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吸引我的是兼职那段,真是太带感了!
让打工人喜极而泣!
在本职工作上矜矜业业却像个loser,在外面机缘巧合找到了一份赚钱的门路,尤其是炸鸡这样看着简单的操作,那些络绎不绝熙熙攘攘的吃饭人,其中还没有一个刁难的客户,大家只需要一起劳动和一腔热忱就能赚到钱,每天晚上提着大把的钱回家,都是用体力劳动换来的回报,真是幸福极啦!
这段剧情真是让人做梦都能笑醒!
龙虾刑警和极限职业都看了,总的来说,韩国成功,中国失败是有原因的。
第一,韩国的剧本更加的干净利落,节奏有张有驰,结束的也比较果断,相比起来,中国的情节看起来就黏糊糊的其二,这两部电影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搞笑,通常来说有文化差异,人们能体会到搞笑的点也不一样,但韩国这部片真的看起来中国人也能够看懂他搞笑的点,现在我已经想不起来看龙虾刑警,我什么时候笑过了第三就是韩国人的文化宣传,确实做得好,就感觉韩国人很爱吃炸鸡,所以他们开这个炸鸡店能火,你相信这个情景,龙虾刑警选那个店看起来说实话,我就觉得脏兮兮的,你说一夜爆火,我感觉中国人对龙虾其实还行,让人没有代入感。
第四就是选角吧,王千源,说实话,演搞笑片,可能还是代入感差一点,其他的几个配角也没有撑起来,而且龙虾刑警电影的色调暗沉沉的,让人看了,心情是沉闷的,笑不出来,而且也感觉不像一个喜剧片,而韩国这个能成功的原因,总体来看这个电影色调的是明亮的,让人看了,心情是愉悦舒服的,几个配角之间的配合,看起来也比较融洽,各自都比较好的,完成了自己的部分以上都算一些小原因吧,但其实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中国的拍出来不好笑,一部合家欢的喜剧片,其实是最能够吸引票房的,就好像泰囧,你好,李焕英等等,现象级的电影就能够证明,但拍好喜剧片也不容易,想要拍有深度的喜剧片就更不容易了,小时候不懂,长大了,才发现周星驰多么的牛逼,喜剧之王,永远的神啊!
感觉到这几天有点点抑郁情绪,于是乎特意搜寻可以转变心情的喜剧影片。
知乎上推荐的大多数都已经看过,那些确实也带给过我黑暗中的光明,帮助我走出了曾经的低谷。
只是也因此,那一部影片就定格在了那个特定的记忆点,伴随着那时的心情和事件,沉淀在事件的长河里。
简单来说,我需要新的影片。
于是乎,搜到了这部片。
优酷没有、腾讯没有,小破站和人人也没有……最后还是猫猫帮我在百度云盘上找到了资源。
【剧透开始】韩国某署的毒品班(类似我国的缉毒队)由5个看上去蠢萌蠢萌的家伙组成,貌似很长时间都没有什么收获,面临解散危机。
隔壁班新升科长的家伙给毒品班班长透露了一个贩毒头子的信息,于是成员们开始在据点附近蛰伏。
恰巧蛰伏点的炸鸡店老板因经营不善要把店转出去,这帮家伙就盘进来了,一不小心因为炸鸡做得太好吃成了网红店,影响了蹲点抓捕工作。
于是乎他们制定了一个很不合理的高价企图来吓跑客人以安心蹲点,万万没想到生意丝毫不受影响,还成了日本豪华旅行团必备打卡点。
后来一次被召回错过了贩毒头子据点转移,在面临解散失业的当口对方中介商没眼力劲儿地找上了他们,开了多家连锁以炸鸡外卖为掩护运送毒品,后被护品牌心切的毒品班成员查到线索顺藤摸瓜,最终在贩毒头子要逃离时,一挑N现场抓获交易并擒住头子,全员晋级。
【剧透结束】一个字,燃。
其实开头的低级笑料让我差点看不下去,完全get不到这部片的高分从何而来。
直到盘下炸鸡店后。
喏,毒品班的班长因为常年没有政绩,收入也很微博,因经济问题被老婆大人鄙视。
炸鸡店的意外火爆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收入,他也终于给老婆大人真的买了一个G的包包。
其实工作极为不顺的那时,我在想,这帮相亲相爱的家伙们有没有动摇过啊,毕竟开炸鸡店好像比干缉毒警更挣钱啊,也不用时刻拼上性命啊,这不香吗?
但即便是生意真的很好的时候,他们也丝毫没有动摇过,时刻记得自己是一名警察,自己的使命是抓坏人。
直至最后,在决斗现场,他们中的每一个都迎来了自己高光时刻,我们也通过了隔壁班的科长得知了这5名成员背后的经历,看上去憨憨的家伙们一个个都身怀绝技啊,最后的战果也是赫赫的,在救援到来之前就摆平了所有犯罪团伙成员,生擒贩毒头子。
怎么说呢,虽然这是一部搞笑影片,但或许和所有被人们记得的高分影片一样吧,我们从别人的故事中,看到了自己的人生。
当前躺平的想法蔓延开来,很多人入职即咸鱼,失去了奋斗的动力和目标,或许该来看看这样一群人,在他们的故事里展现对职业的热爱,无论当前境遇如何,都不忘自己的初心,并最终在自己的舞台上展现了光芒。
我想,现在我们的情况比影片中的毒品班的人所面临的好多了,真的不必自怨自艾,在有限的生命里,去追逐当初心中的向往,不要在到达终点时,留下“我本可以”的遗憾。
以上。
观看日期:20210602
本片结尾致敬经典港片《本色2》的画面,着实把我惊得一P,对这种不加掩饰的跪舔方式丝毫不觉反感。
港片情结似乎已经成了韩影创作中,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大IP。
大抵相同的站位,熟悉不过的音乐。
瞬间有种重回到那个“尽皆过火,尽是癫狂”的年代。
只是对比当下国产电影,竟有些许感动与心酸。
一家人vs三兄弟不由得想起近些年来一些脱胎于港片的韩影佳作。
从《新世界》到《监视者们》再到《毒战》,即便其中有过不甚理想的《无籍者》,也好过同剧的国产翻拍《本色2018》太多。
电梯战神黄政民
忠武路三驾马车薛景求
《信号》男神赵震雄
演爱情的只能演爱情,演不了英雄。
在港片渐死的今天,韩影总能成功的将一些经典更加本土化,注入新鲜元素玩出不一样的花样儿。
撑起港片荣光的大旗从什么时候起已经是棒子们在扛了。
仍在映的《极限职业》已接连打破韩影票房记录,位列韩影史排行榜第二名,累计动员观影人次1600余万,占韩国总人口近1/3,在邻国火的一塌糊涂。
同剧本拍摄的国产《龙虾刑警》,上映时却激不起半点水花,毫无存在感,孰优孰劣?
