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小寨的和尚有个深植于内心的图式:和尚得有庙,庙里得有佛像,所以佛像坏了必须得修。
但本就生活窘迫的他,无力承担修佛像的费用。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于是他开始了第一次尝试,走正规渠道向直管部门进行申请。
但每个岗位都有上级制定的目标,南小寨的佛像修缮,与他们的岗位目标无关,且不涉及他们的自身利益。
虽然和尚言辞恳切,但最终还是得到个他们也没有办法的答复。
换了个文物科碰运气,迎来了第一次的转机。
文物科刚好需要旧窗框,拆了俩来卖。
(这里给我穷人卖血、或出卖身体健康换钱的感觉)但好歹估价两千,修佛像有望了。
没成想年前都关账了,得年后才能拿到钱。
这样没法赶到正月15前完工,而正月十五那天的香火钱,是一年中主要的收入来源。
他开始了第2次尝试,向亲近的人求助。
先是找了开发廊的表弟,再是拥有更大寺庙的大师兄。
但别人怎么会为你的愿望买单,哪怕是亲近的人,最多给点小钱救济,或推荐下其他出路。
这也让和尚意识到还是得靠自己。
第3次尝试,擦净尘封的铂,开始化缘。
在与城里人接触中,他原先单纯的规则也被打破后重建。
他发现想让人掏更多的捐款,得给一些虚名,比如在功德碑上刻名字;得应承下他人的心愿,比如哪怕B超做了是女孩,也要说功德会保佑生男孩。
踏遍了城化了一千多,本以为有奔头了,没想到被警察看到,怀疑行骗抓进了警局。
虽然最后身份得到证实,但国家禁止化缘,钱被没收。
这个阶段他开始学会说谎,但底色还是虔诚和善良的,所以他能打动关押在一起的卖淫女,从而让她们想筹钱塑像、做些善事、洗刷罪过。
也是因为这样的底色,导致他没法接受卖淫女的钱。
机缘巧合,在路上碰到想让他做托看面相,发现这是个路子,于是他开始了第4次尝试-摆摊算命。
这个阶段他试过了所有能想到的正途,发现不行,开始彻底的行骗。
利用人性、社会规则,钱确实好赚了不少,但没成想早就被几个混混盯上。
收摊时,不光钱全被抢光,还被暴打一顿,眼镜腿也折了。
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看着城里庆祝新年搭起的火塔,废了多少人力物力只为一晚的燃烧,而自己只想修个小小的佛像,却这么的艰难。
和尚在此时彻底的转变了。
回家路上,载他的好心人提到之前化缘时想要男孩的那家,最后竟真生了个男孩。
大家在传他的神通,而自己邻居的老婆瘫痪一直治不好,也想让他看看是不是中邪了。
和尚当机立断马上就让载着去了,而且即使知道对方为生病花了不少钱、家境贫寒,还是开口要了3000。
这些过程中,发现和尚变化、学习、适应新规则的能力还挺强的。
但同时,他也丧失了原先的价值判断,开始说谎、抽烟、重视形式以谋求更多的财富。
实现了修佛像的目标,但丢失了对信仰的虔诚。
虽然他一开始修佛像也是为了温饱,目的并不单纯,但社会染缸的浸染依然让人惋惜。
故事的最后,佛像终于修好,金光熠熠。
公路局的人却在门口测算数据,画上了拆字。
忙活了这么久,终究还是一场空。
环境是不受控,且变幻莫测的。
我们的人生也可能碰到类似的事,还是应该关注过程中的体验、收获,结果就随缘吧,否则容易心态失衡。
这是部信仰与生存较量的电影,佛前延续的那一撮香火并非世俗的钱财,而是我们的初心,当信仰丢失,香火也就难以延续。
想坚守一个不合时宜的信仰,无论你的方式是坚持或背叛原则,愿望仍然被历史洪流淹没,因此,信仰也需要与时代前行。
香火和生活表示了被需求的信仰和生存需要,信仰随时被欺骗,生存一直被压榨。
ps: 一次进城,遇倒卖煤炭「暗示倒霉」见结识亲戚「暗娼生意」听破旧立新「公民认知」拒洗发按摩「私会淫欲」摘稻草人帽「搜刮民脂」二次进城,背古建卖钱「出卖列祖」分寺庙股份「狡猾敛财」三次进城,举起要饭衣钵「年少避之不及」伸手乞讨要钱「坑蒙愚民庸众」狗狂吠不止。
