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手有一头好看的金黄头发,像田地里疯长的野草。
当他在赛场(说是秀场可能更为恰当)里叱咤风云时,金黄头发散了开来,好像正午的阳光,恣意、四射。
但当他在食品超市打工的时候,头发被包在不透气的塑料薄膜里,挽在里面,收敛起来。
摔跤手还有一个宽阔的背部。
大量的背后跟拍镜头更突出了这一点。
这也使得在很多时候,观众看不到他的脸,只看到一堵强壮的肩膀在向前游移。
他的工作的特殊性使他的面部表情变得无足轻重,有时候面部表情甚至是有害的——在秀场上受到撞击的时候,不能流露出痛苦,只能保持一个挺立的肩背。
但他说他的背部有老毛病。
这是一种脆弱的坚强。
演员的表演余地由此被大大拓宽。
面部的特写当然也还非常重要,比如几场和他女儿以及脱衣舞娘之间的感情戏,他的脸部被突出了。
但是在其它的一些场景里,表演的主角是他的臃肿的身体。
摔跤手布满新老伤疤的身体有一刻占据了整个画面,也有一刻蜷缩在画面的某个角落。
这都是极为残酷的一幕。
摔跤手的孤独人生似乎在电影开始之前很久就已经开始。
他的女儿在他又一次失约后哭着向他咆哮,并发誓自己再也不会为他伤心。
这是给他的最后一击,也宣告了他在赛场之下寻找人生的失败。
然而把他形容为在现实中不堪忍受平庸而重出江湖的老套的末路英雄,则是看低了这个人物。
他更具有不容妥协的现实性,已经超脱出了这一类人物的窠臼。
导演和演员都功不可没。
他和舞娘的若有似无的爱情也由于“展示”和“包裹”的微妙关系,被处理得颇有新意。
电影中这种异化的摔跤运动和脱衣舞娘的职业特征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对肉体的公开展示。
在秀场上处于被展示地位的摔跤手,在表演之后寻找着脱衣舞娘。
他们的几次相互袒露心迹,都是在舞娘穿好衣服之后——因为唯有这时,他们的地位才是平等的——对于身体的展示,反而导致了内心的包裹。
但有一次非常特殊,就是在影片最后,摔跤手重上秀场,第一次在舞娘面前展示自己的身体——以前都是相反方向的,舞娘看着这个如猴子般被众人围观的健壮男子,想起他和平时来找自己的那位木讷内向的顾客是多么的不同,她不忍猝睹,黯然离场。
或者可以反过来说,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心灵,成为他继续这个职业的最大潜在动力;而这个疯狂的职业,又加深了他与现实的隔阂。
这层关系的视觉化,就是肉体展示与包裹的交替出现。
舞娘的存在,是一种较通俗化的提示,也是他的一个突破机会,但他没有把握住。
这种安排固然决绝,但使人物更加合理而深刻。
影片克制的镜头语言在展现暴力的丑陋时却不留余地。
它打破了摔跤拳击类电影对于暴力的妥协态度——更不用说那些刻意美化或者刻意利用的电影了。
固然这种特殊的“秀”使得它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倾向于“揭丑”,但是那些令人瞠目的特写还是让观众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
还有那群曾经辉煌的老去的冠军们,当镜头以“若无其事”的速度轻扫他们的脸庞时,尴尬的现实被剥去最后一层外衣。
这是这部电影在提供了一个令人唏嘘的人物之后,所做的另外一件好事。
深夜1点才看完电影,我不由得要长叹一声,TMD豆瓣的小p孩儿们太能误读了。
统共300多条影评,一多半非要把电影和男演员Mickey Rourke本人传奇的经历联系起来,然后感叹一下人生的沧桑,赞美一下“大铁锤”生命最后一刻的奋力搏击如此绚烂之类。。。。
其实这个真不是虾米励志片啊。
“大铁锤”不是命运的抗争者,而是一个服从者。
他的人生有一个激昂的开始,然后一步一步走入死局。
如果说20之前,摔跤曾经是真正的搏击运动,大铁锤是真正的摔跤王,那么后来“大铁锤”和其他诸多摔跤手所从事的那个,真不叫“搏击”,充其量只能算是“娱乐表演”——他们靠表演,靠自残。
打斗不是真的,蜻蜓点水而已,健康的肤色,是灯照出来的,大块的肌肉,是类固醇催出来的,甚至受伤,也是自己用小刀划出来的……那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啊,为了看客的愉悦,吃力地表演,费劲儿地伤害自己。
所谓的glamour都是浮云。。。
他曾经有选择的,他本来有机会赢回女儿的,也有机会和舞女远走他乡重新开始一段新的人生的,他甚至有机会做一个平凡人,自己自足的,可是他没有。
在那么多选项面前,他的所有选择都是消极的。
于是他只好重新回到死胡同。
如果你面临真正的困境,无力去改变,也不想去变清醒,那你还有什么可做的呢?
那就去轰轰烈烈的死在自己的梦里吧!
