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不知道说什么好,刘德华拿自己的名声去做公益,也不知道是应该钦佩呢还是应该叹息。
挽救问题青年的话题,永远谈不完。
熟悉的桥段,在故事里头还是那么熟悉的出现。
这即便是一碗鸡汤,喝太多了也会吐。
在挽救问题青年这件事儿上,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各人也有各人的做法。
故事里头的问题青年,基本都是背景板,所以不妨看看在这起“事件”里头,其他人在干什么。
这位校长,无疑是值得尊敬的。
是一位“逆流而上”的勇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当得起“有教无类”四个字,我们只是希望,这样的人再多一点,再多一点。
而更多的人,只是借这件事儿,来捞取足够的“政治资本”。
这样的嘴脸可恶吗?
对不起,这样的人就是存在着,而且活得比谁都滋润,你又能奈何?
其实,更多人大概都是和鄂博的态度一样。
为一堆问题青年付出,明显的收支不平衡,做不如不做。
至于问题青年,又不是我家小孩,和我何干。
那么,这帮问题青年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
故事中,将这一切都推给了家庭。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对于孩子的成长起关键作用,这责无旁贷。
可是故事中,太多的家庭,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出现了问题,那这样的问题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如果我们单纯的归咎于父母的不努力、不负责,好像又过于苛责。
这个问题如何深究呢?
还是说点别的吧。
故事中刘德华在劝解“爱情狂”的时候,发出灵魂般的拷问——有用吗?
这个问题实在不好回答。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们都在问“有没有用”这个问题,做一个科研课题,首先问的是,能不能创造经济效益;画一幅画,首先问的是,能不能卖到钱;做一档节目,首先问的是,能不能拉到赞助商……我们的“有用”是不是真的有用呢?
不过,另一句话,倒是有点“毒鸡汤”的意思。
没有人有必须了解我们的责任。
是的,这个世界这么忙,谁有时间来了解你啊,更何况,你也没有花时间来了解别人啊。
最后的最后,还是鸡汤。
为自己热血一次。
无论是谁,都应该全力以赴为自己努力一次,人生的遗憾,大都都是在后悔当年的不努力。
这部剧剧情很简单,却击中了我的心,一些画面让我眼睛湿了,或许是最近一直陪孩子吧。
豆瓣评分不高,也正常。
只有特殊的人群才能共情。
其实现在的教育要做到有教无类,太难太难。
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同,成长是折磨人的过程。
孩子在成长,自己也在成长。
华仔表演给4⃣️星,其余的演员有点用力过猛。
没有回味,只是反省。
两个大佬几句古龙范的对话就把合唱团的经费问题解决了,钱在电影里是最容易解决的问题,在电影里钱不是问题,在现实里问题是没有钱。
场地也简单,很大的一块地,最后是人,为了凑数弄来各种问题少年少女,喜欢cos也被列入其中,天天看着瓶子那位明显有精神病也不去看医生,而是来唱歌,不光学生有问题,连学生家里都有问题,有钱人家的就来个生意太忙无暇玩亲子游戏。
总评一星0分,看了十来分钟看不下去了,用音乐教育问题学生,用爱发电。
最恶心的是特意提到炮王。
泪点满满却又如此的贴近现实,或许大家不太清楚香港底层市民的生活状态,确实与电影里很像的。
自勉自励、有教无类、为自己热血!
很励志很感人的片子!
不知道为啥评分这么低!
可能大家都喜欢刘德华在大片吧!
其实这个故事的原型就是厦门六中合唱团,向高至凡老师致敬!
真实就是这么平凡,虽然故事我们都知道,结局也明了。
但鼓励从不嫌多!
4分,电影质素质就4分,剧情尴尬,狗血,煽情特别老套,这题材放90年代都觉得烂大街了。
刘天王卖力演出加上一班大牌配角,另加林子祥《谁能明白我》好听,可以加0.5分。
但以下几项扣分:1. 雷颂德,鄂靖雯两个角色根本没作用,完全不知道干啥的。
2.刘德华候机室手机开音量外放加公共场合手舞足蹈,行为不检点,不文明行为。
如果在广州地铁,早就被抓了。
3.合唱团合唱期间唱rap。
不是说合唱比rap高雅,音乐没贵贱(艺术也没贵贱,但电影是觉得喜欢cosplay就是问题少女!
