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思觉失调越来越严重, 我需要什么东西来集中下精神, 中午去了趟电影院, 希望能得到点帮助.没有看过任何前瞻, 没有看过任何电影广告, 没有听说过任何Mr.brooks有关的东西. 只不过当我到电影院的时候, 这是唯一一部在电影名单上被列为18A的, 这年头不是18A的电影已经抓不住人的眼睛了, 或者只是我这么想.很少这样带着完全未知的心情看一部电影, 当电影开始, Kevin Costner的脸出现时, 我心想, 哟, 这男的我认识, 只是一时想不出他的名字. 就好象我8岁时见过个叔叔, 然后10年没见, 18岁的时候, 又见到了, 他高兴地摸着我的头, 说, 你都长的这么大了! 然后我就想这叔叔是谁啊, 然后妈妈偷偷告诉我, 以前这叔叔给过我糖吃. 于是我想到了, 喔... 就是那谁啊.当Brooks和她老婆开车回家时, 看了眼倒后镜, Marshall (William Hurt)突然不知从哪突然出现在后排座位上, 我又想, 哈, 这男的我也认得, 只是名字呢... 然后我意识到这可能是部鬼片. 一下子有点兴奋, 毕竟没看过大牌演员演鬼片. 我不由自主地回头看了一眼我后面, 觉得有点不对劲, 然后又环顾了下四周, 居然整个放映厅里只有我一个人. 还好不真的是鬼片.又过了一会, 当Tracy (Demi Moore) 的脸出现的时候, 我彻底震惊了, 没想到这些人可以这么低调地拍了部这样的电影. 我一直觉得 Demi Moore 太缺少温柔了, 没想到导演也这么想, 于是让她演个正处于离婚案中的女警察.和Zodiac不同, 虽然电影也着重刻画了杀人的场景, 不过一点都不血腥恐怖, 大都是一枪致命, 并且丝毫不留痕迹, 令Brooks看起来就象个职业杀手, 而不是个商人. 用Demi Moore的话来说, Mr.brooks喜欢把他杀死的人摆成唯美, 浪漫的样子. 但是这次有点不同了, 当Brooks和Marshall有分歧时, Brooks便不再专心于布置尸体的样子. 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他内心的挣扎.杀人的原则是绝对不能杀认识的人, 这是Brooks和Marshall都同意的潜规则, 所以他们一直相安无事. 当Mr.Smith, 一个偶然间拍到了Brooks在杀人的照片的设计师, 要挟Brooks并加入了他们的杀人小组后, 被Tracy抓住了线索. 但是这是从Smith出现在Brooks的办公室那一刻起就完全设计好的圈套罢了.如果每个人都有双重人格, 那大脑的利用率一定能高非常多. 当Brooks完美地逃脱了Tracy的追踪时, 还顺便帮了她个大忙. 顺便说一句Brooks的女儿也杀了人, 可惜没能继承他的优良传统, 杀了人还要靠老爸帮助擦屁股. Marshall看出了她潜意识里隐藏着杀他老爸的意念, Brooks自然不信, 于是只能从恶梦中再次惊醒.我没能听懂Mr.brooks最后的细语, 一段也许会颠覆整部电影的感觉的独白. 心里有点怪怪的.
美国神学家尼布尔,上世纪最知名的祷告词。
“静心祷告”或“宁静祷告”。
英文原文为: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扩展版本为:God, grant us the...Serenity to accept things we cannot change,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we can, and the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Patience for the things that take timeAppreciation for all that we have, andTolerance for those with different strugglesFreedom to live beyond the limitations of our past ways, theAbility to feel your love for us and our love for each other and theStrength to get up and try again even when we feel it is hopeless.
值得从头到尾再看一次的电影.故事是编出来的,人性是真实的,活着的人都要这样那样的另类的心理需求,只不过布先生是喜欢杀陌生人.那个黛米演的警察的线索其实可以再放大的,但被凯文压下去了.一连看了黛米的几个新片(还有茱迪福斯特),发现女人到四十多岁以后戏路还是有的,当然老男人的戏就更多了,以前看凯文风光过又落魄过但现在的凯文还是未变演技.叹一个.