我很喜欢片尾曲,很喜欢演员的表演,但是我拒绝喜欢这个电影。
一直以来对于美国摔跤就是嗤之以鼻,怎么看都觉得很假,但是看完《摔跤王》,我对这项表演性质的运动竞技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为了取悦台下的观众,他们经常会使用一些非常危险的动作,加上很多偶然因素,使得这项运动成了一种慢性的决斗。
偶尔为之也许还能扛一扛,但是长时间这样,对于自己的身体是莫大的摧残。
影片中一句话概括的很好,从事这项运动就像是两头燃蜡烛,生活和身体都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
米基洛克扮演的这个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他本人真实写照,一个男人经历过太多的沧桑。
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无法抹去的痕迹,他不在是当年的英俊小生,不再是拳坛的万人景仰。
一部《摔跤王》我们看到了一个英雄的回归,虽然英雄已经迟暮,虽然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他悲惨的命运和无奈的人生,但是却有一股发自内心的敬仰,那就是血仍未冷的骨气在燃烧。
生活往往就是不如意十之八九,人的生命还是比痛苦更长一些,所以无论多么落魄,不要丢失尊严,不要迷失自己,就算众叛亲离也要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
所以就算我是一条老狗,又瘸又拐,我还是决心努力的活下去,哪怕是为了证明我的尊严而放弃生命。
“你有没有见过断腿的狗在街上艰难地走?
你见过了它,就等于见过了我。
” “你有没有见过一个独臂男人试图与轻风搏斗?
你见过了他,就等于见过了我。
” “你有没有见过一条腿的人想要自由起舞?
你见过了他,就等于见过了我。
” 再次向米基洛克及影片中的“大锤”致以崇高的敬意。
先说说海报,长发的摔跤手垂头扶在摔跤台的围栏上,像是要挣扎着站起,显的有些无力,显的有些悲壮。
片中的兰迪就是这样,在摔跤台上拼搏,在生活中挣扎,又频频倒下,最后还是回到梦开始的地方,从哪里来,回哪里去,整部影片给人一种充满真实感的励志和感慨。
开场的片头以欢呼声和剪报表现着兰迪曾经的辉煌,这两、三分钟足以勾勒出一个曾经在摔跤场上不可一世的王者形象。
但是片头结束,影片正式开始的时候,就打出字幕“二十年后......”,不留太多铺垫,开始的这几个字幕已经透出沧桑,接着是兰迪沧桑的面孔,沧桑的背影,沧桑的嗓音,一个已经付不起房租的摔跤手,一个平时要打短工的谋生的摔跤手的生活,透出岁月的磨砺。
片中有个细节,当他辉煌不再时,当人们称呼他的姓氏时,他总会强调“叫我兰迪”,“兰迪”二字实际上已经不单单是他的名,那是象征的是一个绰号“大锤”的摔跤手的光荣岁月,当他变的苍老,当他因为心脏病眼看着要告别世上唯一能给他荣光的职业,他只能靠坚持这个称谓来保持他的尊严。
当人失意时,总会重新看待自己的人生,本片的两条兰迪的情感路线以励志片常见的模式展开。
一是爱情,想当年气吞万里如虎,身边美女如云,兰迪一定是纵情声色犬马,但是也有他心中的佳人,一个脱衣舞女卡希蒂。
而如今光荣不再,孤独的兰迪更是将她视为倾诉的对象,而红颜知己却与他有共通之处,那就是也是辉煌不再。
脱衣舞和摔跤,显然都是带些吃青春饭色彩的职业,从兰迪对卡希蒂的依恋也可以相见他们都还年轻的时候该是何等风光。
看似强悍的兰迪,在生命中灰暗的日子里面,其实感到孤独和无助,他需要有个人倾诉,他与卡希蒂在车上聊天,一起去给女儿买衣服的片断是片中颇为温情的时刻,男人间往往不会如女人一样在困境时互诉衷肠,抱头痛哭,所以,每个男人都需要一个他的知心女人,在他脆弱的时候,这常常是他情感的依靠。
另一条感情线是兰迪和女儿的亲情,事业风发时不顾家庭的故事已经太多,兰迪与女儿的关系从极其紧张到开始有了缓和,这短暂的日子,也是兰迪在心脏病发作后最开心的日子,忙忙碌碌于功名后,终于感到与女儿平静散步的生活是多么美好,这个粗线条的汗子,在那一刻的细腻令人感到亲切和温暖。
本片最让我感到出色的还是它在进入些看似俗套的剧情时,却不流于俗套。
当兰迪认为自己可以享受平淡生活时,他的情感依赖都产生的动摇,一种有些残酷,但是让人感到真实的动摇。
励志片很多故事都是虚幻的,并不是脆弱的男人都惹人怜爱,让女人一下子想与你共度一生,兰迪有他的尊严,卡希蒂也有她的原则,所以,兰迪的情感试探造成了他们关系的僵硬。
而恶劣的父女关系不是靠几次碰面,几次情感的冲击就能完全改善,兰迪和女儿的过去,在片中没有详述,但是女儿一句“我需要你照顾的时候,你在哪里!
”已经说明一切,开始缓和的亲情竟然那么脆弱,一次失约就能将之摧毁。
所以,兰迪再次陷入生活的低估,这是二次失意,却也是他抗争的开始,他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归宿,他是兰迪,那个在摔跤台上可以摧毁一切的大锤,商场柜台不是他的舞台,摔跤台才是他梦想的载体,所以,带着脆弱的心脏,他回到了摔跤场,在后台,虽然面对着赶来劝止的卡希蒂,但身后那山呼海啸的呼喊才是最大的感召,正如他回到台上对观众所说,“我要告诉你们,因为你们都是我的家人,我爱你们大家!
