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路同志牺牲前,剧情演员都很好。
当然几位女演员都很pp也是重要原因,相比而言兰芬同志倒是普通了些。
今井一的狡猾,李侠的智勇,兰芬的直率,老孙的沉稳,子岐的倜傥都给人很深的印象。
可是后半部分就比较莫名其妙了,李侠为了救共党把子岐兄弟给坑了,其实完全可以用更好的办法,最后不是多出来200多跟金条么,不能救人用么?
一定要上缴么?
今井一后来也开始白痴了,被几个人耍的团团转,最后还中风了。。
报纸上看到个假消息 直接电话里说???
自己擅自闯特务机构去收尸 进去了像个泼妇大喊大叫???
你俩见面了各种驴唇不对马嘴 打情骂俏 拙劣的演技竟然能骗过了里面所有人 你俩进办公室了 发现有窃听 写字交流 进屋半天了屁都不放一个就正常了???
从里面出来了 大门口还嘻嘻哈哈 是不是别人不发火都把别人当傻子啊!!!
表现人物的成长一定要用这么降智的剧情吗 第21集剧情更是迷惑 有矛盾了 女主竟然直接擅自走人 组织性呢 纪律性呢 还“请求组织给你换个老婆”玩儿呢???
本以为翻拍剧必定是味同嚼蜡的,没想到偶然从中看到一集,还算可以吸引到继续,也许主要是因为确实同一时段没什么更好的片子可看了。
赵立新其实并不熟悉,尽管《大明王朝》、《走向共和》如雷贯耳,可是毕竟看它们一直都还是在计划中。
老赵在剧中的表现可圈可点,有不如人意处,更多还是基本传达出了人物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环境中的表现,个别不如我意处也可以理解为个人表达的差别。
追看的间中回忆起老版的电影,突然发现老赵的眉眼间真的是很象孙道临,甚至有多个角度都非常之相象!
只是黑白片中传达出更多是孙的英气,而电视剧中的赵相对更为内敛,睿智则是两人共有气质,一时也难分伯仲,孙的优势在于确实是谍战影视的经典,个人气场也确实够强大,后来者要想取而代之的难度实在不小!
我基本上是看了一集后就开始追的,基本上都看了,今天看完32集,竟有点难过起来,政治斗争永远是残酷的,没有所谓的是非对错,成王败寇而已。
有点怀念刚到上海的李侠,书生气质,带一点狡黠,而现在,完全可以用老奸巨滑来形容了,若不是因为是GCD的立场,我完全看不出有半点人味。
我很伤心,我怀念路梦慧的年代。
结尾的苏联歌曲听着有点不对味了。
我知道结局,李侠一定是被捕的,前面所有的机智,最终还是免不了被捕的结局吗?
前面所有的表现都足以证明李侠绝对有实力保存自己,为什么还是被捕了呢?
所有可以帮助他的人都去哪儿了呢?
《永不消逝的电波》以惊险刺激的剧情抓住人,以真实感人的真情打动人,以坚定不移的信念激励人。
剧中虚虚假假、真真实实,相互之间的猜忌,悬疑的故事情节贯穿全剧始终。
《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部高扬理想和信仰的电视剧,在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在唱响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上找准了最佳的切合点,以史传神,以情感人,展现了一个背景广阔的历史。
偶然在电视上看到该剧,还是播放第一集的时候,被吸引了。
回家后网上搜索出来化了四天的时间看完。
应该说,导演和编剧还是有在花心思,一个一个故事的衔接中多少有一些亮点,剧情的设定,对剧情发展做的一些铺垫,大体上每个细节在前后的剧情里都能找到一些原因。
但是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是着重找点觉得缺陷的地方点评吧。
其实早在第二集,李侠故意暴露自己并且装做吃毒药死亡的时候就已经让我觉得有点隐隐的不舒服,逻辑上有漏洞。
引诱叛徒出现,并不一定代表会有机会吃毒药装死,也有可能直接被扭送到76号,这些风险都没有考虑,变数太大。
姑且论这一点是我过于挑剔了。
另外比较明显的两个情节,小路被捕后,审讯的那一两集,我基本上市跳着看的,实在是受不了一对情人在审讯室里调情,演员的表演很卖力,很想把那种情人被自己审又要隐蔽互相身份得感觉传递给观众,但是无疑是失败的,我觉得比较肉麻,跳过了。
