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电影结束,我发现这其实是一部挺正能量的电影。
并非是懒惰者冠冕堂皇的理由,看天花板经过一番成长也是不一样的视角。
但想了一想,也挺难过,也挺可惜的。
整个观感下来就像给一位体重过百的胖子推销廉价的健康套餐。
以床开始,以床结束。
整部电影下来,结构是具有文学气息的,包括台词。
即使是拍一位男性的日常,但也不会感到沉闷。
如影名,观感确实轻松自由,它还有另外一个中文译名《免费入睡》,更加直入主题。
当然也少不了符号与剧本的扶持。
塞巴斯蒂安与他的鳄梨一样,即使什么都不做,也需要必须的养料来生存,救济金与水一样重要。
鳄梨的成长即塞巴斯蒂安的历程映照,在影片结尾鳄梨树的高度,如不经意俯视他与当年对着屏幕自慰的女人,已为妻子惬意的卧床休息。
我以为电影会局限在塞巴斯蒂安的住房公寓里,在像《法外之徒》的三人空间中类比展开。
但全片下来仿佛他所在空间的人物关系里,他始终是自我中心的,他人即为辅助。
安娜的角色弧光也如最后那张照片一样,藏在塞巴斯蒂安的身后。
屏幕很柔软,现实很残酷。
衣食无忧还有低保,这样的轻松自由也只能在屏幕上慢慢欣赏,如果说你非要学到什么的话,那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但赛巴斯蒂安看天花板是轻松自由,我们看天花板满是压迫。
看看这次疫情大家都躺着看天花板,但想的是该如何生存。
如电影不断指责塞巴斯蒂安的过路者,即使他什么都不做,但免费的呼吸空气,享受太阳与无事可干拿着救济金是不同的。
如果说最后他想倡导一种所谓轻松自由的生活方式,电影也很明显的指出:以往穿过白领的人群转向追随着他,父亲的同事坠落在了他的车上于是不再工作狂……以这种轻松幽默的方式一笔带过,看的是治愈,想了想又不对劲。
可能有人会说这只是一部轻轻松松的喜剧片,想太多了,但电影又给我一种非常矛盾的观感,他确实在探讨,但却是在一种乌托邦空间中探讨的感觉,这是一部给资产阶级的人生指南。
男主人公的人生梦想就是领着低保无聊的过活。
虽然他曾经是个学霸,手里有很多个学位证书,人也幽默有趣,合租的漂亮妹子一直暗/明恋他来着,可是他就是迟钝/不来电?
对于他无所事事的人生规划,父母没有声嘶力竭,朋友没有大惊小怪,低保审核员和他成了朋友,还给他做crêpe吃……简直太幸福了,让人羡慕嫉妒恨,果然,他常去看书打发时间的公园,周围来去匆匆的上班族,接孩子上下学的妈妈以及治安人员都表示嫉妒所以开了一张35欧的罚单。
这个脑回路,太给力了!
最后漂亮妹子表白也把他骂了一顿。
男主人公醒悟后找了一份卖床垫的工作,干得如鱼得水,还邂逅梦中情人,妥妥人生赢家。
推荐大家看看,工作狂会慢下来享受欣赏生活,反之,无所事事的人也会受到启示,脚踏实地。
还有很多彩蛋,真的只有法国才能拍这个电影,脑回路很法国。
我常常觉得,活着是一件痛苦且无趣的事情。
人,总是在不停奔跑着,追寻相似的目标,害怕落后,害怕失去,又执著于在特定期限完成特定任务,至于这一切规定的缘由,没人能说清,也无人反思。
这种群体中被公认的传统似乎才是真正的统治者,无孔不入,深入骨髓,操纵着所有人的命运。
小学语文老师曾给出“我最喜欢**”的作文题目,某同学写最喜欢睡觉,结果全班哄堂大笑。
甚至我们这些小学生都认为睡觉是不值得被书写的,传统中的功利性可见一斑。
“我对成功不感兴趣,我胸无大志、什么都不想做。
我选择开心就好,平和的生活,然后平和的离开”——法国电影《轻松自由》的主角塞巴斯蒂安却选择与主流相悖,我很喜欢这个立意。
但更让我惊喜的是,影片并没有一味地赞扬塞巴斯蒂安的选择,还讨论了主角不工作靠低保生活的公平性。
这样对纳税人来说公平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所以故事的最后,塞巴斯蒂安找到了一份卖床垫的工作,后来还成为了一家高端床垫商店的老板,他最终还是找到了与社会的相处之道。
但其实我并不喜欢这个结局,我总觉得与社会主流价值观逆行是要付出代价的,但塞巴斯蒂安却获得了世俗的成功。
但再转念一想,这样不好吗?
希望我们的社会能有足够大的容错率,让每一个身心疲惫的人可以安心停下来,修整后又能继续出发。
看完这部电影后克制不住地想写点什么。
看到中间的时候我很好奇故事的走向,毕竟法国不工作领低保的年轻人太多了。
是让主角一直活在自己的梦里“荒废”下去?