”,片子最后留下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局,兰迪从高处以他的绝技跃下,他是生是死?
他是否与卡希蒂能重归于好?
他与女儿能否达成谅解?
这一切留待观众自己去遐想。
我喜欢本片兰迪最后的决然,他回到台上,可能会失去生命,但是他要有始有终,平庸窝囊的生活只能加速他的死亡,所以,抛去那些励志片常见的事业失意后情感上的温情虚幻,他从倒下的地方重新挣扎着站起,这让人感到心痛,让人有些沮丧,但是这才是感人的真实的力量,兰迪在摔跤台围栏上高高站起,他已经高于生活的艰辛,之后的一跃是多么振奋人心!
对我来说,《摔跤王》是一部充满感染力的电影,兰迪的艰辛和挣扎,都显的那么真实。
而主演米基洛克的表演确实很自然,毕竟之前他也是个进入低谷期的演员,而这个跟他颇为契合角色完成了他的再次辉煌,在我看这部电影两天后,他摘得金球奖最佳男演员,虽然另一位提名的西恩潘同样出色,但是两人谁获奖我都可以接受。
更何况,正值经济危机的恐慌弥漫的今天,这样一个失意中奋起一击的充满真实感的角色确实充满了感召力,毕竟,比起兰迪,至少大多数人还有颗健康的心脏,面对生活暂时的困难,也如兰迪一般吧,挣扎着站在高处,纵身一跃,将它压个粉碎。
[有一定剧透成分,请选择性阅读]我最怀念的事情莫过于小学6年级的时候家里能收到卫视体育台(Star Sports)了。
因为卫视体育台每周四晚上10点都会放美国职业摔角——WWF!!!
外带一句,那时候还不叫WWE。
那个时候我每个星期四,只要到了10点不管作业有没有做完,我都准时守候在电视机旁,目不转睛的看职业摔角。
虽然听不懂里面的剧情,也拼不出选手的名字,但也能依葫芦画瓢的念他们的名字:“得RUA克”(The Rock,后来去好莱坞发展的那位)、“图库”(Too Cool,我还记得里面有个叫斯卡德图哈利的……)、“RUA铠许”(Rikishi,一个美籍萨摩亚人,扮演相扑摔角手)、“四栋扣得”(Stone Cold)、“瓢泼H”(Triple H)、“昂的Taker”(Undertaker)……好多好多,都一一在我脑海中浮现出来。
最开心的时刻?
1,当年在游戏盗版碟店买到WWF的PS2游戏碟。
2,某年周五学校组织春游,周四晚上没有作业,一直看WWF,但11多的当晚大战因为停电所以没看到,等到上床睡觉了后电又来了……3,暑假,冷藏过的冰镇可乐,在父母的房间内躺在床上看WWF……这些都是童年看摔角时带给我的美好回忆。
后来长大了,也经历过WCW时代和WWE时代,只是到WWE时代后,对摔角的热情逐步冷淡,已经不再像小时候看摔角会热血沸腾了。
06年得知Chris Benoit在杀死自己的两个孩子和妻子后选择了上调自杀。
08年得知Perry Saturn没有得到WWE续约后转战各地独立小联盟,然后神秘失踪。
09年得知Mad Dog Mike Bell选择了自杀……这一切都让我感觉难以承受,这些人都是我小时候的英雄?
不,他们不是我小时候的摔角英雄,却是我小时候的一种记忆。
我感觉到,在摔角擂台上坚强,抗打的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安和无力,他们可以在摔角的舞台上战斗到最后一刻,却无法在人生的道路上坚持下去……Darren Aronofsky的摔角王(The Wrestler)是我2009年目前为止看过最好的影片,我给其定义两个字:神作。
影片刚开始的时候,大量的手持镜头、跳接、无音桥过度都让我措手不及,因为在我想象中,摔角王应该是一部很好莱坞化,这么说不太对,应该说是一部很技术上很工整的影片,平稳的镜头、平时却深有意义的构图……就是类似立春那样的工整。
只是没想到,Darren Aronofsky用他这种充满着躁动的表现方式去讲述一个平缓的人间悲剧。
Darren Aronofsky摒弃作为“好莱坞标配”的斯坦尼康,大量的运用手持跟拍的方式,同时,印象最深的就是在Randy查看胸前手术伤口的时候,镜头一下推了上去,这是一个现代电影已经极少用到的变焦镜头,而且是不经修饰的变焦镜头,就和你在拍摄家庭录影时的一样,就和纪录片、新闻片里出现的一样,就和上世纪70、80年代影片广泛运用的一样。
这无疑说明了导演让观众扮演了苍白无力却无比揪心的旁观者,就像一部纪录片那样,一切感觉就是真实的。
这样的处理方法是我在看此片时想不到的。
从效果上来看也出奇的理想,它摆脱了好莱坞影片许多根深蒂固的所谓标准模式,在好莱坞这个环境下制造出了一部反好莱坞模式的影片。
另外一个让我惊讶的导演处理手法是当Randy经历了订书机大战后回到休息室所采取的倒叙和插叙,两个时间轴的无序排列让影片此时的冲击力达到最大化,没有一句台词,完全是抖动的画面和数十分钟前的打斗镜头。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导演功底,如果换成其他导演,他会使用什么手法表现?