高下立判,当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附:中韩本土电影影史票房前十一览当国产电影市场一派祥和,红红火火,年票房超过600亿,跃居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的同时,一年到头佳作却屈指可数。
观影受众来者不拒,不识滋味,无论多难吃都能愉快的吃下去,纵观影史皆是嘻嘻哈哈,吵吵闹闹,排行榜上的意义仅存在于一连串不断刷新的数字,价值观崩塌到只一部《药神》撑脸面,这年头说什么金钱至上,娱乐至死,真心是没毛病。
台湾年冠小清新pk柏林最佳男女主
烂片当道,好电影就是这么被杀死的韩影的崛起是有目共睹的,从原来的只靠模仿、借鉴,逐渐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路子。
这中间除了要感谢其自由开放的市场环境,以及积极完善的分级制度,更应该感谢的是其挑剔的观众,正是因为这些观众的存在,韩国电影人在电影创作中才毫不懈怠,精益求精。
如题,每当看别人家的电影就跟看别人家的孩子似的,如今也就剩下羡慕嫉妒恨的份儿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要说已经持续快三年的新冠疫情对哪个行业影响巨大,我想电影行业的悲惨程度绝对是排得上号的。
我自感觉,很多时候即便你可以不受疫情影响顺利走进一家电影院、打算看场电影来打发一下闲暇时间,看着寥寥无几可供选择的影片,你大概率都没办法选出一部感兴趣的片子。
造成这种大家无片可看情况的原因,我觉得引进片数目呈现断崖式下跌是一个重要因素,似乎已经有很长一段没有出现大家争先恐后排队去看“复联”的盛况了。
而我上一次写外国影片的影评竟然还是在两年多以前,并且还是一部老电影(2015年的美国影片《实习生》)。
虽说我很希望中国电影产业能发展到比肩好莱坞的水准,盼望着人们一提起“大片”会更多想到国产电影,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大荧幕上少了这些“外来和尚”,对着那些老面孔,难免会出现一丝疲惫之感。
就拿喜剧电影来说,春节假期看了《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中秋假期看了《哥,你好!
》、国庆假期又看了《独行月球》,翻来覆去就没跳出“麻花系”,成天看着沈腾、马丽、魏翔、常远这些老熟人,说不审美疲劳那是假的。
所以,为了让大家换换口味,今天就为大家推荐一部2019年由李炳宪导演、柳承龙主演的韩国电影《极限职业》,希望这部警匪喜剧片能给大家带来一丝新鲜的感觉。
全程让你笑不停
图片来源于网络之前我在介绍影片《极限逃生》时,曾自创了一个名词——“MSG电影”(也可以叫做“调味料电影”)。
节奏紧凑、内容量大、少有留白,虽然有时候也会觉得韩国电影总是处在一种用力过猛的状态中,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你只是一个希望观看一部“爆米花电影”来放松精神和打发时间的路人观众,那韩国这种“MSG电影”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友好的。
用食物来打个比方,就像现在很少有人会把吃肯德基和麦当劳当做一种奢侈的行为,但汉堡、可乐、薯条和炸鸡带来的那种简单又饱满的快乐确实会让人欲罢不能。
《极限职业》作为一部喜剧片几乎把笑点塞满了整个故事。
影片一开始就展现了缉毒组抓捕吸毒者的一场戏。
在观众乃至影片中犯人脑海中本该是紧张刺激的抓捕,被这群主人公们活生生弄成一出闹剧:高空索降设备质量不佳导致悬在半空中无法破窗而入,最后竟然滑稽地伸手请犯人拉一把;好不容易骑着小电驴把犯人撞倒,准备抓捕的时候发现竟然没带手铐,问同事要手铐的时候被犯人用电击器“反杀”;犯人最后竟然是在路口被社区公交撞飞导致被抓,结果这场抓捕导致16辆车相撞。
看过影片开头这段“热闹”的抓捕,缉毒组这群警察超级废柴的形象一下子就跃然纸上,也为整部电影定下搞笑的基调。
图片来源于网络《极限职业》制造笑点的方法和大部分喜剧电影一样,那就是通过“超出计划之外的意外情况”来制造戏剧冲突,总结起来就是这群倒霉蛋的霉运会源源不断地降临。
柳承龙饰演的高组长一直得不到提拔,眼看着自己后辈一步一个台阶、仕途蒸蒸日上,只能干瞪眼。
好不容易得到一个抓大毒贩来翻身的机会,结果从一开始就状况百出:假装记着采访的路边工人的新人警察载勋竟然稀里糊涂被裹挟上了前来招工的汽车,被无奈拉走时同事吐槽回来时“肯定能怀揣买房子的钱了”;马警官用望眼镜监视毒贩时被楼上房东大妈发现,结果当成了偷窥狂报了警;一群人躲在毒贩窝点对面炸鸡店继续监视,本想通过替老板送外卖潜入毒贩窝点进行侦查,结果老板因为生意不好准备把店卖了;为了继续在这家炸鸡店监视,大家只有凑钱把店买了下来,可当他们买下这家本来一天都来不了一个客人的店之后,客流尽然日渐增多;为了不露馅,几个人只好硬着头皮真的把炸鸡店开了起来,结果没想到凭借一道“排骨味炸鸡”他们竟然让这家店生意火爆了起来;为了赶走客人他们恶意涨价,反倒把自己整成了连日本游客都要来打卡的网红美食店;终于等到了送外卖的机会要深入毒枭老巢,打开门才发现因为炸鸡店生意过于火爆吸引了太多人,毒贩搬家了……这一连串让人应接不暇的意外,让这个“蹲点潜伏抓毒枭”的计划彻底失控,向着意想不到的方向“飞驰而去”,同时也带给观众层出不穷的笑点。
副业当成主业干
图片来源于网络不知道拿破仑有没有说过,“不想当厨子的警察不是好缉毒组”。
如果单纯只是依靠意外,虽然能简单堆砌笑点增加密度,却无法提升笑果的质量。
《极限职业》让人发笑的另一大原因就是“在意外状况下也全心全意地投入”。
经营炸鸡店原本只是作为蹲点监视的伪装,但生意火爆起来之后似乎大家都有意无意地忘记自己警察的身份,全心全意投入到经营炸鸡店的“伟大事业”当中去了。
剧中有一个桥段,李东辉(《请回答1988》中“娃娃鱼”东龙的扮演者)饰演的金警官发现大毒枭现身,他立马通过对讲机呼叫支援,可其他人正在生意兴隆的炸鸡店里“各司其职”,根本没有时间回应金警官的呼叫。
万般无奈下金警官只得独自一人驾车追踪,可结果在一个十字路口,两辆毒贩的车一左一右“分道扬镳”了!
金警官霎时感觉到纠结和无奈,一个犹豫,不仅跟丢了毒贩,还撞到了旁边的车引发了交通事故。
当金警官非常气愤回到炸鸡店责问为什么没人来支援时,其他人反倒打开了抱怨模式——“你知道我今天炸了多少只鸡么?
