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是马来西亚籍导演青元拍摄的2014贺岁片,在此特意强调电影来历,是因为还有一部古天乐和莫文蔚主演的同名电影,声名都盖过本片。
从福建人的视角看马来西亚是很亲切的。
百年之前的一家人,因为生存有人留在唐山,有人漂洋过海到了世界的那一边。
虽相隔千山万水却一脉同源,不同的只是本邦和异乡间,不同的风土和社会制度。
农历新年的马来西亚金马仑山区,一户华人家庭不办喜宴将女儿出嫁,引起了同村全叔的不满,并对村人发誓,将来他嫁女儿如不办酒席天打雷劈。
事有凑巧,就在同一天他在英国念书的女儿美蓉,带着未婚洋女婿班杰回来了。
于是一场婚礼的不满引发了对另外一场婚礼的深切期望。
一对翁婿,一辆摩托,开始了一段金马仑到新山的喜帖派发路。
老与少、华语与洋文,误会的水深火热,误解的南辕北辙,人心的探知和文化的谅解在这条通达南北的路上戏剧性的展开。
这条路既是情感的弥合之路,也是北马的风景之路,将马来西亚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一线串联,缤纷呈现。
其中广东话和福建话你来我往,融洽程度远胜中国闽粤间,华人文化的保存和发扬,让人赞叹不已。
也许身份的难堪,可以让故土的习俗变得执着。
全叔的女儿美蓉,因妻子早亡托付给了在英国的妻妹抚养,长时间的异国生活疏远了父女间的情感,当不同的立场相互碰撞,冲突在所难免。
父亲怪女儿忘了根本,女儿埋怨父亲忍心抛弃。
十多年后美蓉依然忘不掉,离别时车窗外逐渐远去的父亲是那样的心狠。
当酸楚变成了习惯,爱就偏离了轨道,美蓉回乡不过是将婚事礼貌性的传达给父亲,可她不知道父亲对她的良苦用心。
瘦弱的身躯承担起了她十几年在英国的成长费用,无非希望她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办一场盛大的婚宴也只是想告慰自己和亡妻,终于将女儿扶养成人并圆满托付。
可是全叔的希望不能恰如女儿愿,还让女儿心生嫌隙。
十年之前的牵挂和十年之后的牵绊,始终牵扯着父女俩,可惜岁月之河,不能同时踏入两个人,各自远飏有时就是人生的常态。
全叔年近七十,当年用十二生肖取外号的同学慢慢凋零,如枯枝挂树只差阵风。
在派发喜贴的途中,昨天同学间见面还谈笑风生,今天却一框静止悬于墙壁,全然不顾近在眼前因喜宴而约的一甲子相聚。
同学老猪丧事时,女儿婚事近在眼前,在华人的习俗里此时不得碰沾丧事,否则对女儿不吉利。
全叔站在下雨的街道边,女儿和女婿无论如何劝告和怪罪都无动于衷,就是不进丧棚见老同学最后一面。
此时的冷雨,全浇在全叔滚烫煎熬的心坎上,此时无情全是情啊!
亲情友情撞一处却难两顾,毕竟后生的事情为重。
全叔最后选择了另一种缅怀,拼老命帮同学老猪完成了生前的遗愿,乘坐垃圾袋缝制的热气球,看看老猪生前生活的这片土地。
在热气球升起的那一瞬间,人与人、人与土地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互相守望。
在这片不是祖先的土地上完成一次最宏观的凝望,以全面纳入眼里,渗透心里。
这个热闹的场景背后,其实寄托了华人百年间从未完成的归化梦。
片中多次展示了全叔和他的洋女婿的文化冲突,最深刻的一次是在同学老猪的丧棚外,班杰通过一个小孩的翻译责问老丈人。
班杰的激动,全叔的无语,似乎喻示着不同文化沟通中的窘境,而小孩代表着全球化的一代,虽然不明对方深意,但是能够听懂相互的意见。
全叔在不同的地方,见了几个不同的同学,曾经的一个班级,分别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路,却无一真正的功成名就者。
每人因淡定与否理解着千差万别的人生,终极绚丽如同奢望,就像他们学校前的那棵人妖树,枝杈无数却不见开花。
好也好,坏也好,乐也好,悲也好,时间一到全部归山,幻影万象终即成空。
这条从北到南又从南到北的派贴路,让一家人看清了彼此,原来爱有很多形式,但爱的真谛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论何时何地,内心深处的猛然回眸,看得最清楚的那个人。
全叔女儿的喜宴终于办了,该来的都来了!