周作人说,我们心中都有两个鬼,一个是绅士鬼,一个是流氓鬼。
王朔说,我们内心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保罗说,我是喜欢神的律。
但我觉得肢体中另有个律。
这部电影是否绝望,是否牵涉你的灵魂,取决于这个世界到底是善恶二元、胜负未卜,还是必有一个“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的盼望,越过死亡、恐惧和我们心中的布鲁克斯先生,显出得胜的冠冕。
若不然,“宁静之涛”就算优美,又有何用;若不然,就连忏悔,也不过自说自话。
其实欲望如影随形,从不曾离去。
MY GOD,请赐予我宁静,去接受我所不能改变的。
请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所能改变的。
并赐予我智慧去分辨两者的不同。
-《布鲁克斯先生》
《沉默的羔羊》里面汉尼巴莱克特杀人本质上来说是他对世界的一种过滤行为,他自己是完美的化身,他对世界上不完美的一切都表示不满,不懂礼貌的人和技艺不精的音乐家都需要被他终结,食用,融为一体。
莱克特杀人有原因,一种类似于强迫症的偏执。
而布鲁克斯先生,年度知名企业家,好丈夫,好父亲,信教,不许怀孕的女儿堕胎,与此同时他是隐藏多年逍遥法外的连环杀手。
作为杀手的他跟他的其它角色一样成功,甚至更为精湛,技巧精细过人,从不留下任何有用的线索,并且作案后炫技般地留下拇指指纹,给死者摆个pose,拍一些照片,然后像卡夫卡一样,完成了作品后烧掉。
关键是,这个人杀人没有什么理由,非要什么理由,无非如布鲁克斯先生自己说的“因为我对这个上瘾”。
他吃雪糕时看到一对跳舞的夫妻,素不相识,他想杀他们。
这是个嗜好,有的人抽烟,有的人喜欢收集石头,有的人喜欢打水漂,有的人喜欢终日看天花板,有的人喜欢在自己身体上搓泥巴下来团成团,有的人喜欢把粪便糊身上,所以有的人喜欢结束其他人的生命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一个人喜欢杀人,并且擅长杀人,和一个人喜欢弹琴,并且擅长弹琴是一回事,都是你喜欢一件事,擅长一件事,然后你做这件事,这几乎是所有人所盼望的人生。
如王尔德言,人总有点不可理喻之处。
人格需要一个平衡,每个人都需要正反面,正面越为完美,反面越为黑暗。
近乎完美的成功人士布鲁克斯先生分裂出了自己的反面人格马歇尔,时刻在自己的内心深处跟他对话。
自己的反面是自己正面压抑的所有欲望的释放,此人贪吃贪喝贪玩嗜杀,有着正面永远为了维持社会形象所控制的阴郁无忌的毒舌,跟他一样绝顶聪明,时刻在唤醒他潜在欲望,撺掇他付诸行动。
这个世界之大使得你再古怪的嗜好都会有同道中人,一次疏忽的作案被一个充满好奇心的摄影师清楚的拍了下来,摄影师带着照片来找他,不为名利,只要求观摩他的下一次杀人。
另一个同道中人就在他自己家里,他的女儿,女儿遗传了他出色的外表,叉腰的姿势,杀人的爱好,但初次作案便被警察盯上。
为了掩护自己的爱女自己不得不再度出马,制造连环杀手的假象。
这是他最恐惧的事,但跟他自己的杀人欲望一样,他对此事束手无策。
他想摆脱,他加入瘾君子自助会,尝试过被杀死以解脱,最终没有解决自己的杀人的欲望,只能惶惶不可终日地等待自己的死亡或被捕,或某一天这个欲望像性欲一样慢慢消失,他最终也没有解决他爱女的问题,并且从此开始活在被女儿杀死的梦魇中。
他向上帝祷告,赐我平静,接受我所不能接受的一切。
但我们最终无法理解的是,何以上帝要赐予我们不能接受的一切?
让我们战胜欲望以战胜自我实现升华么?
万一我们就是欲望本身呢?