”“你知道我今天切了多少洋葱么?
”“你知道今天我收拾了多少桌子么?
”看着大家一脸委屈的表情,我一边笑着一边在心里问他们:“你们干嘛这么认真?
”
图片来源于网络就是这种错位后的全神贯注,把人物和环境之间的不匹配进一步放大了,戏剧冲突以一种非常自然的方式从人物身上流露而出。
电影中有很多情节设计都让人物先全情投入进一个场景,当情绪到达一定程度后再突然把人物抽离出来,回到原来的设定中,然后以人物自我吐槽的方式强化了喜剧效果。
比如说高组长义正言辞提醒大家要记住大家的最终目标是抓毒贩,开炸鸡店只是用来掩护身份,可电话铃一响、高组长一接电话,脱口而出的是“至今没有的味道,这是排骨还是炸鸡,这里是水源大排骨炸鸡”的广告词,这种极致的反差让人不得不捧腹大笑。
反转最后也搞笑
图片来源于网络其实只看个开头我也能猜到,这群表面废柴的警察最后一定会把大毒枭抓获,可问题是这个最终的大反转要以什么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导演在影片的高潮安排了一场以少敌多的打斗戏,在一直有点瞧不起高组长的后备的解说中,我才知道这群一直看起来一点儿不靠谱的废柴们其实各个都是身怀绝技的高手。
炸鸡店的核心、厨艺精湛的马警官竟然以前是国家柔道队的;一副弱不禁风样子的金英虎是海军特种队出身;“一枝花”张警官是泰拳东方冠军;而高组长的抗打击能力一流,即便和对方承受同样对的伤害,最后还能站起来的一定是他。
其实这样的设定有点扯,这样一群身怀绝技之人之前各种拉跨表现逻辑上是说不过去的,不过一来是《极限职业》作为一部喜剧片,观众对剧情合理性没有那么挑剔,二来最后这一段大决战也拍得非常有意思,特别是新人载勋,因为之前坚定毒品的时候“吸嗨了”,导致他整场战斗都是一种亢奋的状态,即便被七八个大汉围攻,他也一脸痴呆般的微笑,口中说着“我不疼、我不疼”。
看到这一幕后笑疯的我,自然也就不那么在乎剧情合不合理了。
还有最后战斗结束,“打扫战场”的时候,张警官和马警官“有情人终成眷属”,非常没羞没臊啃在一起的时候,在一旁围观的其他人忍无可忍地要找其他警察借枪,冲着这对男女来上几枪,就连躺在担架上的高组长嘴里嘟囔的也“开枪、开枪”。
这部影片中搞笑的部分太多了,要想一一列举实在太难。
不过这部影片在欢笑之余带给我一丝感动的地方,是高组长被停止后想干脆辞职经营炸鸡店算了,他和伙伴们认真经营,严把品控,当加盟店出现问题时,他们会用自己刑侦手段去寻找问题在那里。
影片上映时,这个世界还没有被一个叫新冠肺炎的魔鬼所胁迫,而近三年来,我们的生活都被这小小的但似乎无处不在的病毒所彻底改变。
那些小本经营的小商小贩个体户们遭遇了多少困难,我们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
但即便世道多艰,还是有很多人继续坚持着、努力着,一方面他们是为了生计,另一方面他们也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很多幸福的元素。
毕竟当冬日来临,冒着凛冽寒风走在回家路上,在小摊上买上一份热乎乎的烤红薯、糖炒栗子,在小店里吃一碗热气腾腾的麻辣烫,配上一杯浓香醇厚的奶茶,这样的日子才算得上生活吧。
从这个意义来说,像开炸鸡店不也是一种“极限职业”么?
图片来源于网络
韩国最近上了一部喜剧——《极限职业》,跟去年国内上映的《龙虾刑警》很像,两者不算抄袭,是个“一鱼两吃”、分别开发的项目。
但是,两部影片的待遇却是天壤之别,《龙虾刑警》票房不佳,也遭遇了口碑差评,而《极限职业》韩国本土超过1600万观众走进影院,这一成绩在韩国影史票房榜上位列第二,仅次于1700万观影人次的《鸣梁海战》,但在票房数据上,《极限职业》已然超越了《鸣梁海战》登顶韩国影史票房冠军。
对比豆瓣评分数据,《极限职业》好于78%的喜剧片,好于77%的犯罪片;《龙虾刑警》好于7%的喜剧片,好于3%的犯罪片。
同样是警察卧底开店破获缉毒案的故事梗,为什么《极限职业》玩得那么好,《龙虾刑警》却扑街了呢?
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一个实,一个虚。
实是真实、虚是虚浮。
(一)主题:《极限》实 《龙虾》虚 一部电影的共鸣感很重要,如果一部喜剧能紧紧抓住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共鸣点和话题,成为爆款的可能性就很大。
而这个共鸣点总是与故事的主题紧密相关的。
比如讨论男性中年危机主题的喜剧《泰囧》、《夏洛特烦恼》、《情圣》,个个都成了爆款。
这并不是偶然,而是同一个主题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遭遇七年之痒的夫妻,最易喜新厌旧的男方需要一场冒险之旅来让他回归家庭。
回到《极限》和《龙虾》上来,它们的主题或者共鸣点是什么呢?
来看《极限职业》—— 这部电影讨论的主题就是:职业压力和职业理想 人这辈子,有半辈子是在工作,所以这个主题自带共鸣点,并围绕着高班长这个人物和他身上发生的故事进行了演绎。
警察这个身份在外人眼里光鲜亮丽,但实并非如此,片中穿插了好几个情节来展现。
开篇队员抓捕毒贩不敢破窗怕赔钱;组内经费不足闹矛盾;黑帮意淫缉毒专案组各个都是待遇好到飞起…… 这些都表明了,刑警这个职业并没有大家想象地那么好,只是表面光鲜罢了,个中冷暖,饮水自知。
另外,所有的职场人都希望升职加薪,走向人生巅峰,警察这个职业也是如此。
高班长带着团队累死累活,也希望能破大案、升职加薪, 多年以后退休了,回想起那时候,也觉得那一刻是属于他的人生高光。
而影片一开始,高组长的这个愿望跟他的目标是有很大差距的。
一开始,高班长全组搞砸了抓捕行动,面临着升迁机会被晚辈剥夺的威胁, 高班长是个典型的遭遇中年危机的男人,在优秀的晚辈面前会不自觉弓背低头,很不自信。
不仅在职场上被新人碾压,他回家还要受老婆的指责,讽刺他没本事升职,导致夫妻关系也不和谐。
这种职业处境和压力应该是全宇宙职场人所共同的经历和遭遇,你说能没有共鸣吗?