女儿的公婆穿着一身唐装来赴宴,最好的认同,也许就是学着对方的模样,这不失为一种高明的跨文明沟通,这也是本片想给予的启示。
金马仑高原的这场婚宴,不同的人用手中的酒杯泯息恩怨,回复念想。
鞭炮响后又复归宁静,就如生活本没有开始和终结,所有悲欣交集,都在自己的理解中断断又续续。
很温馨的小品电影,情节简单,但很温情。
电影通过东西文明差异,两代人观念差异展开了剧情,经历了一次长旅,最终矛盾解开,父亲不在那么固执,女儿开始慢慢理解父亲,洋女婿开始喜欢华人文化,大团圆结局。
里面很多场景让我们既熟悉又陌生。
华人结婚邀请老同学,邻里间八卦,舞龙,拜神…这些是习以为常的。
但与我们不同的是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马来华人依旧保留那份纯真,传统文化体中的父慈子孝,同学友爱,邻里互助始终贯穿整个影片,看完心里暖暖的。
同样是农村题材,乡村爱情每天都是以谢广坤和刘能那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展开。
预告片让我无比期待,而电影的第一个镜头便让我陷入马来西亚的美景里无法自拔,只几个镜头我就确定它是我最近一直在寻找的电影类型。
这是我看到的第二部马来西亚华语电影,第一部是阿牛的初恋红豆冰,在那部电影里阿牛带着曹格、梁静茹、品冠等一帮大马歌手们带我们了解了一个美丽的槟城以及一段美丽的初恋故事。
我很难相信这样一部温馨的小片会成为马来西亚的票房冠军,就像当年很难理解海角七号创下台湾的票房记录,因为内地的电影观众好像习惯了追求感观刺激且不太愿意通过电影去追寻一些深意,习惯了小时代这样的烂片与笔仙这样的鬼片。
一路有你这样一部拍身边人身边景的电影在马来西亚有这么多人喜爱,完全能说明大马人是多么的热爱这片土地与自己的生活,就像小朋友们在电影里朗读:马来西亚是一个美丽的国家。
这部电影没有激烈的冲突,只有观念的碰撞,洋女婿与华人老丈人之间东西方价值观的碰撞让他们走上了环马送喜帖的旅程,在两人一路争吵、妥协、了解的过程中,观众也领略了马来西亚的美景,人文,还有普通马来西亚人的生活,这种表达方式非常的聪明。
导演有很多机会弄哭你,父女之间的亲情、老同学间的友情、还有人生中避不开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但影片却完全没有刻意的渲染这些情绪,泰然接受不得不接受的事情,或许比较容易过的开心。
这样的电影如果让冯小刚来拍,一定会再多赚走你两包纸巾的吧,当然了他也拍不出来。
最后引申一个我一直在想的问题,幸福与否与国家是否强大好像是没有直接的联系的,每个地方的人只要彼此了解与尊重,就不会有多么了不得的冲突与争夺,而这样的影片正是架起彼此了解的桥梁。
我相信认真看完宫崎骏所有影片的人没几个会叫嚣战争,我也相信当你了解与尊重别人的美好生活,你会不忍破坏这些,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绝对是平等的,不是弱的要臣服,也不是强的就天然的应该不可一世,在国民与国民这个层面上,其实大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都是一样的。
