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野武对自己的一次解剖。
个人世界的一次表达。
梦中梦中梦。
自己杀了自己。
算是对过去的一种告别和追求突破与新生?
剧情简单概括来讲就是暴力能解决一切,暴力也能解决自己。
看片儿过程中积攒的所有烦闷在结尾一场与开头相呼应的火爆枪战中得以释放,爽啊片中出现了很多以往北野武电影中的标志性事物,踢踏舞、看海、孩童嬉戏、突然的暴力和死亡。
剧场的灯光师--带着头灯的黑人。
北野武和黑帮在荒草地中对射,众人不断变化的站位和黑夜中枪火的闪光上升到空中形成一个个星座。
从签过名以后就开始混乱。
导演和演员的身份一再交替而且速度越来越快。
就像一个丢硬币的游戏。
随着游戏的进行,硬币的正反面越来越难猜了。
他一贯是暴力的爱好者。
在看到优美景色的同时我其实已经做好了准备,准备着接受血腥。
所有的美好在暴力美学面前都黯然失色。
这片子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密码的编制者和翻译者。
他们的关系到底会如何戏剧化的发展?
作为观者,我们以自己的思维方法来解读北野武,当北野武自我剖析的时候,他自己编制了密码等待观众的解读。
一旦有一个环节出错了,解读就会顺着完全不同的道路往下走。
路上会有乱七八糟的死尸和穿着怪诞的演员。
走不下去的时候,就干脆掉进深渊重新来过。
导演玩这个游戏玩得很开心。
他歪着嘴笑,然后不断的更换编译密码的方式,就看着解读的人晕头转向然后恍然大悟的高潮。
至少我是这样的。
不談《雙面北野武》講的什麽,因為本身這個電影講述的東西我就被看懂。
不過北野武帶給我的親切感卻讓我不得不說。
北野武近期的電影有太多類似的電影語言,類似于布萊希特表演體系,他會時常跳出角色本身來看待角色。
比如《導演萬歲》里時常變為玩偶。
《雙面北野武》里時常發現是在做夢。
這部電影里加入了太多的導演自己的理解,並且把他影像化了。
這種個人化的講述可能會讓大家理解起來比較費勁。
當然也因為個人化才導致其區別于那種討好觀眾的類型片。
不過北野武在片中的幽默化的講述倒是可以提起關注的興趣。
1片中少量人物扮演多種角色,再加上北野武電影里獨特的電影語言(如:人物定格)造成影片的封閉性,如同某個封閉空間的故事。
2北野武生活經歷的穿插,演員,踢踏舞,出租車司機等等等等都是北野武曾經工作過的,所有這些的出現更像是北野武對其經歷的一次回顧,也可以讓他更加熟練的分析結構自己。
上面都 不是重點。
這部片最讓我感到親切的是其意識的外現。
就是潛臺詞講出來的手法。
比如電影里突然插入的跟敘述沒什麽關係的鏡頭片段,而這些鏡頭并不像閃回那樣參與敘述,似乎像是一種評價,脫離影片之外的評價。
這種感覺似乎有點布萊希特了吧(我對布萊希特的理解非常片面,如有講錯在所難免)。
這種插入鏡頭并非空穴來風,其實是一種意識的外現,現在幾乎所有的電影都不會把潛臺詞講出來,你能從電影里自己猜到他可能是在表達什麽意思,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對電影情節的理解也是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看法。
而意識外現的方法就直接把導演心理所想的東西給影像化出來,似乎這樣會扼殺觀眾的其他理解想象,但是展現出導演內在世界來也是可以讓觀眾解讀其想法的。
也就是對影像化的導演意識的理解。
這種理解的起點是在導演的思維水平線的。
如果看懂影片的話,至少導演的講述不會有很大偏差。
當然,這種扼殺關眾對第一世界影像的理解的行為確實減少了電影的某種表現力。
或者這種電影從來都不是呈現某個現實世界(紀錄片)的電影。
因為影片加入了太多的導演的個人理解,歪曲了現實,但是這卻是最真實的導演理解的記錄電影,因為他觸及了導演的思維層面,直接扒開導演的大腦展現影像。
從來沒有那種電影有更比這更深入的展現。
個人化的思維其實也可以讓大家解讀,而這種方式說不定導演和關注都會有另外的收穫。
電影里的思維影像化也不只是片段的突兀插入。
其實好多電影也都有這樣的講述,把思維影像化,比如把現實中的某些聲音變得很大。
影片里一直討論北野武的街坊,從來都是用喊的。
而當面遇見北野武的時候卻又是非常客氣。
那就可以這樣理解,他們現實中的確是一直都是小聲的講,而他們的話在北野武的世界里會被放大的很大聲。
我們看到的是北野武的世界。
還有一種方式是把意識里的東西移到現實中參與敘述,比如某個人送給收銀員北野武花的時候小蟲子出來。
司機北野武遇見的奇怪的乘客。
最後殺手北野武跟警察的對峙,某個經常出現的黑衣女子對北野武的評價,拉麵館站在老闆旁邊重複的黑幫老大,北野武第二次吃麵時候轉身變為小丑的老闆……等等。
這種方式,意識中的東西貌似已經參與了敘述,但是其實只是現實中的事情的平常發展。