这还不够,《极限职业》把对于职业的讨论停留在这个层面,它还说到了——职业理想。
片中,高班长有一段广告式的对白:放弃羞愧的成功,选择好的失败,这应该是对的吧…… 关于职业的选择,我们也会有很多类似的困惑:有钱的炸鸡店老板和穷得响叮当的警察两者之间,你会选择哪一个?
理想和现实之间、物质和精神之间,你会选择哪一个?
这个选择题是不是似曾相识,对,这样的选择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极限职业》中,高班长等人也迷茫困惑过, 做警察随时会面临死亡威胁,女儿妻子也照顾不到位, 炸鸡店不仅能给妻子买名牌包包,还能改善家庭生活条件。
他们想把炸鸡店做大,但是最后职业理想将他们又推到了另一边。
虽然现实中的我们可能是向金钱妥协的人, 但不妨在电影中代入一下高班长心理补偿一下:最终理想打败了现实。
再来看《龙虾刑警》,有共鸣感话题吗?
职业压力?
无,四个人天天打扮得花花绿绿的,破案靠一拍脑袋灵机一动, 领导一训斥,极力反驳辩解,这样塑造我朝公安干警,真的好吗?
职业理想?
无!
有的,可能只有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太虚太空!
坏蛋都是傻子?
手撕日本鬼子还没玩够?
看来看去,有的只不过一场闹剧。
(二)故事背景:《极限》实 《龙虾》虚 故事背景如果做得好,就会显得故事很真实可信,而这种真实感的外在体现就是美术:服装、化装、道具。
像最近口碑极好的《老师好》,烫头、收音机、霹雳舞、北冰洋汽水、海魂衫…… 全都是八十年代时代的标志性元素,将故事的时空一下子锁定在了那个年代,经历过那个年代人绝对有共鸣感。
现在的观众对于影视作品似乎越来越挑剔了, 从《延禧攻略》服化道的热烈讨论,到正午阳光《大江大河》、《知否》年代感的讨论和争议, 观众信不信服这个故事,主要取决于能不能找到与之对应的标签符号。
来看看《龙虾刑警》—— 浮夸!
警队四人穿的鲜艳无比,确定是在执行潜伏任务吗?
杜警官还穿成那样天天在警察局内晃悠,真的不怕人认出来吗?
另外,警察局被设置成一股浓浓的居家风格,黄色实木门、浅绿色的墙,还做了百叶窗,如果不说,真的看不出是警察局,我们传统印象中的经典中国蓝的简洁大气风完全被抹掉了。
再来看看反派所处的环境设计,一个物流公司,大门紧锁,本来已经很让人怀疑这个公司的真实意图。
老大办公室还贴满了各种大佬的照片,财神爷、貂皮大衣、大展鸿图题字、纹身、前后景的红,浮夸至极,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们是黑社会的。
如果这个故事真的发生在中国,我公安干警早就盯上了他们,并将其一网打尽。
同时,红的色调几乎贯穿了全片,充满了一股浓厚的MV感觉, 这些奇怪夸张的美术色调把故事的真实感和背景全都模糊掉了。
继而,我们也搞不清楚这个故事发生在哪里?
什么时代?
看看这个订餐复古电话,再看这装修,似乎也感受不到这是美团饿了么的外卖时代,更像是欧美80年代的餐厅风。
而反观《极限职业》,人物的穿着很路人、炸鸡店的陈设也很常规、用光也很自然,给人的观感非常自然舒服。
也许《龙虾刑警》想通过夸张突出的色调和美术风格来展现与众不同的导演风格,但很明显,这样的尝试很失败。
(三)人物塑造:《极限》实 《龙虾》虚 前面提到主题的时候,已经说到了《极限职业》中高班长这个主要人物,他的塑造是真实可信的, 事业上遭遇职业困境和危机,家庭生活中遭遇中年危机。
《龙虾刑警》中,杜宇飞因为缺少家庭和生活维度的塑造,我们只能看到他话痨的一面, 而且从头到尾一直坚持着这一人物特质,单一而不讨喜,也很不真实, 就这么一个咋咋唬唬,情商低的直男癌,没有过人之处,为何能成为一个团队的领导?
不尊重团队的人,为何大家对他死心塌地?
这个人物让人充满了各种疑问和困惑。
如果说人物塑造像一道道菜,编剧是做菜的厨子,那么《极限职业》是量多不加价的良心美食,《龙虾刑警》则是食物和菜单极度不符。
我们可以拿两部片子的人物出场来举例, 因为一部片子的人物出场很重要,如果能给观众留下第一深刻印象,那么这个人物塑造一开始是奏效的,观众会对角色产生兴趣,进而有继续追下去的欲望。
而这两部片子因为讲述的是一个团体的故事, 开场都选择用一个事件将主要人物关联在一起, 并且给到每个人的动作和反应,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反应和动作就能反映出每个人物与众不同的个性来。
那么这两部电影在人物出场方面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首先来看《极限职业》: 一开场,目标毒贩跟几个伙计打麻将,“神兵”从天而降, 如果是一般的警匪片,绝对会给前来抓捕的警察酷炫吊炸天的动作和场景设计, 可在《极限职业》中,几个主角抓捕毒贩的现场,到最后却演变成了连环车祸现场。
这种强烈的反差造成了很大的戏剧性效果,就像法国搞笑短片《电影VS现实》一样,坊间的传说只是传说,现实中却处处是囧事。
就像片中毒贩吐槽的那样,以为你们应该是王者,没想到你们是青铜,太让我失望了!
而在天然形成的戏剧反差中,《极限职业》中对于五个主要人物是怎么塑造的呢?
首先是张刑警,典型的女汉子,脾气暴躁,也是最沉不住气的, 本来跟队长搞了半天空中飞人的抓捕计划,无奈绳子晃来晃去不好操作, 于是索性踹开通风口,第一个出场了。
在她跟毒贩交涉的过程中,毒贩想通过其他逃跑动线溜走, 自然而然地带出了门外的两个人物:金刑警和新人李刑警。
金刑警手拿大锤,稳稳地坐着,体现了他沉着稳重的性格, 这个性格特质在后面剧情中也有延续和丰富, 看过电影的朋友都知道,最后只有他一直暗中潜伏跟进任务, 其他组员已经被炸鸡生意忙地团团转了。
而跟金刑警一组的在勋刑警是个精力充沛的新人, 手拿警棍,在走廊上比划着,时不时还来个飞腿, 把新人的激动紧张兴奋的情绪表现了出来。
接下来出场的便是柳承龙饰演的高班长, 高班长显得更加笨拙憨厚搞笑, 毒贩嘲笑他出场不够酷炫,他反倒跟毒贩诉苦说因为太穷,不能搞碎玻璃,要赔的。
(这里埋了个人物悬念,其实到最后我们会发现这群人真的很厉害,破窗抓捕说不定也很酷。
)
最后一个出场的,也是本片的搞笑担当——马刑警。
喜欢耍小聪明,但总会倒霉、一脸贱萌。
就在其他四人一路狂奔追毒贩的时候,他骑着小电动车一脸贱兮兮地凝视着队友, 然后得意地用电动车放倒了对手,没成想却遭到电击,被对手放倒。
就此,《极限职业》用了6分钟的时长,通过一次抓捕行动的热开场,塑造了本片的五个主要人物, 同时与毒贩有趣的对话和互动,见义勇为女士的乱入打脸,以及16车连撞事故, 让这个部分笑点密集、节奏明快、互动有趣。
再来看看《龙虾刑警》中四个主角是怎么塑造的:
首先,王千源饰演的杜警官一遍执行任务,一遍耍嘴炮,不停地贬损下属, 讽刺袁姗姗饰演的花警官的外貌,开这样的玩笑嘴炮, 不怕引起广大女性群众的不满和抗议吗?