),但这场合不合适啊。
特别是之前已经在cosplay现场唱《狮子山下》被人扔鸡蛋了,还没学乖吗?
这是屡教不改了。
这跟《某球的最后一个夜晚》宣传为悬疑片一个德行,这鸡蛋特别应该扔!
所以扣0.5分。
最后4分!
先要说好这个电影,稀碎,作为香港电影来说,实在是使人唏嘘。
但是我又不争气地流下了我廉价的泪水,宛如看了一个巨大的过气HK黄金时代演员拼盘演唱会,用我的钞票为我不值钱的情怀买单。
荧幕上老去精瘦的刘德华依旧在做着活力四射又夸张的动作,但是掩盖不住自己衰老的关节已经不灵活了,哪怕他那么努力保持了如此好的身材和状态。
吴岱融在我脑子里还是天若有情和郑伊健要死要活的样子,结果转眼满头白发。
谢君豪南海十三郎的样子早已不在,瘦到脱相。
卢冠廷更是老得胡子都白了,关礼杰家暴已然痴肥的李丽珍(我永远的心头好白月光李丽珍)……每一个都在告诉你,时代变了,他们老了,变了,虽然你还愿意为他们买单,虽然他们依旧全情投入依稀旧日身影,但他们已经不能变出黄金时代的影片了。
对比原版《放牛班的春天》,这版本土化得非常成功,因为因为这种本土化的成功,而分外失败。
我找遍整个北京没有粤语版,就离谱,然后看到片尾显示这是上海官方基金项目电影,默默明了。
电影里只要你稍微会点粤语就能处处看出违和感,甚至可以对着口型把词配出来。
里面手机聊天截图还是粤语对白,变成气泡对话框连北京话都出来了????
这就是不用心啊,或者说是一种投诚吧,就希望获得大陆票房。
那你怎么不把狮子山下、谁能明白我、筐底橙全都改成普通话啊,何必呢。
这个电影里香港那种被规训太久的乏味,得益于冲鼻子的精英味,他们拥有合唱团和搞合唱比赛合情合理。
结果呢,所有的矛盾都被柔光处理,自闭症随随便便就能开口、自残的姑娘一下子好了、劏房家暴好像是一个镜头晃过去,只要色调明亮一点就能解决。
精英们早早把孩子送去英国等着上剑桥牛津……李丽珍那个酷似方力申的崽可能演技好一点,显得他人物完整一点。
这些尖锐的矛盾比一点就到家的困境还好解决,很难说是不是一种审查下的不努力。
年轻人对着唱狮子山下的合唱团扔易拉罐,这个场面实在是太富有隐喻(拍得倒是相当不怎么样)。
当年狮子山下听着罗文歌声白手起家的香江人已经成为了过去,年轻一代哪里都一样,在卷不完的内卷里沉浸在小世界。
正如这个年轻一代的电影,所有人努力,老人发挥最后一点光和热,大家一起自我感动,整出一个稀碎又他妈的感人的作品。
情感确实很厉害,刘德华最后在机场候机室指挥的片段可以说演得非常好,他演绎生涯中罕见的演技高光时刻,甚至第一次感动了我。
但是前面的铺垫到这个感情爆发是一点也不顺,所以获得我廉价的泪水不能说明任何事,只能说确实有高光时刻吧……放牛班的春天是我人生中极重要的一部电影。
我至今会唱其中的每一首歌,马修离去时候,漫天的纸飞机和死亡诗社最后那些站在桌子上的朗诵惠特曼的学生一样,照亮过我的青年时代。
我们的电影里,坏孩子不如何坏,好人自然也不如何好。
我为刘德华的努力动容,但那些绵软无力又混乱的故事线实在是不痛不痒。
一个合唱电影,最好听的部分是林子祥版本的谁能明白我,这实在是一种悲哀。
片尾我要再次哭号,珍妹啊!!!
你怎么就这样了呢!!!!!!
虽然你还是我的白月光,但是珍妹啊!!!
