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太好哭了,从15分钟开始一直哭到结局,中间看到“妈妈”在麦当劳的时候,直接哭到抽泣。
偶然在B站上面刷到了一个片段,是我喜欢的类型立马就去搜来看了,每次看完温情感人的电影,随着电影一起哭一起笑,仿佛自己也释放了一般。
都是熟悉的演员,看的也很舒服,说回到剧情,是很简单很容易猜到的母女亲情,韩国日本总是能把这类电影拍的很好,虽然俗套,永远真诚。
女儿因为“被抛弃”,长大后对母亲很冷漠,最终没有见到母亲最后一面而因此愧疚,患有抑郁症,暂时放下工作在母亲的家中独自生活并最终与自己和解(韩国真的把各种牛鬼蛇神拍了个遍),3天的假期就是去世母亲在天堂的假期,回家看着本是美国教授的女儿,却独自在家的3天发生的故事。
最近越发在思考留在父母身边的意义,究竟是他们需要我,还是我需要他们。
我没有电影里女主角的遗憾,但因为生活中太多小事了,种种原因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最不好的一面永远都留给了父母,他们也在无条件承受包容,对了,是我更需要他们!!
越长大后,工作生活的烦恼越发多了起来,身边的朋友能消化一部分,但有些话似乎没人可说,这时候父母就成了我的“垃圾桶”,家也是我的避风港。
希望能在今后的时光里,逐渐学会成长,照顾好自己照顾好父母,不留遗憾。
随着年龄渐长,婚嫁问题成了父母眼中的第一大事。。
以前提起还能嘻嘻哈哈的辩解,说自己赚钱自己花,可以过的很好(我是真的这么想,一个人也可以过)。
元旦回家突然做了个噩梦,与母亲有关,直接被吓哭醒,久久不能平静。
想到未来的某一天来临了,我还是一个人,就再也无法说自己没有遗憾了,可能这辈子我都无法承受这样的重量。
所以内心立马就接受了要找个人过的想法,如果有一个人在身边也许就真能扛过去了。
3天的休假 (2023)7.82023 / 韩国 / 剧情 奇幻 / 尹尚孝 / 金海淑 申敏儿1. 很多剧情都是意料之中的煽情,所以自动免疫了。
2. 印象比较深的是“吃冰淇淋”那段,妈妈说怎么会还记得这种事,作为父母都是只想记住和孩子有关的开心的事情,有戳中我,因为回忆了一下似乎确实是这样的。
所以就是立场不同,渴望的理解其实也不同,本来以为电影会深挖这个内容,但是也没有,所以在人物的刻画上还是稍显随意,女主明明还有抑郁症但是也没后续了,只是“作弊”让妈妈陪了女儿一夜就和解了,有点拉跨。
3. “休假”的机制其实挺好的,本来或许也可以展开聊聊这个设定,总之作为电影可能时长受限,为了见上一面要清除记忆也太残忍了,非要制造这种二择困境是吗?
我满怀期待地打开了这部电影,以为会看到一部讲述母女情深的催泪之作。
然而,看完之后,我竟然一滴眼泪都没流。
要知道,30多岁后的我,泪点已经低到连看B站上留守狗狗的视频都会落泪的程度。
我讨厌这个电影的理由太简单了:母亲在自我感动,女儿也在自我感动。
唯独作为观众的我,没有一丝丝感动。
母亲的自我感动1. 自己去做居家帮佣,让心肝宝贝似的女儿寄人篱下生活自己从小读书不多,早早就出来打工,供弟弟读书。
好在弟弟没辜负她的期望,成了一名教师。
然后她觉得自己无法独自抚养孩子,于是把孩子送到弟弟家寄养,自己在外面做居家帮佣,每月固定寄钱给弟弟。
同时, 给女儿画饼 ,说等女儿工作赚钱了,她们就可以一起生活了。
2. 洗坏了雇主家的衣服,执意赔偿她把雇主家的衣服洗坏了,雇主说这不是她一天工资能赔偿得了的,不需要她赔偿。
然而,她为了在孩子面前树立榜样,执意要赔偿。
雇主那段台词说得太好了:“这么高自尊的人,就别出来做帮佣。
”说得太好了,自尊心如此强的人,出来做服务人的工作,这不是扯犊子吗?