再有一个就是最后的两集,天朝已经要获得胜利了,做为中共在上海地区最大的一个特务,居然毅然绝然在敌人没有机会捕获自己,自己完全有机会跑出去的情况下慷慨赴死了,还捎带上全家,让老婆儿子陪自己一起死,完全没有办法容忍。
直接就有关闭电脑的冲动。
整部剧漏洞太多,凑合看吧,这就是我对该剧的评价。
赵立新曾说:我看《永不消逝的电波》这部电影时是16岁,从没想到多年之后我竟然可以演李侠这个角色。
当时我的第一感觉是非常幸运,但电影中那种独特儒雅的气质是很多演员不具备的,毕竟时代不同了,我们所经历的生活和那个年代也不能同日而语。
所以我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静下心来,让自己平静。
只有平静,才能走进那个年代的人物和他们的世界。
所以我反复回味,站在今天的角度重新审视这部片子的同时,也希望能回归到曾经的那份纯朴。
李侠作为全剧的灵魂人物,赵立新将他身上的性格和品质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高二那时学习紧张,我依然把这部剧追完了,其中数次落泪。
他的第一段爱情是师生间的爱情,心爱的女人在传递情报的过程中被汉奸出卖,亲眼目睹挚爱在牢里受刑的他心如刀绞却不能置国家危机于不顾。
他的第一个爱人最终用生命传递了情报。
第二个爱人原本与他假扮夫妻,却逐渐感动了他。
两人将一切的一切都风险给了祖国,奉献给了共产党事业。
英雄们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可歌可泣!
1958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永不消逝的电波》是新中国第一部反映我党隐蔽战线工作者的电影。
主人公李侠的原型人物就是曾经战斗在上海隐蔽战线上的英雄和对敌斗争的勇士——李白。
李白,1910年5月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1930年8月参加红军。
第一次反“围剿”战斗中,红军先后缴获敌张辉瓒师和谭道源师一部半电台,总部决定利用这一部半电台建立红军的无线电通讯,并决定举办无线电训练班,培养技术人才。
1931年6月,红四军选送李白去总部参加第二期无线电训练班。
从此,他与无线电通讯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党中央决定派遣李白到上海负责上海党的地下组织与延安党中央的秘密电台联络工作。
10月10日,李白乘火车到达上海,化名李霞,住在新闸旅社。
然而,在上海建立一个电台并非轻而易举之事。
“八一三”淞沪会战以后,租界以外地区屡遭日寇轰炸,市民纷纷涌入租界,致使住房尤为紧张。
党组织经过多方努力,终于租下位于法租界霞飞路与贝勒路路口上的三层楼房,门牌148号。
房子的问题解决了,还须找一个家庭作掩护。
八路军驻沪办事处主任李克农有一位同乡单志伊,为人正直,同情革命,其儿子是个医生。
党组织遂决定由这个家庭来掩护电台。
底楼作为诊所,二楼为单家住房,李白住在三楼设置电台。
电台设在这里,论环境并不理想,繁华的霞飞路人来车往,噪声不绝于耳,附近还有霞飞路巡捕房。
但在这寸金之地的上海,很难找到十分理想的房子,李白就在这里栖下身来,执行党交给的任务。
1938年初春,建台工作就绪,李白开始在夜晚向延安发出呼号。
但由于功率小电波微弱,电波经过关山阻隔和空中各种干扰,传到延安就微弱得几乎消失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和八路军驻沪办事处的涂作潮一起反复琢磨、试验,终于探索出时间、波长、天线三者之间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的规律,选择在人们都已入睡、空中干扰和敌人侦探相对减少的零点至4点之间为通报时间。
从此,当人们酣然进入梦乡时,李白便轻轻地安好机器,坐在电台旁,把25瓦的灯泡拧下换上5瓦的灯泡,并在灯泡外面蒙一块黑布,再取一张小纸片箍在电键接触点上,这样就能遮光、减小和消除声音。