遭到拘留无证「目无王法」关进黑屋洗脑「危害文明」算卦善男信女「伪装拐骗」摆摊八卦周易「虚伪文侵」电线杆红bb醒目,街头混混暴打「文化冲击」宝塔烈火焚烧「势必灭亡」流离他所过夜。
开场混杂羊群间,剥皮刀撕扒兽皮。
巷口背道而驰独属异类,魔窟门前杀生觊觎声色,缝补破鞋身首异处,供养恶习意欲诈骗。
辗转回乡遇信徒,倒手变卖高价售出。
忽悠拿手好戏,得意忘形抽烟,新旧文化冲击,开光乌合之众树倒猢狲散,忙碌半生竹篮打水一场空。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荒诞和迷惘的,是人类精神的噩梦,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身的就越少。
是由于人的异化才导致精神异化和宗教的产生。
不是上帝创造人,而是人创造上帝,人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出一个上帝并把自己的本质属性、把人理想化的期盼赋予了上帝,然后又反过来说上帝是不依赖于人而客观存在的绝对主体,宣称是上帝按照他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人,上帝、宗教这种人脑的产物反过来统治了人自身。
在影片中,香火即使宗教延续的一种象征,因为没有香火可以说没有寺庙。
也可以看成教徒生存物质必需品。
和尚作为信徒是精神上的产物,但是在生活中又必须维持其最基本的物质需求。
这就成为其矛盾的一面。
片中的提及的几个和尚有三个:主人公,大师兄,二师兄。
可以说代表了三个维度:大师兄是熙熙往往芸芸众生凡人的典型代表,有其小民的典型气质:小气、冷漠、自私、虚伪。
这和国民性格有其相同之处。
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在这个环境中过的很不错。
二师兄在片中还了俗,代表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教徒对人们的影响,生存所需。
主人公是矛盾之处,他是孤独的个体,教徒只是他的职业。
“人”才是他的本性。
他并没有脱离物质的层面,信教也是为了生存。
所以说这部影片是说关照是“人的生存”和“生存的环境”。
一是主人公为了香火钱而塑雕像。
本神佛像作为客观存在的人类制造的产物,不具备任何主观上的属性。
但是人们对其投入了美好“印象”。
于是就有了“必须有庙,必须有像”这些表面上的“伪像”。
小姐、百姓们不惜花钱买功德,买希望。
导演也在片中暗示了“宗教的受害者就是那些真正虔诚的人”。
例如那三千块钱。
这是电影的主线部分。
可以算得上是“世界中的人们看向佛。
关照于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
二是,导演关注了人的个体,关注了本性。
例如主人公的“色戒”就是其表达之一。
在派出所的小姐、公务人员的排练等等。
即是宗教,就有精神。
片中人们生活在现实中,但大都求一个精神安慰,所以就有各种人们想立功德碑。
这是虚荣的一种表达,也是精神贫乏的一种表现。
三是本片的升华和深化部分,这也是成为佳片的主要原因。
那就是”佛眼看世界”。
主人公的一方面是僧人(他蛮虔诚的,但我认为他的虔诚是因为他精神的贫乏而虔诚,而不是在精神上与佛教想通),另一方面又为物质所迫。
反应了两个层面:一是主人公通过“塑像”的遭遇认识认清了这个世界,这个环境。
他的遭遇即使他的经验,使他产生了迷茫。
在广场上那熊熊大火是其“涅槃”的表现。
作为僧人,如果社会化、体制化就会格格不入,产生矛盾。