还是与社会和解妥协,两种结尾可能都会引来不满。
支持无为的会觉得,无所事事无罪,人有决定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
支持融入的会认为,你的低保建立在别人的辛苦上,你践踏的是他人的自由。
导演很聪明(查了一下还是同龄人。。
),他让主角做了一部分妥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收获平凡的小美好。
我不知道对这个结局是否有点失望,或许倒退两年,我会想要一个更极端的版本,无所谓被社会边缘化,无所谓丧,无所谓做什么,无所谓他人的眼光。
我会反感这么不痛不痒地结束。
而如今,生活,现实的生活是会让人平和许多。
归根结底世上没有纯粹的快乐。
你宅在家里读书看电影感到快乐,你以为你的思想待在另一个精神的世界里,可能是别人的故事,可能是一些对遥远时空的思考,但你终有一刻要回到自我,要面对生活本身,要找到一种身心平衡的状态。
Anna指出Seb无所事事时内心是恐惧的,害怕失败不愿意开始blabla,也许是对的,但就算你享受这种自我本身,可怜的是人终究无法脱离社会性,连那些你赖以依存的精神世界也是,不过是另一种状态的社群生活结晶罢了。
就算你不会恐惧,终究还是会迷惑。
有一段戏印象深刻,Seb被安排了一份看旧新闻存档的工作,他昏昏欲睡,怀疑这份工作的意义,甚至对自己独白,“别人不过是花钱雇我来看旧新闻”。
对着熊猫和美女自慰看似荒诞,其实不过是思想无处安放。
这也是我这两年的困惑,做着类似的事情,看,拍,剪,有时候在演播室里我也会问自己,你对新闻里的这些人其实毫不关心,你不关心人类,甚至也不怎么关心自己,做这份工作的意义何在。
也许就是为了让自己安心,工作后的休息会带来一种心安理得的错觉,带来一些基本的保障,在人群里寻得一个位置。
把所有的必须填补了之后,才可以躺在床上继续困惑着生活的意义,存在的意义。
电影告诉我们,你不会总和人群行在相反的方向,也许有一天,你会愿意牵着另一双手穿过人海,也许人们也会转过身来,和你一起逆行。
Libre et assoupi, 法语是自由和昏睡,这个名字很有意思,人终究受限于自己,梦中获得的自由也不过是假象。
电影的中文译名则比较直白,就是轻松自由,虽然生活从不轻松自由。
你可以恪守着自己的世界,却可能有一天交不起35欧元的罚单。
毕竟,丧到骨子里的年轻人大部分都不会像Sebastian那样单纯帅气,带着Burberry围巾在塞纳河边发呆,有等待着儿子回归的父母,有心意相通的朋友,还领着1000欧的低保。
就像电影里说的,某类人的天真就如同那些去非洲旅游的西方游客,说着“他们好穷啊,但他们是真的幸福”这样的毒鸡汤。
在幻想中死去很容易,清醒地活着比较难。
01 “只想发呆” “塞巴斯蒂安生命中只有一个心愿:什么也不做。
他的世界,就是他的沙发。
他并不想维持生活,只想发呆。
” 第一眼看到《轻松自由》的剧情简介时,我立马被吸引住了,这说的不就是我?
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8.3分,我猜很多上班族看完都冲动地打了五星,毕竟都市人一个月总有那么三十来天想辞职去闯荡,但又要被眼前的房贷和未来的发展拉拉扯扯。
而这部电影,给了人们一个豁口,气氛慵懒而舒适,很适合在假日的时候看。
思想站得比现实高是很难受的,你在风中摇摇欲坠,不知道该向哪边倾斜时,看到了这个在地上奔跑的年轻人,塞巴斯蒂安。
塞巴斯蒂安身上有一种游吟诗人的气质,理直气壮地游手好闲,只为自在舒展地生活。
你也许想不到,他拥有一个博士学位,三个硕士学位和三个学士学位,但他真的是为了喜欢学而学。
至于找工作,因为“不感兴趣”所以就不找了。
在被父母扫地出门后,塞巴斯蒂安来到了巴黎,住进了同学的出租房。
由于不想工作,他伪造了一堆求职拒信,从不同地方寄往自己的住处,假装出找不到工作的样子,由此成功申请到低保。
对于“未就业”这件事,塞巴斯蒂安没有焦虑的情绪,相反,他非常享受这种状态。
和室友布鲁诺一起赤裸裸地在深夜的博物馆里晃悠;把家里打扫干净,在地板上打上蜡,像小孩一样高兴地滑来滑去;带布鲁诺和另一位室友安娜跳奇怪的舞.....有趣极了!
02 对立:自我与社会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塞巴斯蒂安的举动。
同学对他不上班的状态感到不可思议——“之前你从来都是不停地上各种课。
” “真是太浪费了。
”其中一人直接下结论:像你这样的人就是社会毒瘤。
对此,塞巴斯蒂安是这样回答的:“天气晴朗对你而言是什么感觉,穷人要和你分享让你觉得很不爽吗?