所以对于杜警官的第一感官就是——直男癌。
然后杜警官继续损老能警官,说人家一辈子娶不到老婆, 因为嘴不好,口无遮拦地开下属的玩笑,我们对杜警官的第二印象是——情商低。
这还没完,杜警官自我感觉特别好,开始夸自己有多厉害, 于是我们对杜警官的第三印象是——迷之自信。
而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耍嘴炮吐槽下属,不知道导演的意图是什么?
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个人走夜路,经过一片坟地,怕得要死, 没话找话,自己跟自己尬聊,这跟给自己壮胆的效果差不多。
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长内,本片主角杜警官的人设就立起来了: 直男癌、情商低、迷之自信、话痨。
同时花警官和能警官的人设也给了观众第一印象:一个有点丑、没审美;一个老光棍、嘴欠。
对比《极限职业》开场,每个人物的出场的表演和塑造是动态的、丰富的; 而《龙虾刑警》则是静态的,我们是通过杜警官的口得知另外两个人的状况的, 如果电影的人物塑造要靠说出来,那不如去听相声来得直接。
片中另外一个角色也是新人陈警官,他的出场更是毫无特色, 从他说的那句:我他妈不是,我是!
这句台词开始,我们会发现, 片中的所有人都会抖机灵台词, 就如同一个写脱口秀的作者包揽了所有人物台词一样, 你感受不到人物真正内心要表达的东西。
顺便插一句,我觉得国产片是不是对于喜剧有什么误解。
一段搞笑轻快的音乐配一段毫无特色的打斗,就是喜剧了吗?
这样的片段也在《龙虾刑警》中出现了两大坨,花哨并不等同于有趣。
就此,《龙虾刑警》用了3分钟的时长来交代人物出场, 男主杜警官塑造不讨喜、其他角色表现机会太少,表演静止而流于表面,缺乏个性化的设计。
《极限》用6分钟交代人物出场,《龙虾》只用了3分钟,前者比后者多用了一倍的时间在人物塑造上,因为韩国创作团队可能一直觉得人物是第一要素,国内部分创作者以为噱头形式大于一切,这就是务实和务虚最后的不同结果。
(四)群戏设计:《极限》实 《龙虾》虚 其实对一个编剧来说,写群戏要变成精神分裂才好,不然群戏中的人物没有特色和区别, 或者主角光环压到了群戏中的其他角色,就会变得不够好看。
所以群戏见真功,好的故事群戏一定是出彩的, 一个事件将几个人联系起来,他们因为个性的不同,势必会做出不同的反应。
对比这两部片子,他们各自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来看《极限职业》—— 上一场戏中,16车连撞,高班长等五人受到了上司的严厉批评。
金刑警反应最快,以第16辆车是故意撞上来转移话题, 帮班长开脱,这说明两人私下关系是最铁的, 而新人在勋刑警作为年轻人脑子反应很快,开始帮腔, 张刑警骂骂咧咧,开始往诈骗犯方向引导, 马刑警反应最慢,表示要查监控, 金刑警表示自己要去查,这分分钟想混淆视听, 马上从领导办公室溜之大吉的态势, 作为老大的高班长还是打断了他们,他还是有责任心的。
从这场戏可以看出,组员都护着他们的老大,而老大也是个有担当的男人。
这才是一起出生入死、过过命的情谊。
再来看《龙虾刑警》同样的这场群戏是怎么处理的: 领导批评杜警官,杜警官替自己辩解,表示是意外,而其他几个组员呆如木鸡,站在原地, 组员间的情谊呢?
没看出来,很塑料……
同时,《龙虾刑警》让杜警官的竞争对手提前出场瞎掺合,非常地戏赶戏, 主要人物还没有塑造好,又进来了新的角色。
同时新角色的出现,让杜警官的自信心更加膨胀,表示要把这个案子接下来, 并大放厥词说要分分钟抓人,甚至还跟对方当着领导的面,乱扯当年三角狗血情敌关系, 就此,杜警官的人设已经被抛进了万丈深渊, 后续还占用龙虾馆便宜上厕所,不提裤子监视等等, 这些主创自认为搞笑的细节塑造又把杜警官的人设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而反观《极限职业》中柳承龙饰演的高班长的角色, 这个人物的情绪和表演非常有层次感, 首先他和他的组员有危机感,他可能升不了组长, 就此退休,领导对他极度失望, 这样的危机感给他之后的行为做了合理的铺垫, 他被这种危机感推着必须要完成这次任务,不然会丢了饭碗,失了尊严。
再看看《龙虾刑警》中,危机感被弱化了很多, 领导只是给了杜警官一个月查清毒品交易的流通渠道, 然后杜警官就自信满满地带着组员去调查了。
在情绪上没有任何大的起伏,并且表演没有层次感, 你会觉得王千源饰演的这个角色一直咋咋唬唬的, 这个角色动机弱、人物成长弧线不明显,成了本片最大的bug。
在节奏上,《龙虾刑警》比《极限职业》快了很多,但是“快”并不永远代表是好的事物。
这厢的《龙虾刑警》已经在侦查的路上了,四人一边分析着案情,杜警官继续耍着嘴炮怼下属。
而另一边的《极限职业》却用另外一场群戏继续丰富着主要人物。
五个人闷闷不乐地从领导办公室走出来, 五个人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从警察尊严, 聊到没吃饭,再从没吃饭聊到了活动经费被私吞, 从活动经费被私吞到搜出一个赌场筹码, 案子破了,马警官去赌场赌钱了,高班长大义灭亲, 好巧不巧,就在这时,迎面走来了春风得意的死对头——崔组长。
通过这场群戏,我们可以看到组员之间的互动非常生活化,真实却不失趣味, 这场群戏中,暴躁女刑警张刑警、机灵和事佬新人在勋 、冷眼旁观的金警官、管教下属的高班长, 每个人相互之间都有碰撞和互动, 每个人在这个小事件的参与感和存在感都非常强,戏份非常平衡。
这在《龙虾刑警》中是缺少的, 群戏的焦点全部集中在了王千源的身上,其他角色只剩下功能属性, 在其他时候就成了摆设。
不知道在场的其他演员在导演说戏的时候会是什么反应?