作为环境中的人,就与精神上的宗教产生冲突。
这也是剧中的张力所在,也主题所在。
第二个层面是“佛眼看世界”。
这其中又有三个层面:一是作为僧人的主人公认识这个世界和环境。
他学会了适应和妥协,偏离了“信仰”,这是环境教给他的。
第二个就是观众的认识。
观众在观看的时候也在“看世界”。
巴赞说过“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他提出的长镜头理论,也深深影响了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产生。
本片大量长镜头的出现,给观众一种现实的真实感。
有一种“写实的震撼”。
三是电影中反应了人间的种种现象,可以说是“苦难的反应”。
我们需要真正的“佛”来“关照”世界。
片中还有对体制的批判,我认为体制也是人们组成,也是表现人的一种,就不展开多谈。
导演在影片中已经关注到了很多方面:生存、环境、信仰、精神等等。
就其深刻性来说,已经足够。
和尚为修庙攒钱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合法 和 不合法 的阶段。
合法的阶段,他尝试过找县里的宗教管理机构,却因为没有像隔壁基督教堂一样上供被赶了回来,被踢皮球到文物局,文物局暗示他拿庙里的文物来卖,结果被打了个欠条;去找已经还了俗开了发廊的大师兄,大师兄的发廊被扫黄了;还在开庙的二师兄手头一分钱也拿不出来。
无奈他走上了化缘之路,就在化缘一点点攒钱有了奔头的时候,他被警察给抓了,在拘留所他遇到了几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那就是几个和他关在一起的妓女。
妓女和僧侣是个非常有趣的母题,在中国,笑林广记里编排了一大堆这种段子,在西方,则有著名人物被耶稣点化的抹大拉的玛利亚(不过我查了一下抹大拉的玛利亚是妓女这事似乎不是圣经原文而是后人编排的,有圣经学者甚至怀疑他是世俗的耶稣的老婆)。
处在根本没有道德观念的假和尚和博爱人间的上帝之子这个spectrum正中的主人公显然还是有自己的宗教坚守的,他坚持不碰妓女们为了赎罪凑的修庙的钱。
而这是他奇幻之旅上最接近无伤完成任务的一次。
这又涉及到上次我说的《金陵十三钗》里隐喻的不贞洁的女性的生命价值问题,显然主人公和尚对此是认同的,于是他拒绝了。
但这也是和尚黑化的起点。
正是因为坚信自己作为高尚事业从事者的想象被和妓女共处一室的现实粉碎,从公安局里走出来并被没收化缘所得后,他彻底放飞了自我,走上了招摇撞骗之路。
不幸地摆摊算命被小流氓打伤后,终于和尚靠卖开了光的法器给病人攒够了修庙的钱,历经千辛万苦回到了庙里,重新塑造了那做耳不能闻口不能言的泥塑木胎。
这佛像干净吗?
很难说。
为了正义的目的,手段的非正义性能在多大程度上被容忍是个老生常谈的哲学话题,而和尚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的动机和手段都太复杂了。
他说他的动机是,他驻牧这个教区是以宰羊为生的,业太重,没庙不行,然而“一年就指着十五这点香火”这句意思是经济主义的私字一闪念也不经意间流露过一次;手段上,虽然最后靠的是坑蒙拐骗,可他也坚持了不能拿妓女的脏钱的原则。
所以,佛像干净不干净,和尚本意好不好,是这天杀的世界让和尚同流合污了,还是和尚本来就是物欲横流的黑暗世界中不那么纯洁的一部分呢?
这实在是不好回答。
不过据说,和尚可能把经念歪,但仏祖的本意总是好的。
和尚历经千辛万苦修好的神像,在影片最后被开着松花江小面包的几个县公路局的工作人员用一个大大的“拆”字宣判了死刑。
如果说这就是佛祖安排的报应的话,那大概他的确是觉得我们的主人公是扛着佛像反佛像了吧。
阿弥陀佛!