比如《决鬥俱樂部》里,布拉德皮特的出現其實并沒有改變現實,改變現實的是愛德華諾頓。
布拉德皮特的出現是一種解釋,所以,意識層面的東西只會解釋現實,而不會真正的參與敘事。
《决鬥俱樂部》里絕對是一次完美的敘述,而其他的電影多少也有類似的東西,當意識參與敘述過多時甚至意識改變了現實的時候,一般都會中斷意識---告訴大家原來這只是一個夢。
這種現實生活中的YY其實也很多,電影卻過多的表現了這種,卻忽視了正常理解下的YY。
北野武的這部電影里,有太多值得說的東西。
他的第二世界(意識)里別人對他的嘲諷無視找茬、這個世界的那些惡毒都被他用影像講述出來,而這裡面也不只是世界里的消極面。
槍戰的時候閃爍的槍火幻化成星座也讓我們看到北野武的可愛,當然北野武他本人在電影里的態度就是北野武的態度。
承受,發泄,苦難酸甜自己知。
这个电影要强烈推荐一下。
虽然说在威尼斯落了个冷场,没有表扬甚至没有批评;但这几年的威尼斯变得也就那么回事儿,被它关注也不是很光荣。
如果不论影片的最后一点,就是说在北野武刺杀北野武这个情节之前的内容和北野武之前一批电影的主题和题材比较像,《花火》啊《大老》啊或者甚至《座头市》。
剧中的角色“衰人北野武”就像影片中一首歌唱的,孤身一人,事业失败,梦想落空,处处被人欺负被人忽视。
然而扭转的方法只有暴力,就像之前的那些电影一样,在暴力与压抑的气氛中挣扎与伤感。
在这一部分中他在赞美暴力。
而最后的情节一转,“牛人北野武”从梦中醒来,看见被枪指着,以及“北野武刺杀北野武”本身的意义,就将前面的内容统统推翻,也是对北野武自己之前拍电影中对于暴力的认识有了一次批判的反思。
而这种电影主旨毕竟太太太个人化了,在威尼斯上难被重视也在情理之中。
影片的拍摄手法相当飘逸。
不断从梦中醒来的叙事方式,足以给各个支路发展空间并在适当的时候跳到另一条支路上,并且在各个支路上都可以超脱于现实给与自由的创造;同时梦境的手法又符合“衰人北野武”的角色性格特点。
丰富的想象力让我又看到了《性爱狂想曲》时代的北野武。
超级多的物体隐喻充满了整部电影,虫子、舞蹈(那一大段充满性意味的舞蹈忽然让我想起了《天边一朵云》……)、意大利面(这个是“衰人北野武”决定使用暴力的转折性隐喻体,因为看起来像满是鲜血的脸……)。。
还有我觉得最飘逸的一处:几个人在草地上互相射击,火药的火光组成了星座图样……影片糅合了不少北野武之前作品的经典场景在前半部分里,在这一点上也为“北野武刺杀北野武”作了一个铺垫。
所以实际上在这部电影里有三个北野武,“衰人北野武”,“牛人北野武”,和北野武自己
如果你不打算按常理出牌,那么就必须制造足够多的闪光点,一个接一个的闪,电影就好看了。
从前觉得北野武最致命的吸引力在于酣畅淋漓的暴力美,现在反而容易被他电影里呈现出的孩子气所吸引,此片看到最后,竟看出某些悲天悯人的情怀来。
并且严重认为,电影导演另一个层面的魅力,可能来自于对权力的掌控,任何你想放置其中的元素,只要你愿意。
结尾枪战那段,实在蛮好玩的,怎么会扯到星座上的。
北野武是个大浪漫的人。
一部荒诞的电影 一部支离破碎的电影 一部毫无章法的电影一部如梦呓般的电影 一部看不懂的电影 一部爱怎么看怎么看的电影 一部喝了酒看更好的电影 一部傻了吧叽的电影 一部情节乱套的电影 一部很意识流的电影 一部立体派的电影 一部令人迷茫的电影 一部故事简介没法写的电影一部大胆的电影 一部令人轻松舒畅的电影 一部很爽的电影一部一星不给也不过分的电影 一部不多给点星就担心别人认为你没水平不懂欣赏的电影 一部很北野武的电影 一部好电影
使用了非常奇特的手法,从各个角度来阐述一个渴望成为演员的人的心态以及不断的梦境,甚至分不清哪些是真那些是假,这次并不试图去看懂,但一样喜欢这样的风格,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是如此的在现实与虚幻间,纯真与肮脏间徘徊,最后总是惨烈,但在现实里,还是梦境里,就各有不同了我还是想说,这是在写他自己的一种意境,一种生活的方式,所以可能乱了些,却是真。。
关于北野武的一些杂碎信息:1.北野武漫才①出道且身份复杂,不仅是大导演,演员和大学教授,还做曾做过、电视节目主持人、拳击手、踢踏舞蹈演员、出租车司机、销售员,拆卸工,男服务员等。
2.北野武与母亲向来不和。
事业小有成就后,母亲每月催他寄钱回家,偶有迟延,她会打电话来破口大骂。
母亲的贪婪势利让北野武十分不快。
母亲去世时他甚至不想回家奔丧。
后来,北野武的大哥交给他两样母亲留给他的遗物:一封信和一张存折。
信里写道:“我儿,你从小生性放荡,你担心你日后一无所有……存折里有一千万圆。
” 3.北野武主办过专门给AV女优的颁奖,在一次颁奖典礼中得奖女优台上突然脱衣露奶,并对北野武表示:“我好紧张喔……请你抱住我!
”北野武说:“既然紧张,干吗脱掉衣服?