演员:导演,我该直着站,还是歪着站?
给我一个指示,不然太尬了…… 导演:恩,你们自由发挥吧,符合你们个性就行,主要表现领导被骂,你们也跟着倒霉的状态,明白了吗?
演员:恩,大概懂了。
再来看监视和盘店这两个关键情节在群戏上的处理。
《极限职业》将这两个关键情节分开来处理, 不急不缓,把这几个主要角色的个性又进一步深挖了一下。
监视环节的群戏处理—— 在这个环节,每个人物的分工细致,在分工上也不忘展现每个人的性格特征。
精力充沛的新人刑警在勋每天扮演各种身份暗中排查, 与同事“点头”进行信息的传递,其他三人在车上蹲点监视。
马警官果然是霉运体质,躲在隐蔽的楼顶监视,没被毒贩发现, 却被被老阿姨逮到了,报了警,惹来了警察,险些打草惊蛇。
笨拙的高班长一直跟前来调查的警察暗示:是战友,别开枪!
但还是被带上了车。
这场误会戏处理地也非常搞笑。
再来看《龙虾刑警》,在这部片子里,监视和盘店的关键情节是连在一起的, 又是戏赶戏的处理:首先,监视环节的分工特别不专业,四个人几乎是没有分工协作的意识, 全都坐在车里等着对面的毒贩发现他们。
之后,杜警官去龙虾店上厕所,能警官紧跟在屁股后面, 剩下两人坐在车里干等,又是这种毫无设计的静态表演。
你会感觉这些人不是来执行任务的,他们只是来这边玩玩的,顺便蹭一下厕所, 作为警察的专业性和侦查意识几乎为零。
而在《极限职业》中,新人在勋不断变换着身份, 这说明全队已经辛苦监视了好几个夜晚,马警官在晚上躲在暗处监视, 这些有趣搞笑的情节不仅没有失真,反而体现了他们作为警察的敬业精神和侦查意识。
盘店情节群戏处理: 《极限职业》——在这里,导演通过同景别叠化的手法在时间上过渡, 再一次强调日夜蹲守监视的辛苦和无聊,五个人吃鸡也快吃吐了, 而在本片中,五个人互动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围绕两个人产生分歧矛盾,其他三人先后加入到混战之中。
首先,是马刑警嘴贱挑事儿,女汉子张刑警暴走揍马刑警, 有眼力劲儿的新人在勋刑警出来打圆场和稀泥, 如果呆萌高班长也参与到混战之中时,冷眼旁观的金刑警也会无奈地加入到混战之中, 这也可能是五个人日常的相处模式,有趣且充满了生活气。
反观《龙虾刑警》,四个人的互动是缺少趣味性和生活化处理, 首先是杜警官对着花警官的耳朵喊拉屎,能警官跟了上去讨不痛快, 然后花警官和新人陈警官坐在车上,四个人的戏被分成了两条线来展开, 一边跟沈腾逗趣,一边黑帮过来询问, 然后杜警官大喊一声要盘店,及时化解了危机,两线合一。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关于黑帮出场的情节,由于两部电影都是在这个阶段让反派出场的。
《极限职业》中观众是通过主角的视角来远远地观察反派的, 所以对反派的印象是朦胧而充满悬念感的, 所以反派的身份悬念是在随着调查的深入一点点深入的。
在《龙虾刑警》中,反派角色的亮相是非常直接粗暴的, 辉哥上来就是直接对手下人拳打脚踢, 给人的印象就是典型的心狠手辣的黑老大。
这种刻板人物赤裸裸展现在观众面前, 你感觉不到这个人的真实性和创作者的诚意, 这也是全片所有人物塑造共同出现的问题:人物套路不真实。
结论:《极限职业》群戏互动感强,人人都有存在感,谁都不压谁的戏。
《龙虾刑警》群戏都在尬演,主角抢戏,团队成员成人肉背景。
(五)喜剧不需要真实吗?
说到喜剧这个类型,就不得不提“喜剧能不能兼容真实感”这个问题了。
喜剧是不是只要夸张就行,热热闹闹的就行?
最近有不少很烂的喜剧,像《武林怪兽》、《断片儿之险途夺宝》、《新喜剧之王》等。
如果仔细研究,你就会发现,创作者们把闹剧等同于喜剧了。
闹剧=喜剧吗?
我觉得不是,如果你看了很多比较烂的喜剧片,你会发现一个规律: 大部分的烂片中人物极度夸张不真实,人物的所有行为和举止只是为了好玩有趣搞笑,从来不计较这个人物本身的性格特质。
而在创作者眼里就是——喜剧嘛!
干嘛这么较真?
在这一点上,真的得学学韩国电影,包括这部《极限职业》。
那么《极限职业》作为一部成功的喜剧,它兼容真实感了吗?
我觉得它是兼容了的,这种真实感体现在了主题的真实、背景的真实、人物的真实, 上面已经分别进行了论述, 其实这些归结到一点就是——细节的真实。
就拿开店这个情节来说,在细节处理上,我们就会觉得《极限》里的主角是真的在开店的。
马刑警作为主厨,每天被180度的油烫伤,还受了刀伤, 在勋一天要切4袋洋葱、五袋大蒜、三捆大葱, 张刑警每天要收拾整理七八十张桌子, 高班长每天收银收到手抽筋。
再看看《龙虾刑警》—— 三人出去办案,能警官一人招呼着店里20来个客人……
还有这种做菜浮夸风。
这就是差距。
这种以细节取胜的差距在《极限职业》和《龙虾刑警》中盘店这一关键情节上,也是高下立判。
《极限职业》盘店情节的设计比较曲折有趣: 负——五人先是在炸鸡店监视,逐渐心灰意冷 正——目标突然出现、振奋人心 负——但是没法进入到对面那幢楼里去 正——看到外卖员进去,想以外卖员身份混进入 负——老板却告知店明天要卖给别人了 负+1——心灰失落,新人在勋要求用结婚前盘店 负+2——高班长拒绝,马警官告知如果这次不成功,高班长就不能升职了 负+3——高班长沮丧回家,老婆讽刺,女儿要钱,高班长感受到家庭的压力 正+3——隔天店主要把店盘给别人,高班长做了决定用退休金把店盘了下来。
如果用正(开心)负(不开心)来标注着一段情节的波动曲线, 一定是:负、正、负、正、负、负+1、负+2、负+3、正+3……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会发现盘店的整个过程中, 主角们情绪过渡非常自然,且一波三折,也很真实自然。
盘店这个决定不是一拍脑门就做出的决定,他们是动了脑筋,用了排除法,才觉得这个办法可行的。
并且因为盘店是一笔不少的数目,对于这个决定, 高班长是有犹豫的,在职业生涯和盘店之间要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在斟酌之后才选择了后者。
再看看《龙虾刑警》中关于盘店这个决定是如何做的?