3. 将自己的梦想转嫁到女儿身上她一直灌输女儿要努力读书,争取成为博士,这完全是因为她自己从小成绩优异却没能读多少书。
这份遗憾一直刺痛着她的心底,所以她希望女儿能替她完成这个未竟的读书梦。
女儿的自我感动1. 放弃国外大学教授的职位,留在乡村开饭店影片中女儿读书读出来了,去到国外,开始当教授了。
要出国和出国后那个时期,她母亲给她打电话,她不接;想在她出国之前见她一面,她也不见。
对于女儿的行为,我完全理解,因为她的童年没有她的母亲,她母亲从来对她说的就是你要学习好考上博士。
如今,她终于超越了母亲所能想象的“读出来的结果”,变得更加优秀,并且也到了母亲所说的“读出来后赚钱”的阶段,本该是她们终于能一起生活的时候,但她却选择不再理会母亲。
这也是她对母亲的一种复仇。
可是,母亲死亡这一事实,好像将她对母亲长久以来的所有怨恨瞬间清零了。
当母亲意外死亡后,她对母亲的爱回来了,因此她选择去爱一个死亡的人,爱一个想象中的母亲。
2. 对母亲的死感到自责,进入PTSD模式当她选择去爱一个死亡的人,去爱一个想象中的母亲时,她需要通过自我惩罚来让这个“爱”升华。
于是,她开始自责,责怪自己在母亲生前没有好好陪伴母亲,没有好好和母亲说说话。
她责怪自己之前因怨恨而对母亲产生的种种行为,就好像在母亲在世的时候,她也是如此深爱着母亲一般。
结尾高潮:我让你走出PTSD,代价却是我永远忘了你所以说韩剧套路深呢?
这种狗屎结尾都能想出来,我也是服了。
我感觉编剧就是硬凑了一个自以为能够感动所有人的结尾,我真的栓Q。
这部电影真的很烂,和其他催泪的韩国电影比真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完全就是为了催泪而催泪写的剧情, 我都能编出来的故事,居然还拍成了电影,能不差吗?
母亲发现许久未见的女儿回了家。
她迎面上前,女儿对她视而不见。
她主动拥抱,女儿却直接从她身体里穿了过去。
这不是什么超能力,而是真正的灵异事件。
这位母亲其实是一位从亡者世界回人间休假的鬼妈妈。
鬼妈妈来自近期上线的韩国高分电影——《3天的休假》
鬼妈妈原名叫福子,她最近在亡灵作文比赛中获得奖励,可以去人间度假三天。
她女儿珍珠,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当教授,是福子生前唯一放不下的人。
因此,她选择的度假胜地就是女儿身边。
然而她回到人间才发现,珍珠早已离开了学校。
目前定居在福子生前住过的小山村里,过着福子生前柴米油盐的生活。
福子恨铁不成钢,她想不通珍珠为啥放弃大好前程,在这里浪费生命。
很快福子就发现了女儿回乡的原因。
竟然是为了她这个去世的母亲。
这让福子很震惊,因为在她看来,母女两人的关系早就到了形同陌路的地步。
比如,她给珍珠打电话,十次有九次都无人接听。
她辛辛苦苦做的小菜,永远被珍珠嫌弃占地方。
女儿在去美国之前,都没来跟她这个血缘上的母亲道别。
福子临死前,也没能见上珍珠最后一面。
珍珠甚至亲口说过,她们根本不是睡在一个屋檐下的关系。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都要归结于福子曾经的选择。
她年轻时独自抚养珍珠,一天要打好几份工。
珍珠上学之后,生活开销和学费也越来越多。
福子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有钱的男人。
对方提出只要福子不带珍珠进家门,他愿意供珍珠到大学毕业,甚至出国留学。
福子一心想让女儿靠学习改变命运,以后不再像她一样在底层挣扎。
