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云下的日子》不是一部主旋律的电影,虽然,影片的最后歌颂了改革开放30年。
这部影片虽然把背景放在了改革开放初的1980年,但很明显,它表达着 作者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问题的思考。
正如影片中说,这里的故事就像个寓言。
这确实是个寓言。
福来和强生,因为偶遇开汽车的解放军叔叔,对山的那边——城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找了个机会,两人一起离家出走,要去看看繁华的城市。
在路上,他们遇到了北京的下乡知青于小雅,她抛弃这里的一切,要回北京。
她对城市的向往说在嘴里,写在脸上。
让这两个小孩,对城市更生出无限的幻想。
终于他们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城市,但福来们并没有表现出他们应该表现出的喜悦与兴奋。
导演让他们经历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通过小孩的视角,来观察这座城市。
城市的车水马龙,让孩子们不知所措。
那个一心想回到城市的于小雅,愿望终于实现,但仍然带着伤痛,她不得不和女儿分离。
做好事,帮人抢回了包,却被利用,顶替跑步。
最后每人两元,了事。
最为惊讶的是,那个从山里走出来的龙建国,曾经是山里唯一的高中生,工厂的优秀工作者,全家人的骄傲。
现实的身份却是最恶毒的反革命头头,批斗招自己进厂的厂长,占据车间,作为据点,形成黑社会性质的团体。
看到这里,我终于明白。
整部影片的叙事结构,非常简单,是前后对照式。
乡村固然贫穷,但淳朴,善良。
福来被从路边捡回来,吃百家饭长大。
三个人走到一出断桥,没路了,乡人热心的指引。
想搭顺风车,乡人也爽快的答应了。
虽然小雅的丈夫带人从山里追出来,不让她回北京,但大伯说了句很善解人意话“以后随时回来,这里永远都是你的家”,体现了乡人的淳朴。
福来俩走过一个村庄,这里是包产到户的试点。
喇叭里广播“我们是县里第一个实行包产到户的试点村”。
村长说“大家吃好,喝好,这是合作社最后的一顿饭”。
这一对比中,我看出了导演对农耕文明即将消失的痛惜,而不是对将要到来的改革的向往。
于是,在城市兜兜转转了一圈后,强生决定回去,他“看不懂这里的人和事”。
这不是小孩子能说出的话,这是导演思想的表达。
小狗大龙来了,它要带领厌倦城市的强生回家。
但不幸的是,为了救强生,它被汽车压死了。
影片以汽车开始,它引起了孩子们对城市的向往;又以汽车结尾,它压死了大龙,强生最亲密的伙伴。
汽车以及它所代表的城市文明,再也引不起强生任何的兴趣。
他倔强的拒绝,路人用车把他送回家,独自一人跑到山上,走自己的路,回到自己的家。
那里天高云淡,绿草茵茵,一望无际。
那里的人们乐观自信,淳朴善良。
这也许就是“云下的日子”的寓意。
我觉得影片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它已经提供了我们一些思考,一些启示。
但导演也许为了好审查通过,加了最后一部分“三十年后,各个人都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个尾巴真有点画蛇添足,并且前后不搭界。
丁小雅,不会幸福,因为她有个女儿在乡间,她无法带走(丈夫不让),这是她永远的痛。
龙建国,不会有浪子回头的机会,这在影片中已交代的很清楚,他对强生们说“我已经没有机会了”最后背影消失在一片白茫茫中,意味着——死去。
强生不会留在城市中,第一次到城市的经历,带给他太多不美好的回忆。
这种回忆也许会影响他的选择。
不过,删掉结尾。
整部影片,还是不错的。
这部电影我看了两遍,我真的很喜欢,我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给差评呢。
一个时代呈现在我们眼前,两个纯真的孩子,以进城为线索,像迷一样的城市生活,让两个不谙世事小孩捉摸不透,什么都不明白,一直在说,城市人的游戏,我看不懂。。。
电影一直给我们一条线,就是只要好好学习就可以走进城市,当孩子憧憬的时候,是多么的幸福。。。
当诗人念着诗歌寻找钥匙的时候,又有几个人明白那是首什么诗,诗的予以是什么呢??
