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档看完中国机长之后又来重温了一下这部紧急迫降。
与其说是重温倒不如说是初看。
因为上一次欣赏这部影片还是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被学校组织去电影院看这部片子(瞬间暴露了年龄) , 当时还没有现在的数字影院,是一个影院只有两个大厅(单双号)的那种,可能95后的小朋友都没有见过了吧。
当时的电影市场和现在相比可谓云泥之别,大片基本都是国外的,看电影不是学校组织就是上面有人不用买票,虽然电影院和荧幕的数量不及现今万分之一,但在当时看来电影院甚至都是要倒闭的产业,真的是很神奇的现象。
不过比较机缘巧合的是,小学时去看紧急迫降的电影院和几天前去看中国机长的竟然还是同一家影院。
当然已经是改造之后的数字电影院了,现在是4个放映厅。
现如今这家电影院的人气和19年前也是天壤之别了,原本是门可罗雀冷冷清清,而现在竟也是热门电影场场爆满一票难求了,熙熙攘攘的人群把原本狭小的影院公共大厅挤得水泄不通。
我们观看中国机长的影厅是影剧院厅,是4个放映厅中最大的。
这个厅刚刚改建完的时候是用来演话剧的,可能话剧市场比较难经营起来,而电影市场又太过火爆导致供不应求,所以最终还是又改回了放映厅。
有点扯远了,绕回影片,其实我不太明白组织小学生去看这个片的意义是什么。
说老实话,以我当时的年纪来说,对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内容是一知半解的,这次重温,下面几个画面竟然还能勾起童年时候模糊的记忆:1. 市领导想象中迫降后最坏的结果,机毁人亡,顺带团灭了整个候机大厅2. 副机长空中检查起落架,掉下去一个手电筒3. 乘务员要求脱丝袜,否则着火可能黏在身上导致大面积烧伤4. 消防队在跑道上喷洒泡沫5. 迫降成功后,机长和乘务长激动相拥说实话,和刚刚看完的中国机长做比较,我觉得紧急迫降给我的感觉更加真实而不做作,那种紧张感一直到最后所有乘客都下了飞机只剩乘务长一个人在漆黑一片的客舱里拼命地喊还有没有人的时候都没有消散,但是这种紧张感又不是依靠特效带来的视听冲击而刻意营造的。
我是真的全程替全飞机上的人捏了一把汗啊。
第二,人物的刻画更加丰满更加有血有肉,就拿乘客来说,那个自视甚高目中无人的商人,那个总是咋咋唬唬急着要去还钱的工厂厂长,那个道骨仙风宛如一幅世外高人模样的老头,全程没有一句台词,还有一对全程懵逼的外国情侣,可以说每个出镜的乘客形象我都记住了。
更不用再赘述几个乘务员和机长的鲜明形象了。
第三,逻辑比较清晰,对各种方案的选择,机长的各种操作也有比较详尽的描绘和说明,不会令剧情显得很突兀和生硬。
反观中国机长,第一紧张感,确实险情出现时也是挺惊心动魄的,但是迫降成功后众人竟然开始鼓掌?
并且下了飞机之后还不立即离开,像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一样围在飞机周围要求见机长?
说真的,经历了这样的事情之后难道做为乘客难道还有心情做这些事?
当然是赶紧离开,回家休息平复一下心情啊。
导演和编剧为了反衬机场的光辉形象会不会略显刻意。
第二,次要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是为了衬托机长和乘务长的伟大和光辉形象,几个乘客没有一个令人感到印象深刻的。
第三,机长一顿操作猛如虎就解决了问题,那么究竟是怎么解决的,哪里又凸显出机长神一般的驾驶技术呢?
不好意思,可能导演觉得以普通观众的认知是没有办法理解太多的专业术语,所以千言万语汇成朱亚文的一句🐮🍺,你们这些吃瓜群众应该就都能理解了吧?