”引起台下一阵爆笑,这时北野武却突然左手搭着春菜肩膀,右手朝女优胸部摸起来,这个场景,又令台下一阵愕然(OMG)。
(此图链接http://www.laonanren.com/upload/2008_03/080323082354211.jpg) 4.北野武在94年发生摩托车车祸导致右脸麻痹,在家休养了7个月,期间他突然开始学画画,并将人头全画成花朵并自诩为“超现实主义绘画”。
评论家们把他的当笑柄,看不起他,可他却把这些画拿去办画展,还在自己的影片里使用。
被认为是日本电影业第二次高潮的代表作《花火》里片头的那些画,全是北野武的亲笔画。
5.北野武的“死党”成立了“北野军团”。
常穿着一身黑衣跟着北野武出席各种场合。
“北野军团”中的人背景复杂而且脾气暴躁。
北野武曾因某周刊诋毁其名誉大怒,出动“北野军团”直冲到编辑部,把采编人员一顿痛殴,最后警察出面才平息了纷乱。
6.此片中北野武饰演著名演员/ 京野琴美饰演北野武的情人/ 岸本加世子饰演经常出现的黑衣女人/ 大杉涟饰演北野武助理和出租车司机/ 寺岛进饰演跑龙套的演员/ 早乙女太一饰演日本艺妓/ 美轮明宏饰演著名艺人 / 渡边哲饰演面馆厨师 。
重点是,片中的角色都用了演员本人的真实姓名。
=======================================================★ 一、枪影片放映前有一幕:二战中日本士兵北野武昏迷在瓦砾中。
美军小分队搜索至跟前,北野醒来望着高大的美国士兵。
这时出现两种枪:三八式步枪和M1A1卡宾枪。
这是影片中第一次出现枪,此后枪一直贯穿着整部影片。
片中小丑北野武得到枪后,先枪杀了嘲笑他的龙套演员寺岛,然后摆平了麻将馆里的游手好闲的人,再袭击了拉面馆杀掉厨师和小丑、最后居然大摇大摆的持枪打劫了保险公司。
这些片段中导演有意展现暴力发生时,暴力本身与周边环境不协调的突兀感。
片中当北野武杀人时:贩卖报纸的人走过寺岛尸体照常敲门收钱,麻将馆老板面对满屋尸体的呆立站着,面馆里的顾客照常埋头吃面,离开保险公司时镜头甚至缓慢的停在座位上表情僵硬的群众身上。
北野武的施暴与环境的不协调感不断加强,将“枪”从施暴工具的范畴中逐渐脱离出来,到达北野武的内心层面:本片中的枪杀场面极多,仔细看就会发现被枪杀的人却缺少应有的生理疼痛感,寺岛被枪杀时的表情看起来也是惊愕大于痛苦。
“枪”的逐渐符号化,以及片中的人和物的逐渐符号化,使整部影片由“实”向“虚”转变,以至于影片后半部分情节难以组成有条理的叙事关联而显得晦涩难懂。
所以如果准确把握了枪的含义,就能对本片的大致有所了解。
北野武曾出演过《大逃杀》,这种黑色幽默式的突兀感场面也不少,如片中杀人不眨眼的北野居然把自己的伞交给典子,还关心的说:不要着凉,最经典的当属北野通过广播播报死亡同学名单时,同时播放了管弦乐《拉德斯基进行曲》,第二次广播死亡名单时又播放了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甚至在光子被射杀时,转奏了《G弦上的咏叹调》。
这种交响曲与暴力环境的构成的不协调,感真是让人印象深刻。
而《双面北野武》中的枪,我认为至少表达出以下几层含义:☆1,枪的暗示,暴力的安定需求枪,象征或暗示北野武外在的力量或内心的占有欲,片头北野武持枪时都会明显的更自信和受到周边人的格外尊敬。
北野武在电视台摄影棚里趾高气扬,呼风唤雨,电影圈的地位使他备受摄制组尊敬,摄影棚拍片过程中北野武拿的道具就是枪。
小丑北野武第二次敢于向公寓过道里嘲笑他的寺岛自信的回答自己试镜成功时,下意识的将手提袋到由单手侧面提转成双手握在正面,手提袋里的东西也是枪,再到后来北野武用枪杀了寺岛、抢了他的女人。
小丑北野武用枪杀人后开始向明星北野武转变。
☆2,枪的预示,暴力外衣下内心的冲突与思考枪在影片后部分,开始脱离其强势的象征含义,虚化到心理对抗的层面,沙滩那幕中,在北野武与全副武装的防爆警察的枪战,枪战的中间区域居然出现了拿武士刀的武士,拿三八步枪戴安全头盔民兵和拿着盾牌的日本相扑。
为什么日本武士、民兵愚昧地用武士刀和三八大盖冲锋对抗北野手中的MP5冲锋枪呢,这就是日本文化中的核心:武士道精神,以及与相扑起源有关的日本神道教文化,他们的冲锋和北野武的扫射可以看成是北野武内心中与日本传统文化、社会体制结构挣扎或反思。
有意思的是,这段中相扑其实是被身后的警察枪杀的。
☆3,枪的精神,暴力的回归与延续电影结尾,“枪”脱离内心矛盾的层面,过渡到情感和自省层面。
在最后小丑北野武用小刀刺杀明星北野武时,镜头就是通过北野武切身的痛苦延续做切换的,有人认为这是他纹身时候打盹时的一个梦,但人可以梦见华丽与衰败、忧伤与欢乐,却不能梦见自己内心的伤痛,导演营造北野武被刺杀的现实感,正是希望通过这种真实来表明北野的自我厌恶与伤痛。
此时,这种伤痛还与片头一幕联系,受伤的日本兵北野武发现眼前的美国大兵正将手中卡宾枪头指向自己,影片又跳回一个大危机的架构下,因此危机存在,战斗就必须进行,暴力就如此延续。
拿起武器继续战斗吧,北野武!
==================================================================★二,两种北野武构成一个北野武:北野の哲学观北野武擅长制造平静美好与强烈冲击力的对比。
这点也是日本文化的特点所在。
《双面北野武》通过电影反映出人正同这种体制化的生活环境存在着一种隐隐的对立,并由这种对立剖析着自己,剖析社会。
影片出现的两种迥异的北野武,一个北野武是电影明星,乘坐劳斯莱斯,八面威风;另一个则是小丑演员,在便利店兼职打工,低声下气。
大明星北野武看不起小丑北野武,给他签名时取笑的写着“给我的小丑”,而小丑北野武努力工作,还参加新片的试镜,甚至把头发染成黄色代表他渴望像大明星北野武一样功成名就。
有时候甚至分不清他俩,我认为这两种北野武就是同一个北野武。
☆ 展开谈现代文明社会化与人情感诉求的对立15世纪哥伦布开辟新航路宣告了持续3个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到来;18世纪瓦特发明蒸汽机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19世纪爱迪生用电灯征服了黑夜对人的约束;20世纪冯诺依曼研的笨重计算机开启了信息时代的大门。
时空距离骤然缩短,到现在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
人类文明的每次大跨步的推进,伴随着生产力的极大飞跃以及生产效能不断完善,而同时科技进步不断更新生产技术,将社会劳动分工不断细化。
分工程度也不断加深,人类进步的历史其实也可以看做是人逐渐被工具化的历史。
如美国电影《上帝也疯狂》对这段人类规则化的现代商业万文明历史的描述:“画面播放了超市人们排队买单,人行红绿灯拥挤的人群,大型高架立交的堵车,航班指挥室的导航作业等...同时旁边如下:“在这你能看见所谓的文明人不甘于屈服于自然环境,反之改变环境来迁就他们,所以他们建立城市,建筑,交通工具,机器...为设法节省人力而绞尽脑汁,却不知见好就收,越想改变生活环境反而使得生活更加负杂,小孩被迫花费十到十五年在学校,学习如何在这复杂危险的环境下生存,不甘屈服于自然的文明人,发现他必须无时无刻去适应他自己所创造的环境,当时间指向星期一时,时间七点半到时,他们就必须离开已适应之居所,去适应一个格调相反的环境,八点,每个人都必须忙碌起来,十点半表示可以休息十五分钟,然后有必须再度忙碌,日子就这样支离破碎,每天都得适应新的 生活,难怪有些人的行为会脱节”。
说完这些,导演又隐晦的向观众提了个有趣的问题--到底是工作需要人还是人需要工作?