由于电影院迟迟不开业,相信大家都陷入了不同程度的片荒。
没有新片上映的日子里,看看经典老片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今天,就给大家推荐一部堪称大胆和赤裸的国产老片。
虽然未能公映,但它却是部一鸣惊人的处女作——香火导演:宁浩编剧:宁浩主演:李强上映日期:2003片长: 97分钟
光是从海报,你就能感受到此片的简陋。
这是中国最“坏”导演宁浩在北电的毕业作品,也是他拍摄的首部长片电影。
由于谈好的投资出问题,宁浩只能自掏腰包来完成此片的拍摄。
最终,此片拍摄费用只花了不到4万元,却一举拿下多项大奖:第四届东京银座影展“最佳影片奖”、香港国际电影节亚洲单元金奖,并被香港艺术中心评为2004年最佳电影。
这部好评无数的小成本电影,讲述了一个魔幻现实的故事。
在山西的某小山村里,村民都以杀羊维生。
唯有一个人例外——独自住在一间破庙里的和尚。
和尚没有亲人,也没有一技之长,生活过得很拮据。
吃的,是成箱的廉价泡面;穿的,是破了洞的布鞋。
他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其他人供奉庙里佛像的香火钱。
这是一个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小庙,年久失修,佛像也破败不堪。
某天,佛像竟然意外地倒塌了,泥塑的身体碎了一地。
和尚满心忧虑,因为这意味着他的香火钱也将从此断绝。
为了修葺佛像、维持生计,和尚蹬着借来的自行车骑到了城里。
城里有专门管理宗教的的宗教科,和尚找到科长,想让其帮忙筹款。
科长以“政策不支持”为理由,婉拒了和尚的请求,并把他推给了隔壁的文物科。
和尚又找到文物科负责人,说明了自己的困境。
没想到,文物科的科长不但拒绝,还建议和尚把庙里的老窗框卖掉另谋出路。
接连遭拒的和尚,只能转而求助亲友。
遗憾的是,他身边的亲友也并不能提供实质性的帮助——表哥劝他还俗,和自己一起经营理发店;师兄劝他放弃旧庙,“入股”新的寺庙。
这些建议与帮助,都和和尚的初衷背道而驰:他仍然执着于自己的信仰与坚持,想要把小庙重新搭建起来。
四处求助无门,和尚只能自食其力。
他找了个碗,买了个本子当“功德簿”,开始挨家挨户地沿街化缘。
经过一天的奔波,好不容易靠化缘赚了一千多块钱。
万万没想到,他却被当做骗子被送到了派出所里。
阖家团圆的春节里,派出所的氛围显得异常严肃。
与和尚关在一起的,是几个在“发廊”工作的站街女。
昏暗逼仄的小屋里,堆放着裸露的人形模特,电视上循环播放着性病危害的宣传片。
站街女与和尚,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群体,此时却经历着相同的命运。
这一幕在片中显得相当魔幻。
不同于此前那些互相推诿的达官显贵,这几个站街女表现得十分热心。
她们相信“因果报应”,并且同情和尚的遭遇,于是决定一起筹钱为他修葺寺庙。
和尚虽有一丝犹豫,但还是拒绝了这份帮助。
但他的信念与坚守,已经在不经意间一点点瓦解。
由于化缘的钱被罚款,和尚又回到了身无分文的状态。
他走出派出所,看到街边摆摊算命的“瞎子”,想到了新的办法——利用出家人的身份,为大家“指点迷津”,并以此牟利。
他知道这是骗人的行为吗?
当然。
但为了活下去,他不得不出此下策。
在经历改革巨变的时代里,对前程和未来感到迷茫的人,占据了社会的绝大多数。
短短一下午的时间,和尚就靠“算命”赚了不少钱。
正当他满心欢喜地准备回去时,却又遭遇了意外——一群小混混以收“保护费”为理由,抢走了和尚的钱,还把他打了一顿。
白忙活一天,却只换来一身的伤痕。
和尚在夜晚拥挤的人潮里,看着燃烧的旺火,陷入了沉思。
第二天一早,和尚用身上仅剩的钱,买了一双皮鞋。
他决定打道回府,重回那个前路未卜的小庙。
回程路上,和尚偶遇了一个村民,并听说了一件怪事——城里有一户人家,女主人生病卧床好几年了,家里人怀疑她是中邪。
看见和尚,村民就像看到了救星,并极力引荐他去给女主人“驱邪”。
原本心灰意冷的和尚,仿佛看见了最后一丝希望。
他来到这家人的住处,在简单的攀谈之后,做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一个在街边买来的佛像摆件,被和尚说成是五台山求来的灵物。
最终,他以三千元的巨资,将这个十几块的东西成功卖出。
从坚持心中信念,到欺骗无知群众,我们见证了一个和尚的堕落史。
在这三千块的帮助下,和尚终于如愿修葺寺庙,也修好了佛像。
但是,他寒酸窘迫的命运,真的会因此改变吗?