不得不说导演和编剧的这个操作还真是机智啊!
🙂总的来说,紧急迫降是一部好片,但就像当年那无人问津的电影院一样,也终将在滚滚的历史潮流中成为一颗沧海遗珠吧。
ps. 机长真的是好帅!
打动我的不是千人千面的众生相,不是迫降时的紧迫恐慌,不是空难时飞机上人性的淋漓尽致,不是航空各部门之间天衣无缝的配合,不是机长乘务长之间的真情流露,不是尘埃落定后人们对机组炙烈的鲜花与掌声,而是那默默带着妻子从人群后溜出的身影。
他不需要鲜花和掌声,不需要人们真切的赞叹和对他能力的肯定。
不禁让我想到李白的那首诗: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这才是中国机长。
看《中国机长》之前先来补补据说更好的同类型片子。
其实本来这部我觉得应该打4星到4星半,但是鉴于之前的打分那么不客观,我决定还是打高一点平衡。
剧情线完整,人设塑造成功,空姐迫降时候喊得不知道什么虽然我听不懂但是很真实的感觉,消防泡沫两头行动和后续飞机起火然后滑行进前方泡沫里又灭掉前后呼应非常揪心了。
但是感觉有几个人设偏向极端?
比如仙风道骨大爷,孩子妈妈,也太淡定了,光头又过于精神激动,相对来说老夫妻那对感觉很真实,有紧张有害怕,但是又配合行动,还带点小抱怨。
情节上两个小问题,一个是高空出舱到底可行吗,技术上不太懂但是感觉有点可怕。
还有最后机长在机舱里闭目缓解情绪,觉得有点戏剧化处理了,正常情况下如果是不清楚乘客有没有完全撤离肯定是高度紧张现场状况的,如果是知道乘客已经全部撤离,而飞机还存在危险的情况,肯定是自己也要加速撤离的。
那股劲应该是提着,不可能还处于这么危险的情况下就松懈下来夫妻俩还抱一起了,感觉有点点不太真实。
后面还几个机长围着他们旋转的镜头,一秒代入情深深雨蒙蒙,而尔豪又在场,李副官好像在下面哈哈哈哈。
最后,机长也太帅了吧!
今晚看了《中国机长》后,果断的给2000年的《紧急迫降》5颗星。
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
以前看过记不清了,从极地营救来的,认真看了一遍。
紧急迫降确实比中国机长更丰富一些,相比之下,后者应该不算灾难片。
前者不是国际首例,因此可能没有太多侧重描绘机长,这样一来,倒是把机组乘务员乘客政府指挥波音保险消防救护新闻各方面人物都涵盖了。
并且把涉及到的机械技术问题,也通过领导间的沟通解释的很清楚。
再加上出舱检查这样的惊险画面,而且还把预想的最坏结果以想象的形式展现,增加危机感。
另外细节丰富,印象最深刻的是泡沫,之后我一直以为那是标配,中国机长里好像没有,我还很诧异……然后是记者车,忙中出乱,很真实。
还有做记录的姑娘,她态度的变化侧面体现了严重性和指挥员的优秀。
还有折断的笔,掉落手电后的幽默,还有那个白衣老爷子,隐世高人呐。
徐帆演的很好,但莫名和邵兵不是特别搭,其他人物着墨不多,但体现了各自特点。
而中国机长里面,因为故障原因不同,所以基本没有排除故障的过程,整个过程几乎依赖机长操作,但是人物刻画又比较扁平。
另外就是比例上,登机前后的准备工作占了不少比重。
对于乘客刻画很多,但如果作为灾难片,意义不大。
工作人员基本只有杜江的角色刻画,还稍有争议,主要是各主创演技以及事件影响力加持。
除了机舱释压瞬间比较惊险,紧张感基本是从指挥中心和爱好者身上体现的,而且多为语言描述,缺少视觉冲击。
算是类型片或宣传片?