有點《美国丽人》(American Beauty)的變態版,又是一宗人格分裂的故事。
在人面前中規中矩的中產階級布魯克斯先生,其另一面是連環杀手。
或許,這不應該歸納於人格分裂,只是一個人內心的二種聲音,二種沖突,比較形象地描繪出來。
由始至終,他都很冷靜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有個鏡頭,非常深刻,他開枪杀人后,閉著眼,陶醉地旋轉了一圈,享受著杀人樂趣,真是無比的變態和病態。
影片的第一个新意在于从杀人犯的角度来叙述整个故事。
试想,如果我们仍以惯常的侦破视角来看待,肯定会将凶手想象成一个极度变态的衣冠禽兽,会将他的居住场所想象成有如墓穴般的阴暗之地,会将常见的连环杀手特征逐个安在他身上。
然而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我们的布鲁克斯先生打破了所有的既定规则:他身体健康,事业有成,没有特殊的残酷遭遇(较之《德州电锯杀人狂》的丑陋面容及许多因心理阴影而人格扭曲的杀手);他待人随和,有心爱的妻子和女儿(较之《沉默的羔羊》中汉尼拔的盛气凌人和独来独往);他知道自己在犯罪,也为此感到不安,从不找一些冠冕堂皇的借口(较之《七宗罪》里那个以道德之名杀人的罪犯);他思想缜密,自制力强,不会因为失误或玩弄猎物而出现破坏性极强的追杀场面,杀人后即使十分陶醉不舍,也会果断的销毁一切证据,绝不会留下一些纪念品啥的……可以说,布鲁克斯先生近乎完美,杀人被他演绎为一场高雅的行为艺术,甚至让人有一种享受的感觉,真正应了那句话:欣赏极致的美是需要勇气的。
然而,百密终有一疏,布鲁克斯先生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心爱的女儿会继承了他嗜杀的天性。
他的保密工作做得滴水不漏,女儿绝对不可能是通过耳濡目染而导致心灵扭曲,唯一的解释只有——DNA早已决定一切,就像先天遗传的绝症一样。
更令人烦心的是,女儿并不如他那样聪明谨慎,引得警察来家中调查。
为了保护爱女,布鲁克斯先生第一次违背自己的原则做了一次案。
然而,即便他逃过了警察的追捕、逃过了良心的谴责、成功维护了自己的女儿,他依然逃不过可能被亲生爱女杀害的恐惧。
这个完美先生终于也有了一个摆脱不了的梦魇……不得不说,这个以杀人犯的日常生活为视角的叙述方式十分有趣,但感觉也十分“危险”呢!
因为看电影时,我感到自己完全站在布鲁克斯这一边,陶醉在他的完美犯罪中,且非常鄙视那些给他添乱的蠢人,这这这真是很危险啊!!
最近还注意到另一部有些相似的电影——《面具之后》(Behind the Mask: The Rise of Leslie Vernon),也是站在杀人犯的角度叙述故事,且采用了新闻记录片的拍摄方式,看了一点,觉得有点意思,但我还是很讨厌那种粗糙的DV纪实风格。
看片有感:1.可怜天下父母心,也可怜普天下所有变态杀手的父母心2.刚看了十二宫事实一再证明,无差别杀人真的很难侦破各位杀人爱好者要牢记了这是第一准则3.关于结尾我想这是导演,以这种方式给出2种可能的故事结尾假设导演构想了2个各有特色的结尾又不想取舍他会怎么做呢?这也许是一种选择相比而言,第一种显然更震撼,更宿命,更凄美但是不太实际--他女儿不可能那么蠢--所以作为梦境刚好而第二种,是好莱坞的规范,就是brooks必须在最后回到杀人的原路上来无论是不是为续集造势,都必须这么搞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一定要是恶魔重现4.好电影总是相似的不多赘述
今年的好片之一,演员表演都很到位,由其是两位男主角。
Brooks这片子应该不算是人格分裂片,Marshell只能算是他心中的另一面而已,是一种意见。
因为一开始导演就安排了Marshell的出现,所以本片也算不上悬疑片。
如果定位影片类型的话,我觉得就是一部犯罪剧情片。
Brooks一直在和自己斗争,Marshell作为他心中恐怖欲望的代表不断的出现,使得Brooks有了双重的生活。
在绝大多数人面前,他是成功的商人、父亲、丈夫、乐于慈善事业以至于被评为年度人年。
在被他杀的人面前,他是个绝对的恶魔。
无声无息的走到你的面前,毫不犹豫的开枪射杀。
冷酷的面无表情而且沉着老练的处理好一切。
在网上看到很多人评价Brooks认为其不是变态,只是沉溺于杀人的快感。
我觉得他不止是如此,他不只是射杀,他最大的嗜好是杀人后摆放尸体然后拍照,回到他的老窝后自己欣赏由他带来的死亡的美。
影片前始一段,他在杀完人后回来处理照片时,他觉得其中一张照片实在太美想保留住,这时Marshell提醒了他,不要留下任何的痕迹,上楼去找他妻子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杀戮快感的游戏已经结束。
Marshell这个人物或者确切说是思想刻化的也很有意思,他放纵自己的欲望的同时也知道享受过后如何恢复自己,他也并不是每次都以向Brooks要求自己的欲望而出现,在很多日常生活中,Marshell经常作为一种参考意见出现。
说到这儿我又想说Brooks这个人的本性。
估计很多人认为影片中rooks是代表正义与正常,Marshell代表邪恶与放纵,我觉的不是这样。
Marshell只是作为一种参考意见出现,很多事都是Brooks主观上去做的,很多时候Marshell所提的意见都已经在Brooks的脑海里出现了,所以不应该做一切问题都归结到Marshell的身上,Brooks本身的思想也有问题,只是Brooks是在矛盾状态中而Marshell的意见使Brooks的思想天平发生了变化而已。
当Smith这个角色出现后,Brooks的“平静”的生活发生了改变。
Smith这个角色代表了什么呢?
