿烂的成绩,曾经创造了多么不可思议的文明,也会告诉你在苦难时刻,他们是如何渡过慢慢长夜等待黎明的到来,而黎明终将到来。

这也是艺术到底对人类意味着什么。

每一个懂得政治的执政者,都不会忽视艺术的作用。

每次一次攻城略地,也会同时把他国最宝贵的艺术品据为己有。

说的庸俗一些,这些艺术品,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政权是不是正统,是不是能够继承这个国家或者地区的过去。

言归正传,说回电影《盟军夺宝队》。

故事讲的是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候,美国一位学者倡议在纳粹摧毁人类文明之前,保护当地建筑,把艺术品抢救出来的故事。

几名艺术领域的专家,经过简单的训练,踏上了硝烟弥漫的欧洲战场,想方设法找到被藏匿的艺术珍品,在纳粹将它们付之一炬之前,把它们抢救出来,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他们的夺宝道路并不平坦,阻力不仅仅来自战争,连自己阵营的人也不能理解,他们为什么在连命都难保的时候还要去抢画。

当有人因此牺牲时,美国人也质问过这种行为到底值不值得。

还有人看过电影之后会觉得,美国趁着欧洲沦陷在二战的泥沼中时,趁机把艺术品都搬到自己国家去,就像八国联军对中国做的那样。

对这种说法,我们暂且不讨论。

其实在了解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历史的之前,我也觉得愤怒,全世界的文明如何就汇聚在了美国?

电影中有一幅拉斐尔的画作,是他们想要去抢救的重点,但是最后被纳粹付之一炬,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消失了。

艺术到底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还是全人类的?

当美国做出用原子弹轰炸日本的决定时,本来计划是炸掉京都和奈良,但是我们中国的建筑师梁思成坚决反对对这两个城市进行毁灭性的破坏,因为京都和奈良不只是日本人的,它们是全人类的遗产。

最后轰炸地点变成了长崎和广岛。

当我看到现在陈列在美国博物馆中一件件达芬奇、拉斐尔、米卡郎基罗、伦勃朗、委拉斯凯兹、普桑、莫奈、雷诺阿、梵高……出现在电影断壁残垣的废墟中时,我感到的是一阵阵的庆幸,它们能够保留下来,死里逃生,真是我们所有人的幸运。

我们中国在抗日战争时,也曾派出一支队伍,找到当地最资深的古董师傅,把一件件故宫珍品包裹装箱,从北京一路颠沛流离到云南,躲过了战火。

陪伴这些故宫文物的人,花了几十年时间,用整整一代人来保存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

或许你会说,最终这一箱箱东西不也被运往台湾了吗?

可当你看到“分居”两岸的《富春山居图》和《剩山图》合二为一的时候,不觉得那些隔阂、分歧都抵不上这种团聚吗?

那艺术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呢?

艺术能够抚慰你的心灵,因为它源自我们的灵魂。

艺术能够带你离开世俗的纷扰,暂时脱离世间的蝇营狗苟。

艺术能够让你由衷的自豪,因为它告诉你我们曾经多么辉煌灿烂。

艺术能够在最艰难的时候,帮你渡过难关,在漫漫长夜给你希望和支撑,告诉你黎明终将到来。

艺术会告诉你,我们生而为人,是一件多么值得庆幸的事。

当战火想要将艺术品毁灭时,拯救艺术品,就是拯救我们自己的尊严。

 7 ) 浪费啊~

4个月没看电影了,好不容易发现了一部卡司和题材都还感兴趣的片子,结果看下来却是失望。

克鲁尼大叔人老了,技术也老了么,完全没有对得起这么豪华的卡司和这么有价值的题材。

整部片子结构七零八落,既没有拍出《逃离德黑兰》那样的紧张节奏感,也没拍出《虎口脱险》那样的幽默诙谐感,最后还借着把俄国人洗刷了一把回归了米国主旋律。

说到底还是定位的问题。

看在女王凯特布兰切特的面子上勉强给个三星吧。

 8 ) 本来以为逼格会很高的说

偶尔看到了一些宣传,感觉还不错,背景又是战争,多少带点料吧,可是当我慢慢的走入电影后我失望了,本来以为是一部逼格很高的电影看完后给我的感觉就是流水账一般的叙述过程,说是寻宝不如说说是在废墟中游历欧洲。

通过影片可以看出当时战争中的不好,虽然德军败退但是危险还有,这个方面用机场小的战斗展开多少显得有点苍白无力,看不到战争的快感,总之和想想之间差距出入比较大,这样的题材,战争没有拍出来战争,艺术的美丽也没有展现出来,电影并不能好好地展开内容,我也在晚上看了原著的一些章节,其实这个本人觉得更适合排成电视剧而不是电影。