猜测制作费用低不少?
都是空难,难免对比,中国机长应该也是给了五星,但是更喜欢这部。
重新get到邵兵
不同于中国机长中相互配合的各方都是拿着步话机呼唤3U8633,紧急迫降中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职责,我们真正看到了一个集中的、统一的集体为在极短时间内解决一件事情而共同努力。
他们会翻书找方法,会提前在跑道上撒好泡沫,一个突如其来的车祸又增加了影片的张力,让我们看到了焦急的领导和混乱的人群。
电影不是只为了凸显英雄,所有人都镇定自若最终凯旋,而是真正演出了人的喜怒哀乐。
他们会紧张到满头大汗,会偶尔温情脉脉,会惶恐到精神错乱。
真实可信不浮夸,有理有据真本事。
总的来说拍得还是挺感人的,就是越回味越觉得带有政治宣传。
这样就不好了。
啥时咱中国片能自然点再自然点就好了。
机长和机组人员的无私,爱心和勇气。
地上人员的齐心协力和付出的努力。
哈哈,旅客就多姿多态了,可爱极了。
没搭过飞机的老两口,焦虑的光头,一心想着一箱子钱的老厂长,抱孩子的妈妈,穿白衣的武林高手,还有一对老外,各种人的心态表现的还不错。
最后结局圆满,啥事没有。
话说,尤勇大叔真真一脸警察相啊。
里面的市长跟我们胡爷好像。
还有记者抢新闻安排的太TM敬业了,搞不好害死人。
《紧急迫降》是中国第一部空难片,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这也让我想起近来的一部空难片《中国机长》。
总体来说我觉得《紧急迫降》要更为优秀一点,首先是人物刻画方面做得比较充分,几个乘客,地上人员都有了较为丰满的形象,其次是地面和空中的配合,《紧急迫降》在地面人员上有更多的篇幅,也更为提现出了团体的力量。
对《中国机长》失望,所以来看《紧急迫降》,两相对比,《紧急迫降》是更好的电影。
大概只有在特效和对群众演员的调度上,较之《中国机长》有所不如。
首先是电影节奏。
同样是描述起飞前的准备工作,《中国机长》通过机组人员的准备工作更加详细地让观众了解了准备全程,而《紧急迫降》则通过更多人的小细节来表现,比如尤勇对飞行员的批评,比如机务人员的养生。
而且《迫降》节奏更舒缓,而不是一味营造紧张氛围。
其次是演技。
徐帆和袁泉大概能打个平手,其他各相应人员的对比,《迫降》都能略胜一筹。
特别是几个配角,性格鲜明,能“立得住”。
《迫降》中最没存在敢的黄奕,也比张天爱表现更好。
在编剧方面。
《迫降》对前后的呼应抓得特别好,比如徐帆看到开车的尤勇,说,你看看人家。
邵兵在最后托孤时,也想把徐帆和女儿托付给尤勇。
比如在乘务员舒骏这个人物身上,徐帆那句“不管你明天是去当皇后还是公主,你现在在飞机上,就还是乘务员”。
这种机组人员之间的冲突(后来还顺利解决了),较之《机长》中让飞机钻雷暴高明的多。
《迫降》配角中那对外国旅客和老年夫妇,制造了不少笑果。
但《机长》中的笑果更多来自欧豪,这样是否合适,值得怀疑。
《机长》中机长特意问,谁是党员?
这个情节非常尴尬。
反观《迫降》,市长充分尊重专业人员的意见,且斥责新闻拍摄人员为“耽误事、影响工作。
”这就能更加润物细无声地实现主旋律的目的。
几个有趣的细节。
(1)饰演市长的人当然像胡,但也像时任上海书记黄。
(2)白衣老者用书将魏宗万顶回原位,则有当年盲目的气功热的影子。
(3)乘客质疑乘务员不脱丝袜,乘务员立即当众脱下。
当然还有遗憾:《迫降》中迫降前跑道发送交通事故,当时的配乐选了一首特别欢快的,很违和。
以及,紧迫用力到底是什么意思?
