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言
The Testament,Haedut
导演:阿米查伊·格伦伯格
主演:Ori Pfeffer,Rivka Gur,Hagit Dasberg,Orna Rotenberg,Emanuel Cohn,奥里·雅尼夫
类型:电影地区:以色列,奥地利语言:希伯来语年份:2017
简介:45岁的约埃尔是大屠杀研究方面的国际专家,他花了超过15年的时间努力研究纳粹在奥地利和匈牙利消灭犹太人的方法。在他的研究过程中,他偶然间发现了一些机密文件,这些文件暗示他的母亲生活在假身份之下。他确信这是一个错误,但他越深入研究,就越怀疑他母亲的犹太身份。这是关于一个人愿意冒一切风险去寻找真相的故事。详细 >
#SIFF2018 以色列佳片pick一下。对圣经发源地一直有种敬畏和向往。犹太人屠杀的话题第一次深入,故事片亦像纪录片,铺垫部分略沉闷但之后渐入佳境,男主母亲没有过多台词,透过零星采访片段才是她内心的真实流露
嗯,确实。战争远未结束…
故事性太差了,又不甘心作纪录片,还以为挖出一个什么大瓜
追求真实用什么身份不重要,真实不可变,要么接受,要么否认。最后十分钟非常精彩了。好片是好片,容易看睡着🤣
致敬失去一切仍拥有继续生活的勇气的人们。
7
要么接受它,要么矢口否认:这就是男主寻找的绝对真相。以事实为切入点,把纳粹大屠杀和犹太人的身世求证结合在一起,很扎实的剧本,配合幸存者的证言显得格外厚重(重到有点不适应了...)
可以算作一些战争相关创伤的求解之路,或者说,战争以外的附带影响远比想象的还要大一些,比较沉静而且近乎刻板的人物塑造,但不可否认,民族矛盾叠加战争创伤附带国际关系,故事里有太多的故事了。
看简介还以为跟伊戈扬撞梗…身世之谜过半就解开,接着走的是探案路子,一路剖开大屠杀后各种遗留问题,从“战争从未结束”再到“历史与未来孰轻孰重”,作为首作内容之广、探讨之深令人惊讶。衡量信仰的资格,重要的不是你的出身,而是你所做的事。万人坑被找到、毒气没有生效——这不就是神迹么。
几乎隔绝了所有商业元素 纯粹且安静 如果觉得苍白 那去了解下历史和宗教 再来看一遍 感受下真相和真相碰撞的力量
可能不是上影节我无法看完这部当中几度让我感觉难熬的电影,那我就也无法感受到后半段男主的痛苦及结尾的感动#2018SIFF#
三星半。从今天起做一个打分苛刻的人
这是一部关于纳粹对犹太人,实施种族灭绝的真相探索影片。超级冷门,冷到只有406人看过……
挖不到的坟,找不到的魂终于是认清自己的来处,放下苦寻的认同,踏踏实实为200位亡灵觅得遗骨,算是不枉安身立命的教授之职有点以色列老塔的味道?
一个笃定的人出现了身份认同的偏差,母亲的死既是迷茫的结束也是更加坚定的开始。不是犹太人的母亲愿意被认可为犹太人并为此付出生命。她说“我想在死之前成为新娘,可我不是犹太人”,而他说“来吧,我们是天作之合”
拍的很细腻,表演到位,值得一看!
故事以寻找历史真相为主线,在逐渐接近真实的过程中,揭露出的真相也冲击着研究者的人生观,引发了对人生的反思和重新定位。
感觉看了半部好片。前半部分很讲究,对真相的执念和对身世的怀疑次第铺开,生活中的矛盾逐个激化。然而即便如此,镜头和节奏依然井然有序,保持着相当的克制,比较难得。后半部分从生活的冲突转向了更大的真相和普世价值,似乎有点跑题。男主一出来还以为是本金斯利。
考古学家对抗泥土层,历史学家对抗时间,他在挖掘真相中对抗信仰。对儿子成年礼祷文的发音苛求,对母亲外邦人还是犹太教徒的身份刨根,对朗斯多夫屠杀的细节究底。当他站在埋葬累累白骨的村庄十字路口,才觉悟认知的偏差。最浪漫的是那天毒气管故障,你提着皮鞋走来说,来吧当我新娘,我们是天作之合。
拆掉身份的牢笼,让自负无以为器,他人的力量便会流进来和你融汇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