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点评:不知道哪个更可笑:是草率结婚的夫妇,还是以为找到真爱的无辜第三者?
本片翻拍自一部同名老电影,讽刺当时年轻人对待婚姻的草率。
但是属于老套的真爱无敌型的结局,原作中把婚姻的矛盾和男女主人公的互相爱慕转变成了纯真的感情,不受金钱腐蚀。
而本片在导演恶毒的构思下,终于把Ben Stiller饰演的Eddie变成了一肚子坏水的倒霉蛋儿。
还是将草率的婚姻,让人不禁怀疑没准影片开始对于誓言和承诺慎之又慎的Eddie才是对婚姻的正确态度,而他自己不过是被周围的气氛影响了。
在一起五年的女友和别人结了婚,朋友和老爸都催促赶快进教堂。
然而事实上他周围没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朋友Mac是个典型的妻管严,生活在妻子的高压政策之下,还乐此不疲;父亲尽管也结过婚,但是听他的口气似乎只维持了十八年,而后基本上就把拉斯维加斯当老家,围追堵截大波妹。
然而不幸得是,Eddie只能从他们那里听取建议,似乎想要通过结婚来拯救自己没有妹妹把的业已无聊的人生。
于是闪电结婚蜜月,才逐渐发现原来还有那么多不适应新婚妻子的地方,对这个同床共枕的“战友”实际上一无所知。
很显然,这个试图拯救人生的计划并不是很顺利,反而使自己陷入了更加窘迫的境地。
人在绝望之时最善于寻找希望之光,找一段真正的爱情成为挽救自己于尴尬境地的方式。
于是一个美女出现了,一个soulmate,一个能令他找回自己失去东西的人。
这样,他陷入了爱河。
喜剧才刚刚开始,人物周旋于谎言和误解,悔意和无奈之中。
处理着各种各样的情况,力图保护这份温存,力图享受这种难以释怀的温情。
但是,矛盾集中在一个场景下发生了,众多的线索集中在一起,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一切真相在海边广场上爆发,高潮过后便迎来了人物的沉沦。
主人公Eddie失意的表现是一种爱的证据吗?
很难说,因为结尾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这部影片让人不得不思考关于“真命天子”the one是否存在过,是否真正会存在。
柏拉图那个经典的爱情问题应该如何解答?
我们怎么确定自己手中的那粒麦子是最完美的?
即使“完美”是自我心中的一种评价和感觉。
人是那么善变,情绪是那么不稳定,有时候过分分泌的荷尔蒙,就可以左右甚至代替我们的脑子对行为作出判断。
上帝这个精密的仪器使我们无法区分什么是生理的,而什么是心理的,在并非经历所有可能性之前,我们的决断是那么的脆弱。
Eddie对自己的妻子Lila是有感情的,否则不会决定与她结婚。
而影片把对婚姻的质疑转嫁成为了对于新娘的质疑上,似乎草率的婚姻并不是因为性情草率,而是因为相互了解的不够,在一起的这段时间,Eddie根本不清楚Lila是否有工作,过去是否吸毒,甚至不清楚两个人的性生活是否会和谐。
当他觉得自己的妻子突然之间失态,变成一个怪物的时候,从没想过几个月前他们无时无刻不腻在亲吻的那段时光。
那段是爱情吗?
Eddie对Miranda是有感情的,他们一起在沙滩上玩耍,一起开心的拼酒,一起和她的家人们开玩笑,聊天,甚至一起在沙滩上抽大麻。
基本上Eddie是找回了没有结婚的时的那种感觉。
那时恋爱的感觉吗?