其实,也可以问“高度商业社会能让人更加幸福吗?
”当然不会。
这种规律的强势和不可逆,使人作为个体只能被动接受和容忍。
我们常说“要改变自己适应社会”表达的意思就是希望工具化自己来适应社会的职业要求,人在这个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要放大自己理性的一面而压抑自己的感性的一面,商业文明的高节奏②,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在意识、信仰上的差异也日益增大。
但是社会没有瓦解,大多数人也没有得分裂症,正是由于人的自我调整适应了社会,而适应的同时又不可避免的要承受这种迥异的两面性人格进行自我约束而带来的痛苦,有时候人很容易产生对自我身份的疑惑而感到迷茫,严重的时候甚至会造成人格分裂③.现代化的公民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的精神多面性需求与自己在社会中职业单一身份的对立,现在你或许能理解片中结尾北野武用刀刺杀自己的那种强烈的痛楚了吧! 对外部世界的坚信以及对自我认定的放弃,是人生焦虑的根本,当每一个人都希望成功,每一个人都希望活在别人的话题中的时候,所有的个性和尊严都已经被边缘化。
④☆ 展开谈“现代化”生活中的一些现象:1、跨掉的一代人在精神上的孤立不可避免的带来个性以及自私自利,这种自私情绪发展到极端造就出现了沿海城市的丁克一族,这种“丁克观”与我国孔儒文化中“百行孝为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点形成极大冲突。
而最现代化的南方沿海地区正是丁克族出现和集中的地区。
美国在二战后曾面临大转型时,也出现了一批被称作“跨掉的一代”的人,这是因为他们选择的道路与老旧的美国经典生活方式有极大不同,性滥交,同性恋,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兴起,而造就了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开创了互联网时代的正是这些“垮掉的一代”。
所以我认为:80后的一代人是更能适应现代化社会的一代。
当年,毛主席曾对轻年留学生说:“未来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终究还会是你们的”⑤。
除了鼓励学生外是不是也透着些许无奈呢。
是的,再光芒的伟人也逃不过一死,世人总是要把整个社会交付给自己的下一代。
2、80后集体怀旧当我们“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时西方的价值观和商业文明的理念席卷全国,而教育体制和功能性从核心上是不能完全适应这个西方的“时代精神”(这种不适应特性由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决定的)其结果是人的生存技能迅速适应了社会发展,但人内在的文化文化观念却严重滞后,这就是童年教育与成年社会的强烈脱节(其实日本教育也这样)。
其实广义上看,所有人都会怀旧,是80后的人早衰吗?
正是中国社会正在经历重要转变,才导致80后集体通过怀旧来寻找自己的身份与定位,也就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孕育的现代商业文明的内在矛盾。
3、web2.0的繁荣从我98年申请第一个QQ,到现在已经10年了。
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有人曾质疑到底互联网是否拉近了人的距离,2005年被称为是中国的博客元年,也是在那个博客泛滥的背景下,曾展开了博客实名制的讨论,我认为这个问题的核心是,人精神层面的对沟通的多样化需求与专业职业身份对沟通的效率化需求在交流媒介上的对立。
在这个背景下,web2.0的出现,极大的开放了人的感官与交互体验,多样化的选择书籍音乐电影分类,评论共享开放,在此基础上互动的极度畅通,并逐渐拉开一张巨大的网。
在社会分工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人的现实状态与精神领域的差异性同过这种交互手段,更容易找到认同感和实现人自我价值⑥的认定,营造交互模式下人的交流体验感是未来互联网媒介决胜的关键!
☆ 再跳回这部电影《双面北野武》,其中有个试镜场景中的黑色幽默,在第一次试镜时,考官与试镜演员分别扮演面馆顾客和厨师,表演以下对话:考官: “请给我一份酱油面”试镜演员: “在我问你前别自作主张”考官: “有胡椒粉吗?
”试镜演员: “不喜欢吃这种味道就给我滚出去”评委要求有试镜人表演出顽固和愤怒,当试镜人黑社会小头目若先生表演时,他居然连简单的台词的顺序都弄不清。
不是他蠢,这个社会蠢人做不了大哥的,而是在黑色会身份外的若先生根本不是一个暴躁的人。
这是他一边很蹩脚的说出软绵绵的台词,一边又暴躁的拍自己手下的头的原因,这种黑色幽默造成强烈的对立感。
还有,若先生还和他前面的试镜演员表演形成强烈的对比,因为之前那位不是黑色会的人反而演得让评委们都大惊失色误以为他是黑社会。
透过这样的黑色幽默,导演北野武想要表达的职业身份与人真实内心的对立。
武本人曾说:“在我的一个对自己持有感情的自我之外,还有另一个清醒的观察着自己的自我,我就是由它所支配的”⑦ 。
所以我认为,这部影片中的两种北野武就是同一个北野武。
☆ 这里还能更深的牵涉到决定论与意志自由论的哲学争论,这里就不做展开了。
===========================================================★三,揣摸片中符号化的女人片中三种女人角色,他们出现的原因,她们对北野武的态度,以及北野武对她们的态度,都具象征含义,也值得推敲。
从与三个女人的关系可以反映北野武对待爱情,家庭,婚姻,以及爱与被爱的态度。
这里,我谈谈对黑衣女人(岸本加世子)的看法。
☆ 妻子 岸本加世子是片中表面行为很怪异的女人,出现很不规律,每次出现时候都是黑衣装束,形象很保守,是个彻底符号化的角色,处处刁难北野武,如,在麻将馆里对北野武泼水要债,试镜时抱怨北野武磨磨蹭蹭,便利店里刁难北野武找零,北野武抛尸抢劫时,骂他杀人犯强盗。
但每次岸本加世子对北野武发难时,北野武都默默的承受,没有动怒和怨言,有种被动和无奈。
影片刚开始,在劳斯莱斯里有小段关于岸本加世子身份的对话。
大杉涟: “她怎么会在麻将馆里?
