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周六上午,令人惊讶的是很多老人来看这部电影,年轻人很少,坐在我旁边的都是长者,而且从后面看很多银白色头发,这样的场景在内地很少见,老年人一般不会去电影院看电影,更不会看英文片,但在香港显然很常见。
这部电影的叙事节奏对我来说刚刚好,前面简单地铺垫了一下主角和妻子的感情,说下一次一定陪她,结果就没有了下一次。
复仇的开始是CIA里的高管背地里搞大动作,杀妻事件搜查无效决定亲自动手。
四个杀手一个接一个搞定,好看之处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他的下一步是什么。
用花粉窒息一个有哮喘的人,用泳池杀人,用炸弹,用改变航线。
有些人注定无法亲自动手近距离杀人,这些远距离操作告诉自己,我给他们留活路了,是他们自己跑的不够快。
和寄生者的对话中,两人都丧失了另一半,在海边的小屋里她说丈夫死后,生活一片寂静,他的脚步声,他的动作,他的节奏一切都不在了,心理医生说,你如此复仇就是想离开这些寂静吗?
感觉最后到港口这里的老哥说的挺对的,Sara就是说dont lost in clouds,她不想你这么做。
还有一些细节是作为亡命之徒的两人根本没有办法好好睡觉时刻准备逃命。
杀得很紧张,但观众看得很平静。
我先来剧情,能看懂,5分,还不至于超出人类理解范围男主巨帅,所以多加1分我直接来说不足嗷。
第一剧情交代很不完善,你的面都没有见过的网友,替你死了,然后呢,安葬也没有,就扔车上了?
结尾也不说你对人家的祭奠,隔壁家人侠都知道祭奠好朋友你呢?
第二全篇都在男主老婆一直在变影子,就傻乎乎笑,也不说话,也就是精神寄托,出现一两次挺好,时不时整这一套我看睡着了,能不能有点帮助男主找回生活的意义的剧情,全篇我真的觉得已经不是妻子了是鬼魂了,也没有精神支持,就纯在那看侧脸。
开头无情的杀手特工铺垫“救了他命”,最后也不知道发挥什么作用。
我以为会偷偷的帮助他一下怎么的,结果还是在劝他归降(也许看错对话了,但是看的好想睡觉啊)反正好多好多小细节,感觉很突兀,看是改编的,但是没看过书的看着很怪异就不对了。
全是男主的个人秀,一点团队都没有,看看隔壁家人侠,要配合有配合,要家人有家人,我怀疑导演就是男主梦男真的,为了凸显他帅专门拍了一个电影。
还有那个配乐,全程低沉,一点跌宕起伏都没有,真的快睡着了。
说下优点吧,演员好看,表演力很棒。
画面暗调很唯美,视角可以。
刚刚看完,非常惊喜,我认为是自去年年底看过《好东西》之后到目前为止第一部让我觉得眼前一亮的电影。
类型片大家都没少看,复仇和谍战也不是什么稀罕的主题了,但本片给我一种在看《修罗雪姬》或者《杀死比尔》的感觉。
就好比说,杀手或者特工在隐退之后被迫重操旧业并不是什么稀奇事,但为了复仇逼迫上司给自己培训并且在政府和罪犯之间斡旋完成目标的故事就比较少见了,在目前缺乏生机的电影市场中我是愿意看到这类作品的。
首先是人物,查理并不是一位传统的主角,诸如杰森、阿汤哥、马特达蒙、海王或者锤哥这种好莱坞硬汉,这些都是具有侵略性和更加主动的主角,相比之下查理更像是一位istj。
在潜入时没有任何机器,就站门口看网上的攻略视频,有人来就调小声音然后一直看到求点赞环节;也不用药物或者酷刑逼供,而是调查出对方患有哮喘之后买花磨粉潜入,制造有利空间灌花粉;甚至最后也不急着复仇,慢慢拖住,暗地里控制船开入芬兰海域然后朴实无华地报了个警。