” 我倒不是一边倒地力挺塞巴斯蒂安,但我无比欣赏直面自己真心的人。
如果有一天,这些同学意识到自己是性少数者,是丁克族,或者有其他类似“不太随大众”的想法,会因为害怕成为“社会毒瘤”而违背自己真心,去成为随大众的拥趸吗?
03 真实地生活 我们太容易知道“社会”对我们的期待了: 学生时代好好上学,脑子里不要装莫名其妙的东西,你最好不要一冲动就Gap year,一脑热就退学创业;毕业了就赶紧凑首付,然后每月交房贷,像高晓松那种“租房全世界都是我的,买房就只好守着城市里的豆腐块”的思想,你最好不要有;在该结婚的时候结婚、该生娃的时候生娃,不然给你戴顶云绿帽,而且交税也不可能堵住别人的嘴...... 于是想到《无问西东》里,清华学生吴岭澜的物理学是不列,而英文学和国文学都是满分,梅老师问他:“如此天资,你当初为什么不学文科,而偏要念实科呢?
” 吴岭澜这样回答——因为最好的学生都读实科。
“我只知道,不管我将来做什么,在这个年纪,读书,学习,都是对的,我何用管我学什么?
每天把自己交给书本,就有种踏实。
”
镜头里阳光很和煦,梅老师对吴岭澜淡淡地笑,我觉得这一幕真他妈温柔极了。
“但是,你还忽略了一件事。
”梅老师顿了顿,深深凝视学生的眼睛,说,“真实。
” “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
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
” 什么是真实?
“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
梅老师与吴岭澜强调“真实”,不是因为“最好的学生读实科”于是你就去读实科,而应该是发自内心地“想读”而去读。
就像《轻松自由》中的塞巴斯蒂安那样,不拘泥于外界评价,只纯粹地凭着真心去修读了那么多学位。
电影中有这样一幕,1924年,泰戈尔在访问清华时讲“对自己的真实”有多么重要。
我竭我的至诚恳求你们,不要走错路,不要惶恐,不要忘记你们的真心和真性。
有一种,师承百年的大气。
04 尊重真心 不尊重他人真心的人,也无法完全地尊重自己的真心。
很多时候,我们对“习俗”太过崇拜了,崇拜到,把自己淹没了进去,想要四下张望的时候,却再也看不到水面上方的城市。
比如我们追赶潮流,但却是为了潮流而潮流,套在那几件衣服里,好看是好看,可就是不搭,就是没有自己的风格。
就好比我是个保守的女孩子,抹艳丽的口红会露出“唉我这样子不要紧吧”的问询表情,穿得朋克或者嬉皮,也改变不了内心怯怯的怀疑。
后来我就不管时不时、尚不尚的了,穿得让自己很自在,最多套个黑色外套假装自己很瘦,就能高兴老半天。
坦然地接受自己。
《轻松自由》中的室友布鲁诺,受塞巴斯蒂安的影响辞掉了工作,一时爱上了游手好闲的生活。
然而,在自在了四个月之后,他最终决定不再继续这样的生活。
“我待在屋子了4个月了,就像你的树一样,但它还在生长,而我们不会了。
”
“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 我本以为他是个头脑简单得过且过的角色,但后来看到他找了体育解说员的角色,实现了自己原本的小梦想,不禁觉得这个男人很有担当。
对自己的担当。
而安娜呢,原本喜欢在别人的相机前搞怪出镜,来实现“环游世界”的想法,后来自己踏上了旅行。
她从前羡慕塞巴斯蒂安的随性和享受生活的态度,最终能活成自己曾经欣赏的模样。
真好。
05 最后 在高中的时候,别的班墙上贴的都是励志鸡血,而我们班上贴的是: 我很重要 每每想到,都觉得真的很温柔啊。
我很重要,所以要把自己的真心搁在不可撼动的实处。
以泰戈尔的诗作个结尾吧: 世界对你,就好似老奶奶摇动纺车时低声吟唱的小曲,无意义无目的,又充满随心所欲的想象。
但是,有谁知道,也许就在这闷热倦人的正午,那个陌生人提着满篮奇特的货物,路过你的门前?
他响亮地呼唤着路过你的门前时,你便会从依稀的梦中惊醒,将窗儿洞开,抛下面纱,走出房门,去迎接命运的安排。
愿你找到自己的真实。
愿你接纳自己的真实。
莫教冰鉴负初心。
2017年 · 巴黎 夜晚的卢浮宫,期待再见。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逃跑的少女
01 “只想发呆” “塞巴斯蒂安生命中只有一个心愿:什么也不做。
他的世界,就是他的沙发。
他并不想维持生活,只想发呆。
” 第一眼看到《轻松自由》的剧情简介时,我立马被吸引住了,这说的不就是我?