容颜不似彩楼前了……
周末看了三部刘德华的电影,我还开玩笑说《拆弹专家2》可以封神了,最近港产片里唯一票房、口碑双丰收,看看豆瓣难得的高分,就知道大家对它的认可。
但是,从电影院走出来,感概的是,电影的2/3分数应该给刘德华,他的迷惘、痛苦、正义都演得入木三分,其他演员与之对比都要失色不少。
与其说《拆2》的成功,不如说是刘德华的又一次成功,不愧是我最喜欢的男演员,没有之一。
想说的不是《拆2》,是一部豆瓣评分很低,基本没多少影院上画的《热血合唱团》。
剧情很简单,一向港片讲道理式的励志,刚看了10分钟,就吐槽它在“致敬”《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是我很喜欢的法语电影,车上还存着整张电影原声,开始学法语也与之不无关系。
一部刘德华来做慈善广告式的低成本作品,让人鄙薄之余,更想看看能烂到什么程度?
是的,我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态看下去的。
的确,刘德华的电影角色从来不曾让我失望,这部亦不例外,成熟男士的优雅、理性、有责任感,以及有故事的沧桑感,符合对一个同性榜样的要求。
电影的进展不温不火,与其说是在看剧情,毋宁说是在看刘德华一个人的表演,但是,倏料不及,结尾一个反转,整个主题得以升华,刘德华隔空指挥的那一段,居然把我给看哭了。
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常常会有无数的恶意,我们开始自卑,封闭,怀疑,最后,我们忘记了怎么爱自己,本该闪闪发光的我们,陷入了黑暗的谷底,此时,多希望有一道光 带我们走出黑暗,找到自己,如果没人给你那道光,你就要努力成为自己的那道光。
这就是电影要讲的道理。
“一个人最了不起的成就,无非是找到自己,然后勇敢去做回自己……” 途人路上回望我 只因我的怪模样 途人谁能明白我 今天眼睛多雪亮 人是各自有理想 奔向目标不退让 用歌声 用欢笑 来博知音的赞赏
如果不是《谁能明白我》这首粤语哥和《狮子山下》,恐怕早早就弃剧了。
似乎是顾影自怜的怀旧之作,在电影院看太浪费了。
不记得学生演员都是谁,总体表演没有特点。
倒是老戏骨,太多了。
吴岱融、关礼杰、李丽珍、谢君豪、卢冠廷、吴咏诗……基本都是一个瞬间确很有性格。
剧情内涵相当的一般,剧情无需形容,恐怕更多的也是侧面说明香港的现实和无奈。
《狮子山下》代表了香港最奋进最励志的一代,如今依然颓废。
看看邵氏、TVB最辉煌史的人马,还记得《边城浪子》、《小李飞刀》、《大时代》《南海十三郎》。
而今依然活跃的只有华仔,真的好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四星给到《狮子山下》和《谁能明白我》,三星给到老戏骨们、一星给剧情
原文:https://www.luxianpo.com/movie/find-your-voice.html一部非常感动的片,看到泪目的电影,深刻诠释了“有教无类”,不是简单的全部都教,而是能够走进每个人的内心,发现彼此的潜力。
腾讯视频:热血合唱团孩子的教育是社会、家庭、伙伴群体、教师、自我共同作用的过程,好的教育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教育不应该是单向的知识的传递,应该是双向的一个彼此陪伴成长,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老师自身也是在成长。
几个感动的细节电影里学到了合唱声部的划分,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声部
soprano: 女高音alto: 女低音tenor: 男高音bass: 男低音
在信希打架之后,学校要求他考到 70 分才能回合唱团,大家的鼓励和支持
在小龙买了之前偷的东西把他们还回去的过程中被发现后,没有选择责怪惩罚,而是选择相信,鼓励他的改错
一个善意美丽的谎言,在最后离开,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一个人最了不起的成就:找到自己,并且能够勇敢地做自己曾经,我觉得教师当久了会是一份枯燥的职业,每次都传授相同的知识,会认为教育研究的目的,是用更高效的方式传授知识。
但实际上,面对的不应该是传授知识的这一个简单的任务,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面对的是一个一个的家庭,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传授的知识内容可能相同,但面对的每一班的学生都是不同的,每一次的挑战都会不同。
教育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在传授只是的同时,传授者也在被改变着,传授者也不仅仅是老师,可以是同学、家长等等。
在教他人的同时,自己也是在学习,学习着如何表达,了解对方的生活经历。
我想起,小时候我作为一个插班生的经历。
小学二年级还是三年级来到一个新的班级,新的同学对于自己学习的不认可,一次课堂测验上老师面向全班的肯定,给了巨大的信心,只是一个简单的肯定,影响是巨大的,而也是从那一刻开始,对学习成绩重拾信心。
我想“有教无类”的本质是在于对于每个人的信任,相信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尊重每个人的理想。
看了很多影评,一至差评,确实他拍的不算很优秀的电影,可我们是否想过这部电影的背后呢。
教育出一些能改过自新的孩子又有什么不好呢,我们一定就要认为坏学生一定就不能改过吗?