先打,很惨烈的打,然后晃晃悠悠回到更衣室,几句寒暄后倒地……或者干脆就是在打斗的时候直接昏迷不醒?
无疑两个设计都不如导演所呈现出来的具有冲击力。
好的,就算你想到了,或者编剧原剧本就是这么安排的,可换成其他导演,是否能达到如此的冲击力呢?
在剧作方面,我不得不说,Robert D. Siegel真的是干了一个十分漂亮的工作,作为一个无厘头假新闻洋葱网的编辑,真的很不容易。
放弃了调侃和讽刺,讲述了一个很真实的故事。
其中的几个细节我必须要提及,有褒有贬,但有两个细节我是极力推崇的。
第一,当Randy和Cassidy说起自己女儿的时候,怀疑自己的女儿是Lesbian,这一句台词就把主角不了解女儿的生活和关心女儿的心态完全道出,你可以不知道女儿喜欢什么书,喜欢什么礼物,但仅仅通过一个室友主角就猜想女儿是同性恋,这就足够了,不管她是不是同性恋。
第二,Randy在拖车内和小孩Adam玩着游戏机,游戏中的角色正是自己Ayatollah的对阵,但讽刺的是这是80年代的任天堂8位机,而Adam天真的问Randy是否知道使命的召唤4(Call of Duty 4)。
而在买完衣服在酒吧与Cassidy喝酒跳舞的对话中,更加强了Randy对80年代辉煌时代的回忆而无法接受现实。
其他不错的细节描写我就不一一说了,相信大家也能看得出来,毕竟这不是一部晦涩和玩结构技巧的影片。
但是有几个我不太满意的地方需要说一下。
神作虽然是神作,但也不是说没有缺点,只是相对较少了。
而本片最大的缺点在于,儿女反应的处理笔墨不足,女儿为什么因为父亲失约而如此歇斯底里?
这仅仅发生在两人关系刚刚和解的时候,我将感情带入自己,发现人物的反应如此强烈也并不合适。
因为前面的部分花了比较重的笔墨描写父女在海滩散步回忆的桥段,所以她女儿的强烈反应我认为并不成立,我觉得剧作者应该再加写一场父女的再次相会,在对话中会产生某些心灵上无法抚慰的创伤,这样女儿的翻脸不认人才合乎情理。
而女儿这条副线(或者说副情节)是一条十分重要的副线,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男主人公第三幕的动机以及第二幕和女主角Cassidy的关系。
我们说,学电影最基础的不是学电影的艺术性,思想,哲学,这些在开始的时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去讲明白一个故事,除了讲明白之外还要讲好。
当制片方拿着这个剧本找到你的时候,你看完剧本,哭了,说你从影一辈子以来都没有看过这么好的剧本,你决定要拍,可是拍出来却是一部二流影片(这样的好本烂导的例子还真不少)。
Darren Aronofsky的这次无疑是将剧本100%发挥了出来,并加上了自己的全新阐释,(有点惭愧的说,这也是我第一次看他的作品,之前的真爱永恒(The Fountain)、安魂曲(Requiem for a Dream)和派(π)我一部都没看过……)在节奏的把握和戏剧张力上都十分出色,仅仅看了20分钟我的内心已经纠结成一团,而眼眶则红润。
影片中没有直接闪回出其辉煌时刻的画面,只有通过一些细节和对话来表现,但这仍让我像吃了黄莲一般。
最后说一下结局吧,结局是Randy发出Ram Jam的一刹那,一个开放式结局。
我们不知道Randy是否心脏病发战死在擂台上,还是赢得自己的荣誉,但相信当他站在擂台上听见欢呼的时候,他已经找回了自己的荣誉。
换一个角度来说,按照剧情的走向,他会战死在擂台上,先别说这样的处理是否好(看用什么方法处理了),但是我们还是得承认,一部美国制片公司制作的电影,在结局上必然不能悲惨(Darren Aronofsky的地位也还没有上升到Francis Coppola、Steven Spielberg、Martin Scorsese那样让制片人跟着自己走或者干脆自己独立拉到上亿自己做制片人的地步),和阳光小美女(Little Miss Sunshine)的类型不同的是,前者是一部喜剧(不是类型电影的喜剧,而是戏剧上的喜剧),而后者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悲剧,所以用一个开放式结局是一个对体制和自己的妥协吧,当然这只是自己的一个分析。
我个人在看片的时候,想到的结局处理方式是Randy与Cassidy告别后走上擂台,接受所有人的欢呼,然后开始热身,钟声响起,镜头升格,然后Randy与Ayatollah上前互相掐住对方的脖子,淡出。
这样的处理显然并不如导演所使用的这个来的高明,看来我的功力还不够深啊。
在看的时候,我就不断的拿本片与愤怒的公牛(Raging Bull)做对比,因为在很多方面都惊奇的相似,但是说句公道话,从许多方面上来说,愤怒的公牛在艺术成就上必定要高于摔角王,但是在个人情感方面,由于我没有拳击情节,所以我会把我这票投给摔角王。
所有奋战在摔角擂台上的Wrestlers,你们永远是我的英雄!