马航370出事后,很多人在围脖带头抵制马来西亚,这其间包括陈坤,这是我没想到的,犹豫了一下取消了关注,细一想想,即使他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了一些成功,但这与他对世界有没有正见好像并没什么必然联系。
无论那架飞机是否找的到,马来西亚都是我一定会去的,为她的美景,人文,以及那怪怪的国语发音。
因为马航的阴影笼罩,身边朋友纷纷在说马来西亚是个不靠谱的国家,可在我眼里,那分明是个阳光明媚,蓝天白云,民风淳朴的地方,差不多占了全马三分之一的华人,更是让人感到温暖。
一直被大马各地的中华传统保留如此之好所震惊,也被和我们长着一样脸孔,说着相同或不同语言的华人同胞所感动,他们身上,有着我们认为的传统品质:彬彬有礼,真诚可信,热心互助。
马来西亚,和香港新加坡不同,更多人情味,宛如老电影中传统中国的好时光。
前两周被吉隆坡的朋友带去看电影,也是第一次进大马的影院。
进了放映厅才知道,原来是部马来西亚本土电影,这部电影本是今年的贺岁片,可是直到3月我看的时候,还是场场爆满。
一开始就是满眼青翠的茶园梯田,偏僻的山区小道上跑着小摩托,上面是说笑着的年轻人,米字旗图案的头盔,金发碧眼的男生载着黑色长发的女生。
原来是华裔女生带英国女婿回家过年,结果遇上古板顽固的老丈人,却不知多年未见的父女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心结。
于是尝试沟通、冲突、妥协,白人女婿就此用小摩托带着老顽固华人岳父踏上了环马的递喜帖之路,一路上各种状况频出。
洋女婿和老丈人虽然语言不通,同行的过程中各种鸡同鸭讲却也不耽误互相加深了解。
而送帖子的过程中也就此勾勒出马来西亚各地的风土人情,以及这生活了几代华裔的土地上中华传统的传承和变化。
很多搞笑的桥段,全场观众差不多从头到尾持续爆出笑声,比如洋女婿Benji被赶到挂满长辈遗像的小房间独住,他崩溃的睡不着,冲照片大喊“你们不要盯着我看!
”。
比如Benji被岳父打扮成和沙发撞衫的衬衣,被孩子们称做沙发怪客。
比如坐在轮椅上的大叔很严肃的对磕磕巴巴尝试对他讲中文的Benji说“Hey,remember?I can speak English,OK? ”也有很多温情的泪点,关于亲情,关于理解,关于乡愁。
在小女孩想家时在车窗玻璃上画下记忆中的家的那一瞬间,在场的很多马华都泪湿了眼眶。
可是看到窗玻璃上那南洋风味十足的房子,我却突然感触,大马华人虽然同根,其实我们乡愁的味道却大不一样。
我们的乡愁也许是长满白桦林的寒冷北地,是黄沙漫天的西北高坡,是梧桐萧索夏蝉长鸣的内陆平原,他们的乡愁却是椰林树影的海滩,是满山碧绿的茶园,是南洋炽热阳光下的老屋,是长年光脚乱跑的漫长日子。
马来华人在原本不属于自己的土地上扎根,在本地相容相生并尽力保留自己的文化是他们几代以来一直都在面对的问题。