其实在这几段里面就可以发现查理的不同之处,他瘦小不善言辞没有任何身体优势或者社交手腕,但导师亨德森其实每次都吃瘪了,查理很擅长发挥自己的优势,运筹帷幄细水长流,而且带一点呆呆的可爱,代号寄生虫的姐说我想找个人陪我睡觉,查理就很自然地掀开被子留个位置然后僵硬地搂了一下。
其次是影像,非常明显的表现主义风格,大部分场景都是冷色且采用低调打光,偶尔出现的暖色调场景诸如酒店和路灯也都尽量压低了明度并且早就了一种《教父》式的暗琥珀色画面风格。
这种特质集中反映在人物的面孔上,几乎无法在任何场景中看见人物完整的脸和身躯了,只有若隐若现的轮廓,打光明暗交界线清晰冷硬,只有涉及妻子萨拉的场景中才出现自然暖光,颇有黑色电影的意味。
最后是政治惊悚,这一点相比于以上就有些司空见惯了,但依然好过《美国队长4》,本片是以政治惊悚为壳但发挥了壳的作用,后者则是想深入但最终效果还不如壳。
扣一星的原因是结局有些落入俗套了,而且逻辑硬伤还是蛮多的。
如果习惯了快节奏类型片的观众前半小时可能会觉得沉闷,我一开始也是这样觉得,但看完就理解了,电影和片中塑造的人一样,都是偏i的,就像直译的片名,查理是业余的是一个新手,但他同样也是细心善于规划的人,甚至要用小刀刮去勺子中溢出的咖啡颗粒。
用我的说法这是一部有flavor有风味的电影,在我看来有特色永远高于不犯错的纯流水线作品,还是很愿意在电影院看到这类片的。
中情局书呆子程序员查理,一个我们普通人的身份,因为妻子出差在酒店意外被恐怖分子杀害。
而查理搜集了所有的犯罪嫌疑人的证据给到上司那里,面对他们的冷漠与忽视,愤怒之下,他决定孤胆奋战,为妻子报仇。
即便把他放到特工训练营里,连枪都拿不稳的他又如何杀死凶手,直接被否定不是当特工的料。
最后只能孤身行动,利用他密码专家的天赋,一边看视频一边学撬锁,还要担心主人马上回来的恐惧心理,这种细节刻画的搞笑又深刻。
他本职搜集情报的能力超乎寻常,敏锐的洞察力,手不沾一滴血,与敌人斗智斗勇,比如利用自制的炸弹,完成报仇计划,另一边还要躲避中情局的追杀。
就这样一个手无束鸡之力的程序员,竟然成功杀害了三个嫌疑人,每一个场景都精彩绝伦,看了让人心跳又欢呼。
给过敏者灌花粉,炸空中泳池,尤其最后面对坏蛋大boss,查理被逮捕上船后,以为这下死定了,没想到剧情反转再反转,足智多谋的查理,反败为胜。
最后希望查理通过此事能够真正学会放下,接纳亡妻的事实,重启新的生活,期待导演再拍续集。
失望,本来也没抱着看高智商反转爽片的心态,就算有点无聊走文艺风但剧情只要在线就能接受了。
导演詹姆斯哈维斯在电视剧领域也算佼佼者了,拍过《流人》和《黑镜》。
电影领域也有涉足,质量都还行。
可事实是《谍网追凶》是一部低于行活水平的无聊悬疑片。
套公式剧本,一眼望到头,剧情设计在同类的好莱坞电影中数不胜数,没啥新意。
同样的剧本让网飞来拍,如果拍成类似于john wick的动作爽片,在加高智商对决,质量至少比这部要好。
文戏篇幅多。
剧情平淡,有时还有一些多余的设计,删掉能更紧凑点。
偶尔来点轻描淡写的动作戏,然后又开始长篇大论的冗长文戏。
前半段故事刚展开还有点吸引力,中情局天才痛失妻子,决定复仇。
后半段随着老套的剧情越看越没劲,无趣的全球追捕。
整部片几乎可以说是没有高潮,结尾草率,唯一看的有点热血沸腾的还是高空泳池那段,可预告片已经几乎把整段放出来当卖点了。
说回结尾,前面大段的铺垫,结果耍了个小把戏就把反派抓到了。
那亲手击毙反派让我爽下,结果是经典的“我不要你死,我要让你进监狱。
”无语,就很没意思。
人设和逻辑也有缺点,虽说主角智商170,但在躲避追捕过程中耍了几个小把戏,就能是天才了?