题外的话对于Chris Benoit的死,我有很多难以表达的感伤。
06年我在学校寝室读着新京报(或者是法制晚报),忽然读到一则新闻:美国职业摔跤(不是摔角)运动员克里斯本努艾提在杀死自己的孩子和妻子后选择在家上吊自杀,目前原因还在调查中(大意如此)。
当时我的预感极其不好,我觉得这个人会不会是WWE的选手,我小时候曾经喜欢过的人?
后来我在网上查到了新闻,果然,只是死者是Chris Benoit,而不是一个我试着发音也对不上号的名字,后来我写了一篇悼念的博客。
但是这并不是那个Key,而是Perry Saturn的失踪才让我真真正正开始关心起摔角手们的现实生活状态。
而措手不及的是,关于注射激素议题的纪录片更大,更强,更快(Bigger, Stronger, Faster)导演的哥哥,摔角手Mad Dog Mike Bell于09年通过自杀离开人世。
这三人都是WWE(WWF)的选手,也都是在90年代辉煌一时的人(Chris Benoit却是选择在人生辉煌期时自杀)。
到底是什么致使他们这样?
是辉煌过后的失落?
还是毫无规划的人生?
重压之下把自己沉迷于药品的世界中?
我不能也无法给出一个答案。
附带新闻下面是一则我2008年11月15日在译言发表的翻译新闻——最后的呼唤:Perry Saturn在哪里?
最后的呼唤:Perry Saturn在哪里?
译者: 品客档案http://www.yeeyan.com/articles/view/ijazz/18003Perry Saturn在哪里?
他的粉丝想知道,他现在到底是死是活?
职业摔角是一个奇特的世界,充满了有趣的人物和古怪的故事情节,尽管摔角节目上的情节100%都是按照剧本走的,但是Perry Saturn的故事却现实得让许多人无法接受。
Perry Saturn原名叫Perry Satullo,他于1967年出生在克利夫兰(Cleveland)。
他成长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继父的虐待和拘留中心度过的,一次,他偶然在《职业摔角画报》(Pro Wrestling Illustrated)中看到一则摔角学校的广告,于是他便成为了一名职业摔角手。
这所学校是由著名摔角选手Killer Kowalski所经营的,而Perry Satullo成为了他日后最出色的学生之一。
Satullo为自己取了个艺名,Perry Saturn,随后他便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摔角选手。
他与搭档John Kronus获得了三次ECW双打冠军(tag-team championship),他同时也赢得了两次WCW的双打冠军头衔,和一次WCW电视冠军(TV champion)。
Saturn的职业最高峰是在世界摔角联合会(WWF)取得的,他获得了欧洲冠军(European)与硬核冠军(Hardcore)。
他在WWF中最著名的就是被打制脑震荡,(当然,这只是剧本需求的表演,而非真的。
)这次“脑震荡”让他变成了一个拖把痴汉(没错,他饰演的角色爱上了拖把!
),同时他给拖把取名叫墩布布(Moppy)。
这不得让人联想起汤姆·汉克斯演的《荒岛余生》里的排球威尔森(Wilson)。
此后,随着剧情的需要,他的爱人墩布布被扔进了碎木机中。
不久,他也离开了WWF。
(现在改名叫WWE。
)Saturn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游弋于全美各个独立摔角组织维持生计。
2003年,他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再也没有人看见过他,要知道这并不是摔角场上的剧情。
Perry Satullo不见了,他的挚友们也联系不上他,他的前妻也是如此,Perry Satullo就这样凭空消失了!
他的一些密友事实上认为他已经死了,但没有人能证明这一猜想。
他的许多朋友都满怀希望的认为他会出席今年六月举行的Killer Kowalski的葬礼,毕竟Saturn将其视做自己的父亲,可是,他却没有出现。
关于Saturn的下落,是葬礼举行之后最大的话题,他的许多朋友都认为他已经死了。
在最新一期Dave Meltzer的《摔角观察通讯》(Wrestling Observer Newsletter)中,Meltzer写道最后一次有人看到Saturn是18个月前在爱荷华的梅森城(Mason City)。
目前最大的谣传是他仍然活着,在明尼苏达州一个叫阿尔伯特·李(Albert Lea)的地方,为一家制门厂工作,阿尔伯特·李离梅森城只有30分钟的车程,但这必须要去那家工厂求证,所以,这至今还是个谜。
Perry Saturn在哪里?
如果你真的在那,Perry Satullo,你的朋友与家人想知道你是否安好?
Perry Saturn的比赛录象:http://www.youtube.com/watch?v=JP085eYK4Nw2011年1月26日LZ补充:Perry Saturn被找到了!!!
In November 2009, the Wrestling Observer newsletter reported that Satullo had been found alive and well. In June 2009, he married a woman named Lisa Marie Kuhlemeier and they reside together in Albert Lea, Minnesota with her two children. Satullo is claiming to be completely sober and working at Larson Manufacturing door company. [11]Satullo was backstage visiting former colleagues at the WWE pay–per–view Bragging Rights on October 24, 2010.[12][edit] Potential return to The RingIn December 2010 1Wrestling.com's Bill Apter interviewed Satullo about his disappearance. [13] Satullo revealed he had been using drugs, primarily methamphetamine. He is interested in a return to the ring depending if he is in good physical condition.