针对大陆的《盟军夺宝队》这个片名我更喜欢《古迹卫士》这个名字这个名字更加贴切电影的表达和应为原意,可能用夺宝队这样的名字更好的吸引眼球让观影者走进电影院去观看。

一句话说感受:还是看看原著吧,电影想表达很有限。

 9 ) 意料之外好

晚上一个人拿着两张电影票到电影院,没有目的就看了这部片,打算看完再看深夜场。

看之前自己想象是一部剧情老套,战场火拼的好莱坞大片,影片刚开始也写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我有点不以为然,直到影片播放结束,我感觉好,不是好极的好,而是刚好,并难能可贵的一部电影,轻轻淡淡的感动,为了保持对电影的思考我放弃了看深夜场,一个人走路回家,一路走一路想。

好莱坞最好玩的就是他有各式各类的电影,就像有各式各样的人,二战题材的影片既有昆丁 表现激烈的无耻混蛋,也有克鲁尼平缓细述的这部盟军夺宝队,我觉得他们各有各的好。

影片里面二战的场景是可以看出是花了大量人力物力的,通常这种视觉以往早就硝烟四起,打个你死我活,但没有,克鲁尼克制,因为他知道要说的是什么事,什么人。

里面提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文化传统?

台词我不大记得,大意是: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文化?

如果人的生命比艺术还重要,为什么这群人要付出生命去保护它?

克鲁尼回答道人类世世代代生长繁息,但只要他们的文化没有被消灭,他们就能继续传承下去。

平常的例子,如果没有西方的素描,透视,油画色彩等技术,我们现在还能看到3D动画片吗?

这些动画片的绘画技术都是来源于西方文艺复兴大师们开创的技术和艺术高度,我们现代人再借助科技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所作为。

就是我们看到的影片色调都是借鉴于油画,才可以这么美,普通人随便拿个手机拍拍?

现实的画面没经过处理我们看都不要看。

西方的历史文化没有断层,一直置身于这个传统中,所以这部片对于他们自己是知识,是反思。

最后,借用约翰伯格《观看之道》一段话来结束这篇影评:一个被隔断历史的民族或阶级,它自由的选择和行动的权利,远不如一个始终得以把自己置于历史之中的民族或阶级。

这就是为什么——这也是唯一的理由——所有的古代艺术,已经成为一个政治问题。

 10 ) “瑞恩”重返诺曼底

同样的一片天空、同样的扛着枪的美国大兵、同样的登陆艇、推开登陆艇之后同样的那片海滩,然而不同的是迎接这几位美国大兵的不再是漫天的炮火和网一样的子 弹,没有那惨烈的登陆作战,这个由一帮艺术家、收藏家、建筑师等等组成的特殊小队,他们将赶赴前线,甚至深入敌后,但不是去拯救大兵“瑞恩”,而是去拯救 无数的即将被纳粹葬送的无价的艺术品。

在被一帮超级明星组团拯救了的“瑞恩”,这次成为了拯救小队的重要成员。

这是由乔治•克鲁尼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影片,故事发生在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刻,盟军此时已经在西线战场从法国和意大利分别登陆,而东 线则是苏联顺着大陆一路西进,纳粹德国的败亡已经是早晚的事,面对着这样的局面,穷凶极恶的希特勒决定将他从整个欧洲各处搜刮来的艺术品全部转移,并将在 他败亡的同时,一并毁灭。

一旦这样的事情发生,那将意味着人类文明将遭遇前所未有的灾难,为了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一支特殊小队,从美国出发,来到了战争 前线,他们的任务就是,从纳粹的魔爪下挽救无数的代表着人类文明精华的艺术珍藏。

影片用独特的视角描述了,二次世界大战,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对于整个人类文明,对于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所带来的浩劫。

几乎没有任何硝烟的画面 中,却一次次的出现在战争中被夷为平地的城市,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佛罗伦萨等等名城都没能幸免。

总共也没响几枪,但7人小队却有两人为了这些艺术瑰宝, 魂断异乡。

乔治•克鲁尼一边思考着到底是人的生命重要还是这些艺术品重要的问题,一边带领着小队继续着两位队员为之付出生命的任务,当那尊米开朗基罗的 “圣母与圣婴”终于被找到的时候,他们的任务终于圆满完成了。

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不得不说影片本身谈不上精彩,没有任何华丽的特效,没有扣人心弦紧张刺激的故事情节,乔治•克鲁尼只是还原了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一个故 事,一个足以载入史册、影响整个人类文明史的故事,让世人都能了解到当你站在欧洲的某座教堂或者博物馆中一边欣赏一边惊叹各位巨匠们的超卓功力和手法的同 时,曾经有人为了保护这些作品,付出过汗水、鲜血甚至是生命。