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马来中国文化既继承了传统的精髓,又融入了当地的特色,也灵活的收纳了一些其他的形式,最后演化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独特华族文化。
这部电影则反映了也许每天都在发生的文化冲突和文化差异中不断包容演变的现状。
大马青年一代到海外读书非常普遍,而受了西方文化熏陶之后再回到大马,难免和传统的华族家庭有了鸿沟。
为了加强这种文化差异的冲突性,电影将情景设定在金马伦这样相对更保守的北部高原地区。
电影当然最后是大团圆的结局,因为不断的加深了解,也因着深沉的爱,所以一切得到谅解和解决。
华人传统的家庭幸福观战胜了西方的独立个人主义,对家庭的责任压倒了纯粹自我的世界,所以这部片子,更像是对是传统价值观的阐述。
很明显看出华人的幸福观依旧是:父慈子孝,妻贤女顺,儿孙满堂,老有所依,病有所探。
当然影片中也有关于友情的颂扬,而对于一个充满童心的梦想执着追求则成为本片的高潮及最大泪点。
这是一部马来西亚自己的电影,也被称为全民电影,因为电影中大部分的人物,就真的是普通人的客串。
马来华人会觉得片子很真实,而外国人则可把这电影当做马来西亚的文化旅游片。
里面出现了大马各地的风光:槟城的古巷、姓周桥的水上屋,沙巴的蓝天碧海、白色沙滩,马六甲的活泼热闹、吉隆坡的现代繁华。
还有各种保留完好的传统风俗比如迎神拜神,鞭汽车,十分新鲜有趣。
有意思的是电影人物对白是各种语言的杂烩,男主角的英语,女主角的华语掺英文,老一辈马华的各种普通话、广东话、福建话,小孩子怪腔怪调的马来中文发音。
而字幕则是中文加马来文的。
而观众则和电影中的人物一样,也许只精通其中的一两种语言,因此,散场后会听到有观众互相用英文问“你听懂了吗?
”。
我是在本片上映1月底0日之后三周多才去电影院看的。
是啊,身处马来西亚,为什么一定要支持美国片呢,我这样告诉自己。
也正是在第四周,《一路有你》打破记录,登上全马票房第一的宝座。
这也是第一部华语冠军片(华人占马来西亚四分之一人口,马来人占三分之二,其他是印度族人)。
如果说女主角演技有点做作是唯一不足的话,其他都非常自然,温馨。
世事无常,老爸失去妻子后,无力独自照顾女儿,让女儿跟妹妹去英国生活。
女儿哭着上车,在车窗上画着家的样子。
转眼十几二十年过去,老爸要接受西化的女儿,西方的女婿。
但他坚持的还是要坚持,包括和女婿一起骑摩托去派喜帖。
那么多同学,已经走了。
大家走过不同的路,有笑有泪。
最喜欢的就是女儿再次在车窗上画两人骑摩托,窗外的电线就象道路一样。
马来西亚还是很原生态的感觉,拜天公也热气腾腾的,传统的年味让人安心,各种语言和方言夹杂着,交汇着。
老爸其实听得懂女婿的话,让我回想起《喜宴》。
有很多让人眼眶发湿的情节。
爸爸做的生日面,女婿真诚的眼睛,可爱的女邻居的唠叨,银发却依然美丽的穆斯林女同学法蒂玛。
但无论如何,能够做的,还是抓紧做吧!
就象那热气球。
我也想说,我爱你,爸爸!