姑娘问,如果以后不做摔跤了,还会继续关注吗?
我苦笑,也许会吧。
2009年4月5日,美国休斯敦。
Mickey Rourke没有拿到奥斯卡影帝,他终于可以参加摔跤狂热大赛(WrestleMania)了。
我曾经就职业摔跤是否流行采访过很多外国人,因为地域及被采访者喜好等各种原因,得到的回答基本上五五分,但无一例外地在形容职业摔跤时,他们都用到一个词:fake,“太假了”。
-“他们都说摔跤是假的……”-“好,让我告诉你什么是假的,1986年,丹佛体育馆,比利-鲍勃用木棒攻击我,上面的松钉将我的肱二头肌撕裂,留下了这么长的口子;还有更厉害的,这里,1988年,奥兰多市政中心,麦尼费森借助绳索坠落在我肩膀,导致我的锁骨裂成两半……”-“会痛吗?
”-“几乎无法呼吸,但是,你听到人群的欢呼声,你就得熬过去……”这是《摔跤手》(The Wrestler)中兰迪对脱衣舞娘Cassidy说的话。
坦白说我不爱这项运动,它甚至不能称之为一项运动,它是一场秀,一场娱乐的秀。
我们讥笑摔跤手是不解风情的肌肉男,我们嘲讽摔跤手是残酷冷血的杀人魔,我们鄙视他们是只懂暴力的大块头……直到一部叫“The Wrestler”的影片上映,直到,我们真正接触到这项运动。
2008年,“The Wrestler”上映,拿下金狮奖,金球奖,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并获得两项奥斯卡奖提名,等等等等。
在奥斯卡颁奖前几天,Mickey Rourke的吉娃娃小狗Loki不幸离他而去。
“这种感觉苦乐参半,与奥斯卡相比,我更愿意Loki活得更久一些。
”在接受采访时Rourke说,“但你知道,她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
”颁奖礼当天,Mickey Rourke带着一副大框墨镜。
没有人知道他内心是多么炽烈,他已经年过半百,却还像一个等待老师公布考试分数的小学生一样,他是那么渴望回到舞台中央,就像擂台上闪动跳跃的光芒,但在最后一刻,他败给了西恩-潘。
我再也不相信什么金球奖是奥斯卡风向标的屁话了。
为什么是这样的结局?
我每次看这部影片都觉得有特别多的话想说,我想告诉更多的人,他们不仅仅是摔来摔去那么简单,他们还有更多东西……我停下来,不知如何下笔,我试图将脑中所有的想法都融合进来,却发现所有的文字都那么匮乏,那么苍白无力。
“……And this is in great due respect to all the nominees, but courageous artists, who despite a sensitivity that sometimes has brought enormous challenge, Mickey Rourke rises again and he is my brother. Thank you all very much.” 当西恩-潘说完这番话时,我突然觉得豁然开朗了,我们不开心,是因为我们的选择太多,我们的要求太多。
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你面对了太多的选择和诱惑。
让我告诉你一些事实吧。
职业摔跤手每年300天以上都在各地巡回演出,他们和观众在一起的时间远远多于家人;虽然他们从事的是一项体育娱乐,但是他们每天都要刻苦训练,还要精通医学,以便在割伤自己时不会伤害主血管和动脉;而早期的硬核比赛中,更是如电影描写一般,钢钉,椅子,玻璃,木棒等等统统上阵……Tell me friends,can you ask for anything more?你可以说,是因为主流的排斥和不了解才使Mickey Rourke落选影帝,但毫无疑问,当年那个放弃拍戏去当拳击手的小伙子又回来了。
他渴望获得爱情,所以他把车上最值钱的东西给了心爱的她;他渴望重拾亲情,所以他放弃所谓的尊严面对冷若冰霜的女儿;他失去了一切,但他知道,有一个舞台还在等待他奏响生命的辉煌,哪怕那是没有天堂的地方。
他就是他,假如时光能够倒流,他依然会选择这样的生活。
“你有没有见过一条腿的人想要自由起舞?
如果你见过他,就等于见过了我。
”相信我,当年,他比布拉德-皮特帅。
电影的悲情色彩,从略过那些光辉照片后,坐在椅子上的那个皮肉已经开始耷下的背影开始。
褪去了以前的光辉,离开了台前的欢呼声,兰迪不再是那个英雄,只是一个因为没有付够房租而被赶出家门外的人。
在汽车的后座睡了一个晚上,然后独自守着被孩子们抛弃的任天堂游戏机,谁知道这个只是他生命结束前落寞的一个墙角呢?
谁赢谁输在这个充满暴力的舞台上已经失去意义了,人们要看到的是肉体上的血液喷溅出来,然后一遍一遍重复着以前相似的动作,这一次的重复,注定了下一次的再重复,这样的搏斗已经不是任何精神的体现,麻木的职业。
就和那个不再有人要的脱衣舞娘一样。
妖艳的舞姿在暧昧的舞台和纷乱的灯光下已经失去了诱惑力,那一些肉体的移动,或许真的只能换来这样一个数,60美金。
一个时代被取代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那些真正成为经典的,否则,立碑也不可能永垂不朽。
Heart attack,这个消息和那个舞娘听到的一声声拒绝一样,告诉他们,到站了。
当已经习惯于一种生活方式,并因为坚持它而丧失了生命中一些东西,到老了,告别这种生活方式的时候,人们总会怀念起以前的东西。
我可以弥补一切!
