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冷漠的母亲和懦弱的父亲中看见疲惫的母亲和失职的父亲只需要孩子走丢一个小时,孩子的需求如此之大以至于母亲忘记了她自己,看似母亲当家作主说一不二是一种权利转移,其实是父亲一方对家庭的无能而逼迫母亲放弃一切禁锢在家庭里,这种挟持性的权利绑架把妻子变成了丈夫孩子的母亲,淡化底色。
温水煮青蛙,被迫爱上自己全职妈妈的身份,用自己的未来换家庭的未来,这不是一种牺牲而是一种自我感动。
正常的孩子不会激起风浪,但是问题孩子的降临能把“成为父母是否后悔”这一根本命题摆在台面上。
没有人会想有一个问题孩子没有人希望自己一生被问题孩子困住,更是,没有人希望自己一生被自己的孩子困住。
父亲的角色看似宽厚和蔼孩子王提供了情绪价值,实际上把面对问题孩子的困难与解决措施扔给了妻子,这种和事佬唱红脸的行为在心理上把母亲推出家庭情绪中心,对母亲何尝不是一种权利陷阱。
智利/阿根廷影片《惩罚》,荣获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奖,由本届“天坛奖”评委会主席张艺谋和演员葛优揭晓。
张艺谋认为,好电影需要在情感表达、价值传递、内容叙事、艺术呈现上相得益彰。
一镜到底,是摄影炫技还是叙事必须?
《惩罚》,正片85分钟,一镜到底是最醒目的视听语言。
一镜到底,似乎是电影人的执念。
从1948年希区柯克的《夺魂索》开始探索,到2002年亚历山大·索科洛夫的《俄罗斯方舟》、2019年萨姆·门德斯的《1917》,时有令人惊叹之作面世。
据说张艺谋导演的《满江红》也想玩一镜到底,最后不得不放弃。
在映后交流环节,《惩罚》的制片人阿德里安·索拉尔说,和导演马蒂亚斯·比塞7年前合作拍摄影片《战争的回忆》时就用了一镜到底。
《惩罚》排练了5周,拍了7遍,用的是第6遍拍摄的版本。
索拉尔说一镜到底,是为了“真实感”。
《惩罚》故事极简,一对夫妻在森林里寻找丢失的七岁儿子;人物极简,只有两个男女主、三个配角;场景极简,全部故事发生在一座幽深冷清的大森林里。
“三一律”的舞台剧风格,很适合一镜到底。
镜头始终追踪男女主的身影动作,直怼男女主的脸部情绪,警察搜救等有动作感和推进叙事的场景都没有呈现。
车内的冲突和森林里的寻找,使用了大量摇晃着的手持镜头,增加了真实的现场感和观众的代入感。
整个影片有一气呵成的流畅感,时空完整一致的连续感,情绪起伏变化的丝滑感。
但是,故事情节在真实时空中的缓慢推进,不断重复的呼喊(语言)和寻找(动作)导致无法避免的冗长多余,缺乏张弛有度的节奏变化。
一镜到底营造的完整时空,使向晚的幽暗森林拉满了令人窒息的氛围感。
如果没有一镜到底,这个极简的平常故事和靠台词推进情节的影片不必登上大银幕。
葛优在揭晓最佳影片时开玩笑说,好电影要比中场休息,观众上厕所喝水之后还能一个也不少都回来。
看《惩罚》,中场10分钟回来,夫妻俩还在森林里喊“卢卡斯”。
价值传递:是生命至上还是女性独立?
《惩罚》的叙事遵循经典的三段式结构。
建置部分,母亲惩罚淘气任性的儿子,把儿子扔下车,2分钟后儿子消失不见。
对抗部分,夫妻二人寻找未果,母亲恳求儿子不要躲藏起来。
父亲不顾后果报警,警察前来救援。
结尾部分,母亲崩溃哭诉,期望不要找到儿子。
因为母亲本不想生孩子,为了保有丈夫的爱而生育,后来为了孩子辞职在家,并没有享受到平常妈妈在抚养孩子过程中的快乐和幸福,在婚姻中牺牲了事业和自我。
丢失的儿子是个不在场的麦格芬,影片旨在表达女性在家庭中的困境和独立意识的觉醒。
情节最后的反转,确实出乎意料,但也切中了当今世界普遍的女性主义议题,使得影片跳出寻亲戏的伦理窠臼,有了新的哲理深度和话题度。
影片以母亲惩罚儿子的事件开始,以母亲控诉育子过程中满腔怨恨的心理结束,实则受惩罚的是女性,身为人母在受到社会制度和父权话语的惩罚。
这样一部恐育大作,击中了当下职场女性的痛点。
不过,作为老母亲的职场女性,我无法接受一个母亲在儿子丢失、生死未卜之际,说出其实希望不要找到儿子这样残忍自私的话来。
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和生命的价值,哪个更值得尊重和选择呢?