Eddie在向Miranda家人解释之前一切荒谬的做法的时候,特地说明了自己不会再过于草率的错误,希望能和Miranda慢慢相处,再同居一阵,然后再看情形决定将来的走向;而跟Miranda表白的时候也只是说明了自己的歉意和对Miranda的感觉,但是却并没有说明那是否是爱情。
在我们相信Eddie已经清楚了自己的人生之路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他回到墨西哥的海滨,做起了小生意,似乎轻松洒脱。
我们知道这段感情让他有所领悟,给他指明了生活的方向。
因此当Miranda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也许是他真正开始自己的爱情生活的时候。
其实不然,Miranda因为Eddie离婚而再来找他的时候,Eddie已经结婚一年了。
导演跟我们开了一个很心碎的玩笑,但还没完。
Eddie对自己的周年妻子又重拾了蜜月理论之前所说的那通鬼话:“可能已开始很不爽,但长远来看还算是好事。
”然决定欣然赴约,找回自己一年前偷腥的“温馨”。
导演的这种安排无疑是玩笑性的,无非是表明Eddie又回到了一年前的那种尴尬境地。
然后这个玩笑并不能那么简单的付之一笑就了事的。
已婚一年和蜜月三天不可同日而语,这种差别太大了。
Ben Stiller在本片中的表现让人想起了他在《遇见波莉》的感觉,不像是他在众多自己当家的电影中那种狂躁,转向了一种精神倒霉蛋形象,这跟《超级名模》或者《疯狂躲避球》中的感觉很不相同。
或许人老了,折腾不起的原因,也可能是因为真的开始演戏了,所以收敛起了自己装疯卖傻的功夫。
至于Lila的扮演者Malin Akerman普遍的评价都不错,认为诠释了一个基本正常的神经质女人。
我倒觉得除了大胆的性爱场景和各种令人反胃的生理缺陷,Malin Akerman的表演成分还很有限,基本上这个人物的成立建立在情节上的成分多一些,而真正表现树立起的形象却相对较少。
不管怎么说Malin Akerman还是比较有潜力的演员,对于这种情节和场景,需要有一定的勇气才能搞得定,此女有大作为!
至于导演和编剧,对于原版影片的一些元素还是保留了,但讲述了一个不同的故事,深得翻拍的精髓。
基本上两部影片真的可以当成两部影片来看,而且非要将两个片子比较来看才显得有意思,有意味。
这是许多同类翻拍片子所做不到的。
比如《凤凰劫》之类的...就个人而言,深以为结尾的设置有点过于黑色幽默,和轻松的喜剧氛围不是很适宜,却带了无尽思考,倒也不无害处。
只是没寄希望于看一部这样的片子能得到那样的结果,感到还是很有新意的。
尽管如此,本片还达不到那种看了又看的程度。
适合影院看一遍,现场乐一乐,回家想一想,然后抱头大睡。
刚刚看完这个片,HBO半夜演的,看到Ben Stiller神经兮兮的脸就知道是什么类型的喜剧了。
在这个片子里Ben扮演一个叫Eddie的体育用品商店老板(我发现他挺爱用谐音的,在《拜见岳父大人》里他扮演的角色叫Focker)不能透露剧情。
这片子挺烂的,但是我依然坚持从头看到尾。
不过电影的结尾很牛,并不是想象中的Happy Ending, 更经典的是,当我不耐烦看结尾的字幕按着遥控器换了别的频道,又没找到可看到节目只好切换回HBO的时候,发现字幕竟然还没演完,突然在播放字幕的间隙一个镜头跳了进来,是Eddie的前期躺在卧室床上,卧室里还有一个宠物。
我当时没反应过来,看着画面迅速切换回黑底白字的字幕滚动,忽然结合剧情豁然开朗。
这真是一个Evil Move…… 非常非常邪恶的影片。