社会压力这么大,为什么不能像这部影片一样温暖待人,而是很刻薄的批判呢。
为什么大家与其生活在人人自危的冰冷社会也不愿接受这种童话式温暖呢。
谁都不比谁傻,背后团队难道想不到童话一定会被大家嘲笑嘛,可是他们依然选择做下去的原因,不就是为了唤醒大家的内心的温暖嘛。
反反复复肉麻了几次,实在是无法感动得起来。人物极其脸谱,没有丝毫代入感,全部情感都流于形式。尤其华仔雨中求董事的情节简直匪夷所思,尴尬得都不如短视频拍出来的煽情故事。很想给华仔好评,但任谁也拉不起来这样的作品!妥妥4分
没看完就溜了,浪费我钱和时间
【看粤语版!】【看粤语版!】【看粤语版!】【国语版真的会尬穿地心!国语版大概就是目前的分数,粤语版我可以打到5.5-6分。】不明白为何如此低,在我看来此片跟《逆流大叔》基本烂到一起,说几个最反感的:为什么不加选择地设置如此多条线索?为什么一到香港街头就调成柔光滤镜?为什么要将道理灌给观众?……闪光点也和《逆流大叔》同样,在时代低谷里都落回狮子山下的香港精神。只不过此片不同点在于,它是老一辈香港人写给青年人的童话,试图告诉青年人放下戾气,做回自己,find your voice。令我惊讶的是,此片看似敷衍,其表达却非常真诚;更令我惊讶的是,我竟然被感动了,观影过程中数次想到《麦兜当当伴我心》,呜呜。
一星只给我豪哥的。
人生能有几个两小时花在这种片子上
剧情冲突达不到爆点。
GTS 老套,牵强,居然还有点感动……
用心了。被感动到。
“先生,公共场所,麻烦手机不要外放”
真的少有被剧情推着走的电影,这个真的推得特别难受,比挤地铁时候后面有个200斤大汉推过来还难受。而且剧情越演越后,完全变成了一场喜剧,真的特别好笑荒诞,所有东西莫名其妙,你甚至不知道它后续还会给你什么匪夷所思的“惊喜”。
觉得不合理的地方其实是基于香港当地才会有的问题吧,说白了还是跟内地教育有点距离,但学生面对的问题都差不多,原生家庭和校园冷暴力带来的创伤太大了。并不妨碍这是部很用心的电影,也看得出来导演和刘德华是想要尽力去激励年轻人的,我觉得还是需要鼓励的。
仿佛是在看低配弱智版Glee,国语配音要再减一星,我看呆了,刘德华到现在还能演这种小学生电影啊。还有鄂靖文是干嘛去的……
非常有正能量的一部电影,值得看
不思进取却期待有朝一日一鸣惊人 这剧情我看过 内地女星做女配的惯例居然还在延续 但从开始的周迅赵薇 到后来的张静初黄奕 再到现在的鄂靖文 港片自己唏嘘一下吧 墓碑都是自己凿的
#热血合唱团 恭喜华仔守得云开见月明!终于又冒头了🎉🎉🎉今年的疫情可能真把老妈整出创伤应激了,连自己老公好不容易有新电影上映都不敢去电影院[捂脸]得咧,那我替你给华仔打call应援吧[憨笑]
好看,很感人,歌也好听,很好哭,很喜欢
2020.12.26外人眼中的不良少年少女与指挥家的互相救赎吧,也许每一个叛逆的孩子都需要更多的关爱吧,最后的合唱非常的感人,华仔真的依然很帅
剧本、表演、尬穿地心的台词和国配,全面崩溃,除了几次粤语原声《狮子山下》响起,再没有任何值得看的地方。剧情推着人物走,没有一个角色是有生命力的。刘德华成为编剧手中的神,任何问题他一句话就能解决,最终还化身禁止酒驾宣传大使...最尬的还是结尾礼堂合唱之后突如其来的rap...
音乐的力量可以弥补电影里绝大部分的过错。
叫什么“热血合唱团”啊,干脆叫“德华的煽情歌唱队”岂不是更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