我觉得是代表了所有人们中的一个,而且这个人也一样有着如同Brooks般的放肆的欲望,只是Smith还没有把它发泻出来,或者准确的说是如何发泻出来。
而当Smith发现了Brooks,就如同一个孤单的孩子遇见了另一个大孩子,这个孤单的孩子的要求很简单,就是大孩子带着他一起玩。
Brooks和Marshell呢,他们一致认为这是个麻烦,但碍于当时他们并不了解Smith,不能够把所有问题处理干净,所以只能无奈的答应了Smith的要求。
短暂的接触后,Brooks和Marshell发现Smith这个人其实很简单,但Brooks并不急于除掉Smith,而是有了另一种打算,他想利用Smith来结束自己的矛盾的一生。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影片的两个分支剧情了。
一是追捕Brooks的女警,此女有6000万美元的财富还在做着一线的干探,而且还很有成绩,成功逮捕过数名连环杀手。
Brooks还是很中意这个女警的。
而女警在追捕Brooks的过程中正在受到离婚官司和在逃杀人犯报复的困挠。
二是Brooks的女儿,带着疑问绰学回家。
然后先是报料怀孕,后又涉及一桩谋杀案。
关于Brooks女儿涉及到的凶杀案,Brooks和Marshell认为是Brooks的女儿继承了父亲的杀戮欲望从而加以判断他女儿以后也会杀他。
但是片中并没有任证据表明Brooks的女儿杀人了,即使是她的怀孕和宝马车丢失以及对凶案的发生显的毫不在意。
对Brooks女儿杀人行为的判断我觉得完全是出于Brooks的臆想,包括他去以相似手法作案为女儿制造不在场证明,都是主观臆想影响的。
这部份为影片的结局打下了伏笔。
话题再回到Brooks为自己选的结局上。
Brooks曾打算让Smith杀了自己,让Brooks这个名字的消失成为结局,因为这可能是最好的结局。
但影片的结局却转了一个弯,Brooks杀了Smith,并制造了Smith是连环杀手的假像。
Brooks是什么时候改变主意的呢?
不是当天才改变的主意,应该是在他写完曾想立的遗嘱之后,这只老狐狸马上自私的改变了主意,虽然他在杀人时很无情,但他在家人面前的亲情也让他无法抗拒。
他先帮助女警除掉了她的前夫,解决了她前夫给她制造的问题。
然后设计将她引到在逃杀人犯的住地,让她自己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Brooks对Smith则是满足了他的欲望后设计引他入局,之所以没有直接找个地方解决Smith是因为,首先他要教会Smith如何用做出杀人的一步,其次是发现将用在自己身上的完美消失更适合用在Smith身上。
影片中最后的Brooks惊醒于女儿杀自己的梦境中,这也是Brooks的最佳结局了。
通常这种杀人犯都会被捉或被杀,不知道导演和编剧是不是认为如果Brooks被Smith一枪打死然后消失于世界的结局对他来说太仁慈了,所以影片的结局是不管Brooks是否再杀人,他将终生活在自己内心的矛盾、臆想带来的恐惧与自责之中。
以后会有数不尽的恶梦去等着他......回顾一下影片。
影片中的部分台词和场面真的让人记忆深刻。
开场时Marshell在Brooks沉寂两年后再次勾引他去杀人时两人的对白,这个部份似乎就在我们的现实中,对人被欲望迷惑失去自制的矛盾心里的表述。
女警指出这次杀人中人物尸体排放没有以前那么浪漫,表现出Brooks是在内心挣扎中做的案,包括发现窗帘是打开的对他心情的影响。
在第一次去接Smith时,Brooks和Marshell希望Smith被车撞死时,两人哈哈大笑的场面,演员刻化的实在是太到位了。
Brooks去女儿学校做案时,在飞机上不断的念的台词,我不是教徒不知道是出自圣经的哪个部份,但是这一段表现Brooks内心的矛盾也很到位。
Brooks最后打电话给女警,问她为什么当警察,这段我没看明白,想不通在这部片子中这段内容想表现什么。
网上看到有人质疑女警是如何发现案发现场窗帘是开着的,这点片中好像说明了,是窗帘拉的太紧产生疑点,然后女警在去对面楼取证时认定的。
跟踪Smith应该是感觉为主,Smith的疑点在于第一次见女警时他说自己是业余摄影的,喜欢摄影的人通常都会仔细观查自己周围的场景,所以他没理由对对面楼的事没什么可说的。
当然,不合逻辑的事在片中有很多,如Brooks的老巢是否在他家?