于是答应了男人,把珍珠寄养在了自己亲弟弟家里。
而她则在二婚丈夫家里过着保姆般的生活。
珍珠失去了唯一的家,在舅舅家寄人篱下,直到大学毕业。
福子一切为了女儿的献祭式付出,也成了珍珠一生无法挣脱的枷锁。
福子所做的那些“为你好”的事,让珍珠感到窒息。
从小缺失母亲陪伴的珍珠,长大后也只会用拒绝来回应母亲强加给她的母爱。
福子不怪珍珠不理解自己,但她把遗憾都写进了日记。
福子离世后,珍珠因为这本日记,恨上了那个当初向母亲放狠话的自己。
也恨上了那个为了逃离母亲,远赴美国,却错过最后一面的自己。
珍珠陷入无尽的自责,还因此患上了抑郁症。
她后悔没有早点告诉母亲,这些遗憾背后的真相。
其实珍珠在去美国前,来看过福子,只是福子不知道。
不接福子的电话,并不是不想接,而是因为太忙。
每次看到想回复,却因为忙到深夜怕打扰福子休息而放弃。
福子在珍珠的心里,也是无可替代的存在。
珍珠未婚夫的妈妈,因为嫌弃福子,想让珍珠做校监的舅舅在婚礼上当主婚人。
珍珠为此直接取消婚约,在她心里只有福子才能坐上那个位置。
其实福子的这些遗憾在写进日记的那一刻,她就已经选择把它们忘了。
因为一个母亲永远不会记得孩子的不好。
但她没想到珍珠因此得了抑郁症。
于是她不顾规定现身,解开了珍珠的心结。
即便代价是她会忘记一切和女儿有关的回忆。
福子在结束假期的时候,给珍珠留了最后一篇日记。
即便福子会忘记女儿,但她还是希望珍珠一百年之后,能再去找妈妈。
以上就是电影的整个故事,看上去非常俗套。
无论是母女亲情主题还是奇幻鬼怪设定,都停留在韩国电影一贯的舒适区里。
可偏偏就是这么一个俗不可耐的故事,戳中了无数观众的泪点。
影片刚在流媒体上线,就刷屏各大短视频平台,相关视频单条点赞就高达100多万。
电影从头俗到尾,却还能引发共鸣的原因,恰恰是因为它的俗套。
首先设定很俗,却契合观众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情感诉求。
“重返”和“穿越”的奇幻设定,在各大电影中已经被用烂了。
这类电影的落点也都殊途同归,看到最后都能总结为俩字儿“拯救”。
要么拯救自我人生,要么拯救情感关系。
拯救自我的电影有很多,比如韩国奇幻喜剧《奇怪的她》。
生命即将结束的老奶奶因为一个神奇照相馆,穿越到20岁。
人生重新来过,她选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尝试年轻时极其渴望的歌手梦。
她拯救的是现实中曾为梦想遗憾的人生。
《夏洛特烦恼》中夏洛回到学生时代,利用超前于时代的“才华”改变命运。
直到变成上辈子梦寐以求的成功人士后,才意识到他最想要的还是原本平凡的生活。
夏洛拯救的是现实中自卑又自负的自我。
通过弥补遗憾,从人生价值上实现自我拯救,是“穿越”设定的功能之一。
不过以这类功能为目的的电影,给观众带来的情绪价值,往往比较简单粗暴。
即让观众通过奇幻设定达成的戏剧效果,实现梦想成真的爽感。
最后结局一定会回归现实,传达“把握当下”的核心价值。
而“重返”或“穿越”设定的另一种更高级的功能,是设定本身被赋予意义。
比如曾以50多亿票房,荣登国内影史票房前三的《你好,李焕英》。
贾玲饰演的女儿穿越到母亲的青年时代,落点不是实现穿越者的自我价值。
而是让一个事事为了孩子考虑的母亲,过一次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
设定的目的,决定了设定本身被赋予了情感价值,不再是单纯制造戏剧冲突的工具。