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8.3分,我猜很多上班族看完都冲动地打了五星,毕竟都市人一个月总有那么三十来天想辞职去闯荡,但又要被眼前的房贷和未来的发展拉拉扯扯
key words:法兰大法好/橘色救一切/自由与混沌/存在与进取
我为啥要活着呢?
这个问题想多少次了,妈的到头来看到这种电影还是心有波动,那不就说明还是没想透吗。
我他妈的纸上谈兵一把好手,面对疾风退堂鼓打的比谁都快。
这真的是病。
我曾经就想,我能不能找到一个正确的学派,然后就按他们的哲学活就完了,一劳永逸。
最后发现不行,因为痛苦无法避免,活法千奇百怪的人活得都挺好的,人家也没费多大劲。
那结论不很明显吗,就是我想太多没用的了。
现成的理论要是能救人,我勤劳智慧的中国人不早就灵活运用到方方面面了,哪儿还那么多痛苦的游魂呢?
儒释道天主基督伊斯兰,我一个都不选。
“引用别人的话本就很糟糕,何况伊壁鸠鲁也没好到哪里去”,找一个道貌岸然的哲学家或教派,躲在他们的话后面逃避一点也不酷。
也不是说一定要酷,只是说挑选谎言作为信条比编造motto来得更可悲。
不就是害怕生活本身吗,生活还能烂到哪儿去,有什么大不了的,该扔扔,该忘忘,吃饭睡觉不能耽误。
可不能当hoarder啊,不然到五十几岁你得背着你二十岁的痛苦往前走,这还活什么?
处理关系就参考巴普洛夫吧,让我开心的事,我就标记信号,建立正反馈,让我难过的人和事,我就建立划分领地,坚决反对,建立负反馈,让它以后尽量少来烦我。
关于责任,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唯一的诀窍就是不去想它。
当然,不想是不可能的,那就让它有趣一点。
“想想父母,他们曾为了让我快乐而我却没能体会到。
”这与所谓孝道、道德绑架、或爸妈也是为我好式的辩解一点关系都没有。
往后看,我至少还有这俩给我兜底的人,我摔倒了他们会接住我。
往前看,我还能大胆往前走。
这是人类保有希望和发展动力的源泉。
如果我的未来几十年是一片孤寂,那我为何还要向前走?
在任何意义上都没有回报的事情人类没有做过。
我愿意让孩子高兴,因为我爸妈也是这么爱我的。
爸妈想让我高兴,因为他们相信我想让他们以后也高兴。
就这么简单。
再想想自己吧。
把余下的一生都用来对抗无趣,将会是多么美丽的事业。
漠不关心并不是对痛苦的解药,不死的办法也绝不是从来不曾生活。
尽管我讨厌被评价成功或失败,因为它们并不能定义我,但我不能因此就什么也不做。
To the greatest free will and my promising virtual life:Don’t think too much. You probably assume yourself keep the openness of as many possibilities as you can, but actually you will end up being a moaning philosopher, which is against the expected versatility because it grounds you at a fix position and stops you from moving toward any directions. That is obviously not what you want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All the beautiful words like freedom, openness, happiness, and leisure time comes with invisible price tags. It comes easily when you claim the courage to move around, make events, accept failures, and perhaps lose everything. Sadly for now but fortunately for later cuz we will have the whole forest eventually at the expense of trivial things. We should still call ourselves “lucky ones” even if we lose significant must haves, though.
法国电影有它独特的审美。
什么都不做,在公园长椅上连续坐了两天就会被开罚单,理由是扰民,别人上班你坐着长凳,下班接孩子还在这坐着,因为什么都不做,打扰到了别人,完全不让别人开心。
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大家一起做,创造价值,实现自由。
台词写的很棒。
时常在法国电影里感受到哲学的魅力。
没有什么引用的话,谈论了很多关于生活的哲理,想到罗翔老师的“约束的自由”。
喜欢两个角色:布鲁诺和理查德(低保顾问)。
布鲁诺的人生梦想很简单,一份喜欢的工作一个女人一个公寓。
他想,所以一直在实践着,尝试很多工作,不行就换下一份工作,敢于去尝试的勇气我觉得很厉害,就意味着不会很在意得失,即使失败也很快能够找到下一份工作,这样一直尝试,直到找到自己喜欢的。