如果在他家的话那他的车库位置在哪儿,他做过很多案子,假如某次他做完案子回家正赶上老婆在车库里,他的一些罪证肯定要曝露的。
还有Brooks去女儿学校做案时车停的位置,Brooks这样的名人车也很容易被人注意到,由其是他开的貌似是一量老型的Volvo,更容易让人辨别,怎么会没人认出的?
或者说是每一次他做案时,都是开自己那辆车去的,都没有认识的人发现?
最后的Smith搬家部份也有疑点,可以认定是Brooks配了屋门钥匙假扮Smith请了搬家公司,而不是Smith自己办的。
如果Smith是自己搬的想逃开女警的困挠的话一定不会留下搬家公司的单子,而如果是Brooks办的又怎么能让Smith显的完全不知情呢?
(剧中好像没有Smith关于搬家的说明)Brooks去接Smith的时候,Smith是刚刚从家里出来,为什么不是在新搬去的地方见面呢。
如果说Smith在原来的地方与Brooks见面是为了小心女警的追踪,那在女警不知Smith搬家的情况下,Smith与Brooks在新家的地方见面不是更不容易被发现吗?
如果是为了刻意制造Smith没有搬家的假象,那我觉得没有必要,因为这个时候Brooks已经处理了所有Smith家里对他不利的证据,而且Brooks一心想把女警引到在逃杀人犯住的地方,直接去那里见面不是更好吗?
电影有时可能不需要太严谨的逻辑,不利于艺术的表达。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值得看的片子,对能够接受剧情片的朋友,我向大家推荐这部关于犯罪心理的好片。
对了,写到这里勿然想到,这部片子里好像没什么背影音乐,完全是人物心理的声音化,又是一大看点,大家一同感受一下吧。
经典台词。
“她有问题”“她还有更大的问题”“我爱死你这种想法了”“在我做姆指纹杀手之前用过很多种方法杀过很多人”“上帝赐给我宁静 去接受我所不能改变的 给我勇气 去改变我所能改变的 并给我智慧去分辨两者的不同 坦然承受这罪孽的世界 按其现实本相 而非照我所愿 相信神 我只需归顺您的意志 凡事定会归正修直 如此 我可欢度今生 来世也将与神同在 永享无上的幸福 阿门”
不好看
接受我们不能改变的事实。
优雅么 就是人格分裂挺多余的
丫的,我怎么看怎么觉得就是一个人格分裂,建议不看,自己要受不了的
双面人的放大版
片子有点散
有几处总觉得脱节严重,不像是精神分裂,像连环杀人二人组。
好人永远不能只看表面。
实在看不下去了。拼凑痕迹好重,叙事又慢,BUG很明显。没看完
一旦上瘾的事情总是很难戒掉,为什么要压抑你的欲望呢?
这部看着没什么感觉呢~~就是都死得挺惨的~~
业精于勤荒于嬉
后半段令人失望
拖沓,狗血,落伍,梦回80年代
17040 没有意思毫无悬念的犯罪心理悬疑片
有点困。。。
喜欢看猜不透结果的电影
再看半小时删个狗激霸
结局非常政治不正确~ 但很好我TM就爱破坏俗气的道德的你
凯文·科斯特纳老戏骨,双重人格,结局算是给续集留了一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