更别提自乱阵脚。
中情局都全球追捕了,还只派零星几个人去追捕主角?
这不纯属放他走吗?
场面戏篇幅少之又少,也就几场爆炸戏。
优点也就选角和摄影和伏笔回收。
剧情平,场面少,别说是爽片。
从一开始,编剧就没有解答一个问题:为什么男主要这么执着于去寻找杀妻凶手。
这不是说,你够不够爱的问题。
而在于你如何将广泛之怒转换为个人之怒。
不要小看这一点,这是观众同主角共情的最重要路径。
比如,《飓风营救》,世界上贩卖人口的人很多,观众知道这一点,但如何让观众共情于编剧指向的这一群特有的人呢?
就要建立一整套的叙事——主角因为工作和妻子分开,唯一挂念的是女儿,主角在女儿小的时候缺乏陪伴,所以期望弥补这一点,也因此他选择忽略自己的内心警告,同意妻子让女儿独自去巴黎旅行。
观众理解主角将对女儿的愧疚同造成女儿被绑架的决定联系起来,所以观众在情感上支持主角去做所有后面的行动。
但看到本片,编剧讲了什么?
主角很爱老婆……老婆送他飞机……没了。
观众会十分费解,我理解你爱你老婆,但你能爱到为了她杀人吗?
比如一个酒醉司机撞死了你的爱人,你就杀光劝他喝酒的朋友?
坚持让他开车的女友?
这不是不行,而是你要给观众共情的条件。
然后就是导演。
这个导演最大问题就是疏离感。
不是说他要营造疏离感的氛围,而是他对这个故事有疏离感。
相对于人物他更喜欢这个意头。
就是我有一个创意,“一个无所不能的it男”。
我们来用这个点子玩出点花样。
至于为什么,怎么,谁,结果……这些都不重要。
一个宅男靠几下训练就能轻松应对现实问题,却又没有交代,他如何应对。
举个开锁的例子,他可以选择从特殊渠道购买一个自动开锁器,可以去网上雇个人帮他开锁,也可以买个激光仪直接造影钥匙孔,3d打印一把钥匙,这都是符合他人设的招数,但是他选择在现场看youtube教学。
这就很能说明白问题:导演不在乎。
他甚至让主角可以实时更换摄像头的脸部特征以骗过CIA部署全球网络的人脸识别系统。
如果他可以实现这个功能,他就可以瘫痪CIA安全网络,进而可以摧毁任何五眼联盟的情报共享网络,他可以随时调配任何特种部队和无人机及卫星去攻击任何他想攻击的目标。
他根本不需要自己亲自出马。
导演更乐意展示这些技术能做到什么程度,而不在乎为什么要这么做。
他甚至让乔博恩瑟客串一个毫无故事线的角色,完全没有任何作用,纯客串。
后来我知道这个导演是黑镜导演以后,这些问题就都有了答案。
看的early access,上座率挺高,是我这段时间看的坐最满的一场。
概念挺有新意,但是整体逻辑感觉怪怪的。
美国政府宁愿派人跟着男主骚扰他复仇都不愿意派人去解决男主的仇人。
很离谱但是也很符合对史密斯专员的刻板印象?
而且新的CIA女领导真的不是复刻图尔西加巴德吗?