是怎么处理的呢?
简单粗暴!
毒贩过来询问状况,杜警官一拍脑袋,就以盘店为由化解了危机。
这样的决定根本没有经过大脑,儿戏地不行,观众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明明有那么多化解危机的方法,主角脑子一抽, 选了个难度更大,硬生生地把盘店的情节带了出来。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龙虾刑警》从头至尾就是一个人物、剧情极其不考究的闹剧,关于杜警官这个人物,很多决定和行为幼稚、冲动、无脑,莫名其妙, 使得观众无法走近这个人物,也喜欢不起来这个人物, 后面盘店的钱还是新人陈警官掏的,作为队长的杜警官有多么不负责,可见一斑。
所以,无论喜剧或者是其他类型的故事,都需要细节上的真实、逻辑情感上的真实,就如那句古话说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你主创都稀里糊涂地编故事,凭什么想想得到我的赞美?
(六)其他 当然,除了以上的问题对比,《龙虾》对比《极限》还有其他的问题: 比如:《龙虾刑警》在类型上的分裂,一个喜剧故事,到最后死了人,还又悲情、又煽情,整体感觉很突兀。
又比如在剧情设计方面的差距: 同样是“假装一家人”的剧情,《极限》通过老板这个角色制造尴尬和反差,
《龙虾》则是坐在一起角色扮演,实打实地占别人“便宜”,毫无半点笑点。
综上,我觉得应该向用心做故事的韩国主创学习,而我们可能还需要很大的进步空间来提升我们讲故事的能力。
电影概括为8个字,将错就错歪打正着。
为了蹲点监控,一队缉毒警盘下毒贩据点对面一家炸鸡店,但没想到实力藏不住,他们把店铺做成了网红店。
于是他们愉快地做起炸鸡生意。
毒贩反因对面生意好致环境不再隐蔽而搬走。
全队这才意识到开店为了啥,但晚了,他们面临全队被遣散命运。
咋办?
深扎快餐业吧。
但搬走的毒贩也注意到这家店的崛起,从中受到启发,派人来与退役警察谈投资,要把他们做成连锁经营。
警察们一盘算,也有道理哦,接受了。
但后来他们发现毒贩们的真实意图是想利用连锁店的配送网络贩毒,不能忍!
这摆明是在砸我招牌啊?
于是一帮早已没了枪械的警察虎躯一震,凭拳脚把贩毒集团一网打尽,然后炸鸡店不开了,全队顺理成章重归警队,个个升职加薪。
看到这我内牛满面,这是干一行爱一行的工匠精神啊,今日的不务正业,成就了明日的事业转型,甚至为后天“胡汉三又回来了”埋下伏笔。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开头就致敬了香港电影的全盛时代。
还记得耳熟能详的飞虎队嘛?
全身装备精良,破窗而入,枪枪致命。
韩国缉毒警察刚出现时的狼狈就被瘾君子嘲笑,本来他以为韩国警察出现应该有的画面就跟香港飞虎队似的。
结果呢?
因为经费问题,怕破窗赔不起,居然搞个高空洗墙工人的装备吊到嫌疑人所在房间的窗口,因为计算错误,隔窗口太远而跳不进去。
哈哈哈哈,我都写不下去了,真的,允许我笑三分钟。
说真的从我看韩剧以来,编剧就一直千方百计通过各种场合吐槽韩国警察薪水太低,结不起婚,不敢生孩子,没办法养老。
这还是警察吗?
简直比干广告还辛苦啊。
但是这些都是个人问题,现在连办公经费都是问题了。
真的随着韩国影片走向世界,韩国警察的待遇问题不知道能不能获得解决。
你需要用来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警察,如果基本生活问题都解决不了,你就不要吐槽他们办事能力差。
拿多少钱做多少事啊。
接着你继续看就会发现全程都在吐槽韩国警察的贫穷。
韩国导演必定是对韩国警察充满同情的。
在蹲守办案时,警察们发现蹲守的餐厅要被卖掉,为了保住这个嫌疑人活动地点对面的绝佳位置,老大用养老金盘下了这家店。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韩剧天使】 欢迎联系授权转载)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主业已经不能养活当今社会的上班族了,十个人中有一半人都会发展副业。
有的人一周七天,虽然人在主业上正常工作,实际上七天都会利用空闲时间做副业。
最常见的副业应该就是线上,互联网“兼职”赚钱。
这么做的人大多都是普通上班族,不过也有公职人员一边做主业,一边搞副业。
你见过警察搞副业,开炸鸡店吗?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的这部电影,就是警察为了抓捕毒贩去开炸鸡店,它就是——《极限职业》
你可能没听过该影片的导演,但你一定看过这个导演执导过的作品。
《阳光姐妹淘》《非常主播》《浪漫的体质》《老千》等影片都是李炳宪导演的代表作。
他还曾多次获得最佳导演的提名。
不仅如此,这部影片在2019年上映期间,蝉联韩国票房27天冠军。
或许大家会问,这么夸张,真有这么好看吗?
其实,是否好看要根据每个人的喜好来判断,但它足够好笑,从影片开场第一分钟,就能让观众捂着肚子笑个不停!
缉毒小组五名成员在追捕毒贩的过程中,他们在人来人往的街头出现了一点小插曲。
毒贩在前面逃跑,他们在后面追。
一名女性司机的汽车停在路边,毒贩看到机会来了,立刻从驾驶座上把女司机拽到在地,正当他准备开车逃跑的时候,女司机站起来反抗。
一把将毒贩重新摔倒了地上,她开车离去了。
这仅仅是开场五分钟,就有这么一个让人情不自禁笑出声的笑点!
他们五人因为办事不力,被上级批评停职,于是选择埋伏在炸鸡店内,监视对面那伙毒贩。
炸鸡店生意并不好,是那种要倒闭的程度。
他们五人商量后,高班长(柳承龙 饰)决定用退休金买下这个炸鸡店。
占据了地理位置就在对面和没有生意没有人干扰的炸鸡店两大优点,非常适合他们监听。
想得挺美,但人们好像和他们五人开了个玩笑。
自从他们接手炸鸡店,炸鸡店一夜爆红。
到这个店里买炸鸡的人越来越多。
可是,他们本意并不是做生意,也没有人会做炸鸡。
案件没有进展,警察们整天无所事事,他们还不如把炸鸡店的生意做起来。
就这样,他们渐渐地忘了搞起了副业……五人之一的刑警,在发现毒贩的行踪后,用对讲机呼叫其他队员,没有人与他交接任务,因为他们都在忙炸鸡店生意。
好不容易发现毒贩的行踪,又跟丢了。
他们互相抱怨自己有多辛苦。
这个说追毒贩没有人手,那个说做炸鸡的高温油溅了自己一身,还有人说顾客那么多每天都要算账等等。
总之就是在副业用心的程度大于警察要做的事情了。
但是高班长的妻子不赞成他一边卖炸鸡一边做警察。
经常性加班,潜伏抓捕毒贩,还要跟人打架,不仅伤身,而且抓到犯人还会被威胁出狱后走着瞧,被报复,挨刀子捅,没死就不错了,做警察那么辛苦,希望他辞掉警察的工作。
可是,他前面做了那么久的铺垫,开店卖炸鸡不就是为了最后能抓到毒贩吗?