真的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可能每个人欣赏的角度不同吧,仅代表我个人的意见。。
(*^__^*) 嘻嘻……
70后,80后,90后,00后。
每一代人都有专属于他们所处时代的成长印记。
80后有很大一部分人,在充斥着黑白电视机、爆米花、酸梅粉、弹珠、马良、济公、孙悟空等的空气下,一路被教育着要学好数理化、要考大学。
好像18岁之前的人生,活着就是为了考试,好像上了大学人生就高枕无忧进入极乐世界一样。
我们被大人隐藏各种真相,从历史、爱情到社会,他们从来只展现给我们生活美好的一面,他们极尽所能地保护我们免受外界的风吹雨打。
他们爱子女心切,有时候会忘记小孩早晚要独自去面对整个世界,小孩并不会一下子就学会抵挡风雨跟把握人生。
结果导致,很大一部分人心智晚熟,不能在适当的年纪拥有匹配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云下的日子》选取孩子的眼睛为视角,依次向他们呈现从农村到城市的大人们的生活和世界。
当他们依次看到村干部的私心、知青的逃离、教师的疯癫、城市人的欺骗、模范工人的谎言之后,他们对成长充满了茫然与恐惧。
现实的真相让他们流下伤心欲绝的眼泪,也让他们找到成长的正确方向。
欲盖弥彰终归藏不住真相,反倒较早认识真相能将很多错误扼杀于摇篮。
大锅饭,中国倒退了多少年;知青上山下乡害了多少人,领导为了权力害了多少人;文革十年中国乱了,又害了多少人,我们对那个时代又了解多少,伤痕累累的中国。
为什么一看是主旋律豆瓣上的人就唾弃?
你们生在这里长在这里,还能上豆瓣撒撒野,为什么就没有感激过?
错误带来进步,梦想有代价,不是吗?!
海报上说《云下的日子》是部喜剧,但在我看来,它是部让人苦笑的注定得不到很多人好评的却留给看懂它的人最深沉一击的电影。
我不是大山里的 孩子,更不能体会到那种对城市的向往,但剧中的两个孩子对城市里整齐的街道,高楼林立充满神往,但怀揣梦想,受尽苦难来到城市,一路上看到的,是那些所谓的改革,所谓的好日子,所谓的包产到户,所谓的疯诗人都是让人感到心碎的隐喻;还有那知情,抛弃了亲生骨肉抛弃了最她的丈夫回到比贵阳大100多倍的北京,是什么让人们反常的生活呢?
影片给的答案是城市,城市的魔爪在贪婪地允吸着每个人的纯洁,那里充满虚伪、欲望、险恶。
汪涵饰演的大叔对两个孩子说:叔叔是没有退路了,你俩给我 回去,好好读书,考上大学,这样城市里才有你们的饭吃。
知情也说了,城市好么?
那就好好读书吧,考上大学。
解放军也说了,想去城市么?
那就考大学吧。
两个孩子当然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城市是社会的大熔炉,他们看到了街道上的小偷 ,看到了恶势力相争相斗,看到了一心求利的商家,当时神往的地方到现在竟然是如此让人不解,简直就是地狱。
那么,上大学又能怎样呢,城市谁都能去,但是只有拥有知识,才不会迷惘不会失去那份真实。
事物是运动的,运动是变化的,30年后,两个当时分道扬镳的孩子考上大学 毕业后在北京相遇,知识,如此看来真的很重要。
三十年后两个孩子都考上了北京的大学。。。
故事未完待续。。。
不用再等十年,他们又会回到从前,他们依旧没有家。。。
城里?
全社会都没有为穷人准备饭吃。。。
熬夜看了这部片子,当时只是看了名字就看了电影,所以不知道导演想要表达什么,还以为这是部爱情片,所以一直看到半个小时的时候,都以为福来是女孩,导演想要叙述他们成年之后的爱情或者通过读书考大学到城市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后来慢慢就觉得不是这样的,不猜测剧情,只是跟着导演的镜头从两个孩子的眼光中欣赏大山外的世界。
这部片子还是给我挺多惊喜的。
呼应电影名字《云下的日子》,导演在每个情节转折或者替换的时候,都会出现天空中的云彩,不过貌似出现得有点多。
在描述两个孩子在大山里行走时,采用了从近及远拉伸镜头的方式,将整个大山的美景表现的淋漓尽致,这点自己还是很满意的。
演员的表演上,两个孩子演的很好,不是主流的可爱的孩子,可是看到他们第一眼,就知道他们是从大山里的来的,张涵予演的多少欠点火候,而武林外传里的“小六”那个演员演的也有点傻,感觉演的不是很好,我觉得演大山里的那些农民的倒都不错。
因为自己八十年代还没出生,对那个年代充满好奇,所以在描述城市和农村里的场景时,通常一个小场景就会让自己忍俊不禁,感觉看这个电影一点都不浪费时间,比如说农民公社废除大锅饭之前的开会聚餐,比如说在城市里小娅和两个孩子碰到的一群拎着大录音机穿着喇叭裤的自以为时髦的青年人等。
这部片子的感觉就是开始看得时候很好奇,感觉看这部片子很值,很有新意。
直到“在城市里刘厂长从牢狱里出来”,从那往后,基本上没什么新意了。
到“十年后”基本上就可以把电影关了不看了!
