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与时日
The Works and Days (of Tayoko Shiojiri in the Shiotani Basin),盐谷时日(台),盐谷,Occident's March
导演:安德斯·艾德斯特罗姆,C·W·温特
主演:Tayoko Shiojiri,Hiroharu Shikata,加濑亮,Mai Edström,Kaoru Iwahana,Jun Tsunoda,本木雅弘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瑞典,日本,英国语言:日语,英语,瑞典语年份:2020
简介:凛冬将尽的山间村落,农事从不是轻松的活。对于上了年纪的塩尻太太而言,比体能衰退更拖着日子的,是逐日耗损的精神。塩尻太太与村里的长者相互关照,如守望那青春渺然、生机一息的稻田,以及相守一生,如今却一身病痛的丈夫。她得和时间一起注视着伴侣的衰亡、悼念村落的颓败,以及那片又将春去秋来的大地与万物的生死轮回。 导演双人组..详细 >
我不配就完事了 现在就去再花8小时自我反思(假的 感觉很难为它找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观影时机
又一适合美术馆分屏放映的长篇影像诗:与自然声相交互的微妙音效和配乐,几处晨昏交替场景的表现都有很敏锐的感受。同为主要表现女性的日常生活,《工》的固定机位设置较《让娜·迪尔曼》中通过机位重复强化观者的枯燥体验,从而传达出生活重压下的女性呼声不同,其角度的多变更为塑造一种“小而静”的日式叙事格局,以表达充实又充满意趣的劳作生活。可惜的是过量堆叠的空镜仅触及了景观的表层,而叙事文本也受制于创作者的西方文化背景而难以深入。
5 看了20余天的“跨年片”,在新旧年之际,“它和观看它的过程”对个人意义相当重要,可以作为某种转变的发端来记得——让观影与生活更自在地融合,慢一些,随意一些,不因执着而机械,不因局限于理论学习、阅片量而忽视感受力,不因追求电影而远离电影。(详谈已散落于长评)
6/10。一幅贯穿五个季节的声景图画。影片分为五章,每章开头黑场随着几行俳句的出现,一群庞大、扭动着的蝉发出刺耳的尖叫,从大自然的风吹林木蒿草,到路上车辆驶过的噪音,这些声音与村落街坊、锄地劳作的各种风景相映成趣,并指涉画外生命的存在。这时,静观影像记录着乡村的树影,房檐和路面所构成的日影,太阳落到静谧的山野之后,暮色中行走的人们;还有通过字幕讲述的魔幻故事,如二战归家的士兵与刚过世的父亲尸体交谈。叙事线索是田代子的丈夫病情恶化,期间家庭的日常和村民们依照习俗的各种往来聚会,在记录影像和叙事影像(照顾生病的丈夫、携夫共游天龙寺、操办丈夫的葬礼)交错中创造了时间的延绵,当丈夫宣布不吃早餐以赶上公共汽车,田代子反对,但丈夫坚持,然后镜头切到餐桌上的丈夫,它说明每个瞬间的影像都孕育着人物行动的多重性。
七个小时的电影,睡了三个小时🥱
7.3 时日太容易磨平一个人了,润二的逝世给了Tayoko一个后滞的情感宣泄,口记停顿了许久,眼泪也是在亲邻来时才落下,在此之前她的内心情感被故意边缘化了,没有波澜的口记,在画框边缘倾听,在暗部诉说。
偶尔感到山川有意、草木含情,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而生命的答案早已写在生命的过程里。(然后也确实睡过去了几次)
声画结合确实很美,实验性太强了以至于我都不知道该夸还是该骂好,但是也确实有可取之处:对于声音和念白,对话以及画面的拼接设计以及叙事结构的新颖,你是无法否定导演这种大胆的尝试是成功的,但是过多无意义的场景让这“520分钟”的噱头显得索然无味,但是这段故事令人发自内心的动容是无法否定了,如果让我再来一次去选择是否要看的话,我还是会选择买这张票在电影院里呆上一天