演讲时说什么make America great(如果没记错的话,我看这段的时候真的恍惚到感觉穿越)离maga就差一个词了。
《谍网追凶》打着悬疑惊悚的类型化定位,实际上却是非常个人与内化的拍法。
导演詹姆斯哈维斯是《黑镜》和剧版《雪国列车》的导演之一,注定了本片不会是大众化的类型片路数。
他追求个人内心世界的探究,关于男主角对真实世界美好与否的迷惑,也由此延伸到了当代政治向的内容,即各国政府机关的正义幌子与黑暗内里。
#春日荐片季##谍网追凶# 这肯定是适合“互联网”这一背景设定的议题走向。
互联网是带有真实属性、反映现实世界本质、甚至对其放大的平台载体,但在表面上又具有虚幻性,与现实世界有所隔离,且得到了一定的修饰与装点。
在电影创作与现实生活中,它都被当做人们逃离现实的虚幻美好环境。
而在另一方面,它也作为当代政府实现统治的工具,借助其对生活的无孔不入,全方位地探查、掌握一切。
《全民公敌》正是该类题材的代表作。
如果做的很好,也可以将之与互联网的虚幻与真实结合起来,政府在公开互联网平台对自己的虚幻包装,以及执行各种侵犯私人权利的非法行为之真实。
《谍网追凶》由此出发,想要兼顾二者,但最本质的目标还是个人向。
政治部分是男主角的生活组成部分,带着明面上的光伟正,为了国家安全而效力终生,对应着家庭生活的美好温馨,又在组织非法真相的爆发时刻被波及、破坏,让他被迫面对着自己政治性工作与整体生活的真相,努力地试图停留在虚幻之中。
这决定了本片较弱的悬疑属性,中情局上层的真相从开头就几乎明牌给出,而其背后的计划也非常简单,只是雇佣犯罪者做脏活的程度而已,而男主角想做的也比较简单,只是追查犯罪者,让自己能够为妻子报仇,是非常个人化的存在,而非为了大义。
作为影片的真正主线,电影反复推进着男主角对人情世界的感受性,并随着感受的起伏,联系到了其人生的堕落与挽回。
围绕着互联网主导的虚幻世界,作品展开了相应的表达。
她的妻子成为了组织非法活动的牺牲者,由此戳穿了他习以为常的互联网谍报工作的真相,熟练地情报获取操作,换来的不再是心安理得的“信息“,而是屏幕中反复定格的妻子死亡瞬间,其救人的美好被组织非法活动所毁灭,也连带了男主角拥有的生活与工作。
他的电脑屏幕中始终有妻子照片的背景,暗示着其对虚幻美好生活、曾经互联网的依恋,但互联网的真相一面愈发成为了压倒性的存在,让他别无选择地深陷其中。
在最开头的部分,特写镜头展现了他需要进入情报工作之“真实”的严格检查与巨大铁门,是隔绝于日常外部的部分,却也是他必须进入的真实存在,外部的互联网无法解开密码、查到信息,就需要去触及真正算力强大的内部互联网,其屏幕上的数字世界关于犯罪,也作用于上层别样的目的。
他想要为妻子报仇,从而让自己得到一种告慰,从间接导致妻子死亡的组织服务者,变为扫清组织黑暗面、给妻子平静的好丈夫,把美好温情的一面带回生活,但其手段却恰恰是互联网的非法部分,利用工作技能,调用各个摄像头与非公开信息网,追查犯罪者的下落。
由此一来,男主角的必然命运也就得以展现,从互联网拓展到了戏剧与现实环境的层面。
他的最终目的是报仇的“杀人”,已然注定了本质上的堕落,也对应着其效力组织与工作生活的唯一真相。
他只是试图让自己作为文职人员而存在,以互联网的形式隔绝了行动一线,从而说服自己的正当性。
因此,在他一步步走向深渊的过程中,总是会拒绝“开枪”的近距离杀人,而是用互联网手段去封闭高压氧舱、操作远程炸弹、打破泳池,保持着物理的距离,以及“留出理论逃生可能”的心理距离,虚假地自认一些余地。