他犹豫了。
尽管知道这是个沙雕喜剧,但看之前真没想到会这么好笑。
不仅能笑出声,还让人从头笑到尾,一分钟都停不下来……
笑点密集,节奏适中,动作戏精彩,竟然有种港片的风格。
最意外的是,相比平常的搞笑喜剧会插入一些低俗梗,让人看了特别不舒服,而这部影片,全程搞笑没有任何低俗梗!
该影片主角之一李荷妮,她在上一部热播剧《一个女人》中,凭借她自身的搞笑能力以及在剧中的表现,让她备受观众的喜爱,演技也得到认可,她果然是个开心果,可真是太适合演沙雕喜剧了。
想要看的小仙女们,关注公众号【hanjuts】后台回复 极限职业 可以收到链接
是的,这片在我心里大概四星,但是还是给了满分,因为观影愉快,看到一半想吃炸鸡,于是顺手叫了个外卖,配着我们最爱的那家炸鸡看下去,简直是完美。
毕竟很少有片子能让人视觉和味觉同时得到这么好的享受,纪念这一晚肥宅快乐夜。
因为被公众号安利下载来看。
我自认现在笑点越来越高了,所以并没有全程笑抽,但笑点确实还是很密集,除了笑点萌点也很多,不会有一秒觉得沉闷,这真的很不容易。
剧情说起来挺俗套的,一群比较犯傻老是失败的警察,想抓到毒贩,挫折不断,最近放弃了,反而阴差阳错抓住大魔王,立下大功。
但过程却不断反转,看起来严肃的组长其实也可以很没有底线,看起来难看的马警官其实非常贤惠,为了监视甚至盘下对面的炸鸡店,没想到因为生意太好没时间监视,更因为客人太多,监视对象觉得不安全转移了。
想干脆开店算了,被无良记者陷害差点倒闭。
以为有人慧眼识珠要投资他们,最后发现居然是一直在查的毒枭想借炸鸡店暗中贩卖毒品。
于是乎主角小分队隐藏属性觉醒,战斗力爆表,一举拿下贩毒集团。
这就是爽片,但也是佳品。
爽片不是说都是无脑剧情,画面绚丽。
能在剧情上摸到观众爽点,且不断激发,笑料自然,有铺垫有爆发,才能是合格的喜剧。
这部显然做到了。
还有一个就是剧情非常真实,看到男主大叔在老婆怀里嚎啕大哭,真的不得不称赞大叔的演技,还有炸鸡店那一段,简直不要太像美食节目,最后他们品尝炸鸡一个个陶醉的样子,是促使我点下外卖app的罪魁祸首。
虽然他们总是失败,也一度想要放弃,但是面对敌人毫不犹豫的打击,也让人感动他们的执着。
大概所有小人物主角的喜剧片都有这样的效果。
要说太多深度,好像也就那样,但是一定不要错过这样有趣的故事,他能够让人快乐,这样就足够了。
韩片抓住了港片的精髓,结尾致敬英雄本色。最后的吻戏惨不忍睹,想拔枪!
炸(鸡)出一片天,卧底趣事多。乐呵呵的贺岁片,五个刑警人设最后突然屌炸天是什么鬼23333333
看完之后的第一感想:好难看!这货根本对不起一千五百万的票房啊,比老手和检察官外传还难看,这次大爆真的是抓着头皮都不知道原因。前面剧情还算可以,但是后面的打斗戏份真的难看到无言以对。只能说这个电影是踩着狗屎运上去的吧。感觉是韩国千万电影中最弱鸡的了,这种程度的电影撑死了也就值三百万。可能韩国人民活得太压抑特别渴望看喜剧犯罪电影吧。完全不值得这样的高票房,作为爆米花电影都太弱了。
无聊
一晚連刷兩部喜劇片高下立判。這次的票房紀錄果然有理由!真的全程笑點不斷笑出淚來啊!這片要不火才讓人奇怪!是犯罪題材但暴力點到為止,這方面不過度已經很難得。有距离感的缉毒故事和接地气的炸鸡店结合,加上特色맛집和放送文化(PD曝炸雞店有點牽強)。節奏給力劇情發展流暢,喜劇感的實現方式親和卻不低級,值得商業片借鑒。然後朝族還是華僑我都不反對但是漢語也太糊弄了吧,要不是有韓語字幕根本聽不懂。音樂為喜劇性大大加分。如果有第二部就好啦!0213CGV홍대
这是神马?本片的喜剧水准和以外韩国电影相差甚远。喜剧没笑点,最后大乱斗有点夸张。并没有多好看。
韩国喜剧票房冠军,期望太高,结果观影效果并不好,特别是结尾已经崩的一塌糊涂,比《老手》还崩。从喜剧效果来说,玩的都是香港无厘头的那些老梗,只能尬笑。优点来说,韩国任何剧本虽然会过度放大和夸张,但是特别接地气,这个细细想来,还是和电影体制有关系。3.5星吧。
先看的《龙虾刑警》,再看的这个,感觉没有前者紧凑,过于松散冗长。笑点不少,但槽点也不少,专业的缉毒警察有这么不专业吗?潜伏时还把证件随身带?所以我认为不及《龙虾刑警》。
超级难看 2020.2.22 21:57
友情提示,看电影之前叫个炸鸡外卖,不然就会像我现在这样馋得抓心挠肝。
真够无聊的电影,接近垃圾级。
抱着刷新韩国历史票房的期待去看的,结果很尬。丧尸那个梗还蛮有创意 但是依然不觉得很好笑。还好没去电影院看,感觉浪费时间。热评说笑死在电影院的那个,真羡慕你的人生如此容易快乐(发自真心)
眼前一亮的喜剧。
许久没看过这么黑色幽默的电影了。不会炸鸡的柔道队员不是好缉毒警察。一群被警察身份耽误的炸鸡店大叔们。就是想笑呀!请回答1988里的娃娃鱼一下子就变成了中年大叔。
很认真的拍,中规中矩套路. 演员都很敬业,emmm....可惜编剧水平太差
4.5/5 韓國近年來最棒的警匪喜劇!從頭笑到尾不誇張,雖然說打戲的剪接還是稍嫌凌亂,但整部片的笑點可說是設計的相當高明,一而在在而三的玩轉動作片既有的公式,難怪韓國短時間內就破千萬觀影,年度舒壓搞笑片無誤,最後還偷用英雄本色的插曲,以為我聽不出來嗎😂
5.9
有点无聊了吧
面无表情地看完;喜剧片?
哈哈哈哈神经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