这个是心中泛起的信念,不管是否能做到。
老人就和孩子一样,又开始天真执拗起来,adorable? pathetic.“我认为我们有一些共同的……”“不,我们没有。
”鼓起最后勇气的人,总是不能承受这么多。
老泪纵横的看着自己的努力因为自己一世的习惯付之一炬之后,再来寻找心灵的慰藉,只是,人生戏弄他,就好像当初的日子他戏弄人生一样。
生命的可悲就在于,你不可以让一个错误遗留太久,它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褪色或者消失,当某天回头来,浅谈已变成深潭,弥补,只能是杯水车薪。
他没有选择,这个世界的其他部分不愿意和他再有交集,他只有在那个舞台上才能被人认识,那才是他,HAMMER.那个在金属舞台上飞身而起将对手压于身下的硬汉,在血肉模糊的时候,胸口因为心脏病开刀留下的疤痕便不那么重要了。
life is regaining its meaning again.当年轻的时候,走到一个生命的岔路口,一边是自己的事业,一边是家庭,偏偏它们又是矛盾的,which way?兰迪选择了事业,到老了,便留得自己一个人在冰冷的门外纵横老泪,却在比赛场上大喊:You are my family!电影的悲情在他最后纵身一跃之后画上句号,无从推测生死的结局给了我们一个不定的回答。
生,便有再一次获得女儿的宽容和一个完美家庭的机会;死,便成就了他一辈子的选择。
孰对孰错,抑或是被生命再一次玩弄?
刚看完本片,不像是部励志电影,说不清.没有ROCKY那样明快振奋的主题,又不像见龙卸甲那样沉重(结尾的设置倒有些相似),看完有些模糊,悲情中带着力量.RANDY英雄迟暮,不再摔跤,但却在现实中处处碰壁,不够老练世故,有些一根筋,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尤其在对待爱情和亲情时表现尤为明显.选择学着世故,做不到!选择苟活?不!重新做回摔跤手,不想证明什么,只想听到久违的宣泄声,只想证明自己并不孤独,只想用一种壮烈的方式结束人生的表演.大多数的人生都是不如意的,我们和RANDY的区别在于我们会选择苟活,结婚,有孩子,在每天拉大便的时候顺便把自己的傻B理想和恬不知耻的大话一同冲走
wrestling和脱衣舞,本质上都是show。
Randy和Cassidy曾经是各自舞台上的明星,有着令人倾倒的身手;可是随着朱颜渐改,他们的人气也日渐冷落。
也只有境遇如此相似的人们,才能真切体会对方心中的失落和孤独。
二人的性格则是强对比。
Cassidy清醒地认识到戏里和戏外是两个世界:在台上她扮演着脱衣舞娘,台下她是Pam,是个的母亲。
但Randy入戏太深,以致于他根本找不到现实中的自我,这个断命的wrestling ring竟是他唯一可以生存的地方。
他是一个失败的父亲,没有家庭,摔角圈外也没有朋友(除了那个跟他打电动的小孩儿,可他们俩在一起玩的依然是摔角游戏),当他看着台下的观众说:你们是我的家人,我想他是真心的。
Randy是一个彻底的悲剧英雄,为了追寻一个梦,他失去了一切,遗忘了自我。
这样执拗和壮烈的人生,不令人称羡,但高贵地令人落泪。
这部片子最开始是同样对电影狂热的凯子小朋友推荐的,大意是说把他都看得要哭了。
于是上豆瓣看了一下介绍和剧照,第一感觉是,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但是还是看了。
事实证明,第一感觉是会太主观的。
电影说不上精彩,故事说不上生动,当然,它本来走的就不是温情路线,而是几近纪实路线。
当年的摔跤王大锤渐渐老去,风光也渐渐褪去,一次表演后(真够BT的表演啊,为什么那些老美们喜欢看那么血腥暴力的场面涅),他发现他有严重的心脏病,如果再继续摔跤他直接有生命危险。
于是他告别舞台,试图去过一个平常人的生活。
找了一份超市的工作,与疏离的女儿重修旧好,向喜爱的脱衣舞娘示爱。
但是很快他发现,舞台下的世界却是他无法掌控的。
挑剔的顾客,再次对他绝望的女儿,拒绝他的爱的舞娘,甚至连任天堂的游戏,也已经不再是他熟悉的,他实在无法融入这个正常人的冷漠的世界,他终于明白,那个给他掌声和尖叫的摔跤舞台才是他的归属。
再次登上舞台,他有一段让人心酸得足以感动每一个人的话。
只是镜头扫过观众,人群里并没有那个特意赶来的舞娘的踪影,是的,这个时候,他已经不再需要她,不再需要她的爱,他只要自己那份可怜的荣耀,只要台下的观众仍然记得高呼他的名字。
“我想说的是……今晚你们大家……我很高兴能在这里,很多人告诉我说,我再也不能摔角,我原本就认为我可以,你们知道,辛苦地活着,辛苦地表演,如果你过分透支体力,你就得付出代价……在这样的生活中,你会失去所爱的一切,所有爱你的一切……我现在听力大不如前,我会健忘,我也不再像以前那么帅气……但,我操,我仍然在这里,我还是那个‘大锤’。
随着时间推移……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会说他完蛋了,他完了,他是窝囊废,他得过且过,你们知道吗,唯一能告诉我,我处事有始有终的就是在座的各位,这里的所有人,上下所有人,我要告知你们,因为你们都是我的家人,我爱你们大家,非常感谢。
” 这段独白,不单是对大锤的,更像是米基洛克本人的心理写照。
难怪都说,这部电影就是为他量身定制的。
看过《爱你九周半》的人倘若不知道米基洛克这些年来的人生轨迹和他无数破事,简直无法把如今这张变形肿胀的老脸跟那张性感迷人的帅脸相关联。
比如像我,就是摆渡了数张他历年的照片以及八卦,才渐渐把这两张脸之间画上一条漫长而曲折的的等号,就像他本人这不走寻常路的一生。
大锤老了最后还是要回到舞台,是为了倒也倒在属于他的世界里。
米基洛克老了也回到了舞台,是为了什么呢?