《3天的休假》设定同样被赋予意义,并且“重返”设定还具有两重功能。
第一重功能是弥补遗憾,达成情感和解。
现实中,人往往在亲人离世之后,遗憾那些没来得及解开的误会。
影片让亡灵重返,弥补的不仅是母亲和女儿的遗憾,还有生者和亡者的遗憾。
利用此类奇幻设定达成子女与父母情感和解的电影,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韩寒的《乘风破浪》。
不同的是,《3天的休假》中,珍珠与福子的和解早就达成了。
“重返”设定只是传递和解结果的工具,而不是造成和解的原因。
真正让她们不靠解释,就能和解的原因是互相奔赴的“爱”。
第二重功能则是对应影片包含的“陪伴”主题。
福子以亡灵身份重返人间,又要谨遵亡灵规定,不能干扰生人。
既出不了声,也现不了形,唯一能做的是时刻陪在女儿身边。
正如现实中很多人会在思念逝去亲人时,希望他们还在身边一般。
导演用重返设定,达成了这种带有美好希冀的超现实幻想。
要说电影最俗的地方不是设定,而是主题,但它的主题却俗得很现实。
以母女关系为主题的电影有很多。
有像《你好,李焕英》这种纯以“爱”为核心的类型。
也有像《春潮》这种矛盾尖锐、爱恨交加的类型。
还有像《秋日奏鸣曲》这种互相折磨、恨大于爱的类型。
但我个人认为《3天的休假》属于更现实向的类型。
福子和珍珠的矛盾,一方面源于福子献祭式的付出。
母亲总是打着“为你好”的名义行事,忽略女儿真正想要的东西。
另一方面则源于母女二人交流的匮乏。
福子始终怀揣着对珍珠的愧疚,说话带着小心翼翼地讨好。
连叫女儿回家吃饭,都要从自己新砌了一个灶说起。
每次见面都说“没事”“很好”“不用担心”,生怕给女儿造成麻烦。
珍珠则是因为福子无孔不入的关心,压力倍增。
对福子的感情一边是“爱你在心口难开”,一边不知如何应对只想逃离。
填鸭式父爱母爱和意念化沟通,就是现实中大多数父母与子女的相处模式。
影片关于母女矛盾的解决方式,也处理得非常自然。
珍珠能够理解母亲用心良苦,但理解不代表接受。
直到母亲死后,珍珠仍在无法原谅福子当年抛弃自己。
母女二人达成的大和解,仍然是爱与怨交织的结果。
最后,电影能够引发观众共鸣,得益于导演运用了大量生活化细节。
比如福子在车站听到精品店传来的音乐时,瞬间认出那是女儿最喜欢的歌。
她得知女儿喜好的原因,则是来源于她打给珍珠的未接电话。
福子在电话中完整听完女儿手机铃声的次数,远远超过听到珍珠声音的次数。
一首女儿喜欢的歌曲,饱含一个母亲无数次的失望。
福子进城看珍珠,却连一个留宿的机会都没有。
她难过地离开女儿家里,去24小时营业的麦当劳,买了最便宜的甜筒,从天黑坐到天亮。
转头就发短信告诉珍珠,自己已经坐上了回家的车。
而匆匆赶来道歉的珍珠,没有戳破母亲的谎言,就站在店外面,陪福子待了一整夜。
直到福子重返人间,看到珍珠拿着甜筒,坐在她曾坐过的地方时,才明白她的委屈,女儿全都知道。
这支融化的甜筒,就是她们爱意双向奔赴的见证。
不过,电影最戳人的细节,还是珍珠复刻母亲的美食。
一方面她想通过还原味道,制造母亲仍在身边的假象。
另一方面,是在体验母亲制作美食的过程和心情。
在一餐一饭中,替母亲重过一遍如花般的人生。
在同类题材和设定中,《3天的休假》看上去俗套且平淡。
可俗套的故事紧贴现实,平淡的细节处处戳人。
想看电影的小伙伴,记得提前准备好纸巾。
今天就说到这里,我们明天再见!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梅子
很感人的电影,其实母女主题,生死分离的作品很多,但是怎么才能不尬又感人?