”北野: “不知道”京野琴美:“她是谁”大杉涟: “她老是在找他,在很多地方等他”京野琴美:“又做了什么坏事了吧”北野: “没有啊”助理大杉涟回答京野琴美的问题“她是谁”时,没有说黑衣女人的名字,却答非所问的讲一句很奇怪的话“她老是在找他,在很多地方等他”这里就带有婚姻家庭层次的含义,换言之,不管你跑到天涯海角都跑不掉家庭的联系,与你结婚的女人一直会在你生命等你并且迟早会出现。
此时,京野琴美则反问北野武“又做了什么坏事了吧”,为什么黑衣女人寻找北野武能得到一个北野武坏事的结论呢?
这或许就想表达婚姻有一定的惩罚性。
也许北野武是这样认为,所以他很无奈又无辜的回答“没有啊”,影片后面这中黑衣女人(枷锁关系)就是不管北野武在哪,在什么环境下,一直会困扰北野武的。
家庭生活十分繁琐,首先关系经济压力,岸本加世子看到北野武输钱很不高兴还问他要债,其次家庭婚姻还关系到柴米油盐,北野武在便利店打工时黑衣女人就是以购物出现的,并很节省的只买一个10圆的口香糖,为了表现繁琐生活,一万圆居然让北野武找零了9990圆,居然还两次(囧),最后家人能看透北野武的,岸本加世子就在北野武准备打劫前就喊他是“强盗”。
其实,最令我肯定黑衣女人岸本加世子是北野武妻子是:1,北野武在麻将馆时,她骂北野“就会骗女人”;2,北野武在家里床上正解京野琴美裤纽扣时,她第一个出现有点像抓奸;3,在舞厅枪战后,她骂京野琴美是“贱人”,她们之间还打了一架。
☆ 展开谈家庭制度与人个体本身的对立(同时严重剧透《大逃杀》)我认为北野武在影片除设立的社会身份与人的对立外,还隐射的家庭身份与人本身的对立,这种对立感,北野武基本上是持批判态度的。
北野武持打劫完保险公司准备开出租车逃跑时,岸本加世子拿了200万后,还要北野武点清楚,又拿出一万圆要求北野找零,这是北野武的愤怒终于爆发了,把手上一把钱懊恼的抛开,镜头采用了慢镜头来展现这种对立下北野武的极度厌恶与无奈。
再次联系到深作欣二的《大逃杀》里结尾时,北野武故意步步紧逼迫使典子和秋野杀死自己。
北野武死后又意外的爬起来,接了家人的电话,说“如果你憎恨人 就要对后果负责”,在这里我认为北野武真正憎恶的人是他自己,北野武越是向往单纯的典子就越加剧对自己仇恨感,造就了北野武在精神和行为上撕裂,而北野武的对仇恨负责任方式就是用自己心爱人的枪口进行自我毁灭,这或许是他最浪漫的自杀方式吧。
死之前还不忘吃下最后一块曲奇饼干,可见北野武对杀他的典子是不仇恨的,他狠的是他自己!
北野武接电话的场景看起来是多余的,深作欣二只能隐隐的透露家庭关系对人自由本性的束缚,死后又爬起来就是对家庭束缚感的无奈挣扎。
(我为什么认为是隐隐的透露呢?
很简单:因为深作欣二不希望拍成一部被大众直观认定是反家庭反人类的电影。
=。
=)这种家庭束缚连他死时都不放过,同时北野武告诉家人他自杀的原因是因为恨自己,也得不到家人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这就是北野武形象的正真可悲点,也是大逃杀真正的高潮:一个一直都无法被家庭正真理解的男人,一方面对纯真美好的极度向往(有典子的那幅画),而另一方面又要面对残酷激烈社会竞争环境而放弃心中的善良,这种因自我分裂加剧的自我仇恨,就是用自我毁灭的方法告诉自己心爱的典子,这个社会只有放弃纯真才是最好的生存竞争法则!
最后北野武只得愤怒、无奈的摔掉手机,用枪眼来诉说他无尽的不满与无奈。
而本片《双面北野武》后段,北野和警察沙滩枪战时, 岸本加世子就夺走了北野武的那袋枪,这也代表北野武对家庭的不信任感,并且这种不信任感一直贯穿在整部影片当中。
====================================================================★四,片中的黑人黑人外表孔武有力,出现的场面也经常是赤裸上身,头戴一盏探照灯,双手握拳,做奔跑状或搏击状。
而且黑人的几次出现都伴随机械噪声令人厌烦,其实北野武对这个黑人出现是有顾虑的,或许更是一种深层的焦虑感,片中舞厅的枪战后,北野武载着女友将自己的跑车停在桥边,自己在夜间的铁轨上跳踢踏舞,这时远方火车逐渐靠近,列车与铁轨的摩擦声越来越大。
北野武并没有躲开,最后出现的不是火车,而是一个骑在脚手架上的黑人,这个带噪音的黑人还出现在北野武开出租车的时候,还是带着探照灯,双手握拳,搏击状的之势,也发出的令人焦虑机械声,我认为这种机械噪音暗示工业化。
☆ 拓展谈资本主义一些特性很多国人知道1839年清朝与英国爆发鸦片战争后西方用坚船利炮扣开了中国大门。
其实日本也曾闭关锁国200多年,国门直到1854年才被重新敲开了,敲开他的是美国。
二战中,广岛和长崎原子弹轰击,投掷原子弹的也是美国,二战结束后麦克阿瑟受命以美国价值观改造日本。
在政治上,日本每件事情都以与美国的国家利益作为出发点;军事上,美军在日本设立军事基地驻军开支全由日方承担;在经济上,日本沦为美国的殖民地,成为美国经济的一部分,以91年的第一次海湾战争为例,日本为美国承担了90亿美金的战争军费,在经济面,二战后日本的制造业受全球化浪潮影响得到迅速发展,日本经济60年代开始一直保持了保持了20多年的高度成长,被誉为是奇迹。
日本GDP世界排名第二,为美国的一半,这种经济增长为日本创造了巨额外汇$储备(与今天中国类似)当时日本成为美国最大债权国,狂妄的日本人野性急剧膨胀,在美国大量置业,理论上说这种自由的贸易是符合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但这时美国政府出面进行干预1985年日本与五国集团在纽约签订了“广场条约”,协议逼迫日币升值,日币国际金融炒家在美国政府的默许或许可下将大量热钱流入日本,短短三年日币对美元升值近一倍,日本三菱甚至大张旗鼓的收购了华尔街的洛克菲勒中心。
,此时美国财政部要求日本央行降低利率、放宽流动性,导致日本银行大量放宽,日本国内因流动性过剩产生了通货膨胀,经济危机导致三菱不得不又将洛克菲勒中心半价卖回给美国人,这个半价的钱转成日币再缩水一半,买的时候花了13.73亿只卖了3.08亿,这一切,就是美国对日本的一次经济阻击战!