已婚女性、未婚女性不宜观看,未成年人禁止观看。
还是博物馆惊魂夜比较老少皆宜。
ben stiller的喜剧片往往有很神的个人喜剧风格印记,比如,有点神经质的主角,经常霉运当头,经常被人误会,经常邂逅美女但又被美女甩,身边总有几个可爱的亲友当后援,美国式喜剧风格很浓厚,很适合美国人的口味就是啦。
影片的剧情其实很简单,蜜月中的艳遇,但是其中穿插的一些小细节很好玩,其实整部影片都是由这些片段贯穿始终,很充实。
对于具体的剧情就不作剧透了,推荐自己欣赏。
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首先,没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熟悉对方就匆忙结婚,这样的做法是极不明智的。
男女双方如果不是很会看人识人,就做不到这点,也就容易抱着对对方想当然的想法走入婚姻殿堂,结果婚后凶相毕露,彼此都很失望(或者一方)。
好在美国的蜜月离婚律师很多,离婚手续也很方便,主要是美国人思想开放,务实,没有累赘的道德负担(与国内鲜明对比)所以美国人似乎耽误自己幸福的少,中国人可能就多得多了。
还有,选择一个合适的对象,不单要看这个人的外在内在品质,还要考察其家人、家庭的环境。
这里是说,她或他的家人是什么性格,是否好相处,是否有很好的价值观。
片中米兰达的家就是幸福美满的家庭,爷爷奶奶每一年都会去蜜月地重新宣誓对彼此做出永久爱的承诺,并且到了白头还在坚持(这种事也就只有外国人做得出,一辈子的浪漫),米兰达的兄长也是很关心爱护家人的好哥哥,虽然有时容易激动但是心是柔软的(和男主角77岁的老爸对峙,晓得放让,人家走时还说,goodbye grandpa,挺有礼貌的,呵呵),米兰达的父母也是很关心爱护女儿的很温柔的人,虽然看到男主角像个乞丐一样的上门求爱很同情,但还是说要男主角尊重女儿的隐私,没有强硬的态度,没有恶言恶语,只有理性与充满人情味的劝说。
在这样一个充满关爱的有教养的家庭长大的女主角,自然是出色的好女人,善解人意、心地善良有爱心,的确是男主角的best choice ever。
单纯的恋爱可以不用考虑那么多。
但是作为一辈子的恋爱——婚姻,就不得不考虑对方的家庭环境了,这绝对不是指经济条件,而是指整个家庭集团的素质。
男主角在被米兰达甩了后,其家人对他的态度还象个朋友般友善,哎,希望国内的家长们也会这样开明,呵呵。
影片的结局还是有点恶搞,什么康斯戴拉的蜜月妻子又钻出来了,可是在我看来这次任何东西都无法阻挡真爱的脚步了。
The Heartbreak Kid的中文译名应该是《我为蜜月狂》,《绝望如孩童》是The Heartbreak Kid的英文直译。
ps:最后的一幕让这部本来还可以的,变成了较差。
虽然我不否认,这样的情节更符合现实。
The Heartbreak Kid),2007年的影片,让我们见识了即使是蜜月旅行,如果和错的人在一起,也可能像糟糕的周一工作日一样难熬。
这部电影是一部浪漫与尴尬的过山车,让你对自己在爱情中的每一个决定(或至少在选择电影上)产生质疑。
本·斯蒂勒饰演的主角Eddie,是将尴尬局面推向极致的高手。
电影讲述了他急匆匆地跳入婚姻,娶了看似完美的莉拉(马琳·阿克曼饰演),却在蜜月期间发现她远非梦中所想。
情节在他遇到了另一位女士米兰达(米歇尔·莫娜汉饰演)时变得复杂起来,他开始怀疑米兰达可能才是他的真命天女。
真是时机选择得太糟糕了!
这部电影就像是一本关于恋爱中不该做什么的指南,Eddie的选择从可疑到“请停下来!