最后的结局,在此就不剧透了。
相信每个看过的人,都会留下一声叹息。
拍摄于十多年前的《香火》,至今仍然是国产小成本佳作的典范。
当时的剧组非常穷困,这体现在拍摄的方方面面。
首先是主创,整个剧组就8个人,且工作人员也要客串群演的角色。
剧中没有专业演员,主要演员都来自宁浩的中专同学。
为了最大程度地省钱,宁浩每天都要等停车场的人下班了再开车回家,因为这样能省几块钱的停车费。
也正因钱少人少,《香火》拍摄期间没有留下一张剧照,这成为了此片最大的遗憾。
创作《香火》的剧本时,宁浩还在北电摄影专业念书。
片中和尚这个人物的原型,来源于其真实的经历。
1993年,宁浩还在山西电影学校就读,他的同学有一个僧人朋友。
彼时,这个僧人朋友遇到了难题——他找不到可以挂单的寺庙了。
于是宁浩和同学留他在宿舍住了一段时间,几个人一起同吃同住。
期间,僧人还去公园替人“算卦”,并用赚来的钱请大家吃饭。
这段特别的经历,为这个剧本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在电影中,宁浩借和尚这个角色,展现了一个人信仰丢失的全过程。
片中有不少充满隐喻的细节——第一个细节,是隐藏的时代信息。
片中有不少暗示,比如派出所桌上的报纸,以及文物科门口的诗朗诵等等。
在时代浪潮的席卷下,传统与新潮在现代化进程中相互碰撞,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动摇了人们的思想。
这是以和尚为代表的人群,信仰发生变化产生的背景。
第二个细节,是和尚的鞋子。
电影前半部分,和尚的鞋子始终破破烂烂。
哪怕被其他村民取笑,哪怕穿得并不舒服,他也坚持补好破洞继续穿。
但到了电影后半部分,当四处求助的他,经历现实的种种失望之后。
他掏光身上所有的钱,买了一双崭新的皮鞋。
鞋的变化,说明他选择了一条新路,这是他发生变化的转折点。
由此,和尚被世俗的异化完成,他终于丢弃了曾经坚守的信念。
第三个细节,也是电影的片名——“火”。
片中多次出现火的形象,这其实是对和尚心中信仰的隐喻。
第一次是电影开始时,和尚庙里的香火。
此时,虽然和尚生活拮据,寺庙又小又旧。
但他仍然坚持为佛像供奉香火,心中的信仰无比虔诚。
第二次是在和尚决定化缘之前,城市路边堆砌的柴火。
此时的和尚虽然求助无门,但仍然决定走正道求财,坚守自己的信仰。
第三次是在和尚被抢劫、被打之后,街上燃起的旺火。
生旺火是部分北方地区,在春节期间的习俗。
旺火燃烧殆尽,只留下巨大的废墟,这暗示了和尚原有信仰的彻底崩塌。
这些隐藏的细节,将和尚异化、信仰丢失过程,一点点展现在观众面前。
对于这样的创作主题,宁浩本人也说道:“在我们中国人今天的语境之下,信仰一直在跟生存现实斗争着。
其实,跟现实比较起来,它是特别脆弱无力的东西。
”的确,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和尚,在这个急剧变化、充满诱惑的时代里,都有可能面临寺庙满目疮痍的考验。
但是,修补寺庙有千百次机会,以及千万种方法。
可当信仰的香火熄灭,就再也燃不起来。
*本文作者:张不才
这部电影意义究竟在哪,要说讽刺现实什么的话这程度也不够,也称不上是个什么多有深度的作品,个人观点这种电影以后也没有拍太多的意义,但是,却是一部非常有必要拍出来,拍好的作品。
全世界的大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都趋于相似,更能区分各个国家或各个文化的区域反而变成了小县城或者农村,这也就是中国乡土电影的意义,记录下我们这个全世界独一无二国家的末梢,不至于在这方面变成失忆者,即使满是贫穷,愚昧,无序,破败……即使这些东西终将消逝,被改良或者淘汰。
中国的和尚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群体,我相信这个话题要讨论的话能聊很久,得出结论也会比较复杂。
而片中的这位即使在和尚中也是游离在群体之外的那个,半俗不俗,坚守破村并不完全是为了自己的生计,毕竟他师兄能给他更好的选择。
前面还嫌小姐的钱不合适,扭头就开始行骗图财。
他的一切孤独和困窘都因他长着佛家的心和俗人的脑。
前几天出门买菜摔坏了腿,躺在床上结结实实地休息了两天,加上哥伦布日长周末,闲来无事看了几天的喜剧,把之前宁财神的《武林外传》《龙门镖局》还有宁浩《香火》温习了一遍。
我一直都是非常喜欢宁浩的,也一直觉得他被低估了,他的作品都给了我很多的惊喜,两年前看过他最早的一部小成本电影《香火》,当时不以为意,昨晚重新来看,突然领悟到了宁浩作品让我喜爱的真正原因。
《香火》的故事很简单,讲得是一个偏远小庙里佛像塌了,庙里的和尚四处筹款修缮佛像,找文化部门被拒,化缘筹款被没收,直到最后开始招摇撞骗,好不容易凑齐了修佛像的三千块,却被告知小庙正建在了要修建的公路的路基上,很快就要被拆除了。
看完片之后,又撸了一遍豆瓣上的评论,评论的关键词无外乎信仰缺失,人性之恶,体制问题等等等等,宁浩在片尾鸣谢了“贾章柯”,也被广大观影者拿出来比较,无不叹息宁浩后来的电影画风跑偏。
可是《香火》讲的真的只是一个带着社会问题的故事吗?