通过这次没有硝烟的战争,把日本20多年的发展财富大转移到了美国去了。
摧毁了日本经济,以至于在90年代陷入停顿。
联系西方国家的历史,早期历史上出现的东印度公司,其实就是公司的名义对外进行掠夺和倾销的手段,而美国人的国家行为与其主流文化精神是分不开的,这就是美国的总统更替并不影响其在对外政策上的连贯性的原因之一。
甚至美国正真背后的主人既不是美国政府,也不是美国司法,而是WASP⑧。
值得一提的是,肯尼迪是美国史上唯一信奉罗马天主教的总统。
其实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并不能完全解决其国家内部的种族(信仰)之间矛盾,而高度商业化带来的人多层次的精神需求必将此类矛盾不断加深,类似洛杉矶大暴动的背后反应的深层危机将成为美国未来最大的隐患。
☆ 反思全球化由于国内媒体一贯报喜不报忧的态度(制度性弊病,并导致大部分人民内部矛盾核心一直停留在认识层面),造成国民在意识上麻痹大意,缺乏民族危机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小小成就,一部分人极端乐观,却不知道歌舞升平的背后的巨大危机,甚至有些人一听向左意见,就激动给你扣不爱国的帽子,这种激动不是爱国而是不自信。
其实很多情况下,并不是我们害怕竞争,国际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盲目的加入国际金融组织进行是害多利少的,就如绵羊在谈判桌上想与大灰狼谈条件一样幼稚,而谈判桌看在大灰狼眼里就是餐桌。
资本主义,以及他的政治制度,不能将他与资本主义国家实体和国内民族、文化、宗教等因素剥离来看,实际上他们是相符相成的有机体,也就是说他们都是自然产生的,从地理上看,中华文明本身或许难以自我摆脱小农经济模式而产生高度的商业问题(《河殇》⑨中曾进行了系统论述),这不是单靠引进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或者简简单单引入市场自由化的机制就能解决的。
也许你会驳斥我狼和羊说法,说我国的外交家可以“四两拨千斤”为国家争取最大利益啊。
恩,这就是我国与西方文化上的差异,中华文化培养的思维过于注重这种概率很低的奇迹,但当奇迹不发生时你是不知道的,因为媒体不会告诉你,而你也不希望听到,西方国家在外交上一直都是非常务实的。
所以当全球化到来时,我国越想适应国际大环境与世界接轨,这种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制度性的矛盾就越深!
伴随着中国独特的城乡二元的经济不平衡现状,将会更多的出现的一部分人极度排外蔑视外国(如盲目仇日仇美),而另一部分中极度的亲日亲美(如盲目的哈日)。
前一部分人主要分布于内地,后一部分人集中在沿海。
这就是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侵入造成的结果,这就是好莱坞电影产业伴随着美国军事和经济霸权而进行的扩张。
对于这种霸权的夸张,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而这种认识结果也并不代表我的对美立场。
台湾島蒋经国先生开放党禁报禁以来,岛内媒体比较开放,同时島民对世界和历史的理解变得更加客观,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对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华传统文化有比较理性和冷静自我定位,大家可以去看看龙应台的《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
☆ 岛国危机与文化其实日本是一个很变态的岛屿民族,它的变态在于沉入骨髓的危机意识,大化改新学习唐朝,明治维新学习西方,都没有失去其民族文化,甚至是加强了日本文化。
是的,一个懦夫如果一辈子处在安逸的生活条件下,他将终生惧怕关在铁笼里的老虎,但如果将这个懦夫与一头饥肠辘辘的老虎关在一起,强烈的恐惧感将给这个懦夫带来无比的勇气而与老虎进行搏斗。
这种如临大敌的强烈的危机感造成日本民族的强烈适应性与独特的日本文化(参考《菊花与刀》⑩)。
所以回到本片中的黑人形象,我认为片中的黑人就是美国的符号化表现。
其实片中的黑人已经令北野武感到不快,与黑人一样比较隐晦的符号化含义的还有面馆里的肉面与意粉。
北野武由前面吃肉面改成吃意粉,是不是代表文化的全盘西化呢,而北野武在面馆吃意粉时还被噎着了,是不是代表日本在被全盘西化中并不顺利,或者是北野武对西方强势制度带来的文化冲击反感呢?
当噎着难受的北野武问厨师要水时,厨师变成小丑来取笑他,北野武举起枪,可这时,枪却失灵了,怎么扣扳机都打不出子弹来。
可见,北野武的愤怒是无法被表达的。
我们还必须联系到影片最开始和最结尾,高高在上的美国大兵拿枪指着日本兵北野武,这是一个大的嵌套,这是影片中最“敏感”的部分。
☆ 这里还可以联系靖国神社牵再涉到进化哲学在社会学上应用的合理性的问题,就不展开谈了=====================================================================★五 谈谈电影中的其他人和物的一些揣测出租车司机大杉涟代表朋友,1,北野武是能看透朋友的心思,他在劳斯莱斯车里一句“那你也去开的士吧”点破了大杉涟懦弱的生活观,2,北野武对朋友抱同情的态度,他在麻将馆杀人时,看着跪在地上大杉涟哀求就放过了他,3,北野武知道朋友是靠不住的,北野武因打劫拿到钱后对大杉涟的勒索是默认的。
艺妓,代表北野武生命中出现的需要帮助的人。
更引申来看,是不是代表日本艺妓文化的没落?