这在片中非常重要,被特意放置在各种虚幻性的环境之中。
封闭氧舱时笼罩房间的花粉,操作炸弹时迷幻灯光的酒吧与“喝酒之醉感“,最代表性的则是打爆泳池的一段,高空镜头反复呈现的幽蓝水波、高空泳池,以及相关者纸醉金迷的生活,都密切对应着美好表面与犯罪内里,而他借助泳池杀死对方的行为,也与对方其实并无区别。
这暗示了他在报仇与自我开解过程中的本质,只是强行与真实黑暗面“保持距离”,以此说服自己的清白,留在美好世界的假象中,却不断地接触、爆发了真实面。
第一次杀人的时候,他恐惧地拿着手枪,无法用直观犯罪的方式报仇,而撒下花粉时放开对方逃生的犹豫,以及对方死于车祸的偶然,也是他真正光明面的最后一丝存在,并随着车祸的“上天指引”而告终。
这一幕暗示着他的心态,契合了犯罪者面对他的“不是我开的枪“的强辩,他对自己也会如此开解,如同开展行动时对合伙所说的“为了公义”,是车祸、远距离且有机会逃生的死亡,并非自己的犯罪,但也会像他一样,表示“我知道”,然后杀死对方,因为明摆着的有罪本质。
到了最后一次杀人,环境变为现实感氛围,他也更加冷酷而坚定,恶堕已经彻底确立,其最终使用的炸弹也正是最初查到上司罪行的“自杀袭击”形式。
导演设计了一些环境,作为其恶堕于现实面的自我挣扎。
他会逃到迷幻的舞厅,或在温馨的房间中,看到妻子的虚假幻觉,也是他自己内心美好的自留余地,并瞬间破灭。
随着影片的发展,这种幻觉也得到了更确切的落实,开头存在于互联网中的文字形式之人,出现在了现实里,彼此化解了互联网隔绝所导致的虚假误判,作为真人而产生了真情的交互,同为政府黑暗受害者的共情。
这似乎是影片的转向,让他得以弥补爱情的缺口,也扭转了互联网的虚幻性,且让他打破隔绝的保持距离、自我安慰,与对方零距离接触,步入了真实世界,并予以挽救。
但这只是更大型的幻觉,在俄美英等多国的联合绞杀之下,对方迅速死亡,化为了又一个幻觉的存在。
从个人心境的层面出发,导演比较好地呈现了男主角感受到的虚幻性,从氛围的虚幻与冰冷之切换,到戏剧层面的设计,包括反复出现的高空镜头,男主角的人、车、船,不断走向黑暗的远方,并被阴沉的世界笼罩,与低沉致郁的音乐相结合。
这表现了其人生的强行挽救与必然恶堕,也由其情报人员的身份与生活,扩展到了政治性的内容,个体生活的虚假与真实也正是各国政府的状态。
但是,作品并没有将这个主题架构的潜力发挥到极致。
最可惜的是,它浪费了男主角的人际关系。
在作品的开头,为了表现虚假美好的日常化工作氛围,它安排了几个文职同事与男主角日常寒暄,建立友情,而身负黑暗血腥的一线特工则是他们保持距离的怪物,他与之故作友情互动,正是对此真相的强行扭转。
随着影片的发展,这其实可以成为男主角被迫看到的虚假性内容。
同事们要去追捕他,特工更是要在一线完成杀人,似乎真切的人情关系就此成为泡影。
但在成片中,同事们完全沦为鸡肋,其实组织追查他的过程中,不需要太多笔墨,就可以带到这一层的内容。
特工确实出现在高潮,带来的却是主旋律性的积极扭转,也让本片的落点变得很虚假,并不符合他建立的“杀人之实”。
取而代之的是,劳伦斯菲诗伯恩饰演的老特工,与男主角有师徒之情,又必须为了命令而追杀他。
在他逃脱的过程中,老特工与另一方政治家的手下战斗,彼此用手枪“近距离”互杀,他则隔着门眺望这一幕,第一人称视角强调了其主观性,试图“远距离”地保持自我独立,实际上却在旁观着老特工的死亡,毫无作为地间接杀人。
这一幕当然是有效的,但与老特工的塑造一样,与开头部分建立的日常表面生活并不融合,出场很少,表现单薄。