小时候想有个烤饼屋梦想的理查德,说自己是个普通人,身上的一切都很普通,住的楼层也普通,甚至做着普通的梦,没有巨大的蜘蛛在谈人生。
他喜欢与人交谈,喜欢帮助别人,所以也算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这样过着平凡的生活,有一天在办公室开始了跳舞。
这片子的魅力对我来说,就是大家想做的事情各不相同,都在努力实践着,彼此交流,互相尊重,从不去评价别人,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是,交流。
讲述着自己的事,或者一起去参与某件事情,一起去做,不是去给予对于别人的生活的自己的观点/建议。
相互尊重,不插手别人的生活的某种自由。
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与人交谈,然后发现某种可能,去接受这种可能性,然后改变。
拥有尝试的勇气难能可贵,也就是,对生活予以热忱。
2022年目前年度最佳,有立马想看第二遍的冲动。
2022/9/1晚0:01于北方老家
看到前半部分,以为导演认为轻松自由就意味着不工作。
每天睡到自然醒;看着一个种子慢慢长大;去便利店买一盒饼干然后坐在公园里就是一天最重要的事情;在上班高峰期,穿着最鲜艳的衣服,穿过一群西装革履的上班族。
我们以为这种生活,就是我们所想的,“轻松自由”的生活。
我们在生活中会四处受限,从出生到现在,我们都生活在一种叙事中:上学、上班、赚钱、结婚以及生孩子。
当我们厌倦了这套叙事的时候,我们便会心生抗拒,开始期待另一种完全相反的生活,以为那就是“轻松自由”:不用上班、可以混吃等死、不用赚钱买房买车、也没有成家立业、抚养小孩的压力。
这就是我们能够想象的“自由”。
可是,当男主的室友离开之后,他也渐渐体会到了“孤单”。
他跟两位和自己的生活节奏以及价值观念完全不同的室友在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过后,必定就会发生一些变化。
这两种极端的生活,都不是我们所追求的“轻松自由”。
女主自己天生向往自由,喜欢旅行,喜欢做一些看起来疯疯癫癫的行为,在别人的照片里扮鬼脸,以此满足自己“无法”自由旅行的渴望。
她压抑了自己的渴望,在现实生活中做着一份并没有什么激情的工作。
将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压抑,自己才会那么喜欢男主,才会羡慕男主的自由、男主关于生活十分轻松以及幽默的态度,才那么渴望这样一个自由的另一半来拯救自己。
可是她非常害怕,她接不住这种过分的“自由”,她不敢和男主在一起,那是因为,她首先不允许自己自由和开心。
可是我们也看见,和男主住过一段时间时候,最终她也终于踏上了追寻梦想的道路,她终于真的在世界各地,出现在别人的照片中。
男主坐在公园里,一坐就是一整天,路过的上班族都觉得无法接受,都觉得十分厌恶。
“凭什么我需要上班,而你却可以坐在这里一整天”。
也就是说,当我们接受主流叙事的时候,当我们发现别人在过着一种和我们完全不同的生活的时候,我们的本能反应不是去停下来思考,是不是生活还有另一种可能,而是,我们拒绝思考,我们拒绝承认,其实真的有另外一种生活可以选择。
如果将人生看作一场游戏的话,那我们最害怕的就是那些无视游戏规则的人,因为当我们看见他们过得很好的时候,我们就没有理由在继续玩这个痛苦的游戏了。
男主在搬出公寓之后,在路上看见小孩子骑车,妈妈对孩子说,“不用怕,我会接住你的”。
于是男主回家了,也工作生孩子了。
这段与室友同住的经历让他明白,自由并不意味着不工作,并不意味着不做事情。
不是工作,也不是不工作。
只要还把自由与工不工作挂钩,那就不是真的自由。
我们常常害怕,害怕工作会剥夺自由,但我们同时也害怕,不工作会失去生命力。
我们习惯了做事,不停地做事,是因为我们无法想象停下来,我们会干嘛;同样地,十分抗拒工作,做一个大众眼里混吃等死摆烂之人,也并没有那么开心,因为他同样在抗拒,在抗拒工作会剥夺他的自由。
工作或者不工作,是一体两面,偏左或者偏右,都会体验到一种害怕以及恐惧。
所以结局很好,非常好。
一向不工作不恋爱的男主,最后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结婚,生孩子,过上了一种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
但同时,他又和普通人不一样,他仍然能够在工作日随便穿着,穿过一群上班族,牵着他的妻子。
他没有被工作限制,他的眼里没有工作这件事情,他仍然是自由的,这种自由,无关乎他正在做的事情。
我们最终想要的,是一种平衡的感觉,是一种调和的感觉。
当自己过分执着于做事的时候,有意识地让自己松一松,慢下来;当自己休息够了的时候,就会去做点事情,让自己的能量得到释放,去寻找一些新鲜的、活着的感觉、积极向上的感觉。
一会儿左,一会儿右,让自己的心在这种动态平衡中,始终处于平静安宁的状态。
一个人难道是他的所作所为来定义,而不是他究竟是谁来定义吗?
工作不是娱乐。
你不工作的话,靠什么养活自己?
这是在开篇不久后,男主人公塞巴斯蒂安和他父亲辩论时的对话,充满哲思,又暗示了主题。
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应该是什么样的?
什么样的是对,什么样的又是错?