浓浓亲情中带点幽默的电影,甚至后面还有点儿时美好回忆的同伴追忆。
固执的华人老头和年轻洋人搭配一路寻找儿时小学同学真有意思。
没有矫情的话语,全是一幅幅生活场面。
原来马来西亚的华人春节文化习俗传统比中国大陆还隆重,小孩会粤语、马来语、英语是生活交流用语。
如果不是说英语和马来语,这片子像是中国的风土人文。
一个很打动我的点:语言。
如果说大马华人一切的一切都与我在潮汕地区看到的相同,那么唯一不同的就是语言。
广东话、福建话、一点点普通话、马来语和英语夹在一起的说话让人觉得有趣。
如果说广东话夹福建话还属于正常的话,大马华人把不属于统一语言体系的马来语和英语拼在一起的三合语,又让人觉得人类建成通天塔的愿望不是空想。
处在民族融合最中央的大马华人,他们的天才让语言变得有趣。
“十二生肖”的故事:他们年龄有相差,但没有一纪,为了凑足中华民族传统的十二生肖,于是给自己从中各选了一个动物: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小时候他们度过了一段非常有印象的学校生活,尽管每个人的个性不一,却也成功的为后来的岁月留下了珍贵的记忆。
回忆起来,总哈哈大笑。
时光飞逝,时间没有等人,五十年就很快过去了,毕业照里的青涩不见了,可孩子气依旧在这帮老顽童身上。
为了给迟暮的老年人找到一个完美的理由重聚,牛的家庭小故事登场了:故事发生在独具中国特色的新年。
牛是全叔,他有一个美丽的女儿小牛——美蓉,出落得青春动人,她自小被爸爸赶去英国学习,多年回乡没有通知爸爸,带回一个非黄皮肤的老公——班杰,可爸爸却更希望女儿嫁个同种人。
除了观念的不同,分开太久的隔阂更是父女之间的严重障碍。
最终,爸爸同意了女儿同班杰结婚,但必须宴请宾客,至少满五十桌。
一辆摩托车,爸爸同女婿就上路了,语言不通,依旧完成了派送请柬。
他们在路上的过程串起了那些许久未见老朋友的重逢:游神队伍中的老鼠阿发、已有孙子孙女的虎连八记、天天和儿子斗嘴的兔仔阿兴、被传已经去世的龙阿林、爱称自己是猫的蛇法蒂玛、中风差点离世的马阿东、在歌唱台表演的羊咩咩刘文正、坐着轮椅住在福利院的瘦皮猴许顺财、后悔没有应班长咖啡约的黑鸡、嘻嘻哈哈爱玩笑的狗仔、有着放飞热气球梦想的猪班长朱忠明。
马的故事:女儿出嫁第二天中风,差点离世,他老伴说,人老了,今天不知明日事,好在女儿已经出嫁,哪怕现在两脚一伸也甘愿了。
兔仔的故事:一个没大没小的儿子——大肥鬼,嘴上不饶人,却对阿爸很孝顺,对老婆也疼爱,他为了得子,祈神,酬神,相信天公,为了家庭,一切都不是问题。
猴子的故事:夫人离世,腿脚不便,坐轮椅,在福利院生活;年轻时施加了太重的学业压力给儿子,儿子自杀,每每想到儿子不能成家立业便哽咽落泪。
猪的故事:从小就想做成功一个热气球,在学校操场飞天。
“虽然我们老了点,但我们一定要把那些未完成的梦想实现”,这是班长的原话。
在他去世后,所有人拼接了他生前收集到的五彩垃圾袋,完成了他的愿望,骨灰也被撒在了那颗“人妖树”上。
……这几个礼拜,一路下来,女儿体谅了父亲,父亲重新认识了女婿,女婿理解了华人的传统,华人文化并不只是关乎传统,更是从爱延伸出来的。
婚礼上集体照片再次定格,十二生肖虽有稍许改变,每个人的脸上却由心洋溢着笑容。
亲情、友情、爱情都涵盖到了,爱和梦想也演绎出了。
“人妖树”在多年之后也开花了,时间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但最终everything will be okay
个性保守的全叔寂寞地过著一个人的退休生活,他唯一的寄望是爱女美蓉学成归国,在金马崙安家立业,但女儿却带回洋人女婿班杰明。
班杰明轻浮的外表令全叔对他十分反感,大力反对将女儿终身幸福交给他,但也无法动摇爱女的决心。
全叔只好开出唯一的条件,希望两人举办一场华人婚礼,而女婿班杰明必须跟著全叔去亲送喜帖。
一张地图,一台重型机车,一切转折就从这趟派喜帖公路之旅开始。
Astro本地图创立的「全民电影」计画的新作《一路有你》,是一部表现无价亲情和共通人性的清新小品,并将马来西亚的金马崙、槟城、柔佛等地的美丽山水尽收其中。
资深演员李世平、前选美小姊尤凤音和澳藉演员班菲佛的演出组合激发出截然不同的火花;台湾录音大师杜笃之的亲自操刀,更令本片更有著无懈可击的声音表现。
导演青元继《大日子》《天天好天》等两部卖座的温馨喜剧后,已建立起个人的风格,成为大马华语电影的中流砥柱。
新片《一路有你》要到2014农曆年才在大马上映,桃园的放映为全球首映。
电影一定需要人造的强烈戏剧冲突吗?