闫然导演拍这个片子肯定也有苦衷,不过感觉水平还是很不错的。
你歌声嘹亮,婉转动人,我听着感觉也有些共鸣。
那喉咙似乎想吐出一点词,不幸的是被人扼住了脖颈。
中国电影何时能不嘶哑?
请拿开你的那只脏手!
中国导演何时能在云上高歌?
请把头顶的闷钟敲碎!
最后的那个“30年后”,是你自己的点睛之笔,还是他人的狗尾续貂?
当下的现状是:想说点什么,但不能说的太细。
宁愿听蚊子般的嗡嗡,也不愿听夏蝉的喧嚣!
我们没有翅膀,只能过着云下的日子。
好,不代表很好。
至少你有句歌词很真实:城市更能容易迷路。
我想说的是:谁能给我一块指-南-针。
这是一个关于贫穷年代的故事。
也许原本应该带着无奈的眼神去关顾,可是观看的时候,我却不合时宜的发笑了。
笑晓雅的老公一路背着孩子追到贵阳火车站,笑派出所的干警恰巧就这时候出现,笑小六那虚张声势的嘴脸。。。。。
有网友说他看哭了。
哭在大龙撞车的瞬间,是的,那一瞬间蛮感人,强生哭了,边跑边哭,回望身后越来越远的城市,冰冷在身后,虚伪在身后,冷漠和无情让他对这个城市的憧憬消失的无影无踪,最终,他仓皇而逃。
眼泪抑或笑容,都只是暂得。
沉淀过后的思考,才是文艺片的初衷。
好吧,我承认,我也是喜欢仰望天空的人,喜欢强生和福来仰望晕着朵朵白云的天空,喜欢晓雅坐上拖拉机时躺在麦垛上看天空时的神情,最后,借用强生那句话来结尾:要向前看不要向后看。
很好的电影,虽然剪辑有瑕疵,结尾有些生硬,但整体是部荡气回肠的作品。作品好不好,感不感人是最大的一条标准,这片子算是做到了。
俩小孩的流水账日记。当时的背景是反映出来了,故事情节很糟糕。俩孩子僵硬的口音却成了乡下的异类,打扮又是城里的乡巴佬。如果是方言的话应该看着不这么别扭。
改革开放后一个缩影,还夹杂着文革的阵痛。有人要去农村有人要去城市有人找不到钥匙,无论去哪都是回家的路。“城市好大,我头晕脑胀的”“这是城里人的游戏,我们搞不懂这游戏”“城市更容易迷路”
剧本结构有严重缺陷,主题零乱。似乎是拿了贵州省委宣传部的钱拍了部自己和雇主都不满意的电影。
城市真的不知道有什么好的。。。
矫情,做作
乱七八糟,大人演的太刻意了,失败,两个小孩就是在读台词,失败,感染力为零
改革开放
原来您真正的目的是劝说农民工回家啊。什么“城市不适合我们”“城市更容易迷路”都是讲给他们听的啊。老夫总算悟出来了。
小孩演得有一些拘谨。剧情平淡却别有一番风味。
个个讲话都是背台词 荒诞的场景 新闻联播式的结局= =只有风景是美的~
硬要把中国几十年的变迁安在两个孩子身上
看到最后真的是要吐了。。
里面公社和厂里的吉普车是硬伤,BJ2020S,是1990年代末的新产品了。
某些视角下,很像一部公路儿童电影,当然底下有着精神的复苏,自由的向往,走出去的梦想。
是个好故事
我觉得还行啊 故事的寓意至少是好的 这种片子 红一点专一点当然也是不能避免的 能看到故事的本意和积极面 有鼓励到你就算好电影 结局那边是有点扣分 三星半吧
summer云烂片我说我们好坚强啊,竟然从头看到尾
不知所云 不过张还是很好看的
有些逻辑弄得就是国产的水平,但还是表述了一些值得人深思的东西,值得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