如果把整个故事简化一下,可以看出来,这个故事的意涵比我们想得要深刻的多。
追溯到一开始,整个故事的起因是小和尚在隆冬时节鞋子破了,于是把垫佛像的布抽了出来补鞋子,导致佛像倒塌,而故事的结尾是,小和尚好不容易修好了佛像,却被告知庙就要被拆了。
小和尚要补鞋子是因为隆冬寒冷,是温饱体肤之欲使然,从头至尾因这一欲望引发的“修佛像”这一心愿始终无法达成,所以这个故事再简化一些,其实是一个始于欲望而终于求不得的故事。
是不是似曾相识?
然而,故事的内核在影片当中早已被明确地点出了,那就是“佛眼看世界”。
小和尚要修佛像实际上也很难讲是因为信仰。
他修佛的动机在影片中被强调了好多次——村里人人杀羊,得有庙,庙里得有佛像,佛像没了,庙就没了,和尚也做不了了。
那佛像年后再修行不行?
不行,因为这样一来过年的香火钱就没有了。
那修佛像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
对于村民来说,是希望能减轻杀生的罪愆,合理化自己求生的欲望;对于和尚来说,佛像是寺庙的标志,是自己吃饭的饭碗,佛像没了,等于自己要失业了,说到底,还是欲望。
宁浩在影片里不厌其烦地借和尚之口把这些信息说了好多遍,可是还是被大部分的观众忽略了。
片子里的小和尚是个有点慧根却没有佛性的人。
片子里好几处都有明确的暗示,第一处是在修车匠的家里,小和尚两次修车,两次纠结于照片里看不出性别的裸体小婴儿究竟是修车匠还是他的妹妹。
第二处是小和尚被关到了派出所的小黑屋里,小黑屋的电视里放着扫黄教育片,屋子里堆着裸体假模特,小和尚一脸尴尬,不知所措,然后悄悄地关掉了电视的声音。
第三处是同被关在派出所的妓女要出钱给小和尚修佛像,小和尚怯怯的说:这不合适。
派出所小黑屋的戏简直神来之笔,那个同被关在小黑屋的小姐一语道破的了小和尚的本质,和尚也是人,也是男人。
小和尚也一语道破了机锋,都是因果报应。
没错,在佛的眼中圣人猪狗尚且一视同仁,而小和尚却被饮食男女,肉身凡胎,虚妄幻像折磨得不知所措。
随后,全片最有佛性的一幕出现了,小和尚骑着自行车带着一个小姐回去取罚款,那一个镜头,不悲不喜,无欲无求,小和尚和那位小姐不过是芸芸众生当中两个最普通不过的生灵罢了。
宁浩的作品,无论是后期画风如何清奇的各种电影,总能让我感到某种命运的回环之感。
《香火》这种也不例外,小和尚招摇撞骗筹到了修佛像的钱,最后却被告知庙要拆迁,浅了说,是中国特色体制问题,深了说,何尝不是求不得之苦?