到了结尾,导演更是用老特工让人尴尬的复活与叙旧,强行表现了光伟正的落点。
而在政治性与互联网的部分,本片也只是浅尝辄止而已。
政治性的内容其实可以很具体,斯诺登的棱镜门,更早期的《全民公敌》里政府对互联网、摄像头的非法使用,违反公民隐私权,都让互联网本身在画面上暴露出“真相”,作为戏剧与声画形式的表意,指向性极其确切。
相比之下,本片对此野心不大。
政府的犯罪只是最简单的“买凶“之个体政客行为,其阴谋更是没有复杂与悬疑性可言。
同时,互联网的使用也过于单薄,在画面上有一定的“犯罪手段”表现,男主角追查时的各种操作都是组织工作的常规内容,而虚假美好的一面也由网络电视新闻的形式略作涉及,是新官员的明面公开发言,同步于其“派我们的人过去”的真实行为,并被直接关闭了电视。
但在更多的时候,互联网只是男主角追查目标罪犯、一步步接近它的工具而已,是对于实际上非常单薄的追凶、查案过程---这也同样是本片的缺陷---的一种“润色”,没有太主题性的作用。
最为可惜的,当然是影片的落点。
男主角能够面对的做极致虚幻与打破之真相,无疑是妻子为主体的婚姻生活,也是他试图自我告慰而适度弥补的核心,用爱情的真实存在来说服自己,生活的美好并非全然虚假,对冲他的恶堕进程。
因此,如果妻子的死亡在最后被揭示出负面真相,如妻子的身份、事实未死等等,那么显然会形成最有力的冲击,让他彻底陷入虚无之中。
但是,成片并没有给出这种内容,甚至连妻子的存在都非常单薄,只是“死亡”的功能而已。
这无助于主题的更丰富表达,也弱化了夫妻爱情生活的表现力,只有几个闪回与絮语,不足以表现男主角最坚实、最根源的心灵阵地,即妻子给他的礼物,“祝你在云端不会迷失方向“。
它是作品的出发点,却显得格外干瘪,此上建立的一切就都缺少了一些打动与说服力,需要依靠氛围的感性营造去弥补。
在落点上,作品比较强行地扭转成了主旋律式的调性。
从个人而言,男主角没有用枪杀死反派,停在了最后的“零距离恶堕”之前,最终的远景中也站在了轮船的追光之中,点亮了周围的黑暗,随后完成了片头夫妻拥有的梦想,飞上高空,在云雾中不迷失方向。
而在政治性的部分,新官员也成为了锐意革新的存在,让互联网画面也更持续性地停在了“公开发言光伟正”之上,代表组织黑暗面的一线特工也并非灭口男主角而来,反而想拯救他。
但是,这其实与原有的表意有所冲突,男主角的杀人确实存在,也确实最终丢掉了妻子给他的“不在云端迷失”的罗盘,只是用了一些形式,以此实现他的一种强行自我告慰,不改私刑的本质,甚至比瞬间死亡的开枪更加恶劣,让对方饱受精神折磨。
这一点是如何开解、合理化的,影片并没有解释。
这多少说明了本片的最终定位,虽然情绪化、氛围流、内心挖掘、个人视角、缓慢节奏、压抑质感,也并不是强叙事的作品,显然非常作者性,但它表面上的悬疑惊悚、政治指向,又似乎是商业类型化、思想尖锐性的合适载体,是当代观众非常感兴趣的“特工谍战”与“奇观揭露”。
因此,它必然被要求,拍成了一部光伟正、强离场感的大众化作品。
对于詹姆斯哈维斯来说,电影创作上的商业化掣肘,可能是“作者性即热度”的《黑镜》中未曾遇到的情况。
只是,由于其大部分时间里的个人作者性、内心挖掘流,被“特工片+政治片”忽悠进来的观众,可能多半会自行感到男主角的那种“虚幻破灭”了。
大陆更是尤其如此,甚至将“业余者”的片名改掉,不再暗示其作为真实谍报人员而过于沉浸虚幻的不专业状态,而是极其商业片的“谍网追凶”。