只能说很佩服韩国在这方面的编剧功底。
电影以“饭”入手,母女聚餐的不同场景细腻的刻画表现了人物的不同情感。
女儿工作后,母亲借助吃饭,想和女儿聊天,女儿很忙没时间听,但是对母亲身体也充满关心,对母亲提起的营养品也记在心上,并且在出国前送给母亲。
女儿变为学霸的动力,是去了母亲的再嫁家庭,母亲张罗了一桌饭,但是还没来得及吃就被旅游度假回来的再婚家庭打扰,还冷嘲热讽嫌母亲贴补自己的女儿。
到后来母亲做了饭给女儿送去,女儿情绪失控的和母亲生气,母亲自己坐在24小时营业的麦当劳,点了个最便宜的冰淇凌,发短信给女儿说自己在回去的路上。
这几次,其实母女间的感情处于不知道如何表达,有情绪上头的发脾气,也有伤害到自己最爱的人之后的无措,但是那时候女儿以为自己和母亲还有无数次聚餐的机会,有更合适的表达的场合。
以至于当死亡来临时,我们才发现,很多时候,生活不会按照你的剧本走,人生不会一直给你不留遗憾的机会。
还好,最后母亲用和女儿的记忆换取一次见面,让女儿和母亲真正温暖的吃了一餐饭,讲那些来不及说出口的话说了出来。
女儿直到真正失去了妈妈,才知道珍惜与妈妈曾经在一起的时光。
女儿最珍惜的,就是妈妈的味道。
因为女儿曾一次次的拒绝与母亲一起吃饭。
一天,母亲垒了新炉灶,还新买了铁锅,就想和女儿在一起吃顿饭:“你啥时候回来一趟啊,咱一起烤五花肉吃。
”女儿却一口回绝。
叫,不来吃,妈妈就去送。
于是带着好菜好饭,大老远从乡下赶去首尔看望女儿。
然而,看到的是女儿的冷脸,听到的是女儿的冷言冷语:明知道我住一居室还带这么一大堆来,我们是同睡在一个屋檐下的那种关系吗?
妈妈只好在麦当劳熬了一宿。
女儿与妈妈的隔阂很深,她的内心一直对妈妈抱有怨恨。
直到妈妈去世后,女儿才明白,天底下所有妈妈的爱,都离不开对儿女们一餐一食的关怀。
美味饭菜的背后,有着妈妈的辛劳,有着妈妈对儿女一生的牵挂。
妈妈的味道,只有奉献,不求回报。
因此,没能和妈妈一起好好吃顿饭,没能好好品尝妈妈的味道,是女儿永远的痛,是女儿无法弥补的遗憾和愧疚。
女儿也因此而抑郁。
于是,电影就从女儿怀念和找寻妈妈的味道开始。
妈妈曾经亲手垒起的炉灶,从此被女儿重新点燃,妈妈的小饭馆又冒出了袅袅炊烟。
又可以考五花肉了。
妈妈的饺子馅,妈妈的什锦菜,妈妈的手艺,妈妈的味道,一遍遍的尝试后,女儿慢慢地找寻了回来。
重返人间休假3天的妈妈一直陪伴着女儿,女儿却看不见妈妈。
最终,女儿在梦里看到了妈妈,母女终于相见团聚。
女儿用寻找回来的妈妈的味道给妈妈做了一桌子的饭菜,还特别给妈妈做了一碗海带汤。
女儿说,这是她的心愿,是给妈妈的生日宴。
母女俩相互望着彼此幸福的笑脸共进晚餐,一起享受温馨美好的时光。
天边挂着一轮圆月,幽静的月光下,母女依偎在一起。
女儿说:“你所献出的,你那如花般的人生,我在替你过呢,妈妈。
可我明知这点,还让你那么孤单。
”母亲说:“好好保重,不要觉得抱歉,我没法一辈子都替你擦眼泪啊。
”女儿哪里知道,梦中与妈妈的团聚,妈妈是要付出代价的。
女儿梦醒,妈妈已离去。
妈妈带着女儿的味道离去了,这味道将被妈妈永远忘记。
治愈了女儿的抑郁,换取了女儿的未来。
妈妈一生的记忆就这样被清空了。
这就是女儿不知珍惜妈妈味道的代价!