”不等。
幽默感混合了滑稽、尴尬和那些让你不确定是该笑还是该找恋爱顾问的时刻。
法雷利兄弟执导的这部电影,以他们独特的喜剧风格而闻名,不回避过于夸张的表现。
有些笑点非常到位,而其他的可能会让你哼声表示不满——但嘿,这正是它的魅力(或者说警示标签,这取决于你对幽默的品味)。
作为推荐,如果你是本·斯蒂勒式幽默的粉丝,喜欢有点疯狂的喜剧,可以试试看这部电影。
否则,可能会觉得就像坐着看别人尴尬的初次约会。
我会给它60%的推荐度——如果你想轻松地(且略带荒诞)娱乐一下,值得一看。
但请记住,别从中取任何恋爱建议。
虽然片子多了几分夸张、恶俗,人物对感情的处置也貌似更加无良,但不可否认,片中的故事在现实中每天都在上演,无论你是男是女,无论你是无心还是有意,无论你是被逼无奈还是自愿为之,你像男主角的朋友那样在昏天黑地的热恋中认定她(他)就是你生命中注定的另一半,毅然决然地与她(他)步入婚姻,抑或像男主角那样在爱情与婚姻的十字路口心事重重地驻足片刻,但最终还是高兴地选择了向前迈出那一步。
进入婚姻,很快你就发现那是另外一番景象——就像海报里的那个摆在前方未被身在其中的我们发现的垃圾桶——她(他)在潜意识里似乎觉得你的心就此应该永远属于她了——至少从伦理道德上是这样的,但她(他)却忽视了当人的内心发生变化时这些会在瞬间崩塌殆尽的——于是她(他)就像莱拉那样开始向你显露真我——想要实现的各种欲望和缺点——并觉得你应该全盘接受;抑或像朋友的老婆那样变成一个悍妇。
当然结果便是你要么就像男主角那样当身边出现另一个能让你产生错觉的她(他)时便选择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要么就像朋友那样放弃自我,接受现实,偶尔反叛一下以让自己觉得混得还不算太惨。
我们的生活有时就是那么难以捉摸,但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一切都是由我们自己造成的,当然也便能够通过你和她(他)的努力改变这样的状况,认真审视自己的感情,慎重选择,积极补救,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如果你对“冲动是魔鬼”这句话毫无概念,那么看看“心碎度蜜月”,它将告诉你心是如何破碎的......当然,这只是一部纯粹的娱乐片。
看过,乐过,行了。
很能搞的一部片,简直快笑S了…………最后结局虽然不是一般爱情片的美好结局,但却更加讽刺,幽默,让人惊喜。
而且,想不到的是,在我准备关掉片尾的字幕和音乐时,才发现还有个结尾片段,哈哈哈,真够恶搞的…………此片相当适合周末或需要放松心情的时候看,如果你心情不好,请看此片:)
最后一分钟爆笑了 其他感觉很一般 但是最后这一分钟是不是破坏了整个电影的主题。。。
额。。。
这次扮演一个自封世上最伟大的老公的他倒处制造浪漫场景可是都以搞笑告终比如高级餐厅模仿人家domigo拉小提琴他的孩子在餐桌上教人家用胳肢窝放屁等等影片很多笑点本片再过一段时间就会和大家见面了
so fucked up
笑料生硬...
宁缺毋滥!千万不能匆忙结婚!
真的好好笑,重要的是结局不落俗套。
本来想打两星,最后被震撼了,果然现实是残酷的~~PS:那么漂亮的海报~~
笑死了
本斯蒂勒,喜剧男神
狗血
除了玛琳·阿克曼的曼妙身型之外,记不住其它东西了。
我晕,导演编剧你们想表达什么,what's the point,seriously,huh?
女的太疯了。= =
米歇尔·莫纳汉很像罗斯麦高恩,漂亮
唉。。。
结婚前好好看看对方
我完全沉浸在影片搞笑和不可思议的镜头里了,鼻子喷水,喷牛肉,还有偷渡回美国那段,太逗的,为什么被抓的总是Eddie~不过内容完全和我想的不一样,其实如果Lila不是那么怪的话,我觉得他们很配,我特别喜欢她在车上唱歌那段!当然Miranda我也很喜欢,不可否认她更正常~
雖然結局很討厭,但是不得不說又很真實,英文戲名起得太好~
挺搞笑挺傻的~~`
合格小片,结局不错。
嘿~看你敢不敢随便找个人结婚
恶搞过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