影片并没有给出答案。
故事是个开放性的大结局,警察终于找到了儿子,父亲喜极而泣地迎上去,母亲却停留在原地,一脸茫然地看着这一切。
这场短暂的寻子过程,暴露出原有家庭多年来隐藏极深的矛盾,使得一个看似美满的家庭在瞬间分崩离析。
当丢失的儿子找到了,这个家庭还能恢复如初吗?
恐怕受伤最深、最受惩罚的,还是儿子吧。
一个不愿意被母亲带到世间来的孩子,一个被母亲惩罚走丢了还不被母亲愿意找回来的孩子,何以生而为人?
《惩罚》:一镜到底与身为母亲
一个聚焦丝路电影的新公号,主打短视频影评。
一上来就被这位母亲的焦虑所吞噬,虽然她表面上看上去冷静,但有些反常。
她在否认现实,否认儿子可能遇到的危险,最终是否认自己会对儿子带来的伤害,以避免感到内疚和罪恶感,这样,就不用感觉自己是个坏妈妈了。
直到后来,我们才听到她对儿子的恨,她并不想做母亲,她怕失去丈夫。
有一个细节也许可以提供一些参考,她和母亲的对话,让人感觉她被母亲忽略了,母女关系可能紧张。
这让人猜测她可能没有一个好母亲的榜样,这让她不认可自己,没有信心做一个好母亲,也可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和自己有同样的经历。
这些她可能意识到了,也可能没有。
所以,她对自己是否好、是否好母亲非常敏感。
她觉得别人都在批评她,眼光里都是审判。
也因此她无法忍受儿子不喜欢她买的书,把这当成儿子不爱她的证明。
越是不相信自己是个好妈妈,越努力证明自己是个好妈妈,然后她为儿子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让自己有些安慰,少些内疚。
但是,也因此她做得越多,就越恨儿子。
孩子和母亲一样敏感,他是能感觉到母亲的这种情感的,虽然他未必能表达出来。
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母子之间充满了潜意识的相爱相杀:母亲没有说出的不想要这个儿子,儿子蒙住开车的母亲的眼睛,母亲没有说出的抛弃儿子的愿望。。。
实际上,她做了那么多,说自己感到空虚,感到被儿子占据,是因为她无法感觉到满足。
这和很多母亲累并快乐着是完全不同的。
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母亲的辛苦,而是她不相信自己会是个好母亲,这让她无法从爱的关系里得到回报。
因为在她心里,有一个忽视她的,批评她的母亲,她会把这个批评的母亲投射到丈夫、儿子、女警身上。
她觉得委屈,害怕被抛弃,生儿子只是怕失去丈夫。
她觉得自己是被迫的,丈夫成了加害者。
实际上这都是她的内心戏,一些潜意识的内心冲突。
这惩罚着她自己,也投射出来,惩罚儿子、丈夫。。。
很多父母都在养育孩子时遇到很多困难,做了很多努力,学习很多知识,却还是无能为力。
他们可能都像这位母亲一样,无力的根源就在自己内心深处,就在他们自己曾经的经历。
他们非常害怕自己不是好父母,害怕不被认可,所以特别渴望被认可,尤其需要孩子来证明自己是个好父母。
越是这样,现实越像不容质疑的证据,狠狠地打在脸上。
转折在于她终于可以承认自己内心对儿子的敌意,这让她放下了端着的好母亲形象。
从这个时候开始,她开始整合心中爱与恨的两部分,她慢慢变得真实,脸上有了光泽,让人感觉不再那么焦虑。
这种变化,丈夫和儿子都能感觉得到,这个家庭也因此发生了变化。
最后儿子的回归,夫妻的和好,像一个隐喻,真正充满爱的家,需要父母能爱自己,当她爱自己,接纳自己,丈夫和儿子就真正地回归了。
结尾,她看着拥抱在一起的丈夫和儿子,她会迎上去和他们拥抱在一起吗?