并非一定。
电影的台词一定要那么舞台味十足吗?
没有必要。
淡淡的风格,反而让我们更加喜欢。
这部电影就是这么淡淡的味道,却让人乐于接受。
已经习惯了,去一个地方旅行之前,找几部当地电影看看。
电影真是寓教于乐的好载体。
马来西亚的华人保留了传统,那些有很多国内已经失去了。
到底什么是现代,什么是传统,两者是否可以截然分开?
一味追求所谓现代化,把现代化同物质发展紧密相联系,是我们认为一条绝对正确的道路。
现代化,基本等同于拆掉旧房子,换成全国统一的摩天大楼和形如鸟笼的高层公寓。
在很多国内县城,我都发现,高层公寓越来越多,那真是生活的需要吗?
大马文化交融,伊斯兰,马来和中华文化交融,又杂着一些西洋文化,所以,那里的文化别有魅力,值得体验。
电影里面,已经有所表达。
十二生肖的故事,各种方言大杂烩
大马华人的喜宴故事,在面对传统文化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不像一个中国人
其实细节基本忘光了。挺温馨的亲情贺岁片,同时加入中华传统文化应该如何与时俱进的探讨,挺有意思。片尾的热气球是个想象力的点。片中多语言的切换,尤其那个小朋友的翻译是亮点。
17th shanghai film festival | stellar cineplex with liu | 四星 | 比以前看的马来西亚片都好 风景太好 放气球那段也很感动
家庭教育片
#2022民族影城东盟电影展#
多种方言杂烩,中西文化碰撞,老情怀,小清新。
整部片子洋溢着父与女的亲情,老一辈人集体的情感记忆,亚洲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差异,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但浓浓的情感洋溢着整部片子。因为电影本身的叙事性不强,导致会有一些结构上松散的感觉,但是我们看到了马来西亚的地域风情,带有飞屋环游记式的飞行让我们会有欣喜,最后的照片好像大萌子和爸爸
不吃这一套
第一次看马来西亚电影,第一次意识到华语电影的版图应该包括大马。温情以及华人世界的传统人情贯穿电影内外——专业团队制作,却是“全民电影”的“大家一起来出力”,这个事实,比电影里面的温情更动人。
想说的太多,线索太乱,主线不明。还算可爱。
周青园还是挺有头脑的,选了个亚洲小姐来演女儿,养眼又没有进攻性,结果拿到当时马来西亚的票房冠军,这种购票现象倒也折射出马来文化对家庭题材的需求和关注
有泪有笑的公路片 洋女婿最后对华人传统的理解非常到位: 根植于爱 抛不离亲情 能看到这样的马来西亚电影真的很棒
拍摄啥,不知所云
剧情的满意度不高,但是是节奏控制得很流畅,依然可以传达出新年档情感片的诉求。
人养我,我养人,我爱你。在面对传统文化的时候,
照理说这类电影评价好或不好都会让我感到很闷,但是这本片子还好,有点小清新,但是不虚无,小陈一定会喜欢。东南亚华人老了都那么老顽童么还有说话难道都是杂揉点英语的?孝顺孝顺,做不到孝,也要顺。
虽然是一部很传统的两代人和解的公路片,但是拍得真的不像电影,加上最后的花絮更像个综艺节目似的。女主神似低配版刘亦菲,热气球挺漂亮的加一星。马来西亚人均都能用英语交流吗。
3.5,頗有誠意的作品只是主題不夠明確細節交待不清說故事能力應可更好。
融合了亲情友情爱情的公路电影,传统东西文化的交融拍的很接地气,热气球那一段还蛮感人的。全球华人同根生,没有偏见友善相处该多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