东吴弄珠客在《金瓶梅》序中说“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 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
”我不知宁浩是否受了这些古典小说的影响,热衷于把世间之苦寓于嬉笑怒骂,声色犬马当中。
《金刚经》的第一个故事是世尊跣足袒肩,入舍卫城乞食,众人皆见苦难,而只有世尊说,无我相无人相无寿者相。
世人肉眼看到好坏善恶,美丑贫富,官吏平民,妓女和尚,而这些我们唏嘘感慨的信仰缺失,人性丑恶,社会问题在佛的眼中根本不值一提,一切的一切不过因果循环而已。
这才是佛眼看世界。
佛塌了。
上报、化缘、算命,都不好使,或多或少地都引来暴力。
万般无奈,柳暗花明,一个大病人求缘,花钱的意向很重。
于是修了佛。
兴致正起,看到庙外一个“拆”字。
为了路,上面把佛连同庙一起趟平。
很妙的缘分,佛塌了,但是佛没塌。
为了修塌掉的假佛,佛塌了。
所以,关于世上所有的因缘际遇,看清是泥佛,还是心佛。
然后,再拜下去。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迁,古老的文化信仰也在崩塌,善良在崩塌,精神在崩塌,初心也在被人遗忘,和尚最初也有良善之心,普渡众生,但一入红尘深入海,行将就木的残酷现实把他洗礼了,也就不纯粹了。
后来用不纯粹的佛心却换来了拆字,是打击,也是放弃。
电影好看,但看完之后心中悲凉。
社会残酷,勇者胜。
和尚和自行车和尚筹钱明面上目的,为了修倒塌的佛像,有佛像才能有香火钱,才能活下去。
至于暗线或许还有其他目的,比如个人私信等,姑且不表。
既然有了目标,那就想办法搞它。
正常的找组织,亲朋好友,搞不到;那就见招财招,别人能乞讨,我就化缘,别人能算命,我也能做法,只要能来钱,那就整。
谈信仰太高大上,不至于,只不过卑微的活着,但至始至终,小和尚从没抱怨放弃,一直在努力地活着。
虽然最后的拆字,宣告了出发的目的就已然错误,在别人看来白忙活一场,那又怎样?
佛像立起来了。
庙里的佛像塌了,需要三千元钱重新修葺,为了筹得这笔钱,和尚(李强 饰)先后来到了佛教科和文物科,然而两方人马只会相互推诿责任,看来谁也不打算掏出这笔钱来。
喜欢。。。处女作。宁导编剧强的。。
还可以
山西,哎⋯
没有任何戏剧性,是写实吗?丝毫不是,跟那群非虚构作者一样,非虚构只让他们学会了对自己的怜悯无奈,忘记了如何好好听人说话的能力。
我们都是那个和尚。
现世报啊,也够难为他的了,这不是逼急了吗。
with 琼。
模仿贾樟柯的拙劣之作,主角说话根本听不清
太像《小武》。正如姜文评拉斯冯提尔“太聪明”,处处透着机巧,虽然着实不错但是匠气太过(典型的如和尚和妓女那场戏),过犹不及了。这么说或许苛刻了些,不过看看后面无论《石头》还是《赛车》,宁浩都拍得太精明了。长镜头+小景别+方言。
拯救了佛像,却丢失了心中的信仰,结局有点黑色幽默,充满了讽刺的意味。
3.5 故事不错,拍得一般。长片处女作?
自行车本来是骑的,但是片中却有大量和尚背着自行车行走的镜头。和尚想修的佛像不就是他背上的自行车吗?佛像本来是造福于人的,可他却为了佛像不惜坑骗对他十分信任的信徒3000 元,况且家人卧病在床多年。陷入非修佛像不可的我执当中后,他就失去了佛的代言资格;心中的佛像倒塌,再修那尊泥胎又有何用?一如既往,宁浩在讽刺,最后真正愿意全心全意修佛像的是那两个卖淫的姑娘。宗教局:不关我事!文物局:你那窗户不是文物吗?拆一个下来卖。公安局:我看你小子像骗子,在行骗。即使真是和尚也不能化缘,非法所得要没收。路人:没有功德碑只给 5 毛。走遍所有的路发现最后只有行骗能筹到钱,这个草蛋的世道。
关于信仰、生存及其他。感谢贾章柯
一个和尚的堕落史。宁浩真是可攻可守啊
拍得不错,但不喜欢这样的电影。
一般般
化缘得来的钱是干净的,被大盖帽明目张胆的抢走了,文物局宗教局推诿扯皮一把好手,不干人事,倒是人人喊打的妓女想着重塑佛像。妓女尚且有所畏惧,那文物局宗教局大盖帽畏惧什么呢?
太像贾樟柯了。我想如果能承包个庙,搞点多种经营,应该很赚钱……
拿DV拍出来的……一星给妓女,一星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