还是会被动地等待儿子来拥抱她?
我相信她会更主动的。
还好天坛“最佳影片”还是有些硬通傍身的,哪怕只有85分钟。
“我不是你妻子,我只是你孩子的妈妈... ” “...我其实希望孩子找不回来了”,一对路边弄丢了孩子满脸疲惫的中年夫妇在怨怼中妻子最终吐露出公序良俗不允许一个母亲拥有但可能却是最真实的心声。
片名“惩罚”,伊始是母亲终于忍受不了熊孩子半路给扔在了偏僻公路边以示惩戒;其二,两分钟后夫妻调头回去找孩子结果孩子不见了,妻子认为孩子是故意躲起来在惩罚自己的严厉;最后妻子终于在崩溃中向丈夫剖白了真实自我的时候,孩子像个“图腾”般的被警察找到出现在了父母面前影片在母亲复杂的表情中戛然而止。
一个孩子从诞生开始的存在,某种意义上便是一个母亲余生“惩罚”的开始至死方休。
影片短小精悍,在最简易单一的环境下一镜到底剖析出最隐秘的人性角落... 就像影UU所言,放之四海而皆准。
曾经知乎有过一个高赞帖,“我是妈妈,我非常讨厌自己的孩子”。
一个女性,在成为一位母亲时那个正真的自己便开始死亡... 有些甚至自愿认领,从此她的微信名称就只是“XX妈”。
这部电影和《坠落的审判》一样,都是因为婚姻的无效沟通被孩子放大了。
大部分评论觉得这部电影是从女性的角度来控诉生育对女性的剥削,但几个细节让这种立论有商酌的余地。
Ana知道自己不想要孩子,但又怕失去Mateo,所以从怀孕的一刻起,就觉得委屈了自己。
之后的7年,她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事业,带着怨气来扮演一个好母亲。
从和她母亲的两次对话,可以看出她更倾向掩饰问题,而不是直面。
最后一幕,她说也许孩子的问题是因为他感知了自己对他的真实想法。
反叛,只不过是孩子为了博取关注的途径。
她终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如果有机会重来,她会选择生孩子之前就和Mateo分开。
生育,对Ana来说,是错误的。
但她也说其他母亲都认为值得。
所以,于其说这部电影是女权主义的伸张,其实更像是在探讨婚姻的本质,即两人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否有足够的共同点而生活在一起。
假如这个基础不稳,孩子的到来,短期也许会转移注意力,但一旦有机会,爆发起来只会更严重。
这样的婚姻,孩子不是压舱石,而更像堵在火山口的石头。
一镜到底,实则却是三幕剧的结构,换幕完全依靠台词的力量实现。
场景只有一个,但观众的心理却跟随电影立场不断改变。
影片最初,我们看到的是父亲的焦急、温和,母亲的冷漠、极端,我们不知道小男孩为何会被丢下,在慈父严母的分明特征下,会更多地站在理性的父亲和失踪的孩子一边,产生母亲是否过于严苛的质疑。
随着刹车印被警察发现,母子冲突的真相被揭开,以客观视角来看,孩子的行为确实会令很多人头痛,我们的立场随之偏移,母亲的行为变成了“事出有因”,我们会更多与父母共情,思考如何面对叛逆的孩子,他们是否真能有更妥善的解法。
而随着母亲的崩溃和独白,她的人生隐痛终于浮出水面,表面善解人意的父亲实际是父母中更加轻松甚至时常缺位的那一个,而母亲早已为孩子辞掉工作,付出了自己能做到的一切陪伴与照料,在与孩子的纠缠之中愈发失去自我。