这是妈妈对女儿最后的奉献!
“谢谢你做我的女儿,也对不起。
就算以后我忘了你,你也一定要来找我。
”妈妈最后的叮咛和嘱咐,女儿能做到吗。
我哭了,哭到抽泣。
我想起了自己去世的妈妈,想起了自己妈妈的味道。
我哭倒在沙发上 …
直到结尾的这段对白,女儿对妈妈说,“你所献出的,你那如花般的人生,我在替你过呢,妈妈” 妈妈对女儿说,“你会幸福的,因为你的眼泪被我流光了”这两句话让我心痛又无所适从,父母对我们自以为“为你好”,“为你奉献”的爱究竟该如何回应呢?
这样的无数小事件其实都隐隐伤害了我,但是以爱为名让人怎么反驳,好像所有的牺牲都是存在的,好处也是我得到的,但不是我想要的,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是现在,我也不知道如何去处理这种关系,长大后拼命想逃离,却还是发现逃离不了伤痕是存在的,但爱和关心也是存在的就这种复杂的情绪才让我们每个人很难去割舍。
而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是为我复现了如果妈妈离开,而我抱着遗憾生活是如何的,想到那些场面,心就痛死了。
最后,我真的希望人死后有灵魂,这样可以觉得,死亡其实不是终点。
现实中太多的亲情是以一种错误的方式在进行,但是当事人也无法意识到。
我以为我做了什么什么是对你好,我做了这些牺牲是为了你好。
很多人说,自己的爸妈不爱自己,排除真的不爱的情况,其实很多家庭是互相不知道对方想要的是什么,怨恨,焦虑。
但心底的羁绊又深的挥之不去。
过往的阴影要用半辈子去疗愈成长中的痛苦妈妈的味道;小时候总在电视上听到看到“妈妈的味道”。
我心想到底什么是妈妈的味道。
现在长大了才知道妈妈的味道是味觉深处最原始的熟悉感,味觉的舒适区。
我妈做的饭别人都说她做饭不好吃,可是我真心觉得很好吃,吃了就感觉很安心。
爱就是一起吃很多饭;越长大越有这个感觉,和爱的人一起吃饭的幸福感真的是翻倍的。
我很爱吃也爱外食,但吃到美味的瞬间的幸福感,是和吃饭的对象挂钩的。
和好朋友一起吃饭,和妈妈一起吃饭幸福感真的会翻倍。
妈妈买了甜筒是为了熬过去那一“夜”,珍珠买了甜筒是为了熬过去这一“生”,付出与忏悔,是不一样的感觉。
顺着手指流下的是“甜”还是“苦”,糟糕的记忆和美好的记忆都是“记忆”,活着尽量少点“遗憾”吧。
否则全是“抑郁”,为了子女的健康与幸福,父母会无私的“奉献”,只是这份奉献儿女们感受不到。
只有“遗憾”来了,才能体会的深刻些......