其实《轻松自由》本身,或许并没有明确地倾向,因为这更像是一个哲学命题的探讨,没有对错,只是立场不同,每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不同。
在影片中,塞巴斯蒂安认为,“我对成功不感兴趣,胸无大志,我什么都不想做,只要开心就好,平和的生活然后平和的离开,躺下是我的兴趣之一,我喜欢舒张伸展,做一个平和舒展的人,就是我的志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方向,做你认为正确的,或者说是想要的就好。
但很可惜的是,或许对大多说人来说,他们思想和目光始终停留在大众的主流观点上,符合时代的特征,却也显得足够狭隘。
我们来看影片中的一段对话。
是在同学聚会上,塞巴斯蒂安和他的两个同学,职业分别为教师和软件工程师的家伙展开的交流。
教师: “你并没有直面事实。
”塞巴斯蒂安:“我什么都不想要,我只想生活在我的角落里。
”教师:“你在向社会索取着什么,你想让那些在工作的人们来资助你的假期,这并不公平。
”软件工程师:“向你这样的人就是社会毒瘤。
” 塞巴斯蒂安:“天气晴朗的时候对你而言是什么感觉,穷人要和你一起分享让你很不爽吗?
”塞巴斯蒂安的回应很解气,但是仔细一想,他们其实也确实各有各的道理。
从哲学的层面来说,他们都没错。
作为一个社会的个体,塞巴斯蒂安安于现状,他愿意领低保过着低物质的生活,但提供他的低保都是由其他人所缴纳。
如果每一个人都像他一样,那么那些低保的钱又该从哪来呢?
整个社会又要怎么运转?
况且,人类并不能完全地对另一个人的经历感同身受。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有了这样的基础,似乎像塞巴斯蒂安这样小众的思想被排斥也是理所当然的一件事。
这里不论他们观点的对错,只是说明当群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发生冲突时,个体的力量真的很渺小,要么选择融入,要么走向灭亡。
其实这部影片中像这样的大众视角有很多,不只是他的同学,从塞巴斯蒂安的父母开始,甚至荒诞到他坐在公园的长椅上都有举报他打扰了她的生活,理由是他什么也没做。
而塞巴斯蒂安为他的“毫无作为”支付了35欧的罚金。
他们认为认为塞巴斯蒂安的生活方式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是社会的毒瘤和蛀虫。
即便是一开始站在他那一面为他说话的安娜,其实在最后我们也发现她更多是爱慕使然。
他们从来就不是同类,就像她说的,她只是羡慕塞巴斯蒂安的随性和淡然。
在带回马可这个替代品以后,她发现塞巴斯蒂安还是无动于衷,就像她一开始被他吸引时那样,对所有的事物漠不关心,所以她愤怒,她指责塞巴斯蒂安的不作为,她把塞巴斯蒂安赶出了她的公寓,想要让他直面惨淡的现实。
在影片的最后,她选择孤身一人离开去旅行也证明了这个想法没错。
但你说她没有受到塞巴斯蒂安的影响吗?
当然不,否则就不会有那张去日本旅游时留下的照片里的她。
当然,再回到主题本身。
在安娜没有找塞巴斯蒂安谈话或者说是发泄之前,我一直认为塞巴斯蒂安是一个什么都不关注,心态平和的道系玩家,很有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哪怕他在理查德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查看老新闻的工作,哪怕他一眼看中新闻中那个女孩,他也从来没有想过去寻找他,只是龟缩在自己的世界里进行无穷尽的畅想。
所以安娜所说的那段话突然点破了塞巴斯蒂安的龟缩,尽管那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也不无道理。
“你并不快乐,塞巴斯蒂安 。
你恐惧着。
你那关于做梦,生活,清心寡欲,悠闲度日的想法,全都是谎言。
你在恐惧着。
而你坚信你的谎言,但你却什么也没做。
那是因为,如果什么都不做的话,你就不会失败。
你认为不死的最好方法就是不生。
但那并不对,你会和我们所有人一样死去,但你会不开心地死去。
甚至都没有尝试过,去开心一下。
那样很可悲。
我曾嫉妒你,而我现在是同情你。
我希望你能走出现在的状况,越快越好。
”你认为不死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生。
这一点直接戳中了我的胸口。
我想其实每一个有过精神内耗的人都知道,比起一往无前想到什么就做什么的莽夫,他们固然思虑更加周全,但另一方面也同样意味着:他们的顾忌太多,因为牵绊太多,因为害怕结果不好,所以干脆拒绝开始。
很多人,都是这样碌碌无为,在社会上充当螺丝帽,然后一直工作,一直到死亡的那一天。
其实一开始,我和大多数被影片主打内容“反焦虑”吸引来的人一样,也是冲着塞巴斯蒂安这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来的,想要在这个忙碌的、不断内卷的世界获得一丝喘息的空间。
理所当然,塞巴斯蒂安吸引了我的全部注意,他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外表帅气,学识渊博,想象力丰富,与其同时既真诚也幽默。
而最吸引人的一点,应该就是他的思想。