最致命的是,因为并不能感受到其他母亲一样的温暖,她开始怀疑自己的牺牲是否值得。
正因如此,她才会说出“我心中有一部分希望永远找不到他”,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他在看到自己送给儿子的书被撕坏涂改之后会以近乎于悲愤的姿态说出“他恨我”这样的论断。
孩子最终出现时,与父亲的如释重负相比,母亲的神色要复杂太多,对她而言,儿子的存在究竟是福是祸已经很难清晰界定,我们甚至不知道她能否感受到一丝喜悦,还是感受到更深层的绝望袭来。
惩罚一词的多义性也随剧情不断展开:父母用丢在森林中惩罚孩子,孩子的失踪反过头来惩罚了父母。
而最后我们知道,在母亲的视角里,孩子的出生从最初就是一场针对自己的“惩罚”。
影片当然是女性主义的,它用最极致的冲突、最直观的情景再一次探讨了生育对于女性人生境遇的影响。
它最大的勇气在于剥离了母爱的神圣光辉,当我们把伟大、无私这样无法容错的标签撕掉,才能更清楚地看到,对于每一个成为母亲的个体来说,孩子的存在究竟意味着什么。
那可能并不是上帝的礼物,而是永远无法调和的矛盾。
一镜到底的电影,讲述了夫妇俩寻找失踪的孩子。
从夫妇俩对孩子不同的态度上,能感到两人教育理念的差别。
父亲纵容,母亲严苛。
父母通过抛弃来惩罚孩子,孩子却通过失踪来惩罚父母。
一个7岁的孩子就能把父母逼向疯狂的边缘,这是爱的惩罚。
这种长镜头的拍摄,最能讲述人物长时间的心理变化,从惩罚儿子开始的不以为然,到儿子失踪的紧张,到久寻不见时的自责和疯狂,影片缓慢地将由弱到强的情绪变化反应出来。
由于一镜到底,所以故事就局限在公路上和丛林里,狭小的空间限制了和强化了戏剧冲突,使得这部电影更像是一出独幕剧。
警察不慌不忙的询问,带着些许官僚做派,开始了第二次寻找。
在警方和父母的对话中,开始勾勒小男孩卢卡斯顽劣的形象,以及他和父母的紧张关系。
而通过车辙的线索,父母开始向警方讲述了男孩失踪前那次惊心动魄的事故。
他也许被美洲狮掳走,也许上了别人的车。
孩子的失踪,还会牵涉到这个家庭的社会关系的损害,人们会质疑这对父母有虐待儿童的嫌疑。
总之影片的情节一直围绕在家庭和亲子关系这一主题展开。
然而,在父母最后的对话中,影片告诉我们,爱和怨恨其实是一体两面。
母亲爱着孩子,却也在心理怨恨着孩子。
因为孩子夺走了她的人生。
她的工作,她的人际关系,她存在的价值。
这其实是一部关于婚姻家庭和个人价值之间如何抉择和取舍的电影。
如果回到最初,女子宁愿追求自己的价值的实现,也不要这个烦人的家庭,这的确是许多困于婚姻围城中人的真实想法,许多人为家庭为孩子付出了太多,却几乎没有回报。
这部影片的出彩之处就在于,通篇看似讨论了家庭矛盾和亲子冲突,实际上却在揭露出婚姻家庭伪善的一面,以及这座围城对个体的磨灭和摧残,可以说这是一部女权电影。
父母惩罚了孩子,孩子惩罚了父母,而婚姻家庭也惩罚了每一个进入围城的人。
导演对内心的剖析好深刻啊。
这一对夫妻关系算很好,很深入了。
彼此可以谈这么深刻的心灵实话。
所有的行为都在做好妈妈。
而内心却有这样的委屈和抗拒。
太拧巴了。
好多年不能做自己。
作为爸爸。
也有很多付出和陪伴。
也是好爸爸呀。
那么难道错在孩子吗?
这是个很难的问题。
呵呵。
完全的剖析和放下之后,获得了疗愈。
孩子找到了。
但是他俩的关系呢?