在舞厅中出现了打夯的歌,打夯除本意外同时是在婚庆中的游戏,代表着新事物的基础并寓意新成果的到来(早生贵子),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海边打夯的镜头最后出现了一对穿结婚礼服的男女头被扎进了沙子里。
毛虫代表危机与黑人间有联系,片中毛虫常出现在北野武收到的鲜花里,这就是北野武人生处处暗藏的危机,已经表明了北野武对这种危机有很清醒的认识。
在舞厅表演的时候,毛虫甚至出现在表演节目中,还出现在打夯镜头里,暗示希望中也蕴含着危机。
到后来表演的美式踢踏舞,机械物,还有舞台上的DJ,这些都是美国新兴文化的最佳代表。
而这个时候台上聚光灯就是这个黑人头上的灯罩射出来的,这种潜在的危机感最后通过机械舞者对观众开枪而爆发,北野武予以还击,台上的人全倒下后,场面突然安静下来,DJ台上黑胶机那张唱片原来是舒缓而动听的日本歌谣。
北野武就战胜了危机?
不,接着北野武一个人在铁轨上跳踢踏舞,这时候远处黑人的再次相当强势的出现,暗示的这种危机感不可避免,甚至这种危机会主动找上们来。
片中北野武对于黑人的反抗相当隐晦,甚至这时北野武因反感而对黑人开枪时,镜头也没有想表达出子弹落到了黑人身上,反而切换到北野武与另一群日本人的战斗。
之后发展到与防爆警察们进行对抗。
与防爆警察的对峙表面下至少就表达了好几个内在层次的对抗,这里就不一一细谈,大家自己去感悟会更有趣。
☆ 东方文化社会中人的身份当小丑北野武通过打劫保险公司发迹后买了一辆二手红色保时捷,在夜里带着女人去舞厅看歌舞表演,这时一辆豪华的劳斯莱斯跟上来,车窗口露出三个人:大杉涟(出租车司机) 岸本加世子(黑衣女人)和寺岛(龙套演员)大杉涟说 “你从银行枪了那么多钱,怎么不买劳斯莱斯汽车” 岸本加世子说 “买这种车,你真吝啬,守财奴”寺岛说: “把女人还给我”他们说完后还不停的重复,导演为什么要设置一个这样的情景呢?
我认为这就是东方文化的特点之一,即东方文化对个人强调的整体感,比较重视社会中的朋友和家庭对自己的认同,这种文化也许源自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社会。
这种东方式的整体感使社会中的人极易受到家庭朋友的影响,特别是东方人在做比较重大决策时,家庭和朋友的影响就比较明显,如婚姻,一般情况下男性较女性更加理性,所以女性在婚姻问题上会更加重视父母的意见。
这种东方文化整体感与西方的崇尚个性与信仰自由是不同的,所以西方人也很难理解“江湖”的含义,而且good man 都 GreatMan 所表达的好汉,都触及不到那种“神韵”。
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之间的鸿沟。
而这种家庭感较西式文化来说,其实就是狭义的道德感对人个性的约束。
导演通过劳斯莱斯车上演员对北野武还不停的重复这些价值判断,以至于产生一种厌烦感。
最后北野武下车对他们开枪。
这个突兀的场面,一方面劳斯莱斯倒车离开时车上人都未受伤,另一方面保时捷旁边北野武手枪的弹壳不断掉到地上,这就是北野武内心中对这种东方价值观或道德标准的自省和厌烦,北野武需要自由,买二手红色保时捷车的自由,与情人夜里约会的自由!
===================================================================★ 六,表达的困境人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有时感觉得到但很难说清楚,也不容易反馈给对方。
《双面北野武》这部影片中的细节十分重要,而细节本身又往往过于简单,简单的事物往往难以解释,比如你现在手上握的“鼠标”就难以表达,不信可以去向你奶奶阐述一下“鼠标”,当你认为你奶奶明白你所阐述的鼠标时,再让你奶奶使用鼠标双击文件夹,她能完全一次性做成吗?
想必你想说清楚也不轻松吧,再跳出你个人对鼠标的认识告诉你鼠标最完整的定义是:“橡胶球传动之光栅轮带发光二极管及光敏三极管之晶元脉冲信号转换器。
”(囧)。
此外感觉也是难以表达清楚的,你很难给你的朋友描述接吻的感觉,取决的对沟通工具的掌握,比如你用一个“爽”字来表达接吻时就不一定能达到目的,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对接吻的感觉又不同。
你只是与你熟悉的人做一对一的交流,交流定义和感觉就已经很困难了,而导演则通过电影手段与观众的一对多的交流思维时。
这就无法避免要面对人思想的广泛性与传媒工具本身的狭隘性之间的矛盾,北野武并不是完全从经济利益考虑而做这部影片的,他的电影基本上是同一风格,而且他的电影基本上都与他本人的经历有关的,2008年他的新片《阿基里斯与乌龟》的画家角色就是源自他那段画画的历史(囧),甚至可以说北野武不仅通过电影进行艺术表达,也是通过电影本身对自己进行思考,而《双面北野武》正这种北野武自我剖析电影的精典。
☆ 拓展谈谈影片的分类百度上说,北野武的电影无法分类,包括动作片、黑帮片、青春片、时代剧、温情片、搞笑喜剧等等,这些传统意义上的电影种类的分类都是在故事片的前提下的,当电影目的不行叙事为单一目的时,用传统的分类就显然不够用了,而《双面北野武》的表达就是以大量削减(牺牲)故事性,转而通过大量符号化的细节或人物,表达一种思考,而且呈现出环环相扣,大环套小环等结构。
其实这类倾向表达思考的电影不仅北野武拍了,国内外导演都拍过,只是大部分只是采用的科幻题材来弥补这种架空的不合理特征,如《发条橙》《异次元杀阵》等。
在这种思考性电影与普通的叙事电影之间还存在一种电影层次,这种电影在叙述故事的同时能给人带来一种精神回归,这种能满足人的情感诉求的电影也有成功的,如《蓝色大门》和《时尚女魔头》等,此类电影的特征是将观众群细化,以至于处在某种人生状态下的人会特别钟情与这类电影。
还有一类即叙事性强情节合理又能触及人内心情感,同时也兼顾思想性的电影,如著名的《阿甘正传》,阿甘之所以成为经典,因为不仅故事情节设置巧秒叙述完整,而且阿甘简单而执着的精神迎合的社会上人们的内心期盼和情感需要,甚至阿甘能给人带来人重新定义生活与人生旅程的真正含义的思考。
======================================================================★ 七,暴力形式下的沟通交流百度上对北野武的定义是:“北野武对暴力的理解与思考,甚至暴力发生时的内在结构见底都是十分深刻的,不愧为暴力宗师。
”或许我并不能完全解读出作为大导演北野武作品中的完全含义,也或许有些看到这篇评论的人并不会赞同对我评论中的观点,这些“或许”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透过对电影的思考,透过交流后,我们成长了!