另外就是,美国人还真的是相当的敞亮,如此之多的艺术品,就愣是将所有的都还回去了,没自己 中饱私囊,而在好莱坞电影中从来都是反面出场的苏联人,自然就是土匪的化身,看到就带回家,那是必须的,冠冕堂皇的一个理由——战争赔偿。

影片除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之外,最大的看点就要数,几位大牌明星了,身兼导演、编剧、主演的乔治•克鲁尼自不必说,跟他合作多次的马特•达蒙戏份也不少,浑身仙气的凯特•布兰切特,再加上一票老牌影星助阵,演员阵容足够强大,实乃本片吸睛之处。

《盟军夺宝队》短评

艺术界的建国大业,空有一腔热血却没撑起来主旋律

7分钟前
  • 殇潮|Enigma
  • 还行

不是我的菜,一边看一遍回顾高中历史书,二战版本罗汉,前半段有点闷呢~多一星给克鲁尼,依旧是帅哥一枚~

12分钟前
  • niaxin
  • 推荐

主题不错的剧情片 历史文化确实比生命重要 当年要是也能帮我们国家找回圆明园被抢走的东西就好了

16分钟前
  • 殇娅Sonja
  • 推荐

马特达蒙支持一下

17分钟前
  • Flying Popcorn
  • 力荐

大牌虽然多 可是还是略显无聊啊

20分钟前
  • sfdm
  • 较差

女王往杯子里吐了一口口水,我当时想,同屋的小姑娘向纳粹告发咋整?然后女王就让同屋的小姑娘也吐了一口,这算投名状吧?女王万岁。

21分钟前
  • 贝果在唱歌
  • 推荐

不是每一个伟大的举动每一个动人的题材都可以改编成好片子的 前半段实在有些太琐碎 GeorgeClooney人缘好好 但真的有些浪费这卡司

25分钟前
  • 30日后又是咸鱼
  • 还行

故事没讲好,乔治缺点脑。

30分钟前
  • BlackBird
  • 很差

一点都不好看,节奏太慢了

35分钟前
  • 樓小贱
  • 较差

我也是这样觉得呢,就是冲着乔治克鲁尼去看的,结果根本看不下去,拍得什么东西啊,再回来一看原来导演也是乔治,这就能解释看不下去的原因了,果断弃

37分钟前
  • Valentina
  • 很差

故事真的太生涩而且毫无波折,被大段对话填塞着。本着在战争中保护艺术品的好剧本拍得却像几个人在战争中玩过家家,不知是该喜该严肃。

42分钟前
  • 老罗Lazzaro
  • 较差

很有情怀的一部电影

43分钟前
  • ah1
  • 推荐

没想到课堂上学过的Ghent Altarpiece(根特祭坛画)还有这样一段历史,看过这部影片会使你以后更怀有感激之心地去参观艺术馆。新颖的视角拍战争片,没有血腥杀戮,只有辉煌的画作雕塑。虽然少不了战争片的特有要素:英雄主义色彩和对敌人的仇恨,这片还是一部很OK的feel-good movie。

47分钟前
  • yicdian
  • 还行

全片节奏没控制太好,其它都不错。真可惜没在电影院看

49分钟前
  • 陈老师
  • 推荐

男的给好莱坞而且还有众多明星的电影1星 这智能说明一个问题 实在是太烂了!!!!!!!!!!!!! 全片苦等高潮无踪 就那么过去了 亮点就是中间的许多名画和艺术品

53分钟前
  • Fallcon
  • 很差

五分钟睡着,快进都没力气,阵容豪华顶个鸟,太平庸了

56分钟前
  • 鲁大师-鲁提辖
  • 很差

题材好≠电影好,本来以为只是「平庸」没想到如此「难看」。嫌弃《为奴》太主旋律的都来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国白人自恋主旋律,从头到尾充斥着做作的假大空和说教,奥斯卡级的演员们全成了木头,剪辑配乐无一不恶心,根本找不到任何加分点,几度看得白眼想吐,跟天朝抗日神剧无本质区别,怒打一星。

5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很差

觉得这片子无聊的人还腆着脸说自己要去看莫奈画展?装啥呢?浮躁的人还是只配看看极品飞车

1小时前
  • 非魚
  • 推荐

好演员也会演烂片,克鲁尼作为导演和演员一直在开小差。

1小时前
  • littlelion
  • 较差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节奏太慢,故事太散,真是有点浪费这么多大牌卡司。两星半。

1小时前
  • 荼笑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