导演把这个问题抛给了观众。
这部女性主义色彩浓厚的影片,被评选为天坛奖最佳影片,可见北影节的与时俱进。
本以为是通过一个悬疑性质的孩子走失案,探讨家庭教育问题,没想到影片是有更深远的主题表达。
剧情大概是,孩子丢了,丈夫责怪妻子对孩子管束太严厉,才导致孩子走丢。
前半段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乎孩子的好父亲,和心思敏感怕担责的母亲。
但结局才发现,孩子的一切都是作为家庭主妇的妻子在负责,丈夫因为忙事业,只会偶尔陪孩子玩耍,却因此成了孩子心里对他最好的人。
最费心力照顾他的妈妈,却被孩子厌弃、敌对。
妻子的人生已经被孩子填满了,为了孩子,她放弃了热爱的事业,放弃了自我。
她会花非常多的时间去跟其他妈妈社交,会在“多动症”孩子被老师批评时去学校道歉,会频繁带孩子看医院看病……所以,当孩子丢了时,她甚至想过,找不到也很好。
她其实并不想怀孕生子,她做这一切只是因为,丈夫想拥有一个孩子。
并且,丈夫不会娶一个不生孩子的女人。
结尾是最讽刺的,当妻子坦白自己的想法给丈夫,孩子却回来了,此时丈夫急忙奔向孩子嘘寒问暖,压根没有care妻子的感受。
他认为刚才妻子的倾诉,只是一时情急的胡说八道,想敷衍过去。
至于归来的孩子有没有听到母亲的这番话,到底他是走失的,还是逃走的,都是影片的留白。
我当然希望孩子听见了母亲的剖白,能稍微理解一点母亲的难处……但如果这样,他也许会因此发现母亲并不想生下他……总的来说,片子对“母职”议题的关注,让人眼前一亮,很具社会意义。
北影节评选其为最佳影片,让人深感欣慰。
最后,影片最出彩之处:一镜到底。
真的非常牛逼,全程85分钟,没有剪接,需要团队紧密的配合,对演员演技的要求也很高。
女主角的演技催人泪下,神经质演得极好,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被评为影后当之无愧。
尽管获得了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电影和最佳女主角两大奖项,《惩罚》得到的关注依然微弱。
这是一部四两拨千斤的杰作,两名主角,三名配角,85分钟一镜到底的长镜头,把女性在婚姻和生育中不被人察觉或不以为然的被压抑与被损害,轻轻掀开一角。
爱也可以狰狞。
虽然全片是一个完整的长镜头,但剧情其实是工整的三幕剧。
电影的前三十分钟是第一幕,安娜不顾丈夫马特奥反对,把儿子卢卡斯单独留在森林道路中两分钟,回来后却发现卢卡斯不见了。
他们开始自行寻找,安娜感觉儿子就是在恶作剧,丈夫显然更焦虑。
妻子觉得儿子需要教育,要明事理,懂分寸,守规矩,丈夫认为孩子才七岁,不应该对孩子太苛刻。
两个人的教育观完全不同,安娜直接指出,面对孩子的时候,她总是扮演“坏人”,丈夫总是扮演“好人”,孩子和丈夫的关系显然更为亲密,安娜坚持不把事情搞大,母亲打来电话询问路程时选择隐瞒。
寻找无果,20分钟时,马特奥选择报警。
当马特奥再次表达对安娜教育方式不满时,安娜则显得冷静又坚定:“儿子不出来就是要给我们一个惩罚,那是他能干得出来的事。
”一个严母,一个慈父,对孩子应该采取怎样的教育方式也许永远没有最佳答案。
30分钟警察到来,进入第二幕。
在安娜坚持下,他们起初隐瞒了真相,根据目前线索,一名警察继续在林中搜索,另一名女警留下与后方沟通,同时继续搜集信息。
从警察处得知附近可能有美洲狮出没,丈夫更加紧张。
一本书让安娜破防,她送儿子一本书,但儿子不喜欢,这次出门他也带上了,原以为是默默认可,没想到书里已经被涂抹撕扯地一团糟。
安娜说,他就是在惩罚我。
她再次提起显然他们已经争论多次的话题,儿子在言行上有很多不正常,他们早该带他去看心理医生。
马特奥依然认为他没问题,他只是需要一个“不那么严厉,不总是批评他”的妈妈。
警察发现两条刹车印,马特奥不得已开始解释事情经过。
当他们开车行驶到此处,卢卡斯想拍森林照片,但父母着急赶路不能停车,卢卡斯开始吵闹,踢座椅,甚至遮挡母亲的视线,他们只好急刹车。