零点一过,他首先向延安发出呼号。
延安收到他的信号,也马上发来呼号,上海和延安之间,架设起了一座“空中桥梁”。
1939年5月初,根据新出现的一些情况,负责电台领导工作的龚饮冰指示李白撤出贝勒路148号,另觅电台地点。
李白时年30岁,仍孑然一身,长此下去必然会引起敌人的怀疑。
龚饮冰决定物色一位政治上可靠的女同志到电台工作,表面上与李白扮作“夫妻”,以应付环境、保护电台。
龚饮冰和上海工人运动的领导人马纯古、张棋一同研究后,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共产党员、锦孙绸厂青年女工裘惠英(原名裘兰芬,1936年参加革命,1937年入党,调到电台工作后改名裘慧英)。
不久,李白和裘慧英住进蒲石路蒲石村18号底楼一个房间。
蒲石村地处法租界,环境幽静。
按照当地居民的经济水平,组织上为他们购置了几件普通的家具,龚饮冰夫妇等故意赶来“贺喜”。
果然,邻居们都信以为真,见面就招呼“李先生”“李太太”。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以后,电台的任务随之艰巨。
每次通报,电文短则几百组字码,长则数千组字码。
盛夏溽暑,李白在门窗关闭的屋内工作,全身汗水涔涔。
严冬苦寒,深夜室内温度降到零度以下,工作完毕,全身已经冷得发麻,手指冻得红肿。
裘慧英则时而站在窗前,时而又走到门边,警惕地注视着周围的动静。
为了使交通员尽量少露面,白天,有时李白和裘慧英一起装作散步,把密电送到等候在约定地点的交通员手中。
就这样,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撰写的《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团结到底》《揭破远东慕尼黑的阴谋》《关于反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等许多重要文章和中央对沦陷区人民抗日斗争的具体指示以及八路军、新四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况迅速传达到上海;上海以及周围广大地区敌我双方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大量情报也源源不断地传到了延安。
每当这时,李白和裘慧英常常沉浸在工作取得成功的幸福之中。
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产生了纯洁的爱情,1940年秋,经党组织批准,他们结成伴侣。
1942年7月,李白夫妇遵照党组织的指示,临时转移到福履理路福禄村10号,这幢三层楼房系《新闻报》主编、爱国人士许彦飞出钱建造。
当时日军进占“租界”,大肆搜捕共产党人,镇压人民的抗日运动。
李白把电台的功率降低到15瓦,但仍能被日寇的无线电雷达测向仪侦测出来。
阴历八月十四日夜晚,李白正在阁楼里发报,裘慧英在三楼的房间里听到有杂乱的脚步声,急忙掀起一角窗帘张望,朦胧的月色下,几十个日本宪兵和便衣特务正在翻越围墙。
她快步上楼告知李白,李白以最快的速度把最后一段电文发完,又拍发三遍“再见”暗示远方的战友,接着迅速把发报机拆散,拉开一块活动的地板藏在下面,旋即抱着收音机(收报所用)回到三楼。
他刚把收音机放好,敌人就破门而入。
他们翻箱倒柜,把物品扔得狼藉满地,然后又冲到阁楼上搜查。
李白坐在房间里,心像上了弓的弦绷得紧紧的,但脸上却是若无其事的神色。
突然“咔”的一声,那块活动的地板被踩塌!
敌人捧着一堆零件发狂似的跑到李白面前质问。
李白从容回答,称自己是郑家的客人,郑太太住院才住到这里,没有见过这些东西。
狡猾的日本人又拉起李白的手查看,断定他是“老资格”,不由分说把李白和裘慧英捆绑起来,押上汽车。
在日本宪兵队本部,李白夫妇被分别关押在两个牢房里。
敌人对李白刑讯逼供、威胁利诱没有效果,又在李白受刑的时候,把裘慧英也押来。
敌人把李白绑在老虎凳上,一边用刑一边质问:“你给谁发报?
是延安方面还是重庆方面?