而这种成长在原始人于恶劣环境中猎杀动物时吼出第一声吆喝时就已经发生了。
===================================================================①漫才:日本曲艺的一种 。
又称万岁或万才,日本式的相声表演。
②高节奏:可分别参考深圳,香港,纽约三地人的上下班的步行速度。
③解离性人格疾患,又名多重人格、人格分裂,较早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版本命名为(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 ,MPD),后来改名为(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是心理疾病的一种,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中归类于第一轴的解离症的一种。
多重人格具有超过一个(若是2个则称为双重人格)的人格存在,就有如“在一个身体里住着好几个灵魂”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A%BA%E6%A0%BC%E5%88%86%E8%A3%82&variant=zh-cn④摘自《平淡语丝》⑤1957年11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时会见中国留学生和实习生并发表讲话http://tuku.news.china.com/history/html/2005-10-12/2024241_080688622.htm#t⑥自我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和他人对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
包括人的尊严,和保证人的尊严的物质精神条件⑦摘自《北野武完全手册》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83144/⑧wiki上WASP的解释: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WASP)本义是指美国当权的精英群体及其文化、习俗和道德行为标准,现在可以泛指信奉新教的欧裔美国人。
此群体拥有庞大的经济、政治势力,构成美国上流社会和中上阶层的绝大部分。
尽管美国社会日益多元化,但他们的文化、道德观和价值取向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美国的发展。
⑨《河殇》是1987年在国内上映的大型纪录片http://www.douban.com/subject/3092255/?i=0⑩《菊与刀》最初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战败后的日本。
1946年正式出版,1949年出版日文版,在美国、日本等引起强烈反响。
金克木先生特别推荐此书,肯定了这位女学者的研究成果。
事实上,美国政府战后对日本的政策和日本相应的反应与本书的分析基本一致。
可谓是美国改造日本、分析日本的指导书。
很奇妙的一部片子,难得会这样一气呵成的看下去。
虽然非常的不明白……奇妙啊奇妙奇怪为什么有人会说枯燥,这么精彩的,错过可惜的了。
“梦是愿望的达成”,这句名言是一个当初挺铁的高中同学教我的,顺便告诉了我一些《梦的解析》里的原理,我受用到现在。
只要早上起来能记得具体的梦境,我都会自己瞎比划分析一番,猜猜自己潜意识里在想什么。
《双面北野武》这部电影,北野武就通过主角的梦境来展现他的心理活动,而目的,是塑造一个更真实的主角,一个不同于主角在只有短短十几分钟的现实生活的形象。
如果说这算北野武勇敢的自我剖析的话,我也同意。
这个在电影中强悍的动作演员,内心却是如此脆弱,否则他怎么会在梦中用枪解决所有给他麻烦的人;他忠于自己热爱的电影,却不可避免的和别人一样世俗,否则他怎么会在梦中为了女人告诉别人自己拿到角色了;他还是希望自己做回原来那个未成名的跑龙套,否则,他怎么会在梦中拒绝自己的司机,会一直出现那个送礼物的小姑娘。
同北野武以前不一样,这部电影稍稍有点深涩难懂,不过看到后来应该不难理解了,虽然有梦中梦的套套,但有一些情节告诉我们这只可能是大明星北野武的梦,就没有这么迷惑了。
和北野武以前一样的,是他永远的漫画式的镜头,极少的台词,相声情节,熟悉的配角,和他自己招牌式的形象。
这仍然是一部非常北野武的作品,虽然不似菊次郎的温情,不似滑板男孩的悲情,不似花火的残酷,不似大哥的动作,不似坏孩子的宽容,更不似玩偶的美丽,但若干年后,我们何尝不会说,这是属于《双面北野武》的冷静?
向北野武致敬!
北野又自己玩了
也算是元电影了吧,而且可以从中阅读到很多内容,例如我总觉得电影的一些转场、剪辑方式颇有一些费里尼《八部半》的意味,然后对于梦境的表现则很容易联想到《穆赫兰道》,进而就会再想到一些精神分析的东西。看似有些不知所云,其实都有着很强的内在联系,北野武在非常充分地展示他大脑里的东西,以及这种意识层面的输出也一定代表着那个时候北野武观察到的社会存在,所以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是挺值得研究的,也很值得去听北野武自己来进行解析。像北野武这样的大师还是挺开心的,可以如此自由随性地去拍摄自己想要展现的内容,而且是非常自我的内容,且找到了极为有趣且独特的表达方式,这点真的还是挺让人羡慕的。同时,从冷面笑匠到面瘫大佬北野武,事实证明即便面部表情比较单一,仍然还是可以有办法找到独特的表演技巧并自成一派的。
唯獨遺漏了漫才家這個身份。
太飞了
有才的北野武
大量符號化的情節及人物,我看著有點辛苦是真的。
导演本人的习作吧,有的地方颇为有趣,但总体……
就记得dj搓奶了。。
我没看懂,但又似乎明白了什么。。。有些话,不用说明。何必明说。
是戏剧、人生、还是梦境?一体里面与两面合一的北野武。
武大爷这回玩嗨了……没看懂
就这群魔乱舞、不知所云还那么多人说好??这明显是黄毛老头自娱自乐的
#北野武风格有点像《反情色》《色情男女》《摄影机不要停》挺有创意才华的。
一切都被符号化元素化了. 光怪陆离的程度赶上大卫林奇了
很难想象梦相关的电影需要如此写实的理由,甚至联想到《电影万岁》了hhh。无意义的梦境设定沦为结构的载体,繁杂凌乱,显然并非精心酝酿的结果,最终难以收尾。没有三池的邪劲儿,无法完成调和风格与内容的关键一步
瞎飞啊
梦的妄想,色情暴力艺术大拼贴,一体两面哪边是真实?强北野武风格弱娱乐性,整体弥漫着一种茫然的焦虑感。个人不是很爱这部
分裂和统一。导演自个儿玩的很嗨,细节想象够惊人。
四层梦境外加现实意识流~北野武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么?自我反省嚒?太谦虚了。。。分裂出来作为粉丝YY了一把导演武的生活之后发现那是相当的讨厌啊于是又把导演武给毁了~ 梦境以纹身为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