今天冒着大风💨 来三里屯第一时间看 由奥斯卡影帝拉米·马雷克主演的的 最新谍战复仇片《谍网追凶》(The Amateur),一场高智商与科技的博弈,重新定义了现代谍战片马雷克饰演的程序员查理·海勒,因妻子遇害而踏上复仇之路。
作为一个资深呆萌技术宅,他不是动作英雄,甚至连训练打枪近距离都打不准。
却能在一团迷雾中展开一场颠覆性的“非传统复仇”,兵不血刃将冷血杀手团队逼入绝境。
海勒层次分明的演绎成长真的是让我见识到了奥斯卡影帝的演技魅力,没有暴力美学的谍战片,爽点和紧张感真的是一点也不少呢!
最喜欢的就是导演詹姆斯·哈维斯以多国城市为舞台,伦敦,巴黎,伊斯坦布尔…镜头语言渲染出的科技时代的压抑感,高空泳池爆裂非常让人有爽点!!
勇敢的人会实现自己的胜利❗️ 映后也有机会聆听鲁豫的现场直击分析,从专业主持的角度分析近多年谍战电影的发展史,以及现在社会人们对主角的偏好,有血有肉的主角可能更让人容易共情!
《谍网追凶》拥有非常不错的卡司阵容:手握奥斯卡小金人的男主影帝、漫威宇的罚子、DC大波记者侠、《国土安全》的黑胖副局长等美剧熟脸们几乎全员到齐
可惜这看似豪华的阵容,却贡献出流水线般的表演,连拉米·马雷克标志性的「装腔作势敲代码」特写都被砍得一干二净,好莱坞工业化生产的平庸,彻底浪费了这手好牌。
剧情更是套着八十年代的老壳子:CIA副局长策划假旗行动,被男主的毛妹线人抓包,活脱脱一场“黑客蝙蝠侠大闹中情局”的反腐戏码。
本来预期是一部节奏更紧凑的《黑客军团》,但黑客逻辑几乎没有。
与其说是黑客,不如说是程序猿用自己留的后门搞没人性又不懂电脑的老东家的故事,这种事每年互联网圈没有十次也有八次了吧
当硬核技术戏沦为背景板,全明星卡司只剩程式化走位,这场本该火花四溅的谍海博弈,最终不过是又一盘寡淡的预制菜虽然内地宣传是什么程序员解密(解密也是没多少的),但其实原标题只是The Amateur(业余人士),重点倒也不是在程序员既然要拍业余人士干专业活,那么通常来说这种跨界剧情的看点就在于主角在自己专精的领域实现跨界所需的各种能力,这种实现手法夸张意想不到一点就是喜剧,周全逻辑缜密一点就是爽片,可惜这部两头都不靠作为特工,一般就是隐踪、追踪、歼灭几个技能点需要实现,本片选择把重点放在歼灭这个点上。
隐踪靠上面所说的后门和对手不定期降智,追踪则靠开挂的人脉
歼灭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心态,一方面是技术。
后者是本片男主设定上的主要专精——某种仓库机械拼装专精。
不过本片主要只用来做炸弹,这是我不满的其中一点,既然点了这个专精,却没有更多样化的展现心态方面是本片设定上男主最大的弱点——男主不敢近距离杀人,甚至还要留对方一线生机。
为此,本片不惜花费笔墨给男主创造一些多样化的远距离不脏手的砂仁手法上,可惜,这种以往在小鬼当家等片已经有充分样板的机关戏本片也是拍得一掠而过,根本没有往机关那边靠,毫无看点可言
以上就是剧情和拍摄上的问题。
当然,男主拉米·马克雷的演技问题也比较突出,不仅和瑞秋毫无化学反应可言,还一直撅着嘴轻微地包天的表情,也不知道想展现什么影片彻底剥离了《黑客军团》赖以立身的技术根基——那些精密的代码逻辑、渗透路径推演,以及让观众屏息的Hacking操作细节,在本片中全被炫目的CGI界面特效取代。
没有网安专家的专业背书,主角的黑客技能沦为指尖划过虚拟矩阵的视觉奇观,原本硬核的技术流对抗,成了披着科技外衣的动作戏码。
究竟是受制于分级限制,还是单纯屈从于快餐式叙事需求?