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超级棒,评分被低估,
救命!
比中国机长更像部电影。没有什么尬聊,多了眼神
还是很不错的片子,被CCTV6熏陶了一把。只是飞机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有些镜头感觉比较假...
唉…作为中国仅有的几部灾难片,能把80分钟的素材拖成120分钟,真是辛苦了
烂到不能评价
在《中国机长》的衬托下,值得5分。故事节奏紧凑,人物性格饱满,同样是真实事件改编,这个显得真实可信多了。影片从机长乘务长夫妇的矛盾开始,接着飞机故障,一波又一波的排险失败,最后只有迫降。机组夫妇吵架,但相约不把生活矛盾带到机上。面临迫降,未知的危险,夫妇对话,有作为机长,丈夫的嘱托,让人泪目。乘客全部撤离后,看到机长精疲力竭,两人相拥,并悄悄离开人群,低调而真实。乘客的群像刻画个性鲜明。迷迷糊糊的外国情侣,第一次坐飞机的老人夫妇,傲娇的商人,带孩子的妇女,穿白衣的老爷爷,虽然没有一句台词,但是一看就知道不是普通人。扮演市长的演员长得像涛哥哇,这是复看的惊喜。徐帆演的很灵动,眼睛会说话。那时候黄奕还是很漂亮哈。对中国电影感到可悲,特效进步了,拍摄技术进步了,然而却越拍越烂。
国内就这么两部空难片,《中国机长》还能做到二十年没进步。无论是叙事还是细节做的都比机长好太多了【除了有过度煽情的情况】
2015-4月再看几眼,看到了“假设几种方案后果”的片段,立刻觉得这个片子还不错啊。但不改评分,一来尊重过去的自己,二来这个片段太短了、更多的内容确实不行。
小时候以为是中国灾难片的曙光……结果亮一下就再也看不见希望了
林栋甫的光头 陈菲儿的胸 黄奕的腿 很有爱
看到第 20 分钟。乘务员讨人厌和嘴碎先不说,可能是故意的人设。但地面总指挥工程师单手打电话单手开车、不系安全带、隧道里超车、左舵车从右侧超车…即使是 2000 年,这也全是危险驾驶吧?
这次居然不是喜剧,而是充满细节非常写实的空难科教片,还能兼顾到现实生活和人性。看的时候一度想给五星,但是鉴于一些演员台词的重音都没有说好就忍住了。片子中那位让大妈感觉眼熟的市长同志全中国人民都眼熟吧。
小时候一边看一边笑。
今日CCTV6,救火車從淮海路兜到南京路又到黃河路才到徐家匯……虹橋機場還有好長的距離啊……
中央六台播放的,特效太假,演员做作,高格调捧臭脚。看后太欢乐了。
优酷看的画质太差然后没有字幕,有时候听不清。🤣🤣影响观感整个过程着力于展现飞机发生故障后,地面对飞行迫降的各路支持,机长邵兵沉着稳定,那豆大的汗珠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乘务长疏散完所有乘客跑向驾驶舱的慢镜头简直泪目!所有的怨这一瞬间都烟消云散了,她只想见到她的爱人,所有的都回家再说!
记得还是学校组织去看的,各种主旋律,各种教育,完了之后还要写心得。。。所以我讨厌学校组织看电影
情感戏比《中国机长》处理得好多了。不太理解迫降前折腾大半天是为啥,还有飞行员悬空手动操作起落架是真的吗?戴眼镜的领导是不是chenliangyu?
“为中国电影争口气,与进口大片抗衡”,这可是2000年的作品,这可是真实事件改编--中国民航第一次紧急迫降,并且没有任何人员伤亡,谨以此就值得观众和全体国民的敬意!
学校组织去看的,那时候的大片啊。