韩国每年总会出那么一两部催泪大戏,我一下子能想起的片名有很多,《七号房的礼物》、《我爱你》、《国际市场》、《担保》、《季春奶奶》、《婚纱》…他们有一些特点,就是在表达生离死别人间真情时,很用力,也很有力。
如果要说如泪腺炸弹一般的韩式亲情片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哪部,我想起的会是2010年由车太贤所主演的《开心家族》。
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应该都知道,这部片子仰赖一个极其重要的反转设定,在电影前90%戏份里,都是以车太贤的视角,讲述他如何被一大家子鬼魂捉弄,帮助鬼实现愿望之类的,直到电影后15分钟,谜底在一瞬间揭开,直接开启长达15分钟的爆哭时间,我至今犹记得车太贤吃着紫菜寿司时顿住的表情,他终于想起那是妈妈啊,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亲人啊,接着双眼噙满泪水,跑着去找家人,一路上所有回忆都苏醒过来,泪水就在那风中飘荡。
十多年后,贾玲执导的《你好李焕英》完美复刻了这个设定及类似段落。
鬼魂加亲情的编排,效果极其炸裂,是我对《开心家族》的最大感受。
最近给我类似观影感受的,是一部叫做《3天的休假》的韩国亲情片,2023年12月在韩国上映,我看了,相当感动。
这一回,故事的视角不是活着的人,而是鬼魂。
离开人世的母亲成为鬼魂,故事的开始是母亲获得了来自鬼界的3天休假,她可以到世间走一遭看一看,但人们见不到她,作为一道虚空力量,她也无法与世间的人事物产生互动。
在我看来,《3天的休假》与《开心家族》是有着一些相似性的,借用鬼魂的相关设定,如同《开心家族》一样,《3天的假期》在电影前半段也充满了一些有趣笑点。
故事开篇的母亲,面对自己离世以后产生巨大变化的女儿,她“窥视”着女儿的生活,仿佛一个“隐形”的人形弹幕,不停的在旁边或吐槽或干着急,插科打诨间,让电影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直到层层深入,一个有关母女的悲惨故事徐徐展开,出身穷苦、卑微又自尊心强烈的母亲,离婚后因无法为女儿提供生活保障,不得不把女儿寄养在弟弟家,自己独自生活。
年轻时的这个决定成为她一辈子对女儿最大的愧疚,她拼命努力,将自己力所能及的全部付出给女儿,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女儿不要重走她的人生路,她应该去外面的世界,去过另一种生活。
女儿很有出息,去国外留学,并且有机会成为教授。
在母亲的视角里,成长中的女儿后来很少与她流露感情,后来的女儿总是很忙,离开家乡去外上学也没能再见一面,直到自己过世,直到这3天的假期。
电影通过核心设定,当母亲整日“跟随”女儿,看到女儿在自己过世后,变得和她一样擅长厨艺,看到她生活在自己曾生活的地方,出现在她们曾经约着见面的地方,她开始慢慢明白,女儿似乎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弥补母女之间曾经缺失的那份靠近与亲昵。
不善于表达的何止母亲呢,女儿同样对那份情谊深藏于心,只是不知道如何去打破。
在女儿心中,如今最大的愧疚或痛,是她一路努力,终于能够去过另一种生活时,却将母亲永远留在了孤独而清冷的角落里,她本来可以放下羞怯,直面那个“你当年为什么要抛下我”的问题,去与母亲重新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
在电影《3天的休假》里,母亲与女儿基于对方的情感刻画相当立体而深重,有过不理解、怨恨与牺牲,同样饱含着深情、愧疚与遗憾,经由电影独特的设定,让这个本来很常见的亲情大和解故事,迸发了相当强的情感感染力。
电影高潮时刻,颇有点《开心家族》那般力量,当母女俩终于有机会能够再次面对面,她们互诉衷肠,她们泪眼朦胧,她们一起吃着那顿弥补过去却再无将来的饭,躺在床上聊着那些积蓄了半辈子必须要说的话。
女儿说:“你所献出的,你那如花般的人生,我在替你过呢,妈妈。
可我明知这点,还让你那么孤单。
”母亲说:“好好保重,不要觉得抱歉,我没法一辈子都替你擦眼泪啊。
”在由来已久含蓄的东方文化里,我们总是羞于说出爱,越是重要的人,越是深刻的爱,越是不知如何去表达,每每说出口的话,不是冷淡的回避,就是猛烈的伤害,而我们大多数人就在某种缺失及天然的羞怯里,终其一生也没能学会好好去爱,没能活成一个更完整的人。
电影《3天的休假》很简单,所有故事凝练成一句话,就只是:爱,就要好好说出来。
题图:《3天的休假》海报PS:+公众号“付突突”,后台回复“休假”,获取电影观看资源你还可以:“愿痛苦随汗水流走,恐惧也是…”繁花终有落尽时年会不能停!