也是为了他自己的世界?
不得而知。
但是他、他们都是有勇气的,起码还有勇气去选择,有勇气去有始有终。
我等凡人老去,等在前方的又是什么呢?
其实对于米基洛克我真是不太了解,当然,也无需了解。
罗嗦了那么多,我其实是受不了所谓岁月对这个昔日帅锅凶狠的蹂躏,如今眼睁睁看着他变成臃肿丑陋的糟老头,是个人都会唏嘘不已啊。
一个很好的故事,很能引起心理共鸣与感情激发。但是故事缺乏亮点,对于熬夜看这部片子的人最终还是看困了,然后就直接去睡了~
在米奇大叔身上你能感受到岁月的沧桑。。 奥斯卡很多时候是个屁,
和《愤怒的公牛》共享着一部分灵魂,关于被虚假扣留的真实,关于爱在人生里无法取代的部分。真正的悲剧性不在于荣光远去,而是挽留荣光的时候,神坛印象与孱弱面目之间的巨大错位。呼声再高,演讲再真挚,最终也要独自被这份错位吞噬。所有活在聚光灯下的傻逼,只要不死于巅峰,无人逃此一劫。敬虚荣。
不愧為金獅獎.我相信熱愛美國80年代搖滾的人看得會更爽.其實我們追求的是什麽.OK.原來是Requiem for a Dream的導演.拍出這水準就不奇怪了.
岁月很残忍,总是将人尽情玩弄之后才揭露生活的真相。然而,恍然大悟永远不算晚。辉煌散尽,剧本才刚刚开始。人活得越久,就越懂得与生活讲和。Evan演得真好。
落魄英雄感觉更加悲凉啊!整部影片感觉很郁闷,看着很辛酸,同时也被主人公最后一搏所感动。米基·洛克的形象确实改变太多了,表现也不错,但还是比不上西恩·潘,奥斯卡还是有些公平的啊,嘿嘿~`演舞娘的玛丽莎·托梅身材不错,表演也不错,还有演女儿的演员也不错。
对米基洛克我是很尊敬的,不过这个片子去奥斯卡真是又凑数的嫌疑...
生活的失意者想通过得意之地来结束生命电影中的英雄主义,在生活中却是虚妄的
生活的本质是无止境的痛苦以及少得可怜的快乐,你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勇敢担当所有可能的结果,然后孤独的死去!
生活中的被迫和热爱到底有多少的差异?最最难得的就是人生无悔,面对过往我们难免感怀,但我可以大声地喊,这一辈子,我无悔
嗯,有点过分。摔角是假的,这对WWF扇子们的伤害应该不亚于告诉小朋友们:圣诞老人不存在
我们总能被loser film所打动,是因为自己也有可能成为失败者。摔角王之于米基·洛克,就好比鸟人之于迈克尔·基顿。他的后半生,仿佛就为了等待这样一个角色。再出色的摔角手也击不倒生活,但是每个男人必须倒在属于他的战场上。用最辉煌也最悲情的方式谢幕,就算遍体鳞伤,也好过黯淡无光。
这浓重的直男气息。。。还有直男一样的简单脑回路。。。
人物传记能不能拍个新奇的?
讲述摔跤手重建生活,即使亲情与爱情的描述有点狗血,却因为有米基洛克,更突显出一种时光流逝之后的苍凉与哀愁,再加上片尾充满沧桑的嗓音,一切显得那么无助,这该是时过境迁给我们留下的东西
这他妈是什么不要命的运动 看得我生理不适。。。。
纵然本色,奈何无感
因为Evan Rachel Wood才看的!和她在电影中的愤怒一样,真受不了这样装B的电影!SB奥斯卡就好这口!烂片,太TM刻意和做作了!!
一句话点评:我喜欢这个摔跤手大过电影本身!孤独,是的,一个曾经享受过喧嚣和宠爱,尔后暮年之时满是孤独和悲伤的摔跤手!导演将视角对准一个如此特殊的职业,让我们享受了喧嚣然后是孤独。推荐人群:摔跤迷,武林风拥蹙者
悲壮是无法掩饰主角千疮百孔的生活的,也无法让人看到主题的充实,我一直都有一个疑问,就是他怎么会走到这一步的?电影简介里说他为了自己热爱的行业而进行了这样的选择,但影片没有过多叙述!很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