下面这段他在领低保时和工作人员理查德进行的自我介绍就充分展示了这一点。
我喜欢无聊,喜欢虚度光阴,喜欢停顿,喜欢时间停滞的瞬间,我也喜欢等待,以及长途旅行。
我喜欢事情的准备阶段。
克雷孟梭谈过爱,爱中最美的一刻莫过于拾阶而上,对于我,梦想做某事比实际做某事更好。
不过他虽然总是无所事事,说自己无聊,但我并不认为他是一个无聊的人。
相反,他非常拥有生活情趣。
在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他很慢,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能够体会那种小到我们一般人几乎无法被触动的意趣。
就像他引用伊壁鸠鲁的话那样:如果一个人不能因为小事而满足,那他永远都不会被满足。
我们应该拥有发现美的眼睛,那是生活的意义,而不是在碌碌无为的世界里迷茫,挣扎。
关于这一点,还有一个很戳我的细节是,他明明还领着低保,却愿意给路边的乞丐分去他仅有的一部分。
而他同样以另一种形式获得了回馈,在那个乞丐旁边的水潭里,映出了当晚的月亮。
月亮圆且明亮,人类以这样一种方式摘月,就像是活在自己世界里触碰到了那些遥不可及的美好。
乞丐的出现,一度让我觉得,这个世界就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正在非常积极地过生活。
这个积极可能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积极,它的意思更偏向于开心、愉悦地度过每一天。
他们的生活标准很低,不在意物质,只是沉浸在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获得一些常人不能理解的快乐。
我知道自己是做不到的,可知道有那样一群人的存在,就感觉很美好。
但安娜和塞巴斯蒂安的对话戳破了这个幻想。
或者说,是让这个幻想降落到现实,照出了阴影。
不死即不生,这的确是塞巴斯蒂安在逃避的一件事。
父母逼迫,就从家离开到巴黎;同学指责,他就躲出去吹吹风;其他人指责他坐在公园影响他人,他也只是默默离开,换一个地方。
他抗拒融入社会,满足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如果说他此前一直满足于这一点,那么当布鲁诺,他的室友兼同盟选择离开他的时候,这个世界就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
布鲁诺这个人,我觉得是属于塞巴斯蒂安的对照组之一,他这个角色抽象化以后,对应的是现实世界里踌躇满志却不愿行动的人。
在影片开始的时候,布鲁诺是什么样的呢?
他和塞巴斯蒂安一样,也是一位游民。
不同于塞巴斯蒂安的通透,他有野心,想要做体育新闻评论员,却也同样止步不前,只去超市买特价商品,只敢偷偷看安娜的日记本还不敢告白。
塞巴斯蒂安的出现,让懈怠压过了渴望,他一度沉迷颓废的游戏,跟着塞巴斯蒂安一起为地板打蜡摆pose,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无所事事的生活。
但安娜带回了一个男友。
这是一个契机。
我相信她的本意应该是想要报复一下塞巴斯蒂安,甚至在对方无动于衷以后出言讽刺,但没想到也影响了布鲁诺。
他搬了出去,找到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公寓,成功成为了体育新闻的评论员。
就像是塞巴斯蒂安曾经跟他说过的那样,“你去为生活奋斗是正确的,如果你相信生活是需要奋斗的话。
”这是布鲁诺的价值观念,他最终也获得了成功。
只是他的离开,可以说是让塞巴斯蒂安的阵营里又减少了支撑力量。
此前,对塞巴斯蒂安来说,最大的困扰无非就是领不到低保,在解决完这件事以后,似乎没什么能阻挡他无所事事。
但他却开始苦恼了。
从社会学上来说,人就是环境的产物,是社交动物。
无论愿意或者不愿意,多多少少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
所以他开始发生转变了,他开始寻求帮助。
帮助他的人,是理查德——一位政府工作人员,也是处理他低保的人。
我认为他是塞巴斯蒂安的另一个对照组,他象征的是生活中那些乖乖牌,虽然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为了生存,只能背离自己心愿的类型。
理查德是善良的,比起上一位工作人员,他更敬业。
当面对像塞巴斯蒂安这样的需要领低保的青年时,他一定会提供帮助。
但他同样也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他被困在一个传统的方框里,痛苦挣扎。
是在跟塞巴斯蒂安的交流中,他的生活开始变得丰富多彩,就好像往一潭死水注入了活力。
他的改变是一点一滴的,由小到大的。
他先是跳起了舞,最后甚至做了他真正想要做的烤饼,实现了他的愿望。
他的角色,我认为他和塞巴斯蒂安是属于互帮互助的。
他们就像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塞巴斯蒂安太过随性,而他太过板正。
不过当塞巴斯蒂安的需求出现转变的当口,他及时地提供了帮助,他帮助塞巴斯蒂安成为了一名床垫的销售员,这真是一个既和塞巴斯蒂安息息相关,又有所突破的职业。