好活🌇夕阳自由计划://去年7月初,建了个叫做“让我看看你那里的夕阳”的群(后台回复“加群”)//今日份,来自@小小太阳,摄于1月14日。
非常常规的俗套催泪电影,也是韩国最擅长的那种类型,用奇幻外壳包装起来的母女和解的故事,无论是人物的设定,矛盾冲突,叙事结构,还是催泪点的设置都非常刻意,目的性也是非常的强,就是要把观众看哭;当然电影最大的优点还是情感,在亲子关系里没有对错,但爱得太迟确实是最遗憾的事情,电影里很温柔地利用一个梦境弥补了这个遗憾,而且细节也是动人的,一起相处的时光,那些母亲说过的话,教过的知识,看似不经意,其实早已刻在记忆中;母亲利用3天的休假圆了自己的梦,女儿也利用人生的休假重新振作。7.1
最后删除记忆的时候,一一闪回的也是那些美好的快乐的记忆。以为记忆里都会是痛苦的难过的,却原来,在她与她心里留下的,仍然是那些细细碎碎的,看似稀少却足够支撑了一生的,短暂而宝贵的欢愉片刻。
希望我们都能尽可能将滚烫的爱宣之于口,否则人生真的有很多遗憾啊。
韩国人鬼情未了的套路,题材给人必须有向妈妈感恩的情感,但实际电影既不幽默又不感人。属于慢节奏忆苦思甜的温吞水。差评是因为我不理解女儿对母亲身前的冷淡又在事后情感抑郁。
大概我正在经历这样的人生所以格外有感触吧,“妈妈”真的是很伟大的存在,我一直在被用力地爱着 以至于我时至今日都没有勇气鼓起勇气去做妈妈,因为我想我无法也不想再这样用力地去爱一个新的生命。妈妈的爱,是怎样的呢,是全力以赴的,以至于让被爱的我常常觉得愧疚。看到麦当劳那里,真的鼻酸,就是那样即使受了委屈自己承受也不想让你担心仍旧坚持付出的存在啊。整部电影是治愈与心酸并存的,下厨的片段很“小森林”,但母女相处的片段却又看得人揪心。这世界上最让人难过的事情就是遗憾。谢谢有这样的电影带给我们思考,希望这片刻的感动长存,让我们能够更加珍惜身边的人,珍惜妈妈。ps.韩国人真的很会讲故事,很会娓娓道来;金海淑女士每次演这样的角色我都很难不哭,真的演得太自然太好了
世间的苦与痛,都在妈妈的怀抱里化为乌有。
设定非常好的一部温情小品,看完不由想起黄绮珊和希林娜依高合作的那首《是妈妈是女儿》:“我希望你被爱着,我希望你要快乐,我希望我的双手可以为你挡着风,我知道爱会争吵,我知道人会变老,所以那一句爱你一定要大声地说!”
比起来,中国的那些原生家庭电影简直弱爆了。妈妈隐忍付出也没干啥,女儿作天作地莫名其妙,双方都陷入了自我救赎,谁能知道这样矫情的电影在国内能够感动这么多女孩子,可能都代入了女儿的视角吧~
杀我别用妈妈牌菜刀,纵然钢板一块,我也会跪下哭着求饶的。
还是会为了母爱落泪~哭哭T﹏T~
形式注定刻意,也不新意,或许干脆按传统叙事来写还更好
三星半。叙事节奏有点温吞,母亲对女儿的爱,女儿醒悟后的自我压榨,通过回忆,时间重合,原来爱一直都在,只是用伤害的方式来表达。泪点很多,结尾最甚。记忆是一种缘分,母亲选择抹去记忆切断缘分,以换取女儿忘掉愧疚,今生幸福。只有母爱,唯有母爱。
啊???这是什么?毫无内容。套路中的套路。
这是一部想起妈妈就一直流泪的电影…金海淑,申敏儿演员母女演技最棒。
韩国的影视真的太聒噪了,不论什么题材总是那么吵闹,观影过程屡次降低音量。其实拍得还凑合,只是和自己气场不合,作为被父母拴在身边的独生子,很难在片中找到认同、引发共鸣。
冰淇淋那儿开始哭。
题材好,拍的不好
人类到生命的最后就算99%的事情都忘了,唯一还能记得的就是自己的妈妈。感觉女主做的饭都挺好吃的。
最后妈妈记忆被删除的时候,关于女儿的记忆片段都是美好的(与现实并不一样)真的很戳人,对应了那句台词,父母都只记得孩子好的
没看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