这场用特效粉饰的技术降格,暴露的是好莱坞对“专业性”的傲慢与懒惰
本以为没啥动作戏的特工片会很无聊,但这个黑客版谍影重重还行,拉米看起来确实很geek,一点都不像能打的样子hhh 又是一堆熟脸,还挺喜欢巴尔夫演的女线人。楼顶玻璃泳池让人印象深刻wow 没上IMAX版本还是有点可惜。
好平淡,逻辑薄弱到好笑
好看的,但是,深藏不露小人物触底反弹+场面设计以炫目为目的戏剧逻辑只过得去就行的以后一律打成AI剧本。很多部分交代的很快,不会给观众时间思考,类似于《碟中谍》路线吧,但场面设计又差很多。当个低配看好了。马雷克演技真的差点意思,但这部里的男主人物风格基本就是《黑客军团》里男主的变种,对他来说也是可以手拿把攥的
女二工具人的程度实属罕见
最后就是有点草草了事的感觉。但旁边的人形弹幕机好有趣
CH演技好,但从剧本到指导都實在乏善可陈,绝大多数时间都十分无聊。更不用说逻辑/可信度极低。
一开始就坚定要找的目标找到之后只想让他一样感受被枪指着脑门的感觉?这一点不太能理解,按照前面复仇的调调,我以为船上肯定有炸弹,结果就只是改了航道
波西米亚狂想曲弗雷迪的形象还是挥之不去深入人心怎么办
期待过高了,应该让格林格拉斯来搞
真的很喜欢大眼仔的气质
天才程序员,YouTube特工,天赋异禀炸弹专家,蛮好玩的。
中规中矩,不功不过的剧情,摄影出彩
中情局密码破译员查理的妻子遭遇恐袭被杀,查理强迫自己秒变特工进行复仇,但大脑聪明不代表手脚就同样利落。影片本有着不错的表达角度,甚至采用了一些作者向影片中常用的情感向输出,可在实际执行上就显得举棋不定,情感既没有让影片加分,还输出得相当累赘。核心主线的“睿智”,也被过于愚蠢的操作设计拖拽得更加蠢笨。But,Marc Rissmann在天台游泳还怪美味的。
非常难看……唯一值得记录的是原来养一群鹅当警报器还不错。《波西米亚狂想曲》里对Rami的好感也全都消失了,到底怎么做的演员啊……要眼神没眼神、要肢体没肢体。
伊斯坦布尔海边枪战拍的非常OK。男主长相一言难尽,但演技无可挑剔。这部电影再次告诉我们现在真的是信息战时代了。
#4240 1.5 在我重温《碟中谍》系列的时候,再看这种谍战片,真的会看5分钟就开始走神,想着怎么还没结束。一看这个故事居然还写了2个小时,其实没有剧本不用硬写的。
Deskman值外勤的时候还是需要一个Deskman,走一遍伯恩旅游路线也不会变成伯恩
扇巴掌那段真的很嬷欲爽谁懂!确实把主角换成女的有些片段更合理一点。
《谍网追凶》拍得毫无吸引力,真的就如影片中说的,你做不了杀手,做不了杀手那我看你干嘛呢
爱妻复仇记 不要惹爱老婆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