得益于多年跟床的相伴,塞巴斯蒂安的销售很成功,并且让他遇到了那个叫做裴波尔的姑娘——他在新闻上一见钟情的对象。
改变之后的塞巴斯蒂安一路顺风顺水,他看似改变了,似乎又没有改变。
还记得影片中多次出现了穿着黑色正装的人群拥挤向前,而塞巴斯蒂安却总是一身亮眼的休闲装朝着人群的反方向前进的镜头。
在第一次看到这个画面时,我觉得他是格格不入的,艰难的;第二次看到的时候,我觉得他体内有着一种大无畏的勇气。
我细数了一下,这个镜头出现了五次。
只有第两次有所不同。
一次是第四次,当时塞巴斯蒂安因为周围所有人的反对,他开始了痛苦地去思考转变,所以他没有出现。
还有一次是第五次,他带着妻子一起穿过人群。
这一次,不止是他们两个人,甚至带着其他人都朝着另一个相反的方向去了。
可以看到,我们的主人公塞巴斯蒂安,在最后找到了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点,他依旧有自己的坚持,并且也在无形中影响了一群人。
群体的转向是令人震撼的,我也想要相信,这个具有美好意味的圆满结局会延续下去。
哪怕我知道这只是电影的一种表现手法,现实往往充满了柴米油盐酱醋茶。
在影片中展露出来的,只是塞巴斯蒂安所经历的第一个坎。
但这样的人生梦想还是要向资本家妥协才能实现。
法式开局美式下半场最后再法式收尾东亚三鲁能拍出来吗这么反社会。。
不反鲁不太可能但说真的虚度光阴一样是一种成就透支生命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所谓透支,是假设了一个长久生命的前提而生命的长短是不可知的但是片刻的快乐是可知可期的所以说即便你今天无所事事只要你不去给别人带来麻烦那么你的生命并没透支你并不会因为像社畜一样就能够获得生命的奖励无论你努力或不努力生命都在那里 短暂或漫长但都不可知所以当看完这个片子我觉得这就是我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不爱睡觉。。。
对人生、对社会都没有太深的探讨,无非就是在活腻了、奋斗逼、我高兴之间反复横跳,我国的佛系、道系青年不知道比他们高到哪里去。临了又是白日梦似的鸡汤收尾,全片可能只有公园长椅那段稍稍反映出了一点深层次的东西。
男主有好几个硕博文凭想找工作就能找到,外形很好且有种迷人的松弛感,不工作也有良好的家庭和低保福利,这才能有选择轻松自由的权利…
120号。只能说豆瓣对外国电影尤其是欧洲电影滤镜太厚,就这玩意能8.3分?!说它是话痨电影吧,台词还不精彩,其它更是没什么看头,想一出是一出,摸不清头绪。
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理想可以非常不着边际,但是我们的存在仍在此时此刻。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去追求就好了。
喜欢前半段
现在我只需要一份救济金x
6.8分,DTS 6ch/9.4G 已删
人总归要工作的(总有合适你的工作),在工作的人总会崩溃的(或者去追梦了)。安娜你真对他有想法的话,怎么能喊他来3人住呢,成功捕获的概率太低了!最好笑的我觉得莫过于男主天天去公园看书,把路人搞崩溃了(凭什么你可以不工作!😂)
堪称色彩教科书,橙色照亮了每一帧画面。
前面80分钟的废柴生活多美好啊,工作日在公园里的阳光、闲书,家里滑得可以溜冰的地板、在客厅无厘头地跳舞..怎么突然就被姑娘当头棒喝变身社会人了,清新脱俗的调性一下变鸡汤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不可以是躺在床上过一辈子。所以塞巴斯蒂安在和同学聚会时,那些对他的生活方式进行抨击应该是导演的一种讽刺。电影的前半段导演为享受生活的人们描绘了一副美好的画作,然后最后一段突然反转,这把鸡汤突然变咸了。
看完跟捡了钱一样开心,一点儿也不刻意又处处精彩的喜剧
从瓦伦丁出来之后 才感觉到有点看头 。三人跳舞那里致敬随心所欲吧然后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就是彩色个体和灰调人群 最终双人的逆流而上融入大流 亮点 其他从一开始看觉得无病呻吟
生命和意義終會消解,何不在消解之前消解消解?「很遺憾,關於人生的意義裡,沒有性感的裸女。」只要 塞巴斯 願意,繼續百無聊賴地活在理想生活裡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人生的劇本就跟這個故事一樣,小部分清新脫俗,大部分俗舊老套。很難逃脫出對意義和自我價值的追求。喜歡 布魯諾 他沒有什麼生活哲學,也不懂什麼艱深的哲理,卻也在歪歪斜斜的過程中走到了屬於自己的路途上。塞巴斯 和《約會~戀愛究竟是什麼呢~》裡的 長谷川博己 都是這個時代裡我們最想成為的 高等遊民。
无聊 活着太无聊了 每一天都在想着怎么打发掉这无聊的时光 所以我天天都在看一些无聊的电影 试图体验三倍无聊的人生
这学期一直想找个轻松自由的时刻看这部,结果发现根本找不着,所以在下午就要做pre还没写完稿子的现在把它看了🤡
5/10結尾不好
不是说好了不工作吗??
本来都要信你了结果你怎么还偷偷上班去了
如果结局是男主继续颓废那么就是神作了,打一星是因为结局流回俗套。强行喂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