警察开始考虑更多可能性,他也有可能上了另一辆车,安娜回忆起确实有一辆红色车子超车。
警察一来就不让他们继续搜索,待在原地,配合询问,等待消息。
此时的等待已经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
夫妻二人站在路边,沉默片刻。
安娜说,急刹车时,她感到恐惧,他们可能会出事,意外可能再次发生。
马特奥并没有接话,他的注意力在孩子身上,儿子独自徘徊在一个陌生的有狮子出没的森林里。
眼泪从安娜脸颊流下来,马特奥回车上鸣笛宣泄,警察及时劝阻,担心鸣笛会让孩子觉得是一种威胁。
安娜和马特奥在儿子失踪后的情绪和状态已经逐渐区分开来。
安娜对儿子有许多不满,儿子已经在她心里造成一些伤害,而且儿子可能带来更多的威胁。
他希望丈夫能懂得她的紧张,焦虑,忧惧。
马特奥唯一关心的就是儿子能不能平安回来,他可能觉得儿子的走失就是因为妻子的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他也无心与妻子谈论这些,这不是合适的时机。
他们大概是第一次正式面对儿子的出现给夫妻和这个家庭带来的破坏性影响,妻子已经开始觉醒,丈夫依然不明所以。
第60分钟,奶奶打来第二次电话,安娜继续隐瞒,电影进入第三幕。
两人在车里抽了烟,安娜再次道歉,马特奥也安慰着妻子。
短暂的温情因为奶奶的电话再次破裂。
安娜还是企图控制事件影响,马特奥非常不满,他觉得很快所有人都会知道这件事,甚至警方也会介入调查给他们扣上虐待的罪名。
马特奥的“想象”有现实合理性,但也许这就是压倒安娜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70分钟到80分钟,是安娜和马特奥长达十分钟对话,是电影的高潮段落,将电影铺垫已久的情绪和思考和盘端出。
安娜承认:“我内心有一部分不想找到他,永远都不想。
”儿子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她需要把全部经历投入到对儿子的照顾和教育中,衣食住行,学习社交,为此她甚至辞了职,告别了她最喜欢的工作。
马特奥扛起工作养家的责任,也会利用周末最“方便”的时候陪儿子玩乐,他们家也雇佣了阿姨,但这一切都取代不了母亲的使命,为了孩子的健康顺利成长,家长需要做的很多很多,安娜做了这些,而且她也可以骄傲地说出她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她做到了母亲该做的。
安娜听到很多母亲都会说,虽然付出了牺牲了,但是看到孩子成长,她们感到快乐和幸福。
但安娜从没有这种感觉,儿子让她感到空虚,儿子让她看到她放弃的一切:“我说的不只是工作,我说的是我自己,他的需求如此之大,以至于我忘记了自己。
我甚至不再有欲望,对任何事情,永远。
当你不再有欲望时,就好像你已经不存在了。
”如果一个新生命的成长是以另一个生命的萎靡为代价,还可以堂皇地称之为“爱的奉献”吗?
安娜和马特奥的交流几乎一直是错位的,安娜一直在倾诉她内心的感受,马特奥或者无动于衷,或者觉得这些都是“胡说八道”。
安娜做这些主要的原因就是马特奥期待她成为一个好的母亲,而马特奥就代表着社会对女性在婚姻中职责的期待和要求。
安娜的“牺牲”都是理所应当,没有讨论必要;马特奥的不满也是顺理成章,心安理得。
我不觉得这仅仅是女性主义的视角,背后更深切的关注是个体的价值、存在的意义,每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其应得的权利和自由,传统和道德则会无视权利,绑架自由,并上升为不言自明的社会规则。
但是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承受这些牺牲的绝大部分依然是女性。
“你是说你不爱你儿子了吗?
”“不,我爱他,我讨厌的只是做他的妈妈。
”“你讨厌做我的妻子吗?