7
漫漫长日不知倦,晚来闲谈酒一杯。
#Berlinale70“Encounters”BP,一部声音电影。
断断续续看了好多天才看完,建议在不需要电影的时刻观看
雷鸣、落雪、春雨、暑气、蝉鸣、蛙叫、晨雾、秋风、山林、溪流、闲谈与喝酒,其实这个电影好像可以概括成“一次偶然的旅行”?旅途中当然会有很多昏昏欲睡的时刻,偶然惊醒看到窗外才发现风景不错,更多的时候对着空景凝望、发呆,思绪飘到八千里之外。在所有碎片化时间都被刷手机填满的现在,能有一整天的时间沉浸到这一家人的生活里,放空发呆,跟随他们走过四季还挺好的。电影到最后也说“没什么特别”,只是每个家庭的故事而已,花一整天将近10小时看下来是很奇妙的体验,看到最后我开始觉得自己已经记不起来在电影院看一般剧情片应该是什么感觉了。喜欢的几个点一是写日记时纸张轻轻翻动的声音,另外是两个魔幻时刻:隐没于道路尽头的路人身影以及行走在路上穿着制服的军人。
平凡与爱情
拍摄耗时和影片时长都超长的巨作 日本乡下老人的日常生活 早起劳作 邻里聚会 送别老伴 家族葬礼 比起讲一个故事 更侧重用镜头和声音还原场景 有时候的镜头像是某个角色的第一视角 而大部分时间镜头是固定的 不会跟着人物的走动而变化 不动的镜头和真实的音效 作为伪纪录片 演员念台词的语气一点点京都腔与日常说话无异 很难相信外国导演可以把日本乡下还原成这种样子
【B】“日子”。非单纯的记录,景观选取,画外音,还有声音系统的运作都算惊喜。
开篇就是一群老男人的酒桌,我就感到不妙……——想起最近看的数个中年男导演的粗剪,开头如出一辙。8.17看了这么久,脖子疼到今天,还是多写写。前两幕有让我觉得想走的冲动——我从山里过来,坐在空调房看别人种地的生活?这大概就是给这些精英城市人的景观体验吧。不过后面从第三幕开始觉得有意思了一些,导演一个西方人也算如此深沉地get到了日本文化也是不容易。感觉是拍着拍着剧情片拍成了纪录片。值回票价吧。
在欧美导演镜头下见到如此细密却又精准的日式美学肌理,的确是桩稀罕事,尤其将天光云翳等外在的自然景语消长用于氛围搭建,似将整个山谷的呼吸吐纳都记录了下来。尽管不厌其烦用空镜来填充时长,穿插以妇人独白和与室内固定镜头的做法并非融贯,甚至还有些笨拙,景深的作用因而被稀释,造成了观者与这个叙说“人生四季”的故事始终隔着扇屏风。直至尾段方才觉出,正是在美术馆特有的弱情节、定帧影像诗和虚构对话之间的信步游走,让影片用一种专属于外来者娴静、温润的视角,最大限度捕捉到了日常的波纹和流动,任人在众多闲散瞬间堆积成的意境丛中,感受内在心绪发酵,去谛听那天地沙鸥的回响。
欧美双导演描摹的一次得体的东方式迎接死亡送走亲人的过程,也是对《东京物语》的现代化反向解构,人变老后还是很可怕的。农妇日夜劳作联络邻里照顾生病的丈夫,而摄影机是充当陪伴着她的角色,孤独的生活充斥日常重复之中并被淹没在捕捉沉浸的这美好的田园日式风光之中,只有扫墓葬礼时家人才能齐聚一堂。两位日本男星的出现也暗示着这只是伪纪录,刚感叹完美的生态,加濑亮就聊到环境已被破坏大不如前,而本木雅弘还以为要上演《入殓师》的角色。五幕开启前的小诗和黑屏配乐白噪音环境音好像在对应那句人死时也会听到声音的,还有田间从远走来的翩翩幽魂,超级时长越是被拉伸延缓,反倒越能感受到生命的短暂匆匆。有一场车内讲述二战日本兵故事的戏很诡异,竟然画面声道字幕都不是在一个时空里。导赏休息午饭时间总计十小时和票价都破了影院观影记录。
反对再现,甚至……反对记录。在幕间断裂的黑暗中我们能看到什么?或许还能听到来自自然的声音(它们保有一种虚假的连续性),但总归官能多少有些失去效力了。对着黑屏我隐约看见自己的脸,在寂静中我也远远地听见一些细小的噪声,在八个小时之外的工作与时日里,天光会再度降临,而劳作也无穷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