”从敌人的质问中,李白分析出日寇并没有掌握实情,于是说:“我的朋友是做生意的,他给我钱,我用电台帮他了解商业行情,这个人全国各地到处跑,来去无定规。
”敌人岂肯相信,用老虎钳拔去他的手指甲,把电线绕在他的手上,拉上电闸折磨他,李白始终未吐露半点实情。
在党组织的营救下,1943年5月10日,李白获释。
党组织安排他打入国民党国际问题研究所,利用敌人的电台为党工作。
他化名李静安,偕同裘慧英一起离开上海。
他往返于浙江的淳安、场口和江西的铅山之间,以公开的身份、公开的电台,为党秘密传送了日、美、蒋方面大量的战略情报。
抗战胜利后,李白根据党组织的命令,在1945年10月与裘慧英回到上海,继续从事与党中央的秘密联络工作。
在国民党统治下的上海开展党的秘密工作,犹如在龙潭虎穴里进行战斗。
为了避免引起反动当局的注意,他凭着精湛的无线电技术取得了善后救济总署复兴岛渔业管理处修理渔船电器设备的公开职业。
电台设在黄渡路107弄6号,他一清早就出门挤上开往复兴岛的汽车,干完8小时的活,回到家里已是黄昏时分。
深夜,他一如既往进行通报。
为了尽量使电台不被敌人测出,他奇迹般地用仅有7瓦功率的电台保持着与中央的联络。
1948年秋,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为配合解放战争的开展,夺取全国胜利,战斗在敌人心脏里的情报人员获取了敌人大量军事情报,一份份标有“十万火急”“万万火急”符号的密电连连转到李白手中。
而此时,国民党特务密布,警车飞驰,在一片恐怖气氛中,国民党陆军的部署、序列,海军的各舰驻地,长江江防计划以及国民党空军少尉俞渤在共产党策动下驾机起义的计划等等,都随着李白发出的无数道电波飞往中央。
李白预感到自己难免被捕,为了不致在再入魔掌以后中断上海和中央的联络,他向上级提出建立预备电台的建议并获准。
11月中旬,收发报机配备齐全,电台进入了调试阶段,李白亲临预备电台地点协助报务员排除故障。
然而,由于北平我地下电台为敌破获,报务员叛变并受敌派遣到上海侦测我地下电台,正当预备电台即将进行正式通报之时,李白的电台被侦破了。
12月30日凌晨,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稽查处第二大队出动几个人埋伏在李白住所周围。
两点半,敌人开始挨家挨户地搜查。
裘慧英感到情况异常,急催李自收藏电台。
由于情报紧急,李白坚持把最后几组电文发完,才撕碎电文底稿扔入厕所。
这时,敌人已经砸楼下大门。
李白迅速拆除天线,收藏机器。
这一切刚刚安排停当,楼下门开了,敌人兵分两路,对同住的两户人家进行搜查。
由于放在桌上的收音机是热的,敌人立即对李白的住所进行严密搜查,藏在壁橱里的那只装有电器零件的肥皂木箱被查了出来。
在敌人的逼问下,李白说:“我过去是电器修理工,现在失职在家,帮着私人修修收音机。
”可是,敌人在这一堆零件里发现了一只亮光光的电键,李白再次被逮捕。
敌人将李白押到警备司令部稽查第二大队,连续刑讯逼供30多个小时,见刑具摧毁不了他的意志,又将他的妻子和儿子抓来诱供。
但是,这一招又失效了。
1949年4月22日,李白被押解至蓬莱路警察局。
这天晚上他给妻子写了一封信,第二天托人带出来,信中写道:“听说这里每逢星期一、五上午9至10时下午3至4时可以送东西……我在这里一切自知保重,尽可放心。
家庭困苦,望你善自料理,并好好抚养小孩。
”裘慧英得信后,带着儿子去探望,见李白脸色苍白,由两个难友搀扶着,而那沉静的神情、和悦的目光宛如平日。
他对妻子说:“天快亮了,事到如今,对个人的安危,不必太重视。
” 这时,解放军正挥戈南下,上海就要回到人民的手中。
蒋介石在行将灭亡之时,更加疯狂地举起屠刀,对李白案亲批“坚不吐实,处以极刑”。
5月7日深夜,李白被秘密枪杀在浦东戚家庙。
作者:叶介甫 原名:李白烈士惊心动魄的红色特工经历
2010年最低级的一部垃圾片,导演及制片,一是对最基本的常理都不懂,而是在愚弄及欺骗观众。
堂堂76号,岂是一个家属妇人能自由进出?
什么叫“人性”?
就是在剥离掉党、国、主义、阶级斗争这些陈芝麻烂谷子之后,剩下的还有“兄弟”二字。
60年后“李侠”终于做到了,虽然依旧那样扭捏、暧昧,但虚掩的事实也是事实。
我妈看了好几遍…
真的每个人物都是一个标签,没有一个角色让人喜欢太让人昏昏欲睡了
这种剧情,不,这些革命故事,是真实的存在过得!这种胸有大爱,为国牺牲的精神,在如今看来真的是可贵,珍贵的。
李侠,你的名字代表我要说的所有
从这部剧认识赵立新老师的
学摩尔斯码未果无人与我操练作弊信不过别人
赵立新、焦俊艳,都是非常棒的演员!
细节不怎么样 格局还可以
密码是多少?
lyf
有无间道的感觉,越看越喜欢
演员不错,剧情稍微有点拉垮
除了谍战剧情以外都很油腻
改编的还是挺不错的。
当时觉得。。。不怎么好看。。。所以就按照当时的标准,三星吧
节奏过时了
明明很好看阿!!!
编剧垃圾
白丽瑶(刘莹 饰演)
陪我妈看的,然后吕行好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