”“我很久没做你妻子了,马特奥,我只是你孩子的妈妈。
”她可以是妻子,也可以是妈妈,但唯独不是她自己。
电影中的儿子只是最后露面,打断了父母的争执,好容易开始的深层交流又戛然而止。
儿子找到了,父亲喜极而泣,母亲面无表情。
从父母的口中我们其实无法客观认识卢卡斯,他的淘气,他的可怕,难判定有几分真假。
但换个角度说,正常的乖巧的老实的孩子也需要父母付出同样的代价。
无论价值判断如何,新陈代谢是最大的“正义”。
看完电影会觉得《惩罚》的片名非常准确且包罗了电影想表达的不同方向。
父母用冷落惩罚儿子,儿子用“失踪”惩罚父母,男权社会用生育惩罚女性,因果循环用破碎惩罚家庭。
一旦天平失衡,覆巢之下无完卵。
全片前面的铺陈都是为了把最后这段话讲出来,然后大家可以截图一下。虽然讲得很好啦。
天坛奖最佳影片及影后,想法很不错,从一个司空见惯的家长惩戒孩子的行为出发,收束在一个重要的女性议题。拍摄执行上,是主席emo所津津乐道的“我一镜拍到底”,很是对路。不足之处在于议题抛出太晚,前面多少有点“磨洋工”的嫌疑。
3.5 真的没必要一镜到底 形式先行不如多在内容和调度上下功夫 对题材感兴趣推荐看《坡道上的家》的前五集
不孕不育保平安
有时庆幸自己不是一个母亲。
这个电影不适合单身女性看,只会让更多女性害怕生儿育女。
当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妈妈的凝望时 还是忍不住湿了眼眶 无望又无解 以为只是中国女性如此 没有想到环球与此同难
迅雷网盘。成本如此小的电影,创意又如此绝,国产电影被比没了。电影强调了女性对孩子的付出,却忽略了孩子给父母带来的快乐 去年北影节看了《泰坦尼克的盲人》,北京国际电影节2011到现在举办13届了,评委基本是发展中国家的,看了越来越豪华的场馆、舞台技术,配合着空心的评委和参展电影,觉得组委会是真难,而国产电影想走出去,变得越来越难(备受中国观众喜欢的美日韩英德意西,欧洲,评委会基本没有)。关注我国人均GDP是否进入发达国家,是不是幸福指数真的改善,有一个视觉,就是看北京国际电影节是不是来了更多电影业发达国家!张艺谋和陈道明的气场不在一个层次上,张艺谋是真的有底蕴,陈道明是装出来的,何冰主持人挺烦人
2022塔林影后+2023北影节最佳影片/并列影后。相当不错,一镜到底完成度还可以,其实更有意思的是数字高清不仅使得影片得以在近黄昏的森林中拍摄,而且极好地捕捉到了演员面部的各种真实生理反应(如哭泣或愤怒带来的鼻翼与眼周的变化),实话说这种片子才应该上高帧率!剧作也算不错,悬念与反转埋得扎实,也因此能把家庭剧上升到社会剧的层级,并且以金句“我早就不是你的妻子了,我只是你孩子的母亲”深入讨论了母职惩罚问题,很容易引发社会共鸣。当然这类片子难免有凑时长的尴尬过场戏,本片做的算是相当好了。结尾太弱了……
不理解,我不是很喜欢这部片子的一镜到底,但是明明鸟人和俄罗斯方舟我都可以接受。
BJIFF. 以最佳影片收官今年北影节,女主配得上影后荣誉。全程一镜到底的手持拍摄增强环境与情境代入感,情节凝练叙事高效的“三一律”佳作。有限的两个角色性格剖析深入完整,妻子由镇定-不安-委屈-爆发几个情绪层次递进分明,主题聚焦于社会对女性的不公还是挺舒适圈的剧作手法,但如此小体量,控诉的爆发力是惊人的,整体完成度也因此提高。
浪费时间
不婚不育保平安+1。一镜到底好厉害👍🏻。
论怎样将一个10分钟短剧拍成一部1个半小时的电影😢
我也找了85分钟的孩子
直到女警察来之前都挺值得玩味的,以为是心理学类电影,一路看下去,其实是女性困境电影。贯穿的背景只有一片森林的一角,和相邻的一条高速路,几个演员,剧情全靠对白,能坚持看完完全是…出于坚持。
普通人当母亲就是一个巨大深渊的开始。
吉祥航空回程观影。“有那么一瞬间我希望找不到他”,但不是不爱他,而是重来我不愿意放弃热爱的工作,放弃自己的时间。惩罚降临在家庭,每个人都只是热衷扮演生活中不同的角色。
到底是哪些蠢货还在自愿当妈啊嘻嘻
很独特的小片,夫妻的对白很有思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